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柏颖教授化脓灸法的临床运用举隅_何舟

邓柏颖教授化脓灸法的临床运用举隅_何舟

邓柏颖教授化脓灸法的临床运用举隅_何舟
邓柏颖教授化脓灸法的临床运用举隅_何舟

152

第13卷 第1期 2011 年 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1 Jan .,2011

不足,再加上又煎成一大碗,患儿服几勺就拒服了,使得疗效不显,延误病情的弊端。多年来,笔者均取此法,不惟疗效大增,且未闻有偾事者。此石教授之独到经验,对长期西医治疗,疗效不显者,改投此法,往往获取良效,甚值后学继承和学习。

3 病案举例

张某,男,5个月,2007年5月17日初诊。患儿

生后即反复发热,咳嗽,气喘,曾多处就医,均诊断为:喘憋型肺炎,经常静脉输液及丙种球蛋白肌注,仍不能减少发病。每天气稍凉,病即发作,家长倍受其苦。此次又因受凉而发病住院,经西医治疗无效,遂转请余治。刻诊:高热(T 39.2℃),咳嗽,喉中痰鸣,喘憋,鼻煽,唇周发青,咽红唇赤,精神萎靡,满肺可闻及哮鸣音,基部可闻及细湿罗音,便秘,舌质红,苔薄黄,指纹青紫达气关。此乃热毒壅盛,痰闭肺窍之证也,宜清热宣肺,健脾化痰,止咳平喘兼以通腑为治,予小儿止咳汤加减。处方为:麻黄5g,杏仁10g,前胡10g,百部10g,桑白皮10g,金荞麦10g,蝉衣6g,僵蚕10g,生石膏(先煎)20g,五味子6g,茯苓15g,泡参15g,川贝6g,化橘红6g,生大黄6g,皂荚5g,甘草3g,每日1剂,浓煎,日服3次。服完3剂,病

去大半,精神好转,鼻煽,唇周发青消失,体温降至37.8℃,咳嗽,喉中痰鸣,喘憋减轻,略咽红唇赤,肺部听诊哮鸣音及细湿罗音减少,大便每日2~3次,舌质淡红,苔薄黄。上方减去生石膏、生大黄、皂荚,又服2剂,体温正常,咳嗽,喉中痰鸣,喘憋,咽红唇赤消失,肺部体征,大便,舌脉均转正常。虑及患儿体型肥胖,痰浊较重,最易困脾,且免疫力低下,经常发病,故予保和丸及玉屏风颗粒长期服用,后患儿未再以上病就诊。

按 患儿因高热、咳嗽、痰鸣、喘憋等症而入院,四诊合参,辨证为热毒壅盛,痰闭肺窍之证,予清热宣肺,健脾化痰,止咳平喘兼以通腑法治疗,予小儿止咳汤加减,取得佳效。笔者认为,本案能成功治愈,有三点至关重要:(1)患儿初诊果断运用了大黄、皂荚通腑泻热,盖肺与大肠相表里,采取上病下取、釜底抽薪法,则邪有出路,其危立解。(2)病告痊愈后,予保和丸、玉屏风颗粒善后治疗,体现了治病必求其本的宗旨。(3)药物剂量大,采取浓煎法,保证了药物的有效吸收和治疗效果,倘是低剂量,又煎成一大碗,患儿服几勺遂哭吵拒服,岂非杯水车薪、隔靴搔痒?◆

邓柏颖教授系“广西名中医”,从事针灸临床、

教学、科研30余载,勤求古训,擅于把中医经典和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对化脓保健灸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疑难杂症等颇有心得,疗效确切。笔者有幸跟随邓师学习,聆听教诲,受益匪浅。兹将导师临证验案3则作一整理介绍,以供同仁参考。 1 治疗方法

用穴:主穴为足三里、绝骨,据不同病症酌加辅

穴。操作[1]

取陈年艾绒,捻成麦粒样大小的锥形艾炷,另将医用胶布剪成圆形备用。按高等中医院校五版《腧穴学》教材定位取穴,穴表轻抹大蒜汁或芦荟,将艾炷置于穴位上,以线香点燃后,医者双手合拢围在穴周,让艾炷自行燃烧,当患者感觉穴位有邓柏颖教授化脓灸法的临床运用举隅

何舟,指导:邓柏颖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文章以病案分析为主线,介绍广西名中医邓柏颖教授运用化脓灸治疗顽固疾病的临床经验,体现其推

崇的“保命强身之法”、“针药之不及当取灸”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艾灸法;经验;邓柏颖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1- 0152- 02

收稿日期:2010-06-15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学院科研基金项目(Y20012)作者简介:何舟(1982-),男,广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痛症的针灸。

Professor DENG Bo-ying Festering Moxibustion Example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HE Zhou,Advisor :DENG Bo-ying

(Guang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Abstract :

This article takes analysis of clinical cases as the main line to introduce Prof. DENG Bo-ying's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eating stubborn disease with scarring moxibustion as to reflect her academic idea such as “methods of life save and health enhancing” and “moxibustion takes as the supplemental method of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Key words :moxibustion ;experience ;DENG Bo-ying

13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灼热感时,便开始随医生数数,从1数到9,至艾炷燃尽,去灰,贴上胶布,并于灸后2周内酌进豆类等“助发物”促灸疮化脓。半个月内若胶布脱落,还需重新贴上,超出此限则不需再贴。对灸疮化脓后局部反应敏感者,行针灸处理,不宜用药物处置(发炎者除外)。每次每穴只灸1壮,1次为1个疗程。观察时限为60天。根据灸疮愈合情况确定治疗疗程。

2 病案举例

2.1支气管扩张咯血案

李某,女,60岁,于2006年10月9日初诊。自述儿时体弱易感,每感必咳,伴咳痰,甚时痰中带血,屡治屡犯,病情反复迁延至今。今年8月初,因食辛辣引起咳嗽不止,痰出不爽、挟带血丝,胸痛,气紧。住院采用中西药治疗,3周后症状好转,带药出院。9月15日咳嗽加剧,大口咯吐鲜血,急入广西某医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合并咯血,准备手术治疗。患者因惧怕而放弃了手术治疗,就诊时仍咽痒频咳伴少量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肺肾阴虚,气血上逆型。治疗予主穴足三里绝骨加大椎穴化脓灸1次,患者灸疮化脓40天后,舌转淡红,苔薄白,诸症消失,自此每年行化脓保健灸主穴1~2次,近4年未见疾病再犯。

按本案病属中医咳血范畴。患者自幼体虚,加之老年发病,机体阴阳俱虚,盖其肾阴虚偏甚、热扰肺金,非但不能金水相生,反而子病及母。邓师治疗该病,妙在化脓灸。运用“补阳”来益阴,求机体阴阳之平衡。主穴足三里、绝骨加大椎穴施灸,可为机体培本壮阳,为治本之法。衰退的肾阴得到滋济,引虚阳(火)归元,消降犯肺的“火热”,直除咳血之因。足三里施灸,能健脾阳,脾主统血的作用得到发挥,引妄行之“血”回脉道而止咳血。显然,化脓灸在本病例治疗中起到调和阴阳、标本兼顾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灸法确实有改善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减轻深部组织充血的作用[2]。

