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技术交底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技术交底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技术交底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技术交底

1.12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1.1

2.1 一般规定

1.1

2.1.1本节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

1.1

2.1.2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主体是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以下简称填埋场),填埋场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等有关规定。

1.1

2.1.3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应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并考虑城市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按不同城市、不同建设规模,合理确定,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1.1

2.1.4填埋场的建设规模,应根据垃圾产生量、场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特征、服务年限及技术、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综合确定。填埋场建设规模分类和日处理能力分级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填埋场建设规模分类:

Ⅰ类总容量为1200万m3以上;

Ⅱ类总容量为500~1200万m3;

Ⅲ类总容量为200~500万m3;

Ⅳ类总容量为100~200万m3。

注:以上规模分类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

2. 填埋场建设规模日处理能力分级:

Ⅰ级日处理量为1200t/d以上;

Ⅱ级日处理量为500~1200t/d;

Ⅲ级日处理量为200~500t/d;

Ⅳ级日处理量为200t/d以下。

注:以上规模分级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

1.1

2.1.5新建项目应与现有的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相协调,改建、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

1.1

2.1.6 填埋物

1. 填埋物应是下列生活垃圾:

(1) 居民生活垃圾。

(2) 商业垃圾。

(3) 集市贸易市场垃圾。

(4) 街道清扫垃圾。

(5) 公共场所垃圾。

(6) 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的生活垃圾。

2. 填埋物中严禁混入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3. 填埋物应按重量吨位进行计量、统计与校核。

4. 填埋物含水量、有机成分、外形尺寸应符合具体填埋工艺设计的要求。

1.1

2.2 施工准备

1.1

2.2.1 填埋场选址

1. 填埋场选址应先进行下列基础资料的收集:

(1) 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及相关规划。

(2) 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场址周围人群居住情况与公众反映,填埋气体利用的可能性。

(3) 地形、地貌及相关地形图,土石料条件。

(4)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5) 洪泛周期(年)、降水量、蒸发量、夏季主导风向及风速、基本风压值。

(6) 道路、交通运输、给排水及供电条件。

(7) 拟填埋处理的垃圾量和性质,服务范围和垃圾收集运输情况。

(3) 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

(4) 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河流和湖泊50m以内的地区。

(5) 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民用机场3km以内的地区。

(6) 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区。

(7) 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地方自然保护区。

(8) 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

(9) 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3. 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及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等专业规划要求。

(2) 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3) 库容应保证填埋场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8年。

(4) 交通方便,运距合理。

(5) 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均较低。

(6) 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环境保护目标区域的地下水流向下游地区及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

(7) 选址应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规划、环保、环卫、国土资源、水利、卫生监督等有关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4. 填埋场选址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1) 场址候选

在全面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初定3个或3个以上候选场址。

(2) 场址预选

通过对候选场址进行踏勘,对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地质、水文、气象、供电、给排水、覆盖土源、交通运输及场址周围人群居住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推荐2个或2个以上预选场址。

(3) 场址确定

对预选场址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社会及环境比较,推荐拟定场址。对拟定场址进行地形测量、初步勘察和初步工艺方案设计,完成选址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确定场址。

1.1

2.2.2 填埋场总体布置

1. 填埋库区的占地面积宜为总面积的70%~90%,不得小于60%。填埋场宜根据填埋场处理规模和建设条件做出分期和分区建设的安排和规划。

2. 填埋场类型应根据场址地形分为山谷型、平原型、坡地型。总体布置应按填埋场类型,结合工艺要求、气象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总平面应工艺合理,按功能分区布置,便于施工和作业;竖向设计应结合原有地形,便于雨污水导排,并使土石方尽量平衡,减少外运或外购土石方。

3. 填埋场总图中的主体设施布置内容应包括:计量设施,基础处理与防渗系统,地表水及地下水导排系统,场区道路,垃圾坝,渗沥液导流系统,渗沥液处理系统,填埋气体导排及处理系统,封场工程及监测设施等。

4. 填埋场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和设备应包括:进场道路,备料场,供配电,给排水设施,生活和管理设施,设备维修、消防和安全卫生设施,车辆冲洗、通信、监控等附属设施或设备。填埋场宜设置环境监测室、停车场,并宜设置应急设施(包括垃圾临时存放、紧急照明等设施)。

5. 生活和管理设施宜集中布置并处于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与填埋库区之间宜设绿化隔离带。生活、管理及其他附属建(构)筑物的组成及其面积,应根据填埋场的规模、工艺等条件确定,不宜超过表1-73所列指标。

6. 场内道路应根据其功能要求分为永久性道路和临时性道路进行布局。永久性道路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露天矿山道路三级或三级以上标准设计;临时性道路及作业平台宜采用中级或低级路面,并宜有防滑、防陷设施。场内道路应满足全天候使用。

7. 填埋场地表水导排系统应考虑填埋分区的未作业区和已封场区的汇水直接排放,截洪沟、溢洪道、排水沟、导流渠、导流坝、垃圾坝等工程应满足雨污分流要求。填埋场防洪应符合表1-74的规定,并不得低于当地的防洪标准。

8. 填埋场供电宜按三级负荷设计,建有独立污水处理厂时应采用二级负荷。填埋场应有供水设施。

9. 垃圾坝及垃圾填埋体应进行安全稳定性分析。填埋库区周围应设安全防护设施及8m宽度的防火隔离带,填埋作业区宜设防飞散设施。

10. 填埋场永久性道路、辅助生产及生活管理和防火隔离带外均宜设置绿化带。填埋场封场覆盖后应进行生态恢复。

1.1

2.2.3 施工组织

1. 填埋场施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或招标文件编制施工方案和准备施工设备及设施,并合理安排施工场地。

2.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测制度;采用有效的劳动组织,运用科学方法,合理安排施工人员,施工人员数量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量的大小确定。

3. 熟悉及审查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摸清工程情况。

4. 明确提出施工的范围和质量标准,制定合理的施工工期(各类填埋场施工工期可按表1-75所列指标控制),并向施工人员交底。

5. 施工安装使用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及设计要求;对国外引进的专用填埋设备与材料,应按供货商提供的设备技术要求、合同规定及商检文件执行,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应要求。

1.1

2.3 施工技术要求

1.1

2.

