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康翠珊
《班主任兵法》是一本教育反思集,它记述了作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与学生之间“斗智斗勇”的教育故事。我读过之后,觉得许多做法操作性强,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使我很受启发。
收获主要有两点。
收获一:我认识到教育是一种艺术,必须用心研究。作者把兵法运用于班主任管理实践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者,应该心里时刻想着教育本身,眼睛看到教育之外。我们有时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往往就事论事,就教育谈论教育,结果拘泥于死板的理论和教条,无法施展手脚。如果能跳出教育的小圈子,眼睛关注一些教育之外的东西,自觉地把其他学科其他门类的思想或经验借鉴过来,就能触类旁通,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
收获二:我认识到教育不是一种大面积的播种,而是个别的栽培。教育并不是像平原地区的玉米或水稻播种那样,面对整齐划一的田地,用机械化的方式撒种,秋后就可以收割。教育如同园艺师,面对一株株形态各异的花木,需要用心琢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习性,进而区别不同对象来修枝剪叶、灌溉施肥,使之成为美的化身来装点世界。书中的学生,脾气秉性习惯好恶皆不相同,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势必捉襟见肘,难以奏效。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的常识和自己的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展示了教育自身的丰富多彩的美丽。

本书的简介中说:“作者将兵法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书的内容简介不知是不是作者自己撰写的,但它确实
反映了作者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我有两点疑惑。
关于师生关系。读过本书,我有一种感觉,书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简直是一种“猫”和“老鼠”的关系,班主任工作就是“管理”学生,而
不是“教育”学生。班主任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站
到了学生的对立面,挖空心思地去“对付”学生,运用兵法去战胜学生!班主任站在学生面前,像是警察与罪犯之间斗智斗勇,永远重复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较量!这本身是不是教育的误区?作者在“自序”里说,他最忧虑的一件事情就是,“我自己的学生看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想法,他们会怎么看我?他们还会像以前那样尊重我吗?”作者为什么忧虑?为什么不敢坦然面对学生?是否心虚?反正如果我是《顺水推舟》里的林巧,我能恨这个老师一辈子。如果文中的林巧是作者的女儿,这件事能否这样处理?教师在境界上应该远远高于学生,我认为。《礼记》说,“教学相

长”,班主任和学生应该是共同提高的进步伙伴,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朋友。当作者回忆起这段教育经历时,他的感觉中有甜蜜的成分吗?
关于教育目的。从这本书中,我感到作者运用兵法的最终目的是“管住”学生,或者是“杀一警百”镇住其余学生,使其不再捣乱不再犯错,只要学生在班主任面前服服帖帖,就是最大的成功。这就是所谓的“效果”?作者所工作的单位是一所寄宿制民办学校,学生由于娇生惯养很难管教,能把一匹匹野马驯服实属不易,这一点能够得到读者的理解。但是,作者没有想到,教育的目的是“唤醒”,是唤醒学生的内心,使其从心里产生一种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可是,我们非常遗憾地在第68页读到了这样的话:“我想继续看书,可是书上的字却一个也看不进去了。俊伟向我揭发别人的过错,想立功赎罪,我却一点没有取得突破之后的欣喜。相反,我却开始厌恶起自己来,我厌恶俊伟,我厌恶整个的事情。以往那种和俊伟斗智斗勇之后的快乐消失地一干二净,我的心头满是空虚。”学生似乎“改恶从善”了,教师却高兴不起来,是因为什么?因为缺乏斗争的快感,缺乏征服的欲望!作者是一位文革后出生的年轻人,为什么竟如此好斗?教师在与学生“交锋”过程中到底抱着怎样的目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不知道我的这些想法是不是有些吹毛求疵的嫌疑,但我想,一本书引起了读者的思索和探究,这便是它最大的价值了。

读《班主任兵法》有感
李春燕
做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常会遇到诸多问题,也会感到迷茫与困惑,在认真阅读了这本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兵法”后,我得到很多启示,现与大家分享:
这本书教会我用不同的视角和独特的方法来看待和处理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在《当头棒喝》一篇中,对待那位课堂上说脏话的男生,“变脸绝技”的使用,“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放你一马”的宽容,令学生心服口服,说脏话的现象至此杜绝,甚至让他们毕生难忘。
在《激怒制怒》一篇中,那位容易情绪失控的学生,经历被责骂的反抗情绪,“受冷落”的委屈,冷静的反思,成为了一位用功读书的好学生。
我想,只有真心地去为学生着想的老师,才会有这样的好点子。相较自己,有时为了一篇作业,为了课堂上的一句话对学生大发雷霆,也不去想了学生们的感受,实在相形见惭。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学生与你当面顶撞怎么办?你感觉到全班学生内心反抗

