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4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大纲

2004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大纲

2004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大纲
2004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大纲

前言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落实部党组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水利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于2001年9月成立了水利部水资源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流域水资源规划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2001年l0月19-20日,水利部在京召开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任务书》审查会,就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工作内容、规划的组织和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审查意见,建议经适当修改后,作为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的依据。

2002年3月18日,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标志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2002年4月1~2日,水利部在浙江省东阳市召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为全面启动和部署规划编制工作,落实规划任务召开的工作会议。

2002年6月14日,国家计委刘江副主任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刘江副主任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水利部张基尧副部长任常务副组长,索丽生副部长、高安泽总工程师任副组长,国家计委、水利部和国家经贸委、国土资源部、

建设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司局领导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2002年8月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全国水资源分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等。

2001年1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有长江委设计院负责编制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技术细则。

2002年6月27日至28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主持召开《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会上对《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初稿)、《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初稿)、《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技术细则》(初稿)、《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初稿)进行了审议。

2002年7月20至21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主持召开了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会议。正式启动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2002年8月18日至20日,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武汉主持召开了《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暨水资源分区工作会议》。会上对《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

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技术细则》(征求意见稿)、《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审议。

2002年9月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相继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送审稿)、《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送审稿)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

2002年10月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对全国七大流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和技术细则进行了审查,根据审查意见,长江水利委员会对工作大纲进行修改,提出了《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澜沧江以西)、西北诸河(西藏境内)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

目录

一、任务由来 (1)

二、项目基本情况 (1)

(一)流域概况 (1)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8)

三、规划指导思想 (10)

四、规划编制依据 (11)

五、规划范围 (11)

(一)长江流域 (11)

(二)西南诸河 (12)

(三)西北诸河(西藏境内) (12)

六、规划水平年 (12)

七、规划目标 (12)

(一)总体目标 (13)

(二)各项规划工作的基本目标 (13)

八、规划工作主要内容 (15)

(一)水资源规划分区 (15)

(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6)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18)

(四)需水预测 (23)

(五)节约用水 (25)

(六)水资源保护 (27)

(七)供水预测 (31)

(八)水资源配置 (34)

(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37)

(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40)

(十一)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41)

(十二)国际河流水资源综合规划 (41)

(十三)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41)

(十四)规划专题研究 (41)

九、规划主要成果 (48)

(一)报告 (48)

(二)附件 (49)

十、组织管理和工作方式 (50)

(一)工作组织 (50)

(二)工作方式 (51)

(三)工作分工 (52)

十一、规划工作控制进度 (54)

十二、规划工作经费 (56)

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澜沧江以西)、西北诸河(西藏境内)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2002年11月

一、任务由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水资源短缺日益成为国家发展中的严重制约因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报告和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的治水方针。这一方针将水资源列为国家发展中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着力解决新时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治理等重大问题,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有重点、分层次地制定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大局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规划,水利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布水规计[2002]83号文“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并下达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通知”,下达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制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澜沧江以西)、西北诸河(西藏境内)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组织本省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工作时间为三年左右。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一)流域概况

1、长江流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

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支流还布及甘肃、陕西、贵州、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八个省(自治区)。长江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沦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河、淮河水系相接;东临大海;南以南岭、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8%,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m3,相当于黄河、淮河、海滦河河川径流总量的五倍半,居世界第三位。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高山、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以中山为主,低山多见于淮阳山地及江南丘陵地区,丘陵主要分布于川中、陕西、湘西、湘东、赣西、赣东、皖南等地;平原主要以长江中下游平原、肥东平原和南阳盆地为主。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 km2以上的河流有437条,10000 km2以上的有49条,80000 km2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等大支流都超过了100000 km2。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为最大,年径流量以岷江最大。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位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丰沛,年均降水量约1100mm,作物生长条件优越,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2000年流域总人口42336万人,占全国33.4%。耕地23434.6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粮食总产量16359万t,占全国的40.4%。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量96.2万t,占全国的21.8%。油料总产量1158.5万t,占全国的39.2%。流域内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大城市交通运输条件方便,工业种类齐全,

科学技术力量比较集中,经济基础雄厚,是流域的四大经济中心。流域内还有一批大中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下游沿江地区。流域内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31213.63亿元,占全国34.9%。流域内森林资源丰富,淡水面积广阔,有可供发展水产养殖的淡水面积2067千公顷,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钒、钛、汞、磷储量占全国80%以上,铜、锑、钨、钴、锰、铁、铅、锌、铝、锡、镍、云母、石棉等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长江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为 2.68亿kW,可能开发量为1.97亿kW,年发电量10270亿kW·h,占全国可能开发量的53.4%。长江水运条件优越,干支流通航里程7万多km,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长江流域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特点,丰富的资源条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是全国经济主要支柱之一。

2、西南诸河

西南诸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上,它包括云南省的南部、西部,西藏自治区的东部和南部,青海省的东南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部分。总面积85.14万km2。西南诸河包括七大水系:即藏西诸河、藏南诸河(含藏南内陆河)、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元江(红河)。除西藏南部零星分布着一些面积大小不等的内陆河外,其余河流分别自新疆、西藏、云南、广西流出国境。

西南诸河地形变化复杂,地势起伏大,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其中东南部最低。流域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高程为8848m,而靠近越南的云南省河口县,部分地区海拔高程仅为76.4m,两者海拔相差悬殊。总的地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由东西长形转为南北向的帚状,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程相差悬殊,流域内各地气候差异极大,

从南到北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寒带等气候之分。其中云南、广西部分,主要属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气候;西藏部分基本上属高原温带气候区;新疆的奇普恰普河流域及西藏嘉黎、丁青一线以西的怒江源头和青海境内的澜沧江源头属高原寒带气候。

