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七、中国历代选士制度

第一章 七、中国历代选士制度

第一章 七、中国历代选士制度
第一章 七、中国历代选士制度

七、中国历代选士制度

题解:士选士制度

“士”(百度)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

上古:掌刑狱之官

商、西周、春秋:贵族阶层的最下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成为越来越有影响的政治力量。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

孔子(儒家)培养士君子,学说中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

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读书做官模式。

所谓的选士制度,可以理解为选拔人才的制度。现代意义上去理解,人才并非都是要去做官的,应该是各行各业的。人才选拔制度世代沿革和损益。考察历代选士制度,可以为思考当今社会的考试制度、选官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做一借鉴。以下分六个阶段简要考察中国历代选士制度的发展轨迹:

(一)上古社会民主选举制

(二)西周选贤贡士

(三)春秋战国尚贤使能

(四)汉代的察举制

(五)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六)隋唐到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一)上古社会民主选举制

《礼记·礼运》记述原始社会民主选举的状况时说:“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就是说“选贤与能”是原始社会的民主选举制度,这种制度就是酋长公选,史称“禅让”。(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首领和部落联盟首领是由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的。)

《尚书》和《史记》中也都有关于尧舜禹时期民主选举状况的记载。比如说,尧的哥哥挚曾是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他为人“不善”而被罢免,由尧接替了挚的职位。尧当政时,洪水泛滥成灾,尧向“四岳”(四个部落酋长)寻求治水人才,四岳一致推荐鲧,但尧对鲧的德才情况不了解,于是四岳建议“试可乃已”,即考察其德才,然后决定去留。到了晚年,尧又向四岳询问谁可能继承自己的职位,四岳推荐舜继位,尧表示要对舜先行考验,说:“我其试哉。”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这表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最高首领在遴lín选继承人时,必须征求各部落酋长,就是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意见,经过酋长公选,而不能独断专行。被推举为最高首领继承人后,也并不能马上获得首领职位,必须经过多年的考核、试用,取得氏族成员的广泛信任和拥护后,才能正式走马上任,担任首领职务。所以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其内”,又派9位男子与舜相处共事“以观其外”,再以“五典”、“百官”来考核舜。所谓“五典”,又称“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试以“五典”,即试其对“五典”的认识,看他能否用五种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大众;所谓“百官”泛指官职之多,试百官,即考察他担任各种官职的能力。经过长期(3年)的内外考核、试用,舜“皆治”,也就是对“五典百官”之事都精通,于是,他才成为部落联盟的正式首领。后来舜在征寻自己的继承人时,“四岳”推荐了禹。禹在做舜的接班人时,由于治水有功,舜死后便成为正式首领。

以上说明,在原始社会,被推举者由继承人到成为正式首领,要经过长期考核与试用,取得一定政绩,并经过选举,才能得到正式确认。继承人能否处理好部落联盟的事务,能否取得广大氏族公社成员的信任和拥护,是关系到部落联盟能否巩固与兴旺发达的大事。经考核,尧的哥哥挚“不善”,被罢免了;而尧、舜、禹对“五典百官”之事皆能处理完好,先后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原始社会这种“选贤与能”的民主遗风是后世选举制度产生发展的源泉。

(二)西周选贤贡士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上层统治者把国家视为私有财产,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职皆为世袭,一般不再实行选举。夏、商任官基本遵循“人惟求旧”的原则。

由于殷商统治者在理政治民上多有“失德”,殷王对臣民不履行任何义务,却拥有无限的权力,所谓“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惟辟(即君王)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统治者作威作福,荒淫无度。导致了殷商政权失民而覆灭。这惨痛的教训、怵目惊心的事实,使周初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小民难保”,从而调整统治策略,提出“敬德保民”(德是天的至善性,保民是敬德的实践表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即保社稷、保国家)、“德政礼教”的治国方针。西周平定武庚叛乱之后,清除了各级政权中的殷商旧臣,政府机构中需要补充大批新官吏;尤其是随着西周政权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国家政治制度逐步健全,新的国家机构也急需大批人才去充实。这样,与此相适应的选举制度亦待完善,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选举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西周选贤贡士制度包括乡里选举、诸侯贡士和学校升选三条主要途径。

之前的世袭制“立嫡以长不以贤《春秋·公羊传》。

乡举之士:《周礼·地官·乡大夫》谓:乡大夫每“三年则大比”,即对属民考核道德、荐举贤能、呈报周王。

国学之士:“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乡,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礼记·王制》

西周除了在天子的王城和各诸侯的国都设立国学之外,还在地方上设立了乡学,《礼记·王制》这段话说的正是从乡学经过考试选拔俊秀之士入国学深造,毕业后任与官职的做法。

《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

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

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诸侯贡士:诸侯有义务按时向周天子贡献人才

“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礼记·射义》:“

西周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实施选士制度的王朝,以后各代损益变化,相沿成习,持续实施了3000年之久。

