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法学全面的小抄、复习资料

教育法学全面的小抄、复习资料

教育法学全面的小抄、复习资料
教育法学全面的小抄、复习资料

教育法学

名词解释:

1、教育法: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2、家庭教育权:是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

3、教育法的渊源:法的渊源简称法源,从不同的意义出发,对法的渊源有不同的理解。通常情况下,人们从形式意义来使用法的渊源这一概念,它指的是国家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不同效力和地位的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教育法的渊源则是指教育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4、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者占有、使用人,在对不动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时,相互之间应当给予便利或接收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6、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以此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所取得的主体资格。

8、法律上的教师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对教师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它是依法产生的,并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

9、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而应当依法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10、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11、教育法律现象:是指教育法在产生、发展、实施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关系,以及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具体表现于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等。

12、教育法的规范: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

13、社会教育权:是指来自于行使国家教育权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

14、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15、教育法的遵守: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严格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行事,使教育法得以实施的活动。

16、教育法学:又称教育法律科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填空题

1.教育法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

2.从狭义上讲,教育法的适用是专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运用教育法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3.教师职务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岗位的设置及各级岗位的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的总称。

4.根据法律责任的类型划分,法律制裁可相应地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违宪制裁。

5.民事诉讼起诉的要件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两种。

6、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更标志着一个国家文化、科学、技术及教育的最高发展水平。

7、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为(1)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必须有合格的教师;(3)必须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必须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8、《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9、根据违法行为的一般特点,可以将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可概括为主体、行为、心理状态、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10、教师申诉制度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及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处理不服,或认为侵犯了合法权益,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

11、教育法的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

12.教育法的效力包括教育法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或组织的效力三个方面。

13.《教育法》中“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14.教育权是法律赋予一定主体的有权承担教育任务的资格;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一定主体有权享受教育的资格。

15.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程序包括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

16、(国家教育权)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法对教育行使的领导和管理的权力。

17、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内容是指(组成教育法学体系的各项基础知识的总和)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教育法的基本理论,二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三是法律责任)三个方面。

18、根据宪法规定,我国教育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

19、学校教育权是指(赋予学校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20、受教育权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公民在受教育方面,可以作为和不作为或要求他人为其受教育权而作为或不作为的能力和资格)。

单项选择题

1. 1995年,(D.教育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教师法》属于(A. 法律)。

3.在《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中,规定了个人脱盲标准。其中,规定农民识. 1500 个汉字。

4. 《教育法》中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D.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5.《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A. 隐匿)、毁弃;

6 义务教育的根本特性是(B.强制性),其目的是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

7.教师聘任制的运行是指教师聘任合同具体发生(C.法律效力)的过程。

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所称的“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D.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9.学校捐赠应坚持“自愿和(B.量力)”的基本原则。

10.按照违法性质和危害程度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C.违宪法律责任四类。

11.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B.教育行政法规)

12.清末最重要的、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政权灭亡为止的教育法规是(B.《奏定学堂章程》)

13.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理论基础是“三权分立”说。“三权分立”是指(D.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分立)

14.教育督导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工作的监督制度,这种制度属于(C.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

15.教育法律责任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其区别于其他社会责任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C.强制性)

16.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属于(D.事业单位法)

17.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B. 1993年10月31日)

19.根据《教师法》第14条的规定,下面哪种情况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A.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

20.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B. 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21.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A.国家财政拨款)

2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实施

23.根据《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的规定,农民个人脱盲要识(B. 1500个汉字)

2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学士学位由(C.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25.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分为(四个等级)

26.(C.1957)年,德国学者黑格尔撰写的《学校法学》一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

27.《职业教育法》属于(A. 法律)。

28.义务性规范是指人们在法定条件下,必须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29..《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

30.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具有制定(B.教育行政法规)权限。

31、比较研究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对同一教育法或教育法律现象在(不同发展时间)的特点进行比较。

3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属于(行政法规)。

33、(教育法的体系)是指以一国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形成的门类齐全、协调一致的统一体。

34、我国(《宪法》《教育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多项选择题

1.(B. 教师的教学行为 D.教学设施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

2. 下列各种教育法制监督的类中,属于国家监督的(各级政府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监督行政监察)。

3.与社会保险不同,商业保险的基本特点为( A. 自愿性D.契约性)。

4. 法律责任与其他责任(如道德责任、纪律责任)等不同,其具有(A. 法定性B.条件性)特点。

5.(A.法律性B.特定性C.非诉讼性)是教师申诉制度的基本特征。

6.《教育法》中规定,学生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B.奖学金C.贷学金D.助学金)”的权利。

7.《教师法》中规定,我国现阶段教师的权利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获取报酬权和(A.民主管理权 B.教育培训权D.管理学生权)。

8.目前我国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要特点为(A.犯罪团伙化C.方式智能化D.成员低龄化)。

9.保险的基本职能主要有(B.经济补偿D.保险金给付)。

10.学生申诉制度包括(A.提出申诉C.申诉受理D.申诉处理)等环节。

11.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 A. 假定B. 处理 C.奖惩)三部分。

12.国家教育权的分配在横向上一般分为(A.教育立法权B.教育行政权C.教育司法权)。

13.下列各项中(A. 学校B. 教师)属于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14.教育法的非正式解释是指(B.学术界C.社会团体D.公民个人)对有关法律所作的法理性或学术性解释。