2.2一过性脑卒案

陈某,男,80岁,离休干部,2003年6月21日初诊。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已20年,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维持血糖和血压恒定。近日晨起后感觉左上唇发麻,身软,左腿活动不适右腿便利,伴足趾发麻,遂来求治。查:神清,舌黯苔有裂纹,脉弦,T:36.5℃,血压165/98mmHg,心率75次/min,律整齐,心尖部可闻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肌力左上肢V级,左下肢Ⅳ~V级,病理反射未引出。选取主穴足三里、绝骨化脓灸1次,术毕,血压下降至135/87mmHg,左上唇发麻消失,身软减轻,唯足趾麻未除,予针灸治疗2次,足麻症状基本消失。此后患者每年施灸主穴2次预防中风,至今身体安好。

按该案属中医中风先兆范畴。其病机与中风一脉相承,都可用“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出现一派上实下虚的症候”来概括[3]。人体阳气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调节气血正常运行。一旦其偏离了这种平衡,便化热化亢奋扰乱机体的正常功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言: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本案患者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而肝阳化风,夹火夹痰,横窜阻络致使肢体活动不利及感觉障碍。邓师采用化脓灸治疗本病:一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二是化脓灸长时间的排脓,把代谢的毒素(痰、瘀、滞)迅速清除出体外[1]。阴阳恢复平衡,

“阻滞”清除,经脉得以通畅,四肢末也就自然得到气血的濡养,肢体麻木症状也就随之减轻或消失。本案例有一病机为“气血合并上逆清窍”乃是中风发病的直接原因。患者得灸,机体的阴阳恢复平衡,气血和顺,防止了中风的发生,正好体现出化脓灸治未病的特点。

2.3高血脂案

陈某,男,66岁,2000年5月20日初诊。近几年来时觉身困乏力,头重或晕,余无不适。一次体检后发现血脂偏高。从此,除遵医嘱服药外,尚四处寻方找药(偏方、验方、中西药)治疗,血脂多项指标仍超出正常:CHO 6.68mmol/L,TG 7.27mmol/L,HDL 0.83mmol/L,LDL则在正常范围。多处求治效果不明显,因他人介绍化脓灸对此有效,特来求治。查体:舌质黯,苔厚腻,脉弦滑。治疗:取主穴双足三里、绝骨施灸1次,化脓期30余天。灸后1个月复查:CHO 6.60mmol/L,TG 3.01mmol/L,HDL 1.23mmol/L,LDL 4.8mmol/L,患者自觉身轻、头脑清爽。

按祖国医学对“血脂”的认识,早在《内经》就有“膏”及“膏梁”之疾的相关论述,其发生的根本在于脾主“运”和“化”的功能不足。本例患者证属痰湿困脾,采取化脓灸治疗意义在于:一以补脾肾的阳气为主,调动阳气的温化推动作用,清除体内的痰浊;二灸在五行中属火,足三里为胃足阳明之脉的土合穴,火土属“母子”关系,因此灸足三里,体现了火土互补相得益彰的优势。脾胃“运化”功能强健,绝痰浊生化之源;三针对岭南之地多湿气的特点,运用灸法,还可以利用灸中产生的“火”来“化湿”,抵御外邪侵入,起到防止外因致病的作用。故患者得灸后,机体状况趋于正常,身困乏力等症状也自会消失。

3 体 会

人体“阳气”是一个从小儿时期的“纯阳”之体到老年时期逐渐衰变的过程。机体的健康程度与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云: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邓师运用化脓灸防治疾病,主要从“补阳”入手[3],主穴选取:足三里、绝骨,前者为胃足阳明之经穴,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其经多气多血;后者为足少阳胆经经穴、髓之会。二穴施灸,激发经脉阳气、培壮元阳、滋养元阴,使阴阳调和,机体整体的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补阳”是化脓灸“综合性功效”的一种概括,如上述3个病案,病种各异,都以“补阳”为手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正好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特点。简言之邓师运用化脓灸就是为了激发人体“阳气”而益阴,当机体的元阴、元阳充盛,整体调节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若因外环境的变化而显露(诱发)疾病端倪,机体就会依靠自身的应变和抵抗能力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4]。因此作为一种保命、救急、强身之法,化脓灸法的运用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 1 ] 邓柏颖,谢感共,罗敏然.化脓灸对中风先兆及其全血黏度、血脂期影响的观察[ J ] .中国针灸,2003,23 ( 12 ):731-734.

[ 2 ] 李寿星.灸法之重要性考究[ J ] .亚太传统医药,2005 ( 2 ):22-24.

[ 3 ] 邓柏颖,谢感共,罗本华,等.功能保健灸对中风先兆即时与近期血压影响的初步观察[ J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

( 4 ):266-267.

[ 4 ] 邓柏颖.化脓灸提高“体虚易感”患者免疫力的临床研究[ J ] .

四川中医,2005,23 ( 1 ):86-87.

