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权力的边界在哪里

政府权力的边界在哪里

政府权力的边界在哪里
政府权力的边界在哪里

政府权力的边界在哪里?

法学1101 王舜学号1109100106

内容提要:政府是一个国家的统治机构,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政府的良好运行是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和人民权益的保证。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其权力的范围也只限于人民赋予的范围之内,超出范围的权力即是权力的滥用,无论它以何种名义、何种目的为理由,从长远来看,都是有害的。控制政府权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建立完善的权力制衡的制度机制,同时在信息公开化和言论自由化的前提下,受人民监督。

关键词:政府,权力,人民,范围,制度

一、政府的权力从何而来

当城邦、国家、社会逐渐形成,人们作为分散的个体发现单一的某个人或少数的个别人无法挑起维护社会秩序、协调金融贸易、调节市场流通、保卫边疆之类的重担。于是人们被迫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即权力,赋予他们所建立的“政府”这一组织。因此政府的一切权力不是神给予的,也不是某个党派给予的,而是人民给予的。人民有权选择、改变和监督由他们自己建立的政府。

二、政府的权力范围在哪里

无疑每个人都希望交给公共保存的那份自由尽量少些,只要足以让别人保护自己就行了。1因此政府的权力不应该过大。人们牺牲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2,政府的任务就是保护剩下的那份自由。如果政府跨出人民设定的权力栅栏,就是在践踏人民剩下的自由和权利。

政府手中最强大的武器就是暴力机器,即军队和公安等。因此政府的权力直接关系到暴力机器的使用。那么政府对暴力机器的使用应该有多大的权力呢?首先,军队本身应该独立于政府之外,并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党派,只忠于国家和宪法。合法的国家政府有权力使用军队,但只能用于保卫国土、应对战争等防御抵抗入侵破坏者的情况,而不能用于国内社会中。公安机关属于行政部门的分支,目的是维护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其行为直接与人民生活相关,因此一旦错误使用,很可能造成人民的权利受到损害,所以其行为的实施必须严格按照合法程序进行。

在舆论、娱乐方面,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少插手。除了控制一些淫秽、暴力等对青少年有害的内容外,其他方面政府都不应该插手,也无权插手。即使是控制一些淫秽、暴力等对青少年有害的内容也应该由立法机关将其制定成明确的法律来进行控制,而不是靠行政机关的命令进行控制。舆论是大众监督政府的途径,也是政府获知民意的来源,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督促政府的运行。政府应该允许大家各抒己见,并依靠人民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去淘汰滤除错误极端的观点,而不是依靠政府自己去“和谐”。娱乐更是人民大众自己的事,政府的职责只是保护人民的权利,而不是替人民去选择做主。

在经济方面,政府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自由和发展规律。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成1[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11页。

2同上。

本等各方面决定的。政府粗暴的干涉往往违背其内在规律,治标不治根,甚至干预愈多,问题愈多,最后走入死胡同。如果想防止出现经济泡沫、物价疯涨等问题,政府应该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建立健全合理的市场经济制度,而不是简单地向市场投入资金或是勒令降价。

另外,政府的资金的使用也是很多人所关注的方面。政府的资金主要来自税收和国有企业的收入,用于维持政府的开支和社会基础福利建设。政府在使用资金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序去做有利人民、社会的事,而不是随意地使用,或是用于无用或有害的地方。因为政府的资金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属于政府,而是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在使用时应该反映人民的意志,用于有利于人民、社会的地方去。贪污国家资金、忽视全民运动而举国体制搞体育、广播操更新速度惊人而教育改革缓慢等状况都违背了人民的愿望,违背了政府资金的合理运用。