15.在下列各项教育法制监督中,(C. 民主党派监督D. 人民政协监督)属于社会监督。

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公共性原则。(1)《教育法》中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法之所以要确立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教育事业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业。其次,个体发展的活动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而,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活动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成为整个社会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最后,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为社会发展作贡献。2)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教育法》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2. 简述《教育法》中规定的与学校收费有关的法律责任。《教育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行政处分。”

在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是指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收费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以及有关收费事宜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收费的减、免等方面的规定,自立收费项目或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非法或不合理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给受教育者的财产权益和其他合法权益带来损害的情形。

对违反本条规定,向受教育者违法或不合理收取费用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经发现和查实,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有权和应当责令向受教育者退还所收费用,有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不得拒绝。对违法或不合理收取费用的学校及其他教育行政机构直接主管的领导以及直接负责人员,视其行为的具体情节和造成的后果、社会影响的严重、恶劣程度,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行政处分。

3.简述我国行政诉讼的程序。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我国行政诉讼的程序包括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和执行程序。其中,一审程序又包括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几个相互衔接、依次转移的阶段。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终审程序,是指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裁定,在其发生法律效力之前,基于当事人的上诉,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再审程序,又称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进行重新审判的程序。执行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的裁定、判决,而由人民法院根据另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实行强制执行的活动。

4.简述国家考试制度的含义和类型。国家教育考试是指由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根据一定的考试目的,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所确定的考试内容、考试原则、考试程序,对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的测定和评价。《教育法》中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是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受教育者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的国家教育考试类型包括:(1)按国家规定进行的统一入学考试,如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2)学历认证考试,如教育自学考试;(3)水平考试。

5.简述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意义。(1)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职业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的距离缩短历程。(2)教师专业化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师范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出训练有素的达到专业化标准的教师,以教师的专业化来实现教学的专业化。《教师法》第三条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教师职业的属性,并以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制度作为相应的法律制度,确保教师专业化的实现程度。

6.简述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内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或死亡的各类事故。归责是对法律责任的归结。它是一个复杂的责任判断过程,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责任时必须依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这就是归责原则。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目前的法律根据主要有:《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和《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就现行法而言,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采取“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体,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为补充。学校、学生及其监护人、其他当事人都可能成为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主体。

7.为什么说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所谓公定力,是指教育法规定的事项,是表达国家对于教育的要求和意志的,为此,该事项具有公认而确定的效力,即公定力,他人不得自行否定其效力。这与民法、刑法相比是截然不同的。民法和刑法一般都涉及当事人双方,如原告和被告双方,最后依据民法、刑法裁决。教育法则不然,它所规定的大多数法律关系,在当事人之间一般都具有不对等性,也就是说,不论这种关系的对方意见如何,只要国家机关依法下达了指示或命令,这种法律关系就形成了,关系的相对方就必须履行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任何个人无权否定教育法规定的法定效力。

8.学生提起申诉需要符合哪些条件?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或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小,可由监护人代为提出。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作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内。最后,提出申诉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9.教师聘任制有哪些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通过聘任确定双方的法律关系。(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10、学生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1.社会在实施义务教育中有哪些职责?《义务教育法》所称“社会”,是指社会的各种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除适龄儿童少年及其家庭以外的其他公民和个人。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其主要职责有:(1)依法办学;(2)捐资助学;(3)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不得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4)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5)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应当保证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12.请解释“3+X”高考科目设置方案的基本涵义。“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

13.简述教育法学与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前者又称教育法律科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与教育法学都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教育法学是为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在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义务等方面对教育活动进行的研究。教育学是对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教育法学与教育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同客体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学为教育法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法学在对教育法律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又必须遵循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规律等,比如教育法学在研究教育法的制定过程中,必须遵循符合教育规律的基本原则,才能制定出适应教育发展需

要的、真正发挥作用的教育法。

14.简述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相互关系。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教育权与受教育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两者的共同特点为:第一,两者都是教育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一定主体所享有的利益。第二,二者都是教育法所赋予一定主体的一种资格。第三,二者都是教育法所保障或允许的,一定主体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2)两者的不同特点为:第一,二者的主体不同。第二,二者的来源不同。其次,教育权与受教育权之间是相互依托的,其主要表现在:(1)受教育者的存在是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的基础。(2)教育权主体与受教育权主体通过一定的权利与义务使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3)教育权的滥用或不合理设定会导致侵害、限制或剥夺一定主体的受教育权。

15.简述教育法制监督的作用。教育法制监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教育法制监督是保证教育法正确运行的有效手段;(2)教育法制监督是保证各种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3)教育法制监督可以推进我国依法治教的进程。

论述题

1.你认为,家庭应如何依法保证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1)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中都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对义务教育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适龄儿童和少年的义务也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在家庭义务方面,《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2)《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还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适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不能保证义务教育顺利实施的违法行为及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作了规定。在家庭的责任方面,《<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规定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城市由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机构,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拒不送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的,可视具体情况处以罚款,并采取其他措施使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为此,家庭应依法履行自身的义务,以保证其子女及时接受义务教育。3)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2.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1)教师的权利也称教师的法律权利,是指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其具体内容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教师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特别是《教师法》对我国教师现阶段的权利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主要内容为:(1)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简称教育教学权。(2)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简称科学研究权。(3)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的权利,简称管理学生权。(4)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简称获取报酬权。(5)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简称民主管理权。(6)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简称教育培训权。(2)教师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当其权利受到侵犯时,教师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通过教师申诉制度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寻求法律救济。《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做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出处理。”第三十六条还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3)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说明你的认识。

