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贺贝贝:中国古代桃花题材与意象在《清诗别裁集》中的体现与分类

贺贝贝:中国古代桃花题材与意象在《清诗别裁集》中的体现与分类

学号:2010040075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

题目中国古代桃花题材与意象在《清诗

别裁集》中的体现与分类

学生贺贝贝

指导教师韩伟副教授

年级 2010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别中文系

学院文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中国古代桃花题材与意象在《清诗别裁集》中的体现与分类

学生姓名贺贝贝

指导教师韩伟

年级2010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2013年12月

说明

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说明课题的来源(自拟题目或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课题来源:

自拟题目。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对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带有细腻而独特的情感,每每借助它们来抒写情思。意象及由其产生的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所独有的审美范式,本文意在通过梳理“桃花”这个意象发展的大致脉络,使读者能更明晰地把握桃花所包含的意义,在解读作品时更加得心应手。

意义:中国古代的文人为文追求含蓄内敛,大都点到即止。了解意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人阅读古代书籍、理解古人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综观目前的桃文化研究,多是一些论文的形式,专著还很少。王焰安的《桃文化研究》可以说填补了目前这一领域的空白,堪称是一部新颖的著作。著者恰当地阐释了“桃文化”的概念,较全面地探讨和追溯了桃文化产生、发展和传播的过程,对植物层面的、医治层面的、信仰层面的、文学层面的、艺术层面的桃文化有关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梳理,阐释了每一层面的桃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对文学层面和艺术层面的桃文化内涵的研究和探讨,细致而深刻,显示出著者的深厚的文学和艺术素养。总之,《桃文化研究》一书对桃文化的研究详细、全面,是我们研究桃文化重要的参考著作。

除了王焰安的《桃文化研究》之外,桃文化研究领域中现状是以综合论文或专题论文的形式出现的。这些论文,大概有以下的内容:

1、桃、桃花意象的研究,代表作:邓魁英《辛弃疾的咏花词》

2、“桃花源”原型意义的研究,代表作:陈寅格《桃花源记旁证》

3、桃木可以避邪的民俗现象的研究,代表作:陶思炎《中国镇物文化略论》

4、综合研究,代表作:罗漫《桃、桃花与中国文化》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有关桃的研究成果多是单篇的论文,专著方面,目前也仅有王焰安先生的《桃文化研究》,显然相对不足。桃文化的内涵很丰富,除了上述一些专题论文涉及到的主题之外,从桃作为一种花卉的文化角度,着力系统地研究桃意象、桃题材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桃花的花卉特色和文学、

文化意义的阐释;专题的桃意象研究;艺术、宗教、园林等领域的桃文化的专题或现象研究等方面,还有很多的空间,而这些内容又是我们深入理解桃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因此,系统地对文学、艺术、民俗、宗教、园林等领域的桃文化进行文化审美和历史、逻辑的阐释,将会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大致梳理桃花意象的发展,简介其在每个时代的特色,第二部分详细分析桃花这一意象在《清诗别裁集》中的体现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三部分分析桃花意象在《清诗别裁集》中哀而不伤的原因。

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主要问题:在写作过程中分析《清诗别裁集》中包含桃花意象的诗歌所体现出的时代特色以及作者情感。

解决方法:反复阅读和查阅资料。

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

起止时间:2013年12月—2014年5月

进度安排:

一、2013年12月选题,提交开题报告。

二、2014年1-3月撰写论文,提交初稿。

三、2014年3-4月对论文进行修改。

四、2014年4月末将论文最后定稿,提交论文。

课题研究所需主要设备、仪器及药品:无

外出调研主要单位,访问学者姓名:无

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教研室(研究室)评审意见:

____________教研室(研究室)主任(签字)

年月院(系)审查意见:

____________院(系)主任(签字)

年月

学士学位论文

题目中国古代桃花题材与意象在《清诗别裁

集》中的体现与分类

学生贺贝贝

指导教师韩伟副教授

年级2010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别中文系

学院文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年5月

中国古代桃花题材与意象在《清诗别裁集》中的

体现与分类

贺贝贝

摘要:含蓄内敛是衡量文章的主要标准之一,古人为文大都点到即止,意象便成了表情达意最好的载体之一。桃花便是由植物物象积淀出审美意蕴而成为意象的代表。对《清诗别裁集》进行研究发现,全书共有101首提及桃花的诗歌,12首描写桃花源的作品。诸位作者借助桃花意象含蓄的表达出对理想桃源社会的向往,对春景的赏惜,对爱情的期许,对故乡的思念,对自身处境的哀叹等情怀,再加之成书的历史背景共同使桃花题材与意象在《清诗别裁集》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清诗别裁集》、桃花、意象

自伏羲氏一画开天,阳爻和阴爻相生相克,中庸之道在我们民族的思想中几千年不断积淀——为人讲究品行端正,著书追求温柔敦厚。《吕氏春秋·音初》中记载了禹执政时期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歌谣的遗文。女子站在山头,等待着那个人的到来,不知道过了多久,也不知道还有多久她所期待的那个人才能归来,于是她轻轻地歌着“候人兮猗”,短短的一句话中浸润了多少情感?惴惴不安的喜悦?轻蹙着眉间的焦虑?恐怕都是有的,只是不直接的表达出来罢了。含蓄内敛是衡量文章的主要标准之一,所以古人为文大都点到即止。意象和某些题材便成了表情达意最好的载体,作者只在文中点出一片柳叶,读者便能细细寻到春天。钟嵘在《诗品序》中以:“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1]道出了大自然的物象对人类情感的触动。刘勰也有过类似的表达:“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2]世界万象,能感人者甚多,花卉便是其中一类。除了它有着美丽的外形,更因着它比之风雷雨电离我们没有那么疏远、比之禽鸟鱼虫又少了一些利害关系。同时花开花落也暗合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是文人寄托时景变迁、身世之感的最好媒介。

一、各时代的桃与桃花

在色彩绚丽的花卉谱系中,桃花又因着其分布广、用途多而与古人的生活较早的发生了关系,而文字所记录的桃花也反映出了我们古人是怎样一步步的由实用主义向着审美的方向过渡,桃花也由一个单纯的植物物象慢慢积淀出了更多的审美意蕴而成为了一个审美意象。

邈远的先秦时代,生产方式低下,先民的一切衣食住行的来源都听从自然的安排。于是,桃这种分布广泛、味美且易于种植的食物走入他们的眼帘并且从此和我们的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晏子春秋》卷二记载道:“公孙接、田开疆、古治子事景公,以勇力博虎闻。晏子进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此(指三士)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剌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勀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三子何不记功而食桃?’”于是三士皆论功争桃,最后“皆反其桃,挈领而死。”[3]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同时也反映出了那时候人们对于桃的热爱。除了桃的实用价值外,先秦时代古人还将桃木制作成桃棒、桃弧等各种形式用以辟邪。在《左传·昭公四年》中载着:“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其藏之也,黑牡秬,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也。”[4]说明古人用桃木做的弓和棘制的箭进行除灾的仪式。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上古时代先民对于桃的价值偏向于从食用和使用两个方面来衡

量。而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桃花开始随着文学的自觉步入自己的“自觉”时代,桃花的物态美在傅玄的《桃赋》中崭露头角,一句“岂唯荣美之足言”道出桃花的圣品特质,南朝宋·伍辑之所作的《园桃赋》也是一篇专门歌咏桃的赋。如果说这两篇赋对于桃花的赞美是从她果实的神奇以及桃木的灵异来铺陈的话,那么陈代张正见的《衰桃赋》则更多地偏向于桃花的花色之美,由其赋化出的“如霞似锦”也成专门形容桃花的习语,另外,这篇赋作较之前两篇还有一个亮点——将作者的身世之感与桃花被风霜摧残的可怜命运相结合,自身情感融于对桃花的吟咏之间,对于唐代的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柔靡的南朝,使得文人的创作也染上了一层脂粉气息,南朝歌咏桃花的诗歌中经常以女性来比喻桃花。如萧纲的《桃花曲》:“但使新花艳,得间美人簪。何须论后时,怨结子瑕心。”