(三)春秋战国尚贤使能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失去了“天子共主”的局面,而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士阶层以其出类拔萃的智慧、独立不羁的个性、洒脱飘逸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在春秋战国群雄逐鹿、学术下移的社会背景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士阶层的崛起

在西周宗法分封制中,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贵族系列,士是贵族的最低级。士分为三等:上士、中士、下士,下士与庶人相联系。

士隶属于上一级贵族,行为不自由;经济上可以不劳而“食田”;文化上“士竟于教”,享有受教育权,西周时期的士大体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执干戈

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革,阶级关系变化既大又快。士作为贵族等级逐渐解体,其主要社会角色趋向于事文。原来在宫廷中掌管文化典籍、身通六艺的士纷纷出走,云散民间。

春秋战国,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个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军事斗争异常尖锐激烈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智能并孕育智能的时代,这为新崛起的士阶层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挥智能的空间。士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尤

其在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是不同政治主张的倡导者。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人格,自由出入于能施展才能、实现理想的地方,他们上说下教,纵横游说,“择君而仕”,形成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人才自由流动的局面。“强必存,不强必亡”、“强必富,不强必贫”的改革之潮,使各国君主都锐意变革图强,他们网罗人才、竞相纳士,这样形成了人才“择君而仕”和君主求贤纳士这样人才双向选择的盛况。这一盛况又孕育和培植了礼贤下士、尚贤使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一代新风。换句话说,士阶层的崛起为选士制度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

“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谋的实质就是争士。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选贤任能,礼贤下士蔚然成风。比如,魏文侯有“过闾而轼”之举。魏文侯久闻段干木才高志清便亲自登门拜访,希望段干木入仕为官帮他治理国家,但段干木却“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这更受到魏文侯的敬重,此后魏文侯每次路过段干木家的巷口,总是垂首弯腰扶轼(轼为车前横木)以示景仰与尊重。正是由于魏文侯不以富贵骄士,尊段干木、卜子夏、田子方等为师,才招致天下贤士争往归之,有大政治家李悝为相实行变法革新,有西门豹治邺,有吴起、乐羊等军事家为将为其开疆拓土。此后魏国伐郑、败秦,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遍览春秋战国时期选贤任能的状况,宛如捧起了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治国安邦启示录:齐桓公不记私仇,以管仲为相,成为春秋时期第一大霸主;郑国用子产执政20年,得以在大国交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吴王用伍子胥辅政而西败强楚,称霸中原;越王勾践用文仲执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雪耻灭吴,进而北上会盟诸侯,称霸一时;楚悼王有吴起辅佐,“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威震环宇;赵惠王用蔺相如为相,廉颇为将,使东西二强齐、秦不敢妄动窥赵。至于政绩卓著的秦国,更得益于选贤使能,秦穆公用百里奚治国,西益地,霸戌狄,威慑西域;秦孝

公用商鞅变法,国富民强,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秦惠王用张仪为相,以“连横”破“合纵”,南取巴蜀,东败强魏……秦国广揽贤才,尚贤使能,终于实现了灭六国、统一中国的理想与夙愿。

不拘一格的选士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得贤治国,皆以“楚材晋用”为能事,采取了不拘一格的选士方式。

第一,重金招聘。比如春秋时期第一霸主齐桓公曾经采纳管仲建议,养游士80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又如魏王“遣使者奉黄金束帛”聘孔子的第七代孙--名儒子顺为相。燕昭王筑黄金台,置黄金于台上,“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

第三,贤者荐贤。自下而上举荐贤才是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行的选贤方式。比如齐桓公时鲍叔牙荐举管仲为相;管仲又荐举

文侯的勇将能臣吴起、西门豹、乐羊等皆由翟璜推荐,段干木、卜子夏、

(四)汉代的察举制

萌芽于汉文帝

《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五年,文帝以‘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为策问内容,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

这种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再由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按科举才,送至朝廷,最后由皇帝亲自策问,皇帝策问之时,要求被荐举人必须针对时政提出建议,“周之密之”作答,答策封好交皇帝亲自拆阅,评定品第高下,酌授官职的方法,是察举制的正式开端,但仅为偶然之举。

董仲舒认为任官之法十分重要。吏治败坏同“任子”制、“纳资”、

论年资决定升迁分不开。

西汉有《任子令》用法律条文规定高官特权,令文说官秩在二千石以上,任职满三年,不问其子弟德才如何,都可获得任其子弟为官的资格。除任子弟外,有时也可任孙、侄等亲属。

建议选举贤良,“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二人……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直接推动了察举制的创立

汉武帝时正式成为比较完备的选士制度,在两汉数百年间,不断损益调整,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察举科目,成为两汉取士的主要来源。

以考察推荐为主,考试为辅

察举科目有常科和特科。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东汉改称茂材)、明经、明法等科目。

(五)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两汉察举制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四条。