3.联系实际,说明你对学校权利的理解和认识。(1)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校享有以下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2)国家保护学校的上述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如果其受到非法侵害,国家将对违法行为实施制裁。(3)学校应依法行使自身的权利,不可滥用权利。(4)结合自身实际,对学校的相关权利进行分析和阐述。

4.结合实际,谈谈对未成年学生人身权的法律保护。(1)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权利。一般而言,人身权包括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人身安全权、人身自由权、心理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信用权、婚姻自主权、著作权、监护权等多项具体权利。(2)《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侵犯未成年学生人身权利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种对权利的侵犯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名誉荣誉权等方面。身心健康权是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学生的生命健康权、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受到法律的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隐私权是指学生有权要求他人尊重自己个人的、不愿让或不方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对这一权利的法律保护主要表现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不得隐匿、毁弃、非法开拆未成年人的信件。名誉荣誉权是指学生有权根据其日常生活行为、作风、观点和工作表现获得关于思想品德、学业表现或其他方面形成的积极社会评价以及特定社会组织授予的称号。未成年学生的名誉荣誉权受到法律保护,他人不得诽谤、诋毁,非法定程序,他人不得剥夺。否则,就构成了对学生名誉荣誉权的侵犯。(3)对未成年学生人身权的保护是多方面的,除上述提及的具体方面外,在管理和教育学生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们的著作权、肖像权等等。由于学校或教师的故意或过失而造成对学生这些具体权利的侵害,学校或教师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结合自身实际作进一步论述。

5.试述教育法律关系的基本特点。教育法律关系就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型的法律关系,也称行政法律关系;另一类是横向型的法律关系,也称民事法律关系。

教育行政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其教育行政权力过程中发生的关系。这一关系反映的是国家与教育的纵向关系,其实质是国家如何领导和管理教育的活动。教育行政关系与一般行政关系相比,虽有共同的特征,但又有很大的差异性。这是因为学校活动是在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下进行的,参与这一活动的主体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学生是脑力劳动者,从事着精神领域中的创造性活动。它要求尊重知识、尊重创见和实践,尊重教育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法律在调整这方面的关系时,不能将它与一般的行政关系同等对待。

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是在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学校与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这类法律关系是在共同意思表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个平等主体之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引起的财产所有和流转是这类关系的基本内容。教育法律关系涉及面颇广,有些具有明显教育特征的民事关系,往往并不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如近些年来办学体制出现的多元化等,这一类特殊的具有民事性质的社会关系,单靠民法调整是很不够的,必须由教育法和民法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6.依据我国《教育法》,谈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特点。公益性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别于企业组织的根本性特点。所谓公益,就是公共利益,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特点,主要包括:(1)不以营利为目的。

《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而划分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的标准在于是否将办学和其他经营性活动获得的收入用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是否用于填补自身办学经费的不足。(2)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这是排除宗教对教育教学活动非法干预和渗透,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护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和重要举措,是保证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重要标志。

7.试述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的优点与缺点。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是与教育价值的基础——平等与效率这一范畴密切相关的。单轨制有利于民众教育权的获得,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机会的均等,但不利于教育效率的提高。双轨制由于强调个性、强调差异,最初的意义在于在教育权上保证了部分统治阶级子女的个性发展,但是由于等级的观念与特权观念的影响,不利于教育的普及。从某种角度上说,对统治阶级子女的这种“英才”教育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受教育权利为代价的,不利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与全民素质的提高。分支型学制既要保证群众教育的普及,又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强化受教育权的差异性,突出实用主义学科教育,但是在阶段的衔接以及分支程度上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教育发展的盲目性与复杂性

8.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律关系的理解和认识。(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之间也可以结成各种关系。而要使一定的教育社会关系成为一定的教育法律关系,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法律规范的调整,使其在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在此之前,它仅仅是“一种(个)普通的社会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于它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它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要体现教育的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于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设定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其主要指政府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垂直的行政法律关系。2)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其主要指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受教育主体产生影响。3)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其主要是指在教育法学范畴内,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它是以法律赋予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前提的。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其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5)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其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6)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其主要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学校,与社会之间依法存在着权利和义务关系。

(3)结合实际,说明理解和认识。

9.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的平等性原则的理解和认识。(1)教育的平等性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教育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规定确定了

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原则。

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一般包括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和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三个层面:首先,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是指每个公民在入学机会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明确了公民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性。其次,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获得教育条件、教育待遇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对此,《〈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教育法》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实施义务教育,应当为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的受教育的基本条件为:“(一)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二)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三)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同时,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第三,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后,有获得学校和社会公正评价的平等权利。这种平等主要体现为学业成绩和品行评价上的平等、进一步求学机会上的平等、就业机会上的平等等。《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受教育者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第二,扶持特殊地区和人群教育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在实践中的体现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这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针对我国目前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教育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尽快实现教育的平等性原则。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法则规定国家对这些地区及人群给予特殊的帮助和扶持。《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这些规定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平等性原则的实施。

此外,女童、流动人口子女、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也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2)结合具体实例作进一步论证。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生的义务的理解和认识:一定权利的享有对应着一定义务的履行。我国《教育法》对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一)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遵守法律义务)

