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烈推荐】四年级数学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强烈推荐】四年级数学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强烈推荐】四年级数学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强烈推荐】四年级数学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1、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会用常见数量关系的术语去分析解答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术语分析,解答有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常见数量——单价、数量、总价各自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新授: (一)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1、单价的含义: 师:昨天张老师请同学们到超市等地方去了解一些商品的价 钱,老师也去了解了一下。这是老师了解到的'两件商品。 (出示实物投影。) 师:力士香皂上标着¥4元,表示什么意思? 英雄钢笔上标着零售价6元,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这些都是老师了解到的商品价格,下面请你们来说 说你所了解的一件商品的价钱。 (学生举例) 绘制成表 品名 每块(支,…)价钱 几块(支,…) 总的价钱 力士香皂 英雄钢笔 师: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想说,老师等会儿再请你们说,好不好?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商品以及它相对应的价钱,那么如果现在请你做个营业员,想想这些商品及它所对应的价钱应该填在你手中发票的哪一栏里,请你们选择一件商品填一填。 (实物投影反馈) 师:为什么把这些价钱都填在了单价这栏里?你是怎样想的?请把你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流。反馈。 师:对了,这些价钱都是每一件商品的价钱,在商业上我们称它为单价。所以这些价钱都表示商品的什么? 一起说:单价(把表格中每条等改成单价) 师:接下来张老师要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的知识告诉大家你所了解的一件商品价钱。(反馈) 师:张老师知道还有很多同学们想说,下课后再与老师交流。 2、数量、总价的含义: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 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商场购过物吗你们乘过车吗你们可知道,在购物、行程这些事情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出示课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就从购物开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入手,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周末,小明独自一人去商场买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把它们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吗学生尝试列表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列) 他这样列好不好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自主列表,把信息按类整理,初步感知每一类的数量是不同的,为下面介绍数量关系的名称做准备) 2、介绍单价和数量 每支12元和每本三元,我们可以称它为单价。买了4支和5本可以叫做——数量。 那你能说说什么是单价吗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码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单价就是某种商品单位数量的价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每个,每支,每本等等的价格。 像钢笔的单价每支12元,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示。介绍:读作12元每支,学生边用手比划边齐读。猜一猜,笔记本的单价可以怎么表示学生尝试写,3元每本,学生边比划边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单价的例子,从而进一步认识理解单价的意义。)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我们已经把信息全都整理出来了,你能求出什么问题学生口答计算并交流(教师板书) 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介绍总价。像48,15这样一共用去多少元,我们可以叫——总价。

小学四年级数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教学要求: 一.使门生初步了解单价、数目和总价,速率、时候和旅程的含意,理解、掌握这两组数目瓜葛。 二.初步培育门生应用数学术语的本领,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入事物之间互相联络的观点。 教学进程: 1、温习旧知 一.口答列式。 (一)每一个文具盒10元,五个文具盒多少钱? (二)50元钱买文具盒,每一个10元,可以买若干个? (三)50元钱买了五个一样的文具盒,每一个多少钱? 指名门生口答,教师板书。 二.门生列式。 (一)1辆汽车每小时行50公里,三小时行若干公里? (二)1辆汽车行了150公里,每小时行50公里,行了若干小时? (三)1辆汽车三小时行了150公里,均匀每小时行若干公里? 门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阅。 2、教学新课 一.引入新课。

咱们已经学习过很多应用题,晓得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有各种数目瓜葛,并且已接触了很多数目瓜葛。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目呢,这些数目之间有怎么样的瓜葛呢,今日,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目瓜葛(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一。 (一)出示例一,门生读题。 让门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门生口答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二)教学单价、数目和总价的含意。 发问: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面的事? 这两道题的前提有甚么配合的特色?都是求怎么样的题目? 申明:这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的事,这里的每枝铅笔二角、每一个排球55元,如许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三枝、四个如许买的件数是数目,(板书:数目)1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发问:你的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晓得自己文具盒的单价吗? 请你来讲1说下面的单价、数目和总价。 黉舍买20套校服,花了600元,每套30元。 (三)概括单价、数目和总价的数目瓜葛。 谁来讲1说,第(一)题里铅笔的单价、数目各是多少,求出了甚么?是怎么样求的?第(二)题里的单价、数目各是多少?求的甚么?怎么样求的?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甚么配合的特色? 从上面的两题里,你发现单价、数目和总价之间有怎么样的数目瓜葛(板书:单价×数目=总价)? [评析:让门生察看差别的数目,思索求的甚么数目,是怎么样求的,既可以巩固刚学到的量的概念,又是对这两题计算方法的剖析。接着引诱寻觅配合特色,归纳数目瓜葛,就是在剖析的基础上开导门生综合、抽象和概括。如许教学,可以使门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 “单价×数量=总价”与“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努力实现以下几点: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数量关系教材中只是静态地呈现了2个例题,我在设计本课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课前布置了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有用、好学。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让学生找出例题的共同点,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几乎不用怎么引导,学生就找出了共同点,同时让学生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等概念。 三、注重知识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在学生概括出两个数量关系,并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速度等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总结单价怎么求,数量怎么求,速度及时间的求法,学生都表现不错,气氛非常活跃。 四、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两个数量关系式认识不深刻,本节课上完后感觉过于让学生硬记两个数量关系式。如果将本课两个知识都与以前学习乘法时认识的“份数、每份数、总数”结合起来,应该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2、练习题较少,形式单一。可以增加如:判断下面支的哪个量?一本书5元、每分钟走65米、走了3700米……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在今后的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设计应更加人性化,符合学生特点。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的关系。 3、初步培养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的关系。 2.会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1、单价的含义: 师:昨天张老师请同学们到超市等地方去了解一些商品的价 钱,老师也去了解了一下。这是老师了解到的两件商品。 (出示实物投影。) 师:力士香皂上标着¥4元,表示什么意思? 英雄钢笔上标着零售价6元,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这些都是老师了解到的商品价格,下面请你们来说 说你所了解的一件商品的价钱。 (学生举例) 绘制成表 品名 每块(支,…)价钱 几块(支,…)

