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州市2017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一次质量抽测语文试卷(有答案)AwlMlM

徐州市2017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一次质量抽测语文试卷(有答案)AwlMlM

徐州市2017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一次质量抽测语文试卷(有答案)AwlMlM
徐州市2017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一次质量抽测语文试卷(有答案)AwlMlM

江苏省徐州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抽测

九年级语文试题

(全卷共14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4)________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6)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亲人美好祝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虽然蕴袍蔽衣处其间,但是毫不羡慕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濒.(bīn)临狡黠.(xié) 晦.(huì)暗销.(xiāo)声匿迹

B.告罄.(qìng) 称.(chèn)心雏.(chú)形通宵.(xiāo)达旦

C.祈.(qǐ)祷驯.(xùn)良发窘.(j6ng) 不可明.(míng)状

D.醇.(chún)朴嬉.(xī)戏羸.(léi)弱锋芒毕.(bì)露

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自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这中间的曲折磨难,顷畅欢乐便是你的命运。命运总是与你一同存在,时时刻刻。不要A__________它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它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

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任凭它的B______。等你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就会发觉,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

你的努力如果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才越庞大,你获得的才越丰硕。在你彻底绝望的时候,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 。

你一生的努力就是: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这就是命运的一生;这就是一生的命运。

(1)请为文中的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分)

备选词语:(敬畏敬重;摆设摆布) A 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3)结合语境,补写内容。(2分)

在你彻底绝望的时候,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___________。

4.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失陷高唐州、三打祝家庄、水寨大并火、浔阳楼吟反诗

等故事,生动曲折,扣人心弦。

B.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史记》《战国策》《左传》《论语》的体裁分别是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语录体。

C.格列佛被装进小木箱带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时,被老鹰当成乌龟叼起来,掉进海里,被经过的船打捞上岸,重返法国。

D.智叟、于勒、双喜、范进这四个人物分别出自列子的《愚公移山》、法国作家莫泊的《我的叔叔于勒》、我国现代作家鲁迅的《社戏》和清代作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

二、古诗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21分)

(甲)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一一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

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乙)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抱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选自《墨子非攻上》)

注:扡同拖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B.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C.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D.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宋无长木:_______________ (2)子墨子九距之:_________________

(3)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______________ (4)则弗知非:_______________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香远益清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B‘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D.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谓之不义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文都是有关劝谏的,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2分)

(二)古诗词鉴赏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下列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3分)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1—13题。(8分)

①下午某个时候,我抬起头来,向四周瞧了瞧,看见西沉的太阳正在墙上涂上金色的落日印记,我问道,“我该怎么办?”

②我心灵的回答----“立即离开桑菲尔德”----是那么及时,又那么可怕,我立即捂住了耳朵。我说,这些话我现在可受不了。“我不当爱德华·罗切斯特先生的新娘,是我痛苦中最小的一部份,”我断言,“我从一场美梦中醒来,发现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恐惧我既能忍受,也能克服。不过要我义无反顾地马上

离他而去却让我受不了,我不能这么做。”

③但是,我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却认为我能这样做,而且预言我应当这么做。我斟酌着这个决定,希望自己软弱些,以躲避已经为我铺下的可怕的痛苦道路。而良心己变成暴君,抓住激情的喉咙,嘲弄地告诉她,她那美丽的脚已经陷入了泥沼,还发誓要用铁臂把她推入深不可测

④“那么把我拉走吧!”我嚷道,“让别人来帮助我!”