作为国家公民,学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是其作为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法律、法规是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一切活动的基本准则,任何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若有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二)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养成良习义务)

这是指学生应当履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这是我国培养学生成为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

(三)努力学习的义务(努力学习义务)

这是指学生应当履行“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也是学生区别于其他公民的一项特定义务。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学生的义务有所不同。(四)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遵守制度义务)

这是指学生应当履行“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教学、科研、德育、劳动、体育等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对这些管理制度,学生有义务遵守。学生遵守这些管理制度,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从广义上说,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学生如果违反其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将会受到批评教育或相应的处分。

11、结合实际谈谈依法治教的现实意义:“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人类历史由荒蛮走向文明的标志。因其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才得以维护和确立,社会的结构才能够完整和谐,人们彼此的活动和社会机体才能得到有效调节。一个社会各个层面的法律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如何,对其良性运转和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是教育走上法治的时代,这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用法律手段调节教育活动,是伴随教育的普及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对教育的一种新的调控机制。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针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法关系日趋复杂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已经制定了若干的教育法律法规,这些法规为依法治教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法律的制定与颁布,仅仅是法治的开始,法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得以实现,才是更为重要的。

1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终身性原则的认识和理解:随着现代化科技和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小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为终身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水都不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获得终身享用的知识,因此,必须不断学习,补充能量,终身教育理论认为,在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现代社会条件下,既要有必要也有可能打破人的一生中仅限于青少年时期

案例分析题

1、大学生因作弊受学校处分案

1.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学校和学生。2.本案涉及到《宪法》、《教育法》以及国家关于考试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1)根据国家考试的有关法律规定,严某违反了考试纪律,应当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2)《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学校对严某的处分应当适当,而不应随意剥夺严某作为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严某。(3)《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四)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起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由此,严某向学校提出申诉是合法的。(4)本案是一则侵犯学生受教育权案。学校及有关领导应承担相应的行政与民事责任。3.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生要遵守考试纪律;(2)学校应维护考场纪律,依法对考试作弊行为进行惩处;(3)学校应正当行使自身的权利,依法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的纪律处分应依法进行,不得随意开除学生。并应对自身的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当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勇于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2、教师能对学生进行罚款吗

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为教师、学校、学生及其家长。

本案中学校和教师对违纪学生进行罚款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其违反了国家关于行政处罚的有关规定。因为学生上课迟到是一种违纪行为而不是违法行为,学校只有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予以处分(纪律处分)权力,但却没有对学生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罚款是一种行政处罚方式,只能由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来实施,而该校教师的罚款行为超越了其法定的权限范围,学校应责令其如数退还所收的罚款,并撤销错误的规章制度。

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校和教师均有权加强教学管理,整顿教学秩序,但在进行此项工作时需采取正确的方法,依法而行,应加强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也可进行纪律处分,但不能随意对学生进行行政处罚。

(2)学校和教师应依法行使自身的权利。在制定任何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时,都应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应当“依法治校”,而不应“违法治校”。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3.小明和小华是S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一天,小明和小华在课间休息时玩跷跷板,小明推了小华一下,致使小华从跷跷板上掉到水泥地面上摔伤,共花去医药费1000元。

请问:在这起事故中,谁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在这起事故中,小明的监护人和S小学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小明未满10周岁,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小明的监护人应当代替小明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S小学将跷跷板设置在水泥地上,未能充分考虑学生活动条件的安全性以及教育管理不当,因此S小学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由此,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对被监护人的安全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活动以及活动场地和器械的管理。

4、学校拒收残疾儿童入学案

1.本案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为:学校、学生及其家长。

2.黄某的儿子虽有残疾,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尚可自理,普通小学应给其学习的机会,黄家屯小学和龙门镇小学拒收黄某儿子入学的行为是违法的。其违反了《宪法》、《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有关规定。

首先,《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公民劳动、生活和教育。”由此可知,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国家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因而,黄家屯小学和龙门镇小学的做法是违反《宪法》的。

其次,《教育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征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由此可知,残疾人和健康人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黄家屯小学和龙门镇小学的做法是违反《教育法》的。

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普通小学、初等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或者其家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可见,黄家屯小学和龙门镇小学拒绝招收残疾儿童入学的做法,违反《残疾人保障法》。

此外,对本案中,龙门镇小学提出的该生不属于其学区,故不能招收其入学的问题,应如何看待呢?我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的设置,由该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由此可知,就近入学是小学设置的要求,也是划分学区的标准。一般来说,对正常学生来说,应当依照所划定的学区入学,家长不能挑选学校。但对有残疾的儿童,则应当给予照顾。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残疾人教育,根据残疾人身心特征和需要,按照下列要求实施:……(三)特殊教育的设施设置、教材、教学方法、入学和在校年龄,可以有适度弹性”。而这种弹性也可以体现在入学学区的划分上。我们说,学区划分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中小学的布局更加合理,便于适龄儿童入学,同时也是为了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龙门镇小学以不属于其学区为由拒绝该生入学,是片面教条地理解了法规的有关规定,而未理解我国有关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精神实质和最终目的。其行为也是不合法的。当然,在本案中,应负主要责任的是应当招收该生入学的黄家屯小学。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四)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应当在该地位或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本案中,黄家屯小学的有关人员拒不接收残疾儿童入学,属于违法行为,应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如果坚持不改,应给予行政处分。因为本案还未造成损失,所以不涉及到赔偿问题。3.由本案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 学校应认真执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中有关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规定,采取积极措施,接收残疾儿童入学。(2) 对能够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的残疾儿童,一般来说应安排进正常儿童的班级就读。这样更有利于残疾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对于盲聋哑、弱智儿童应视情况单独设校或单独设班。(3) 对于歧视残疾儿童,侵害残疾儿童权益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教育和法律制裁,保障残疾儿童的合法权益。