西南诸河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2000年区内总人口1943.9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657.4万人。据1993年统计,耕地面积为1689.8千公顷,其中旱地面积1152千公顷,区内有效灌溉面积为605.44千公顷,灌溉率低,仅为35.8%。西南诸河的农业主要有种植业和畜牧业,由于区内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农作物的品种繁多,1993年西南诸河粮食产量为578.82万t,人均粮食316kg;牲畜总存栏数为2193.57万头,农业总产值为132.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该区农业经济仍处于落后状态。区内主要的工业有电力、有色冶金、磷化工、食品加工、水泥、造纸等,199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86.74亿元。

西南诸河水能资源极其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5674.08万kW,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37.9%,可能开发量为8694.64万kW,年发电量5063.01亿kW·h。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东部横断山区,是我国有色金属矿藏分布最多、蕴藏量最大的地区,锡、铜、铅、锌储量很大,铁、煤、岩盐、磷等矿产储量也十分丰富。区内林木资源丰富,有植物王国的美称,植物区系复杂,种类繁多,从亚热带的热带雨林到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再到高原寒带的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各种植物极为丰富,并且为各类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息繁衍条件。

3、西北诸河(西藏境内)

西北诸河(西藏境内)位于西藏的北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属于辽阔的羌塘高原,土地面积约61万km2,它的四周有高大的山脉与外流区隔绝,而

内部又分布着纵横交错、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构成数以千计的相互不连通的湖盆。每一个湖盆都是一个小的向心水系。水系内地形起伏较小,河流切割微弱,河水向湖盆中心汇集。湖面海拔高程为4500~5000m。湖盆边缘的山峰海拔高程多在5500m以上。藏北地区属西风带气候。由于重峦叠嶂,远离海洋,气候严寒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小于300mm,大多数地方不足100mm,年平均气温低于0℃,严冬漫长,没有夏天。藏北地区气候十分干旱,湖泊退缩现象较明显,因此多为咸水湖或盐湖,矿化度高,不宜饮用和灌溉。因此,藏北高原不具备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但可以考虑发展牧业生产。

西北诸河(西藏境内)长期以来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这里是目前世界上所剩无几的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由于高峻的地势、稀薄的空气与寒冷干燥等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加上僻远的地理位置与极为闭塞的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导致那里人烟十分稀少,除了稀疏散布于南部边缘地带的乡镇村落与游牧居地外,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无人区,1993年总人口为9.85万人,耕地面积仅有0.1千公顷。粮食产量0.01万t,工农业总产值1.41亿元。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9616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6%,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513亿m3,地下水资源量2463亿m3,重复水量2360亿m3。每平方公里水资源量54万m3,为全国平均值的1.9倍,是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域之一。长江流域水资源特征,主要反映在河川径流的时空分布上,这是由于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99%;而在地表水资源中,河川径流又占96%以上,因此河川径流的情况,可以基本反映流域水资源的特征。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存在资源

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大量增长,人们在各个领域对水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化进程对水源的污染,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不断减少,目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已由1980年的2760m3/人减少为2273m3/人。而且流域内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存在缺水问题,据调查,长江流域有59座城市存在不同性质的缺水,其中26座城市缺水严重。

2000年长江流域总供水量1736.3亿m3,较1998年增加了3.83%,总用水量1727.8亿m3,较1998年增加了4.2%,供水量的增长低于需水量的增长。从近年来的资料分析,在产业结构的布局、用水特点无重大改变的前提下,长江流域供水能力需以略高于1%的速度增长才能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增长速度的需求。

长江流域总体水质良好,但部分地区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2000年长江流域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233.9亿t(不含火电厂直排冷却水和矿坑排水),较1998年和1982年分别增加了15.5%和84.2%。根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评价,2000年长江流域优于Ⅲ类(含Ⅲ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74%, 劣于Ⅲ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6% , 劣于Ⅲ类水河长比1998年度增加了约8.8%;部分淡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也十分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体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趋严重。

长江流域在水资源开发方面,已做了许多蓄引提调的水利设施,至2000年长江流域已建成水库45691座,水库总库容1586亿m3,其中大型水库134座,总库容1064亿m3。2000年末,共有万亩以上灌区1678处,有效灌溉面积6239千公顷。

2、西南诸河

西南诸河水资源量极为丰富,水资源总量5826.82亿m3,其中地

表水资源量5809.96亿m3,地下水资源量16.86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31680m3/人,亩均水资源量22920m3/亩,人均及亩均占有水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西南诸河总供水量99.28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96.6%,地下水源供水量占 2.7%,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7%。总供水量较1993年增加52.8%。2000年总用水量99.27亿m3,其中农业用水占84.4%,工业用水占6.7%,生活用水占8.9%,总用水量较1993年增加54.1%。

由于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目前水体污染情况不严重,水质状况良好,2000年西南诸河废污水排放量仅为5.6亿t(不包括火电厂贯流式冷却水和矿坑排水),较1999年有所减少。根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评价,2000年西南诸河优于Ⅲ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83.2%,劣于Ⅳ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16.8%,劣于Ⅲ类水河长较上年仅增加了约6.6%。

西南诸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水利设施基础较差,具有调节性能的大中型供水工程很少,供水工程以小型工程和引水工程为主。至1993年,总供水能力83.36亿m3,引水工程165191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357座,现状供水能力58.54亿m3;有蓄水工程21061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39座,现状供水能力16.27亿m3。引水工程占各类工程供水能力的70.2%,蓄水工程供水能力占20%。各类工程能达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605.44千公顷,耕地的有效灌溉率较低,仅为36.1%。

3、西北诸河(西藏境内)

西北诸河(西藏境内)多年平均地表水量216.35亿m3,由于人口与耕地均较少,故人均占有量达32.93万m3,亩均占有量达768.8万m3。由于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几乎没有工业设施,因此人类活动对江河湖泊的污染微乎其微。区内众多内陆