3.1 填埋场地基与防渗

1. 填埋场必须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同时还应防止地下水进入填埋区。

2. 天然粘土类衬里及改性粘土类衬里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7cm/s,且场底及四壁衬里厚度不应小于2m。

3. 在填埋库区底部及四壁铺设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作为防渗衬里时,膜厚度不应小于1.5mm,并应符合填埋场防渗的材料性能和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4. 人工防渗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人工合成衬里的防渗系统应采用复合衬里防渗系统,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的防渗系统也可采用单层衬里防渗系统,在特殊地质和环境要求非常高的地区,库区底部应采用双层衬里防渗系统。

(2) 复合衬里应按下列结构铺设:

1) 库区底部复合衬里结构(图1-32)。基础,地下水导流层,厚度应大于30cm;膜下防渗保护层,粘土厚度应大于100cm,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7cm/s;HDPE土工膜;膜上保护层;渗沥液导流层,厚度应大于或等于30cm;土工织物层。

2) 库区边坡复合衬里结构(图1-33)。基础,地下水导流层,厚度应大于30cm;膜下防渗保护层,粘土厚度应大于75cm,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7cm/s;HDPE土工膜;膜上保护层;渗沥液导流与缓冲层。

(3) 单层衬里应按下列结构铺设:

1) 库区底部单层衬里结构(图1-34)。基础,地下水导流层,厚度应大于30cm;膜下保护层,粘土厚度应大于100cm,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5cm/s;HDPE土工膜;膜上保护层;渗沥液导流层,厚度应大于30cm;土工织物层。

2) 库区边坡单层衬里结构(图1-35)。基础,地下水导流层,厚度应大于30cm;膜下保护层,粘土厚度应大于75cm,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5cm/s;HDPE土工膜;膜上保护层;渗沥液导流与缓冲层。

(4) 库区底部双层衬里应按下列结构铺设(图1-36)。基础,地下水导流层,厚度应大于30cm;膜下保护层,粘土厚度应大于100cm,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5cm/s;HDPE土工膜;膜上保护层;渗沥液导流(检测)层,厚度应大于30cm;膜下保护层;HDPE土工膜;膜上保护层;渗沥液导流层厚度应大于30cm;土工织物层。

(5) 特殊情况下可采用钠基膨润土垫替代膜下防渗保护层。

5. 人工防渗材料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铺设HDPE土工膜应焊接牢固,达到强度和防渗漏要求,局部不应产生下沉拉断现象。土工膜的焊(粘)接处应通过试验检验。

(2) 在垂直高差较大的边坡铺设土工膜时,应设锚固平台,平台高差应结合实际地形确定,不宜大于10m。边坡坡度宜小于1∶2。

(3) 防渗结构材料的基础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整度应达到每平方米粘土层误差不得大于2cm。

2) HDPE土工膜的膜下保护层,垂直深度2.5cm内粘土层不应含有粒径大于5mm的尖锐物料。

3) 位于库区底部的粘土层压实度不得小于93%;位于库区边坡的粘土层压实度不得小于90%。

6. 填埋库区地基应是具有承载填埋体负荷的自然土层或经过地基处理的平稳层,不应因填埋垃圾的沉降而使基层失稳。填埋库区底部应有纵、横向坡度,纵、横向坡度均宜不小于2%。

1.1

2.

3.2 渗沥液收集与处理

1. 填埋库区防渗系统应铺设渗沥液收集系统,并宜设置疏通设施。

2. 渗沥液产生量和处理量应按填埋场类型、填埋库区划分和雨污水分流系统情况、填埋物性质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确定。

3. 渗沥液收集系统及处理系统应包括导流层、盲沟、集液井(池)、调节池、泵房、污水处理设施等。

4. 盲沟宜采用砾石、卵石、碴石(CaCO3含量应不大于10%)、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等材料铺设,结构应为石料盲沟、石料与HDPE管盲沟、石笼盲沟等。石料的渗透系数不应小于1.0×10-3cm/s,厚度不宜小于40cm。HDPE管的直径干管不应小于250mm,支管不应小于200mm。HDPE管的开孔率应保证强度要求。HDPE管的布置宜呈直线,其转弯角度应小于或等于20°,其连接处不应密封。

5. 集液井(池)宜按库区分区情况设置,并宜设在填埋库区外部。

6. 调节池容积应与填埋工艺、停留时间、渗沥液产生量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等相匹配。

7. 集液井(池)、调节池及污水流经或停留的其他设施均应采取防渗措施。

8. 渗沥液应处理达标后排放。应优先选择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方案,排放标准应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中的三级指标。不具备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条件时应建设配套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

1.1

2.

3.3 填埋气体导排与防爆

1. 填埋场必须设置有效的填埋气体导排设施,填埋气体严禁自然聚集、迁移等,防止引起火灾和爆炸。填埋场不具备填埋气体利用条件时,应主动导出并采用火炬法集中燃烧处理。未达到安全稳定的旧填埋场应设置有效的填埋气体导排和处理设施。

2. 填埋气体导排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填埋气体导排设施宜采用竖井(管),也可采用横管(沟)或横竖相连的导排设施。

(2) 竖井可采用穿孔管居中的石笼,穿孔管外宜用级配石料等粒状物填充。竖井宜按填埋作业层的升高分段设置和连接;竖井设置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50m;管口应高出场地1m以上。应考虑垃圾分解和沉降过程中堆体的变化对气体导排设施的影响,严禁设施阻塞、断裂而失去导排功能。

(3) 填埋深度大于20m采用主动导气时,宜设置横管。

(4) 有条件进行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时,宜设置填埋气体利用设施。

3. 填埋库区除应按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中戊类防火区采取防火措施外,还应在填埋场设消防贮水池,配备洒水车,储备干粉灭火剂和灭火沙土。应配置填埋气体监测及安全报警仪器。

4. 填埋库区防火隔离带应符合1.12.2.2条第9款的要求。

5. 填埋场达到稳定安全期前的填埋库区及防火隔离带范围内严禁设置封闭式建(构)筑物,严禁堆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将火种带入填埋库区。

6. 填埋场上方甲烷气体含量必须小于5%;建(构)筑物内,甲烷气体含量严禁超过1.25%。

1.1

2.

3.4 埋作业与管理

1. 填埋作业准备

(1) 填埋场作业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熟悉填埋作业要求及填埋气体安全知识。运行管理人员应熟悉填埋作业工艺、技术指标及填埋气体的安全管理。

(2) 填埋作业规程应制定完备,并应制定填埋气体引起火灾和爆炸等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

(3) 应根据地形制定分区分单元填埋作业计划,分区应采取有利于雨污分流的措施。

(4) 填埋作业分区的工程设施和满足作业的其他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应按设计要求完成施工。

(5) 填埋作业应保证全天候运行,宜在填埋作业区设置雨季卸车平台,并应准备充足的垫层材料。

(6) 装载、挖掘、运输、摊铺、压实、覆盖等作业设备,应按填埋日处理规模和作业工艺设计要求配置。在大件垃圾较多的情况下,宜设置破碎设备。

2. 填埋作业

(1) 填埋物进入填埋场必须进行检查和计量。垃圾运输车辆离开填埋场前宜冲洗轮胎和底盘。

(2) 填埋应采用单元、分层作业,填埋单元作业工序应为卸车、分层摊铺、压实,达到规定高度后应进行覆盖、再压实。

(3) 每层垃圾摊铺厚度应根据填埋作业设备的压实性能、压实次数及垃圾的可压缩性确定,厚度不宜超过60cm,且宜从作业单元的边坡底部到顶部摊铺;垃圾压实密度应大于600kg/m3。