(1)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

(2)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①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②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③定品:即确定品级。将人物等级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这也正是九品的九个等级。这九品并不是当时官阶的九品,当然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六)隋唐到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1.隋朝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隋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作为的王朝。它不仅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家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

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加强了皇权。

据《旧唐书·杨绾wǎn传》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旧唐书·薛登传》也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辑辍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由此可见,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之时,科举制草创伊始,只是试策小文,还很不成熟。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

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仪可称,或操屡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húliǎn 宗庙里盛黍稷的祭器,比喻治国的才能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衔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必举,与时无弃。……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zhuó。

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屡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lǚ脊梁骨力骁壮。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

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抑,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

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具体情况:自由报考(“投牒自进”)为特点,以考试优劣为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考试大权集中在封建中央的吏部,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淘汰的差额考试为主要筛选办法,以加强皇权为宗旨,广泛地向

2.唐代科举制的实施

唐代考生的三个主要来源:

“生徒”: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

“乡贡”;通过州县地方选拔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

“制举”: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

州县地方官以考试选拔贡士,不同科有不同标准。贡举的名额按照州的大小进行分配。“凡贡人,上州岁贡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若有茂才异等,亦不抑以常数。”

(1)考生来源与报考手续

唐代考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出身的曰“生徒”;二是通过州县地方选拔考试而选送的“乡贡”;三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实际上考生的主要来源只有二个,即生徒和乡贡。

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

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

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

吏部复试

皇帝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历史地位与作用

选举用人的大权集中在中央的吏部,加强了皇权;

有利于思想的统一;

较广泛地向地主阶级的各阶层和广大平民子弟打开了入仕的途径。流弊

表面上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实则不尽然。

比如“通榜”,即主考官可以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榜贴”(名单),有时主考官委派专人进行这种采访,叫做“通榜贴”,简称通榜,供主考官录取时参考。采访过程中,社会名流,文坛巨子,达官贵人的推荐延誉是非常重要的。

又如“行卷”,即是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择其佳者汇集成册,投献给当时的名公巨卿、社会贤达,求其赏识,制造声誉,向主考官推荐。

唐为了防范科考舞弊,曾采取“糊名制”和“复试制”

唐朝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首先,科举考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发展的兴衰。唐前期,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生徒),必须经过科举选拔,才能参加吏部复试,铨quán选合格才能授予官职。刺激了学校的发展。自武则天时期始,重科举轻学校,科举及第者很少从学校出身的生徒中选拔,造成学校教育数量上的萎缩和质量上的下降。

其次,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校便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

3.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成熟定型于两宋,在北宋达到最高峰,南宋则开始衰落。

宋代的科举制基本上沿用了唐制,但又随着变化了的形势有许多创新和发展。

宋初为了网罗人才,进一步加强了科举考试,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科举

的举措:

首先是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其次是提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地位和待遇;

再次是严格立法,完善考试制度,防范舞弊。具体表现为:

一是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应试。宋代法律规定:“馆阁、台省官有请属举人者密以闻,隐匿不告者论罪”,“诸王、公主、近臣,勿得以下第亲族宾客求赐科名。”

二是临时指定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宋代主考官年年更换。

三是举行复试和“别头试”。

即回避制度。为了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应试的特权,宋代规定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应该另立考场,别派考官,即“别头试”。

四是实行“糊名”密封与“誊录”制度。

科举制度在北宋发展的表现,进一步严格了考试程序,为防止舞弊,采取了糊名法,就是现在考试密封姓名等信息的方法。还有誊录制,就是用专人把考生的文章重新抄录,防止考官通过笔迹认识考生的答卷,从而徇私舞弊。

以上办法都是针对科场作弊而制订的,它使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更加完善了,充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对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对巩固封

但是制度是人制订的,它可以被建设,亦可以被破坏。随着宋王朝的走向衰落和腐朽,“糊名”、“誊录”也很难防止考官营私舞弊。

4.辽、金、元科举制度的演化(略)

5.明清科举制的颓废

(1)明代采取

明代初年,由于重新建构起来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采取了多途选士,科举考试、察举荐才和学校育人齐头并进。朱元璋还很有创建性地提出了老少“参用”的唯才是举的政策。但为了防止负责荐举的各级官员利用职权营私舞弊,朱元璋明令“严选举之法,有滥举者逮dài治之”。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实行科举取士,连续举行三年,但由于科举所得之士皆为年少的青年后生,缺乏实际的任事能力,使朱元璋颇感

不满,所以自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起便暂停科举。停废科举之后,明王朝十分注重荐举取士和兴学育才。然而荐举的情况也并不比科举好多少,甚至不如科举,经过反复比较权衡,明王朝又决定恢复科举制。

(2)明清科举考试

首先是“童试”。童试是预备性质的考试,即预考。考生不论年龄长幼皆称为“童生”或“儒童”。童生先参加地方的州、县级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童试预考通过以后称为“生员”,也叫“庠生”,通称“秀才”。