湖泊大都是咸水或微咸水湖,不与各大江河水体发生直接关系,天然污染程度很小。

据统计,1993年本区有供水工程41处,主要为小型引水工程,现状供水能力1609万m3,城镇及农村人畜用水属于自备水源和自取水源,多为地下水,现状供水能力1291万m3。1993年总供水量为2791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为1500万m3,地下水供水为1291万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均有很大的发展,但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澜沧江以西)及西北诸河(西藏境内)水资源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而且在部分地区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工程型缺水问题突出

目前,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澜沧江以西)、西北诸河(西藏境内)水资源总量丰沛,但开发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长江上中游四川腹地、湖南衡邵区、江西赣南区、湖北三北区、滇中高原等地区,西南诸河、西北诸河(西藏境内)大部分地区,是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部分地区人、畜饮水也感到困难,水土资源分配不协调,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2)流域性枢纽工程设施不足,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低

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澜沧江以西)、西北诸河(西藏境内)蓄水工程供水能力远低于全国水平。由于已建水库大多分布在支流,缺乏具有流域性调控能力的枢纽工程,尤其是西部河流的干流尚未建调控能力强的骨干水库,不仅难以控制与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对常年发生的干旱也显得无能为力。

(3)水污染日趋严重,加剧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趋势,部分地区水质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威胁水资源的涵养条件,缺水保水问题凸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污废水排入江河加重水污染,如长江2000年废污水排放总量达234亿吨,3万公里评价河长中有23.9%的河段水质超过国家规定的Ⅲ类水的标准。未经处理的污废水的不合理排放造成水源污染,沿江河岸边形成污染带。作为供水水源地的城市附近的湖泊正受到富营养化的威胁,恢复供水功能不得不花极大的代价治理。同时,污染有由城市向乡镇蔓延,由东部向西部延伸的趋势。由于城市附近的供水水源地受到污染,不得不采取其他措施,如修建储蓄水库,远距离调水等,导致供水建设费用越来越高,工程越来越大。尽管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利用程度不高,但由于水质受污染,部分沿江城市及长江三角洲出现缺水问题。

国家重点治理对象滇池、巢湖等湖泊水质至今无明显好转。干流沿江城市近岸水域和少数支流污染未能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和城市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

(4)流域内和相邻流域及北方地区缺水严重,调水是水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措施,但前期工作滞后

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现水资源由丰富的地区向短缺的地区转移(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及流域内诸如引水滇中高原等调水工程是长江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目前前期工作的进展,还不能适应北方地区和流域内部分缺水地区迫切需水的要求。

(5)水资源统一管理薄弱,水市场缺位,公众参与意识不强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管理问题,仍未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与社会的关注。由于现行水资源体制的因素,使水量与水质的管理人为分割,水利与其他部门对水环境的管理不协调,防治

水污染与节水的社会公众意识不强,致使防洪减灾、城市供水、防治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水问题难以统筹解决,急需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产权不明确,水价低廉,未能形成水市场。由于长期以来产权不明确,对水资源日益增加的需要使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下降。同时,水是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经过加工处理和输送的水更是一种商品。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水利工程计收和管理办法》提出了按成本核订水费的办法,是为国家以经济手段进行水管理的一种尝试。1988年《水法》颁布后,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水价仍未能按全成本考虑,长期偏低,不能很好地反映水资源的真实价值,人们几乎没有动力节约水资源,爱护水资源。除水价外,到目前为止缺乏更有效的其他经济手段来管理水资源。同时,由于产权不清,使得政府、企业和个人对水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方面的权、责、利不清,无法建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市场机制,水资源得不到有偿使用和转让,“使用者负费”的经济原则不能实现,结果导致对水资源的低效使用和严重浪费。

三、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认真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编制规划的主线,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合理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中要遵循“全面规划、协调发展、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的原则,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科学管理水资源,制订出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水资源综合规划。

四、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利产业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其它相关行业“十五”计划和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和规划;

3、《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

4、水利部、国家计委《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02]83号);

5、《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

6、《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7、《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

8、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五、规划范围

(一)长江流域

规划范围为长江流域的全部地区,共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百个地级以上城市,以重点经济区和城市(建制市)为重点,按照分工,长江流域内太湖水系规划工作由太湖流域管理局完成,长江水利委员会汇总。

本次规划采用全国统一的水资源分区,长江流域二级分区按金沙

江石鼓以上、金沙江石鼓以下、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宜宾至宜昌、洞庭湖水系、汉水、鄱阳湖水系、宜昌至湖口、湖口以下干流及太湖水系等十二个区进行。另外还划分了45个三级区,三级以下分区由流域机构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并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西南诸河

规划范围为西南诸河片的全部地区,共涉及5个省(自治区),以重点经济区和城市(建制市)为重点。按照分工,西南诸河内红河水系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由珠江水利委员会完成,长江水利委员会汇总。

本次规划采用全国统一的水资源分区,二级分区按红河、澜沧江、怒江及伊洛瓦底江、雅鲁藏布江、藏南诸河、藏西诸河(包括奇普恰普河)等进行。三级水资源分区有14个,三级以下分区由流域机构商各省(自治区)划分,并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西北诸河(西藏境内)

规划范围为西北诸河羌塘高原内陆区(西藏境内)地区。按照全国统一的水资源分区,本区只有一个三级区。

西北诸河(西藏境内)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完成,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汇总。

六、规划水平年

2000年为现状基准年;2010年为近期水平年;2020年为中期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水平年。

七、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查清长江流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西藏境内)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在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合理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总体布局和实施方案,作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准则,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西藏境内)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长江流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西藏境内)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在时空、地域上分布不均匀,局部地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点是研究合理开发利用的工程布局;加大重点污染区域的水污染治理力度;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布局;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研究合理节约用水的措施;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

西南诸河水资源总量极为丰富,但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是区域经济的主体,存在水低田高,利用困难,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等问题。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点是研究提高农业供水的保证率;满足工业和城镇发展的用水要求;充分提高区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合理控制出境水量;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西北诸河(西藏境内)水资源量丰富,但多为内陆河和咸水湖,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点是在摸清水资源特点的条件下,研究适合区域特征和牧业生产需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和工程布局。