[5]作者看到了美艳的桃花,看着入迷,思绪飘到了美人的发髻之间,仿佛看到的是精致的簪子。这种将桃花与女性联系起来的创作思路是上承《诗经》中“桃之夭夭”的淳朴,下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娇艳,成为以后诗人们笔下桃花美人溯源时不可忽视的一站。

唐朝是我们回望中国历史时的最高峰,国力强大,政治开明,文人骚客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桃花的种植范围更广,而且由于嫁接技术的发展,培养出了许多新品种,加之人们对于桃花的喜爱,例如白居易就在他的《种桃歌》中写道:“命酒树下饮,停杯拾余葩”,[6]表现其对于亲手所植的桃花的怜惜之情。唐代关于桃花的文学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前代所不能企及的,在桃花的审美历程中是极其光辉鲜亮的一页。

初唐时期的咏桃诗人多在宫中为官,咏桃之作大都是歌颂盛世太平、出行游赏,宫廷色彩非常浓厚,还拖着六朝诗风的“尾巴”。盛唐以下,桃花与文人的心态融合的更加紧密,就像王夫之在其《薑斋诗话》中所云:“(咏物诗)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桃花诗中开始开出越来越美丽的诗作,并且桃花意象主要的情感意蕴也逐步形成,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叹息,代表作:皮日休《桃花赋》

2、文人寄寓其身世之感,代表作:刘禹锡《玄都观桃花》二首

3、源于“桃花源”的世外之情,代表作:王维《桃源行》

宋朝是赏花的风气日渐普遍的时代,花朝节便应运而生,桃花开始被更加广泛的种植而且变得愈发“亲民”。随着宋朝一起繁荣的还有理学,理学家们高举道德旗帜,并且将修身养性的追求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角角落落,而桃花因其颜色鲜艳、随处可见被冠以“俗、”“艳”、“妖”等定语,地位比唐时下降许多。

二、《清诗别裁集》中的桃花诗

元代以降,戏曲、小说开始繁盛起来,并且作为一种新事物不断显现去其强劲的生命力,而诗词等前代的主流文学开始退居二线。传统观念认为元明清三朝是戏曲小说占主流的时期,并且受焦循的:“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文学观点的影响,产生了一种误解:每个时代只需要一种文学样式便可以涵盖。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代是学术的总结时期,是历代文学样式的集大成者,在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果。清诗便是继唐之后的有一个高峰,在三百年间展现了耀眼的光彩。

清代文坛流派迭起,乾隆前期的沈德潜,可以算得上是正统诗风一位当然的领袖和旗帜。沈氏长期从事诗歌批评,论诗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基础,标举“温柔敦厚”说和“格调”说,并且在乾隆二十五年为《清诗别裁集》撰写凡例时阐述了其诗歌创作理论:

1、在内容方面,他强调言之有物、关乎世用。他说:“诗必原本性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方为可存,所谓其言有物也。若一无关系,徒办浮华,又或叫号撞搪以出之,非风人之指矣。”

2、在风格方面,他主张温柔敦厚、含蓄蕴藉。他说:“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外,发露则意尽言中。愚未尝贬斥宋诗,而趋向旧在唐诗。故所选风调音节,俱近唐贤,从所尚也。”[7]

沈氏所编的《清诗别裁集》,是他诗论的重要体现,所收的是清前期的诗作,其中有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是今人研究当时历史的参考。桃花作为古代文学中源远流长的意象,在这部共收3952首诗歌的选本中出现在101首诗歌中,而如下观赏类植物出现的次数分别为:梅160处,荷(莲)125处,兰110处,菊55处,芙蓉45处,杏24处,牡丹16处,海棠9处,芍药3处,石榴1处,蔷薇1处,玫瑰1处,蜀葵1处,桃居于第四位。由此观之,《清诗别裁集》中的诗歌在观花类植物中对桃花这一题材的运用还是比较多的。

