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

第一讲科学文化与人类文化的分离和融合

1.科学技术是万能的吗?

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带来先进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麻烦,剥夺人类的生活,造成生态问题。

2.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人文的作用:为科学指明方向;人文启发科学;人文为科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二讲自然观的演变

1.古代朴素自然观

学派共同特点:弄清世界的本原(从物质角度来说明),认为世界不断变化发展原因是本原部。

2.近代自然观

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

产生的基础:牛顿力学。

特点:A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B决定性、必然性、可预测性C还原性D可逆性E简单性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中心思想: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

自然界一旦存在下去就永远存在下去,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自然事物一旦存在,就永远存在;自然界的一切原来如此并且从来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的并列;如果物体有所变化,这只是物体机械运动,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部而在事物的外部。

3.现代自然观

恩格斯辨证自然观整体的观念。

基本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规律性。

特征:联系的、发展的、系统的。

4.当代自然观的发展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自然的简单性和复杂性;世界的决定性和非决定性。

5.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所体现的自然观

相对论对时空观的发展:相对论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得出的一些结论,都说明相对论是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1)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2)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同一性,发现了时空之间的关系。

(3)揭示了高速运动和低速运动的在联系,说明了两者的统一性。

(4)广义相对论摆脱了时间、空间的均匀性观念,考虑了非线性的空间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量子力学对自然观发展的贡献:量子力学的建立实现了物理史上的第五次大综合,将波动性与粒子性相统一。

意义:(1)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波粒二相性,证明了世界的统一性;

否认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非此即彼”,承认了物质世界是“亦此亦彼”的。(2)雄辩地证明了时间、

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而且存在测不准关系。(3)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讲系统自然观

Ⅰ静止角度看自然界

1.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的关系而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需具备四个条件: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

2.系统的类型

(1)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2)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平衡态系统。

(3)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3.自然物质系统的属性特征:

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功能性、开放性。

4.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

(1)中国套箱式的等级结构

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关系。

(2)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

(3)层次与复杂性

(4)层次与结合度

(5)层次与物质的量丰度、质的多样性

(6)因果链

层次的关系决定了方法论的基本趋向。正因为上下层次之间有双向因果关系,才有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论区别。

Ⅱ运动和发展的角度看待自然界

5.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1)可逆性与不可逆性(是否有时间箭头)

1)可逆与不可逆

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在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

2)存在物理学与演化物理学

存在物理学:时间是从外部描述运动的一个参量,它的变化并不影响运动的性质,因而也无法从运动的性质来判别时间。

演化物理学:时间不再是描述系统运动的外在参量,而是和系统演化相联系的,从而有物理容时间。

(2)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1)进化与退化

进化:一般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退化:一般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2)对称和破缺

对称:是指一定变化下的不变性。这样的状态实际对应着无序。

破缺:指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可变性,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6.热力学第二定律体现了什么趋势?

卡诺原理:温度的均衡过程必导致做功可能性的丧失。

汤姆逊:不能从单一热源取热全部转化为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克劳修斯:热不可能从低温物体流向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熵值表述为: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趋于增大。

体现趋势:1)能量从有效到无效状态的转化2)从较高集中程度向较低集中程度的转化3)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的转变。

7.热力学理论、生物进化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矛盾如何解决?

热力学对演化过程的揭示:1)能量从有效到无效状态的转化2)从较高集中程度向较低集中程

度的转化3)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的转变。

生物进化论的演化方向:从简单到复杂。

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物进化论的矛盾的解决(薛定谔):一个开放的系统,能够不断的从外界获得并积累能量,即能产生负熵。

耗散结构理论:揭示前两种理论的一致性。

在与环境交换中,通过自组织形成的耗散结构,即远离平衡的非线形区形成的,并且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稳定的,不以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

8.用耗散结构理论理解自然系统的自组织中的相干性和协同性

(1)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同系统所处的状态,所具有的抗干扰能力相联系,抗干扰能力愈强,系统愈稳定。(2)平衡状态

(3)近平衡态

(4)远离平衡态

形成的条件:

1)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

2)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3)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4)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

5)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的条件。

9.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1)分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2)突现: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

(3)在随机性:确定性和随机性(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四讲自然科学的本质

1.科学方法论的特征

科学方法是实证的方法,要用实验观察来证实;是理性的方法,要用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来推理的。科学方法是实证的,理性的。

2.对科学知识体系怎么看?科学是对自然界纯粹客观的反映?是和人的主体无关的客观知识体系,还是人的建构?

科学知识体系:一般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展现了一种主客体浑然一体的认识论框架。

马克思:现象学、存在主义也旨在消除和解构主客体的严格区分和对立

海德格尔最先阐述科学具有解释学性质,科学是关于世界即“存在”的知识。

加达默尔从海德格尔“此在的解释学”过渡到本体论解释学。

社会建构论认为应对知识的形成作动态的考察,这样就可以看到科学是建构性的。

3.什么是科学?