5、老师骂学生“坐台都没资格”致女生自杀案

案情:渝中区实验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丁婷(化名),2003年4月12日中午从学校教学楼跳楼坠地死亡。丁婷是一个15岁的少女,和同学的关系相处融洽,在出事之前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丁婷自杀前,其班主任老师汪宗惠曾在学校办公室里有一个教师和另一个学生陆续在场的情况下,对丁婷说:“你长得又矮又丑,连坐台都没有资格”。丁婷的父母以侮辱罪将汪宗惠告上法庭。他们认为,汪宗惠在丁婷自杀前说的这句话,侮辱了丁婷,导致丁婷跳楼自杀。

案例分析:第一,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在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教师(汪宗惠)、学生(丁婷)、另外还有学校、学生的监护人(丁婷的父母)。

第二,案例中有谁违法了,违反了什么法。《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这些规定,教师汪宗惠已触犯了《教师法》,违反了《教师法》的有关规定,未能很好地履行自身的义务,侵犯了学生丁婷的人身权,导致其用自杀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因此其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由于是学校任命教师汪宗惠担任学生丁婷的班主任教师,而丁某是在学校自杀的,因此,学校对教师使用不当,对学生监护不利,也违反了一定的法律。在此,应当明确,学生丁婷并没有违法,因为其学习不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由于违法所造成的。

第三,分析案例中当事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本案中,由于教师汪宗惠对学生进行人身侮辱,促使其自杀,因此其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并应受到一定的行政处分。但由于学生丁婷的自杀行为主要是由其自身的个人行为而造成的,并不是由教师汪宗惠直接造成的,因此,教师汪宗惠并不承担刑事责任。在此,应注意,在分析这类案件时,一定要认识到:虽然教师侮辱学生不对,但其并不是造成学生死亡的直接原因,学生自杀并不是因老师说了一句话而引起的,不要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教师侮辱学生不对,学生自杀是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做法,所以是由于学生自身原因而造成的死亡。与此同时,由于丁某是在学校自杀的,学校在这方面有对教师教育不严、对学生监护不利的责任,因而也应承担一部分法律责任,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第四,本案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1)教师必须认真学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加深对《教师法》等相关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以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2)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对学生的监护和心理教育。(3)学生应树立法治意识,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增加对侵害自身行为的抵抗力。同时,应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正确对待别人特别是老师的批评,提高自身的心里承受力。

6、学校“重男轻女”,对女生另眼相看

案情:某县一重点中学,在1997年公布的初中升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时,擅自对男女学生分别划定不同的分数线,男生是640分,女生是660分,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比男升高20分。同时规定,女生的分数线上了640分,未达660分的,如若想进入该校高中部学习,需要另交1万元的费用,并属于自费生。学校的这一做法,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许多家长,特别是女生家长表示无法理解,非常愤慨,认为学校的行为是对宪法规定的男女平等原则的公然践踏,并向多方反映。该县县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采取措施,责令该校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改正,要求该校对男女学生统一划线;同时,对直接责任人员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责令该校公开检讨这一错误做法。1、此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2、要分析此案例中当事人都违反了什么法律。3、要分析这些违法的主体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4、要分析这一案例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一般在作案例分析时都要掌握上述几点。

案例分析:对于这个案例,我是这样分析的:首先,本案中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1)学校。由于是学校规定的分数线,因此,学校是法律关系主体。(2)女生。这里,法律关系主体可以确定为考入该校的女生,特别是640-660分之间的女生。(3)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看,这里还会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因为行政部门对这所重点中学的行为是否认可。

第二,学校违反了宪法、教育法,由于学校做了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对女同学采取了歧视行为,所以,从分析违法性质上看,应该说,其违反了有关的行政法。第三,违法者应当承担的首先是一种行政责任,因为这种规定错误地行使了国家或行政部门赋予的招生权。其次,在民事上也产生一定的责任,因为有些学生交了一万元钱。所以有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两方面内容。

第四,启示:我想,一是作为学校在确定自己的行为时,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定,学校可以有招生自主权,但是在行使招生自主权时不能违反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学校的规定是属于自己的法律授权的自主权,所以要受到限制。二是作为女生来讲,在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应当依据法律寻求救济。

7、教师能否让学生“牢记”答案

案情:河北省某县小学期末统考前,该校三年级某教师竟设法弄到了试卷,并作出答案后,让学生“牢记”,此举引起了学生家长的极大不满。据某家长反映,2月2日下午,已到放学时间了,而孩子们却都没有回家,家长们都十分着急。直到晚上7点30分,孩子们才回家,并告诉家长,因为“老师搞到了卷子”,并作出答案后,让他们抄下来“牢记”。次日早上临考前,这位老师竟然又“加班”,给学生们又抄了一道“写作题”。家长们说,这位老师是公办教师,去年10月才来该校执教。由于会驾驶,他经常晚上加班开车“挣外快”,甚至有时白天也不能正常为孩子们上课。因他如此不负责任,使得孩子们的成绩急剧下降,原来数一数二的优等生在大型抽考中竟然不及格。为了让学生们“考个好成绩”,这位老师竟然采用了“偷考题”的手段。家长们认为,教师除了教书之外,还要育人,而这位老师却如此“做手脚”,只会教给孩子们学会“不劳而获”,又谈何很好地“育人”呢?这位老师的做法严重影响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并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后果。据了解,某县教育局已委派专人去调查此事。试分析: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本案对你有哪些启示?【答案要点】