第二步是“乡试”。“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三年一“大比”。由于考期定在农历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乡试第一名叫“解jiè元”。所谓“解”是“发送”的意思,即由地方考取了将送往京城参加“会试”。所谓“元”是第一的意思。乡试第二名叫“亚元”。第三、四、五名叫“经魁”。第六名叫“亚魁”。其他称“文魁”。

明代还出现了“洞学科举”的现象。所谓“洞学科举”就是分配给书院若干名额参加科举考试。

第三步是“会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考试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的二月份举行,所以又叫“礼闱”或“春闱”。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乡试中试的

会试分三场进行,分别在二月份的初九、十二、十五三日进行。

第四步称为“廷试”或“殿试”。参加殿试的必须是会试的及第者。举行殿试之际,皇帝要亲策于廷,直接主持,以表示取士用人的大权掌握在皇帝手里,是恩出皇门。但一般而言殿试只是一种形式,表示朝廷对人才的重视,这级考试没有去留,只有名次的升降。殿试考中分一、二、三甲,统称为进士。进士放榜时,要在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由皇帝亲自宣布进士名次,称传胪lú~句。上传语告下为“胪”,下传语告上为“句”。放榜后,皇帝亲自赐“恩荣宴”。殿试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和探花,统称“赐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放榜后即刻授予官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名,主编?),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责任编辑,呵呵。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叫“传胪”,在乡试、会试和殿试

(3)

由于八股取士,考场舞弊等多种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使明清之际的科举考试弊窦丛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批评,直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已成大势所趋。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们对科举,尤其是八股取士的批评

八股取士“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致使“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为此,可以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焚书坑儒

八股取士不仅败坏人才,而且败坏了学术,造成举业盛而学术衰的可悲下场。科举考试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甚或仅限于《四书》,且只能代圣贤立言,八股取士的程式又极为固定,不能有所变通,这样固定的内容和死板的形式极易被揣摹、效仿,所以迎合考生的心理,适应八股取士之需要,许多人开始押题做答案,考生便花钱买答案,只要背诵答案就可以应付考试,而对经书原文,对研究学术莫不关心,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它降低了对儒学的研究水平,淡化了学术空气。

另外,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愈演愈烈,使学校教育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准备科举,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是学校传授考核学生的内容;科举考试的方法也成为学校中考核学生的主要方法,科举完全成为学校的指挥棒,学校完全成为应试教育的机构,无法培养出利济苍生、

再加上科举舞弊现象的屡禁不绝和愈演愈烈,科举制已随封建政权的末落而走到了穷途末路。1901年,张之洞、刘坤一等提出递减取士名额,1903年,张百熙也建议从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暂行试办。”1905年,清廷被迫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始置进士科开始,至1905 年科举制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共延续了1300年之久。在这1300年里,科举曾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它以公平竞争为原则,面向全体社会公民,采取优胜劣汰的取士原则,不分家世、不屈权贵,曾选拔出大批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优化了官吏队伍,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水平,同时也培植了人们崇教向学的心理,形成了尊师重道的民族传统,另外,科举考试不断走向标准化,对丰富今天的管理理论,加强考试管理等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发展了现代的公务员制,更值得我们对科举制的利弊得失进行深刻地反思,从而为我国公务员制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

主要参考资料: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航空航天]中国航空工业概况

[航空航天]中国航空工业概况 08-11-23 作者:编辑:校方人员 一、简史 中国航空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在原来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50年代初,中国航空工业迅速建设起一批骨干工厂,实现了从修理到制造的过渡,一举跨入制造喷气飞机的世界行列,并尝试自行设计飞机。60年代起,中国航空工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飞机品种和产量不断增长,原材料和配套产品也基本立足国内,并成立了航空研究院以及一批专业设计所和研究所,航空工业的布局从沿海转向内地。1978年以后,在国家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航空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初见成效。 中国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经历了航空工业局、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和航空航天工业部等形式之后,于1993年6月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AVIC),进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根据九届全国人大确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99年7月,在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简称中航一集团 AVIC I)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简称中航二集团 AVICⅡ)。 二、现状 经过40多年建设,中国航空工业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科研、生产、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技术密集、基础雄厚的高科技产业之一。 中国航空工业目前基本是在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这两个特大型集团的基础上,由航空企业、航空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此外,近年出现少数的小型的航空制造和维修业,分别属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地方公司或合资公司。 中航一集团所属的大中型工业企业53家;科研院所30个;从事航空外贸、物资供销、科技与产品开发等专业公司与事业单位20个;从业人员24万人,资产总额349亿元。中航二集团拥有企业事业单位81个;其中工业企业56个;科研院所3个;其他企事业单位22个;总人数21万人;所有者权益126亿元。中国有航空高等院校现有7所,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另有3所中等专业学校和一大批技工学校。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和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三大航空服务保障集团于2002年10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正式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选择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择题 (后附参考答案) 1.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朝廷昭示:“国家开赏举之门,广收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反映出宋朝的科举制度 A. 取消了对应试者身份职业的限制 B.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是普通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 D. 选拔官员的方式不断更新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B.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 龙生龙,凤生凤 D. 立嫡以长不以贤 3.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4.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它们相似的作用是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中涉及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A.世官制和科举制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和科举制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 6.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 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 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 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 7.《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D.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 8.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一制度是 A. 监察制度 B. 科举制度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 9.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 A.禅让制B.九品中正制C.世官制D.科举制 10.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他所指的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1.魏晋南北朝的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 征辟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1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中国司法制度行考答案

