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55862748.html,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

作者:吴亚兰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年第24期

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曾经运用过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斗武器,其中,杂文是他从事革命斗争的主要武器。单从数量上说,鲁迅一生创作了700多篇杂文,16本杂文集。在文中,他

以情动人,以理制胜,多用冷嘲热讽的方式进行社会批评和政治批评,泼辣而幽默的讽刺,是构成鲁迅杂文战斗力和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同时,鲁迅杂文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修辞技巧

(一)夸张

鲁迅杂文通过艺术的夸张手法,使讽刺对象浓缩或突显,坏的显得更坏,丑的显得更丑,,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如在《张资平的小说学》一文中用“A”符号,夸张地描绘出专写黄色三角恋的张资平的卑劣灵魂,造成极强的讽刺效果。又如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并非中庸,并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他解释说中国女人的脚“不小则已,小则必求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摇摇摆摆。”可见,中国人并非中庸,“其实颇不免于过激的”。这样的推论并不常见,但我们又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因为从假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是确有夸张成分的,尤其后面得出的“孔夫子有胃病”的推论让人忍俊不禁。他由这样的前提得出那样的结论就是一种逻辑上的夸张。

(二)对比

对比是鲁迅杂文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他通过鲜明的对比来显示反动阶级的假、丑、恶的真面目。如《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一文中,列举了同时出现的极不相干的两件事加以对比,通过对比,把国民党反动派表面宣扬“王道”“仁政”,实际上却不顾人民死活的虚伪本质揭示出来。

(三)反语

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效果。他好用反语,在文中往往以貌似肯定的话,迂回驳斥敌论。如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道: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发扬国光”。就用了两个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发扬国光”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还有“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也是反语,实为“倒退”。“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和“大度”都是反语,因为“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而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其中的蔑视、嘲讽之意显而易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