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保险法的意义和特点

新保险法的意义和特点

新保险法的意义和特点
新保险法的意义和特点

浅谈保险法中不可抗辩条款的法学基础与立法意义

摘要

保险法是市场经济中维护权利人正当权益、增强义务人信誉、促进有效的契约交易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优胜劣汰机制形成的主要制度,因而构建保险法是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客观需要。但是由于保险人处于优势地位,容易产生滥用合同解除权拒绝赔付的现象,因此我国保险法对于保险人行使上述权利做出了限制性的规定,这即为保险人的不可抗辩条款。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保险法的意义,进而针对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进行概述,分析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法学基础、适用特点,进而对不可抗辩条款的立法意义深入分析,从而了解保险法真正的意义与特点。

关键词: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特点;意义

目录

引言 (1)

一、保险法的意义 (1)

(一)有利于切实保障权利人的正当权益 (1)

(二)有利于提升义务人信用,增强交易能力 (2)

(三)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 (2)

二、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的概述 (2)

(一)不可抗辩条款的产生与涵义 (2)

1. 不可抗辩条款的产生 (2)

2. 不可抗辩条款的涵义 (3)

(二)不可抗辩条款的界定 (3)

三、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适用的法学基础 (4)

(一)最大诚信原则 (4)

(二)公平原则 (5)

(三)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6)

四、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特点 (7)

(一)一般特点 (7)

(二)特殊特点 (8)

五、不可抗辩条款的立法意义分析 (10)

(一)促进立法与司法的平衡 (10)

(二)增加严重欺诈适用范围 (10)

(三)增加未缴保费适用范围 (11)

结论 (11)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引言

我国保险法规定了保险人的法定解除权用来惩罚投保人、被保险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但是由于保险人处于优势地位,容易产生滥用合同解除权拒绝赔付的现象,因此我国保险法对于保险人行使上述权利做出了限制性的规定,这即为保险人的不可抗辩条款。

不可抗辩条款作为限制保险人因被保险人违反告知义务而产生的法定解除权所产生的一个条款,经历了从约定条款到法定条款,从单一险种到多种险种适用的漫长的发展历程。它对保险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也被世界各国运用到保险立法中。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保险人常常以“拒付者的姿态出现”,故投保人、被保险人对于保险经常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为了使保险中“宽进严出”的现象得到遏止,我国保险法于2009年引入了不可抗辩条款。这一条款的引入,对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我国对于此条款的引入过于单一,并未构建相应的配套制度,例如例外规定等;也由于各国法律环境的不同,不可抗辩条款的固有缺陷也造成了很多问题的出现。

因此,本文从保险法的角度出发,再结合不可抗辩条款存在的法理,通过对其法理的阐述,从本质上探究不可抗辩条款适用的价值;同时基于我国不可抗辩适用的现状,从宏观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保险法的意义

保险法是市场经济中维护权利人正当权益、增强义务人信誉、促进有效的契约交易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优胜劣汰机制形成的主要制度,因而构建保险法是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客观需要。(一)有利于切实保障权利人的正当权益

保险协议,一旦发生义务人违约行为,保险人要按照保险协议承担赔偿责任。这样,权利人因义务人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就转嫁给了保险人。经营保险的保险人通常具有良好的信誉和雄厚的实力,这就使保险成为权利人权益最有效的保障机制。更重要的是,保险人通常会采取诸如前期审查、承保期内的风险监控以及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防止损失的最终发生,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权利人的利

益。

(二)有利于提升义务人信用,增强交易能力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我国当前社会信用普遍缺失的情况下,义务人的道德品质和履约能力难以得到权利人的认同,交易能力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借助于保证保险机制,通过信誉卓越、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提供保证,直接解除了权利人的“后顾之忧”,有力地促进了市场交易。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保险人要对义务人信誉进行严格的审查,通常只为其认为不会违约的客户提供保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获得保险人提供的保险就成为义务人能否具有良好信用和相应履约能力的主要标志。因此,保险法成为义务人借以提升信用、增强交易能力较为经济便利的手段。

(三)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

在成熟的市场竞争中,能否获得保险人提供的保险是义务人是否具有良好信用和相应履约能力的重要标志。一旦保险法得到市场广泛认同并成为权利人选择交易对象的普遍要求,那么保险法就成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优胜劣汰机制形成的主要工具。保险法的这一功能在某些实行强制性投保的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

二、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的概述

(一)不可抗辩条款的产生与涵义

1. 不可抗辩条款的产生

学理上认为,不可抗辩条款的出现源于保险法上最大诚信原则的发展。最大诚信原则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海上保险制度,由于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性,早期保险人决定承保与否大多仅仅取决于投保人所提供的资料,这也造成了诸多保险诈骗事件的发生。

最大诚信原则早期主要规制投保人,它对投保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如实告知义务。第二,妥善保管保险标的的义务。第三,如实申报,提供真实材料和证明的义务。其中如实告知义务是早期保险业判定是否拒赔的重要依据,保险人一旦发现未如实告知的情况即宣布保单无效,而不论此项如实告知是否对保险风险有实质的影响,这就造成很多滥用合同解除权的情况发生,削弱了保险

本该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使得被保险人不能得到期待利益。长此以往,拒付引发了民众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危机,保险公司的形象受损,展业就会变得困难。

为了使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得到均衡,最大诚信原则在价值取向上开始关注被保险人的利益保护,而不仅仅只是约束被保险人,这个时候不可抗辩条款应运而生。1848年,为了应对信任危机使得自己在激烈的保险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伦敦信用寿险公司首先在其保险合同中增加了一项条款,约定合同生效一定时间后,保险人不能因投保人未如实告知而拒绝赔偿。从这之后逐渐的成为一个商业惯例,更多的保险公司将此条款加入到自己的合同中。而1906年美国纽约州议会通过《阿姆斯特郎法案》,最终使不可抗辩条款从一种行业惯例正式的成为法定条款。

2. 不可抗辩条款的涵义

不可抗辩条款是对大众提供更多保证的条款,要保人非恶意的错误意思表示将不致成为理赔申请被拒绝的理由。即已经成立的保险合同,经过一段时期,保险人丧失因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而形成的拒绝赔款权以及合同解除权。

而我国保险法规定:“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30日不行使而消灭。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2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可见不可抗辩条款即为了排除保险人利用地位优势,损害相对人的利益,对保险人行使解除权、撤销权进行一定的限制。

(二)不可抗辩条款的界定

不可抗辩、禁止反言和弃权,是保险法中三个非常重要的规定,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保险人的解除权和抗辩权进行规制。在条款的适用上也存在诸多的交叉,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不可抗辩条款的内涵,需要准确地界定不可抗辩条款与弃权和禁止反言之间的区别。

禁止反言是指保险合同当事人己经知道相对方违反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存在解除合同事由,但仍与之进行交易行为,继而试图通过行使合同解除权减轻或

免除自己责任的,法律对其解除权进行限制的一种做法,即禁止再以其知晓的事实作为解除或者减轻免除自己责任的理由。而弃权在保险合同中表现为保险人知道相对人违反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而自愿或者有意的放弃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在我国保险法中主要体现为第16条第3款,“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30日不行使而消灭。”此处30日的除斥期间即其以明示或者默示放弃权利的一个期间。