三、如何控制政府的权力

作家林达将美国政府的体制制度比作“收银机”3。人可以是不可靠的,但是,一个收银机却保障了对于不可靠的人的筛选,以及对于不可靠的行为的监督和控制。4权力是极具魅力与诱惑的,对于人自身来说,抵制权力的诱惑、避免权力的滥用完全依靠个人的道德和意志。然而人们是无法保证公职人员都能是拥有高尚道德、坚强意志、正义观的“圣人”,因此想要有效控制政府权力的最佳方法是建立完善的权力制衡的制度机制,即司法、立法、行政应该互相独立,互相制衡。并且即使司法、立法、行政这三者中有两者不完全独立,就极其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而又无法得到相应的监督。

人往往会将自己手中的权力发挥到它的边缘,甚至超越它的边缘。所以确定权力的边缘至关重要,尽量使权力的边缘真实化、精确化。因此立法机关应该制定完善的合理的法律体系,明确框定公职人员的权力大小和范围。严格描绘出权力的边缘,不侵占人们所拥有的自由土地。而行政机关应该依法行政,不跨出权力的圈子,并且公开信息,随时接受人民的监督。司法机关则根据法律对那些违反法律、逾越权力范围即跨出权力边界的人进行相应的处罚。贝卡里亚说过:“对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5因此在处罚时要保证处罚的肯定性、对称性、及时性,从而在观念上建立起违法与处罚的必然性因果联系,对公职人员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只有完善的权力制衡制度机制和完善的合理的法律体系才能牢牢控制住蠢蠢欲动的、稍有不慎就会被滥用的权力,使其在完善的“收银机”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福于人民和社会。

3林达著:《总统是靠不住的》,三联书店1998年4月版,41页。

4同上。

5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74页。

第二讲 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汇总

第二讲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一、导言: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演变 1.市场与政府职能演变的简要概述 市场与政府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组织,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历来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在中世纪时期,经济活动中都存在大量来自有组织的力量和既得利益阶层的干预,包括政府、行会等组织、贵族等,他们控制产品价格、规定生产方法,并对行业的准入、人员的雇佣加以控制,这些封建主义的枷锁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在欧洲中世纪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崩溃,行会制度的瓦解,自由经济制度逐渐替代了封建经济制度。在19世纪,经济自由逐步达到高峰,成为经济史上著名的自由放任时代。但自19世纪末期以后,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席卷西方的经济大危机以后,自由市场经济逐步开始向一种混合经济制度变迁,直至20世纪80年代前后,政府的经济职能基本上处于不断增强的状态;政府在管理社会秩序,提供社会福利,编织社会安全网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国家,政府甚至替代市场直接介入具体的经济活动。 2.经济制度演变所造成的结果 ▲从封建经济制度→自由经济制度 在19世纪,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替代封建经济制度后,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了自由市场机制的力量。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起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双边协定的国家。美国尽管在国际贸易方面曾经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但在国内经济方面,政府的干预则非常少,经济的自由度很大。美国能够在后来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也与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 一般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也存在其不能解决的问题,如由于经济剧烈的周期性波动,导致失业、经济衰退等问题。这些问题被认为需要由政府来解决。还有,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也可能会导致其反面——垄断的出现,而限制垄断也需要以政府规制的形式来实现。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政府指导和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混合经济制度)的共同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克服了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有的专家认为,资源配置有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在资源配置的微观层次,市场可以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资源配置的宏观层次,市场不应该、也不能够起决定性作用。我个人认为,上述看法会导致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估计不足,甚至导致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微观层次起决定性作用。 要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关键要推进政府改革,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地方政府改革涉及地方官员利益的调整,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需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强有力的推动才能迈步。我个人认为,这是目前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一个最大的难题。 今后需要加强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研究,包括怎样完善法规政策,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做到在一个经济单位内部,各类资本能够得到同等保护产权、同等使用生产要素、同等受益,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今后要很好界定各类国有资本的职能,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公益性,还有一类是商业性,第三类是介乎两者或者两者兼有的。与上述资本职能相适应,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分别制定不同类公司对各个企业出资和投资方式,确定他们的经营目标和考核体系。 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适用范围 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断代替已经沿用了21年的基础性作用的提法,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一个亮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此之前,我国经济界和理论界还没有人明确提出过这一个论断,说明这次《决定》走在改革理论的最前列,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我记得这次起草文件的时候,曾提出希望改革文件能够在改革理论方面走在最前列。在这一点上,我想可以说已经做到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范围怎么样来界定?我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适用于经济领域,并不像适用于经济领域那样适用于文化社会等领域。虽然在文化社会等领域中,产业的部分也需要很好运用市场机制。文化社会等领域有不少公共服务的部分,比如,义务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居民的基础养老、廉租房供应等等,这些资源的配置是不能够由市场来起决定性作用的。过去曾经一度出现过上述领域也搞市场化的倾向,使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没有很好到位。所以,这次《决定》明确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没有说其他领域的改革也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展开。

