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论 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导论 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导论 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导论 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世纪的百年间,有许多重大的史实值得人们去认识,去追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是过去一千年内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地描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是波澜壮阔,又发人深省的运动。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否定物、批判物,即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的。

社会主义的最早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针对“羊吃人”现象以及资本原始积累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其著名的《乌托邦》(《关于最美好的国家制度即乌托邦新岛》)一书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是建立在财产公有、人与人平等原则基础上,这种财产公有、人与人平等原则便是社会主义的最早萌芽。

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相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其建立在财产私有基础上的种种社会弊端日益显现,并激化了社会矛盾,社会主义思潮在激化的社会矛盾中蓬勃兴起。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共同点是要求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本对立的集体管理制度,这种集体管理制度是以财产公有的生产合作为基础,以大众的幸福和福利为最终目的的。这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得以确立,并随着,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社会主义理论走向了科学。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取得的巨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将社会主义运动由欧洲推向了世界,这一过程可描绘为势如潮涌,席卷四洲,丝毫不为过,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不谈点社会主义,对当时中国探索救国图强的知识分子来讲,简直有些难以理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蓝本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构成了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突出特征。

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目前,硕果仅存“一大四小”五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五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属于第三世界之列,而且彼此之间由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同,以及一些历史问题而心存芥蒂。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强大实力,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何在,这实际上是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的前途与命运的解答。

教学安排:本课程共24学时。

导论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4学时)

录像片:《共产党宣言》,2学时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2学时)

录像片:《红旗》,《赫鲁晓夫》,2学时

第二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学时)

包括:列宁“东方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探析;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困境

录像片:《走向未来》(邓小平),60分钟(2学时)

第三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2学时)

课堂讨论2个学时

完成一篇小论文(3000字左右),4学时

上课时间:1-6周

考试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考勤20%+小论文10%)30%;期末笔试(开卷)70%

导论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章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发展历程);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明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及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意义。

一、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解释几个常识性的问题:

1、社会科学: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开始探索与人相关的一切事务的发展规律,通过认识它,掌握它,然后利用它,从而使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科学就这样应运而生。科学可以分为两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者主要探索自然的或者说非人的物的发展规律,从而使人能够更好与利用物,达到更好生存和发展的科学。后者则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探索其中的规律,最终达到使人更好生存与发展的科学。相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更为复杂,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此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都化归功于社会科学之类,不管你是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还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而且也很复杂。最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接着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当劳动把人们联结在一起后,人们的各种各样关系都通过劳动产生了,如我们之间正是在学习(劳动)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关系是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认识、观点和方法,我们称之为社会思想。

2、社会思想: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网络如何和谐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观点、认识和方法的总称。自近代以来,用以指导人们生活的最重要的思想有两类: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前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也融进了社会主义的内容;后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也融进了资本主义的合理内容。

在社会中,最需要人们解决的两个问题是“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前者是一个政治问题,后者是一个经济问题。早先这两个问题是合在一起的,后来分支为两个学科:政治学和经济学。

什么是政治?这个问题似乎简单的不用说,但是仔细一想,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学了这么多年的政治,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讲,非但没有了解政治,相反对政治是无比的厌恶,因为学得太多,这是我们的国情所致。因为在马克思列宁哪里,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灌输”。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强调政治的“灌输”,只不过时间没有我们这么长。

下面我们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政治?从亚里斯多德到毛泽东,几乎每个伟人、哲人都从自己所处的特定时代、特定环境出发,提示了政治在某一方面的真谛,强调了政治在某一侧面的特点,如,亚里斯多德说,政治就是“城市生活”——雅典城市国家的成年男性公民有权利、有义务参加城市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不去要罚款),“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马克思说,政治表现了“阶级之间的斗争”,不同阶级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一种“艺术”。毛泽东用农民式的质朴语言,从多个角度论述过政治,他在谈到解放军进城时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时说,政治是从酸菜里出来的。邓小平说,建设四个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这都是政治某一方面论述政治的,如,可以说政治是一门艺术,但艺术并非政治的全部;政治表现了阶级斗争,但阶级斗争也并不是政治的全部。

政治究竟是什么?孙中山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何为管理众人之事?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伊斯顿说,“政治是关于价值物的权威性的分配过程。”怎么理解?举例说,远古时期,一群原始人猎获了一只动物,怎么分配?打得头破血流也分不好,后来想出办法:找出一个或几个人来,给他们权力,让他们来决定分配,这就是最早的政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即政治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其中涉及到两个重要概念:权力与权利,权力是指影响和控制它人的一种能力,权利是指个人的利益,利益来自于需求,但不等于需求,是个人的需求得到社会所提供条件的满足。这样,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通过权力的产生、运作,从而保证个人的需求的满足,最终达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对于政治,我们需要了解以下的问题:人的需求是什么,尤其是大多数的需求是什么,即对大多数人的利益都相关的公共事务是什么?权力如何产生?如何分配?如何有效运作?如何保证社会的稳定?

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对于以上这么多“是什么”的一系列认识、观点,我们称之为政治思想。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们的利益需求,在以人们物质关系为基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内,针对某一社会主体的利益如何实现和保证,形成了各种各样关系的思想。由于人们对自己的需求认识不一样,在一个社会或者说国家当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政治思想,但总有一种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自近代以来,人类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主要是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

当一种政治思想上升为主导地位,并对其它政治思想具有排斥性,我们称这种思想为意识形态。所以,在中,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想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想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当一种政治思想成为意识形态时,实际上意味着拥有这种政治思想的人已成为掌握社会权力(国家权力)的人,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他们的政治思想制度化。

经济——经济思想

文化思想

3、制度与体制。政治制度涉及的是谁掌握国家权力的问题,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的不同,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政治体制涉及的是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如何运用国家权力,从而更好地保证掌握国家权力

的人的利益的问题。

政治体制极其复杂,它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1)如何产生管理者?在简单的社会如原始社会,管理者可能只需要一个,他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同时还是司法者。但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管理者是一大群,怎么产生?(2)管理者有多大的权力?即被管理者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制约管理者的权力,换言之,如何限制管理者的权力,使得他或他们只能将权力用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不能用于追求私利,满足私欲。(3)当有了一大群管理者时,他们之间的权力关系是怎么样的,即,他们之间如何既分工又合作,高效地管理公共事务。这三个问题相当复杂,是人类所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人们在解决这三个问题或者建立政治制度上所花费的聪明才智,决不比用在发明电、蒸汽机、电子计算机少,可以说,在政治制度的建构上,人类表现了最大的创造力。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如何选举统治者(管理者),原始共产主义时期,统治者是由一个氏族的全体男性公民选举产生的,这样的选举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社会中,权力除了用来为被统治者服务外并不能带来多少利益和其它满足,统治者地位吸引力有限。但当统治者成为有利可图的职位时,这种民风淳朴的选贤方式马上就被你死我活的争夺所代替。你死我活的争夺产生两个结果,一是统治者内部的自相残杀,二是社会的不稳定。所以,人类在政治领域中动脑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以一种稳定的形式选择统治者。