(二)各项规划工作的基本目标

l、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通过全面调查,准确地评价长江流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西藏境内)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条件和特点,全面系统地调查评价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利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和演变趋势,分析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2、制定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规划。在对现状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污染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评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节水、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开发潜力。根据需水预测,确定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的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规划。

3、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在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综合考虑各种水源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可能性,分析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潜力,综合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在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中,合理发挥节约和挖潜等作用,寻求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供水与治污、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协调,改进水资源利用方式,制定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环境安全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

4、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对水资源的要求及水资源的实际条件,进行各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在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基础上,建立水资源配置的宏观指标体系,提出协调上、中、下游,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流域和区域之间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制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节约用水措施等,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5、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布局与措施的实施方案。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保护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等措施,提出与生态建设

广东省水功能区划(2007年6月)

广东省水功能区划 广东省水利厅 二〇〇七年六月

关于印发广东省水功能区划的通知 各地、市水利(水务)局: 《广东省水功能区划》业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前言 水功能区是指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状况,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水质的需求及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在江河湖库划定的具有相应使用功能,并且主导功能和水质管理目标明确的水域。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是核定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将水质管理目标落实到具体水域和入河污染源的主要依据;是加强水资源调度,维持江河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强化陆域污染源管理,优化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依据;是明晰水权的重要依据之一。水功能区划是水资源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我省水资源管理及水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二、三十三和三十四条规定,按照2002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02]83号),以及广东省计委和省水利厅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广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粤计农[2002]903号),要求各省对已批准的水功能区划进行复核和调整,并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和技术细则中明确了水功能区复核和调整的原则和方法。据此,省水利厅委托省水文局,重新复核广东省水功能区划的成果。 《广东省水功能区划》是由省水文局在《广东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有关水功能区划成果基础上,通过野外勘查,广泛搜集基本资

珠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总报告(DOC)

珠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总报告 (报批稿) 珠海市水务局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2008年6月

项目名称:珠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委托单位:珠海市水务局 承担单位: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余荣霭(市政府) 副组长:梁社新(市水务局)、武林(市发展计划局) 成员:钟惠明(市水务局)、何洪广(市发展计划局) 郑卫东(市经贸局)、张瑞雄(市国土资源局) 熊豪品(市环保局)、黄东(农业局)、李叶新(市气象局)技术小组成员: 钟惠明、赵适剑、窦永强、侯卫东、张渊、程远 项目总负责: 陈晓宏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中心)主任,博导) 专题负责: 刘青娥博士(专题一),吕幼治副教授、林文杰硕士(专题二),张灵博士(专题三),李艳博士(专题四),江涛博士、黎坤讲师、黄凡工程师(专题五),吕幼治、林文杰(专题六)、刘丙军讲师、刘德地博士(专题七),吕幼治、林文杰(专题八),刘祖发副教授(专题九)、陶贞副教授(专题十) 参与人员: 中山大学陈晓宏、江涛、刘祖发、涂新军、刘丙军 黎坤、陶贞、黄凡、吕幼治、陈俊合 于海霞、叶锦昭、石教智、刘德地、刘青娥 王兆礼、李艳、张灵、谢东瑜、林文杰 李晓华、张贞遴、孙夏平、刘霞、肖华斌 任秀文 珠海市水务局赵适剑、窦永强、侯卫东、郭家圣、张渊 程远、杨旻 总报告汇总:林凯荣 总报告审阅:陈晓宏

目录 前言 (1) 1 总纲 (1) 1.1珠海市自然社会基本认识 (1) 1.1.1 自然地理 (1) 1.1.2 河流水系 (2) 1.1.3 社会经济概况 (4) 1.2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 1.2.1 指导思想 (8) 1.2.2 规划原则 (9) 1.3规划单元与水平年 (9) 1.3.1 水资源5级分区 (9) 1.3.2 规划基准年和水平年 (10) 1.4目标与任务 (10) 1.4.1 总体目标 (10) 1.4.2 主要任务 (10) 1.5规划专题 (11) 1.6规划依据及参考材料 (11) 1.6.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成果 (11) 1.6.2 广东省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成果 (12) 1.6.3 珠海市相关法律法规、资料 (12) 2 水资源调查评价 (14) 2.1水资源调查评价概述 (14) 2.2降水 (14) 2.2.1 降水空间特性 (15) 2.2.2 降水时间分布特性 (15) 2.3蒸发 (16) 2.4地表水资源量 (17) 2.5地下水资源量 (18) 2.6地表水水质 (18) 2.7水资源总量 (22) 2.8水资源可利用量 (22) 2.9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23) 2.9.1 水资源数量演变趋势 (23) 2.9.2 水资源质量演变趋势 (24) 2.10水资源评价 (25) 2.10.1 水资源量与全省、全国的比较 (25) 2.10.2 珠海市水资源特征 (25) 3 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27) 3.1供水情势分析 (27) 3.1.1 供水基础设施 (27) 3.1.2 供水能力 (27) 3.1.3 供水量 (28) 3.1.4 供水量变化趋势 (29)

珠海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修编_文本_2009-5

珠海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修编文本与图集 珠海市规划局 珠海市环境保护局 二OO九年五月

委托单位:珠海市规划局 珠海市环境保护局 编制单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项目主持: 吴仁海(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总工副教授) 报告编制: 吴仁海(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韦献革(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讲师/博士) 李耀初(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林海健(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硕士) 曾建军(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硕士) 技术顾问: 汪晋三(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 报告审核: 陈新庚(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