153

灸法补泻之探讨

?特约专题? 本期 特约 专家 常小荣,女,生于1956年6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湖南 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现为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经脉-脏腑相关重点研究室主任,湖南省针灸推拿学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湖南省针灸学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湖南省针灸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湖南省研究生针灸的科学基础精品课程负责人,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获得者,湖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经脉-脏腑相关规律和机制的研究”以及“灸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主持国家973课题1项,主持和主要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省部级12项、厅局级研究课题24项。获部省级二等成果奖6项,三等成果奖8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等。近年来,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视听教材2部,副主编及参编国家规划教材5部。先后出版《实用推拿保健按摩》等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 I收录6篇) 。 常小荣 教授 灸法补泻之探讨3 常小荣,严 洁,易受乡,岳增辉,林亚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省级重点学科,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本文从灸法补泻的操作方法、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灸法补泻作一初步探讨。其目的是通过对灸法补泻的了解,进一步提高灸法补泻的临床应用率。 关键词:灸法;补泻;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78X(2009)04-0003-03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枝奇葩,在古代、现代的临床治疗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许多医者认为灸法没有补泻之分,但灸法的补泻还是被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于临床。现代研究结果也表明了注重灸法的补泻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素问?玉机真脏论篇》记载了外感病、脏腑病的灸法;《素问?骨空论篇》记载了内伤、寒热的灸法;《灵枢?痈疽》、《素问?病能论篇》记载了痈疽的灸法;《灵枢?背俞》还记载了灸法的补泻操作;后世《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治秘要》、《扁鹊新书》等书中对灸法也有较多记载。现就历代相关文献对灸法补泻的记载作一探讨。 1 灸法补泻的操作方法 《灵枢?背俞》云:“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操作为:将艾炷点燃后,使艾炷自然燃烧,慢慢自灭,为灸法补法;点燃艾炷后,快速吹艾火,使艾炷快燃,为灸法泻法。又如《针灸大成》云:“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其操作为:将艾炷点燃后,让其自燃自灭,灸后快速按压旋灸部位,为补法;将艾炷点燃后,使其快燃快灭,灸后不按压穴位,为泻法。再如《丹溪心法?拾遗杂论》按灸法深浅论补泻:“灸法有补泻火者,若补火,灸火芮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用口吹之,风主散故也。”其操作 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项目编号:2009CB522904;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项目编号:08A048;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项目编号:07JJ6050。为:点燃艾炷后,让其自燃自灭,使艾火之力透达肌肉为补法;点燃艾炷后,待艾炷燃过一半后即移去,另换艾炷,使艾火之力不至肌肉为泻法。还有《类经图翼》以灸法贴膏论补泻:“凡用火补者,勿吹其火,须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贴之,以养其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用火泻者,可吹其火,传其艾,易于迅速,待灸疮溃发,然复贴膏。此补泻之法也。”其操作为:点燃艾炷后,让其自燃自灭,可灸多炷,灸毕后用膏药贴于施灸部位为补法;点燃艾炷后,使其快燃快灭,待灸疮发后即用药膏贴施灸部位为泻法。而现代医家在古代灸法补泻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功能,将艾条温和灸、温针灸、隔附子灸、丁香敷灸、五倍子敷灸、隔盐灸列为灸法之补法,把艾条雀啄灸、回旋灸、隔姜灸、白胡椒敷灸、灯芯草灸、线香灸、斑蝥敷灸、毛茛敷灸、威灵仙敷灸、板蓝根敷灸、甘遂敷灸、薄荷敷灸、天灸、黄蜡灸列为泻法。而隔姜灸、化脓灸既扶正气,又祛邪气,补泻功能均有。 2 灸法补泻的作用机理 灸法有温经疏风散寒之功效。《本草纲目》云:“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肝、脾、肾),理气血,还寒温,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法,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指出寒邪阻滞经络所致之痛痹,可用温法,即用灸法。《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云:“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芮。”指出风寒中脏腑可用具有温通散寒之功的灸法治之。《伤寒论》292条曰:“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 ? 3 ? 中医外治杂志 2009年8月第18卷第4期

伤寒论经方临床应用笔记整理

柴胡类方 主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主脉:弦细。 病位:半表半里。 病机:1、上焦火郁 2、中焦胃虚→关键→病理基础:胃气虚 3、下焦饮逆 4、正邪交争于半表里 病性:寒热错杂,以热为主;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治法:解表清热,补胃化饮,疏利三焦。 主方: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人参三两 炙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1两=6g 1升=48g 一枚=2g 煎服法:六碗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小火煮,熬成三碗,去滓再煎至一碗半,每次服半碗,每日三次。 →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 汤、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 柴胡法 ·邪在半表里——往来寒热——柴胡 ·上焦火郁——口苦、咽干、心烦——柴胡 黄芩 ·中焦胃虚津亏——咽干、默默不欲饮食——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下焦饮逆——目眩、胸胁苦满、喜呕——半夏 生姜 黄芩汤 外感热病理法: ·寒热病势分阴阳 ·虚实表里分大小 小阴旦汤:黄芩汤+生姜二两 大阴旦汤:小柴胡汤+芍药四两 小阳旦汤:桂枝汤 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人参三两 正阳旦汤:桂枝汤+饴糖一升 ·阳旦法则:外感——温热: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阴旦法则:外感——风寒: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方机:阳明里热,伤津耗血 主方: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量理法:一两——清无形之热邪→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二两——入血分,凉血开闭,清已着血之热邪→当归散,奔豚汤 三两——清已郁结之热邪→小柴胡汤 清已伤津之热邪→黄芩汤 结饮之热邪(入水分)→生姜泻心汤 动血之热邪(入血分)→黄土汤 小阴旦汤 大阴旦汤 小阳旦汤 小阳旦汤 实 虚 寒 热

刘敏教授经方运用举隅

参考文献 [l ] 张仲景.伤寒论[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l0:36.[2] 叶超,刘香玉,张志花,等.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临床研究[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2):34- 35.[3] 黄开泰.对中医临床药量决策的思考[J ].中医杂志,2007,48 (l ):79. (本文校对:庞春渝 收稿日期:20l2-l0-l2) 刘敏教授经方运用举隅 阳宏伟 刘 敏 A 关键词 Z 方运用 咳嗽 "痛 E 病 do i l0.3969/j .i s s n.l003-89l4.20l3.04.088 文章编号 l003-89l4 20l3 -04-0806-02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l2级(广州5l0405)A 指导老师 刘敏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教授,先后师承陈瑞春~姚梅龄~伍炳彩和熊蔓滇等伤寒大家,深得真传,临床善用经方,疗效较好,为~广东省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中医名医培养对象",主要从事经方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研究:笔者有幸能跟师学习,耳儒目染,受益匪浅,兹举门诊验案介绍如下:1 太少合病咳嗽案 卓某,女,48岁,20l2年4月ll 日初诊:咳嗽5天:患者5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口服止咳糖浆和镇咳宁无显效来诊,症见咳嗽,咽痒,咳少量白粘痰,恶风,无恶寒及汗出,头晕,口干口苦,双肩部酸痛,纳食可,夜寐安,小便可,大便稍干,日l 行,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既往有糖尿病史5年:辨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太少两解,方以柴胡桂枝汤加味:处方:柴胡l5g ,黄苹l0g ,桂枝l0g ,白芍l0g ,法半夏l0g ,生姜l0g ,党参l5g ,苏叶6g ,前胡6g ,桔梗6g ,5剂:后因上肢麻木来诊,诉咳嗽已愈: 按I 伤寒论 第l46条IM 伤寒六七日1发热1微恶寒1肢节烦疼1微呕1心下支结1外证未去者1柴胡桂枝汤主之On 患者外感风寒后咳嗽\恶风\肩部酸痈\口干口苦和脉弦1为太阳和少阳合病1方以柴胡和黄苹和解少阳邢热1桂枝和白芍疏解太阳余邢1法夏化痰和胃1党参益气健脾1佐以少量苏叶\桔梗和前胡宣肺散寒止咳O 方证对应1疗效满意O 2 少阴寒湿腰痛案 郑某,女,35岁,20l2年3月6日初诊:腰痛l 月,加重l 周:刻诊:腰痛,自觉腰部尤凉,晨起僵硬,适当活动后可缓解,下颌部散在红色的丘疹,口干不多饮,素体?寒喜温,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水滑,脉沉细:辨证属少阴寒湿内盛,虚火上炎,治以温阳散寒 除湿,清泻虚热,方以附子汤加味:处方:附片l5g (先煎),白术l5g ,获菩30g ,白芍l0g ,红参l0g (另炖),黄柏l0g ,7剂:20l2年3月l3日复诊:服药后自觉腰痛明显缓解,腰中暖,下颌部散在红色丘疹也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续服7剂:嘱规律饮食休息,忌生冷及辛辣之品:l 月后随访腰痛消失,疗效巩固: 按I 患者长期熬夜1饮食失节1致脾肾俱损1寒湿内生1故见腰部冷痈1口干不多饮之症1M 有诸内必形诸外n 1下颌为肾之表部1阴寒内盛逼迫虚热上越发为红疹O 伤寒论 第305条IM 少阴病1身体痈1手足寒1骨节痈1脉沉者1附子汤主之On 方以附子汤加味1方中附片温阳散寒1祛湿除痹为君药1白术\获苹和红参健脾渗湿为臣药1佐以酸寒之白芍防附片温燥伤阴1黄柏清下焦虚热O 方证对应1效若样鼓O 3 少阳痰热瘦病案 关某,男,23岁,20l2年l 月28日初诊:发现颈部肿大l 月:l 月前发现其颈部肿大,查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多发结节:刻诊:颈部肿大,情绪波动时加重,伴心悸,咽喉梗阻不适感,心烦易怒,眼干,口干不苦,纳食一般,夜寐欠安,噩梦纷坛,二便调,舌偏红,苔薄白,边见齿痕,脉弦细:诊为T 病,辨证属肝郁痰凝,虚热扰神,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3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赈汤加减:处方:柴胡l5g ,黄苹l0g ,法半夏l0g ,获菩l5g ,桂枝l0g ,龙骨30g (先煎),牡赈30g (先煎),厚朴l0g ,珍珠母l5g ,拘粑子l5g ,竹茹l0g ,夏枯草30g ,7剂:另服甲肿消5片,日3次(本院制剂):20l2年2月5日二诊:患者自觉结节较前减少,夜眠好转,眼仍干,纳可,口干不苦,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边见齿痕,脉弦细:辨证属肝阴亏虚,痰聚成结3治以滋养肝血,化痰散结,方以酸枣仁汤加味:处方:炒酸枣仁30g ,川穹l0g ,知母l0g ,获菩l5g ,拘粑子l5g ,牡赈30g (先煎),夏枯草l5g ,炙甘草6g ,7剂:另 608 光明中医20l3年4月第28卷第4期 C J G M C M A pr i l 20l3.V o l 28.4