贝尔纳为科学勾勒了一组动态的形象:1)一种建制;2)一种方法;3)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5)构成我们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其中,科学作为一种建制和作为生产要素这两种形象,只是近代以后才出现。

(1)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科学:知识体系

一般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

(2)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

科学方法是实证的方法,要用实验观察来证实;是理性的方法,要用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来推理的。科学方法是实证的,理性的。

(3)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的科学:社会建制

(4)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4.科学的划界的基本观点

(1)逻辑经验的意义标准

科学理论由有意义的命题组成,命题是否有意义在于能否用逻辑分析和经验证实的方法确定其真假

(2)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

1)历史主义学派分两种

①以库恩、拉卡托斯为代表承认划界的必要性但坚持一种相对的、变化的划界标准,区分在于是否是在式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理论和经验的进步性(即具有比先驱理论更超量的经验存)及预见功能

②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与非科学、伪科学区别的标志是可检验性(历史、可重复、逻辑性、社会性)。

5.科学知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主体际性。

第五讲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

1.科学理论形成的阶段

问题—解答模式

问题——猜想——检验——科学事实或规律、理论的确立

(1)科学问题: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矛盾。

(2)科学问题的条件

1)能否在实践中检验

2)科学问题是时代的产物

(3)问题的结构:

问题的指向、研究的目标、问题的解答域

(4)科学问题的预设

1)预设:本是自然语言逻辑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在交际际双方没有言明却又共同接受的事实或命题。

2)科学问题的预设载负在指向和解答域中。分为本体预设和方法论预设

3)预设对科研的影响:

本体论预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定向,本论预设限制科学研究者的认识域,其正确与否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成功。

方法论预设对科学研究有指示性影响,正确:具有诱发性功能;错误:误入歧途。

(5)科学问题的转换

问题的恰当变换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引发新思路。

1)方法论中考察:常规问题与反常问题之间的转换,事实问题与理论问题之间的转换

2)从变换思路方面考察:有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转换、立体转换

(6)问题的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3)从科学理论部矛盾中产生问题。

4)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5)社会需要与现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2.科研选题的的基本原则

需要性原则和价值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3.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是否相同?

科学事实不同与经验事实,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相比具有可重复性,渗透着理论,而且比较系统。科学事实的主体是人,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容上是客观的。

4.为什么说观察中渗透着理论?

不仅观察实验的设计在一定的理论背景下选择构造的,仪器的制造和结果分析也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而且观察者观察到什么,用何种语言描述等都离不开理论背景。

人们的知识背景决定了他能观察到什么。观察者的观察能力与他本身的理论水平密切相关。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客观上受到观察者理论背景的制约。

5.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客观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它决定了观察的客观性。要注意几项原则:

(1)实践来检验。(2)长期性(3)选取典型对象(4)使用先进、精密的仪器。

(5)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6.科学假说的形成

构成: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倒出的预言和预见。

特点:科学假说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统一。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1)假说是通向理论的必经环节。

2)科学假说形成的前提条件

A理性原则B可解释性原则C对应原则D可预测性原则

3)形成假说的方法

①经验定律型假说形成的主要方法是概括。通常以经验概括(偶适概括)开始,完成于与演绎方式结合的定律概括。

②理论定律型假说形成的方法是溯因和猜想。

7.科学假说向理论转化的条件?

(1)解释性条件

把假说运用实践,如果愈来愈多的事实和这个假说相符合,并且没有任何已知事实与之矛盾,就证明这个假说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应。

(2)预见性条件

如果假说作出的科学预见得到实际的证实,那么标志着假说已经转化为理论。

8.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

其基本特征为:客观真理性、普遍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其功能为: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

9.科学思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顿悟思维、创新思维。

10.科学思维的方法有哪些?

演绎方法、非演绎方法和思想模型方法。

11.科学理论的检验

(1)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

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简单性评价。

(2)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

1)实践检验,步骤:推出检验蕴含;实验检验;看结果能否确证或证伪。

2)通过对应规则将理论术语和观察术语连接起来。

12.科学理论检验过程中的复杂性?

(1)确证的复杂性

理论具有普遍性,必须在其相关的一切事例中都有效应,但人们无法对全部事例给予验证,只能部分验证。

①数量方面:确证事例越多,概率越高;反之越少。

②事例的性质方面:每个事例对假说的支持程度不一样。

(2)证伪的复杂性

①先行条件和当时公认的背景知识述可能有误。

②理论具有韧性。

③事实证据往往不可靠。

④反驳一个理论的经验证据,要靠另一个理论来解释。

第六讲科学理论的发展

1.库恩、拉卡托斯的思想及对其的评价?