(4) 每一单元的垃圾高度宜为2m~4m,最高不得超过6m。单元作业宽度按填埋作业设备的宽度及高峰期同时进行作业的车辆数确定,最小宽度不宜小于6m。单元的坡度不宜大于1∶3。

(5) 每一单元作业完成后,应进行覆盖,覆盖层厚度宜根据覆盖材料确定,土覆盖层厚度宜为20cm~25cm;每一作业区完成阶段性高度后,暂时不在其上继续进行填埋时,应进行中间覆盖,覆盖层厚度宜根据覆盖材料确定,土覆盖层厚度宜大于30cm。

(6) 填埋场填埋作业达到设计标高后,应及时进行封场和生态环境恢复。

3. 填埋场管理

(1) 填埋场应按建设、运行、封场、跟踪监测、场地再利用等程序进行管理。

(2) 填埋场建设的有关文件资料,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进行整理与保管。

(3) 在日常运行中应记录进场垃圾运输车辆数量、垃圾量、渗沥液产生量、材料消耗等,记录积累的技术资料应完整,统一归档保管,填埋作业管理宜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填埋场的计量应达到国家三级计量认证。

(4) 填埋场封场和场地再利用管理应符合1.12.3.5条的有关规定。

(5) 填埋场跟踪监测管理应符合1.12.5条的有关规定。

1.1

2.

3.5 埋场封场

1. 填埋场封场设计应考虑地表水径流、排水防渗、填埋气体的收集、植被类型、填埋场的稳定性及土地利用等因素。

2. 填埋场最终覆盖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粘土覆盖结构(图1-37):排气层应采用粗粒或多孔材料,厚度应大于或等于30cm;防渗粘土层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 1.0×10-7cm/s,厚度应为20cm~30cm;排水层宜采用粗粒或多孔材料,厚度应为20cm~30cm,应与填埋库区四周的排水沟相连;植被层应采用营养土,厚度应根据种植植物的根系深浅确定,厚度不应小于15cm。

(2) 人工材料覆盖结构(图1-38):排气层应采用粗粒或多孔材料,厚度大于30cm;膜下保护层的粘土厚度宜为20cm~30cm;HDPE土工膜,厚度不应小于1mm;膜上保护层、排水层宜采用粗粒或多孔材料,厚度宜为20cm~30cm;植被层应采用营养土,厚度应根据种植植物的根系深浅确定。

3. 填埋场封场顶面坡度不应小于5%。边坡大于10%时宜采用多级台阶进行封场,台阶间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m。

4. 填埋场封场后应继续进行填埋气体、渗沥液处理及环境与安全监测等运行管理,直至填埋堆体稳定。

5. 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使用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 填埋作业达到设计封场条件要求时,确需关闭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鉴定、核准。

(2) 填埋堆体达到稳定安全期后方可进行土地使用,使用前必须做出场地鉴定和使用规划。

(3) 未经环卫、岩土、环保专业技术鉴定之前。填埋场地严禁作为永久性建(构)筑物用地。

1.1

2.4 量标准

1.1

2.4.1埋场工程应根据工程设计文件和设备技术文件进行施工和安装。

1.1

2.4.2埋场工程施工变更应按设计单位的设计变更文件进行。

1.1

2.4.3埋场各项建筑、安装工程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及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1.1

2.4.4埋场工程验收应按照国家规定和相应专业现行验收标准执行,有关填埋场地基与防渗,填埋场渗沥液收集与处理,填埋场气体导排与防爆,填埋场封场应符合第1.12.

3.1、1.12.3.2、1.12.3.3、1.12.3.5条的要求。

1.1

2.5 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

1.1

2.5.1埋场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污染防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填埋场工程建设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必须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做出评价。

2. 填埋场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1

2.5.2埋场应设置地下水本底监测井、污染扩散监测井、污染监测井。填埋场应进行水、气、土壤及噪声的本底监测及作业监测,封场后应进行跟踪监测直至填埋体稳定。监测井和采样点的布设、监测项目、频率及分析方法应按国家现行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 18772)执行。

1.1

2.5.3埋场环境污染控制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的要求。

1.1

2.5.4埋场使用杀虫灭鼠药剂应避免二次污染。作业场所宜洒水降尘。

1.1

2.5.5埋场应设道路行车指示、安全标识、防火防爆及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志。

1.1

2.5.6埋场的劳动卫生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 12801)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应结合填埋作业特点采取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作业人员健康的措施。填埋作业人员应每年体检一次,并建立健康登记卡。

1.1

2.5.7入填埋作业区的车辆、设备应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应避免产生火花。

1.1

2.5.8埋场应防止填埋气体在局部聚集。填埋库区底部及边坡的土层10m深范围内的裂隙、溶洞及其他腔型结构均应予以充填密实。填埋体中不均匀沉降造成的裂隙应及时予以充填密实。

1.1

2.5.9填埋物中的可能造成腔型结构的大件垃圾应进行破碎。

垃圾中转站异臭味解决方案

垃圾中转站异臭味解决 方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一.项目背景 垃圾中转站的功能是将居民区分散的垃圾收集点的垃圾集中起来,经过压缩,送到垃圾填埋场。中转站的功能决定中转站必须设置在居民区之中或附近。由于生活垃圾腐烂发臭,产生了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氨、有机氨及部分的硫醇、甲烷等气体散发出来,同时生活垃圾在堆放、装卸、转运过程中难免有臭气散发出来。中转站散发的臭气对周围的居民生活有很大影响,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因此,在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中,垃圾腐臭的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若不进行除臭处理,其臭味可达到4级。 垃圾散发臭气中部分臭气化合物的种类和特点如下: 表1:垃圾臭气中部分恶臭物质的特性

注:*表示有毒性;x表示无毒性或是低毒性。 从上表可以看到,垃圾散发臭气中的恶臭物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容易被吸附等特点。 根据垃圾中转站——垃圾作业处理间区域的情况,本方案拟采用综合异味控制技术处理垃圾中转站产生的臭气,从根本上改善重庆市垃圾中转站区域和周边的环境空气质量。 二.设计依据及原则 1.设计依据 ●基础数据和有关环境污染控制要求介绍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GB14554-1993﹚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大气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设计原则 ●选择工艺流程简单、技术先进成熟、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费用低的 产品。 ●设备基本不占地方,不影响原有设施布局,业主方不需要增加新的 基础设施。 ●充分考虑方案的经济性,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弃渣场防护方案