弃权和禁止反言通常含义有两项,首先合同的签订以合同双方的善意为基础的,这种平等使得倘若保险人主动地放弃了自身的权利,就不得反悔再次的主张这种权利,可以有效的限制保险人滥用抗辩权。其次,保险人不能出尔反尔,使得被保险人,投保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按照合同规定所享有的权利可以得到实现,从而减少因为这种合理信赖而使得被保险人遭受损害。

由此可见,不可抗辩、弃权和禁止反言在适用上有以下的不同:首先,弃权和禁止反言都要求保险合同当事人已经知道相对方违反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存在解除合同或者抗辩事由。而不可抗辩条款不要求保险人知道对方存在解除事实,一旦经过不可抗辩期间,解除权即不能行使。其次,对信赖利益保护的程度不同。弃权和禁止反言是在投保人违反告知义务足以影响承保与否的情况下启用,而不可抗辩条款强调的是对投保人信赖利益的一种保护,只要满足条件即可适用不可抗辩条款。最后,不可抗辩条款有明确的期间规定,期间经过,解除权即刻不得行使,操作性较强;而弃权与禁反言没有期间的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必须证

明保险人的明知、信赖、损害等才能限制保险人行使解除权或抗辩权。不可抗辩条款在总体上来讲是平衡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投保人之间的利益,规避保险合同双方可能存在的道德和法律风险,以达到一种立法和司法上的平衡。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保险人的约束上.其主要作用是防止保险人滥用权利进而保护受益人

之利益。同时它也能够在维护交易安全的基础上减少保险诉讼,避免产生过多的失效保单。

三、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适用的法学基础

(一)最大诚信原则

保险法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最大诚信原则,这一原则最早是英国提出。在随

后的纠纷中各个国家纷纷援引最大诚信原则运作为判决基础。

最大诚信用原则之所以成为保险法最重要的原则,是由最大诚信原则的本质所决定的。最大诚信原则的本质从正向理解是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强制性法律原则,如善意守信、真诚不欺、合理公平等;从反向理解则是保险法上的恶意行为,是指行为人有意做出某种行为或者过失做出某种行为、不诚实地损害他方当事人利益的行为。而这都符投保人只需要交纳少量的费用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即会产生巨额的赔偿,这将会极易引起道德风险。在利益的驱使下,总有投保人铤而走险通过欺诈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实践的特点。

而最大诚实信用原则即可以起到防范的作用减少保险欺诈的发生,避免道德风险。另外在保险的实践中,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基于自身需求对人身或财产投保,保险标的在其控制之下,保险人仅依赖于被保险人的告知来评估风险进而决定是否同意承保,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得知保险标的的真实情况决定保费。而在这种背景下,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对合同成立产生重要影响。而被保险人的告知即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体现。

(二)公平原则

公平这一社会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被现实所检验和证明的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规定。众所周知保险业追求效率至上,因此保险公司设计出一系列标准化的程序,不管是保单设计还是条款规定,都尽可能的要求其可以使效率最大化,这是保险公司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立足的根本。这种以节省交易成本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就促使了保险合同成为典型的附合合同。附合合同可以人为的规定一些交易规则,一定程度起着弥补法律规定的作用。另外它可以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交易的稳定和安全,减少诉讼。但在优势之下,保险人可能会通过制定不利于被保险人的格式条款来损害其利益。一般投保人因为不具备专业的知识,难以理解保单上标准化语言,容易对合同条款产生歧义。而合同拟定方常常会不合理的减轻或者免除自己的责任,人为的加重对方的责任。因此为了既发挥附和合同的优势,又能削弱其与生俱来的缺陷,即需要发挥公平原则的法律价值,以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看上去相悖,但是本质并不矛盾,对公平原则的追求可以合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有助于保险市场的繁荣,而这可以从更高层次上提高保险市场的效率。不可抗辩条款统筹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格式条款的弊端

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消除。

从法理角度,义务具有对等性,与保险人告知义务相对等的义务即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保险人对保险条款的不说明即对平衡原则的一种违反。而这种事实时有发生,不可抗辩条款即在此处起到维护这一交易原则的作用。现代社会,保险法追求实质公正,保险合同解释中的疑义利益原则和合理期待原则都是实质公正的体现,而这两个原则都对保险人的抗辩形成限制,因此可以说,实质公平限制了保险人的抗辩。另外英美保险法上有不允许不合理利益原则,该原则是公平原则的发展,而不可抗辩条款即体现了这种对公平原则的追求。

(三)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德国法学家耶林最早提出信赖利益保护理念,也就是当事人因自己的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相信其契约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信赖而产生的损害。由于保险法的特殊机制,保险合同中的信赖利益具有自身属性,信赖利益保护在保险合同中尤为重要。从中可以看出,信赖利益保护虽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但也有很大差异。信赖利益保护理论强调其稳定市场秩序,保护交易安全的作用,它是从实证法中发展起来的。诚实信用仅从原则的高度去告诉人们应当信守承诺,却没有进一步去表述诚信行事的效力问题;而信赖利益保护理论则对此做出了解答,由于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他人,因此我们要对自己对他人产生合理信赖的行为负责。这可以看出与诚实信用原则相比,信赖保护理论更能直接地规范市场交易主体的行为,规定的内容也更加具体。

为了使得投保人、被保险人对保险合同效力的信赖不被任意破坏,我国保险法的不可抗辩期规定为两年保险人不行使解除权,此权利就会消灭。因此不可抗辩条款对保险合同持续有效性进行保护。两年的时间经过使得投保人、被保险人完全相信保险合同己经生效并持续有效,自己完全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保险法应当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理信赖,否则如果使被保险人的信赖落空,则将使大众对保险制度完全丧失信心,影响保险事业的发展。

倘若从保险合同成立时起两年,依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投保人己经按时交纳了足额保险费。而作为资金雄厚、组织庞大、专业性极强的相对方,如果存在投保人、被保险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形,保险人在两年的时间里完全有可能发现,及时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如果在这两年内,保险人没有行使解除权,则投保人、被

保险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保险人不享有解除权或者放弃解除权,从而推定自己的保险合同持续有效,并可能放弃订立其他保险合同的机会。

总而言之不可抗辩条款的规定体现了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信赖利益的价值理念。信赖利益保护理论在合同法领域的发展由来已久。鉴于投保人、被保险人作为弱势群体须受到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建立投保人、被保险人信心的重要性,一般合同法中的信赖利益保护理论值得借鉴,并发展出作为保险法原则的投保人、被保险人信赖利益保护理论,进而延伸出弃权禁反言制度、不可抗辩制度、不利解释规则和保护合理期待原则等。随着保险法发展,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信赖利益是必然选择,但仅仅散见于各个具体规定当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现投保人、被保险人信赖利益保护的具体制度中,不可抗辩条款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四、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特点

(一)一般特点

按照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不可抗辩条款的一般适用特点主要分两种:未如实告知以及虚报年龄,其中虚报年龄属于未如实告知在寿险里的特殊情况,被单独列出,下面对其进行论述:

由不可抗辩条款的定义可以看出,不可抗辩制度设立的初衷是由于保险行业中的最大诚信原则要求投保人、被保险人有严格的告知义务,这种严格的告知义务被设计成一种苛刻的告知义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十分的不利。而不可抗辩条款的产生即削弱告知义务的影响,对保险人的权利也进行一定的限制。因此未如实告知,即为我国保险法中不可抗辩条款的重要适用要件。我国学者李庭鹏将不实告知分为三种:第一,明知道事实真相,但出于误导对方的目的,为错误的表示,构成故意的不实告知。第二,拥有获取正确信息的资源和手段,却不去调查核实,毫无顾忌地做出表示,所作表示与真实不符,可能构成重大过失的不实告之;或者表意人并不知悉事实真相,也不拥有获得该信息的资源和手段,亦并无欺诈目的,构成一般过失的不实告知。第三,表意人知道事实真相,也想正确表示或披露息内容,但其外在的表示发生了错误,没有正确表达其内在意思,可能构成一般过失。”因此在保险合同中,错误隐瞒,对保险人