首先发明的是世袭制。“禹传子,家天下,”位置传给自己的后代,打消了许多人的窥视之心。这使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还不彻底,因为兄弟之间也还可争夺。(《哈姆雷特》)嫡长子世袭(中外殊途同归)。排除了统治者内部可能的争斗,满足了选择统治者的最低要求—稳定,但其它的问题纷至沓来,比如,“合理性”——人们希望选择的统治者在能力和品德上都是杰出的,这是嫡长子世袭制无法解决的。有了合理,还需要公平——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或者说有机会成为自己社会的统治者。嫡长子世袭制无法解决。

在了解以上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认识作为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作为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1、概念的问世。

“社会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32年法国圣西门派主办的《地球》杂志,是圣西门的门徒乔西叶尔首次使用的。他说,“我们不愿意为社会主义而牺牲个人,也不愿意为个人而牺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笼统地指“不满意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朦胧地向往新社会制度中的集体主义”。

2、自从这个概念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理论家都对其进行了界定,含义是五花八门。

1924年,英国的一位科学家格里菲斯写了一本叫《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书,书中汇集了1924年以前出现的260多种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

分为两类:热爱社会主义的人:

(1)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博爱基础上的一种新社会的概念。

(2)社会主义是经济上的明智、政治上的拯救、宗教的实践。

(3)社会主义是与艺术结合的科学。

(4)社会主义是常识的胜利。

反对社会主义的人:

(1)社会主义是宗教的伤感、勤劳、疯狂和暧昧的道德的混合物。

(2)社会主义是不适者生存。

(3)整个社会主义就是奴役。

(4)社会主义就是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与这些社会主义概念相适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没有主义的社会主义、讲坛社会主义、工联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行会社会主义、法朗吉社会主义等等。

1924年以后,又出现了各种各样关于社会主义的解释,有的解释非常浪漫,充满了诗情画意:“1981年的社会主义,物质丰富、文化优美……全市的交通工具都已电气化,有害的企业都移到国外……我们在月亮上,我们在繁花树丛中行走……”。相应地在20世纪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合作社社会主义、市场社会、后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非洲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等。每一个流派代表着一种社会主义观点,如自管社会主义——所有的人都能用同样的勺子吃东西。

(二)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那究竟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解释。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如同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一样,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也可称为社会主义学,之所以将科学一词放在前面,是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马克思为此在1874年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相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为此,要把它当作科学来对待。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并且认为“这是社会主义者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到的问题。”

为什么人们在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方面易走入误区?

与自然科学相比,它是以人为研究、实践对象的;与其它的社会科学相比,它又是以人的群体围绕国家权力为研究、实践对象的,因此,它在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直接与个人、群体的命运紧密相关。正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与人的命运直接攸关,社会主义作为一门需要不断进行实践的科学,其在实践中的错误易被放大,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

2、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核心。“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各国共产党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命题。

在“人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方面,所有的思想家将之归结为“人的自由”问题。如,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期举起的大旗就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现上升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也是“人的自由”,但具有了阶级性,特指的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马克思将“人的自由”,也称为“人的解放”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居于对自然的支配地位。

其次,人类从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政治解放——由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则而实现——自由、平等、民主(保证),理论基础是人的天赋权利;马克思:人仍受看不见的资本(物)的支配——不是真正的平等,因而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

再次,人类从对物的隶属关系中解放出现——经济解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来完成;

最后,人从自身中解放出来——完全的自由。

其中“人对物的隶属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马克思正是在批判“人对物

的隶属关系”的资本主义制度上建立它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宗旨就是解决“人对物的隶属关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曾走入误区,认为当我们平均占有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时,我们就达到了,实践证明我们错了。但是,当我们进行改革,打破这种平均制、公有制时,引入刺激劳动者生产积极性,能更大地创造财富的私有制时,我们现阶段却有面临新的问题,这问题使我深深感受到“我被物深深地束缚”。在物束缚人的现在,出现了马克思所批判的,也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所要竭力避免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我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人类的解放需要多门科学为之论证、剖析、解答,因而,与这个主题密切相关的,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为之钻研且硕果累累的科学,就有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等十多门,这十多门科学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但是,在这十多门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这三门科学涉及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所迫切需要作出说明的三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思想,回答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之必然——人类将走向绝对的自由,实现真正的解放。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已深入到我们的骨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经常运用的一个东西就是“物质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问题的基础理论,因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正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经济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人必将为从物的隶属关系中解放出现而努力。在其中,马克思也回答了劳动者所受到的剥削在哪里,为什么要反抗,因为在他哪里找到了“剩余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所在,即:建立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公平的、富裕的、民主的、适宜人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实际上是对人如何从对物的隶属关系中解放出现,以及人从物的隶属关系中解放出现后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同时,马克思也回答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道路问题,“国家政权”是核心。科学社会主义在此有两方面的论述:无产阶级如何通过夺取国家政权,如何通过建设国家政权,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部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类似“王”字结构的叠层串联关系,联结三者的主线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前提和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哲、马经的逻辑终结,没有这个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没有完成的,其科学性也应受到质疑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核心地位,恩格斯也有阐述,1885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三版所写的序言中,针对该书第三编第二章专写的社会主义理论部分,指出:“这里所涉及的仅仅是我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表述”。从恩格斯的表述中,也可推绎出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3、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所研究的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社会形态作为研究对象的,同时也研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发展历程)

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运动、制度的辩证统一,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发展又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是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标志的。因此,我们今天谈论的社会主义,既指马、恩在19世纪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也指19世纪的欧洲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还指社会主义制度在一国乃至多国的建立,更包含今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代替物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建立、建设,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存在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概括起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现正处于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中。

(一)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其理论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基础:

(1)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形态,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形态,但从理论渊源上讲,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对此,恩格斯曾明确说到:“德国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们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虽然这三位思想家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3)实践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恩广泛地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的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的,即它是实践的产物。

