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

经济的影响与分析

前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组建的自由贸易区。经过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共同努力,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分别于2004 年、2007 年和2009 年签署。以90%以上的产品实现零关税为标志,中国—东盟自贸区已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我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

当今世界经济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发展很快。WTO的成员国基本上都与其它有关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中国和东盟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高,全球经济的变动会对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的负面影响和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与东盟有关国家感同身受,同舟共济,一起度过了难关。双方认识到,只有加强互利合作,推动经济一体化,才是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正确道路。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与东盟关系深入发展,贸易投资快速增长,技术合作不断加强,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共同的政治愿望和不断深化的经济联系,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息息相关,相互间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和相似的历史遭遇;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特点,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在国际社会事务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对经济发展有稳定和增长的共同愿望。

2000年11月,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建议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就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

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2004年底,《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贸易体系中东亚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达19亿,接近全球30%的人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广阔的前景。

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与

分析

2002年11月,中国农业部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农业成为我国与东盟全经济合作的起始领域。按照《框架协议》的规定,双方合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零关税计划,零关税计划在2004年正式启动,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约600种主要以农产品为主的产品在2004年关税降到10%以下,2005年降为5%,2006年实现零关税。第二阶段是201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新东盟4国将于2015年下调到0%农业在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双方也一直重视农业贸易的发展,特别是近10多年来,中

国与东盟各国农业贸易发展很快,1996年至今,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东盟已成为美国、日本和欧盟之后的中国第四大农业贸易伙伴。

农产品实现零关税,使得各种农产品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实现自由流通,这必将大大降低我国企业农产品的出口成本,而且可以使我国有优势的蔬菜和水果借助东盟市场这个平台过境,避开来自贸易伙伴国强加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以转口贸易或过境贸易的方式,出口到对东盟国家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低于中国的国际市场,进而扩大我国农业产品的出口规模。农产品关税降低的贸易创造效应将大于贸易转移效应,东盟会将从其他国家进口农产品转向从中国进口,中国农产品借助零关税这个平台扩大对东盟各国的农产品出口规模,更广阔地开拓国际市场;非关税壁垒的降低,特别是通关的各种程序协调、标准及认证的统一将大大降低农产品出口的成本,这些都会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同时,东盟各国的农产品也获得了非常好的出口机遇,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出现大量增长。

由于地理气候上的差异,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我国在温带产品果蔬等方面与东盟各国相比具有品种多、价格便宜等比较优势,这样就山东、浙江、四川、陕西等农产品出口大省带来了进军东南亚市场的好机会,有利于促进部分省、区农业升级。而我国除了东南部分省区具有与东盟相近的自然条件以外,多数省份地处温带,温带经济作物如玉米、大蒜、辣椒等蔬菜和一些温带水果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中国的温带水果如苹果、梨等在东盟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降低或取消关税,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下降,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大市场份额。同时由于东盟各国在热带水果、谷物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上处于优势,这样就可以降低我国国内资源成本相对较高的农产品(如谷物、糖料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中的比例,同时增加我国温带作物(如玉米、小麦、大蒜、辣椒、胡萝卜等蔬菜和苹果、梨等温带水果)的播种面积和出口产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双方贸易结构的多元化。而对于以出产热带水果为主而受到冲击的南方各省、区,目前可以在充分调整热带和亚热带大宗和优质农产品生产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面向东盟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果蔬基地,并把农业资金投向果蔬保鲜、加工和产品开发上,延伸产业链,进一步优

化资源的配置,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大农产品出口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市场扩大引致的规模效应,促使中国出口企业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出口竞争力。随着出口的增加,农业、农民的收入也会得到提高,这又会促使农民进一步扩大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反过来再促进出口,进而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自2005 年到2010年,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进出口价格基本都呈上涨趋势,而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数量也呈上涨趋势,双边农产品贸易条件都得到改善。另外,农业机械是我国出口东盟的主要物资之一,自贸区的建成和启动,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