如何才能明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

如何才能明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 2013-10-15 09:1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为了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的公共服务,以及落实引导民间投资措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各地,诸如北京、广东、江苏南京,正在开展各种探索,全国工商联也对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有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第三方调查评估。这些探索和评估的实质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及落实民间投资措施来试水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边界,最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型政府,充满创新活力市场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近年来,各地在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好社会”的改革思路,并在操作层面上提出“凡是市场可以做的,政府一般不再介入;凡是社会能够做的,政府也不再介入”的具体实施方案,这些都大大推进了市场化的改革,完善了社会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还需要在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问题上开展更加细致的工作,从历史经验看,必须实现三个根本转变。 从明晰公共利益到实现公共利益 (一)以公共利益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

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是市场与整合社会的边界,这个问题我们过去考虑不多,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一般是指公共福利或一般福利,它是政策争论、政治学、民主问题和政府本质问题的核心议题。从经济学角度说,它不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和非敌对性(non-rivalrous),一个人的使用和获取并不影响其他人使用和获取,通常包括公共领域的空气、灯塔和知识等。在个人生活中的住宅小区,通常是指小区环境、安全、卫生、整洁、管理等。几乎每个人都声称参与和增加公共利益是有益的,但若不明晰公共利益的组成内容和概念,并将其与个人利益密切联系起来,一切会无济于事。按照兰登书屋词典(Random House Dictionary)的解释,公共利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公共福利或一般福利。二是与平民百姓有关的利益。本文所指的公共利益更应该是倾向于后者,即与百姓和民众利益相关的、关系民生的利益。一方面,这样界定符合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从“卫生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转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脉络的演变,另一方面,也符合当前中央提出的关注民生的战略部署,还适合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例如,被各种因素不断推高的房价,使业主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住房价值,房价除了取决于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外,还与小区的环境有重大关系,这是为什么近来越来越多的业主组织起来维护园区公共环境的重要原因,他们因关注个人利益而关心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实的发展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奉行了政府和失常相结合的政策,但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替代局限是怎么样,两者干预的成本、效益怎样,政府应该怎么介入经济,这都是各国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我们就要从理论上揭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下面就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规律,把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概括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关键词】:政府;市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共同失灵. 据查阅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单纯地发挥作用。现代制度经济学家G.霍奇逊认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是行不通的,“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干预”本质上一定是制度性的,市场通过一张“制度网”发挥作用,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和政府纠缠在一起。所以,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方式不同,将政府与市场关系抽象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一、相互替代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替代关系是一种“非此即彼”和“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即选择一定的政府,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一定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 在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条件下,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问题,除了可采取以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关系来描述以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描述。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自都有成本和收益,因而可以根据政府和市场的成本或收益的比较,来确定政府与市场最优组合的均衡点。如果用政府去替代市场,目的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同时将增加政府的成本,当增加的政府成本等于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时,则政府与市场处于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就是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的有效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就应该选择和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达到替代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小于节约的交易费用时,则应当选择和扩大政府职能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替代边界。就政府的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言,也可以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进行选择。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能引起政府成本的增加或减少,也可能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当某项政策措施带来的政府成本的节约大于其所引起的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或者该项政策措施所带来的政府成本的增加小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就应该选择和实施该政策;反之,就不应该选择和实施该项政策措施。