(4)客观基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矛盾。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利用国家权力进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工业革命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取得惊人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加剧——工人的悲惨遭遇:他们的贫困和生活无保障的情况至少与过去一样严重。伦敦的东头是一个日益扩大的泥塘,在失业时期那里充满了无穷的贫困、绝望和饥饿,在有工作时又到处是肉体与精神的堕落。这在其它大城市也一样。——英国宪章运动。法国:1789年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利用国家权力进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马克思:民众的贫困在卑鄙无耻骄奢淫逸的景象对照下,显得格外突出——工人起义(里昂工人起义)。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到十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为标志的。

1、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超出了马、恩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设想,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种理论形态—苏联模式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但十月革命却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阶段的国家内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在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难题。这是我们后面所要谈到

的问题。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客观原因——自由资本主义的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主义阶段上升到垄断阶段,自由主义思想面临着危机(自由竞争,国家是守夜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频繁发生;政治危机——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思潮的再度兴起(1848年欧洲革命之后):(1)为避免私有制、市场经济的混乱,搞公有制、计划经济。(2)崇拜国家,建立强有力的政府自上而下地控制、解决社会生活。——两种模式:苏联:共产主义,全面的国家化、计划化;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高度集权的独裁统治。

主观原因——俄国的实际状况:

俄国的革命者的作用

俄国的社会状况:农民、工人;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困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指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社会主义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各国的实际,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修正。苏联的社会主义失败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镜子,对照这面镜子,硕果仅存“一大四小”五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改革:

越南1986年开始改革,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国家管理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五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多一条坚持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结合);

老挝也于1986开始进行现行经济体制改革;

古巴在1992年全面推行政治、经济改革,目标——拯救祖国、革命和社会主义;

最为神秘的朝鲜在近两年迈出了较大的开放步伐。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朝鲜—古巴模式:接近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坚持计划经济;决策集中;国家的开放度不够——发展比较缓慢。另一种是中国—越南模式: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前提基础上,发展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发展速度快,国家变化大,但存在许多问题:腐败、西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民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危机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都产生了相当大的成果,如,越南在改革开放后,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年均8.2%的增长速度,古巴初步摸索出一条在世界新形势下建设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当然在其中,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具典型,也最具意义。为什么?中国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的存亡。

三、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介绍(科学社会主义与其它社会主义的区分)

世界上除了“一大四小”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外,还有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分布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内,为什么它们不属于我们之例,标准是什么?

社会主义起源于欧洲,但又超出了欧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社会主义在由欧洲向世界的扩散过程中,出现了三种模式:

在欧美资本主义中心地区,社会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促进社会改革去争取中下层劳动者阶层民主权力和更好待遇的改良运动;

在资本主义边缘地区,社会主义则在一系列国家中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政权,建立共产党执政的国家;

在以上两种基本运动之外,在广阔的第三世界,20世纪中叶以后,兴起了形形色色的“模仿的”社会主义。这样世界上主要形成了三大社会主义潮流并立的格局,但是,在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共产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两大运动。在这里一一作简单的介绍。(一)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1、分类: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共产主义运动,二是社会民主主义运动。被称为左派,左派一般指政治上激进的或革命的政党或派别。(左、右的来历)西方学者一般习惯把强调民权、社会平等、进步、革命、改革和福利国家等信仰称作左派主张,把敌视私有制、主张公有制、主张以暴力推翻现行制度等称作左派或极左派。

2、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简称“欧共”的左派组织。

(1)“欧共”的社会主义观:“欧共”认为,他们的世界观和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指导思想:他们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信念,坚持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发展道路:他们坚持“独特民主道路”理论,其核心内容为:

和平夺取政权而不是武装夺取政权;

彻底改造国家机器而不是打碎国家机器;

不否定革命暴力的历史作用和使用暴力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模式:“欧共”各党一致认为,当工人阶级通过民主道路到达社会主义时,将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独特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内容为: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民主国家政权而非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实行社会主义社会的高度民主制度和多党制度;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经济模式”。

总之,他们是不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模式为样板的,当然,共产主义社会是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

(2)最著名的有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都曾是国内第一大党,都参加了联合执政政府,但没有赢得独立执政的机会。原因何在?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两大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抢占欧洲的权力真空地带,(斯大林说:这场战争与与往的战争不同,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加强了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苏联的实力限制了苏联对法共、意共的支持。1948年5月,斯大林在给铁托的信中说:“苏联红军帮助了南斯拉夫人民,粉碎了德国侵略者,解放了保加利亚,以此为南斯拉夫共产党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很遗憾,苏军没有也不可能给法、意共产党以同样的帮助。”苏联当时无力量支持西欧共产党。战时,美国的主要政策是维持战时同盟,意识形态色彩不明显。罗斯福去世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反共、推进美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动机就表现得越来越清楚。杜鲁门公开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美国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稳定当地政局,支持西欧各国政权排挤共产党。具体做法是选举法的改革。如,在法国,其选举法自战后发生多次变化,每次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防止法共(有21万名党员,是欧洲最大的共产党,也是法国第四大政党),从“一轮多数联盟制”——1951年议会选举,法共得25.6%的选票,但只得到16.4%的议席。到“单记名两轮多数制”——戴高乐,1958年的选举,法国有1/4选民,如果采取比例制,法共得1/4的议席,如采取一轮多数联盟制,法共与社民党结盟取得胜利。修改选举制度,重新划分选区,分散法共选民,在第一轮投票中,法共的得票18.9%,只得到一个议席,戴派得到17.6%,得到议席188个。再到“比例代表制”,都是如此,法共的政治主张难以与其它党派结成联盟。现在,法共是

国内第四大党,与社会党共处左派阵营;西共也为国内第四大党;意共地位较强一些。

2、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党派以“社民党”和“社会党”为名,是左派主张组织。

(1)组织类型:英国工党,法国社会党,德国社民党,意大利社会党和社民党、日本社会党等等,它们都在本国内或单独执政,或参与联合执政,都在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历史渊源:现在的社会民主党是过去老社会民主党的延续,创建最早的社民党是德国社会民主党,19世纪60年代,德国工人党内部发生分裂,一部分是主张暴力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派,”另一部分是主张走议会道路(改良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派”,后者在1863年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1869年从中分裂出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75年,全德工人联合会中的拉萨尔派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艾森纳赫派在哥达代表大会上合并,组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恩格斯发表《哥达纲领批判》)1890年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至今。