产生误导或者使其产生对风险错误判断的告知都是不实告知。

对于未如实告知的情况,要求具备以下几点既可适用不可抗辩条款。首先,从主观上,投保人具有隐瞒,未能够如实告知的事实并且该事实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承保以及确定保险费率。其次,保险人对该保险人并不知情,因此无法施行法定解除权。最后,在时间上,保险合同需要满两年。

对于虚报年龄的情况,作为未如实告知的一种特殊单列情形,第一,此保险合同为人身保险合同,年龄是影响保险人是否承保的关键因素之一。第二,要求虚报的年龄超出保险人承保的范围,即提高保费等手段已经不能解决此类问题。第三,同样要求对于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事实,保险人并不知情,不能及时行使解除权,时间条件同未如实告知的条件一样,自保险合同签订之日起两年。(二)特殊特点

从上可知我国对于不可抗辩条款适用条件的规定过于宽泛,未进行具体区分,针对故意,过失,以及欺诈没有进一步进行界定,对于人身险种是否要求被保险人生存,以及缴纳保费比例问题,保险合同无效时不可抗辩条款的特殊特点都没进行阐述,接下来笔者在下文中会对这些特殊特点限制进行一一阐述。

第一,保险欺诈情况下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从保险业的产生的最初,即出现保险欺诈的现象,合同法上来讲,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可变更合同的范围。从我国不可抗辩条款的规定可知,在保险立法上,我国借鉴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立法模式允许不可抗辩条款适用于保险欺诈性告知。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严重的保险欺诈行为会破坏社会公共政策。保险欺诈并不单纯仅仅使保险公司的利益受损,从整体范畴来看,这种欺诈成本会分摊到所有保险客户身上,致使其利益受损。因此即需要对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条件在保险欺诈情况下进行限制。比如美国某些州和加拿大的保险法律中,都存在不可抗辩条款的类似规定,但是其在出现保险欺诈的情形下,保险人即不受可抗辩条款的限制,不论保险合同经过多久,皆可以欺诈为抗辩理由。IZ}I基于此,笔者认为纵然不可抗辩条款制度设立即无可避免的出现少数人钻制度漏洞的情况,但也并无可补救的方法。从法理上来讲,一个人是不应该从自己的罪恶中获益。总之建议对于保险欺诈行为,应该排除适用不可抗辩条款。

第二,保险单不具有保险利益的情形。保险利益即投保人为被保险人购买保

险,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时对于保险标的需要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切实利益。由于保险制度的设立即为了保障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在人身利益受损失时可以得到一定的金钱弥补,因此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生效的前提,目的在于防止发生投保人进行赌博、欺诈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保险利益的强制性规定可以起到减少不该得到保障的案件被错误补偿的发生,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也可以保障被保险人的人身安全。不具有保险利益的案子经常出现在夫妻离异后的年金给付案中,在英美法判例中有这么一个典型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法庭,即由于保险合同中所载明的保险受益人己经不具有保险利益,虽具备获得赔偿的资格,但赔偿时候受到了限制,保险赔偿金按继承的规定实行法定继承。

由此可见保险利益是一个不得抛弃的强制性要件。因此,投保人于投保时对于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无保险利益的误述,保险人对保险合同的有效性提出抗辩不受不可抗辩条款及其期限的限制,即保险利益的争辩不在不可抗辩法则的调整范围之内。

第三,未交纳保费的情形。通常情况,不可抗辩条款都会规定:“除非投保人不交纳保险费,否则,若被保险人在保单签发之日起生效两年后仍然生存,则不能对保单有效性提出争议。”投保人不按期交纳保险费,意味着其本身无意或无力维持保险合同的效力,这种情况下,尽管保单有效,但由于投保人未尽到应尽的法定义务,未满足保单规定的条件,不可适用不可抗辩条款。

第四,除外责任条款的处理。除外责任条款即在保险中保单列明的不负赔偿责任的范围。司法实践中经常有保险人利用“除外责任”有意规避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也有关于除外责任规定不够明确使得被保险人、投保人产生误解的情况,对于此种情况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规避。

由除外责任引起的纠纷无外乎被保险人认为应当赔偿,而保险人却把此类赔偿排除在外。因此为方便保险合同相对人,对保险条款能够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不产生歧义,保险公司应以条款释义的方式在界定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同时,在制定除外责任的规定时对保险责任、除外责任进行明确解释。与此同时保险人需要对保险合同尽到应有的说明义务,从而使投保人、被保险人能正确理解并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减少因其过失而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行为的发生。

对保险人恶意约定所谓“除外责任”规避法律规定时,这种条款就不具备效力。

五、不可抗辩条款的立法意义分析

(一)促进立法与司法的平衡

在立法层面,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在立法的体现出协调性以及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对于不可抗辩条款的理念来说,其对保险公司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其可以使公司对其业务流程进行重的审视,并且在运营模式上得到全的构建,达到从“宽进严出”到“严进宽出”的改变;所以在立法层面很有必要对不可抗辩条款进行改变。

第一,需要对何种合同类型适用不可抗辩条款进行明确。虽然我国保险法中在总论部分已经明确规定不可抗辩条款,从学理上而言其适用与所有类型的保险合同。但主流学者仍然把其限制与人寿保险合同。但从维护保险合同稳定性以及对受益人其期待利益的保护出发,其适用范围已不仅仅限制此,明确将不可抗辩条款全面运用到其他保险中,限制保险人的单方解除权,以维护保险业的健康有序的运行,符合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不可抗辩条款的内涵。

第二,对于不可抗辩条款适用时间的起算进行明确的界定。由于条文中起算时间规定的为合同成立时,这使得起算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不可抗辩期应从保险合同生效时候起算,并要求投保人缴纳一定比例保费更加合理。另外关于续保以及复效保险合同,不可抗辩期应重计算。立法在这些方面进行协调基本的完善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保险人防范与控制承保风险。这样就可以规范、系统化我国的《保险法》的内容,为我国保险法与国际保险立法惯例接轨提供可能。

在司法层面,不可抗辩条款不能被法官所僵化的适用,要对法律做出公正合理的解释,我们必须考虑到法理的背景并且结合立法时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对当事人权利义务进行全面的考虑,只有这样,保险法最初的立法目的才能得到完整的贯彻.而且从不可抗辩规则其本质上来看,条款的实行不仅不是对权利的剥夺,其强调的只是为了更好的尊重权利、行使权利,体现诚实善良原则。(二)增加严重欺诈适用范围

很多国家和地区把投保人的严重欺诈作为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例外。严重欺诈一般有这样的界定标准:首先要求,欺诈行为恶劣,影响极坏。其次,骗取的

保险金数额较大。第三,这种保险欺诈行为必须是非因保险人管理疏忽所引起的。

投保人的严重欺诈行为涉及面广泛,长远看会损害保险市场的发展。因此在世界范围里,一方面为了防止社会道德的损害,另一方面严重欺诈可能触犯法律的规定,很多国家规定了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例外以避免严重欺诈行为。