谈黄煌教授运用小建中汤经验举隅

谈黄煌教授运用小建中汤经验举隅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黄煌教授,江苏省江阴市人,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荣誉院长,学术上硕果累累,有《黄煌经方沙龙系列》、《经方一百首》、《经方的魅力》、《张仲景50 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等十多部著作,其中多部被翻译成外国文字。他多次应邀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讲学,深受世界各国中医爱好者欢迎。他倡导经方临床运用与研究,是现代经方派之典范。 1 小建中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及加减法度 小建中汤出于《伤寒杂病论》,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黄老师认为小建中汤是经典的理虚方,强壮性解痉止痛剂,适用于以腹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经典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注: 《金匮要略》本方中甘草为三两。经方用量: 桂枝15g ( 桂枝10g,肉桂5g) ,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15g,红枣30g,饴糖50g。黄老师认为经方的用途,有对症

状、对证候、针对体质的不同层次。小建中汤就是体质性用药,是改善虚弱体质的名方。这一点从本方治疗虚劳病也可得到佐证。《金匮要略》载本为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虚劳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脏腑功能虚衰,属慢性衰竭疾患,病情复杂,病势缠绵。现代医学中慢性肝炎、肝腹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结核病、肿瘤晚期等疾病等见有体质消耗,体力衰竭者,均可以虚劳论治。 1. 1 本方指征虚劳,虚为消瘦,劳为乏力,患者往往缺乏耐力或四肢酸痛等。腹中痛: 腹中多指脐腹,本方所主之疼痛为阵发性的痉挛性绞痛,即所谓“急痛”,同时腹痛经常发作,但程度不剧烈,疼痛部位不定; 心中悸而烦,肚脐那边有波动感,气上冲,多表现为心悸,甚至脐腹部动悸,往往伴有易汗,睡眠多梦,易紧张,易激惹,易烦躁,心神不安等。或然证,如衄、梦交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衄多见肌衄,女子多性梦,男子多遗精;手足烦热为自觉的热感,也有周身热感; 咽干口燥,指缺乏唾液,在饥饿或疲劳时更为明显。 1. 2 适用体质白瘦,体型消瘦,胸廓扁平,肌肉不发达或萎缩; 皮肤无光泽,年轻时皮肤白皙而细腻,

浅谈灸法之补泻

【学术探讨】 浅谈灸法之补泻 张艳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053) 关键词:灸法Π补泻 方法 机制 灸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现今所言针灸补泻,多指针法补泻,忽略了灸法,或认为灸法只补无泻,为提高灸法疗效和治疗范围,特对灸法补泻问题进行探讨。 1 灸法作用机理 灸法是通过刺激体表而起作用,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灸法的取材主要是艾叶。艾叶,《名医别录》云:“味苦,微温,无毒。”《本草纲目》云:“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肝、脾、肾),理气血,还寒温,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法,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性苦辛,苦能泻下,辛可宣散,因此既具有泻下之功又有温补之力。所以以艾叶为基本材料的灸法具有温补和泻实的双重调节作用。 艾叶性温,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感及艾叶药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施灸部位所产生的良性调整作用是艾灸具有温补作用的主要因素。 “虚者灸之,使火气欲助元阳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从而使气血流畅,经脉疏通。《伤寒论》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少阴病,阴寒内盛,阳气虚衰,若“手足不逆冷,反发热”是阳气来复,故曰“不死”,若脉不至,可用灸法以温通阳气,阳气通而脉自复。《理瀹骈文》记载用熏脐法治疗劳伤、失血,精神倦怠等,明?龚居中《红炉点雪》:“虚寒病得热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临床[5]常灸足三里、曲池治寒痹,灸中脘、足三里治胃寒痛。王焘《外台秘要》记载用“四花灸”即双膈俞、双胆俞以艾柱直接灸之,具有温经通络、补益气血、健脾益肾之功,对慢性虚劳性疾病有较好效果。 有报道[1]应用温盒灸治疗产后癃闭,方法:用12cm×12cm×12cm的温灸盒,置于中极穴上,取5cm 长的艾条,两头点燃,放入灸盒中,待火灭后再添一节, 灸30分钟左右,轻者1次,重者3次即愈。因此,灸法可用于虚证、寒证,用缓和之温热,而奏温通经脉,补益正气之功。 灸法的泻实作用也与艾灸的温热刺激有关。艾灸的温热刺激可发散实邪和以热引热,此即温热泻实机理。 “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从而起到祛瘀散结,荡涤肠腑,拔毒祛腐的作用[2]。如《千金方》记载用灸法治疗热痢“灸小肠俞百壮”,热痢本为湿热郁蒸,搏结肠间,气血阻滞,化为脓血。灸性温热,火性畅达,气温则行,血温则散,气血宣行通畅,经脉调和,使滞者得行,结者得散。《神灸经纶》“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灸可宣通气血,防病治病,凡凝涩不通之证皆可灸。临床用灸法治疗饮食停滞、水停气阻、瘀血证、肠腑燥结等实证、热证均可收效。 外科痈、疽、疮、疡、丹毒等证均由外感邪毒,内由蕴热,热毒壅滞经脉而成,用灸法治疗则“肿内热气被火导之,随火而出也。”《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针灸资生经》“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未溃者,能拔引郁毒,行散滞气,使毒易泄;已溃者能补接阳气,祛散寒邪,使疮口愈合。临床常用直接灸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而艾灸温和灸治疗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鸡眼等多采用局部灸治[3]。有报道[1]熨灸法治带状疱疹32例,治疗一般采用清泻邪毒、清泻肝胆湿热、清热解毒为主,用熨灸法,治疗效果颇佳。 2 影响灸法补泻的因素 211 腧穴特性: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相对特异性[4]。应用灸法时可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部分穴位适宜于补虚,如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 1 ? 光明中医2007年3月第22卷第3期 C J G MT C M March2007.V ol22.3