中国司法制度行考一_000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判断题名词解释论述题 一、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审判权独立行使原则是指法官独立。 A. 错误 B. 正确 2. 公安部是我国监狱的主管机关,由其内部具体管理全国的监狱工作 A. 错误 B. 正确 3. 公证是指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申请,按照法定程序所进行一种诉讼活动。 A. 错误 B. 正确 4. 我国民事执行制度的原则主要有:执行有限原则和执行经济原则。 A. 错误 B. 正确 5. 具体而言我国法院内部组织结构由横向的和纵向的两部分构成 A. 错误 B. 正确 6. 法律控诉机关是人民检察院的性质。 A. 错误 B. 正确 7. 我国的法院组织体系属于单轨制法院体系和一元化法院体系。 A. 错误 B. 正确 8. 我国法官仅包括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 A. 错误 B. 正确

9. 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两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A. 错误 B. 正确 10. 法院的直接功能包括:控制功能,权利制约功能,公共政策制定功能。 A. 错误 B. 正确一、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中国仲裁协会是仲裁机构自身开展行业管理的自律性组织 A. 错误 B. 正确 2. 审判权独立行使原则是指法官独立。 A. 错误 B. 正确 3. 我国仲裁既具有民间性,又具有司法性 A. 错误 B. 正确 4. 法律控诉机关是人民检察院的性质。 A. 错误 B. 正确 5. 法官不得兼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不得兼任行政机关 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务 A. 错误 B. 正确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艺观点。所谓知人是指了解说话人或作家;论世是指了解说话人或者作者的生平经历。该观点强调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之时必须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经历、时代背景,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2.精诚由中:汉代王充提出的观点。“中”指内心,“精诚”指真实的感情。这是王充要求作家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3.不平则鸣:唐代韩愈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说明作家之所以表达内心情感,是由于受到包括社会不公正的待遇等一系列因素引发的。它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并影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 4.兴趣说:宋代严羽提出的观点。所谓兴趣,就是钟嵘提出的“滋味”、司空图提出的“韵味”,指诗歌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特征。兴趣的由来与“妙悟”和“别材别趣”分不开。 5.性灵说:清代袁枚提出的文艺观点。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 二、判断分析题 1.钟嵘提倡“直寻说”,因此他完全反对在诗歌中用典。(×) 答:该说法错误。主要理由是: 第一,钟嵘以滋味说为核心,系统提出了他对诗歌创作和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为了使诗歌具有滋味,就应该直接表达作者的亲身感受,因此,他提倡直寻; 第二,钟嵘提倡直寻说,但并完全反对用典,而是反对过分讲求用典。因为,用典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2.白居易的“六义”说和《毛诗大序》中的“六义”说意思完全一样。(×) 答:该说法错误。主要理由是: 第一,《毛诗大序》中的“六义”说是对《诗经》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归纳和分类,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六个方面,其中,风雅颂是内容上的分类,赋比兴是创作手法; 第二,白居易的“六义”说主要指比兴,同时主要是强调诗歌的寄托和讽喻,即强调诗歌描写社会内容,发挥政治的功能。所以二者所谈的意思不完全一致。 3.元好问论诗提倡刚健之风,讽刺秦观诗是女郎诗,这完全正确。(×) 答:该说法错误。主要理由是: 第一,元好问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诗人和理论家,其民族和地域的审美要求有别于南方,因此,他论述诗歌,特别提倡刚健之风,由此他批评秦观的诗歌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 第二,作为诗歌风格的两种基本类型,阳刚和阴柔都是美的,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元好问的批评不完全合理和正确。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已有半个多世纪发展历史的新中国航空工业,成功研制生产了上万架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侦察机、教练机、无人驾驶飞机、支线客机和通用飞机,为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航空工业管理部门也几经变化。 从最初设立的二机部四局、三机部、航空工业部、直到后来的航空航天部。1993年,航空航天部撤销,分别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现状,决定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五大军工总公司的基础上,分立组建十大军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分别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两大航空工业集团自1999年7月1日成立以来,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使集团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下,两大集团组建以来,经济规模成倍增长,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大批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民用飞机和非航空产品研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但是,随着中国飞机市场的需求急剧扩大,以及大飞机战略的实施,现行的航空工业体制已经有些不大适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分析说,中国的飞机研制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加快缩短差距,迎头赶上,必须集中航空工业所有的科研和制造资源,而现在的两大航空集团都是独立法人,互不隶属,资源相对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资源,而且还会产生重复建设的问题。 中航二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两大航空集团分别与国内外航空企业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合并后,这些项目都可以统筹安排。两大航空集团在中国商飞公司的股份,以及在天津的空中客车飞机总装线项目的投资,合并后也将合二为一,增强了新公司的话语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察举制 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