总的价钱 力士香皂 英雄钢笔 …… 师: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想说,老师等会儿再请你们说,好不好?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商品以及它相对应的价钱,那么如果现 在请你做个营业员,想想这些商品及它所对应的价钱应 该填在你手中发票的哪一栏里,请你们选择一件商品填 一填。 (实物投影反馈) 师:为什么把这些价钱都填在了单价这栏里?你是 怎样想的?请把你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流。 反馈。 师:对了,这些价钱都是每一件商品的价钱,在商业上我们 称它为单价。所以这些价钱都表示商品的什么? 一起说:单价(把表格中每条等改成单价) 师:接下来张老师要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的知识告诉大家你 所了解的一件商品价钱。(反馈) 师:张老师知道还有很多同学们想说,下课后再与老师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金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2)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 (4)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5)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6) 第一课时位置与方向 (6) 课题:画方位图 (8)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9)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 加法交换律 (11) 加法结合律 (14)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15)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16) 课题:简便运算 (18)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20)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1) 课题:营养午餐 (2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7)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27)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30)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3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5)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35) 第五单元三角形 (37)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37)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39)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42)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44)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7)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9)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51) 第七单元统计 (53)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54)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54)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 (56)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以及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以及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并口答列式。(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 (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钱? (2)用50元钱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 (3)用50元钱买了5个同样的文具盒,每个多少钱?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师:你能自己列式解答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对。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师:请自己读题后尝试解答。(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4)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师: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面的事?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学生如果能回答上来就让学生尝试回答;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进行解释说明:这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每个篮球80元、每千克鱼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3个、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你的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知道自己文具盒的单价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生活中你熟悉事物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师:谁来说一说,第(1)题里篮球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要求什么?是怎样求

1小学数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公开课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书第28-29页例2、例3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复合单位,认识总价、数量、单价,路程、时间、速度,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这两类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抽象、概括其中的数量关系,体验模型思想;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等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感受现实中蕴含大量的与数量有关的问题;能主动参与数量关系的分析与概括活动,培养有据思考、说理严密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爸爸去哪儿》南通站开始了,多多和阳洋接到了新任务,立即分头行动,我们一起去看看。 多多:我买乒乓球总共用去12元 阳洋:我买乒乓球总共用去15元 师:这儿总共用去的元数,我们称为总价。多多的话可以这样说:我买乒乓球的总价是12元,阳洋的话可以怎么说?(请生回答)师:你学得很快!你觉得谁买的乒乓球便宜些?为什么?有不同意见吗? 师:看来比较谁买的便宜,不能只看总价,还要看买的个数,又叫数量。他们各买了多少个?我们一起来看 现在,你能判断他们谁买的便宜些吗?你是怎么想的?你列了算式,是吗?我们把算式写下来。 生:12÷3=4(元)15÷5=3(元)师板书算式 师:4元、3元分别表示什么? 师:买一个球的价钱就是单价,这时多多买的乒乓球的单价是4元,阳洋买乒乓球的单价是3元,谁买的便宜?你觉得单价跟什么有关? 生可能会说出数量关系式。 齐读,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深入探究,发现关系