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格式:一引言(提问,思路),二文献综述(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好于不好),三自己看法(边界理论),四验证(若干举例证明,什么是市场做的,什么是政府做的,不该做的做了,是理论问题还是政府的错) 一件事长期以来政府做了,跟我的理论不符,是我的理论不对吗 验证:①理论推出某个结论(政府或市场的行为)。②事实与结论相符?若不符,理论错,若相符,理论暂时不错 五、结论及建议 5000 文献参考,必须注明 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120602404161-统计1243-莫彩云 一、引言 17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针对封建专制,提倡自由竞争,主张政府不干预主义,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长达150年之久。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主要针对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弊端,主张政府干预,政府干预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普遍接受的观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家和政府热衷关心的事情。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的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市场和企业的规模和权限边界的讨论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政府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呢?实践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我们有必要探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的不同关系进一步解释两者的边界。 二、文献综述 蒋淑玲和吴建军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分工也必然会越来越细,人们普遍会专注于某一职业,提供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但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不能只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必须拿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别人的产品,这也是市场存在的应有题中之义。但是矛盾也就因此产生,人们越是专业化便越是对专业之外的事知之越少,也就是说信息就会越不对称,这时政府介入市场也就责无旁贷了。因此,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政府的作用不是缩小而是扩大,政府与市场在推动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是互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市场乱加干预,其干预的目的应是为了让市场更好地运行。政府如何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这是因为,政府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成本的,成本的大小有时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运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更多的成本是由于其错位和越位造成的,如果政府的行为阻碍了市场的运行和发展,结果是政府的扩张与市场的收缩,这也就是其错位和越位的内在涵义,这种政府行为的代价是巨大的。当然政府的行为也是有收益的,因为政府解决了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使市场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517488016.html,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作者:许晶晶 来源:《时代经贸》2014年第05期 摘要:市场和政府是调节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主体。市场调节不是完全有效的,政府干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寻求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最佳结合点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所在。正确认识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关系,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市场调节;政府干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 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市场的优势在于它能保障效率的快速实现,政府的优势在于它所拥有的强制和社会动员能力。改革开放之初坚持“政府是万能的、市场是无用的”的理念,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不断摸索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政府开始放权,市场成为主要的调节方式,两者形成一种有机结合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中国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市场应主要发挥好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应主要发挥好保障公平公正的作用。 [ ]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政府和市场能够有效配合的一个关键所在是两者极强的互补性:政府失灵的地方往往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比如在官僚主义和公共决策方面;同时,市场失灵的领域却恰恰政府可以发挥优势,比如当面对公共物品和外部效应等问题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协调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两者的互补而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经济学中,成本和效益是衡量经济活动高效与否的重要标准。为了达到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人们应当理智的加以抉择,只有当市场调节出现失灵或者比政府干预带来更高的成本时,才应选择政府干预;只有当政府干预出现低效率或者比市场调节带来更高的成本时,才应选择市场调节。市场与政府合理边界的确定,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必须明确,现实经济社会不应该是在绝对的市场和绝对的政府之间进行二者择其一的简单选择,而是应当根据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和自身经济条件,对两者进行合乎理性的排列组合,进而取得“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良好效果。 二、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两大基本原则