机械的出口力度。

但是,农产品零关税也可能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近十几年来,中国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量增长低于进口,从1996年至今,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东盟10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成为我国农产品全球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之一。农产品实现零关税后,面对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东盟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几个在传统农业方面(如在粮食和热带水果方面)占有优势的农业国,必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这势必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农业贸易中的逆差。同时东盟大量具有比较优势的热带水果和谷物等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必将加剧国内水果和粮食市场的竞争,将会对我国南方几个省份的热带作物和以谷物、棉、糖等传统农产品等比较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产生较大的冲击,造成国内种植者收入的减少,给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例如,我国海南省与泰国几乎具有同等的气候条件,因此受到的冲击当属各省之首,在一些大宗品种上,比如榴莲、芒果、龙眼、荔枝,与泰国相比,不仅在品种和质量上,而且在生产规模、包装保鲜,甚至在运输成本上海南省都处于劣势,广西是另外一个受到强大冲击的地区,广西水果以龙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萝等热带、亚热带产品为主,与泰国相比,广西农业外向度较低,栽培、保鲜、加工技术也比较落后,尽管在某些特色产品上广西也具有优势,但东盟国家把这些产品列为“例外清单”,广西农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另外,广东、云南、贵州、福建等省农业和农业企业也会受到较严重的影响。

面对着这些不利的影响我国应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各国在贸易过程中,都将致力于发展本国具

有比较优势及可充分利用本国具有丰富资源要素的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我国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和营养,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形象和效益,有效的跨越非关税壁垒,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大力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蔬菜水果生产加工业的同时,要综合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以促进我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

2.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与分析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与东盟有关国家感同身受,同舟共济,一起度过了难关。双方认识到,只有加强互利合作,推动经济一体化,才是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正确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由贸易区的建立。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中国赢得了太多的世界的掌声,这为中国同东盟国家在自贸区建成后金融合作奠定了基础。自贸区建成后将极大的推动我国的金融业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2.2.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与分析

贸易、投资增长将为中国的银行业提供广阔的市场领域和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区域贸易、投资的增长,银行媒介的资金跨国流动量及信贷融资量也将会同步增加,这将成为我国银行业今后进行金融投资的一个新渠道。另外国内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增加也会带动本国银行业在相应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因为银行跨国分支机构业务通常是以服务本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为业务基础,然后逐步向所在国的企业和居民个人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可见,自贸区的建立将拓宽金融业的市场领域,给金融业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东盟各国承诺的开放总体水平明显低于我国在WTO框架下对金融服务业承诺的开放水平。表现在,一是承诺范围小。如文莱仅承诺顾问及其他金融附属服务,越南、缅甸也仅分别对银行担保业务、海损及损失理赔服务做出承诺,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承诺范围也限于银行、保险、证券其中一部门的部分业务。二是存在股权、经营地域、经济需求测试等限制。如印尼规定外资金融机构持股一般不得超过49%;老挝规定外国银行分行只能在首都万象开展存贷款及担保等业务;马来西亚规定外资保险公司不能收购超过5%同行企业的股份等,同时这种收购必须满足经济需求的测试。我国加入WTO时,除对外资进

入证券业承诺有一定的保留外,对保险、银行业开放承诺范围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附件对“金融服务”种类界定的多数内容,而且人世3年和5年后,不存在股权持有、经营范围、经营地域及经济需求测试或营业许可数量等限制,可以说外资金融企业在中国经营保险和银行业务将享受到真正国民待遇。由于中国金融业开放程度远高于东盟各国,在今后双边谈判中,要求东盟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的开价权应该掌握在中国手中。这一情况类似美国和墨西哥在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时,美国凭借其在服务业的优先开放的优势,通过谈判成功迫使墨西哥全面开放其国内服务业包括金融业。在中国-东盟金融业相互开放问题上,中国掌握着主动权。