《清诗别裁集》所录的101首写桃花的诗歌中,有12首写桃花源的作品,直接点明桃源的作品是8首,而含蓄地描写桃源内平静生活的作品有4首。同样的桃源诗所寄寓的感情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对虚拟桃源社会的向往、桃源即现世诗意的生活、对于古人盲目寻仙的批判。第一类以钱谦益的《题宋徽宗杏花村图》为代表,“岁时婚嫁杏花村,桑麻鸡犬桃源世。”[8]写出了作者对于宋徽宗画作的欣赏以及对画中所描绘的平和生活的向往,诗末作者以一句:“孤臣哭断冬青树”[9]写出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恨,以及对于汉家正统王朝的怀念。第二类以施润章所作《过湖北山家》为代表:“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描绘出了一派和谐的山内村庄,字里行间隐不住作者对这般景色的流连、对这般生活的向往。沈德潜对此诗亦有很高的评价:“‘野水’”十字,令穰、松年亦不能画,唐人‘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同一自然。”[10]第三类以汪绎《秦始皇》为代表,作者笔触犀利,对于古人自有见解:“桃源自是人间世,却遣童男问海山。”道出秦始皇的求仙之妄,沈氏认为此诗“道来自别”。

[11]

桃花为一大春景是故提到桃花总与春情有关,有赏春、伤春也有惜春。赏春者如陈廷敬的《三月三日同杨松谷泛舟沁水》“杨柳横桥暗,桃花夹岸齐。十年江海兴,与尔手同携。”

[12]写及与友人在桃红柳绿之时与好友结伴游春,在花间泛舟,享受着与好友难得的相聚时光,玩赏着无尽春光。古人历来情思随季节流转,形成伤春悲秋的性情,每每到了春季总会担心春光易逝,就同陆嘉淑《芜城感旧》中的“玉钩斜外伤魂处,落尽桃花叫杜鹃。”[13]残月如钩本是格外伤魂的夜晚,加之此时桃花已落进入暮春时节眼看春残花落留不住时光,偏偏杜鹃还在枝头啼血,更是显得格外凄清。伤春之时古人也禁不住提醒自己要珍惜春光,于是也有惜春之作,像王丹林的《题桃叶渡江图》“桃花一簇红无主,春水三篙绿始波。解珮清狂馀仿佛,溅裙宿约竟蹉跎。由来兰桨无情物,锦瑟华年送已多。”[14]写出桃花正好时无人赏识,就如同佳人在最美好的年华被辜负,蹉跎了岁月,提醒人们惜春惜人。

当然桃花在历代也有不同的含义,慢慢演化融合,自然《清诗别裁集》中的“桃花”这个意向也体现着不同的意义。孙旸的《春日北行夜泊江口》“泛泛桃花水,春风路几千。月明寒食夜,人在广陵船。”[15]所写就是又是桃花飘落之际随水飘零的桃花就似诗人自己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充满了羁旅思乡之情。自从《诗经·周南·桃夭》开始,桃花就被赋予了“宜室宜家”及爱情的色彩,《清诗别裁集》也记载了这样的情感,“桃花潭水儿家住,只问郎情深不深。”[16]充满女子对情郎能给予的爱情的期盼,希望情郎如自己一般情深意切。汪伦送别李白时李白留下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赋予了桃花送别的意象,《清诗别裁集》中陆寅的《歧路行》“道傍桃李似惜别,飞花故扑金屈卮。”[17]也体现了着相同的对友人依依惜别情感。唐寅一曲《桃花庵歌》经久不衰,后人每每以与桃花为伴来表达对名利的淡泊,如吴雯《戏赠李武曾》“预愁长夜无春色,遍种桃花作墓田。”[18]恐怕朋友离世后在坟茔中长眠之时看不到春景,自己定会为友人手植桃树培养成林,以慰友人在天之灵。

《桃花扇》中的桃花有着亡国之恨与怀恋故国之感,王文炳的《白燕庵》“流水桃花何处问,春风燕子至今怜。”也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感伤和怀恋旧时之事的感慨,沈氏评曰:“海叟以遗民终,不罹于祸,诗中独高清节”。[19]