1.认识复合单位。 两位小朋友还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阳洋走进水果超市,发现这袋苹果挺便宜的,只有9元,阳洋拎着苹果走到收银台,拿出10元钱,营业员阿姨却告诉他钱不够,这可能是为什么呢? 生:9元是一斤的钱,1千克的价钱,1个的价钱 师:究竟怎么回事?放大商标,单位:千克,现在知道怎么回事了吗? 生:9元是1千克的单价 师:有的水果店是这样表示商品的单价的,看得懂吗?什么意思?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单位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 生:中间多了一个符号,符号左边是什么单位?有两个单位 哪两个单位? 师:像这儿的元是总价的单位,千克是数量的单位,那么这儿的斜线相当于什么运算符号?这个单位还挺牛,我们能从中很快看出单价与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个单位怎么读呢?出示,一起读师:像这样的单位,我们叫做复合单位。(出示)乒乓球的单价4元,3元用复合单位怎么表示呢?(元/个) 师示范写第一个,第二个请学生写。 2. 研究总价=单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师:数学中有不少价钱的学问呢。我们继续看洋洋买的苹果,出示单价,重量3千克。总价多少元? 师:为什么用9乘3? 生:单价×数量=总价求3个9是多少,用乘法。(出示) 师:阳洋拿出所有的钱,发现只有20元,不够付,算了,买橘子吧,能买多少千克? 师:你是怎么求桔子数量的? 生:数量=总价÷单价 师:是啊,总价、数量、单价之间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我们再一起看看多多还买了什么。 出示发票,填空。 每把2元用复合单位怎么写?一起读 师:这三个量中我们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刚才我们在解决购物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组关系,类似的关系在其他问题中有没有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统计 营养午餐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十单元总复习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5.7,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8.7%。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统计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0.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 湾甸乡下甸完小罗光才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3页例5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组组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并口答列式。(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对。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认识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量 (1)出示例5 师:你能独立解答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5) (2)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4)师:这两道题都是说的是行程问题,其中每小时行70千

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速度(板书: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路程(板书:路程)。 2、认识速度的表示方法 (1)出示课件 师:这些是速度的表示方法,你知道它们所表示的含义吗?(2)写出速度的表示方法。 3、认识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师:第(1)题里汽车的速度是多少?行走的时间呢?求出的结果是什么?是怎样求的?第(2)题里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时间各是多少?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求的?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从这两题里,你发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常见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数量关系教案 序号年级:四学科:数学课题:四年级四单元p52§4执笔人:万迎春批注: 一目标预设1.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理解并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况等思维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预习要求 及内容1. 读书 2.调查了解一些商品的价钱。 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展示评价 1.听算 2.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1)同学汇报了解的商品的价格 (2)老师出示了解的商品信息。(出示实物投影。) a.钢笔上标着零售价4元,表示什么意思?该填 在表中什么地方?我买了1支、2支、10支……又该 填在哪里?买1支、2支、10支……,结果要多少钱? 怎样计算,结果填哪里? b.数学书的信息

c.书包的信息 品名每支(本、 个…)价钱 (元)几支(本、 个…) 总的价 钱(元) 钢笔 4 1、2、5、 10……4、8、20、40…… 数学书7.5 10、100……75、750…… 书包 65 1、2……65、130…… (3)讨论:为什么把4元、7.5元、65元放在一起?把1、2、5、10、100…放在一起?把4元、(4)总结:含义(读书、勾画p52) 3.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 1)每条毛巾8元。 2)一共用去500元。 3)买了6台电视机 4.讨论: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的关系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5.教学p52§4 1)课件出示 2)学生尝试练习步骤 A.读、勾信息、问题 B.找数量关系

C.列式计算D.检查答语3)集体订正 四达标检测 1、不解答,只说已知是什么,求什么。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多少钱? (2)学校买3台复读机,花了420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2.选择正确答案填在()中: A 、单价B、总价C、数量 (1)知道每副跳棋的价钱和购买的数量,可以求() (2)拿10元钱可以买2千克鲜桃,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3)每个篮球65元,用1300元可以买多少个篮球?是求() 3.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单价(元)数量(件)总价(元) 7 420 25 750 60 30 订正时讨论:怎样求单价和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4.全课小结:这节课学了什么?你会了什么? 5.作业:p54第3题 五课后反思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常用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单价×数量=总价”与“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努力实现以下几点: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数量关系教材中只是静态地呈现了2个例题,我在设计本课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课前布置了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有用、好学。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让学生找出例题的共同点,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几乎不用怎么引导,学生就找出了共同点,同时让学生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等概念。

三、注重知识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在学生概括出两个数量关系,并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速度等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总结单价怎么求,数量怎么求,速度及时间的求法,学生都表现不错,气氛非常活跃。 四、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两个数量关系式认识不深刻,本节课上完后感觉过于让学生硬记两个数量关系式。如果将本课两个知识都与以前学习乘法时认识的“份数、每份数、总数”结合起来,应该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2、练习题较少,形式单一。可以增加如:判断下面支的哪个量?一本书5元、每分钟走65米、走了3700米……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在今后的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设计应更加人性化,符合学生特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例1及P5做一做1、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课本教材第52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请看下面的问题并口答列式。(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 (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钱? (2)用50元钱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 (3)用50元钱买了5个同样的文具盒,每个多少钱?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请自己读题后尝试解答。(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4)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指名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3)小组说说: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面的事?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4)汇报交流: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5)教师引导小结:在我们数学里,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了的钱数,叫做总价。 (6)谁来说一说,第(1)题里篮球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要求什么?是怎样求的?第(2)题里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要求什么?是怎样求的? (7)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指名回答) (8)从上面的两题里,你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名回答,单价×数量=总价) (9)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总价÷单价=数量) (10)再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总价÷数量=单价) (11)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一组三个数量关系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觉得只要记住了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来记其他两个?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2)汇报交流,归纳小结:我们从这里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可以看出,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总价÷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单价”。 三、巩固练习 1、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钱? (2)学校买了3台同样的复读机,花了420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2、填一填。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