弃渣场防护方案 一、编制依据: 1.1国家有关水土保持的法规; 1.2地质调查资料; 1.3现场踏勘和测量资料; 1.4设计参考图纸。 二、编制原则: 根据设计及环保要求,合理选择弃渣场位置,做好弃渣场的防护及防排水工作,防止泥石流、滑坡、堵塞河道等灾害发生,保证下游及附近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三、弃渣场概况 3.1弃渣场位置及容渣数量 原设计弃于DK25+100线路前进方向左侧1700m处蒙古哨出口碴场(为既有公路弃碴场)。经我工区现场核对,该位置弃渣运距约13km,便道连续下坡,途经204国道,行车安全风险极高,且地处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经我工区多处现场实际勘查,选定DK26+900线路左侧50m处山沟里,占地面积25亩,容渣量21万m3。 四、渣场防护方案 4.1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现场清理、平整→挡渣墙施工→截水沟施工→弃渣。

4.2施工准备 在渣场进行施工之前需将施工所需片石等材料调运至施工现场,做好现场的布置及准备工作。 4.3地基处理及坡面防护工程 弃渣前首先需清除原植被,清除不少于50cm的软弱覆盖层,对地面进行整平,斜坡地段要顺坡面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0m。 4.3.1挡渣墙基础处理 挡土墙基础采取人工配合反铲进行开挖,人工修复整平、基底夯实。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5MPa。 4.3.2断面型式的选择 采用仰斜式挡渣墙,挡土墙高度2.0~6.0m,防止弃渣滚落出去侵占边沟及边线以外位置,墙身采用C20片石混凝土结构。 4.3.3挡渣墙施工 (1)挡渣墙施工方法 ①弃渣要分层进行,分层厚度不大于1m,弃渣场底部填筑大块石及硬石基岩,填筑厚度不小于2m。 ②挡渣墙墙背侧20m范围内须碾压密实。 ③弃渣场采用C20片石混凝土挡墙防护,挡墙高度不大于6m。挡墙基础应置于稳定土层或基岩上,必要时采用级配碎石换填,换填厚度0.5m。趾前挡土墙基础埋置深度不小于1.2m,为防止墙趾被水冲刷,在墙趾外5m范围内用M10浆砌片石铺砌,铺砌厚30cm。 ④挡土墙墙身设置Φ100PVC管泄水孔,间距为2×2m,按梅花形布置,泄水孔向外坡度为4%,最低一排泄水孔高出地平线1.7m,

技术交底内容

施工技术交底内容及注意事项 项目工程部总体技术交底 在工程开工前,依据设计文件、设备说明书、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组织措施)及施工作业指导书等资料制定技术交底提纲,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提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施工承包合同中规定的施工范围、工期和安全质量目标。 2、工程特点和设计意图。 3、总平面布置。 4、综合进度和劳动组织安排。 5、施工程序和主要施工方案。 6、主要物质、施工机具供应要求。 7、主要质量标准和保证质量的主要措施。 8、保证施工安全的主要措施。 9、环保要求和环保措施。 10、采用重大的技术革新项目及科研项目。 (针对以往施工中的严重缺陷或技术管理问题重点提出解决和防范措施) 其它施工注意事项。分部工程或专业技术交底 按照已批准的施工作业指导书和总体技术交底内容,拟定技术交底提纲,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提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分部工程施工范围、劳动组织和进度要求。 2.重要施工图纸的解释。 3.重要施工方案措施。 4.主要操作方法和保证安全、质量措施。 5.主要设计变更和设备、材料代用情况。 6.技术检验和检查验收要求。 7.工艺质量标准和评级办法。 8.技术记录内容和要求。 9.其它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队技术交底 按施工项目,依据工程任务安排和上级交底的有关要求拟定提纲,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提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工作范围及工作任务 2.施工图纸的解释。 3.设计变更及设备、材料代用情况。 4.技术要求与技术检验。 5.施工方案措施。 6.操作方法和保证质量安全的措施。

7.工艺质量标准和评级办法。 8.环保措施。 9.技术记录内容和要求。 10.其它施工注意事项。 ●交底方法 1. 会议交底:各级技术交底时,都应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和讨论,弄清交 底内容,发扬技术民主,使到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 2. 专栏交底:项目部/班组可开辟技术交底专栏,将有关交底内容书面公布。 3. 站班会交底:出工前站班会对当天的施工进行重点强调,特别是对集体作 业的有关事项予以交底。 4. 交底卡片:对施工人员采用卡片的方式,对关键技术数据进行交底。 ●施工技术交底记录 1. 施工技术交底必须作书面文字记录。 2. 公司、项目部技术交底记录由项目部负责;施工队技术交底记录由施工队 负责。 3. 记录必须有下列内容:工程名称(包括分部工程名称)、时间、属于何级别 的交底;交底内容;交底人以及接受交底人员签名等。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艺设备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艺设备 1.1.填埋工艺流程 垃圾填埋场的工艺总体上服从“三化”(既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本设计垃圾由陆地进入填埋场,经地衡量称量计量,再按规定的速度、线路运至填埋作业单元,进行卸料、推平、压实并覆盖,最终完成填埋作业。其中推铺由堆土机操作,压实由垃圾压实机完成。每天填埋作业操作结束后及时进行终场覆盖,以利于填埋场地的生态恢复和终场利用。 填埋场采用的工艺流程如下:垃圾的运送、垃圾的分选、垃圾的填埋和覆土、垃圾的回收和利用,此外还有垃圾的渗滤液的处理、填埋场气体的导排等等。 填埋场工艺流程图形象地描绘了垃圾的整个处理过程,垃圾的转化与运送过程,能够将垃圾处理过程形象的以流水作业体现出来,整个过程对于后续设计和理解埋下了伏笔. 表1.1 生活垃圾填埋典型工艺流程图

1.2填埋作业 填埋作业方法有很多种分别为平面作业法、斜坡作业法、沟填法;填埋垃圾从单元压实开始,向外向上堆放。一个单元的高度通常为2~3m。工作面的长度随填埋场的长度和作业尺度的大小不同而变化。工作面是在给定的时间内垃圾放置、压实等的工作面积。单元宽度一般为3~9m,取决于填埋场的设计和容量。 (1)定点倾卸 通过控制垃圾运输车倾倒垃圾的位置,可以使垃圾推铺、压实和覆盖作业变得更有规划,也更加有序。如果运输车通过以前的填埋区,则这个区域将被压的更实。