刘渡舟教授运用经方验案举隅

刘渡舟教授运用经方验案举隅 发表时间:2010-09-06T16:12:09.90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张瑛郭乃榕 [导读] 刘渡舟教授是著名的《伤寒论》专家,他擅用经方,治顽疾,起沉疴,笔者有幸随师临床,现择案三则,以飨同道张瑛郭乃榕 梨树县中医院 (吉林梨树136500)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 5734(2010)5-0094-01 刘渡舟教授是著名的《伤寒论》专家,他擅用经方,治顽疾,起沉疴,笔者有幸随师临床,现择案三则,以飨同道。 奔豚气案 李某某,男,60岁,自述每因生气或精神紧张而发,自觉有一股气从脐下或左或右往上冲逆,至心胸则悸动烦乱不安,胸满憋心,呼吸不畅,打开房门窗,脱掉所有上衣,亦不能解。甚者满头大汗,有濒于死亡感,移时好转。病痛已半年之久。中西医多方求治未愈,慕名找刘老师诊治,细心询问病史,症状,又知患者小便短小,有排不尽感。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无力。属于心脾阳虚,水寒之气上冲之奔豚证,治宜利水降冲。老师书苓桂枣甘汤原方。茯苓25ɡ、桂枝15ɡ、大枣15枚,炙甘草10ɡ、3剂,嘱“甘澜水”煎药,服后,小便通利,奔豚气止,顽疾愈,随访半年未发。 经方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所经过的部位,必然使正常的气机运行闭塞,而出现憋闷胀满心悸,汗出等证。《伤寒论》指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可见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病的有效方剂,更加桂取桂枝强心通阳,开结气,降冲气,治奔豚气最合拍。为何老师用了“……脐下悸者,欲做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的苓桂枣甘汤呢?老师笑答:仲景之文一定要读懂、读透,掌握病机关键所在。此患者心脾阳虚,下焦水寒之气妄动,气水相捕,小便不利而脐下悸动,上冲。重用茯苓30ɡ、桂枝15ɡ超过其他方剂,利水祛邪之力大又恐津伤,用大枣15枚补脾胃、生津液寓防于治。从临床上看,很有实际意义。临床欲作或已作奔豚,都可以用苓桂枣甘汤治疗,根据临床观察,苓桂枣甘汤证除有脐下悸或上冲外,还应有小便不利,舌苔水滑等。 遗精案 王某某,男26岁。自述结婚半年后离婚,心情抑郁,心烦,睡眠不好,多梦易醒,两个月后出现梦中遗精,未介意,渐加重,半年后,患者几乎每夜均有遗精,屡治无效,形体疲惫不堪。渐发展为无梦而遗,舌苔淡嫩不泽,脉缓无力。辩为心肾阴阳不交而精关驰废,治宜调和阴阳,交通心肾。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2ɡ、白芍12ɡ、生姜10ɡ、大枣12枚,炙甘草6ɡ,龙骨(先煎)30ɡ,牡蛎(先煎)30ɡ,连服5剂后,滑精止,饮食增,精神振,从此调制而愈。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说“夫失精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所谓失精家,是指长期遗精、滑精之人。失精家的病机关键在于心肾阴阳上下不交。桂枝汤能营卫,调脾胃,而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不仅能收敛神气,固摄精关,而且也能固护心肾和精气的作用。 气郁厥症案 张某某,男,36岁。患者手足厥冷,疼痛麻木,不堪其苦。厥冷时手足汗出,其汗出程度随厥冷之深浅而变。厥深则汗多,厥浅则汗少。曾服附子,干姜等回阳救逆而无效。视其人体格健壮,面颊丰腴,两目有神,决非虚人之象。诊其脉沉弦而有力,舌质红苔白。脉沉有力,主肝胆气机郁结。气郁阳结,疏泄不利,则阳气受阻不能达于四肢,所以四肢厥冷,亦非阳盛之热厥,乃是“阴阳不相接”之气郁厥症。用四逆散疏达气血以通阳气,使阴阳气血相互顺接则愈。 柴胡10ɡ、枳实10ɡ、白芍10ɡ、炙甘草10ɡ 服药一剂后,患者自觉有气自心下部往下行走,直抵少腹,腹中微微而动,顿感周身清爽,随之而手足转温,汗出减少,二剂后,四肢疼痛麻木有明显好转,但汗出仍不能止。上方中加桂枝6ɡ、牡蛎30ɡ,意在取桂枝配芍药以和营卫,牡蛎敛汗以和阴阳,又服二剂,则手足转温,汗已止其六七,患者自以为病愈而未来来复诊。 过4天后,病症复发,厥汗如初。为何药已奏效而不能持久?思之良久而认识到,郁结之阳虽然已通,但被郁火所伤之阴未能及时滋补。阴不足而不能制阳,则反被阳逼而为汗;汗出更伤其阴,阳无偶而则自郁而复厥。所以,郁阳之气宜疏,而弱阴又不可不救,乃用四逆散与六味地黄汤合用,重用熟地30克,又服六剂,厥回冷消,汗出已止。此后再未复发。