⑤“不,你得自己挣脱,没有人帮助你。你自己得剜出你的右眼;砍下你的右手,把你的心作为祭品而且要由你这位祭司把它刺穿。

⑥我蓦地站了起来,被如此无情的法官所铸就的孤独,被充斥着如此可怕声音的寂静吓坏了。我站直时只觉得脑袋发晕。我明白自己由于激动和缺乏营养而感到不舒服。那天我没有吃早饭,肉和饮料都没有进过嘴。带着一种莫名的痛苦,我忽然回想起来,尽管我已在这里关了很久,但没有人带口信来问问我怎么样了,或者邀请我下楼去,甚至连阿黛勒也没有来敲我的门,费尔法克斯太太也没有来找我。“朋友们总是忘记那些被命运所抛弃的人,”我咕哝着,一面拉开门闩,走了出去。我在一个什么东西上绊了一下。因为我依然头脑发晕,视觉模糊,四肢无力,所以无法立刻控制住自己。我跌倒了,但没有倒在地上,一只伸出的手抓住了我。

11,“我”为什么想要离开?最后离开了吗? (2分)

12.如何理解“而良心己变成暴君,抓住激情的喉咙,嘲弄地告诉她,她那美丽的脚已经陷入了泥沼,还发誓要用铁臂把她推入深不可测的痛苦深渊”这句话? (3分)

13.这段文字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1分)

读经典诗词过诗意人生

——从《中国诗词大会》说开去

雪原

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饮水思源,从绵延不绝的文明中借鉴智慧,才能行稳致远。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再次佐证了这一点:当下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现代中国的前行,也需要从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②诵读润泽心灵。唐宋诗词作为我国优秀思想文化载体,以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把中华丈明的精神内涵内化为心灵认知。品读鉴赏这些锦绣文章,能把纯意识形态的、纯政治伦理的概念转化提升为心灵的感应、精神的修养,从而将一种外在的、说教式的教育,转化为一种艺术的感染,浸润心灵。吟诵时应以品读为核心,因声求气,得其风骨神采。要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可采用多种多样方式,如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吟诵或创作比赛,通过合唱、诗乐舞、情景剧、快板、音乐剧等形式,创新传统经典的传播形式,加上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渲染扩散,营造浓厚氛围,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③体悟提升境界。古典诗词的力量,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正如《中国诗词大会》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感觉”。包含唐宋诗词在内的经典一直涵养着国人的精神生活,充实着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到“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人生的起落与社会的变迁在平仄的韵律中归于祥和;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思况味等等,其间传达出的人生态度和深沉思索,无不启示我们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的变故和不幸:只有实现了内心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相处。

④躬行笑对人生。诵读古典诗词,重要的是去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校正人生航向。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对抗多舛命途的力量。《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冠军武亦妹说,苏轼“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始终笑对各种人生挑战,“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国诗词大会》的百名选手,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他们不分年龄、民族、学历与职业,上至“白发翁媪”,下至“黄发垂髫”,都能从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养分,振奋精神,砥砺前行。

选自《徐州日报》2017年2月20日14.阅读全文,请依据文章内容说出我国的古诗词被奉为经典的原因。(3分)

15.第④节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16.开头引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饮水思源,从绵延不绝的文明中借鉴智慧,才能行稳致远”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分)

17.体悟古典诗词能提升境界,请选择第③节中某句诗词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13分)

今年春已去,处处蔷薇花

骆瑞生

看到蔷薇花,却老是想着白居易的诗“紫薇花对紫微郎”,但是只在心里想想,不敢说出,恐怕蔷薇知道了会不高兴。

北京的蔷薇真是开得好极了,安定门外大街,地坛正门前一溜都是开得顶茂盛的蔷薇前几日在通州的时候也看到这样一大片蔷薇,那时还和潇然约定晚上去偷摘几朵回去插在瓶子里,不过我只是说说罢了,没想真去摘,潇然却是真地想去摘,坐车路过那片蔷薇时,潇然就撺掇我去摘,我说我只是开玩笑罢了,潇然皱着眉头说,我可是说的真的,我不信地问,真是真的吗?潇然就郑重点头说是真的。我就苦口婆心地说,这是公共的,怎么能摘呢?看看就好了,潇然一笑,也不再说了。