《珠海市环境功能区划(修编)》课题珠海市领导小组 组长:毛东信 副组长:熊豪品潘明 成员:陈金华贾建红吴纯德吴锡汉梁玉昭王淳麦驱海曲波陈长才卢晓波 陈永章邵英贤廖中和王泽俊詹林 刘荣茂叶建勋刘重阳 《珠海市环境功能区划(修编)》课题珠海市参加工作人员 珠海市环境保护局 梁玉昭张勇黄汉鹏苏锦顺侯小凤李慧 毕冬静湛福祥关群顺洪国荣钟浩文

目录 1. 总则 (1) 1.1修编背景 (1) 1.2主要修编依据 (2) 1.3修编指导思想 (4) 1.4修编范围 (4) 1.5修编原则 (5) 2.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6) 2.1自然环境概况 (6) 2.2社会经济概况 (8) 2.3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概况 (10) 3. 地表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规划 (12) 3.1珠海市河流水系及湖库概况 (12) 3.2珠海市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9) 3.3珠海市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20) 4.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26) 4.1河流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 (26) 4.2水库水质现状 (27) 5.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现状及存在问题 (30) 5.1珠海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现状 (30) 5.2珠海市周边地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概况 (30) 5.3现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存在的问题 (33) 6.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修编方案 (35) 6.1水库环境功能区修编方案 (35) 6.2河流环境功能区修编方案 (35) 附件 (40) 一、附表 (40) 二、附图 (46) I

广东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表

水论证表粤()字【20 】第号 广东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表 (试行)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或个人(盖章): 编制单位(盖章): 编制时间:年月日 广东省水利厅制 二〇一二年

填表说明 1、根据《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34号)等有关规定,对于取水量较少(日取地表水500m3以上、不满5000m3的,或者地下水100m3以上、不满1000m3的,或者水力发电总装机100KW以上、不满1000KW)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表。 2、本表论证内容须由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或乙级资质单位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有关要求填写。水资源论证编号由负责审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即审批机关)按照《关于规范使用我省取水许可管理编号的通知》(粤水资源函…2011?1542号)有关要求填写。 3、“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页有关内容说明: (1)“建设单位或个人”:即申请人,填写建设项目的所有权人。 (2)“联系地址”:个人填写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填写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3)“项目性质”:指新建、改建、扩建、已建。 (4)本页所填取退水内容为申请人提出的取、退水方案。 (5)“取水地点”:指取水工程所在地点名称,须填写到村或街道一级,同时应填写取水口位置的经纬度坐标。 (6)“取水水源名称”:取地表水的填写江河湖库名称;取地下水可不填;取中水(再生水)与矿井疏干水的填相应的再生水供应单位和矿坑名称。 (7)“取水水源类别”:按照湖泊、水库、河道、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中水、雨水等填写; (8)“取水方式”:取地表水填蓄、引或提水;取地下水填单井、井群或自流。 (9)“取水用途”:按照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工业和农业、环

《成都市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

《成都市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 工作大纲 四川大学 二零一六年三月

一、规划的任务和整体思路 (一)编制任务 根据成都市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 成都市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最终完成《金堂县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金堂县水资源利用规划》和《金堂县水资源保护规划》3个成果,用于科学指导金堂县未来15年的水资源科学配置、有效保护和高效永续利用。 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1。 图1-1 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 水 资 源 综 合 规 划 信 息 系 统 建 设 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专题研究 节约用水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配置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需水预测 供水预测 实施效果评价

(二)总体思路 规划编制应根据金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本次规划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见图1-2。 (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可为其他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的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成果;提供现状水资源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识别和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的工作提供分析成果。 (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时,在吸纳水资源配置部分工作成果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推荐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 (3) 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供需水预测工作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的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相协调,结合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动态的规划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 (5)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体系的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第三章 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 一、水资源分区 1. 水资源分区目的 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地域单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发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的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分区。按分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的相应措施。 2. 水资源分区的原则 (1) 照顾流域、水系和供水工程供水系统的完整性。 (2) 分区要体现自然地理条件的相似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类似性。 (3)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的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4) 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站的控制作用,有利于进行分区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 (5) 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和有关规定执行。 3. 水资源分区 根据上述目的、原则和温岭市的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Ⅰ)和玉环区(Ⅱ)。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 Ⅰ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的主要产粮区。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该区是金清水系的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是防旱防涝的重点。 Ⅱ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和小平原。

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

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从流域或区域范围内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法和科 学地管理水环境、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 ——1999)》,在全省范围内对主要江河、湖库划分地表水环境功能区。    一、功能区划分的范围    对全省的以下地表水体划定环境功能区:所有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以及小于100km2的重要河流; 所有中型以上水库为以及重要的小型水库。    二、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是: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划分水环境功能区的具体原则是:    ——考虑水体现状、规划的使用功能和水环境质量的现状;    ——优先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适应流域内经济和城镇发展规划的要求;    ——水体环境功能区的划定,一般不低于水体现有的水质等级;    ——兼顾上、下游地区利益;    ——咸水线作为水体环境功能区划分的下端约束条件;    ——保证按省政府的要求边界水质达标交接;    ——水库的水环境质量一般要求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特殊情况不得低于Ⅲ类;    ——城市内河涌一般要求不低于Ⅴ类。    三、功能区的分类    环境保护部门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实施水域分类管理。结合水域使用功能要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分为五类:Ⅰ类水环境质量功能区,主要指源头水与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水环境 质量功能区,主要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Ⅲ类水环境质量 功能区,主要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水环境质量功能区,主

《宿松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宿松县水功能区划》设计服务项目澄清函(2020)