情绪很激烈,怎么办?这个时候千万要记住这个原则:自保是第一位。先估量估量、实在不行,先避其锋芒,日后徐徐图之”。这段话,看似调侃,实为至理名言啊!回想起自己第一年的工作中,自己所执教英语的班级中,有个学生当面顶撞我,我叫他出去,他偏不走,又长得牛高马大的,我又不敢区拖他,班里的同学也不敢和他对抗,他不出去还好,还用笔在桌子上敲,弄的场面很尴尬。我见情况不妙,马上叫全班同学大声读书,不理他,同学们的注意力很快转移了,大约10分钟后,终于安全下课了,当时好担心被他冲上讲台暴打啊。仔细回想一下,其这个男生确实比较偏执,但我这个老师也不无责任。评心而论,我也属于那种胆汁质型的性格,而且第一年教书也没什么经验,倔强地认为我是老师我怕你么,你对我凶,我要比你还凶,否则我会颜面全无。其实,这样任性的想法是错的,在读了《班主任兵法》后,我更发现自己以前是多么愚蠢和幼稚!与学生起冲突时,尤其是面对一个激动的学生,他在气头上怎么能听得进去你的批评呢?而此时的责骂只会激化茅盾,弄得两败俱伤。而且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冲撞实在是下下策。“遇到这种情况,就该像书中所说的“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其实我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先冷处理之,课后再找机会与他谈一谈或是创造条件为他辅导一下功课,用真心去感化他,相信、效果会比直接对着干要好得多。
读完此书,我逐渐认识到教育也是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必须用心去研究。像我们这样年轻的老师更应该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
拜托!
请别把我的“兵法”变成毒药
万玮
编者按:作为去年教育出版界的热点图书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班主任兵法》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网络上热评如潮,平面媒体上也是频频有人发表评论文章。其中,《中国教师报》6月8日发表的茅卫东的质疑尤为引人注目,针对这种质疑,我们特约该书作者万玮对此进行了回应。
《中国教师报》6月8日“阅读”版,针对拙作《班主任兵法》,茅卫东先生发表了《我们为什么收服学生》一文,作者问:“收服学生之后怎么办?”这个问题让我愣了一愣,是啊,收服学生干什么?收服之后又干什么?
茅卫东看完《班主任兵法》之后,怀有深深的担忧,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如果说兵法对于某些老师是一帖良药的话,对于另一部分老师,它或许就成了一剂毒药。我也有这样的担忧,在书的“自序”中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也一直是我的

遗憾,现在,我只能利用这样那样的机会,尽力去说明了。
一、什么是兵法?
曾有人向昔日百战百胜的刘邓大军首领刘伯承讨教“兵法”,刘伯承说:“没有别的秘密。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了算数。”因此,什么是“兵法”?怎么赢就怎么打,这就叫“兵法”。在班主任工作中,怎么有效就怎么做,这就是我所尊奉的“班主任兵法”。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达到效果。在爱学生的前提下,在不断提高自己修养的同时,遇到困难动脑筋想办法,尽最大可能把事情做好,做不好就反思自己,争取下一次不犯同样错误,这个,就是我的本意。如果有人误读了,不是别人的错,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说清楚。
孔子说:“道不远人。”肖川说:“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兵法作为一种人世间的智慧,都是一些很朴素的道理,当然,它可能并不总是温情的,但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是有效的。
二、教师为什么要智勇双全?
班级管理要法治还是要人治?当然是法治。但是以为只要有了法或者“校园规则”,老师闭着眼睛就能管理好班级,我认为至少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太符合事实的。我们提倡教师要以法治班,要有威信,但是不产生霸权。这个威信怎么取得?靠个人魅力。我一直说的一个观点是:如果把我们的教师身份去掉,和学生平等地交往,我们能不能影响学生?我觉得很多教师不能。因为从纯粹的人的角度来说,一些教师根本就不是学生的对手,他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又何谈影响力?
好!既要抛开教师身份,又要能够改变学生,那么靠什么呢?我认为,有三样东西是可以依靠的,那就是“仁”、“勇”、“智”。《圣经》说:“对于不能改变的事情,不去改变它,叫做‘仁’;对于能够改变的事情,努力改变它,叫做‘勇’;能够正确区分这两者,叫做‘智’。”孔子也曾经说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在对学生存有“仁爱”之心的前提之下,“班主任运用个人的智慧和技能与学生斗智斗勇”,当然是我们要提倡的!茅卫东因此说:“教师,真的很累啊!”我理解这句话里的无奈。但是,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又要做一名“不以威胜”的教师,又要很轻松,怎么可能呢?
三、为什么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班主任兵法》强调师生平等,反对教师的霸权。比如“理论编”第二篇就提到,教师“自保第一”。正因为有了自保的概念,教师才会有敬畏感,才会主动把自己的身份降低,才知道哪些事情是可