三、《清诗别裁集》中桃花诗成因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本身是非功利性的,可是纵观文历史长河,政治、经济以及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对于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政治和经济给予文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思想文化的范围,就像阿多诺所说:“从艺术发动之初,一直延续至现代集权国家,始终存在着大量对艺术直接的社会控制。”[20]而有清一代,文学一直处于政治的挟制之下,文人只能埋首“故纸堆”,不敢轻易“妄谈”现实,而沈德潜这样一位被乾隆所赏识并称其为“江南老名士”的文人,他所标举的“温柔敦厚”说正合了统治集团的心意,其在《说诗晬语》将讽喻诗分为“盛世之音”和“亡国之音”两类,认为“温厚和平”的就是“盛世之音”,而“明明说出”、直接指斥统治者的则为“亡国之音”,应该加以摒弃,这也正是乾隆赏识他的地方,其实与其说是赏识倒不如认为是利用了沈氏的正统诗学观以及他在诗界的名望。

在这样的环境中编选出来的诗集——《清诗别裁集》自然也是既合乎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且符合其编纂人沈德潜的诗学观,有了这样的基调,诗选中的桃花诗也就多为描写春景、憧憬桃源之作,而绝少《桃花扇》中的批判反思之意。不过钱谦益的诗作入选,倒是沈氏文人意识的反抗,也是其日后被乾隆斥责的祸根之一。

纵观《清诗别裁集》中的桃花诗,多带悲戚之色,或者伤春惜春、或者感慨物是人非、或者哀叹自身处境,细细情思让人泪下。这是因为诗选选入的是清初诗歌,那时的诗人不少是明朝遗民,作品中多怀旧之情、故国之思,关注家国社稷、感叹兴亡盛衰,民族感情融于诗歌之中淡淡如水却绵绵不绝。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康乾之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期间诗歌创作的中心也慢慢开始转移,诗人开始关注自身个人的生存状况和一己之个性,吴绮便是这类诗人的代表,他在湖州为官期间擒治豪猾,招待四方名流,赋诗游宴而无虚日。吴梅村赠诗云:“官如残梦短,客比乱山多。”[21]友人纳姬时他赠诗:“桃花潭水儿家住,只问郎情深不深。”打趣自己的朋友。

统治集团的文化钳制加之编纂者个人正统的诗学观,同时诗人所哀伤的移民处境,是《清诗别裁集》中桃花诗“哀而不伤”的主要原因。

注释: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106页。

[2]刘勰著,李平、桑农注评《文心雕龙》,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20页。

[3]陈涛译注《晏子春秋》,中华书局2007年版,119页。

[4]左丘明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194

页。

[5]《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〇,中华书局1988年版,1921页。

[6]《全唐诗》卷四五三,中华书局,1999年版,5154页。

[7]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页。

[8]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页。

[9]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页。

[10]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3页

[11]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56页。

[12]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88页。

[13]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60页。

[14]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07页。

[15]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83页。

[16]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52页。

[17]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25页。

[18]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82页。

[19]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44页。

[20]阿多诺著,周宪等译《艺术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7页。

[21]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52页。

参考文献:

[1]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 刘勰著,李平、桑农注评《文心雕龙》,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4] 王先霈、孙文献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Manifes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Chinese Ancient Peach Blossom Theme And Imagery In "Qing Shi Bie Cai

Ji"

HE Bei-bei

Abstract:Connot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standards of the article,and the ancients praise highly to point to the check, ima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best vector expression. Peach blossom is the plant images accumulated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become the image representative. On "Qing Shi Bie Cai Ji" was found, there are 101 poems mentioned about peach blossom , 12 poems about the Peach Garden. The authors expressed by the peach blossom image subtle of ideal society of Peach Garden for the spring tour, cherish, to love the expectations, nostalgia, to own situation lament, feelings, coupled with the written history background to make peach blossom theme and imagery shine in "Qing Shi Bie Cai Ji".

Key words: "Qing Shi Bie Cai Ji ";the peach blossom;image

论文评阅人意见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评阅人评阅人职称意见

评阅人

评阅意见签字

论文评阅人意见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评阅人评阅人职称意见

评阅人

评阅意见签字

指导教师评语页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指导教师职称

评语

指导教师

论文等级

签字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过程记录

院系专业年级

答辩人姓名学号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过程记录:

答辩是否通过:通过()未通过()

记录员答辩小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登记表

院(系):专业:年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