(3)理论主张:民主社会主义是社民党的主张,其理论基础由考茨基建立,考茨基在第二国际内与列宁发生激烈的争执。现代社民党与过去社民党相比,理论和主张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是民主,而民主的首要条件是思想的民主,因此,民主社会主义的第一特征是承认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多种途径,反对单一的思想理论基础,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第二,从人的本性出发,把自由、平等、正义、友爱、相助等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虽然也笼统地提出改变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占有状况,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谋求自由和正义。

第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实现民主的表现是消灭阶级特权,争取普遍的平等的选举权。

第四,在经济上,不提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强调推行职工的参与制,这种参与制因职工的就业安排和生活福利得到一定的保证,缓和了阶级矛盾。

第五,否定国家的阶级性,把国家当作是超阶级的和维护社会民主生活的正义力量。——社会契约论。

第六,通过民主的、和平的和议会的道路,掌握国家政权,改革社会。

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可概括为多元主义、伦理主义和自由主义。“受资产阶级民主观念的影响较深”——民主的阶级性被忽略。

(4)与共产党的关系:从意识形态来讲,基本是对立的,这种对立表现在1951年成立的社会党国际对共产党的态度上,最为明显,在其成立宣言中开宗明义地表明了其反共的立场,并视“共产党为自由和正义社会的威胁者”。70年代以后,两党关系才有所改善。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社民党对共产党的态度是一致的,在法国,社会党与共产党共处一个阵营,德共在国际上与共产党执政国家来往,但在国内却不同共产党来往。80年代以后,社会党开始发展与我国的关系。

(5)评介:

第一,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不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手段,但民主有阶级性;共产主义——财产公有是主要目标。

社会民主主义——以社会的民主为内容——全民民主——无阶级性;以财产私有为基础。

第二,20世纪的历史证明,社会民主主义没能通过自己的改良主义政策达到社会主义,但在客观上却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铺设着道路,为什么?一方面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改良运动,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民主政党是根植于劳动者阶层和阶级,它通过鼓动劳动者对政权和经济权的参与,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劳动者对政权和经济权的掌握,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思考一个问题: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何没有一个左派政党上台执政的情况?美国有各种各样的劳工组织,这些劳工组织为何没有发展成为有竞争力的政党?

(1)没有血淋淋的资本原始积累,社会矛盾没有激化到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左翼政党要求执掌国家政权的程度。资本家的一重剥削;重商主义传统——鼓励发财致富;每个人都有发财致富的机会;黑奴的贡献。

(2)美国工人未能作为一个整体团结起来——工人大都是外来移民,由于种族不同,难以团结一致;广阔的可供开拓的土地,工人的流动性大,造成工人之间的松散联系;白种工人从一开始就有选举权,可通过合法的政治渠道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

(3)政府的改良措施。美国政府在实用主义基础上的对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良。

以上再加上全社会的生活水平在短期内提高很快,以及人人通过努力可改变自身命运的自由竞争体制,使社会主义的口号在美国难以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在美国较为薄弱,资产阶级政党的改良举措成功地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和势力排斥在政权之外。

(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

1、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因?50-60年代,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获得独立后,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尼赫鲁曾满腔热情地指出:“当世界的其余部分正处在萧条的压迫中并以某种方式在后退时,苏维埃国家作为一个伟大的新世界正在我们眼前建立起来……权衡起来,我完全倾向于俄国。苏维埃人的存在及其榜样在这个黑暗而沉郁的世界里是一种光辉灿烂、鼓舞人心的现象。”

2、分类:

印度国大党的社会主义(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与印度民族主义传统的混合体,其哲学基础是印度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尼赫鲁曾为此说:“印度将沿着民主的特殊道路前进,它带有很大程度的社会主义——不是教条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实际的、实用的社会主义,它同印度的思想相适应,同印度的需要相适应。”这实际上是一种改良的社会主义思潮,在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与封建专制相结合的政体;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建立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在社会领域,保证贫富差距。

阿拉伯社会主义,有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等7个国家,先后宣布信仰社会主义,而且各具特色,叙利亚、伊拉克的“复兴社会党的社会主义”,埃及、利比亚的“纳赛尔(埃及的民族之父)的社会主义”统称为阿拉伯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教义为思想基础,拒绝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以消灭剥削和贫困,实现平等、正义和富裕的社会主义为目标,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建立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基础;走全民民主的道路,拒绝“任何一个阶级专政。”

非洲社会主义,包括非洲社会主义和非洲科学社会主义,前者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与改良社会主义、苏联中国社会主义的混合体,后者声称其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据本国阶级斗争的具体条件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天才学说”,行动非常“左”,导致了国家的混乱。

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除古巴的“共产主义”,其它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

总体而言,这些社会主义只能称为“伪社会主义”,因为它们都是各种“为我所用”思潮的大杂烩。

总括起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占主流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共产主义运动”与“社民主义运动”,由于社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背离,我们讨论的社会主义,特指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现在“一大四小”国家的社会主义。

(一)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社会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它是在实践中产生,经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科学。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的是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反对把其教条化,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也多有论述:“社会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的认识就到什么程度。”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的唯一源泉就只是存在于实践中。

(2)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凡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当作科学对待,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运动,都取得成功,反之则失败,或陷入困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终极真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一定历史阶段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把马克思主义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教条化,没有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及时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把社会主义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考察:

(1)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伟大的克服人的私欲的战斗——消灭自我;

第一,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与满足需求的价值物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史就是一部不断解决这一矛盾的历史。

第三,如何分配有限的价值物?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领域的问题,也是各门学科领域的问题。政治就是运用公共权力保证与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价值物的分配模式。在运用公共权力对现有价值物进行分配的过程中,社会主义与以前的社会形态有根本的区别,是在财产公有基础上的平等分配。以前的社会形态则是在财产私有基础上的不平等的分配。

第三,人的私欲是无处不在的,公有与私欲相对,生产力水平越低,这种对立就越突出,越尖锐,因此,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与私欲作斗争的运动,而且是一场伟大的斗争。

(2)社会主义开创了全民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这种全民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为何在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失败,在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民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关键在于现有的社会主义能不能提供这种保障和物质基础,如果不能则是平均贫穷。这实际是一个经济问题,是生产力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失败,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问题,而是经济问题,是生产力的问题,所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