以做,哪些是不能做的。教师要让学生有安全感,但是,这与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是两回事。
我从另一个话题说起。
教育中的惩罚要不要?这个问题相信没有任何人会提出疑问,自然是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那么,惩罚什么呢?惩罚学生的身体吗?当然不行,那是体罚。惩罚学生的心灵吗?更是不行,心罚甚于体罚。于是,理科教师出身的我遇到了一个悖论,学生的成长无非分身体和心灵两部分,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既不能惩罚身体又不能惩罚心灵,那么惩罚什么?难道惩罚空气?抑或惩罚灵魂?
我在《班主任兵法》里提出“攻心为上”,并且指出,“一切有效的惩罚都是心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生的成长,主要是心灵的成长;学生的成熟,主要是心灵的成熟。逆境磨练的主要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的心灵。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为了学生的发展,给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又有什么不妥呢?当然,心罚要有度,在惩戒学生的同时,要避免给学生带来心理障碍,这才是要点,我想,这也是茅卫东反对“心罚”的主要原因吧。
四、追求教育理想可以不脚踏实地吗?
作为一名在中学任教十几年的政治教师,茅卫东的这番话让我敬仰:“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了从事教育的人不应该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教育者立足现实的同时,还需要仰望星空。”我甚至认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教育理想,他每天的工作将会失去意义。
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教育,最缺的是什么?是教育的理想还是实践的智慧?我认为两者都缺。那么这两者当中哪一个的解决更为紧迫呢?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我确信,教育理想如果脱离教育现实,必将是缥缈无意义的。
《班主任兵法》的成书背景与实践土壤是全国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浦东金桥开发区,我所在的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是一所高收费的民办学校。我所探索的是怎样教育好富家子弟的学生群体。我曾经说过,如果我去一所示范性高中,我写不出《兵法》,如果我在希望小学执教,我也写不出《兵法》。我的经历和认识决定了这本书的局限性,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它是真实的。《班主任兵法》为什么受欢迎?因为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教育思想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决不会有生命力。
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我在《班主任兵法》一书中,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在

《黔驴发威》中,我胸怀全局,对于调皮的学生在其错误充分暴露之后后发制人;在《一声叹息》中,我无限温情,对学习不好的学生不说一句重话;在《一路奔跑》中,我牺牲自我,为鼓励缺乏毅力的学生而陪她在夜幕中长跑;在《当头棒喝》中,我义正词严,严厉制止学生说粗话的恶习;在《乍暖还寒》中,我语重心长,和出走的学生促膝谈心到很晚……对家庭溺爱的学生,我往往示之以严厉的一面;对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我常常用慈祥的态度对他;对行为规范不好的学生,我总是坚持原则,毫不退让;对敏感内向的学生,我却极其谨慎,宽容有加……一切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好学生,是为了完善学生的性格,是为了他将来更好的发展。“收服学生”?也可以这么说,收服学生也是为了更有效地对他施加影响。但是,收服学生本身绝对不是兵法的目的。
最后要说的是,任何一个职业,激励人从事下去的最大、最根本的动力都来自于内部,人们是否从他们的职业当中体会到了乐趣和成就感,抑或是“快感”,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健康的心态而不是病态。然而忧虑也总是需要的,茅卫东对《班主任兵法》究竟会带给教师什么的忧虑,真正体现了一名曾经的教育实践者勇于思考、勇于质疑的教育情怀。我和茅卫东的担忧一样,如果有老师不重视提高自身素养,只是指望从《班主任兵法》中学到几招现学现用,那也是我同样忧虑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