比较合适的作业方式是计划当天所需的作业区域,然后就地挖出覆盖材料,在第一天处置完毕后随即覆盖,第二天如此往复开辟新的作业区。在正常作业不受大的干扰下,作业面积应当尽量减小。 (2)推铺 推铺使得作业面积不断扩张和向外延伸的一种操作方法。垃圾可以沿斜面被推铺并压实称为斜面作业。这种操作有利于场地区域减少渗滤水的收集量,并防止其在作业区内堆积。卫生填埋有许多彼此相邻的单元,每个单元的高度有作业区间距离而定,通常认为合适的高度为2.5m,但也从在堆高为4.5m以上的情况。 为形成具有最小损害的填埋点并取得令人满意的土地恢复标准: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应超过300,压实机在不超过0.5m厚的层面上操作,以达到最佳的压实效果。并且最初的压实层厚度不应超过2.5m。工作面每天应铺一层至少15cm厚的覆盖材料,以确保整洁的外观,以利于雨水的排出。 (3)压实作业 推铺和压实是城市卫生作业的一道重要的工序。通过增加填埋场的填埋量,延长作业单元区及整个填埋场的使用年限;通过压实,可以减少沉降和空隙,降低废弃物冲走的可能性或使废弃物在雨天暴露得过多,减少每天的日覆盖量,从而减少挖土工作量,减少渗滤水和填埋气体的迁徙;提供

垃圾中转站异臭味解决方案

一.项目背景 重庆市垃圾中转站的功能是将居民区分散的垃圾收集点的垃圾集中起来,经过压缩,送到垃圾填埋场。中转站的功能决定中转站必须设置在居民区之中或附近。由于生活垃圾腐烂发臭,产生了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氨、有机氨及部分的硫醇、甲烷等气体散发出来,同时生活垃圾在堆放、装卸、转运过程中难免有臭气散发出来。中转站散发的臭气对周围的居民生活有很大影响,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因此,在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中,垃圾腐臭的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若不进行除臭处理,其臭味可达到4级。 垃圾散发臭气中部分臭气化合物的种类和特点如下: 表1:垃圾臭气中部分恶臭物质的特性 沸点 (C)-氨基丙醇

二硫化碳S2C76-30* 苯乙烯C6H5CH=CH2104.14146* 从上表可以看到, 垃圾散发臭气中的恶臭物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容易被吸附等特点。 根据重庆垃圾中转站——垃圾作业处理间区域的情况,本方案拟采用加拿大ECOLO异味控制国际公司产品及日本EM臭源控制技术处理垃圾中转站产生的臭气,从根本上改善重庆市垃圾中转站区域和周边的环境空气质量。 二.设计依据及原则 1.设计依据 基础数据和有关环境污染控制要求介绍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GB 14554-1993﹚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大气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设计原则 选择工艺流程简单、技术先进成熟、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费用低的产品。 设备基本不占地方,不影响原有设施布局,业主方不需要增加新的基础设施。 充分考虑方案的经济性,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三.设计参数及要求 1.设计参数 垃圾中转站的场地面积大小以及中转站的场地情况(单位:平方米)。 2.设计标准

施工技术交底包括的内容(通用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施工技术交底包括的内容(通用 版)

施工技术交底包括的内容(通用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1)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或主任工程师向施工队或工区施工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工程概况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要求;2)主要施工方法,关键性的施工技术及实施中存在的间题;3)特殊工程都位的技术处理细节及其注意事项;4)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施工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案及注意事项;5)施工组织设计网络计划、进度要求、施工部暑、施工机械、劳动力安排与组织;6)总包与分包单位之间互相协作配合关系及其有关问题的处理。7)施工质量标准和安全技术;尽量采用本单位所推行的工法等标准化作业。 (2)施工队技术负责人向单位工程负责人、质量检查员、安全员技术交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情况和当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2)设计因纸的具体要求、做法及其施工难度;3)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具体要求及其实施步骤与方法;4)施工中具体做法,采用什么工艺标准和本企业哪几项工法;关键都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现状

1.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现状 根据工程措施是否齐全、环保标准能否满足来判断,可分为简易填埋场、受控填埋场和卫生填埋场三个等级。 (1)简易填埋场(IV级填埋场) 这是我国传统沿用的填埋方式,其特征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工程措施,或仅有部分工程措施,也谈不上执行什么环保标准。目前我国约有50%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属于IV级填埋场。IV级填埋场为衰减型填埋场,它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受控填埋场(III级填埋场) III级填埋场目前在我国约占30%,其特征是:虽有部分工程措施,但不齐全;或者是虽有比较齐全的工程措施,但不能满足环保标准或技术规范。目前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场底防渗、渗滤液处理、日常覆盖等不达标。III级填埋场为半封闭型填埋场,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现有的III、IV级填埋场,各地应尽快列入隔离、封场、搬迁或改造计划。 (3)卫生填埋场(I、II级填埋场) 这是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采用的生活垃圾填埋技术,其特征是:既有比较完善的环保措施,又能满足或大部分满足环保标准,I、II级填埋场为封闭型或生态型填埋场。其中II 级填埋场(基本无害化)目前在我国约占15%,I级填埋场(无害化)目前在我国约占5%,深圳下坪、广州丰兴、上海老港四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其代表。 2.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现状 堆肥处理可分为简易堆肥、好氧高温堆肥和厌氧消化三类。

(1)简易堆肥 简易堆肥的特征是:工程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采用静态发酵工艺、环保措施不齐全、投资及运行费用均较低。简易高温堆肥技术一般在中小型城市中应用较多。 (2)好氧高温堆肥 好氧高温堆肥的特征是:工程规模相对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一般采用动态或半动态好氧发酵工艺、有较齐全的环保措施、投资及运行费用均高于简易堆肥技术。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杭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曾建有数十个好氧高温堆肥厂。但由于堆肥质量不好、产品销路不畅等原因,绝大多数现已关闭。进入21世纪后,随着堆肥技术的发展,好氧高温堆肥方法又在我国的部分城市重新得到应用。 (3)厌氧消化 厌氧消化的特征是:工程规模普遍较大,机械化程度相当高,一般采用湿式或干式厌氧发酵工艺,发酵周期可缩短至15~20天,沼气收集后可用于发电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较高,投资及运行费用高于好氧高温堆肥,占地面积小于好氧高温堆肥。厌氧消化技术在欧洲有较多应用实例,目前我国部分城市正在筹建生活垃圾厌氧消化处理项目。 3.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现状 我国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于八十年代中期,2005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生活垃圾焚烧厂67座,10%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焚烧处理。随着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垃圾低位热值的提高,不少城市已将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提到了办事日程,正在积极组织实施,

垂直垃圾中转站详细工艺方案设计

一、总体工艺流程设计 二、工艺方案详细说明 2.1、垃圾收集车进站和出站(参考图1和图2)

1)垃圾收集车(以后简称 收集车)在进站时由进 站处读取收集车IC卡 信息或由监视设备读 取车牌号信息,并称重 计量,将数据传到中央 控制室(以后简称中控 室)存档; 2)中控室比对收集车基 本信息,经过计算后, 安排收集车的卸料泊 位; 3)进站处打开升降挡车 杆放行,收集车通过红 绿灯和LED牌的引导 进入卸料泊位,完成卸 料作业; 4)收集车出站时,在进站 处再次读取车辆信息 并称重计量,将数据传 到中控室存档,进站处 打开升降挡车杆放行,收集车出站 图1 垃圾收集车进出站口 图2 收集车进出站口信 息交互图 2.2、垃圾收集车的卸料 (参考图3、图4) 1)、容器箱在竖直放