1、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该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学校。

2、本案中,该教师的行为违反了以下法律、法规:

(1)《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而本案中,该教师身为公办教师,却未能很好地履行自身的义务,其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利用晚间开车,致使白天不能正常为学生上课,使学生成绩急剧下降,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应“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还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而本案中,该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好,却公然采取了偷考题、让学生背答案的手段,一方面,说明了他对工作极不负责任,敷衍了事;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未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而是引导学生弄虚作假,因而其缺乏作为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他的做法还严重违反了学校关于考试工作的有关规定。

3、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人员奖惩暂行规定》中规定:“国家行政机关所属工作人员有下列违法失职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应予以行政处分;如果情节轻微,经批评教育后,也可免予处分;……”,据此,可对该教师给予适当的行政处分,如:警告、记过、记大过、撤职、开除等。与此同时,由于该校对此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管理不善,对其教学质量不高未采取相应的措施,最终导致该事件的发生,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为此,学校有关领导也应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

4、由本案引发的思考:

(1)教师应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教师的教学管理,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教师的不良或违纪行为;

(3)再此,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如有余力,是可以通过额外劳动取得符合规定的额外报酬的,但前提必须是做好本职工作。只有那些不劳而获,或置本职工作于不顾,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人,才是应该受到道德和法律谴责的。

重点附加题:

1、教育法学的发展经过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独立化。第二,系统化。第三,专业化。出现了教育法学的专业学术组织和专业学术杂志。第四,课程化。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教育法学课程。第五,国际化。出版教育法学著作。

2、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一)学习教育法学是深入了解现行教育法的需要;(二)学习教育法学是完善教育法学科的需要;(三)学习教育法学是促进依法治教

的需要。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管理教育事业。学习教育法学可以树立依法治教的观念,为依法治教奠定基础。

3、学习教育法学的基本方法:(一)自学法。(二)文献阅读法。(三)调查研究法。(四)比较研究法。(五)系统思考法。(六)案例分析法。

4、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对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一)统治阶级意志;(二)国家制定或认可;(三)强制力;(四)教育法律关系;(五)行为规则。

5、教育法的特性:教育法的特性是指由教育法特定的调整对象和特定的内容所决定的不同于其他法律的个性特点。归纳起来,教育法的特性可表现为三点:(一)调整对象的特性。即教育法调整的是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二)法律关系的特性。即教育法的法律关系具有复杂性。教育法的法律关系既包括行政法律关系,也包括民事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有时互相交叉、重叠。不象其他法律的法律关系那样单一。(三)调整手段的特性。即教育法的调整手段具有多样性。在教育法律纠纷时,经常运用的手段有:行政手段、民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等等,还可以是这些手段的结合运用。

6、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全部教育法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准则,是制定和执行教育法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一、教育的方向性原则;二、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三、教育的平等性原则、四、教育的终身性原则。

7、教育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

8、教育法律规范的分类:1. 义务性规范。这种规范在法律条文中往往使用“必须”、“应当”、“义务”等字样。2. 禁止性规范。这种规范在法律条文中往往使用“禁止”、“不得”等字样。3. 授权性规范。它在法律条文中往往使用“可以”、“自由”等字样。

9、教育权的分类:国家教育权、学校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

10、弱势群体的含义:弱势群体是指在某些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这个概念具有两个意义: 一是与正常人相对应而提出来的;二是与强势群体相比较而提出来的。

11、弱势群体的分类。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弱势群体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性别弱势。第二,经济弱势。第三,健康弱势。第四,经历弱势。第五,身份弱势。弱势与非弱势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照顾弱势群体的时候,必须考虑法律的公正。

12、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综合性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政府与学校的关系;(2)学校与教师的关系;(3)学校与学生的关系;(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5)学校与家庭的关系;(6)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13、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法律上所称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是指有生命并具有法律人格的个人,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法人是与自然人相对称的概念,指具有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组织。

14、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这些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公民(自然人);二是机构和组织(法人);三是国家。

15、成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条件:1.权利能力。权利能力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能够参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利或承担一定义务的资格。这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参加任何教育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2.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是指法律所确认的,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参加法律关系确认的,行使一定权利和履行一定义务的资格。3. 责任能力。责任能力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具有承担相应的责任的能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来讲,把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结合起来分为有责任能力人和无责任能力人。

16、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1.物,2.行为,指作为和不作为;3. 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是人格权和身份权的客体。主要是指公民(如教师、学生和其他个人主体)或者组织(如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名称以及公民的生命健康、身体、肖像、名誉、身份、隐私等。

17、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间在一定条件下依照法律或约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就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和依法应当履行的责任。

18、教育法律权利及其表现形式:1.行为权,行为权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2.要求权;3. 请求权。