《宿松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宿松县水功能区划》设计服务项目澄清函(2020) (1)本项目为设计服务类项目,项目登记放在了安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勘察系统里面,请各投标人按设计服务类项目系统编制招标文件。 (2)招标文件P32评分标准里面企业业绩只要求提供合同扫描件,但是P19资格审查资料里面要求提供合同及履约证明材料。以P32页评分标准为准,只要求提供合同扫描件。 (3)类似项目业绩年份要求:《招标文件》P8投标人须知前附表近年完成的类似项目年份要求是近三年,但是P32评分标准里面企业业绩是要求从2016年开始。以P32页评分标准里面的年份要求为准。 (4)《招标文件》“P10页10.2条类似项目指:水资源综合规划或水功能区划相关业绩、区域或大型项目水资源论证类项目”与“P32页评分标准里面企业业绩是指水资源综合规划”不一致,以P32页评分标准为准。 (5)招标文件P68 10.3完成的类似项目情况表“勘察设计”填设计服务项目类型,“已完成的”填“是否已完成”。 (6)项目人员的职称证、资格证等证书复印件附在“九项目管理机构表”后。 (7)招标文件P19 3.5资格审查资料要求有“正在实施和新承接的项目情况表”,P68表格是指投标人近5年投标人所承接的类似项目情况表(包含填写“正在实施和新承接的项目”),投标人在已完成栏内填写“已完成”或“正在实施和新承接的项目”。 (8)《招标文件》P72 页10.7资格审查自查表里面各专业负责人资格,以评分标准里面“拟投入本项目人员实力”所要求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其他专业负责人所要求的专业为准。 《招标文件》其他内容不变,此澄清视同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与招标文件不一致的以此为准。请投标人及时下载。由此给各投标人(潜在投标人)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招标人:宿松县水利局 招标代理机构:安徽辰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2020年5月13日 (本资料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兴宁市水功能区划报告书及兴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书编制

兴宁市水功能区划报告书及兴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书编制服务采购 招 标 文 件 招标编号: 计安招标采购编制 采购文件编制人:郭蔚 年月

目录 第一部分:投标邀请书…………………………………………第二部分:采购项目容………………………………………第三部分:投标人须知…………………………………………第四部分:合同书格式…………………………………………第五部分:投标文件格式………………………………………

第一部分投标邀请书 计安招标采购(以下简称“采购代理机构”)受兴宁市水务局(以下简称“采购人”)的委托,对兴宁市水功能区划报告书及兴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书编制服务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符合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参加。 一、招标编号: 二、项目名称:兴宁市水功能区划报告书及兴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书编制服 务采购 三、采购预算:人民币万元 四、采购项目容、要求及数量: 、采购项目容:兴宁市水功能区划报告书及兴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书编制服务采购; 、采购项目要求:详见招标文件第二部分《采购项目容》; 、数量:项。 投标人应对所有的招标容进行投标,不允许只对其中部分容进行投标。 五、供应商资格: 、具有相关经营围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在中华人民国境注册的法人或其它组织; 、投标人必须具有乙级(含乙级)以上《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 、投标人必须提供由检察机关出具的无行贿犯罪记录证明(原件附入投标文件中,否则为无效投标); 、符合《中华人民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 符合以上资格要求的供应商,评标委员会将以公开报名的方式确定其投标资格。 六、获取招标文件的时间、地点、方式及招标文件售价 、符合资格的供应商应当在年月日至年月日期间上午::,下午::(时间)期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到计安招标采购(详细地址:市江南新中路号运兴楼二楼)购买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每套售价元,售后不退,采用其它方式报名的,须另交元作为特快专递费,款到即发。 、获取招标文件方式:自行前往购买。(营业执照;国税、地税登记证;《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并填写本公司制作的报名登记表)。

(完整版)《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2006-2020)修编》解读

《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2006-2020) 修编》解读 一、《规划》修编背景 城市供水设施是衡量一座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型城市建设,城建、发改、财政、水利、环保等多部委发布了一系列节水政策及措施。随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重要治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新水务理念对给水、污水、雨洪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系统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5年修订)于2015年1月获国务院批复,《珠海市城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确定城市远景将形成一核、两心、六片的发展格局,总规、概规确定的城市定位、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均发生一定调整,用地规模、规划人口均有较大提高,城市供水系统亟待结合新形势进行优化升级。同时,近年来咸潮上溯日益严重,水源保护区区划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唐家湾高新区、西部中心城区、富山产业新城等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以及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项目的不断推进,对市政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供水系统需进行相应的优化完善。

为深入贯彻落实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等新水务理念,确保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更好的服务城市发展,有效保障珠澳两地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对06版给水规划进行修编显得尤为必要,总规、概规的编制完成也为给水规划修编创造了条件。为此,我局适时开展了《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2006-2020)修编》(以下简称《规划》)工作,以较好的指导珠海市供水工作的开展。 二、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珠海市域行政管理辖区内的陆域范围和近海岛屿,包括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总面积7827km2,其中陆域面积约1724km2,海域面积约6103km2。 规划范围示意图 (二)规划期限

广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全文

广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全文水资源管理条例是为了更好的管理、配置水资源而设定的。下面是广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全文,欢迎阅读。 广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地下水(包括地热水、矿泉水)。 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规定对水资源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增加和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条水资源实行行政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及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

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本省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由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交通、建设、国土资源、经济贸易、农业、渔业、林业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六条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第七条鼓励、支持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科学研究。 第八条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开发利用 第九条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防洪、治涝、灌溉、航运、供水、水力发电、渔业等专业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xx综合规划报告

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目录 摘要 (1) 1 XX 县基本情况 (7) 1.1 地理位置 (7) 1.2 气候条件 (7) 1.3 地形地貌 (9) 1.4 土壤植被 (10) 1.5 河流水系 (11) 1.6 自然资源 (15) 1.7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6) 2 水资源评价 (18) 2.1 水资源分区 (18) 2.2 降水量 (18) 2.3 地表水资源量 (20) 2.4 地下水资源量 (26) 2.5 水资源总量 (29) 2.6 水资源可利用量 (29) 2.7 河流悬移质泥沙 (29) 2.8 水资源质量评价..................................................................................................................... XX 2.9 水资源综合评述. (32) 3 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 X X 3.1 经济社会指标统计................................................................................................................. XX 3.2 供水基础设施调查评价 (40) 4.3 供用水量调查评价 (46) 3.4 耗水量调查评价 (49) 3.5 水量平衡分析 (51) 3.6 水资源质量调查与评价 (52) 3.7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调查评价 (56) 3.8 综合评价 (58) 4 规划原则与任务 (65)