2.2.2 人民币在自贸区的影响与分析

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在东盟10国中,与中国接壤的越南、缅甸人民币区域化的程度最高,特别在越南北部地区,人民币在当地不必兑换成本币,可以直接进行购物消费,90%以上的与中国边境贸易货物以人民币计价结算。2002年人民银行南宁中支对人民币流入流出国境状况作了一次专门调查,通过将1991年以来边贸进出口量、旅游、博彩、留学等因素引起人民币流入流出国境的估测量进行轧差,结合边境地区人民币现金近10年来的净投放量,推算出人民币在越南的流通量在30~50亿元之间。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边境城市中,人民币一直是硬通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也将有利于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以前东盟国家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只看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近几年却越来越重视中国央行的动作,实际上出于促进出口的需要,东盟国家也一直希望人民币升值.中国目前已经与自贸区内的马来西亚、印尼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这些货币互换协议对促进贸易有很大价值,相当于在进行双边贸易结算和投资结算的时候,认可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而云南省商务厅也表示,云南目前正在争取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政策。这些行动都有利于人民币在自贸区内更广泛地流通,人民币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加强。未来,一个有共同货币的亚盟的诞生,也并非空中楼阁。

在自贸区的建成后,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的协调是十分关键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和东盟在近期内寻求一种汇率稳定机制是比较困难的,除了在政治上

缺乏互信外,最直接的是中国及东盟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制度存在巨大差异。在自贸区成员国中,既有实行传统钉住汇率制度,如马来西亚、中国,也有实行事先不公布汇率目标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如新加坡、老挝等,还有采取汇率独立浮动的管理方式,如菲律宾、泰国等;既有实行钉住美元制度,也有钉住一篮子货币或特别提款权制度;有的国家还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多层次、多样的汇率制度,使今后中国与东盟在实行联动的汇率机制与货币政策协调上存在着深刻的利益冲突与技术困难。因此,我们应领先着手探讨中国-自由贸易区汇率稳定机制建立的可行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各成员国之间有效的金融合作,须以各国金融当局及时沟通与交流,及时协商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前提。因此,有必要构筑一个金融合作的平台。首先,要建立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央行定期会晤制度,交流金融信息,协商金融合作问题,探讨合作前景和路径。其次,建立协调机构,及时解决金融合作中的技术问题。选择固定的地点,各国央行派出常驻代表,组成专门协调机构,负责搜集、反馈金融合作情况和信息,协调解决金融合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第三,在现有基础上研究建立一些具有实质性的处理金融危机的干预机制,构筑区内出现汇率较大波动或支付困难时的相互联合干预基金和金融救助体系。此外,可考虑借助东盟各国通讯、网络发展较快,有关国家提出建设“电子东盟”的契机,由我国发起建立涵盖所有成员国的区域性金融预警体系。制定互通金融、外汇信息的口径和标准以及一系列风险预警指标,按风险指标的高低划分为若干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地应对措施,并以第一时间相互沟通,努力建成光速信息传递网络,以便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资金流动中把握先机,联合行动,最大限度地预防金融和外汇风险。

当前,边境贸易不仅是中国与周边经济落后国家经济交往的主要方式,也是人民币流入流出的主渠道,因此对引导和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应选择边贸银行结算为突破口,否则,管理当局对人民币区域化的各项引导和鼓励政策将失去具体的贯彻和执行者。当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银行边贸结算:一是与越方央行商讨解决边境地区人民币对越南盾汇率生成与变动、银行头寸抛补及清算等问题,为边贸银行提供一个良好、公平的运营环境。二是鼓励我方边贸银行到邻国边境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除经营传统的边贸结算业务外,还在当地开办人民币储蓄和贷款业务,既能为当地居民手持人民币资金提供一个保值增值的渠道,还可以通