谢锡亮灸法师承实录

谢锡亮灸法师承实录 作者: admin 谢老:我的一些学术见解及经验可见于《谢锡亮灸法》《针灸基本功》两书中,我已经给你系统讲解了一遍,我年岁已大,近年已很少给学生这样系统讲解了,你大老远来,我们又谈得挺投缘,你看还有何疑问尽管提。 问:我这10多年临床中以研究经方汤液治病为主,但针、灸、药三者皆中医治疗法的重要内 容,缺乏了针灸治疗总觉心中遗憾,久仰承师及承门弟子威名,故特来向您请教,今能拜您为师是我的荣幸,只恐我针灸基础不扎实,会辱没了尊师威名。 答:你正规中医学院本科毕业,有10余年的临床经验,有到广州、北京等大城市大医院进修过,又到处拜师求学,研究经方有心得,应该说是在大海里游过泳的。承师也经常针灸与经方合用,并曾用针灸之理来注解《伤寒论》;当年承师办学,讲四门课:经络腧穴、针法、灸法、治疗,不管你是中医西医,不管你男女老少,只要志愿学习针灸,只要你考试过关,就承认你是他的学生,承认你是针灸医师。我现在上了一定年纪,对一般学生都不这么系统讲解了,让他们自行看书。你基础不错,学针灸就更容易了,针灸都是要讲求悟性的。承师鼓励人常说:有医学基础的人学针灸“只须-夕谈”。 在安全的前提下,心细些,说话要有信心,但过头的话不讲,将所学的大胆去实践就行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荀子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或者说“锲而不舍,终身以之”,便是教我们要在师傅领进门的基础上终身不离,修行在个人嘛。我们要在开放的原则下,提倡学生要超过老师,我书中总结了一些东西,自认在没有违背承师的原则下有些学术又超越了他,这样才算对得起老师。 问:似乎澄江-派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如对针灸歌赋的背诵比较重视? 答:我至今尚能背出每条经穴分寸歌,随便说一个穴名,我仍能对上。这就是当年打下的基础,一劳而永逸,这对临床很有好处。 至于针灸歌赋中的穴位主治,教我们抓住主要作用就能应用,慢慢加深理解,积累经验。 问:我看您的书中,点穴功夫似乎也是针灸基本功的重点。 答:对。点穴是用骨度法,结合体表标志、结合解剖,力求准确,直接影响疗效。 准确点-个穴位,要兼顾周围其他穴位,要给它们留出地方来——“取三经而用-经而可正,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 问:为何经常看到针灸医师不诊脉便行针灸治疗? 答:常言说"针家不诊",针灸就是那么简单,看你是何症,如遇急性暴病则可对症取穴,如以前霍乱大流行,在街上不可能每个人都来号脉,就都取尺泽、委中放血,可立止腹中绞痛、烦乱,效果也很好。但是对慢性病,有条件时,还得运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 问:《伤寒杂病论》是经方学派的集大成之作,乃汤液治疗之经典;而《黄帝内经》是医经学派的经典,以之指导养生导引,针灸治疗为主。那为何《内经》对色脉之诊那么重视? 答:"针家不诊"是说只要掌握一些大的原则与一些基本知识便可使用针灸以取得疗效,但如同人的知识有深浅,学历有小学大学之別一样,《内经》的诊法是经典,是原则性的,教你怎么精进的,怎么提高水平用的,并不是针灸一定不用或排斥脉诊。 问:现在灸法用在什么病比较多? 答:灸法用途广泛,男女老幼各科皆宜,多用于难治性疾病及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失调、缺陷者,对身体虚弱及虚寒病症疗效很好。 问:是否灸法作用慢,长期使用方有效,很少用来应急的? 答:不完全是,灸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可立竿见影的,如对美尼尔氏综合征可灸百会三十壮;对宫血者可灸隐白,有的灸三壮当日便可见效。宋代有《备急灸法》一书,列举出灸法

艾灸法的临床应用

艾灸法的临床应用 艾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等。 一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根据艾灸法的作用特点,其适应范围以寒证、虚证、阴证为主,对慢性病及阳气虚寒者尤宜。 (一)艾灸法作用特点 1、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 2、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坚紧者为宜。 3、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者,亦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灸之”。在临床上,可以单用灸法,亦可先灸后针,先针后灸,针灸并用等。 4、艾灸法主要用于寒证,“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之。”即是其例。 (二)适应范围 1、温经通脉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泄泻。 3、温肾健脾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4、回阳固脱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5、益气升阳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不愈等。 6、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疮疡、痈疽初起,疖肿未化脓者;瘰疬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7、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凡人吴蜀地宦游,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瘟疟、毒气不能着人。” “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二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体位选择可采取卧位或坐位,应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易于深透肌肉为准。亦需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患者能坚持施灸全过程。 2、施灸顺序一般宜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阳后阴,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先上后下,则循序渐进次序不乱;先少后多,使艾火由弱而强,便于患者接受。如需艾炷灸多壮者,必须由少逐次渐多,或分次灸之(即所谓报灸)。需大炷者,可先用小艾炷灸起,每壮递增之,或用小炷多壮法代替。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酌情灵活运用,不可拘泥。如气虚下陷之脱肛,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等,如此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二)施灸禁忌及注意事项

张磊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举隅

而是医患合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杨老师提醒我们一方面要耐心而认真地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例如上肢的主要功能是手的运用,上肢任何关节的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使手充分发挥功能。由于不重视早期功能锻炼,而出现手活动受限的上肢骨折中,临床上最常见最典型的是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因为此类骨折易发生在中、老年人,由于年老畏痛,或担心活动会引起骨折移位,而不愿作任何活动,我们应该消除患者的顾虑,告诉他们骨折一经手法复位,麻醉消退即可作手指的伸屈活动,只有尽早做这个活动,肿胀才能早消退,握拳要认真进行,握而不紧,等于不握,伸而不直,效果也差,而且应同时重视肩、肘关节的活动。另一方面,医生和患者都应注意识别不利于骨折恢复的活动,那些可引起骨折断端间的剪力、成角及扭转应力的活动,将影响骨折愈合的顺利进行。这类活动主要是指增加肢体重力的活动和骨干上、下端之间的不一致的旋转,肢体重力对骨折端的影响往往由于不合理的锻炼而加大,如在屈膝位练习主动伸膝活动时,伸膝系统通过胫骨上端的附着点而带起整个小腿和骨折以下部位的全部肢体重力的反作用,在骨折端间形成了可观的剪力或成角应力,此时就有可能引起骨折的不稳定。 总之,对于骨折后的功能锻炼首先应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并进行耐心、细致、正确的指导,识别不利于骨折恢复的活动,及进行恰当的被动运动。 (收稿日期 2008-04-25) 张磊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举隅 李彦杰 1 续海清2 1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 2 平顶山市中医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介绍张磊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经验。四逆加人参汤治疗小儿阳虚久泻;乌鱼则骨茹丸合胶姜汤加减治疗冲任不固之崩漏;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枳橘姜汤治疗痰阻气滞之哮证。 关键词:疑难病 经方 名老中医经验 张磊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49(2008)08-0004-02 张磊教授从医六十载,曾任河南中医学会会长,河南中药学会会长,国家二部一局第二批师承制导师,系国家 十五 攻关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继承研究 课题的名老中医。其治学严谨,熟通国学,勤修新知,医理纯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本人作为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第二批高级中医继承型人才,有幸跟从张磊老师学习,获益良多。 经方以其组方严密、药味简捷、效验可期而流传应用至今,张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其效若神。 1 四逆加人参汤治疗小儿阳虚久泻 赵 ,女,11个月,于2007年9月2日以 泄泻如水样4个月 为主诉就诊。患儿4月前因感冒用抗菌素后,出现腹泻如水样,伴蛋花样粪便,每天泄泻20至30次,脱肛,曾多方诊治无效。查大便常规提示轮状病毒感染,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住院治疗亦乏效,慕名求治于张老。当时症见:精神极差,畏寒,无发热,泄泻如水样,脱肛,尿少,腹胀,皮肤松弛,脱水貌,消瘦,体重不足12斤,脉微。患儿为阳亡液脱,治疗当以回阳救逆、益气生津为要。方药:制附子10g(先煎90min),干姜6g,党参20g,炙甘草6g。患儿服上方6剂,大便每日减为1次,排便困难,家人自行让患儿服香油5ml方得以排便,仍呈蛋花样粪便,有粘液,腹胀重。患儿此时寒热错杂,气机痞塞,故合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方药:制附子6g(先煎60min),干姜6g,党参6g,制半夏6g,黄芩3g,黄连1g,砂仁2g,炙甘草6g,大枣1枚为引。上方服6剂而愈。 按:患儿下利日久,气随津泄,故致阳气虚。阳虚不能温化水谷,敛摄津液,又致泄利不止。今见皮肤松弛、尿少、畏寒、脉微,为阳亡液脱、津液内竭之象。故治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生津。 伤寒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曰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亡血,这里指亡失津液。方用附子、干姜、炙甘草即四逆汤以回阳救逆,加人参益气固脱、生津滋液。张路玉对此方之分析至为透彻,曰: 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损阴 此以利后恶寒不止,阳气下脱已甚,故用四逆以复阳为急也。其所以用人参者,不特护持津液,兼阳药得之,愈加得力耳。 2 乌鱼则骨茹丸合胶姜汤加减治疗冲任不固之崩漏 胡 ,女,49岁,于2007年10月24日以 月经淋漓不断2月余 为主诉就诊。患者2月前月经来潮,量多,色暗,有血块,至今淋漓不断。在当地医院查B超示: 子宫肌瘤 ,予三合激素、黄体酮应用,停经3天又潮。就诊时症见:月经淋漓不断,量多,色暗,有血块,伴头部刺痛,神疲乏力,动则心慌,喜卧思睡,畏寒,面色苍白,爪甲色淡。舌质淡,苔白,脉沉弦。既往史:2003年因车祸受伤 脑出血 经治而愈,此后血压升高,最高190/100mmHg,现测血压175/90mmHg。辨证为肾精不足,冲任不固。治以补益精血、固冲止血之法。方药:熟地炭30g,制首乌30g,茜草炭10g,煅乌贼骨30g,山楂炭15g,红花炭6g,乌梅炭15g,川 4 四 川 中 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 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2008年第26卷第8期 Vol 26,No 8,2008