基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不完善,并且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其信用度并不高,屡屡出现针对保险来骗取保险金的恶性事件,凸显出我国在我国欺诈行为并不少见,而在提高经营规模的同时,经营质量有可能随之下降,两方面往往不能同步,而且保险人的核保体系很大程度上还有待完善并且其核保技术也有待提高,因此对于投保人故意隐瞒或者是欺诈的证据很难被核保人快速、高效、准确的找到。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严重欺诈也能适用于不可抗辩,那么其对保险人的利益是巨大的损害另一方面也是对保险业发展的损害,所以应当规定严重欺诈不能适用不可抗辩,应当允许保险人对于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特别严重欺诈行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否则对保险人要求太过苛刻,不利于保险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三)增加未缴保费适用范围

结合国内外学者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在两种情况下投保人可能会不足额缴纳保险费,第一是自身不想续保,不愿继续该保险合同;第二是对经济的考虑,对

于保险的持续投入势必会加重自身的经济负担。基于这种情况,投保人一方己经未能对合同义务进行履行,保险合同必然难以继续存在,保险人对于合同中原有的自身的义务当然不需要继续履行。如果此时若强行适用不可抗辩条款对于保险人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合同法的规定。

目前,在国际上通行的规定是在未缴纳保险费的情况下对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进行排除,所以,对于我国保险法来说应当结合并借鉴国际上普遍上的做法,规定对于在没有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的情况下,不能适用不可抗辩规则。

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在保险法上对于不可抗辩的条款规定还不甚成熟,对于现实中的各种复杂的情况难以完全运用。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在立法时应当结合西方的成熟理论和我国在现实情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增强不可抗辩条

款在我国的适用性,体现保险法的意义与特点。

致谢

历经数月,毕业论文终于完成。在论文的写作中,不仅懂得了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的艰辛,更体会到收获时候的那种喜悦。但是由于自己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有限,在此,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在翻阅之余,认真批评指正。

在整篇论文从选材到搜集整理资料,再到写作的过程中,经过各种艰辛。在论文整个过程中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正是因为导师在整个过程中细心的帮助,才能使我完成写作。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上,导师都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再次向我的学校,导师,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老师、亲人及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马进.如实告知是投保人必须履行的义务[J].保险研究.2011 (08).

[2]王勤.保险人应承担代理人失职的责任[J].保险研究.2012(04).

[3]蒋勤.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法律责任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4(03).

[4]陈耀光.投保应当“如实告知”[J].上海保险. 2012(03).

[5]谷夫,青山.解除“不如实告知”合同是保险人的法定权利[J].保险研究. 2013(03).

[6]暨芳.析保险合同实务中的几个法律问题[J].保险研究. 2013(12).

[7]张敏,汪春慧.现金价值表应成为保险合同的组成部分[J].保险研究. 2012(06).

[8]丁凤楚.论我国《保险法》中几项规范的改进[J].保险研究.2010(06).

[9]道邻.五招助你避开保险纠纷[J].疆金融.2012(09).

[10]杨丽梅.浅析如实告知的过失责任[J].上海保险.2010(07).

保险法案例答案

1. 甲公司通过电视发布广告称其有100辆某型号汽车每辆价格15万元广告有效期10天乙公司于该则广告发布第5天自带汇票去甲公司买车此时车已全部售完无货供下列哪选项正确 A.甲构成违约 B.甲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C.甲应承担侵权责任 D.甲应承担民事责任 答案:A解析:《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希望和人订立合同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内容具体确定;(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第15条规定要约邀请希望人向自己发出要约意思表示寄送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要约邀请商业广告内容符合要约规定视要约本题甲公司发布广告内容具体明确符合要约规定视要约;而乙行也构成承诺因此购车合同成立有效甲公司无货供应构成违约 2. 3、1997年7月20日,香港甲公司给厦门乙公司发出要约称:“鳗鱼饲料数量180吨,单价CIF厦门980美元,总值176,400美元,合同订立后三个月装船,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请电复”。厦门乙公司还盘:“接受你方发盘,在订立合同后请立即装船”。对此香港甲公司没有回音,也一直没有装船。厦门乙公司认为香港甲公司违约。在此情形下,下列选项哪个是正确的? A、甲公司应于订立合同后立即装船 B、甲公司应于订立合同后三个月装船 C、甲公司一直未装船是违约行为 D、该合同没有成立 答案:D 解析: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它是通过一方提出要约,另一方对要约表示承诺后成立的。要约是一方当事人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向对方所做的意思表示。承诺是受要约人按照要约所规定的方式,对要约的内容表示同意的一种意思表示。有效的承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承诺须由受要约人做出;(2)承诺必须在要约规定的有效期间内做出;(3)承诺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本题中,厦门乙公司还盘要求合同订立后立即装船,对香港甲公司的要约作出了实质性的变更,所以该还盘是一个新要约,而不是承诺,由于香港公司没有回音,合同没有成立,答案选D。 3. 案情简介 1996年8月15日,深圳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接业务员报案,称被保险人于8月8日晚被杀,现该案正在侦破过程中。因双方对保险合同的标的有分歧,公司于9月3日发出“撤保通知”,受益人之监护人不服,于1997年1月17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付保险金四十

新【保险法】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新《保险法》试题及答案 说明:本套试题共45题。其中单选25题,每题2分;多选20题,每题 2.5分,漏选、多选、错选皆不得分;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某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修订草案。新修订的《保险法》将于今年起实施。(A) A.七;10月1日 B.五;10月1日 C.四;10月1日 D.六;10月1日 2.年,我国第一部《保险法》颁布实施。2002年,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对保险业的要求,对《保险法》做了修改。(A) A.1995;第一次 B.1996;第一次 C.1995;第二次 D.1996;第二次 3.《保险法》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原则。(D) A.尊重社会公德 B.平等互利 C.自愿有偿 D.诚实信用 4.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实行经营,实行管理(C) A.分业;混业 B.混业;分业 C.分业;分业 D.混业;混业 5.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时应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投保人在时应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D) A.保险合同订立;保险合同订立 B.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事故发生

C.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合同订立 D.保险合同订立;保险事故发生 6.保险合同成立后,除《保险法》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何人不得解除合同(A) A.保险人 B.投保人 C.被保险人 D.受益人 7.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对于情形复杂的应在日内作出核定;在做出核定后,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情形,应在做出核定之日起日内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D) A.三十;五 B.二十;三 C.二十;五 D.三十;三 8.投保人为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不能指定以下何人为受益人(B) A.被保险人 B.被保险人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C.被保险人的配偶 D.被保险人的子女 9.对于投保人解除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应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日内怎样做才符合《保险法》的相关规定(C) A.三十;按照合同约定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手续费 B.二十;按照合同约定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手续费 C.三十;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D.二十;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10.在财产保险中,在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的危险显著增加时,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解除合同,下列保险人哪种做法符合《保险法》的规定(C)