试论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

试论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 摘要: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对于如何调整好这二者之间 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关键所在。通 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的探究,进 一步确定目前我国政府应该怎么做,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促进经 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政府市场职能关系 一、引言 在政府与市场问题上,迄今有两种极端的理念和实践:意识市场至上和市场万能论,结果导致市场失灵;另一个是政府至上和政府全能主义,结果导致政府失灵。这两方面经验使当代各国政府都努力寻求政府职能的恰当定位,既避免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也避免政府垄断和政府失灵。一般而论,政府的职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进入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并日趋完善,政府只能也开始转变。 二、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指出,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每个人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时候,他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去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应放任经济自由发展,依靠市场自发调节。亚当斯密在主张由“看不见的手”充当社会经济主要调节器的同时,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有限的,无非是充当一个经济上的“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广泛地发挥作用,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社会进步。但随着资本主义向其高级阶段的发展,种种难题也随之出现,而且是市场本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在西方经济学个学派,古典经济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等主张市场出清、货币中性,他们认为市场可以自发调节至最佳状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化过程,也大致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前,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国内国际社会政治的影响, 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全能政府模式, 政府主导国家一切经济社会活动。政府的权力无限大, 政府包揽所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按计划进行, 社会资源在国家的统一分配下实行计划配置, 不允许有国家计划外的经济活动, 社会功能完全处于一种被弱化的状态。当然,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社会历史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而改革开放后, 在国内国际新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下, 我国的政府与市场的职能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慢慢从“全能政府”中淡化, 市场机制逐渐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政府与社会关系逐步从国家主义模式中走出来开始还权于社会, 政府开始从一些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撤出, 市场机制开始在一些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 目前的中国还处于一种经济转型时期, 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划分还不十分明确, 同时,还存在市场失灵等诸多问题,这些还有待于在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中进行有效地规避和完善。 现如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相互替代,即选择一定的政府,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一定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就应该选择和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达到替代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小于节约的交易费用时,则应当选择和扩大政府职能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替代边界。就政府的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言,也可以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进行选择。(二)相互补充,即在许多情况下政府与市场是相互补充的,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关系。在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关系中,不存在政府一定要排斥市场或者市场一定非要排斥政府问题。从整个社会经济体来讲,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关系。更严格地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与市场互补关系是政府对市场的补充关系,因为

企业边界理论与市场的关系

企业边界理论与市场的关系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经济实体,企业的存在当然有其边界的存在。然而企业的合理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这是经济理论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 任何一个企业理论都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企业存在的理由;什么因素限制着企业的规模和范围。因而对企业边界的认识当然离不开对企业本质特性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的边界对于促进企业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又能使企业在自身运行时达到难以达到的目的或目标。因此,通过对企业本质特性的认识来完成对企业边界的界定,通过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来探讨企业边界的作用与功能,对于现代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的分析 在古典经济学中,对企业边界的认识基本围绕在专业化和分工所产生的企业规模扩大的水平上,此时企业边界也是一个非常粗略的规模概念。亚当斯密1776年在其《国富论》中非常重视专业化和分工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虽然斯密的理论没有直接给出企业形成和扩张的原因,但是认为分工与企业的形成及扩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就可能采用更加不可分的技术,这种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企业规模自然也在进一步扩大。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的分析

马克思也十分重视分工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他指出,协作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认为企业规模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技术手段。当企业把它的主要任务放在努力生产劳动产品而满足社会对产品需要的时候,企业与市场的作用方式就显得单一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企业边界也是非常清晰的。这是因为市场的需求量过大进而使企业与市场联系的媒介仅仅只有企业的劳动产品,或者叫商品。这样,企业的真正形象也被市场上的商品的用途和数量所取代,使它成为被掩盖在商品背后的“黑箱”。对于这样的“黑箱”,它的存在与否以及它边界的形式及形状与使用商品的消费者来说是 毫无关系或者说是关系不大的,而且对于生产劳动产品的企业本身来说也觉得企业形象对它们生产和销售的关系不大。这就使得企业边界曾经一度被管理学家,进而被经济学家忽视或者不予理睬的重要原因。 三、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的分析 在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体系运转的中心问题是一个经济体如何在给定的技术和偏好条件下来配置资源。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了经济分析,它的假设是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假设下,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单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决策。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企业是按个别消费者的形象所设计出来的经济单位,根据最大化的行为规则来运行。将企业的目标定义为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新古典模型设定企业面临着给定的并可以意识到