前几日重温《水浒传》,宋江一千人等见了宋徽宗出来后,各自都簪花而出,想来也是风雅至极。以前总有一种感觉,觉得男儿要是爱花的话就不好,显得过于柔婉或者伤情,现在看来,爱花也不见得是坏事,毕竟像是李逵那样的人物也是簪过花的。我现在倒是越来越爱花了,填词时,总爱那个花字,大概花最能引起人的情绪变动吧。走在路上,见到花也不禁多看几眼,若是看到满地残红,也不禁伤感己身,这些倒不足虚话,我总是如此白勺。

李白的《忆东山二首》其一中有句: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全诗读后真有心旷神怡之感,蔷薇也有了仙风道骨的味道。前日和朋友走路见蔷薇,朋友说蔷薇格调不高,不管开得多热闹,不过路边俗物,只入俗人之眼耳。我却不然,花开自然需要人赏,既要人赏,何必开在深山老林,不让人见呢?这样的话就失之可爱了,《艮像是钟南山隐士,待价而沽罢了。反倒是不避俗事,贴近人们的花显得更可爱。一株株长在路边,一朵朵开在路边,过路的不舍地看着,花也不骄矜,向看她的人笑笑,又在风中沉默了。蔷薇就是这样’阿,虽然色可夺牡丹芍药,却无二者的傲然,不必非长在园圃,也不必非长在深宫,就在路边也能开得热热闹闹,毫不挑剔,所以我觉得蔷薇有灵气,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蔷薇才是大隐士呢。

在我故乡似乎不常见蔷薇,反正我印象里不多,也或许那时尚不爱花,不多留意罢了。在北京来后,却发现蔷薇广植于街衢。于是写了一首诗说:今年春已去,处处蔷薇花。何必伤零落,折枝帝王家。我见别花倒是多伤感,见蔷薇却多豁达,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又隐隐担心,要是等到蔷薇花落去的时候,怕是真要伤感一阵。

蔷薇花开恰是春尽时,所以蔷薇多给人伤感之情,这也可见蔷薇的与众不同,百花皆是春天开,别的花纵然不是春天开,那也不会专挑春尽夏初来的时候开,唯独蔷薇,就在这个时候开了,似乎在说,百花只爱春风,我独不爱矣。为了显示自己的不爱,就专挑这个时候开,似乎有和春风赌气的样子,绝然一娇憨佳人也。

蔷薇花花色极多,红白黄紫皆有,远远看去,蔚然如云,风过处,朵朵微颤,犹有清香,人不禁张眼吸鼻。蔷薇似乎和北京的景色很相宜,样子也够雍容,但心底却让人亲近,所以北京才会广植蔷薇吧。

蔷薇很入诗人的眼睛,中国自古以来吟诵蔷薇的诗词就极多,比如李白写蔷薇的,就有数首,国外诗人吟诵蔷薇的也极多,我最近在做一本国外的诗歌选集,里面竟然也有数首蔷薇的诗,且大都直接以蔷薇命名,时间跨度也很久,从古希腊的萨福到现在的诗人都有写蔷薇。诗人写蔷薇,大都是褒扬的,可见蔷薇虽然开满寻常人家,倒也不染俗气。

前几日看到蔷薇盛开,心中有所感,竟一扫平日的哀婉之气,蔷薇于我,真君子之交也。18.本文中的蔷薇有什么特点? (2分)

19.按要求品味语言。(从修辞和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

(1)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2)蔷薇花花色极多,红白黄紫皆有,远远看去,蔚然如云,风过处,朵朵微颤,犹有清香,人不禁张眼吸鼻。

20.文中多次写蔷薇花出现在《水浒》中、李白的《忆东山二首》诗中和好多古今中外的诗作中,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分)

2l文章结尾说:“蔷薇于我,真君子之交也。”阅读全文,请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四作文(65分,含卷面分5分)

22.请以“只因为多看了你一眼”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 字数在600字以上;