保险法基本原则

二、最大诚信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本来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由于保险活动在风险方面带有鲜明的特质,这些特质要求保险合同中的诚实信用必须高于普通民事合同,恪守所谓的“最大诚信”。正如前述,任何交易行为皆存在风险,只不过保险以风险的发生为交易条件。对于保险人而言,风险的性质及大小直接决定着保险人是否承保及保险费率的高低,而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风险最为了解。在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对保险标的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之下,保险人只能依据投保人的诚实告知来承保和确定保险费率;同时,保险标的常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所控制,这就意味着,保险关系成立后,对于标的物的风险情况,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亦较之保险人更为清楚;并且,保险标的风险的预防、减轻等事项亦须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来完成。因此,如果没有对投保人与被保险人高度的诚实信用要求,保险人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因受利益驱动而可能发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危险行为将缺乏有力的监督手段与自我保护措施。这必然导致保险人在保险合同关系中永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在最大诚信原则之下,投保人与被保险人须承担如实告知义务、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等法定义务,以保证保险人能够得到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保险信息。最大诚信一般被强调为投保人(被保险人)一方的义务。事实上,作为保险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保险人亦存在此项义务。保险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业活动,普通的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往往不具备足够的保险知识。在进入特定的保险法律关系时,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对保险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方当事人——保险人的告知与说明。显然,在对保险专业知识的控制方面,双

方当事人的信息状况又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由此则导致法律对保险人的高度诚实信用要求。因此,在订立与履行保险合同过程中,为了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利益,确保交易的成功,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人在内的当事人都必须恪守最大诚信原则。 三、保险利益原则 保险利益原则堪称保险法中最具特色的基本原则。保险利益是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我国保险法对之作有规定。保险利益产生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的经济联系或特定的人身关系,它是为法律所承认的、可以投保的一种法定权利,构成保险人可提供保险保障的最大额度。 对于保险利益原则的意义,我认为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的客体,保险合同所承保的就是特定的可保利益。没有特定的可保利益,合同无从成立、生效。第二,遏制赌博行为的发生。保险与赌博不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前者具保险利益。若主张保险合同的客体即为保险标的、若允许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则意味着,投保人可随便以他人的财产或身体投保,一旦发生保险事故,投保人可不蒙受任何损失而获得保险金,这样,保险就失去补偿损失的意义而与赌博无异。第三,防止道德危险的发生。道德危险是被保险人为了索取保险人的赔款而违反道德,故意促使保险事故发生或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放任损失的扩大。投保人若可不具有相应保险利益而订立保险合同,将很容易诱发道德危险的发生。比如,投保人以他人所有且与自己无任何利害关系的房屋投保,势必有为得

2019年4月全国自考《保险法:00258》试题和答案解析精品文档8页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保险法》试题和答案解析 课程代码:0025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真正意义的保险形成于公元 A.14世纪 B.15世纪 C.16世纪 D.17世纪 正确答案:A(1分) 解析:本题考查保险的起源时间。现代保险的最早形式是海上保险,发源于14世纪中叶以后的意大利。 2.根据保险标的不同,保险分为 A.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 B.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C.原保险和再保险 D.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正确答案:D(1分) 解析:本题考查保险标的的划分。保险的分类:(1)根据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2)按保险保障的对象分,可以把人身保险分为个人保险和团体保险。(3)按保险的实施方式分,保险可分为自愿保险和强制保险。 3.我国现行《保险法》颁布实施的时间是() A.1993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6年 正确答案:C(1分) 解析:本题考查《保险法》颁布实施的时间。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通过《保险法》,该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正式颁布的保险法。 4.下列关于保险法调整对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保险合同法 B.社会保险法 C.保险业法 D.保险特别法 正确答案:B(1分) 解析:本题考查保险法的调整对象。考生需要记住保险法的调整对象:(1)保险合同法;2)保险业法;3)保险特别法。 5.保险合同是() A.单务合同 B.无偿合同 C.非格式合同 D.债权合同 正确答案:D(1分) 解析:本题考查保险合同的合同性质特征。考生需要记住保险合同的特征:(1)债权性;(2)非典型双务性;(3)强制有偿性;(4)射幸性;5)不要式性;(6)格式性。 6.保险人是指() A.保险受益人 B.买保险的人 C.被保险人 D.保险公司 正确答案:D(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保险人的理解。保险人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按约定有

保险法练习题

正误判断题 1、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承保能力,决定继续履行保险合同还是解除保险合同。(错) 2、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第三人的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享有向第三者追索的权利。(错)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保险活动的公司和个人,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也可以选择适用其他国家的保险法。(错) 4、当事人经协商同意变更保险合同的,应当由保险人在原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批注或者附贴批单,或者由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变更的书面协议。(对)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办理境内保险的,必须向我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投保。(对) 6、重复保险的保险金额超过保险价值的,各保险人所应支付的赔偿总额必须限制在保险价值的范围内。(对) 7、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经当事人请求,可以撤销该合同的法律效力。 (错) 8、未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保险公司不得自行承保新的险种。(对) 9、保险合同是被保险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对) 10、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随时解除保险合同。(对) 11、保险公司是指依照我国保险法和公司法的规定,经过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设立的从事财产保险或者人身保险活动的一种公司。(对) 12、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对) 13、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引起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对) 14、财产保险合同是指以财产和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对) 15、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得经营财产保险业务。(对) 16、保险法律制度是调整保险活动中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以及受益人之间法律关系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对) 17、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其实收货币资本金不低于5 亿元人民币。(对) 18、在特定区域内开办业务的保险公司实收货币资本金不低于人民币2 亿元;(对) 19、设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政府所在地的保险公司分公司,其营运资金不得低于5000 万元人民币。(对) 20、保险公司成立后须按照其注册资本金总额的20%提取保证金,存入保监会指定的银 行。(对) 21、保险公司保证金除用于清算时清偿债务外,非经保监会批准,不得动用。(对) 22、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对) 23、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得经营人寿保险业务。(对) 24、为了防止出现保险业混业经营产生的风险,《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分业经营。(对) 25、再保险也称分保,指保险公司将其所承担的保险责任的一部分或全部分散给其他保

保险法案例分析

浅析车险“高保低赔”保险欺诈 案情简介: 案例一、 北京车主高先生于2003年购买一辆轿车,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0年其购买的汽车保险中车损险和盗抢险金额差距太大。其中车损险保额19万元,盗抢险保额10万元。高先生认为,不按照新车购置价投保,被认定是不足额投保;按照新车购置价投保,出险后只能按车辆实际价值理赔,有失公平。于是将投保的保险公司告上法庭。法院认定,根据《保险法》超过保险标的价值所对应的保费不应收取,判决保险公司退回多收的保费。高先生的委托代理人认为,按照新车购置价19万投保,如果发生损失,保险公司最多只能赔给车主旧车的价值即10万元,多出来的9万元保额保险公司是不承担赔偿责任的,对应的保费算是白交。 案例二 宁波车主周定海于2001年以14万元的价格购买一辆新车并连续9年投保,每年都按新车购置价14万元投保,并依据14万元的保额缴纳保费,其中车头部分以新车价8.89万元计算保额。一次事故后,宁波价格中心评估车头部分损失3.6万元。在索赔时,保险公司依据保险条款和车辆实际价值赔付周定海2.09万元,与实际修理费相差1.6万元。车主周定海认为,投保时按照新车,理赔时没有按照新车处理,明显不合理,于是将保险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按照实际修理费用赔偿。一审和二审法院均判定周定海按照实际修理费用索赔败诉。法院判决的理由是,《保险法》规定,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保费无效。这就说明,按照新车购置价确定的保险金额超过保险价值的部分无效。周定海的代理律师据此对现行保险行业执行的车险条款提出质疑。 案例分析: “高保低赔”是指保险公司在承保时,按照新车购置价确定车损险保额,并根据这一保额收取保费,但是一旦车辆出险造成全损时,保险公司按照车辆出险前的实际价值赔付,而不是根据投保时所确认的新车购置价赔付。.那么“高保低赔”是否属于保险欺诈呢? 反对者认为车险属于不定值保险,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由于折旧,市场价格起伏等原因不断变化。实际损失小于保险金额,仅赔偿实际损失;实际损失大于保险金额,以保险金额为赔偿限额。之所以采取就低不就高。一方面它符合财产保险的基本原则补偿性原则,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道德风险和不当得利,比如投保人在车辆降价,老旧后,通过恶意毁车来牟利。除此之外,这也是国际上财产险的通用规则。对于仅需换件的车主而言,以新车价格承保较为方便;对于车辆全损的车主而言,按新车承保,旧车赔偿不公平。反对者指出车辆全损在车险理赔中不超过1%。“高保低赔“的实质未能兼顾99%和1%车主的利益。为了保全99%车主的利益而牺牲1%车主的利益无可厚非,认为“高保低赔”不属于保险欺诈。 而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貌似是1%车主的利益,其实落实到1%车主身上那就是100%的利益。法律的价值标准是人人享有公平与正义,不能为了多数人