论述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论述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争论不休的核心议题,各种理论观点相互碰撞,常谈常新。经济自由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经济的完全自由,政府只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是政府干预主义;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了滞涨现象,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新经济自由主义迅速崛起,重申要以经济自由为主,但是承认经济自由不是不限度的自由,认为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对经济进行一些干预。 将上述历史演变过程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各学术流派的争论可以归纳为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之争,但一般讲来,各学派的理论均包含了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的思想,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自由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并在各自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张。 明确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1市场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发明的社会制度中最接近大自然的运作机理的制度,因为符合趋利避害,计算得失的人类本性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且有无可比拟的长期效率、整体效率。世界范围内各国现代化经验也表明,对市场价值的尊重,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往往是一国取得长远发展的基础。 2政府干预保障现代化的秩序和速度。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分析,原则上讲,市场能够解决的事应全部交由市场去办,但问题是能够体现高效率资源配置的完

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纯理论化的抽象,现实的市场机制无法提供完全符合的样本,也就是说,市场理应在价格的引导下提供各种劳务,但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市场不一定做得到。此外,市场还存在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社会分配不公平等固有的缺陷。这就决定了在某一时期当市场的诸多缺陷暴露无遗并联合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秩序混乱,经济衰退的时候,应辅之以适度的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市场确实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二是政府的干预确实矫正了市场失灵而不是加剧了配置失效的程度。第一点谈的是该不该干预,第二点谈的是如何做才能有效的干预。只有当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合理有效的干预才成为可能。适度的政府干预能解决市场功能的扭曲,调节市场失灵,使全社会的经济福利最大化;能通过税收,社保和公共部门服务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能通过管理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宏观层面上,通过财政、货币和其他经济政策来实现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等目标。 3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相互替代。这种替代机制的作用机理是:市场失灵对政府干预产生了需求,当政府干预的预期收益大于干预成本时,政府干预将让位于市场机制,也就是说政府将放弃干预。当政府干预所带来的边际预期收益等于干预的边际成本,政府干预就达到了最优水平。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相互替代是一个动态过程。市场失灵和干预失灵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在动态经济中,这种行为边界是比较模糊和发展变化的。当出现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规范运行需要政府干预,同时,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市场结构的动态调整和干预绩效的变化,政府干预行为也应该相应发生变化,但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市场的经济自由优先于政府的干预并决定政府干预的限度。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决策、新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发展。其中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是:《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按照这个要求,提出了经济领域众多新的重大改革举措。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和发展,将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一、我国改革理论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所谓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35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始终是围绕着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根本特征就是否定和排斥市场作用,完全由政府通过国家计划进行资源配置。当时主导的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改革开放要在实践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就必须在思想上突破否定和排斥市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步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使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作用的定位之后,我们党一直在继续探索适应改革和发展客观实际变化要求的准确定位。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删去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定语。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在市场基础性作用前面所加的关键词虽有所不同,但都集中在强调改革取向是增强市场作用。这些重要论断为此次《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思想和理论上作了准备。 从实践背景看,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迫切要求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而当前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如部分商品和要素价格扭曲、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不合理、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积累、生态环境恶化等,都与政府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市场功能发挥不够有密切关系。《决定》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广泛考虑各方面意见,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却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种表述不是矛盾