过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量。三是允许我方银行开办人

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积极推动边贸出口及人民币使用量的增长。四是制定适

合边境地区经贸活动的人民币出入境管理办法,适当放宽边境地区人民币出入境

携带量。五是在边境地区设立人民币流入流出国境监测点,对人民币跨境流动、

人民币对接壤国家货币汇率变动情况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准确掌握周边国家接

受和使用人民币状况。

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双边相互投资的影响

与分析

随着自贸区的建成,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我与东盟相互投资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东盟对我实际投资额从2003 年的29.3 亿美元增长到2008 年的54.6 亿美元,截至2008 年底累计达520 亿美元,前三位国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根据最新统计,中国外汇储备已经接近2.3万亿美元,中国近年来海外投资也

急剧加速。中国已经决定设立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

支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还可以通过融资、税收方面的一些鼓励政策,

引导企业增加对东盟十国的投资。我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快速增长态势,我对东盟直接投资从2003 年的2.3 亿美元增长到2008 年的21.8亿美元,增长近9 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在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之中,资源型导向的投资比例比较高,印尼的石油、越南的矿产资源,在未来都

可能成为中国的投资对象。从东盟国家对华投资看, 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投资项目多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 产品多为出口。从投资额看, 以中小型项目居多, 投资额在3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占全部在华投资的70%。早在2003年底, 为支撑中国- 东盟博览会的投资合作, 中国已在广西南宁市建立中国- 东盟经

济园区。据统计, 从2004年第一届中国- 东盟博览会至今, 入驻中国- 东盟经

济园区的企业已经达到118家, 合同投资总额近77 亿元人民币, 其中已开工、在建项目80个, 竣工、投产项目38个。目前, 已有泰国、印尼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西等国内外企业入园, 园区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 项目涉及电子、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高级纸业、彩印包装、农副产品加工、塑料、板材加工、现代农业等领域。另外, 2004年开工建设的广西中

国- 东盟青年产业园也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投资者投资的重要载体。目前, 签订合同落户园区的生产性项目26 个,投资总额2313亿多元; 已签订投资意向书的项目18个, 投资总额76亿多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2007 年底经国家发展改

革委核准的苏州工业园区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在老挝合资建设万象特殊经济区项目, 则标志着产业园区作为中国- 东盟相互投资重要载体的新发展。在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支持下, 苏州工业园区牵头负责建设老挝2009年东南亚运动会场馆, 并开发万象市周边10平方公里土地。此外, 中国还将在东盟国家建立若干个经

济贸易合作区, 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

2.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与分析

今年1 月1 日起,我国自东盟进口的产品中,已有93%的产品实行零关税,

对东盟平均关税已降到0.1%;同样,东盟国家已对中国90%以上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东盟6 个老成员对我国的平均关税已降为0.6%,东盟4 个新成员对我平均关税已降为5.6%。举例来说,我自东盟进口自动切割机床、收音机、洗发水、不锈钢,目前正常的进口税率是20%、20%、17%、10%,但从东盟进口的自贸区税率为5%,而且自2012 年起免征关税;从我对东盟出口来说,马来西亚对电子游戏机

的正常关税是5%,但对来自中国的游戏机免关税,泰国的正常关税是20%,而对

来自中国的游戏机仅征收5%的关税,明年起免关税,对于自中国进口的玩具,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正常税率是5-20%,但对中国产品仅征收5%的关税或免征关税。。从降税产品来看,我向东盟出口较多、增长较快的是船舶、钢铁、针织服装、陶瓷制品等优势产品,我从东盟进口较多、增长较快的是铜制品、橡胶制品、可可制品等资源型产品。机电产品占我对东盟总出口的比例由2003年的39.5%提高到2008 年的50.0%。双方产品的比较优势得到体现,促进了彼此的经济发展。

2010年一季度,云南对东盟贸易额达8.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9%。福建省与东盟贸易额达26.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1%,其中自东盟进口10.2