(1)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形成式)时期——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新式战胜旧式)时期——新常规科学时期……,式是理解这一模式的关键。

1)合理因素

①他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量变(常规科学)和质变(科学革命)、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②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旧式、旧理论,接受新式、新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③科学发展受科学部因素和科学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

2)缺陷和错误

①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②在式的产生问题上,片面夸大了非理性因素(如直觉、灵感和社会心理等)的作用。

③否定了科学发展形式的多样性。

(2)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科学的最基本的单元是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即研究纲领。科学的发展就是科学研究纲领不断进化的过程。

科学研究纲领是一个有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由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判断科学研究纲领进化与退化的标准是经过调整辅助假说后,能否对经验事实做出新的成功预言。

认为科学史就是几部研究纲领相互竞争的历史;新理论淘汰旧理论;不要急于淘汰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纲领。

1)合理思想

①他把科学理论看作有在结构的整体

②科学研究纲领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③他肯定了科学研究纲领之间更替的先后连续性和继承性

④科学史是一部相互竞争的研究纲领的历史。

2)不足或错误之处

①他虽认为科学家应有批判精神,但对“硬核”是例外。

②对科学发展的机制未能作出深刻的回答。

第七讲技术的概述(×)

第八讲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特性?

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容。

创新具有四大特性:①创新并非单纯的技术畴,同时也是一个经济畴,而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②创新的主体是企业;③创新的实施者不是发明家,而是能够发现潜在利润、敢于冒险并具备良好组织能力的企业家;④创新联结了技术与经济,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2.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和联系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的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它主要是把技术发明应用于经济而产生的产品、工艺、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主要涉及生产组织、市场销售、企业管理等问题,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家极其所属人员,其结果是新产品、新工艺等,它主要追求效益性目标。

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技术发明包括如下的容:它的主体是科研人员,他的结果是样品样机等,他主要追求先进性目标。

3.技术创新的构成与特点

构成:产品创新与过程(工艺)创新、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

特点:创造性、效益性、风险性、过程性、周期性、群集性等。

4.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

(1)受投入要素的影响:人才、资金、各种研究基础。

(2)环境因素的影响: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市场特性、能源、材料、自然环境。

5.技术创新的模式和机制

模式: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并行创新模式、系统网络创新模式。

激励机制:产权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企业激励。

6.技术创新过程及其不确定性

过程分为不稳定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三个阶段。

不确定性有:技术方面的、市场的、技术创新收益分配方面的及制度环境方面的。

第九讲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科学技术体制化的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主要标志是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的产生与形成,以及建立相应的社会规

与行为准则,以协调科学技术业和其他事业同步发展。

2.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与技术体系目标有什么差别?

①科学的目标在于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以及这种知识在进一步认识自然时的作用。

②技术的目标则是功利的,是要利用科学发现进行技术发明,并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即利用知识来牟利。

3.科学家应该遵循的行为规?

(1)科学规(默顿提出了四条)

1)普遍性

①科学的非个人特征,在科学领域个人的作用可替代,科学原理正确与否与发现者的国籍、品质等无关;

②科学是一种全人类,国际性事业;

③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学术自由。

2)公有性

科学家对他的发现只有优先权,而无占有权。

3)无偏见性

不能弄虚作假,对对手的数据不存在偏见,成果受到同行的严格审查。

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科学家决不盲目接受任何东西,他们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

5)独创性

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提出新的假说。

(2)技术的社会规

1)服从非公有性规,具体的制度安排的制度。

2)技术具有以应用、合用为原则的精神气质。

3)追求私利性。

4)独创性比科学低。

5)怀疑和批判性要求不如科学体制强烈。

4.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非实体性的组织)?

(1)科学共同体

是以共同的科学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受同样的实践规则和标准所制约。其任务是在科学式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共同培养后继人才。

核心概念:“式”——共同体的粘合剂。

(2)技术共同体

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其任务是在技术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创新者网络”是技术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效率。

5.科学技术共同体的部结构、运行机制?

在形式就是学派(无形学院):由一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他们保持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这种合作基于解决问题方法上的统一,基于一定的工作作风和思维方式,基于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的独特性。这种合作在这一领域获得重要成果,赢得声望和社会承认,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或领袖。

学派形成条件:①以共同式为基础的共同体。②以学术权威为核心。③是以创始人为首的集体

创造形式。

功能:①培养学科新的生长点的基础它为新理论提供了生存空间;部充分的交流,激发成员创造性思维②不同学派存在是科学发展在组织上的保证或学术自由的保证③教育功能。

作为科学研究非正式组织的“无形学院”,其社会结构是松散的和非正式的,它不像一般的科学社会组织,有固定的、直接的科学交流和合作的场所,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无形学院的存在主要通过信息媒介、交流网络来沟通科学家之间的联系,往往形成于学科交叉领域,排他性不强。

6.如何看待科学界的越轨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