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Wide Angle 广角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73 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唐显键 孙文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中一直备受争议的话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变幻莫测,政府与市场关系成为影响各国经济态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认清两者关系演变尤为重要。文章选取近几年来部分被多次引用的文献为参考,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简要文献综述。关键词:政府与市场;关系;综述 政府与市场关系,始终是经济领域研究的一大主题。习近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因此,两者关系的良好处理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及其缺陷 (一)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 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汪同三(2016)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调节收入分配和调控宏观经济。刘康利(2017)认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深化体制改革的核心,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区别主要体现在配置资源上的差异。胡峰(2015)认为政府在经济中主要发挥着经济调节、公共服务以及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功能,能够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而市场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交换功能、反馈功能和调节功能上。 社会主义政府与市场的经济职能是有区别的,两者的职能边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只能出现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从而有效弥补资源配置缺陷。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 1.市场失灵。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在完全竞争下,市场可以对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市场机制往往存在许多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萨缪尔森就认为“市场失灵是指价格体系的不完备性,它阻碍资源的有效配置”。杜飞进(2014)指出尽管市场在提高经济效率上有着其他机制难以替代的巨大功能,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高松(2015)认为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所引起的,包括功能性缺陷、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和市场公平性问题。另外,黄新华(2014)从时间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角度分析了失灵的原因,认为一方面是与时间考虑无关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与时间考虑有关的,具体可以包括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完全、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等。面对市场失灵,政府就要从宏观上进行调节,努力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打击市场领域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好市场的经济秩序。 2.政府失败。市场失灵的存在,也就反向说明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但同时也界定了政府的活动范围,倘若政府超出这一范围,也将导致政府失败。然而,政府在经济社会中有突出作用,并不代表市场处理不好的事情,政府就能处理得非常好。黄新华(2014)指出政府会因为政府机构效率低下、角色错位、政策滞后、信息不完全和存在寻租等导致政府失败。面对政府失败,我们就必须明晰政府的职责,准确定位,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历史演变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阶段 纵观西方经济发展的历史,政府与市场关系并非固态,而是随 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演变,在不同时期呈现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形态。 珩林教授(2003)从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角度出发,认为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从市场外部进入到市场内部。认为政府干预是妨碍私人经营活动的,是破坏市场效率的行为,因此政府充当着“守夜人”的角色。第二个阶段是政府进入到市场内部,政府的经济功能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守夜人”角色也转变为了“划桨者”和“掌舵者”,在经济社会里,政府为市场保驾护航。到了第三个阶段,开始对政府职能重新定位,职能从微观层次上升到了宏观层次,政府不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是对经济起着宏观调控、缓解经济波动的作用。刘世锦(2014)也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逐步演变、与时俱进的过程。 (二)近代以来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历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目前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近代中国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而言,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度时强时弱,一直都因为特殊的环境而变化,并非持续加强和持续减弱。 王少泉(2017)对近代中国近二百年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了四个周期八个阶段。从整体看来,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在每个阶段都因特殊的背景而不断的变化。刘康利(2017)也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二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1982年,政府的干预力度逐渐减弱。而高松(2015)更是将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历程划分成重新认识、不断突破、曲折演变、深化发展和完善成熟等五个过程。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和模式分析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是困扰经济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 胡峰(2015)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应该是相互配合、相互弥补、彼此促进的。他认为市场是被证明了的正确科学的具有活力的资源配置与经济运行机制,而政府也具有宏观调控职能,能够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积极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市场的公平性与健康性能,但是两者也各自有局限性,也更加要求相互配合、相互弥补、彼此促进。杜人淮(2006)和刘洋(2016)都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相互替代、相互补充、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的关系。 然而,对于以上观点,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甚至对立的观点。刘世锦(2014)认为政府与市场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供求、竞争等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使社会更有效率。落实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凡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不要去干预;凡是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市场决定性政府职能和作用政府和市场协同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一个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所谓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 一、市场的作用――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性”的来龙去脉。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和排斥市场作用,资源配置完全由政府通过计划来进行。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使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随后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之后一直到十八大,我们一直是在强调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基础性”改为“决定性”,虽只两字之差,但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定位更为科学。因为原来“基础性”上面必然要有一个决定性,那就是政府干预。政府就可以借着这个名义对市场实施不合理的干预,这就为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或政府干预型经济模式找到借口。决定性代替基础性,是我们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 “决定性”的内涵。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实现效率最大化。资源配置方式有计划和市场两种。计划分配资源,行政力量特别强大,违背了经济规律。市场配置资源就是靠市场价格去指引资源分配。一种商品价格有高有低,那么它一定