新保险法试题和答案

新《保险法》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说明:本套试题共40题。其中单选20题,每题2分;多选20题,每题3分,漏选、多选、错选皆不得分;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实行经营,实行管理(C) A. 分业;混业 B. 混业;分业 C. 分业;分业 D. 混业;混业 2、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时应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投保人 在时应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D) A. 保险合同订立;保险合同订立 B. 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事故发生 C. 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合同订立 D. 保险合同订立;保险事故发生 3、保险合同成立后,除《保险法》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何人不得解除合同(A) A. 保险人 B. 投保人 C. 被保险人 D. 受益人 4、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对于情形复杂的应在日作出核定;在做出核定后,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情形,应在做出核定之日起日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D) A. 三十;五 B. 二十;三 C. 二十;五 D. 三十;三

5、投保人为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不能指定以下何人为受益人(B) A. 被保险人 B. 被保险人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C. 被保险人的配偶 D. 被保险人的子女 6、对于投保人解除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应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日怎样做才符合《保险法》的相关规定(C) A. 三十;按照合同约定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手续费 B. 二十;按照合同约定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手续费 C. 三十;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D. 二十;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7、在财产保险中,在合同有效期保险标的的危险显著增加时,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解除合同,下列保险人哪种做法符合《保险法》的规定(C) A. 将收取的保险费扣除手续费后退还给投保人 B. 将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的保险费退还投保人 C. 将已收取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应收的部分后,退还投保人 D. 以上皆不对 8、在财产保险中,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并在合同中载明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为赔偿计算标准;投保人和保险人未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为赔偿计算标准(B) A. 约定的保险价值;约定的保险价值 B. 约定的保险价值;事故发生时的实际价值 C. 事故发生时的实际价值;约定的保险价值 D. 事故发生时的实际价值;事故发生时的实际价值 9、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保险代理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B)

保险法案例分析——企业财产保险案

案件简介:祸起大风惹纠纷 某年5月,濮阳某玻璃制品厂向濮阳某保险公司投保财产保险综合险,保险项目为固定资产和存货,总保险金额为1635万元。次年2月9日晚风雪交加,被保险人厂外35000V高压专供线刮断,致使厂房和玻璃溶液等受损。次日,濮阳市气象局出具证明事发当晚最大风速为9米/秒(属5级风),保险公司以事故构不成暴风为由拒赔,被保险人不服诉至濮阳县人民法院,索赔58万余元。 被保险人认为,保险条款对暴风没有注释,保险代理人未尽说明条款义务,致使没有专业知识的被保险人认为,能造成保险标的损毁的大风即为暴风。理由有三:1.保险条款中出现的“暴风、台风、龙卷风”等专业术语的意思内涵和外延没有注释。签订保险合同时,由于保险代理人对专业术语不懂,因此也没有向被保险人说明条款内容。致使没有专业知识的被保险人认为,能造成保险标的损毁的大风即为暴风。如果订立合同前保险公司告知暴风就是11级风,风速为31米/秒,被保险人不会投保。2.在保险合同责任免除条款里,也没有约定哪些风给投保人造成的损失保险人免责。3.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提供的格式合同,条款印在保险单反面、字体小、专业术语多,一般人很难读懂,发生争议时法院应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因此,保险公司应予赔偿。 被保险人又提供了一份濮阳市气象局重新出具的气象证明,证明事发当晚瞬时最大风速18米/秒,并证明据中国气象局设定的气象记录表格,有“大风”栏目,无“暴风”栏目。 保险公司一审时指出,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条款保险公司无权修改,达不到暴风按条款约定理应拒赔,不能一发生争议就作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 保险公司认为:1.《财产保险综合险条款》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的,并不是保险公司制定的,条款的内容保险公司、被保险人都要遵照执行,保险公司没有权力修改。因此,被保险人将本保险合同定性为霸王合同无事实依据。2.就本案而言,事发当晚濮阳县最大风速为9米/秒,不属于暴风范围。因此,保险公司不应赔偿。3.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应从公平原则出发,综合考虑合同的性质。依据保险立法本意,并不是说一旦保险合同发生争议,就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解释,这样做容易使被保险人产生侥幸心理,找理由图取非法利益。本保险合同条款规定清楚、明确,不存在语义含混不清或一词多义,故不适用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另外,被保险人主张的损失不真实,证人不具有资质能力,且未出庭作证。 法院判决:暴风界定不明,保险公司赔付45万元 一审法院认定:保险条款对暴风没有注释,被保险人在未理解条款下签订合同,出现了保险合同约定之外的风力,除免责条款外保险公司均应赔偿。 濮阳县法院认为,保险条款关于风的约定没有注释,订立合同时保险公司也没有说明,致使被保险人认为能造成保险标的损失之风即为暴风。自1954年至今,50多年濮阳市最大风级均未达到暴风,这就使被保险人因风得到保险公司赔偿的希望微乎其微,保险条款免责部分对暴风、台风、龙卷风以外的风造的损失,保险公司是否免责没有约定,造成保险标的损失是属于保险公司免责还是承担责任约定不清,鉴于合同系格式合同,故保险公司不能免责。由于被保险人提交的证明损失的证据不足,保险公司应赔偿被保险人45万余元。 随后,保险公司提出上诉至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出:除有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外,保险公司均应赔偿是错误的,气象证明的真实性未审查,保险合同并无《合同法》第40条规定之情形。理由如下:1.若按原审法院的结果,只要有风、有雨、保险期内财产发生了损失,保险公司都应赔偿。这样的认定,显然与《合同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及《保险法》的公平互利原则相违背。2.濮阳市气象局前后出具了两份不同的风力证明,从字迹上看是同一人书写,望二审法院重新审查证明的真实性。3.中国人民银行银发(1996)18号文件规定,对《财产保险综合条款》中暴风责任做出了扩大至八级风的解释,并非只有风力达到11级保险公司才赔偿。4.双方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了合同,并无《合同法》第40条规定的情形。5.投保单的左上角用黑体标注了“请认真阅读所附条款”,并用黑线圈了起来,另在该保单下半部用黑体字提示说明了对免责条款等内容的告知义务等。该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请二审法院驳回被保险人的诉讼请求。 二审法院认定:保险条款对暴风没有注释,保险公司未履行明确告知义务,致使被保险人将暴风理解为能够造成保险标的损害的大风即为暴风。 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保险公司虽在投保单上以黑体字提示投保人应认真阅读所附条款,但由于暴雨、暴风等专业术语的含义并非一般人在认真阅读后都能正确理解,在此情况下保险公司应将该专业术语向投保人作详细说明,而保险公司并未履行明确告知说明义务,被保险人则将暴风理解为能够造成保险标的损害的大风即为暴风,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作出不利于保险公司的解释,且根据气象证明事发当天的最大瞬时风速已达到风力8级,故保险公司以当天风力并未达到暴风而拒绝赔偿的理由不能成立。 笔者观点:企财险条款亟须修改 企业财产保险本来是效益险种,但由于条款漏洞太多加上保险市场竞争激烈,致使保险公司赔了很多冤枉钱,该险种已濒临损边缘。我国的《保险法》都已修改2次了,但我国现行的企业财产保险条款是1996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的,至今已10年有余未作任何修改,已不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保险市场的需求。因此,笔者建议保险监管部门尽快对企财险条款进行修改。 【案情介绍】 1995年11月,广西柳州市一制衣厂,与某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企业财产保险》综合险保险合同。1996年7月,柳州突降暴雨,24小时雨量平均达到300多毫米,7天降雨1689毫米。而该企业的位置正处在柳东洪口不远处,7月19日21时,柳州洪峰水位92.43米,洪峰流量3.38万立方米/秒,为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百年一遇。7月17日,制衣厂所在的地县防汛指挥部曾下达了进入防汛紧急状态的通告,通告称:预计7月19日柳江水位将达到历史最高水位,经上级政府批准,实施《应急转移方案》。该方案要求所有非防讯人员转移,其财产也一律就近转移到安全地区。第二天,保险公司根据上述方案,对制衣厂发出了《隐患整改遇知书》,该遇知书规定了该制衣厂必须尽快转移财产,并强调如果不按整改意见办理,保险公司将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解除保险合同,并对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在将整改通知书送达制衣厂的当天,就派人对制衣厂需要转移的设备、原料及存货进行了清点、登记,制衣厂随后雇车将这些财产转运到了安全地区。后来,由于制衣公司转移及时并未遭受损失。讯期过后,制衣厂随即向保险公司索赔在其转移财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13万元,保险公司则认为这笔财产转移费用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所以保险公司不应该予以赔偿,双方协商未果,制衣厂于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理赔焦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知识点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知识点解析 1、什么叫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用以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险制度有哪些特点? 社会保险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保障性。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的基本生活。 二是法定性。国家通过立法,确立在全社会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使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参加缴纳社会保险费,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三是互济性。社会保险按照社会共担风险原则进行组织,社会保险费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负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发挥社会保险基金统筹调剂作用,分散用人单位和个人风险。 四是福利性。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通过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和以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五是广泛性。社会保险制度覆盖所有职工和城乡广大居民。 3、社会保险的方针是什么? 社会保险的方针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广覆盖”,是指不断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将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其他城乡居民纳入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保基本”,是指社会保险的筹资和保障水平定位在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使其在年老、疾病、