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不过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上述察举诸科,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 征辟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诗言志:“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表现的感情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文质彬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文质并重,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兴观群怨:兴,感发,感触。指诗歌启发鼓舞读者的感染作用。观,观风,观志,通过诗歌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群,人与人之间的和同、团结,指通过诗歌互相交流感情,进面达到互相感化,增进团结教育作用。怨,指抒发怨情,评批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三表: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主张从关心人民生活出发,考察社会现实。以意逆志:读者之意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它们通过读者的能动作用而得到统一。认为以己(读者)之意推求诗人(作者)之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事物最精微的“道”,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 德意忘言:庄子对言义关系的看法,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明显局限性。因此通过“忘言”的方式,捕捉言外之意,才能真得意。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歌体裁,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比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 主文而谲(jué)谏: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抒情言志,但要符合封建思想、礼教,使之不能违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政治需要。 发愤著书:司马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认识和反思,从自己写作《史记》的切身体验和历史上许多重要作家的痛苦遭遇认识到一切伟大的著作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调研报告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 业”)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 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于2008年11月6日 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 整合而成立。集团公司设有航空装备、运输 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 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 资产管理、工程规划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下辖200余家成员单位、有20多家上市公司,员工约40万人。2009年7月8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中航工业首次申报并成功入选,排名第426位,成为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和中国军工企业。2011年中航工业第三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310位。截至2011年6月,中航工业资产规模为5000亿元。 中航工业系列发展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 炸机、运输机、教练机、侦察机、直升机、强击 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等飞行器,全面研发涡桨、 涡轴、涡喷、涡扇等系列发动机和空空、空面、 地空导弹,强力塑造歼十、飞豹、枭龙、猎鹰、 山鹰等飞机品牌和太行、秦岭、昆仑等发动机品 牌,为中国军队提供先进航空武器装备。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将寓军于民、军民融合作为重要发展原则,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发展军民用运输机产业,研制生产多种机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践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为林左鸣,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为谭瑞松,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总会计师为顾惠忠。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七研究所(山东济南)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七研究所始建于1970年,是一个集科研、试制、批量生产为一体,设计、材料、工艺、测试设备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实体,可承担国内外各种类型雷达天线罩的研发及批量生产,是国内唯一的电磁窗专业化研究所。研究所地处山东省济南市,有便利的交通和运输条件。 研究所拥有一支高水平、多学科、跨专业的技术研发队伍,其中享受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十余人,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二。 研究所拥有先进的雷达天线罩电性能大型压缩场及外场测试系统、复合材料生产净化厂房,拥有先进的电厚度测量与校正设备、大型热压罐、预浸料制造设备、数控缠绕设备等先进仪器。 研究所拥有功能强大的电磁性能设计分析、强度与可靠性分析的

【中国司法审判网】中国司法制度-审判制度

【中国司法审判网】中国司法制度-审判制度 中国司法制度-审判制度 审判制度审判制度就是法院制度,包括法院的设置、法官、审判组织和活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一)人民法院的组织和职权根据现行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其组织体系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各级各类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统一接受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根据行政区划设置,专门法院根据需要设置。 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包括县、自治县人民法院、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法院,其职权主要有: (1)审判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的第一审案件,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所受理的案件,认为案情重大应当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法院审判。

(2)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 (3)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为便利人民诉讼,由基层人民法院设若干人民法庭,作为派出机构,但人民法庭不是一个审级。其职权是审理一般民事和轻微刑事案件,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法制宣传,处理人民来信,接待人民来访。它的判决和裁定就是基层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 中级人民法院包括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在中央直辖市的中级人民法院、省、自治区辖市和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其职权主要有: (1)审判下列案件: ①法律规定由它管辖的第一审案件。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危害国家安全案件;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外国人犯罪或者我国公民侵犯外国人合法权益的刑事案件。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民事案件是重大的涉外案件,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指令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是:确认发明专利权案件;海关处理案件;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 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这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促进边远地区文化的发展。(2)举孝廉要后要考试——试经,并且有年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只荐不试的滥举弊端。(3)中央朝廷官员依照职位高低举孝廉。 (二)举贤良 举贤良是汉代选拔高级人才的主要形式。所谓举贤良,一般以“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为察举名目,但往往都另外附加一些条件,如可亲民者、文学士、能指朕过失者等。对高级人才的要求既强调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又重视通经达变、博学多术、甚至某些特异功能。 汉文帝在文帝二年和十五年两次下诏举贤良;到汉武帝时,举贤良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过渡,通过高级官吏荐举人才,并用对策的方式加以选拔的形式成为定例。其后的皇帝在诏举贤良时,对策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对策者对军国大事全面深入了解,而且在对策中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东汉基本沿用西汉举贤良的旧制,但不如西汉盛行。 从察孝廉和举贤良这两个方面来看,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是在不断的完善和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 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