中国珠海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

中国珠海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 阮本清1王浩韩宇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4) 摘要:通过对珠海市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对水资源实行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珠海市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包括对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方向与方式,以及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原则的探讨,同时提出了珠海市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的建议,最后提出了珠海市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体制的措施。 关键词:珠海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珠海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珠海市水资源管理涉及到原市水利局、市建委、市环保局、市规划国土局、市海洋与水产部门以及区市政、区水利局、镇与镇水利会等多部门管理。这种多部门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多龙管水”,条块分割,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珠海市的水资源管理部门较多,在这种体制下,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水利管理;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城区排水和地下水管理;规划国土部门负责供水规划、地下水勘探与管理等;环保部门监管水质;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还有海洋、水产、港务、农业和卫生等部门,另外,区、镇及其下属机构也参与了水资源管理。这种分级多部门管理水资源的体制致使与水资源有关的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相互扯皮,降低了工作效率,使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与保护。 (2)城、乡水务管理相分离 长期以来,珠海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将城市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等进行分割管理,这种分割型的管理体制,不但严重地违背了水的自然循环规律,而且也违背了管理社会的一般原则。因此,常常造成管水源地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水质和水源地状况。农村供水水质与量都得不到保证,出现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的局面。 (3)水质管理和水量管理相分离 珠海市地表水的取水、供水、排水、排污分别由三个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调度,原水利局作为珠海市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河道污染却没有监督职权,也没有排污排水费的管制职能。水质与水量分割管理,违背了自然规律。 (4)“政企不分”、“管养合一”、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由于“政企不分”、“管养合一”、缺乏市场竞争机制、资源补偿机制不建立,水利工程功能损失、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水质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 现行体制下,政事、事企、管养基本不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形成的行业垄断和特殊地位,由于地位特殊,垄断经营掩盖了行业竞争,制约了城市排水管理水平、资金投入效益、生产效率的提高。由于缺乏资源补偿机制,水利工程功能损失,使防洪潮标准降低。 (5)政策法规不健全,造成水资源管理混乱 由于法规、政策不健全、不配套,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力度不够。如由于排水管理作者简介:阮本清(1959-),男,河南辉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资源管理。Email::ruanbq@https://www.doczj.com/doc/e510924450.html,

《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2006-2020)修编》解读

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 2006-2020 ) 修编》解读 一、《规划》修编背景 城市供水设施是衡量一座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的重要 指标之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 型城市建设,城建、发改、财政、水利、环保等多部委发布 了一系列节水政策及措施。随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 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重要治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海 绵城市” 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新水务理念对给水、污水、 雨洪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系统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2020 )》(2015 年修订) 于2015 年1 月获国务院批复,《珠海市城市概念性空间 发展规划》确定城市远景将形成一核、两心、六片的发展格局,总规、概规确定的城市定位、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均发 生一定调整,用地规模、规划人口均有较大提高,城市供水 系统亟待结合新形势进行优化升级。同时,近年来咸潮上溯 日益严重,水源保护区区划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唐家湾高新区、西部中心城区、富山产业新城等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 以及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项目的不断推进,对市政基础设施也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供水系统需进行相应的优化完善。 为深入贯彻落实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等新水务理念,

确保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更好的服务城市发展,有效保障珠澳两地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对06 版给水规划进行修编显得尤为必要,总规、概规的编制完成也为给水规划修编创造了条件。为此,我局适时开展了《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2006-2020 )修编》(以下简称《规划》)工作,以较好的指导珠海市供水工作的开展。 二、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珠海市域行政管理辖区内的陆域范围和近海岛屿,包括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总面积7827km2,其中陆域面积约 1724km2,海域面积约6103km 2。 规划范围示意图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14 年 规划期限:2014~2020 年远景同《珠海城市概念空 间发展规划》确定的规划年限一致,为2060 年。 三、规划目标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概念规划、控制性详

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报告

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报告 (范本)

目录 1综合部分 (1) 1.1概述 (1) 1.1.1规划区基本情况 (1) 1.1.2对已有规划的回顾与评价 (1) 1.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1.2.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 1.2.2xx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3水资源评价 (4) 1.4规划指导思想及任务 (4) 1.4.1规划指导思想 (4) 1.4.2规划任务 (4) 1.5规划水平年及设计保证率 (5) 1.5.1规划水平年 (5) 1.5.2设计标准 (5) 1.6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6) 1.6.1农业发展指标预测 (6) 1.6.2工业发展指标预测 (6) 1.6.3林业发展指标预测 (6) 1.6.4牲畜发展指标预测 (6) 1.7规划年水资源配置方案及工程布局 (7) 1.7.1水资源配置方案 (7) 1.7.2工程布局 (10) 1.8防洪规划及工程布局 (10) 1.8.1洪水特性 (10) 1.8.2防洪标准 (11) 1.8.3防洪工程布局 (13)

1.9灌溉规划 (13) 1.9.1大农业结构 (13) 1.9.2节水规划 (14) 1.9.3供需平衡分析 (14) 1.9.4解决供需矛盾的对策与措施 (17) 1.10城乡供水规划 (18) 1.10.1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现状 (18) 1.10.2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现状存在的问题 (19) 1.10.3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规划 (19) 1.11重要枢纽及骨干工程规划 (21) 1.11.1控制性骨干水库工程规划方案 (21) 1.11.2近期规划水平年枢纽工程规划 (22) XX水力发电规划 (22) xx.1xx区水能资源 (22) xx.2现状已建水电站 (22) xx.3近期推荐工程 (23) 1.13水土保持规划 (23) 1.13.1水土保持分区及治理措施 (23) 1.13.2近期实施的重点项目 (28) 1.13.3投资概算 (28) 1.14环境影响评价 (29) 1.14.1综合评价结论 (29) 1.14.2建议 (29) 1.15水资源保护 (29) 1.15.1规划范围、规划目标及规划指标 (29) 1.15.2水功能区划 (30) 1.15.3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 (30) 1.15.4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31) 1.16节水规划 (34)