(3)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实践。前面谈到人的解放的四个层次,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要实现人从物的隶属关系的解放。资本主义虽实现了人的政治解放,但人仍从属于资本,不得不接受被剥削的命运。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3、运用阶级观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超阶级的,它是无产阶级的学说,并不是所有的阶级都可以接受的(消灭私有制,剥夺剥夺者——这是无产阶级的口号,也是全世界无产者矢志不愉的追求,有产者是绝不会自动放弃的),国际领域内的意识形态斗争是无时不在的。

(1)回顾社会主义的过去,在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总结、吸取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

(2)考察社会主义的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

(3)展望社会主义的未来,在总结历史,考察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心。

过去现在未来哲理句子

过去现在未来哲理句子 1、对过去视而不见的人,对未来将是盲目的。 2、耶稣曾经用极度强硬的方式坚持过许多次:“如果你不痛恨你的父亲或母亲,你就无法来追随我。”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的严苛,他是慈悲的化身,他就是爱,你几乎难以想象这会是耶稣说出来的话语。他为什么要说这样严苛的话语呢?事实上,他的意思是你要放掉所有与性有关的连结。耶稣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在说:“你要超越性的中心。”一旦你超越了性,你马上就脱离了与过去的连结,也不再与未来有连结。作者:奥修出处:能量脉轮书 3、记忆的夜 时间从指尖下划过 暗淡的时光 凌乱的心情 未来在时空外等待 过去过去

现在现在 心入眠 4、情侣间最矛盾的地方就是幻想彼此的未来,却惦记着对方的过去。 5、他掉在两个世界里他意识到自己正望着面前柜台玻璃的脸左眼追忆过去右眼害怕的凝望未来--黑暗的错误的破灭的未来吊在光明和黑暗之间在尖酸的嘲讽和信仰之间作者:卡森·麦卡勒斯出处:心是孤独的猎手 6、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作者:奥斯卡·王尔德 7、我们这一生,要走很多条路,有笔直坦途,有羊肠阡陌;有繁华,也有荒凉。无论如何,路要自己走,苦要自己吃,任何人无法给予全部依赖。没有所谓的无路可走,即使孤独跋涉,寂寞坚守,只要你愿意走,踩过的都是路。你以为走不过去的,跨过去后回头看看,也不过如此。不回避,不退缩,未来终将到来。 8、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作者:居里夫人 9、回忆已是过去式,旋转的秒钟才是现在时,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加油吧,那才是未来。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资料讲解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在把握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实质内涵和根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这一变化给中国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实施正确的对外战略方针。 关键字:中国;世界;相互关系;命运相连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变化意义的时代,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建设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筹划将具有愈来愈迫切的意义[1]。 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社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从新中国外交60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一大参照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3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确立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正式关系、定位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位置的中国外交“初级阶段”。 1949 年的中国是一个既强大又贫弱的国家,在建国初期立即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方针。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共与苏共渐行渐远,最终成为对峙的双方。随之,中国的外交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调整,朝着更加“左倾”的方向演化,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中国的怀疑和排斥的基本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政治的某些“极左”做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时期的稳健平和方针。必须看到,总体上逐渐偏向“左倾”的毛泽东时代,在最后阶段显现了某些积极的调整动向,尤其是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及中美对话的开启,中国外交的钟摆再次强劲回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和作用仍然相当边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总体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斗争大于合作、猜忌压倒协调、对峙多于对话的关系,是“造反者”对抗“权势者”的态势[2]。

小学六年级作文:回首过去 展望未来

小学六年级作文:回首过 去展望未来 过了今天还有太多的明天,可不会再有一个同样的今天。从人生的起点到现在即将毕业的小小少年,你曾经为人生的悲欢离合感叹过吗?你曾经失败过但依然可以笑看人生吗?你曾经为自己的痛苦和挫折诅咒过上帝吗?不管你是否有这样做过,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美好的回忆;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明智的选择。 在一个雨后的早晨,校园的花草树木经过春雨的洗礼,变得更加美丽、更加茁壮,我和同学在吃早餐时,不知不觉当中,我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位小妹妹身上,他穿着一件金黄色的小短裙背着一个大书包,独自一人在教学楼前徘徊。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在六年前,那个才上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小孩曾经也做过这样的举动,每次上学时,我总会一个人在教学楼前徘徊,也许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离开了幼儿园时的好伙伴,我

又跨进了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回头再和他们比拼一下!这只是一个非常单纯而幼稚的想法,而现在我长大了,回想当初的一切只是一个梦,而现在无论自己遇到多大的困难,我总会不顾一切的弥补过失,多去想想那些十分遥远但又十分亲密的朋友,有他们做伴使我不再感到孤单,有他们的鼓励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六年的小学生涯里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人生百态了,我很幸运能在这里过完我的小学生涯。在这里学习了六年,虽然同学之间会经常发生一些口舌之战,但我一直认为我生活在一个快乐、无拘无束、永远“长不大”的班级里。好好总结一下过去,我会为自己曾经拥有的感到永远的欣慰、永远的骄傲!这一切仿佛一个金色的泡泡,里面有无数滴小水珠组成,尽管这样它永远也不会破,因为它要收集的水珠,直到世界的尽头。 回首过去,我们的生活如此的美好;展望未来,我们的人生如此的精彩。我们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旅行,在这条路上铺满了荆棘、洒满了鲜花,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做好自己,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三单元 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教案设计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讲授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 问题探究: (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展示图片:针灸京剧书法和绘画 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2008 年第5 期社会主义研究No.5 , 2008 (总第181 期) SOC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81 改革开放30 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赵长峰 【摘要】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 强, 但距离名符其实的大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国际形象逊于国家形象, 但并非只有消极的一 面;中国的国际责任应该随着实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不能超出实力范围之外。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责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5-0095-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全球视角的解读”(批准号: 07JC71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长峰,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讲师。 30 年前的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 伟大历史航程。30 年来,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 价值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 而且也影 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胡锦涛主席在2008 年新年贺词中说, “2008 年, 对中国人民来说, 是十 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 周 年。”本文探讨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国际 形象以及国际责任的变化, 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 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郑重指 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 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①“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 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 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 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 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基于这些深 刻的认识, 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 化:不仅接纳中国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 而且对 外关系的内容有了较大扩展, 从对外开放前的政治、 安全领域向经济、文化和科教领域扩展。这说明一 方面中国已放弃国际社会挑战者的角色, 主动参与 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世界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与中 国展开接触和对话。但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况的 制约, 对外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全面融入”的国际