第十二章当代中国司法制度(复习资料)

第十二章当代中国司法制度 我国司法工作制度包括审判制度、检察制度、侦查制度、执行制度、律师制度。 第一节当代中国审判制度 一、审判制度的性质和含义 1、审判制度的含义: 是关于国家审判机关的性质、组织结构、职能和审判程序等方面制度的总称。国家解决社会冲突是审判制度产生的原因。 2、审判制度的性质: (1)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判制度、行政制度和立法制度共同构成了国家制度。 (2)具有法律制度的特质。审判制度作为法律制度的一部分,与一国法律制度的其他部分,共同构成了一国区别于他国的法文化传统。 二、审判制度的原则和内容 1.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 (1)独立审判原则。 (2)依法审判和未经审判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两层含义:一是对公民的定罪权由法院统一行使;二是需按法定程序审理判决有罪才有罪。 (3)平等审判原则。两层含义:一是对一切人的犯罪都要依法加以追究,不允许有任何特权;二是对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依法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4)民主审判原则。三个方面:一是各级人民法院及其组成人员都是根据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由同级人大产生,体现了民主性。二是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三是审判监督体现高度的民主性,群众可以提建议,还可以针对违法行为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 2.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两审终审制。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2)公开审判制度。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之外,一律公开进行。 (3)合议制度。集体审判案件的制度。 (4)回避制度。指司法人员等由于与案件或者案件当事人有某种特殊关系,不得参加办理该案件的一种制度。 (5)陪审员制度。实行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宪法原则的体现。公民担任陪审员的条件:年满23周岁,品行良好、公道正派;身体健康。人民陪审员一般要求大学专科文化程度以上。人民陪审员的任期为5年,除不得担任审判长之外,同法官有同等权利。 (6)审判监督制度。就是对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上活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是,依法重新审判并予以纠正的一种特别的审判制度。 三、人民法院的职权和组织体系 1、人民法院的职权:审判权、司法解释权(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适用法律、法令等问题作出解释的权力)、指导权、司法行政权、司法建议权。 2、人民法院的体系:有普通法院与专门法院之分,普通法院包括基层、中级、高级人民法院组成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3、人民法院的内部组织体系。指的是各类不同性质的纠纷案件,由人民法院内部不同的专门审判庭负责审理。各专门审判庭审理案件由法定的审判组织具体最担。 我国法定的审判组织形式: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

岗位职责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部部门主要职责汇总

(岗位职责)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部部门主 要职责汇总

中国航空工业第壹集团公司总部部门主要职责汇总 某管理咨询公司 二零零二年六月

目录 壹、办公厅(经理部)部门职责1 二、发展计划部部门职责3 三、人力资源部部门职责5 四、财务部部门职责7 五、审计部部门职责9 六、资产管理和集团工作部部门职责10 七、航空产品部部门职责11 八、民用飞机部部门职责13 九、发动机部部门职责14 十、机载设备部部门职责15 十壹、科技发展部(中国航空研究院)部门职责17十二、市场和对外合作部部门职责18 十三、质量管理部部门职责19 十四、思想政治工作部(企业文化部)部门职责20十五、监察局部门职责22 十六、离退休干部局部门职责23 十七、投资管理部部门职责24

壹、办公厅(经理部)部门职责 办公厅是组织集团公司总部办公,且负责集团公司综合统计、法律事务、政策研究、保卫保密、公共关系等工作的部门。主要职责是: 1.负责组织总部的日常办公,下达总部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进行督促落实,且提出考核意见。 2.负责向有关部门和单位传达、布置、检查、催办党组会和总经理办公会决定事项,且及时反馈结果。 3.负责集团公司政府关系事务的策划和组织实施。 4.负责集团公司的公共关系事务,提出公关活动、危机事务处理安排且组织实施。 5.负责集团公司综合政策研究,集团公司综合性文件和重要方案的起草工作。 6.负责集团公司新闻出版管理,归口管理集团公司内部简报、主办集团公司机关刊物。 7.负责集团公司的形象策划、新闻发布和宣传报道。 8.负责总部办公自动化管理工作,管理集团公司网站。 9.负责对各类信息进行采集、整理、更新和定期发布等工作。