市场或政府读后感

读《市场或政府》有感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是紧密联系的。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是无可置疑的,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单一依靠市场的调节或者政府的全盘控制是不可行的。市场运行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市场失灵,这时候必须有政府力量的介入,进行宏观调。政府的干预也不是完美无瑕的,两者都有内在的缺陷和失灵,所以需要找出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之间的恰合点,使得政府干预在市场失灵时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 政府在市场机制中有着三大角色功能 (一)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和裁判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政策和法规,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引导企业按“游戏规则”在竞争中发展,而不是干预企业自行处理的具体经营活动。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充当仲裁人角色,制定有关政协法令,实施禁止垄断、维护市场有效竞争的措施,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宽松和平等竞争的环境,以保证竞争性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以及市场交易的公正性。同时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残酷性易诱发人民铤而走险,产生非法侵犯他人权益的犯罪行为,扰乱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对此,政府要扮演维护者角色,以国家暴力为后盾才能防止和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市场竞争的基本秩序及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宏观调控的实施者 宏观是指政府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作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以及防止通货的膨胀或紧缩。(三)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公共物品指的是个人无力或不愿意生产而由政府承担的。例如国防设施、道路、广播电视、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都属于公共物品。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自由市场以“看不见的手”来配置社会资源,它在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展示了它的优越性,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在其作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市场失灵的情况,市场失灵主要反映的是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缺陷问题,市场缺陷使得市场经济背离完全竞争的条件,致使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由于市场失灵的普遍存在,政府干预具有了相对优势,市场的缺陷及市场失灵被认为是政府干预的基本理由,公共政策的干预有理的主要依据是市场结果存在频繁的、大量的缺陷,市场不能总是处于理想状态,市场调节及价格机制发生作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这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理由,政府干预弥补市场缺陷,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效率损失,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财政学》作业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系别:财政金融系 专业班级:财政学10-2 学生姓名:刘冉 学生学号:201001061417 指导老师:段治平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内容摘要:在中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说明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市场经济很可能在很多方面呢呈现非典型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这也决定了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同一般。本文就政府与市场在财政中的职能来论述他们的关系。 关键字:政府,市场,职能,关系。 正文: 1.国家和政府 1.1国家的概念 现代政治学认为,国家与政府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国家是由居民,领土和政府三要素组成的有机实体。 1.1.1国家是一个有机体 所谓有机体,是指运动着的机体。国家是一个抽象名词,具有多重含义。它课指某一特定的地域或社会制度,也可以指在这一地域或社会制度下生活的人,还可以指这一地域的行政机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应当是上述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的不断运动的,变化着的有机体。这种运动和变化,既表现为日复一日的进行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亦即经济活动,也表现为国家内部各种利益集体,政治派别之间不断产生着的各种矛盾。只有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成为现实的,活着的国家。 1.1.2国家由三个要素组成 1.1. 2.1领土。这里所说的领土,是指广义的概念,包括领海,领空,领土和海底底土。它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是国家存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1. 2.2居民。它是指符合通常的居住法,在该国领土上有住所,且居住满一定时间的本国人或外国人,无国籍人。正是有了居民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地位的不同,才产生了代表不同层次居民利益的党派和团体,从而产生了政治。 1.1. 2.3政府。相对于居民而言,政府是指行政管理机关,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关。政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府是指依据行政级次设定的各级行政机关,如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等广义的政府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包括人大,法院,检察院等。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行政上代表国家,承担着管理国家的责任。 1.2政府的概念 政府是在一国范围内,拥有社会公共权力,掌管社会公共事务并依据一定行政原则行动的政治组织。 什么是公共权力呢?简单的说,公共权力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职权和职责。或者更具体的说,它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并通过法律或其他形式所赋予的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与政治结合起来,称为政治权利。权力是指总体上的权力,是支配他人行为的能力或可能性。在现代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权力,如婚姻权等,若把世界上的权力总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政治权力。 政府之所以拥有公共权力,首先在于社会上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是在生产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但又是个独立的个人或企业无法解决的。例如,统一语言,文字,度量衡;城市规划和道路,给排水系统建设;制定历法以指导农民种地;兴修水利以排出水患,凡此等等,都是个人企业无力去办,不愿办,或者即使愿意办也不能办,但又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公共事务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并通过氏族组织内部分工来实现。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这部分事务就由相应的这会组织——政府来承担。 有关政府的讨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政府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自然的有机体,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政府是该有机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