数学的发展与未来

数学的发展与未来 从国家安全、医学技术到计算机软件、通讯和投资决策,当今世界日益依赖于数学科学。不论是在证卷交易所里,还是在装配线上,越来越多的美国工人感到若不具备数学技能就无法开展工作。没有强大的数学科学资源,美国将不能保持其工业和商业优势。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8报告 数学是从数数、测量等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中发展起来的。在数学形成为一门学问以前,数学一直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这可以说是数学发展的原始阶段。在数学形成为一门有组织的、独立的和理性的学科以后,便逐步地产生了脱离实际的问题。大家知道,数学是演绎的学问,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个数学定理和逻辑结果都要用实际进行检验。尽管在上个世纪以前,数学已在天文、物理等领域有不少极其重要的应用,但是数学研究离开普通大众的生活越来越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数学理论发展的一种内在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数学家的作为也不无关系。抽象数学理论的艰深,不仅非数学家难于了解,即便是数学家之间也常常难于相互理解。但是,数学归根到底是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即便是从纯粹演绎推理的角度来看,数学也还是客观实际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的抽象与自然延伸,只不过数学研究有极大的超前性罢了,正是这种超前性,为人们改造物质世界提供了武器。随着数学研究的深入,数学为人类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数学理论所包含的巨大物质力量不断显示出来。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微积分,就没有牛顿力学。19世纪提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不仅用数学概括了电磁相互作用的实验事实,而且推导出了电磁波(不久即为实验所证实),同时发现了光的本质,开拓了本世纪最重要的科技领域之一的无线电电子技术。同样,数学家欧拉和高斯的理论导致海王星首先在数学上发现,后来人类发明了望远镜,证实了这一数学发现。没有黎曼几何、张量分析,便没有爱因斯但的相对论,也就没有可能实

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小论文。

一戏曲以窥中国文化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我透过戏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剧的历史十分悠久。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戏曲模式。 说到戏曲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国粹京剧了。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有心托市,无人问津” 京剧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国粹”。但京剧艺术古老的形式和缓慢的节奏已经不太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创作题材单一和缺乏新意,使得近20年来上演的京剧剧目中,传统题材仍占据主导,“老戏老演、老

初一议论文 :过去现在未来_800字

初一议论文:过去现在未来_800字 我们是一群在草原上奔跑的鹿,我们不像狼,没有那嗜血的欲望;我们不像兔,没有那耐心和安逸;我们不像秃鹫,本性使然,生来的 本能……我们是一群年轻健壮的鹿,我们放肆张扬的奔跑在草原上, 我们在努力,努力的追逐,追逐未来,追逐梦想,追逐…… 过去,面对过去,我们是站在回忆里,我们曾是在草地上追逐打 闹的孩童,我们无忧无虑的欢笑,我们笑的那么真。孩子的笑容总是 充满了童话的色彩。童年的追逐给了我们无数的幻想和憧憬,童年的 追逐,同样是我们坚持的开始。最初的,我们的执着,我们的追逐, 我们的坚持。 现在,花季正值的我们在青春里张扬放肆的生活着,慢慢的,我 们懂得,站在原地,看看那些以前发生的一切;站在原地,想想未来 可能到来的美好。我们怀揣着追逐的梦想,我们执着,坚持,追逐。 我们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我们闪烁而灿烂的梦想,飞逝的青春。我们能 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还年轻。我们会固执的说,就像李宁,一切皆有 可能。我们那让人匪夷所思的执着,也许就是青春里,燃烧的热情, 点燃的生命。未来在我们手里,我们追逐,执着,坚持着。 未来,是我们成功的期限。无数次,梦境里,洒落了成功的喜悦 和泪水;无数次,幻想过,拥抱着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无数次,我 们期待着,执着追逐,坚持的最后,我们成功了,然后静静的回首, 成功的开始,奋斗的过程,最后的美好。因为我们不懈的坚持,执着 追逐着。所以那一天,就在一步一步走向我们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坚持,我们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因为未知,所以一切皆有可能,不因困难而退却,不因未知而恐惧, 不因失败而灰心,不放弃,做我们自己,坚持,执着,追逐,终会迎 来属于我们的成功。 过去就像是一本翻不厌的书,让人忍不住的回味再回味;

当代中国与世界论文

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关键词:世界中国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过去几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充分地验证了党的十八大这一重要判断。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角度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互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相互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深入。可以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未来。 (一).当今世界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深入。冷战时期,世界被一堵堵有形和无形的墙隔离着,即使鸡犬相闻,也仿佛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和苏联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世界最长的共同边界,但是相互人员往来稀少,60年代贸易额一度连5000万美元都不到。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贸易额最低时不足1亿美元。如今,世界则被一张张有形无形的网连接着。世界日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据称,互联网连着全球40亿人口和500亿台电子设备,每年发送90万亿封电子邮件,进行着2万亿笔电子交易。人们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一上网,就感觉“天涯若比邻”。联系和交往的密切也使得各国的利益更加交融交汇,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一生病,全世界都跟着吃药,为什么整个欧洲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全力帮助希腊克服债务危机,为什么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扩散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别无选择。必须抛弃你上我下的“翘翘板”思维,必须停止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必须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国家关系。总之,相互依存是当前国际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最根本区别,也将决定今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方向。 (二).中国与世界关系 回首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发酵!美国加快全球战略调整和中印等新兴大国快速崛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际形势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根本性变化,但

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__-历史小论文。

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戏曲以窥中国文化 249班王祥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我透过戏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剧的历史十分悠久。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戏曲模式。 说到戏曲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国粹京剧了。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二十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二、“有心托市,无人问津” 京剧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国粹”。但京剧艺术古老的形式和缓慢的节奏已经不太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创作题材单一和缺乏新