亿美元,对东盟出口16亿美元,分别增长74.4%和50.6%。广西自东盟进口3.9亿

美元,对东盟出口9.3亿美元,分别增长85.6%和61.8%,实现贸易顺差5.4亿美元。广东对东盟贸易额为17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9%。其中,广东对东盟出

口67.4亿美元,自东盟进口103亿美元,贸易逆差为35.6亿美元。中国-东盟FTA 全面实施以来,印尼国内一直许多行业这将将对印尼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冲击。近日,印尼工业部公布的一项数据分析显示,根据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印尼共有12项制造业部门的553种产品,有能力和中国市场的同类产品竞争,这一结果大大缓解了印尼对中国进口产品带来冲击的担心。这12项制造业分别为纺织、机器、海事、食品与饮料、金属、上游化学、下游化学、手工艺、林产和农产、电子、综合工业、陆路交通工具和航空业。而中国制造的手机支配了印尼市场。印尼手机进口商协会记录,2010年首季度印尼自中国进口的手机达960万台,比去年同期的630万台剧升了52.4%。中国手机占印尼手机总进口量1200万台。

当然,区内贸易繁荣可期的同时,区域内水平竞争将可能加剧。因为出口产品种类、档次接近。中国与东盟都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在国际分工上处于同一水平。双方都注重推动外向型经济,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如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纺织品、成衣、鞋类和加工食品等;或是初级产品,如资源、原料和农产品等。这些出口产品的种类及档次都比较接近,这就必然会加剧双方的产品竞争。从整个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来说,南南合作基本上都不成功,因为大家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区内11个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上存在很多重合,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比如在加工制造业上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错位竞争将显得更加重要。2009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把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箱包和玩具等归为中国2009年1-9月的重点出口商品。而这个单子里所列的也正是不少东盟国家的重点出口产品。商务部数据显示,机电产品是泰国近些年来对华出口的最大宗项目。另外,据越南媒体报道,除去原油,2008年越南对华出口的大宗项目主要是纺织品、鞋类和电子产品。东盟国家重工业比较欠缺,中国就应该扩展这种互补性较强的贸易。钢材是不少分析人士眼中的互补范例。东盟国家钢材生产成本较高,产能不足。自新世纪初以来,中国就一直是东盟钢材的主要供应商。2009年

1-11月,广东一省对东盟出口钢材41.8万吨,占同期广东钢材出口总量的近三成。进入零关税时代,自贸区之内7000种商品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各国在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都会更显突出,充分竞争后的优胜劣汰将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这也就会促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明确。东盟国家要向中

国出口石化、橡胶、棕榈油等产品,同时从中国进口物美价廉的机械、电子等产品。

3.结论

2010 年的第一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是目前世界上拥有19人口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贸区。作为其中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一方,中国在其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2009 年,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给了中国太多的掌声和表扬:G2“中美国”,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不一而足。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仿佛是这一系列赞美的完美收官,又似乎预示着新高潮的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和东盟各国经济的复苏,双方合作的潜力会变得更大。经济利益的巨大牵引将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前进。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难以一帆风顺,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建区后,获利的程度肯定不同,各方都想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掌握主动权,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必然会对以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对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态度上表现也不同,新加坡、泰国表现积极,老挝、柬埔寨则持谨慎态度。东盟各国内部还存在诸如边界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很多矛盾。但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和一体化步伐不会停步,中国也必须直面和克服这些成长中的痛楚和挑战,方才有远大的前途。

谢辞

在论文写作期间,我得到了导师袁晓娜的精心指导,袁老师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帮我克服了一些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她的很多建议让我觉得醍醐灌顶,非常及时、非常有建设性,没有她的帮助我也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完成论文,同时在我写作迷茫的时候得到了袁老师鼓励和精神支持,再次表示感谢!