灸法临床应用

灸法的临床应用 一.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根据艾灸的作用特点,其适应范围以寒证、虚证、阴证为主,对慢性病、阳虚尤为适宜,某些热证、实证也可酌情施灸。下面将灸法的治疗作用与适应范围归纳如下。 1.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唐代医家王焘说:“御风邪……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灸法有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表证、寒性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证。 如寒性胃痛、呕吐,隔姜灸中脘、梁门、内关、足三里。 2.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灵枢·禁服》说:“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 《灵枢·官能篇》说:“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由于寒邪或外伤、劳损使经络气血凝滞、痹阻不通所造的风寒湿痹、痛经、寒疝、经闭、肩凝、肘劳、腰痛等病证,可用灸法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如膝关节痹痛,可在犊鼻、足三里、阴陵泉等穴温针灸;肩凝可在肩髃、肩髎、臂臑温针灸;腰痛可在肾俞、大肠俞、委中温针灸。 3.壮阳益气回阳固脱升阳举陷 《灵枢·官能篇》说:“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灵枢·经脉病》说:“陷下则灸之。” 灸法能温补阳气,用于脾肾阳虚之阳痿、早泄、遗精、遗尿、久泻、久痢等病证。如阳痿、灸关元、肾俞、命门。 灸法能回阳固脱,用于亡阳虚脱证,可在神阙或关元灸几十壮、甚至几百壮。 灸法能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脱肛、阴挺、久泻、久痢、久咳等证。如脱肛,可灸长强、神阙、百会。 4.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灵枢·官能篇》:“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由于毒邪造成经络阻滞,气滞血瘀形成的外科疮疡肿结,可用灸火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如疮疡、痈疽、疖肿初起未化脓者,局部隔蒜灸;疮疡溃破后久不愈合,局部桑枝灸;痄腮,灯火灸角孙、耳尖。 5.防病保健益气延寿 《千金方》说:“凡入吴蜀地宦游,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现代研究证明: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基本内容提纲: 1、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 2、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3、量效要素和注意事项; 4、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灸法,《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 又称“艾灸”,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驱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广义的灸法即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一、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 (一)艾灸的材料 1.艾叶 (1)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2) ①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 ②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 ③艾产地广泛,易于采集,价格低廉; 2.艾绒 (1)艾绒的制备:

①制作流程:采集(农历4、5月)→暴晒干燥→捣碎→筛→晒→捣→筛→艾绒(淡黄色洁净细软) ②分类:按加工程度不同分为:粗绒(艾条或间接灸);细绒(直接灸) ③分级: 优—质量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 劣—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燃烧时易破裂,散落火花而灼伤皮肤,不宜采用 新制艾绒—含挥发油多,灸时火力过强,有失温和之性,常致患者不能耐受; 陈旧艾绒—临床常用 (2)艾绒的储藏 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暴晒几次,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 3.艾绒制品 (1)艾炷 ①艾炷规格:(直径与高度大致相等) 小炷: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作直接灸用 中炷:半截枣核大,作间接灸用; 大炷:半截橄榄大,可燃烧3~5分钟,作间接灸用 ②艾柱制作方法 ⅰ.手工制作法:上尖下平的圆锥体;要求搓捏紧实, 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强到弱,患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大小可随 治疗需要而定。 ⅱ.艾炷器制作法:艾绒紧密,大小一致,便于应用 (2)艾条(艾卷) 长20cm,直径1.5cm,常用于悬起灸、实按灸 ①纯艾条:不含药物 ②药艾条: ⅰ常用药艾条: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 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成细末;

直接灸手法谢锡亮灸法

直接灸手法谢锡亮灸法 1操作方法 先将施术部位(穴位)涂少许凡士林或植物油,以增加粘附作用,再将艾绒搓成锥状如麦粒大之艾炷粘附在穴位上,引燃(熟练者可将艾炷粘附在施术者的食指尖,引燃后粘附在患者的穴位上),当艾炷燃至患者感觉可以接受的灼痛时(嘱患者叫“嘘”以表示之)即可施以手法。 1.l补法 (1)重补(亦称封补、按补):医生用拇指或食指将燃着的艾炷(待患者叫嘘时)呈90度垂直按下,按灭时速度要快,力度要适宜(否则会烧灼皮肤起泡或灼伤医生手指),按住穴位约3~5秒后缓慢离开。 (2)平补(亦称温补):用拇指与食指将艾炷捏灭后用食指或拇指轻按穴位约5~10秒即可。 l.2泻法 (1)推泻:待艾炷燃至患者叫“嘘”时用食指或拇指将艾炷轻轻向四肢末端方向推灭(速度不宜太快,压力不宜太重,以防皮肤擦伤,但速度也不宜太慢,以免灼伤皮肤)。 (2)抽泻:用拇指和食指将穴位皮肤及艾炷捏住轻轻向体外呈90度抽出(不宜捏的太紧以免拉伤皮肤)。 1.3平补平泻法(亦称和法)