2020考研数学真题解析

数学考研刚刚过去,整体来看,试卷质量很高,考查角度和命制思路非常适合这类选拔性考试,下面给参加2020考研的考生一些建议。 1.重视基础,题型常规 试卷延续了近年来重视基础的特点,试题基本上是考纲中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超过70%的试题是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 比如数一、数三的第1题(同数二第2题),就是导数概念,左右导数都存在且相等是可导的充要条件,是考研中反复出现的知识点;再比如数一、数二的第15题,是基础的不定积分计算题,考查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即使需要一些技巧的题目,比如选择题中比较定积分大小的题目,需要与积分函数奇偶性以及定积分比较定理结合,但也是考研试卷中的老面孔了,与其说是技巧,倒不如说是一种固定模式的方法了。 所以,大家在进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基础,一个一个过考纲中所有要求的知识点,不要追求偏难怪题,打牢基础才是正道,会做常规题型,能拿稳基础分,考研数学已经胜利一多半了。 2.覆盖度广,考查全面 考研数学具有考查内容比例均衡、覆盖度广、考查全面的特点,今年的试卷很好的体现了这个特点,数三考了差分方程,经济学应用,数一考了旋度计算,假设检验,都是低频考点。 大家复习概率时一定注意构建知识体系,概率中有三条主线:一维与二维、离散与连续、普遍与具体。学习随机变量,要对照着记忆一维离散型、一维连续型、二维离散型、二维连续型的概念、性质与相关计算方法,既要学习普遍规律,比如分布函数、概率密度、概率分布等,也要学习具体的十大常见分布,记准他们的分布、性质与期望、方差。

数学的复习,坚持全面、夯实基础永远是王道。 3.依托基础,有微创新 考研数学试题所考核的都是基础知识,但难度适中,整张卷难度系数会维持在0.5略低,并不会给学生"如此简单、毫无压力"之感,依托于基础,仍有微创新,需要考生真正吃透概念、原理,才能顺畅做出。比如今年数一第18题,考查内容是函数周期性,不过从微分方程入手,显得耳目一新;线性代数矩阵相似的一题,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仍然很基础,但比较灵活。 因此,考生复习中,不要拘泥于"背题型",考研试题的命题套路并不多,"骨架子"总是那几幅,但总有一点微弱的变化,数学能力不是背出来的,要真正理解概念、原理与方法并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数学能力上提高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针对以上三条特点,对下一届考生的复习,再次强调这几点建议: 1重视基础,打牢基础,远离偏难怪题,提高基础题目的准确率; 2复习全面,不可遗漏,低频考点也要关注,注重梳理知识体系; 3吃透知识,提高数学素养与解题能力,切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我们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们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六(2)班吴子捷 我们的祖国拥有着其他国家未曾获得过的悠久历史,从三皇五帝到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过去了悠悠的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中华民族饱经风雨,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巨变,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收到了无数的侵略,但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用我们独有的精神,坚持到了今天,开创了我们今天的新中国。 在过去的几千年时光中,虽然我们的祖国一直处在奴隶制和封建制度的控制之下,但还是获得很多的辉煌和成就,让所有的人类为之惊叹,为世界的今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发展。 在三皇五帝的时期一直流传着神农氏尝百草、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尧舜让禅的佳话。商代的盘庚迁都,周代的姜太公钓鱼,春秋战国的长勺之战、卧薪尝胆、周游列国、南门立木、田忌赛马、完璧归赵、窃符救赵、围魏救赵、荆轲刺秦王激励着无数的后来之士。秦时的破釜沉舟,汉时的张骞出使西域、飞将军李广、苏武牧羊、司马迁写史记、昭君出塞、投笔从军、张衡发明地动仪、医圣张仲景,三国时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神医华佗、七步成诗,两晋时的闻鸡起舞已经吟唱了几千年。隋代的李春修建赵州桥,让我们见证了古人的精湛技艺;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让当时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宋代的包青天、活字印刷术、资治通鉴,让我看到了当时的文化,韩世忠、岳飞,体现了宋代将领的爱国之心,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将宋代的诗词流传于天下;元代的成吉思汗开创了当时最大的帝国,天文学家郭守敬、纺织家黄道婆、书画家赵孟頫、作家关汉卿,体现了元代中国的发展;明代的郑和下西洋讲古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于谦、戚继光、袁崇焕又是一代爱国名将,徐霞客、李时珍编写明代的游记和医术;清代的康熙乾隆又创出一番新盛世。 这些过去的辉煌见证了我们祖国的过去,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耻辱,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日本的侵略、南京大屠杀让我们铭记,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一次惨痛的记忆,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 我们祖国的现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悠悠的五千年已经过去,从1949年10月1日开始,我们的伟大祖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给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祖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富足和安定,让历尽沧桑的中国人民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这个美丽的新时代中,我们的祖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发展,从而成为了这个世界上的泱泱大国,站立在了世界的屋脊之上,站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的祖先,为我们这一群炎黄子孙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感到无比的光荣,无比的欣慰。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新时代,我们完成了我们祖先一直梦想的事,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飞机、坦克、战舰,拥有了核弹、原子弹、卫星,杨利伟叔叔这些伟大的航天员们,代表着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第一次飞上了太空,第一次走进了太空,第一次将我们中华人民共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 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就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还有很多落后的地区。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因此和平稳定的外在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是至关紧要的。另一方面,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同世

写给未来的自己作文(推荐11篇)

写给未来的自己作文(推荐11篇) 关于写给未来的自己作文的写法,可以参考本页面的所有内容。 虽然我不知道你是什么状态,有没有成家立业,我都要给你写这几段文字。 给十年后的我 你好,你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吧,我虽然不知道你是从哪个大学毕业的,但我会努力向你看齐。我也希望你继续努力,找到出路,争取更好! 给二十年后的我 二十年后,你也已经三十二了,正是“三十而立”的年龄。也应该娶妻生子了吧!我希望我当一位明星,但不会像有些明星那样沉迷于酒色之中,我只是希望演好戏,唱好歌就行了。 给三十五年后的我 四十七岁,“四十而不惑”,那是你也许可以安分守己,只专一的干一件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了吧!我也祝你,天天开心。

给五十年后的我 六十二岁,你也明白了“六十而耳顺”的意思,可以听取许多意见,让自己找到正确的道路,并一直走下去。 以上这些也只是我对未来的憧憬,能不能实现还要看我自己的能力,希望从现在开始,我能如我写的那样发展下去吧! 如果还有可能,我还想做一名科学家,为国家做有意义的事情,为中国梦作出贡献。 以下是的写给未来的自己作文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二十年后的自己: 您好! 在春雨绵绵的日子,将这封信写给今后的自己。 我一直在想,人的一生是怎样的,人以后是怎样的?我想,未来的我或许是个漂亮的,阳光的大姑娘了。每天早晨都是提着小包,来