另外也非常感谢校图书馆和青岛大学网,图书馆提供的很多期刊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方便,从青岛大学网上我也得到了丰富的信息,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料,由衷地感谢他们高效率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完善的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尹明忠、陈秀莲,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9期

[2]王雅红、黄德明,再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研究,2009年

[3]王娟,中国-东盟开展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对策,2008年5月第3期

[4]张克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企业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大趋势,2010年

[5]张忠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效与问题分析,山东纺织经济,2009年第5期

[6]庄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现存问题及中国策略,区域国别经济

[7]张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西南地区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

[8]张慧颖,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分析,黑龙江对外贸易,2008年第6期

[9]张恒俊,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的互补与竞争,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7期

[10]何其频,王小进,张海燕,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国际贸易

[11]王修志,谭艳斌,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的新发展及推进策略,商业研究,2009年5期

[12]钟海涛,袁波,东盟FTA战略的新进展及影响,国际商务

[13]陈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一期

[14]周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的实证研究

[15]谢德保,郭坤龙,我国农业如何面对中国-东盟农产品零税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周开疆-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周开疆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方法介绍—— 总量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 国际分析法: 一、基本态势。 1、国际形势。世界经济复苏起色不大,复杂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私人消费需求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回升较慢。 ——欧盟经济阴影笼罩。经济敏感指数再度下降;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漫延。 ——日本经济毫无起色。 ——新兴市场体经济增速下滑,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世界经济呈现五大风险: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深重; ——市场消费疲软; ——失业率居高不下; ——金融体系脆弱; ——决策机制失灵。 2、国内形势。总体态势放慢,主要经济指标下滑。——投资、消费、出口增幅回落。 ——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 ——物价增幅回落、通胀压力仍在。 二、原因分析 1、对中国当前经济的几种评论。 ——拐点论 ——高估论 ——有限论 ——危机论 、 2、增幅回落原因分析: ——外部影响

——紧缩政策 ——房地产严控 ——结构调整 是外部压力和内需不足双重叠加的结果。 3、经济走势风险预测: ——下行压力增大 ——物价上涨压力 (房地产、就业、财政问题) 三、对策举措。 1、坚持总基调不变:稳中求进: 稳增长、稳物价、稳政策、稳社会 转变方式上新进展; 改革开放上新突破; 改善民生上新成效; 2、突出稳增长这个重点 适当增加投资:投向重点基础设施、 民生工程、农业农村

3、加大预调微调力度。 结束语:中国经济发展仍处在机遇期; 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 国际化仍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动力; 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的 需求潜力巨大。 中国经济在相当长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发展。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同名42661)