(1)施术者用拇指与食指将艾炷捏灭后(不能捏及皮肤)轻轻离开穴位。(2)待艾炷燃至灼痛时用口将艾炷快速吹离穴位(注意:采用此法不能涂粘附剂,吹离的艾炷不要烧伤其它部位或衣物)。 1.4注意事项 灸法手法可与针刺手法相媲美,应用面广,疗效迅速。但在应用时对素体阴虚者、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采用。头、面、五官、胸、背尽量少采用补法(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或泻法中的第2种手法)。此外在施灸时应掌握程序:从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一般采用本法1个穴位仅l~3壮即可。 2病例举隅 2.1血晕 1982年秋,笔者下乡遇一产妇出血不止(约已失血1500~2000MI),面色苍白,目合气微,不省人事,触之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乃失血过多,气随血脱,血晕之危证。惜我下乡途中身无针药,若送村卫生所,则山路颠簸,路途亦远。苦思之时忽见端阳节悬门之艾,急命众人收取搓成艾绒,急灸水沟(补)、合谷(补)、足三里(补)、三阴交(补)各3壮,当灸至三阴交则头摇足动,约5分钟见血凝固成块,出血已止,喜有生机,嘱将鸡汤投入生艾1撮3沸后频频喂服,少顷目开如缝,呼能会意,血止晕平。事后查询,母子俱安。 2.2腹痛泄泻(急性胃肠炎) 例1:林某,女,38岁,阵发性腹痛半日,伴水样泄泻8次,曾服氟呢酸、阿托品、霍香正气水等未效。诊其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证属腹

灸法补泻探讨

胀满者加煨诃子、肉豆蔻、炮姜;便秘难下,腹满痛者加槟榔、大黄、全瓜蒌;便下夹有黏液,便秘与腹泻交替发作,舌苔黄腻者加黄连、藿香、佩兰、砂仁、薏苡仁等;若腹痛日久,部位固定,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者当考虑气病及血,久痛入络,可酌加丹参、失笑散、桃仁、片姜黄、当归、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瘀血较重且夹积滞甚者可用三棱、莪术等行气、破血、消积之品;肝郁失疏,中焦壅滞,脾运失健者,多有湿滞内阻,治疗应兼燥脾湿,常加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等;若脾虚日久殃及肾脏,损及肾阳,治疗必须健脾与疏肝温肾并顾,可选用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加减;若出现泄泻伴腹中不舒,口干欲饮,食少纳呆,心烦神倦,唇红干裂,肌肤干燥,舌红少苔,甚则红绛光剥,脉细数等脾阴虚的症状,则可选加怀山药、太子参、扁豆、莲子等以滋补脾阴,若脾胃之阴俱虚者可酌加沙参、麦门冬、石斛、乌梅等甘凉柔润之品;若阴虚有郁热者,酌配蒲公英、石见穿等清泻郁热而又不致过于苦寒伤脾败胃之品。 4 辅以心身疏导治疗 IBS 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性疾病,有研究表明,心 理压力、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极易使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应激能力低下,而表现具有精神因素的IBS 躯体症状,故治疗IBS 时,应辅以适当的心理疏导和运动锻炼。临诊时向患者耐心解释所患疾病的性质、病因、发病机制及转归预后,说明本病属良性疾病,同时充分以X 线钡灌肠、内窥镜检查无阳性发现及大便多次培养阴性、潜血检查阴性等辅助检查结果作依据,为患者解释其临床意义及鉴别诊断,使患者解除多虑多疑的心理障碍,在服药时亦可作适当的药后某些症状缓解暗示,使患者建立对医生的信任和治疗信心,帮助患者正确面对自身心理矛盾和情绪紊乱,此时用药往往事半功倍。对于有可能引起症状的过敏食物,如海鲜及产气食品、高脂肪食品等嘱患者尽量避免,以减少病情复发。有条件情况下,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生活规律及良好的心境,增强体质,整体调理以利于疾病痊愈。◆ 收稿日期:2005-03-16 作者简介:张永臣(1968-),男,江苏丰县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工作。 灸法补泻探讨 张永臣1,张晓立2,指导:吴富东1 (1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1枣庄市中心血站,山东枣庄277101) 摘 要:根据有关文献从灸法补泻的操作、机理、临床应用3个方面对灸法补泻作一探讨。结论:达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目的,临床应用灵活掌指。 关键词:灸法;补泻 中图分类号:R2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31(2005)05-0445-02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芮,故灸火芮者,亦从北方来。”据此说明灸法可能起源于北方寒冷地带,以后向其他地方传播。《素问?玉机真脏论篇》记载了外感病、脏病灸法,《素问?骨空论篇》记载了内伤、寒热的灸法,《灵枢?痈疽》、《素问?病能论篇》记载了痈疽的灸法,后世《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治秘要》、《扁鹊新书》等书中对灸法也有较多记载,《灵枢?背俞》还记载了灸法的补泻操作。现就历代有关文献对灸法补泻作一探讨。 1 灸法补泻的操作 111 灸法徐疾补泻 《灵枢?背俞》云:“气盛则泻 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操作为:将 艾炷点燃后,使艾炷自燃燃烧,慢慢自灭,为灸法补法;点燃艾炷后,快速吹艾火,使艾炷快燃,为灸法泻法。 112 灸法深浅补泻 《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 有补泻火者,若补火,火火芮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 扫除之,用口吹之,风主散故也。”其操作为:点燃艾炷后,让其自燃自灭,使艾火之力透达肌肉为补法;点燃艾炷后,待艾炷燃过一半后即移去,另换艾炷,使艾火之力不至肌肉为泻法。 113 灸法开合补泻 《针灸大成》云:“以火补者,毋 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其操作为:将艾炷点燃后,让其自燃自灭,灸后快速按压旋灸部位,为补法;将艾炷点燃后,使其快燃快灭,灸后不按压穴位,为泻法。 114 灸法呼吸补泻 邵良谱[1]认为,以物垫灸,如 有3壮之后,病人必须气热,然觉之时,艾炷已经燃 尽,正可施补泻手法,即以大拇指用薄纸包齐,紧按垫灸物上,行补法,令病人鼻吸进气;行泻法,令病人口呼出气。115 灸法奇偶补泻 以《周易》书中所提到的以奇数1,3,5,7……等属阳数,定作艾灸的壮数为补法; 第7卷 第5期 2005年9月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L IAONING COLLEGE OF TCM V ol.7 N o.5 Sep.,2005 4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