(3) 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个人信息的校名、人名等。

语文试题答案

1.(1)博学而笃志(2)自缘身在最高层

(3)瀚海阑干百丈冰

(4)经纶事世务者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B

3.(1)敬畏摆布(2)把“才”改成“就”(3) 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另一半命运

4.C(英国)

5.D

6.(1) 高大的树(2)距:通”拒”,抵御(3)明白(4)不

7.A.(都是更加的意思)

8.(1)我认为大王派官吏进攻宋国,是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的行为是一样的。”

(2)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尽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还剩余许多。

(3)因为他损人更大,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深重

9.两篇文章都采用了举例类比的说理方法,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人信服。

10.A(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错误。而是因为诗人被逐出长安,仕途不得意而压抑愤懑的情感)

11‘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最后她还是离开了。((2分)

12.(3分)这是一句比喻句。良心指的是简的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激情指的是简对罗切

斯特的爱情。(1分)简深深的爱着罗切斯特先生,这让她一度沉浸在幸福之中,得知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子给她带来深深的痛苦,但理智要求简必须战胜情感,句子也预示着理智必将战胜情感! (1分)这是简·爱的心灵挣扎,表现了她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1分)

13.(3分)

(1)简要离开,但是一想到要离开罗切斯特,就感到自己做不到,表明简是真诚的对待爱

情。

(2)间的虽然内心挣扎,但她却这样说“不,你得自己挣脱,没有人帮助你。”表明简是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3)但是最终简还是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表明简是一个独立自主,自尊自爱,追求平等

爱情的人。

14.(3分)

答:1、诵读润泽心灵。(提升心灵的感应、精神的修养,是一种艺术的感染,浸润心灵。)

2、体悟提升境界。(涵养着国人精神生活,充实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启示我们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的变故和不幸。)

3、躬行笑对人生。(提升自己的修为,校正人生航向。得到养分,振奋精神,砥砺前行。)

15.(3分)

答: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白茹云从诗词汲取力量的事例、武亦妹所说的苏轼的笑对人生挑战

的事例以及百名普通选手从诗词中振奋精神的事例,有力的论证了古典诗词“躬行笑对人生”

的观点。

16.(2分) (说出前2点即给满分,只写出前2点中的一点和第3点只给1分。)

答:1、通过引用材料,自然引出本文作者的观点“当下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现代中国的前行,也需要从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2、同时,此材料作为论据,有力的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3、由引用行文,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7.(3分) 示例:选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诗写杜甫登高所见的秋天肃杀,萧条的凄凉景象,暗示家国命运的衰败,但是,今天再读,感觉新陈代谢不以意志为转移,新生事物终将旧事物取而代之。所以,人生浮沉,应坦然面对。

选择“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此句为黄庭坚与好友一别十年,人生落魄,流转漂泊,怀念花下共饮的美好情形。今日,我们再读,深感人生的浮沉都应归于平静,从而坦然面对。

选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用这句诗告诉我们,由于身在庐山中,对庐山只能片面,不能识全。今日再读,我们可以获得启示,看问题要摆脱狭隘的目光,用全面的眼光观察,切记以偏概全。

选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感慨身世和时代变迁。今日,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都不要在失意困苦中消沉,因为新生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人生仍可欣欣向荣。

18.(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满分。)

答:1、长在路边,也骄矜,不傲然,不挑剔,有灵气。

2、开在春尽夏初,多给人伤感之情,不争春,娇憨佳人。

3、花色极多,雍容,让人亲近。

4、多被诗人吟诵,开满寻常人家,却不染俗气。

19.(6分)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

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答:修辞:1、引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拂在脸上的感觉,突出春风温暖轻柔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比喻,又把春风拂面的感觉比作母亲的手抚摸在脸上的感觉,突出春风温暖轻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角度:嗅觉、触觉,从不同角度写出春风温暖轻柔的特点,以及在春雨的滋润下景物清新和特有的芳香特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蔷薇花花色极多,红白黄紫皆有,远远看去,蔚然如云,风过处,朵朵微颤,犹有清