19、教育法律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从宏观方面讲,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微观方面讲,二者存在结构相关、数量相当、功能互补和价值主从关系。第一,结构相关。是指任何一项教育法律权利的获得都必须有相对应的教育法律义务,二者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的。第二,数量相当。这主要表现在教育法律权利和义务在总量上是大体相等的。如果教育法律权利总量大于义务的总量,有的权利就是虚设的;如果教育法律义务总量大于权利的总量,就会出现特权。第三,功能互补。教育法律规范调整教育社会关系是通过教育法律权利和义务双向机制来调整人们行为的,二者在总体上呈现出相互补充的功能。教育法律权利表征利益,教育法律义务表征负担。因此,我们不能只强调自己的权利而忽视履行义务,也不能只强调履行义务而忽视权利的行使。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主体之间只有在这种教育法律权利和义务的互动关系中,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秩序。第四,价值主从。教育法律权利与义务在价值选择上并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有主要与次要、主导与非主导之分的。关于权利与义务何为主要或主导方面,大体上有三种意见:权利本位论、义务本位论、权利与义务本位(或权利义务无本位)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法将权利本位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

20、教育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一)教育法律关系是动态的。1. 产生。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主体之间出现了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2. 变更。教育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或内容中的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它包括权利主体的增加或者减少、权利内容的部分变化和物的量的增减等;3. 消灭。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指的是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完全终止。(二)教育法律关系变化的条件:1. 抽象的条件,即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2. 具体的条件,即教育法律事实的存在。

21、教育法律事实。(一)概念:教育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二)特征:教育法律事实与一般意义上的事实有重要区别:其一,教育法律事实是一种规范性事实。其二,教育法律事实是一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其三,教育法律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三)教育法律事实的种类:事件和行为。

22、教育立法的含义:教育法的制定又称教育立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创制、修改、补充和废止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的教育立法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创制、修改、补充、和废止教育法律的活动。

30、教育立法权限的划分: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立法权限,包括教育立法权限,可以分为以下层次:(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制定教育法律的权限;(二)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教育行政法规的权限;(三)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的权限;(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制定教育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限;(五)国务院所属机构及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教育规章的权限。

31、教育立法程序:(一)法律议案的提出;(二)法律议案的审议;(三)法律草案的通过;(四)法律的公布

32、教育法实施的含义: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

33、教育法的适用:教育法的适用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从广义上讲,教育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将教育法运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二)从狭义上讲,教育法的适用是专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运用教育法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34、教育法的遵守: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严格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行事,使教育法得以实施的活动。遵守教育法,除了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之外,还应当遵守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规章。

35、教育法的解释:教育法的解释是指对教育法的内容和含义所作的说明。(一)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又称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对法律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二)非正式解释:非正式解释又称学理解释、无权解释,是指学术界、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对有关法律所作的法理性和学术性的解释。

3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亦称学校教育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37、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根本特性是强制性,强制适龄儿童和少年、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履行相应的义务,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

38、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适龄儿童和少年的义务:(一)国家与社会的义务:1. 国家有设置义务教育机构的义务。2. 国家有承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义务。

3. 国家有发展师范教育,为义务教育机构提供合格师资的义务。

4. 在社会义务方面有几项义务。(二)学校的义务;(三)家庭与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1.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2. 适龄儿童、少年有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在此期间不得辍学。

39、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育。1996年5月15日通过了《职业教育法》,该法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走上法制轨道的基本依据。

40、成人教育制度(一)概念:成人教育,是指通过业余时间、脱产或半脱产的途径对成年人进行的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岗位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二)形式。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多样。(三)任务。1.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没有受完初等、中等教育的劳动者进行基础教育;2. 对已经就业或需要转换岗位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3. 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4. 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大学后继续教育;5. 为满足公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教育。

41、扫除文盲教育制度:概念:扫除文盲教育是为使不识字或识字少的成年人获得初步的阅读、写字、计算能力而进行的最基础的文化教育。

42、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概念。国家教育考试是指由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根据一定的考试目的,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所确定的考试内容、考试原则、考试程序,对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的测定和评价。也是检验受教育者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的国家教育考试包括:按国家规定进行的统一入学考试,如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学历认证考试,如教育自学考试;水平考试。

43、学业证书制度:(一)概念。学业证书是颁发给受教育者的表明其受教育程度及其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凭证。(二)颁发。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学业证书的发放是一种国家的特许权力,只有经过国家批准或认可的教育机构或教育考试机构才有资格颁发学业证书。(三)分类。我国学业证书包括学历证书和非学历证书两大方面。1. 学历证书是学业证书的主体,是学制系统内的教育机构对完成学制系统内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的受教育者所颁发的文凭,分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三种。2. 非学历证书是指实施非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不能按国家教育教学标准组织学制系统内分阶段的教育活动,不能发放学历证书,但可根据其办学宗旨和具体情况,给毕业生发放写实性的学业证书。这类学生如要获得学历证书,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学历认定考试或者自学考试。

44、学位制度:(一)概念。学位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的学术称号,表明学位获得者所达到的学术或专业技术水平。(二)分类:“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三)授予:《学位条例》规定,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四)种类:1. 学术性学位;2.“专业学位”,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医学(临床)博士”学位、“教育硕士”学位等。

45、教育督导制度:(一)概念。教育督导是政府对教育工作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政府依法治教,对教育工作实行行政监督的有效手段。(二)机构、性质和任务。教育督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1)督政。(2)督学。