中国司法制度的作业 2

中国司法制度作业 ——欧妮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公证法》的颁布时间是( ) A.1982年4月13日 B.2005年8月28日 C.2006年3月1日 D.2006年6月1日 2.设立公证机构的审批机构是( ) A.所在地的司法行政机关 B.省级司法行政机关 C.省级人民政府 D.司法部 3.为了便于证明文书使用单位准确地辩认香港委托公证人出具的证明,1992年司法部专门设立了( ) A.委托公证人制度 B.委托公证制度 C.公证书加章转递制度 D.公证证明制度 4.公证书的生效时间是( ) A.申请之日 B.受理之日 C.送达之日 D.出具之日 5.公证费收费标准的制定机构是( ) A.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公证机构 B.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公证机构 C.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 D.公证机构 6.公证机构发现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要求复查的公证书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的,应当( ) A.不予理会 B.予以更正 C.撤销该公证书并予以公告 D.向主管司法行政机关反映,请求批准撤销该公证书 7.当事人向两个以上可以受理该公证事项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的,应当( ) A.由最先收到申请的公证机构办理 B.由公证协会指定办理 C.由最先受理的公证机构办理 D.由共同的上级公证机构指定办理 8.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经过公证的文书是( ) A.涉及财产内容的经济合同 B.涉及财产内容的委托公证 C.涉及财产内容的公证遗嘱 D.涉及给付一定货币、物品的债权文书 9.一般说来,公证机构办理的最常见的、最大量的一项公证业务是( ) A.具有法律意义事实的公证 B.具有法律意义文书的公证 C.法律行为公证 D.涉外公证 10.根据国际惯例,一些由特定机关出具的证明文书与公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该种文书的是 .........(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范文

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句话出自哪本书?(考查教材宋元明部分) A. A. 《艺概》 B. B. 《沧浪诗话》 C. C. 《岁寒堂诗话》 D. D. 《石洲诗话》 正确答案:B 2.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景象符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哪一品()(教材隋唐五代文论,视频课件第十五至十八讲) A. A. 冲淡 B. B. 典雅 C. C. 纤秾 D. D. 绮丽 正确答案:C 3. 刘勰《文心雕龙》中,能够体现作者对于个人性情和文章体式之间关系的理解的是()(教材南北朝部分,视频课件第七、八、九讲) A. A. 情采篇 B. B. 体性篇 C. C. 原道篇

D. D. 丽辞篇 正确答案:B 4.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以下哪位文论家的观点()(教材明代部分,视频课件二十二到二十四讲) A. A. 李贽 B. B. 袁宏道 C. C. 周敦颐 D. D. 曹雪芹 正确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元九书》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白居易 6.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提出“发愤著书”的是()。

正确答案:司马迁 7.大音希声,()。 正确答案:大象无形 8.梁启超对小说的看法体现在他的论文()中。正确答案: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9.“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李贽 10.“性灵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袁枚

11. “诗穷而后工”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欧阳修 12.张炎在《词源》中,认为词创作的最高标准是()。正确答案:清空 13.盖文章,(),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正确答案:经国之大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解释“知人论世”。(教材先秦部分,课件孟子部分)正确答案:

中国司法制度产生及其演变历程

中国司法制度产生及其演变历程 摘要: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着夏朝的建立,司法制度就随之诞生了。司法制度的产生与国家的诞生同时代,之后是随之法制的不断完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实质上是基于中国传统的的大理寺职责是审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监察的司法体制和吸收西方近代司法制度中优秀因素进而产生发展的,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因此,探讨我国司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历程对发展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家文化传统司法制度法制建设 前言 在世界历史发展中,每个国家司法制度产生的背景、形式、方法都是不完全相同的。中国的司法制度从文化的渊源来说,封建历史中的司法制度中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司法互相制衡从一定角度上可以看成是司法制度的初始状态。所以可以认为,中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是西方近代司法制度的影响下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相结合的产物,是东西方文化的合璧。它既离不开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也离不开西方法律文化。中国现行的司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是受到多种法制文化的影响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而建立起来的。 一、中国司法制度的渊源 司法制度是近代我国从西方学习完善的一种制度。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完全现代意义上的司法制度,中国现行司法制度的产生是在中国司法制度中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司法互相制衡制度的基础上吸收了和借鉴了西方近代司法制度产生发展起来的。 现代司法制度起源于封建社会的大陆法系的法国和普通法系的英国①。西方司法制度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即:封建主义时期的司法制度和资本主义时期的司法制度。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司法人员是封建国王的代理人或法律顾问、律师;二是没有单独设立检察机关,只是在各级法院内设有国王代理人。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的特点是:检察机关多数隶属于行政机关的司法行政部门,少数国家的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合二为一,不是独立的国家机关;且检察机关的任务主要是刑事公诉,一般不承担其他法律监督职责。 我国现代意义的司法制度是从清末产生的,当时的清政府决定“预备立宪”在考察的西方国家的法治状况,开始了清末的变法。清末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清末的中国司法制度是具有资本主义法制特色的司法制度。②这一制度的产生, ①龙宗智.《司法制度教程》.[M].法律出版社.2002.第24页. ②周其华.《中国司法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