置完毕、打开进料门后,现场工作人员报告中控室,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确认后放下卸料槽; 2)、卸料槽放下后, 中控室通过LED 显示器、红绿灯 引导收集车进入 卸料泊位; 3)、收集车通过泊位 的限位装置倒车 至倒车限位块处;图3大厅平面示意图 4)、喷淋、降尘、 抽风、除臭系统开始工作,收集车进行卸料作业; 5)、卸料完成后,收集车离开,现场工作人员报告中控室,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确认。 2.3、垃圾转运车的进出站 及容器箱的场内转运(参 考图5) 1)、垃圾转运车(以后简 称转运车)从垃圾处理场 返回中转站后,通过无线 对讲设备、GPS 定位设备报告中控室; 2)、中控室根据场内情况 通知垃圾转运车将空容器 箱放置在容器暂存地或是 直接复位放置在工作泊 位。 图4 收集车卸料示意图 3)、空容器箱放置完场后,转运车通过对讲设备报告中控室,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确认后,根据场内情况通知转运车进入其他泊位将满载容器箱装车或是进入转运车停放区停放休息; 4)、容器箱装车完成后,转运车通过对讲设备报告中控室,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确认后,通知其可以离开; 5)、转运车离开中转站,在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场往返,中控室通过GPS定位设备和无线对讲设备对转运车的转运作业进行控制,直到垃圾车返回中转站。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建标[2001]101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强国家对建设项目投资和建设的客观管理,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决策和规划建设水平,合理确定和正确掌握建设标准,保护环境,推进技术进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项目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依据。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新建工程。改、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等有关规定。 第五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应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并考虑城市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按不同城市、不同建设规模,合理确定,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第六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指导下,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布局和选址应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论证,综合比选。新建项目应与现有的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相协调,改建、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 第七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采用成熟的、适用的先进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对于采用新技术和设备,应经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后合理确定。 第八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配套工程项目,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第九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定额和指标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条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主体是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以下简称“填埋场”),填埋场建设,应根据城市的规模与特点,结合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合理确定填埋场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中、小城市宜进行区域性规划,集中建设填埋场。 第十一条填埋场的建设规模,应根据垃圾产生量、场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特征、

垃圾中转站站技术方案

常宁市300T垃圾转运站 工 艺 及 设 备 方 案 湖北精功科技有限公司 2011-01-03

1.中转站主要参数与设计依据 ............................................................... - 3 - 1.1 中转站主要参数 ................................................................... - 3 - 1.2 设计依据......................................................................... - 3 - 2.工艺方案的选择......................................................................... - 4 - 2.1 双模预压式与压装式的比较 .......................................................... - 4 - 2.2.1 操作及工艺流程 ............................................................. - 6 - 2.2.2 工艺流程图 .................................................................. - 7 - 4. 主要设备介绍........................................................................... - 8 - 4.1 双模式垃圾压缩机 .................................................................. - 8 - 4.2 全自动半潜推头式卸料槽 ............................................................ - 9 - 4.3车厢可卸式转运车.................................................................. - 10 - 4.4 集装箱移位系统................................................................... - 11 - 4.5 PRT40型除尘除臭系统.............................................................. - 11 - 4.6 称重计量系统..................................................................... - 13 - 4.7高压洗车系统...................................................................... - 14 - 4.8 自动控制及监测系统 ............................................................... - 14 - 5 主要设备清单........................................................................... - 17 - 6. 环境保护.............................................................................. - 18 - 6.1 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 - 18 - 6.2 中转站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控制技术 ............................................. - 18 - 6.2.1 废气粉尘污染治理 ........................................................... - 18 - 6.2.2 中转站车辆及场地清洁 ....................................................... - 18 - 6.2.3 废水治理措施 ............................................................... - 18 - 6.2.4 噪声控制................................................................... - 19 - 6.2.5 蚊蝇控制................................................................... - 19 - 7. 结束语................................................................................ - 20 -

弃渣场植被恢复措施

目录 目录…………………………………………………………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三、编制目的……………………………………………………… 四、计划安排……………………………………………………… 五、组织机构……………………………………………………… 六、弃渣场植被恢复主要措施………………………………………

中铁十二局成兰铁路工程指挥部 弃渣场植被恢复措施 一、编制依据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条例 (二)根据《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关于西部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等地方法律法规及相关条例和意见。 (三)根据成兰铁路建设指挥部批复的环保部《关于新建铁路成都至兰州环境影响报告的批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 (四)根据设计院关于弃渣场设计图纸及相关说明。 (五)中铁十二局集团关于弃渣场植被恢复管理的相关规定及多年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类似工程成功的施工经验。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范围 成都至川主寺(黄胜关)试验段位于四川省境内,起于成都青白江站,经茂县到川主寺(黄胜关站),正线全长275.8km,隧道18座,175.914km。我标起讫里程D8K131+360~D8K149+550(YD8K131+508~YD8K148+753)全长18.19km,本标主要包括两座隧道、一座桥,即茂县隧道3803m(茂县隧道全长9913m,本

标承担出口段3803m,其余由7标承担)、核桃沟大桥171.209m、榴桐寨隧道14214m(榴桐寨隧道全长16262m,本标承担进口段14214m,其余由9标承担)。 (二)工程地质 全线占线路长度约70%的段落岩体为极为软弱破碎的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受构造影响,多表现出强烈的揉皱变形和挤压破碎,软岩和破碎岩体岩性条件极差。 (三)工程数量 本工程处于四川省阿坝自治州茂县境内,经过渭门乡、沟口乡、飞虹乡三个乡镇。根据工程量弃渣计332.2万m3、共计需要5个渣场,总计占地406260m2.各弃渣场的使分布具体见下表: 弃渣场设计表 三、编制目的 在弃渣场复垦工作完成后,通过植被恢复措施,达到恢复植

公路工程技术交底内容.