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多层次”,是指社会保险制度的结构有基本社会保险、补充性社会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基本社会保险由国家强制实施,其待遇水平以满足参保人员基本需求为标准;补充性社会保险由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政策和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辅助性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由职工自愿参加。“可持续”,是指通过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实现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4、哪些人应当或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针对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以强制参保为原则的一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法》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5、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怎样筹集的?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 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目前用人单位缴纳比例一般不超过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 职工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目前个人缴费比例为8%,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个人意愿决定是否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要参加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最新保险法期末重点复习材料

复习提纲 多选(10*2)、单选10*1)、名词解释(8*3)、简答(5*4)、案例分析(2*13) 1、保险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二)特点:(1)保险以约定的危险作为对象 (2)保险以危险的集中和危险的转移作为运行机制 (3)保险以科学的数理计算为依据 (4)保险以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共济为基础 (5)保险以经济补偿为目的 2、保险法律关系的特点 1、保险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 2、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社会关系 3、保险社会关系中存在多重主体身份,而且至少有一方是保险人 4、是以保险权利义务和保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3、保险法的概念与特征 (一)保险法是指以保险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保险法的特征 1、保险法是私法; 2、保险法是具有公法性的商法; 3、保险法是公益法; 4、保险法具有鲜明的技术性。 4、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合同的区别 (一)被保险人不同。 人身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为自然人,符合年龄和身体条件的要求,且投保人必须经过被保险人的同意;财产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等组。 (二)保险标的不同。 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为被保险人的寿命和身体;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为物质财产及其利益。 (三)保险金额和保险价值不同。 a、保险价值:人身保险无价值概念,可就同一标的重复投保。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 b、保险金额:人身保险合同为定额合同,保险金额由投保人和保险人协商确定,按约定给付保险金额。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有保险价值确定。 (四)保障职能不同。 人身保险合同为给付性合同。财产保险合同为补偿性合同。 (五)代位求偿权不同。人身保险合同保险人不享有代位求偿权。财产保险合同保险人有代位求偿权

解读新保险法六大亮点

解读新保险法六大亮点 此次新保险法修订完成并经全国人大通过,历时近5年之久。经历了漫长的法案讨论、修订和审议过程,新法给了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一个比较好的保护机制。 下载论文网 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立法的修改和完善。历经三次审议,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保险法。修订后的保险法共8章187条,较之原保险法的158条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执行。 细细阅读新版保险法,记者发现,与旧版相比,此次《保险法》“重大变脸”之后,在规则完善和制度设计上更加注重了对广大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利益的保护。那么,具体都有哪些变化和亮点呢? 亮点1:增加了“不可抗辩条款” 新《保险法》第十六条: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解读:一直以来,对于我国广大投保人来说,都有一个很大的心结,那就是申请理赔之际,保险公司经常以投保当时“未如实告知”为由,拒绝理赔。除了一些投保者故意隐瞒身体健康等状况外,其实很多时候投保者都是因为并不了解规则而未能如实告知。 而在欧美等保险市场,投保者当然也负有如实告知义务,但他们还有一条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利器,那就是“不可抗辩条款”。根据英美法律体系的“禁止反言制度”,通常,保险人在合同订立两年之后,就丧失了抗辩权,保险公司不可以以“投保人未如实告知”为由解除合同,同时保险公司不得免于承担保险责任。 我国此次保险法修订,也适时地添加了“不可抗辩条款”,这也减轻了投保人告知义务的负担。尤其是对于长期人身保险合同项下的被保险人,这样的利益保护机制意义重大。

保险法基本原则的教案

§2.2 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新课导入】 案例分析: 天降汽车轮胎砸死路人 一位22岁的青年老板被从天而降的轮胎砸死! 2001年5月14日中午,上海祥盛医疗器械厂的一辆金龙面包车在上海市内环高架路上(准高速公路,全封闭无红绿灯)行驶时,左后车轮连带同半轴突然飞出,车轮翻滚着越过高架栏杆,从5米高空坠落。司机在反光镜里看到这惊人的一幕,赶紧刹车,还好,缺了一只轮子的小车安全停下了。可是,下面路上的行人可就没有这么幸运,轮胎正巧击中了正在高架下面人行道上行走的青年老板周磊的头部。邻近市民只听到“嘭”地一声巨响,一个人应声倒地,一只汽车轮胎带着半轴,像把倒撑的伞一样躺在路边。周磊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因是颅脑外伤引起颅脑出血。 师: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无风险就无保险,保险是风险处理传统的、有效的措施。结合经济角度和法律角度两层保险的含义,我们知道保险法是调整保险公司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经济关系的民事商事法律,而且也是国家对保险企业、保险市场实施监督管理的法律。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授】 §2.2 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险利益原则 对保险标的有无保险利益是投保人能否投保和保险合同是否有效的评定标准。 1、保险利益的概念: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为财产、物资、责任和信用,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为被保险人的身体或生命。)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经济利益,亦称可保利益。 保险利益原则是指:在订立和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否则保险合同无效;或者保险合