温岭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报告

第四章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第一节概述 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主要是调查现状水利工程各水源供水情况、各用水户用水情况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状况。对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及水资源利用消耗率进行分析计算,以反映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调查分析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生产用水需求。对地表水过量引用、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等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评价。 第二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利工程建设概况 建国以来,温岭市内兴建了以蓄水工程为主体的,提、引水工程和地下水井相结合的一大批水利工程。至2002年统计,已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有: 1.蓄水工程 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建成库容1000万m3以上中型水库湖漫、太湖2座,总库容5949万m3,兴利库容4031万m3;100-1000万m3的小(一)型水库花芯、桐岭2座,总库容1010.5万m3,兴利库容795.8万m3;10-100万m3小(二)型水库18座,总库容565万m3;总库容10万m3以下的山塘131座,库容259.147万m3;合计7666万m3,兴利库容5588万m3。具体见第二章表2-5。 2.引水工程 温岭市区域的引水工程都是些小型的堰坝,这些堰坝工程对径流的调节性能差,但是它们是那些无水库水源供应的农村、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根据《温岭市水利志》,温岭市堰坝共33座、其中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的有4座,灌溉面积百亩以上的有16座。全市一般年份可引水234.31万m3,灌溉面积7413亩,旱年可引水133.38万m3,灌溉面积6503亩,丰水年可引水334.91万m3,灌溉面积7473亩。 长潭水库引水:温岭市属长潭水库金清灌区,处于灌区末端。从水库电站尾水渠道到温岭市松门总长86.4 Km,经过黄岩境内渠(河)长50 Km。1995年长潭水库建自来水供水工程,设计日供水总量25万m3,向椒江、路桥、黄岩、温岭(泽国镇、新河镇)供水,在路桥设一提水泵站,管路长8.8 Km,送温岭(泽国镇、新河镇)日供水量为2万m3,于1995年10月1日试通水,1996年开始供水。

水资源综合规划第一章综合说明

第一章综合说明 一、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编制规划的主线,从彭州市实际出发,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通过对水资源的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原则 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并适当超前。彭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 2、坚持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的原则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相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各方面的关系。 3、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统筹协调彭州市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合理配置全市地表水与地下水、常规水源与非常规水源等多种水源,对供需水量进行科学预测和合理安排。在重视彭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积极防治水污染,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坚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治水的原则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针对彭州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治理和管理的有关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调节水事活动,发挥市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5、坚持科学治水的原则 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彭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配置水资源,有效改善水环境,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管理水资源和水环境,以科学技术成为实现彭州市现代化水利的重要支撑。 6、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根据彭州市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确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同时,要充分考虑需水的增长及国家和地方财力状况,界定各类用水的优先次序,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治理的重点。 二、规划的总体目标、思路和任务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 一、水资源分区 1. 水资源分区目的 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地域单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发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的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分区。按分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的相应措施。 2. 水资源分区的原则 (1) 照顾流域、水系和供水工程供水系统的完整性。 (2) 分区要体现自然地理条件的相似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类似性。 (3)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的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4) 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站的控制作用,有利于进行分区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 (5) 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和有关规定执行。

3. 水资源分区 根据上述目的、原则和温岭市的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Ⅰ)和玉环区(Ⅱ)。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 Ⅰ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的主要产粮区。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该区是金清水系的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是防旱防涝的重点。 Ⅱ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和小平原。范围包括城南、坞根、温峤(约占40%)三个镇。土地面积188.8 Km2。耕地面积7.6万亩,其中水田3.16万亩,旱地4.4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5.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4%。该区内蓄水工程小而分散,抗旱能力低,易发生旱灾。 二、评价原理和方法 1.评价原理 某一区域的水平衡计算中,对多年平均值而言,一般只计及降水、蒸发和河川径流,而不计及地下水。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在地表层中

珠海西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案例

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规划案例作者:北京清控环境研究院马洪涛、周丹、朱玉玺等 一、规划总论 (1)规划背景 为了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顺利推进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需要开展《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示范区的范围,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建设指标,分解落实并明确各地块的改造和建设要求,明确海绵城市相关设施的布局、规模和建设要求,从而指导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未来的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落到实处。 (2)示范区范围 示范区位于珠海西部中心城区东南部,规划范围为东至磨刀门水道,西至机场北路,北至幸福河,南至中心河,规划范围总面积31.9平方公里。 示范区位于西部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示范区包括了西部中心城区三个启动区的两个:中心片区和金湾片区,是近期重点建设区域。选择此区域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符合西部中心城区整体的发展规划,利于西部中心城区建设“生态宜居新城示范区”的目标,同时可以为西部中心城区其他区域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表1 规划范围用地一览表 序号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km2)所占比例 1 R 居住用地9.3 29.1%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3.9 12.2% 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1 6.7% 4 G 绿地7.8 24.5% 5 M 工业用地0.4 1.3% 6 U 公用设施用地0.2 0.7% 7 S 交通设施用地 4.2 13% 8 E 水域 4.0 12.5% 合计31.9 100%

图1规划范围图 (3)规划编制目的 以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现状问题为导向,编制规划方案,分别就水生态恢复、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资源利用等现有问题提出系统解决方案,明确需要开展的各类工程项目以及各地块规划控制指标。同时,提出了示范区内需要改造的道路、公园、小区、广场等具体改造指标和改造技术要求,有效指导具体工程开展。通过规划明确整体工程量,为下阶段PPP建设提供基础。最后提出规划管控的整体制度和要求,为规划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与需求分析 本节根据城市基本情况和实地调研资料,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