公路施工技术交底 施工交底卡

公路工程技术交底内容 第一章施工准备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临时设施的布设、施工临时道路的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安全措施的落实、施工机械、用电需求计划、施工先后顺序的确定等等,各工区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自身技术,因地制宜地作好施工准备工作。 一施工现场 1、在进行施工现场布设时,应严格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职工生活,符合防洪、防火、防尘等安全要求,临时设施布置应严格按照文明施工要求进行,配备充足的消防器材,严禁脏、乱、差和火险隐患的存在。 2、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必须避开陡坡、沟堑等危险区域,选在水文地质良好的地段。施工现场内的各种运输道路,生产、生活房屋、易燃易爆仓库,材料堆放,以及动力线路和其它临时工程,应按照有关安全规定,制定出合理的平面布置图和消防平面布置图。

3、施工现场的生活、仓库、变电房、、配电房、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仓库、临时油库等均应设在干燥的地基上,并应符合防火、防洪、防风、防爆、防震的要求,并必须悬挂明显的安全标志。同时,严格执行生活与生产设施分开的原则进行搭设,保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严禁使用易燃材料搭设。 4、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标志、标语、标牌,消防设施等严禁擅自拆除和蓄意破坏。 5、施工现场内的“四口五临边”及沟、坑、水塘等边缘应设置安全护栏。场地狭小,行人和运输繁忙的路段以及和现有道路交接的施工段、点应设专人指挥疏导交通,设置交通安全警示标志。 6、对环境有污染的设施和材料应设置在远离人员居住的较为空旷的地点,污染严重的工作场所应配有防污染的设施。 二施工测量 1、密林丛草间进行施工测量时,应遵守森林防火规定,严禁携带烟头火种,配带急救药品,预防动、植物伤人。 2、量钉桩时要注意周围行人的安全,不得对面使锤。钢钎和其它工具不得随意抛掷。 3、测量人员在高压线附近工作时,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遇雷雨时不得在高压线、大树下停留。

垃圾中转站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述 (2) 第一节工程概况 (2) 第二节编制依据 (2) 第二章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2) 第一节测量定位放线 (2) 第二节土方工程施工方法 (3) 第三节钢筋工程施工方法 (4) 第四节模板工程施工方法 (5) 第五节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法 (6) 第六节墙体砌筑施工方法 (8) 第三章质量保证措施和创优计划 (10) 第一节质量控制标准 (10) 第二节质量保证体系 (10) 第三节质量重点控制点 (12) 第四节质量控制保证措施 (13) 第四章施工总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15) 第一节机械、机具设备安排 (15) 第二节劳动力需求计划及保证措施 (16) 第三节材料设备进场计划 (19) 第五节施工总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20) 第五章施工安全及各项施工保证措施 (23) 第一节安全保证体系 (23) 第二节安全目标及其保证措施 (25) 第三节文明施工措施 (31) 第四节环保管理措施 (33) 第五节消防保卫措施 (37) 第七节施工场地治安保卫管理计划 (38)

第一章工程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工程名称:金凤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村垃圾中转站及公厕工程 二、工程地点:金凤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村 三、计划工期:30日历天 四、招标围:详见工程量清单 五、工程质量:合格 六、资金来源:国拨 第二节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国建筑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二、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现行有关规定。 三、金凤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村垃圾中转站及公厕工程的招标文 件。 四、金凤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村垃圾中转站及公厕工程的工程量 清单。 五、金凤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村垃圾中转站及公厕工程施工图图 纸。 第二章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第一节测量定位放线 一、控制桩的测设 本工程轴线引测控制点由建设单位指定的测量桩点引测。在引测各轴线控制桩之前,必须复核建设单位现场提供的引测控制点是否闭合,闭合误差符合工程测量规的允许误差值的要求,方可进行建筑物轴线控制桩的引测。

最新工程技术交底归纳总结

最新工程技术交底归纳总结 01技术交底的作用与分类 1什么是施工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是施工企业极为重要的一项技术管理工作,是施工方案的延续和完善, 2技术交底的作用 键都位。 使参与工程施工操作每一个工人,通过技术交底,了解自己所要完成的分部分项 3施工技术交底的分类 ①重点和大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交底:由施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把主要设计要求、 施工措施以及重要事项对项目主要管理人员进行交底。其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交底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进行交底。 ②专项施工方案技术交底:由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负责,根据专项施工方案对专业工长进行交底。 由专业工长对专业施工班组(或专业分包)进行交底。“四新”技术交底: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编制并交底。

设计变更技术交底:由项目技术部门根据变更要求,并结合具体施工步骤、措施及注意事项等对专业工长进行交底。 由工程技术人员对测量人员进行交底。 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进行交底。 02施工技术交底的编制要求 1、必须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技术操作规程、质量验收规范工程质量评定标准等相应规定。 2、必须执行国家各项技术标准,包括计量单位和名称。 3、符合与实现设计施工图中的各项技术要求。 4、应符合和体现上一级技术领导技术交底中的意图和具体要求应符合和实施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各项要求,包括技术措施和施工进度等要求. 5、对不同层次的施工人员,其技术交底深度与详细程度不同,也就是说对不同人员其交底的内容深度和说明的方式要有针对性。 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8、施工技术交底应在项目施工前进行。 03技术交底的编制内容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1.12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1.1 2.1 一般规定 1.1 2.1.1本节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 1.1 2.1.2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主体是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以下简称填埋场),填埋场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等有关规定。 1.1 2.1.3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应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并考虑城市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按不同城市、不同建设规模,合理确定,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1.1 2.1.4填埋场的建设规模,应根据垃圾产生量、场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特征、服务年限及技术、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综合确定。填埋场建设规模分类和日处理能力分级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填埋场建设规模分类: Ⅰ类总容量为1200万m3以上; Ⅱ类总容量为500~1200万m3; Ⅲ类总容量为200~500万m3; Ⅳ类总容量为100~200万m3。 注:以上规模分类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 2. 填埋场建设规模日处理能力分级: Ⅰ级日处理量为1200t/d以上; Ⅱ级日处理量为500~1200t/d; Ⅲ级日处理量为200~500t/d; Ⅳ级日处理量为200t/d以下。 注:以上规模分级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 1.1 2.1.5新建项目应与现有的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相协调,改建、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 1.1 2.1.6 填埋物 1. 填埋物应是下列生活垃圾: (1) 居民生活垃圾。 (2) 商业垃圾。 (3) 集市贸易市场垃圾。 (4) 街道清扫垃圾。 (5) 公共场所垃圾。 (6) 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的生活垃圾。 2. 填埋物中严禁混入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3. 填埋物应按重量吨位进行计量、统计与校核。 4. 填埋物含水量、有机成分、外形尺寸应符合具体填埋工艺设计的要求。 1.1 2.2 施工准备 1.1 2.2.1 填埋场选址 1. 填埋场选址应先进行下列基础资料的收集: (1) 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及相关规划。 (2) 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场址周围人群居住情况与公众反映,填埋气体利用的可能性。

垃圾中转站施工方案设计

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说明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总说明 二、一般说明 第三章施工准备 一、组织准备 二、施工现场准备 三、技术上的准备 四、生产准备 第四章、技术人员和劳动力配置计划 第五章、主要施工机械及检测计量器具配置 一、主要机具设备的配备及进场时间 二、主要工艺检测计量器具配备 第六章、关键部位施工方案 一、施工部署 二、施工方案 第七章、质量保证措施 一、技术保证措施及违约处罚 二、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第八章、安全保证措施 一、建立安全施工的保证体系 第九章、公司宗旨及保证措施 一、公司宗旨 二、组织措施 三、物质措施 四、技术组织措施 五、经济措施