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了“稳增长”。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性的话:“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重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证和完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段话看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稳增长”。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外,还需要加两个,一是根据阶段发展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根据社会主义要求,调整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应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首先,应贯彻破产制度;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最后,应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从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内需依旧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经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难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得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变化及时反应,于今年7月份提前5个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决议。今年,中央扔坚持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并着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努力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理论学习》 2012年10期 11-17 【2】吴思远.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 【3】张立群.我国宏观经济刑事特点及政策分析《阅江学刊》 2012年10月第5期 5-13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当前我国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今天主要跟大家交流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第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效果。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主要指总量,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GDP总量、经济运行水平、增长速度等。我们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大体是9.8%,这个速度在当今世界是非常高的。虽然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经历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连续15个月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但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8.7%,GDP总量是33万多亿人民币。按照世界银行惯常的折算方法,大体是4.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7%。美国GDP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5%左右。 中国人有13亿多的人口,很多指标一旦人均化,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人均GDP水平大致增长了12倍,而总量大致增长了15倍。截止到2009年,我国人均GDP是3200多美元,而全球平均人均GDP是8600美元。 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最穷的国家,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二是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刚解决温饱问题;三是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初步小康;四是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全面小康;五是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当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就是完成了当代工业化、城市化改造。我国现在的水平相当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要保八,但我们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至少会达到9%,甚至9%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甚至预计中国今年的增长会达到10%以上。 经济增长的关键是需求,这个需求是三架马车: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所以分析一个国家一年里经济增长的空间有多大,要从它的总需求来看。 一是投资需求。中国现在处在一个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化到了中后期有一个特点,就是投资项目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加大,所以投资需求增长非常快。另外,这个阶段城市化也在加速,中国的城市化率按照现在公布的数据是45%左右,按照国际发展的一般经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时投资需求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平均增长14%左右,比当今世界平均速度高出一倍多。2003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剔除价格因素之后,增长速度从来没有低过24%。200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30%。 所以我们现在的分析是这样的,就算2010年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新增投资项目,单是把前几年特别是去年一揽子的扩大需求的措施立项完成,就仍要继续投资,因为固定资产投资不是一年就能完成的,对于很多在建项目要继续追加投资。保守估计,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不会低于25%。按照中国现在的经验,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5%,拉动GDP增长1%,按照这个对照关系,如果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是25%,那么能够拉动GDP增长5%。 二是消费需求。目前没有一个像投资需求那样直接的指标来描述消费需求,我们用一个间接指标叫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9年在扩大消费政策的影响下,增长15%多,由于2009年价格指数是-0.7,那么实际增长速度要比15%多,将近17%。 2010年采取了扩大消费保民生等一系列的举措,今年中国消费品的增长速度不会低于去年,只要有这几个条件不发生恶化: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超过5%;900万新增就业岗位指标能够达到;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5‰。如果今年消费需求增长15%,就能够拉动GDP增长3%。 三是出口。出口主要取决于国际经济。根据近几年的经验,全球经济每增长1%,中国出口则增长5%。2010年全球的经济增长是什么状况呢?根据各大国际机构从各个方面做的分析,估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能够恢复到3%。首先看发达国家的三大经济体:其一,美国的情况不错,虽然困难很大,但预期今年经济增长率大体上能恢复到2.8%。其二,日本的情况虽然不如美国,但比欧洲好,今年日本经济能够摆脱零增长,达到0.9%。其三,欧元区的情况虽比美国和日本困难,但也能摆脱负增长,达到百分点零点几的增长。其次看巴西、印度这几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国,预计今年经济增长都在5%左右,中国的速度更高一些。这样一来,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恢复到接近3%,这就意味着今年中国的出口增长能达到15%。这些年的经验表明,中国出口每增长10%,大体能拉动中国GDP增长1%,如果今年中国出口增长15%,实际上就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5%。但我们现在也看不太准,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需要讨论。保守一点说,假定今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形势与政策(国内外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 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随着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我国周边国家谋求稳定,增加合作,促进发展.我国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我们的邻国比较多,历史遗留问题也比较多这使得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发展更加复杂。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 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条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 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 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 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 视以久的土地。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 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至今 余波未过。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 国家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降,进口需求滑落,这必然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世界各类经济组织、经济区域一体化和世界统一市场 正在迅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经济依存性不断增强; 由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一些传统产业正在向其他国家转移。这就为包括 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分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并获取比较利益,提供了 一定的机遇。 说起日们中国人都很气愤.日本对华关系一直都在跟着美国跑.他对我们潜在威 胁正在不断上升. 今年3月,日本地整合核泄露使得原本步履维艰的日本经济雪上加 霜,面对日本经济的衰落,现在非常需要一个地区性经济大国出来取代日本填补亚 洲龙头地位的空缺,带领亚洲经济走出危机。我国恰恰可以担当起这一角色。实际上,随着我国和日本在经济地位上转换,中国已经在朝着成为亚洲经济主导力量的方向发展。美和欧盟都需要并支持中国经济保持增长,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提供动力。中国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曾一度使西方国家感到实实在在的威胁,西方政界和学术界也多 次评价过从技术转移以及贸易机会上来限制这种增长的可行性。现在,况已经起了变化。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国家,都从盼望转为担心中国经济出现偏差。因此,我国今 后经济发展在与外部发生的种种关系上,来自欧美国家的支持将多于阻挠,积极因素 将大于消极因素。 俄罗斯是一个大国,但是它目前的国土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是从我们的国土中 分割出去的.因此,俄罗斯对我国的侵害是仅次于日本的.尽管现在中俄关系有了很大 改善,但我们还是不能放松对俄罗斯的警惕 ,因为俄罗斯的民族扩张主义根深蒂固,它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 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 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