香,人不禁张眼吸鼻。

答:修辞:比喻,将花色繁多的蔷薇花比作云朵,生动形象的写出花开的艳丽壮观、美好轻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角度:视觉、嗅觉,从不同角度写出蔷薇花开的艳丽壮观、美好轻柔和淡雅清香。表达了作

者内心的喜悦。,

(还可以从动静结合、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

21.(2分)

答:蔷薇花出现在诗词里,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和厚重感。也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更重要的写出了蔷薇花虽为寻常所见,但却不沾染俗气的特点。

22.(3分) (大意对即可)

答:结合全文可见,1、作者爱蔷薇,爱而不折,不据为已有。

2、觉得蔷薇有灵气,蔷薇是大隐士。

3、作者见别花多伤感,见蔷薇却多豁达。

(见蔷薇,一扫平日的哀婉之气。)

4、明白蔷薇开满寻常人家,倒不染俗气,突出了作者对这些品质的赞美

四作文(65分,含书写5分)

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综合评价,参照下列标准评分。(不包括书写分)

一类卷:54—60分(9卜100) (以57分为基准分)

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生动。(内容有新意,构思有创意,语言美感强的,可以得满分。) -

二类卷:45—53分(75—89) (以49分为基准分)

内容比较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通/顷。

三类卷:36—44分(60—74) (以39分为基准分)

内容具体,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36分以下(60分以下)

或内容空泛;或结构残缺;或思路混乱;或语言极不通/顷;或确属抄袭之作。

注意:作文的切入分为42分。,(不包括书写)

书写(5分)卷面整洁,书写美观得5分;卷面工整,书写认真得3分;卷面一般,字迹清楚得1分;卷面较乱,书写潦草不得分。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一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含答案)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C )(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二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卷)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雪梅、黄洋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2017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班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 - - - - - - - 密封线 - - - - - - - - - 密封线 - - - - - - - - -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全国I 卷,2017.06)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 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 义。 B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 题。 C .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 务。 D .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 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 面。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 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 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 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 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 证。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真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析(正式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Ⅰ卷(PDF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Ⅲ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2017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了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秘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é)。 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泪下。 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é)

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只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启B.付与C.不管D.独一无二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试题汇编(版,含答案)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 1.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I 卷) 2.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Ⅱ卷) 3.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III 卷) 4.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5.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6.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 7.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天津卷) 8.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 9.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春季卷) 10.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上海春季卷) 11.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I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 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 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 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 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 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 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 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 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 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 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 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 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 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 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 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 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卷

精品文档 2017 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 卷 【2017 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 卷】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 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 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

精品文档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 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

word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 答案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7语文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提出了气候正义”无中生有,原文是“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并没有说“气候正义”是由非政府组织提出的。B.“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错,原文是“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限制排放”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文章第二段也仅是拿“限制排放”举了个例子。C.“要为后代设定义务”错,文中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错,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权利义务关系。 3.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推断不符合文意,原文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保证后代需求。 4.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救助精神的神奇力量。 5.【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解析】文本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可从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1/7 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思考。既然是以“渴”为中心,就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使情节更紧凑。同时,“渴”作为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人的生命意志的顽强。在主题上,突出了艰苦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的难能可贵。6.【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从小说主题、结构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去分析。主题上表现了人情的美好,结构上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意味隽永。 7.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中“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提供片源给国家地理频道”不准确,原文是“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 8.BC 【答案】A.“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系D.“随着目标观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错,材料一原文是“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65众年龄的增加”“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不准确,由材料二中的统计图可知,E.“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说法武断。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观众集中度的比值是下降的。9.【答案】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相关信息集中在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对这两则材料进行比较

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析

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析(正式版)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 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7年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