六、有关强制性条文的保证措施 七、现场文明施工保证及管理措施 八、降低环境污染和噪音的措施 九、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十、工程质量保修承诺及违约处罚 十一、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进度的措施 十二、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第十章、工期保证措施 一、工期保证措施 二、进度计划 第十一章、降低成本措施 一、材料节约 二、技术措施 三、施工管理措施 第十二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及进度计划表 一、施工临设布置 二、施工平面图的科学管理 第十三章、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附件:劳动力计划表 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编制依据说明 一、编制依据:

1.本工程施工图纸及图纸答疑 2.现行的国家有关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政策法规 3.现行的地方有关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政策法规 4.我公司对本工程、质量、成本控制的目标要求 5.我公司对工程施工现场的实地考察和公司承接的相关类似工程的实际管理和施工技术经验 6.我公司颁发的《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和《项目管理文件》 二、本工程执行的主要规范有: 1、《工程测量规范》(GBJ50026-93)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 3、《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7、《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快建筑技术规程》(JGJ/T14-95) 8、《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办法》(JGJ95-99) 1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案前技术规程》(JGJ46-88) 12、《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13、《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303-2002) 14、其它现行各有关《规范》。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总说明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弃渣场施工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 单位:中铁一局集团蒙华铁路MHTJ-10标项目经理部二工区

图1 弃砟场坡面填筑示意图 (4)挡墙墙身材料采用C30片石混凝土,石料应为石质一致,不易风化且未风化的硬石,无裂纹,其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U30。片石形状不受限制,但中部厚度不应小于15cm。砌筑前应将石料表面泥土冲洗干净。 (5)墙身长度方向每隔10~15m设置宽度0.02m的伸缩缝一道,沿墙顶、内、外三边填塞深度不小于0.2m的沥青麻筋。 (6)墙身位于地面以上每隔2~3m交错设置一个Φ10cmPVC管泄水孔,管尾采用0.3m×0.3m透水土工布包裹。 (7)垫层用碎石应由未风化的干净砾石或轧制碎石组成,级配良好,粒径小于2mm 的部分不应超过总重的45%,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含泥量不能大于5%,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 (8)基坑开挖后应及时回填并夯实,顶面做成不小于4%的排水坡。

图2 弃砟场盲沟、泄水孔、伸缩缝示意图 4.2弃砟挡墙施工 (1)挡墙墙身材料采用C30片石混凝土,片石量为25%。石料应为石质一致,不易风化且未风化的硬石,无裂纹,其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U30。片石形状不受限制,但中部厚度不应小于15cm。砌筑前应将石料表面泥土冲洗干净。 (2)弃砟挡墙前端与地表连接处2m范围内采用50cm厚M15浆砌片石铺砌,挡渣墙顶部弃渣表面4m范围采用50cm厚M15浆砌片石铺砌以防流水冲刷。 图3 挡砟墙浆砌片石铺砌示意图 (3)墙顶以上设置不小于3.0m宽度的平台,平台以上边坡坡率缓于或等于1:3的挡土墙。 (4)挡土墙胸坡坡率1:0.25,背坡坡率1:0.1,底坡坡率0.1:1。 (5)挡土墙沿强高和墙长方向应设置泄水孔,按上下左右每1~2m交错布置,并设置向外4%的排水坡。最下一排泄水孔应高出墙前回填后地面不小于0.3m。 (6)挡土墙墙后设置袋装砂夹卵(碎)石反滤层,厚度0.3m,其顶部及最下一排泄水孔底部采用C25混凝土封闭。 (7)挡墙混凝土模板采用1.5cm厚的组合竹胶板,现场加工安装。模板应按挡墙结构尺寸线进行拼装,模板拼装成型后采用Φ14的钢筋对拉加固,拉线、吊垂线校正模板尺寸,模板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接缝严密,不得漏浆。接缝处提前采用双面胶条进行粘贴。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采用钢管支架、方木用于支撑及加固模板。

基础工程技术交底书

基础工程技术交底书

基础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技术交底 一、工程概况: 建湖县农村商业银行综合楼共22层(地下1层、地上21 层),建筑总高度98.6m,建筑总面积42855.51m2(其中地下10133.63m2、地上32721.88m2)主楼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二、土方工程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约为 6.0~7.6m,总挖土方量约为80000m3。依据地理环境,采用放坡开挖法施工,边坡放坡系数考虑为1:1~1:1.2放坡。一次挖至设计垫层标高以上200mm左右,余下局部挖深或变化深度部位采用人工开挖,以使坑中土方能顺利清运出坑。 1、施工准备: ①施工平面布置挖运土方基本为内部转运,内部场地存放回填土方20000m3左右,余土60000m3左右直接装车外运出现场。施工现场临时施工通道做150厚C30素砼;500厚道渣。道路边缘设置Φ300排水管道,主入口处设置一个冲洗池、沉淀池,并派专人定期清理,现场废水经多级沉淀后流入工地外污水管道,做到文明施工。 ②施工现场配备各类电箱及照明,足够的抽水设备及防台、防汛的应急材料, ③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及经过审批的方案执行。

2、施工方法 ①地质情况:本工程周围环境较好,场地原为耕地无障碍物、呈长方型,拟建场地西侧为湖中路,北侧紧邻县政府办公大楼,地势较为平坦。根据业主提供的平面图及原地貌测量成果表,引测楼号角点坐标到现场,作好轴线控制的测量和校核,并有保护红色标志。将控制点延伸至挖土影响范围以外的周边适当位置,并且采取砼加固保护措施。 ②土方开挖: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本工程暂按6个分段位置采用放坡大开挖。●地下室基坑面积10133.63m2、东西向138m、南北向123m、开挖深度6.0~7.0m左右,基坑工程特点为面积大,边长长,该基坑严格遵循“分块、分段、分层、对称、平衡”的原则进行土方开挖与施工,即将大块变小块,长边变为短边的方法进行施工,由东北向西南挖起。●土挖至设计标高上200mm后,改为人工配合铲土,不得超挖。人工铲土要紧随挖机,铲除的土运至挖机有效半径内清运出场。挖土过程中应派人及时修平。在挖土整个过程中,每10m2插入一个小木桩,作为抄平标志,来控制基底标高。●挖土的同时,需在基坑四周开挖环通的明排水沟,防止因下雨等基坑内积水。排水明沟均为300×300mm,在基坑的一个角上设置一个集水坑,用不少于2台潜水泵随时抽水。●所有土堆采取加盖措施、防止粉尘污。基槽开挖后及时通知设计、勘探等有关单位验槽。●基坑施工安全应充分考虑土方的时空效应,准备足够的资源赶抢基础。基坑开挖实行分区开挖,基坑挖土到标高后人工要及时清土,在基坑开挖结束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