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 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 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 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出于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考虑,今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速度上有所回落。而从具体的发展成就来看,我国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同时民生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以下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浅要分析。 第一,经济结构得到持续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三产结构比例为9.2:42.6:48.2。高新技术革命潮流和经济全球化是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同时一些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出来,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 2.75,比上年缩小0.06。 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受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为改善民生的两大难点,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

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而2015年,我国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民生建设倾斜的力度,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各项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我国的消费结构中,网络零售下的通讯器材如手机、电脑等是其中的消费热点,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得益于产品的高速更新,这个消费热点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使网络零售成为占据全国零售总额较重比例的经济体。除此之外,绿色食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也在现阶段获得显著的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而下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要继续保持稳妥的经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问题、人口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等作出相应的改革。在推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相关政策,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魏杰: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同方讲席教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 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

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当前中国经济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经济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招商银行西安分行枫林绿洲支行

2010年,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中仍保持高增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拉动了GDP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推动CPI不断走高。正值新初,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几个关键词进行回顾盘点,并对2011年的发展趋势作出我们的判断,希望能为贵公司的理财投资提供些许参考。 2010年中国经济七大关键词: 1、GDP增长,风雨飘摇中保持高速增长,在第二季度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通货膨胀,CPI攀升至两年内高点,2010年11月份达到5.1%新高,通胀压力日甚; 3、流动性充裕,宽松的货币供给拉动了GDP,也推高了CPI,坊间传闻多印了43万亿人民币; 4、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与CPI的持续倒挂,市场加息预期强烈,并终于在2010年第四季度落下第一只靴子,加息通道开始; 5、汇率政策,截至2010年11月末,年内人民币已经升值2.39%,人民币升值预期依旧强烈; 6、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规划”更加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建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面临洗牌; 7、国际贸易: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依旧持续,国际贸易在反复波

动中企稳回升,贸易顺差不断。 2011年,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之间的矛盾将会成为全年的主要经济矛盾,在平衡二者矛盾的过程中,上述的七个关键词也将随之变化,下面我们将逐一梳理。 一、2011年GDP的发展趋势 传统意义上,GDP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因素拉动。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及其期间的历史数据表明,GDP增长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及货币推动型两大特征。 政府主导型特征具体表现为GDP增长既取决于内外部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也取决于政府实施政策方向及力度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政府对投资的引导作用,充分平滑了GDP增速。如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泛滥的严峻形势下,通过经济刺激政策,国内GDP仍实现了8.7%的较快增长,其中资本形成对GDP贡献率达92.3%,拉动GDP增长8.0个百分点。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年,从中央角度,出于社会稳定发展角度考虑,经济需要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特点 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政 府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动摇,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随着2008年四季度出台的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整体向好态势趋于明显,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1我国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稳步上升趋势基本确立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分季度看,一季度 GDP同比增长%二季度增长%三季度增长%连续2个季度的持续上升,表明宏观经济企稳的态势已经明确。 2、快速回升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投资和消费增势强劲 据测算,在2009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个百分点,投资的贡献率为个百分点。而出口在三个季度对GDP的拉动则是负的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内需起到了关键作用。 3、进出口跌幅收窄,出口已在低位企稳 前三季度的外贸数据表明中国出口已经低位企稳。11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实现年内首次月度同比正增长。11月份,全国出口同比下降%

环比增长% 4、CPI和PPI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二者均呈现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态势。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期。在各 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但是,在当前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