回穿梭在一所很大很美的舞蹈学院里。穿着一双小巧的芭蕾鞋,和洁白的舞蹈服,在优美的音乐中来回舞动着。教无数个纯真的孩子学舞蹈,让他们与我共同享受这些舞蹈的艺术,带给大家的欢乐。 今后我在家里,或许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我看着他们渐渐长大,我很喜悦,我有一个暖暖的家庭。 同时我也想告诉未来的我,我有一个闺蜜,她叫邢容,我每天都离不开她。她时常带我去操场上晒太阳,一起感受这份阳光。 二年级时,我和邢容一起去操场的小树林中央共同种下了一颗苹果种子,她还对我说:“那是希望的种子,明年一定会长出芽,变成树,结出苹果来。” 虽然一年后,那种子还是没有长出来,但我们每次体育课下课后都会去看看它,期望它长出来。 虽然苹果种子没能长出来,但这颗小小的种子却包涵了无穷的友谊,它是我们姐妹俩共同友谊的见证,谁也不能破坏它。 从此我们俩的关系就跟亲姐妹一样。

现代数学的特点和现状-丁伟岳

我主要回答同学们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大部分都是关系现代数学大局的问题,很深刻,也很难回答。这种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今天讲的是我的个人意见,同学们可以参考,但不一定正确。 1.现代数学的特点和现状 有的同学问:听说现代数学分支非常细,不同分支的人彼此不了解,这样还能出现总揽全局的数学大师吗?此外,数学的复杂是否使它远离“简单性”这个朴素的自然法则?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提这个问题的同学希望从总体上了解现代数学,这是非常好,非常值得鼓励的。但是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并不容易。确实,现代数学分支繁多。按美国数学会的分类,数学科目可以分成60多个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又有几十个子类,总计有3500个以上的子类。肯定没有人能把所有这些分支都了如指掌,甚至于一个分支的专家也很难把分支里的所有数学了解得一清二楚。 但是,真正影响大局的数学却没有那么多。这就像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但是影响全球格局的却只有少数大国。这种影响大局的数学可以叫做“主流数学”。即便在主流数学中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平等的,还有主次之分。因此,如果能抓住主流数学中的主流问题,大体上就可以说是“总揽全局”了。至于说“大师”,他不仅能总揽全局,而且能通过他的工作影响全局。这样的人肯定很少,但也不能说一个没有,这要由历史来做定论。那么,为什么现在出不了牛顿,欧拉,高斯,黎曼这样的大师了呢?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时势造英雄;不是每个时代都会出旷世英雄的。其次,即便是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地位也要经过历史的考验,并不是在当时就能确立的。 那么哪些是主流数学呢?回顾历史,现代基础数学从17世纪开始发源,经过18-19世纪的大发展和20世纪的完善,现代数学的基础部分,包括代数和数论,几何与拓扑,分析学的所有主要分支,我们叫这些为经典分支,都进入了成熟期。所谓成熟是指,理论已经十分完善,而内在的发展动力则减弱了。因此,基础数学的单独分支的自身发展已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综合与交叉,集多个分支的方法来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重要问题。费尔马猜想和庞加莱猜想相继被证明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我看来,现代数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应用数学的兴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方面对数学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应用数学的崛起,它正成长为数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主流。 从重要问题的来源看,基础数学内部一些最主要的问题是来自数论,拓扑以及几何,例如克莱研究所的7大问题中4个是关于纯数学的,两个来自数论(黎曼猜想,BSD猜想),一个拓扑(庞加莱猜想),一个代数几何(Hodge猜想)。[另外3个多少与应用有关:Navior-Stokes方程(流体力学),P-NP问题(计算复杂性),Yang-Mills理论(理论物理)。] 近年来,理论物理对基础数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值得注意的。 数学的复杂性不在于它的分支繁多,而在于它的深度和难度越来越大。世界既有简单的一面,又有复杂的一面。科学家的任务是把复杂的东西分析和解剖,化繁为简,找出对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重点掌握: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员往来、对外贸 显的不同: 明朝中期以前: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局限, 世界还没有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主要 是与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朝鲜和印度等国 开展各种形式的交往。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 民者陆续向东扩张,中国与西方的交往逐渐 增多。 对外交通 ①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 ②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 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 六甲海峡→经过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到 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 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②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 道不断西运;汉武帝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 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 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两汉之际,佛教通过 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③唐朝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 更为密切。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 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

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④明朝郑和下西洋曾到达印度半岛。 ⑤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时约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也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响应,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朝关系: ①汉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三韩”之一的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秦汉时,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②隋唐时,新罗和唐朝交往频繁,唐朝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佛学,新罗的诗歌、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还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③元朝和高丽贸易密切,我国的棉纺织技术在此时传入高丽 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日本蓄谋已久,袭击中国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⑤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抗美援朝。 与西亚的关系: ①汉朝丝绸之路通过西亚地区。97年,甘英 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② 7世纪,一位波斯国王和王子先后居住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唐朝各地。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源源运往波斯,再转销到欧洲。 ③从651年以后100多年里,大食往唐朝派使节30多次。大食商人留居中国,有的在唐政府任职,有的通过科举中了进士。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非洲和欧洲。④元朝时,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传到阿 拉伯,由阿拉伯传到非洲和欧洲。西亚不 断有商队、使团到大都。 ⑤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阿拉伯、伊朗等西亚 地区。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阶段特征 (1)秦汉时期: 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 来 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 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 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 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隋唐时期: 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 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 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 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 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 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 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 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 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 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 (3)宋元时期: 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 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 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 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 船队。 b.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 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4)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a.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 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 了 b.开始抗击外国侵略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 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 外的影响,梳理大国的形象。 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 补互利。 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 进社会进步。 注意: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 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但我国古代开 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 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⑴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 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 的落后。 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 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 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的重要条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 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 尚友好的人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 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 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 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 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课后练习: 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由开放到闭关,由 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据此回答下列 各题 1.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 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 是 A、《史记·食货志》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农政全书》 2.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丝茶大量出口,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开放 B、中国商品经 济发达 C、中国丝茶质优价低 D、中国经济被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 3.新中国成立初,执行“另起炉灶”的外交 方针,这一方针的内容是 A、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D、同各国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 关系 4、汉武帝时期,对外关系的主要事件有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会见三韩使者③与日本三 十多个国家通好④赐“汉委奴国王”京印⑤ 开辟水上丝绸之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 ③⑤ 5、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 废除不平等条约,谋求平等的对外关系。1943 年1月,英美等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被废除 的主要原因有() ①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 成部分 ②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③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 位 ④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 ③④ 6、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出现这种盛况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D、统治者以开明的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7、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张骞开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 之路” C.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8、经由中国西北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交 往的交通要道,它的兴衰发人深思。东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