同生效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失去了对保险标的的可保利益,保险合同也随之失效。

新保险法试题及答案

新保险法试题及答案. 新《保险法》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题,每题题。其中单选20说明:本套试题共40分,漏选、多选、错3202分;多选题,每题分。选皆不得分;满分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实1 管理)(C实行经营,行 B. A. 分业;混业混业;分业D. 分业;分业 C. 混业;混业时应对被保 2、人身保险的

投保人在 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投保人时应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在 )D(. 保险合同订立;保险合同订A. 立 B. 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事故发生 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合同订C. 立

保险合同订立;保险事故发生D. 、保险合同成立后,除《保险法》另有规定或3 A何人不得解除合同()者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被保险 C. 投保人A. 保险人B. 受益人D. 人 、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4对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日内作出核定;在情形复杂的应在 应在做做出核定后,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情形,日内向被保险人或受出核定之日起 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D并说明理由(. ;三十 A. 二 B. 五 ;三十

二十;C. 三D. 五 ;三十 、投保人为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5 B)险,不能指定以下何人为受益人(被保险人所在 B. A. 被保险人 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被保险人的子女被保险人的配偶 D. C. 、对于投保人解除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应6日内怎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

样做才符合《保险法》的相关规定(C)A. 三十;按照合同约定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手续费 B. 二十;按照合同约定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手续费 C. 三十;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 值

保险五项基本原则有没有得到保险法的支持

1.保险五项基本原则有没有得到保险法的支持,如何支持,哪些条款? 最大诚信原则—— (一)保险合同订立时要求最大诚信 订立合同时,要求投保人要诚信。新修订的《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当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时,其应当承担下列法律后果:“投保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投保人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应当退还保险费。” 订立合同时,对保险人也有诚信要求。新《保险法》细化了对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的规定,即在出现免责条款的情况下,“保险人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做出明确说明;未作出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此处修改将“明确说明”与一般的保险凭证上的提示语相区别,要求保险人以书面或口头为投保人进行有效说明,捍卫投保人的知情权,有利于最大诚信原则的贯彻。 (二)缴费时要求最大诚信 缴纳保费是投保人应尽的义务,保费的缴纳要与保险人承担的风险成一定的平衡关系。保险合同生效后,如果保险合同标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则合同订立时对价关系的平衡将被打破,这意味着保险人承担了比订立合同时更大的风险。此时投保人及被保险人本着最大诚信的原则,应该及时通知保险人。新保险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在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被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保险人解除合同的,应当将已收取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应收的部分后,退还投保人。被保险人为履行前款规

新保险法主要修订内容的简要分析

风险提示 新保险法主要修订内容的简要分析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案)》。修订后的保险法将于> 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是自1995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以来的第二次修订。第一次是在2002年10月,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对保险业的要求进行了修订,重在保险业法部分。近年来,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远超出了预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新情况和问题,现行保险法已严重滞后,于是相关部门启动了保险法修订工作。本着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完善保险合同,规范保险公司运营,加强监管以及为保险业创造更为开放的竞争市场的修法理念,此次保险法修订幅度很大。就条文而言,原保险法共158条,新保险法共187条。本次修订在原保险法基础上增加条文48个,删除原保险法条文19个,修改条文126个,保持不变的仅为13个。 一、对新保险法有关修改重点的简要介绍 (一)设立了保险合同“不可抗辩条款”

相比原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对投保人违反告知义务的合同解除权受如下限制: 1、投保人需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轻过失不视为违反告知义务。 2、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为自保险人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三十日内;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 3、合同订立时,保险人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不得解除合同。 此规定对保险公司业务影响甚大,公司应大力整顿销售误导行为,严格规范核保程序。 (二)对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作了完善规定 新保险法明确和细化了对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规制: 1、新增保险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并向投保人说明其内容。 2、保险人应对免责条款作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和说明,否则,该条款无效。而原保险法仅要求明确说明,不要求作相应提示。 3、新增判断格式条款无效的规定,即免除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义务或者加重投保人、被保险人责任,排除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条款无效。 4、格式条款争议时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相较原保险法,此次修订明确适用对象为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

保险法中的损害补偿原则

保险法中的损害补偿原则 保险的最大用意在于补偿被保险人引保险事故所遭受的损害,基于保险的重要目的,在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一直将损害补偿原则作为基本原则。损害补偿原则的目的就在于限制保险金的范围,使被保险人得到的保险金不大于其发生的损失。损害补偿原则的立法旨意有二:其一在于保护被保险人,使其因保险事故受到的实际损失获得充分的补偿,从而达到保险规 避风险的初衷;其二在于要通过该原则把获得的保险金限定在实际损失的范围内,阻却被保 险人因保险合同获得额外收益,从而侵害保险人和其他广大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一、损害补偿原则概述 损害补偿原则是指当保险事故发生使被保险人遭受损失时,保险人必须在责任范围内对被保险人所受的实际损失进行补偿,使被保险人业因保险事故发生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使其恢复到损失前所处的经济状况。损害补偿原则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无损害无保险,无保险则无赔偿。需要补偿的程度将视损害的实际大小,因为保险合同是一种补偿合同。其二,禁止投保人、被保险人通过保险获得不当得利,任何被保险人不能因为保险制度的存在而获得超过其损害的补偿,否则将与赌博无异。因为从保险的目的而言,如前段所述主要在于转移因保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害给其他具有相同风险的经济单位共同负担。 损害补偿原则之所以能够成为保险理论的核心范畴,是因为它使保险制度具有了积极的社会意义,其制度功能维系着保险业的存在与健康发展。损害补偿原则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发挥防灾减损的社会效应 经济补偿是保险的基本功能之一,而防范危险是其派生的功能。保险的损失补偿动用的是保险基金,是危险事故对社会资源纯消耗后的填补。因此,为了减少社会资源的虚耗,保险法在立法上无不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赋予了防灾减损的义务。同时,在保险合同的条款上也明确约定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防灾减损义务。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违背了这些义务,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能获得保险赔偿。另一方面,防灾减损的社会效应还表现为,在损失率下降的同时,保险费率也将随之下降,从而投保人的保险需求成本也就下降,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得最大的经济保障的目的。 (二)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 道德风险,在一定意义上即由当事人的意志而使可能的危险发生或者损失扩大,属人为制造的危险,所以,道德风险虽名为“道德”,其实为“不道德”。保险法理认为,只有当“损失额”与“补偿额”相等时,才能遏制赌博。另外,在没有损害补偿原则约束的情况下,投保人为早日实现其不当利益,极有可能以诈骗保险金为目的进行恶意超额投保,或者在承保危险自然发生之前,以自己的行为故意诱发保险事故发生,如暗中毁损财产、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及生命等,从而引发道德风险。这种危险只有当“损失多少赔多少”的损害补偿原则发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