46、学校法律地位的含义:(一)学校的含义。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二)学校法律地位的含义。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以此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所取得的主体资格。

47、现行法对学校法律地位的界定:1. 首先,学校取得法人资格是有条件的。学校应符合《教育法》规定的设立学校、取得法人资格的条件。它包括四个方面:(1) 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 必须有合格的教师;(3) 必须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 必须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学校同时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能取得法人资格。2. 其次,学校取得法人资格是有限制的。(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兴办的校办产业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各级各类学校法人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方面是存在限制的。它必须严格按照本校章程规定的活动范围来从事有关教育的活动。例如,中小学校不能实施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不相符合的活动,不能发硕士证书。(4) 学校取得法人资格是有程序的。

48、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一)民事关系中的法人地位。(二)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

49、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一) 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简称“有章程”);(二) 必须有合格的教师(简称“有教师”);(三) 必须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简称“有设施”);(四) 必须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简称“有经费”)。

50、学校的权利:(一) 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简称“办学自主权”;(二) 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简称“组织教学权”;(三) 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简称“招收学生权”;(四) 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简称“管理学生权”;(五) 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简称“颁发证书权”;(六) 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简称“聘任教师权”;(七) 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简称“管理设施权”;(八) 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简称“拒绝干涉权”;(九)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简称“法定其他权”。

51、学校的义务:(一) “遵守法律义务”;(二) “贯彻方针义务”;(三)“维护权益义务”;(四)“提供情况义务”;(五)“照规收费义务”;(六) “接受监督义务”。

52、教师法律地位的含义:(一)含义。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法律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对此,我国《教师法》第三条确定了教师的法律地位,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法律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二)特征。1. 身份特征——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必须达到规定的相应学历底线;二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三是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2.职业特征——履行教育教学的职责。3. 工作机构。从教范围——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4. 责任使命——教师具有“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3、现行法对教师法律地位的界定:(一)政治地位。(二)职业地位。(三)经济地位。(四)社会地位。

54、教师的权利:教师的权利也称教师的法律权利,是指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表现为教师作为权利享有者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资格。教师权利的具体内容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教师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特别是《教师法》对我国教师现阶段的权利作了具体的规定。(一)“教育教学权”;(二)“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四)“报酬待遇权”;(五)“参与管理权”;(六)“进修培训权”。

55、教师的义务:(一)“遵纪守法义务”;(二)“贯彻方针义务”;(三)“思想教育义务”;第56、教师资格制度:(一)教师资格制度的含义;(二)教师资格的取得要件;(三)教师资格考试与资格认定;(四)教师资格的限制与丧失:(1)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2)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被撤消教师资格的,自撤消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对于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57、教师聘任制度的含义:教师聘任制度是指学校和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工作岗位,以签定聘任合同的方式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58、学生法律地位的含义:学生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注册并由其记录学业档案的受教育者。

59、现行法对学生法律地位的界定:学生的法律地位要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界定。(一)学生法律地位的来源。1. 公民身份。2. 学生身份。3. 特殊身份。(二)学生法律地位的体现。

60、学生的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权”;(二)“获得经济资助权”,这是指学生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三)“获得学业证书权”,这是指学生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四)“申诉起诉权”;(五)“法定其他权”。

61、学生的义务:(一)遵守法律义务;(二)养成良习的义务;(三)努力学习义务;(四)遵守学校制度义务。

62、未成年学生犯罪的界定:(一)含义。在具体犯罪构成中存有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学生的因素时,这样的犯罪被称之未成年学生犯罪。(二)刑事责任。以未成年学生为主体实施的犯罪的界定,主要是在刑法中作出的。我国现行法律把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为三档:第一档为完全无刑事责任阶段,即不满14周岁的行为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第二档为相对负刑事责任阶段,即行为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只对八种特别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第三档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即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63、未成年学生犯罪的特点与成因:(一)未成年学生犯罪的特点:1.犯罪团伙化;2.成员低龄化;3.方式智能化;4.流失生犯罪率上升。(二)未成年学生犯罪的成因:1. 自身原因;2. 学校教育原因;3. 社会原因。

64、未成年学生犯罪的预防:(一)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的教育:1.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2. 司法部门;3. 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4. 校外活动场所;

5. 用人单位;

6. 社会基层组织。(二)对未成年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1. 不良行为的种类。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学生预防不良行为。不良行为有9种,包括:(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2. 预防责任。(1)家庭;(2)任何经营场所;(3)学校;(4)有关部门。(三)对未成年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1. 严重不良行为的种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称的“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包括:(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钱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偷盗;(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2. 矫治责任。对未成年学生的严重不良行为,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1)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2)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矫治措施除包括父母管教、送工读学校外,还包括有:(3)治安处罚;(4)训诫;(5)收容教养;(6)劳动教养等具体措施。3. 矫治与保护。(1)对未成年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应保障未成年学生矫治过程中的合法权益。(2)未成年学生在被收容教养期间,执行机关应当继续保证其接受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或者职业技术教育的权利。(3)对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学生,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4)解除收容教养、劳动教养的未成年学生,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65、学校的民事主体资格和民事行为特点:(一)学校民事主体资格的确认:民事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简称,它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并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二)学校的民事行为特点:1. 首先,学校作为一般的民事主体,具有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1)它是能够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2)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3)它以取得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2. 其次,学校作为特定的民事主体,其民事法律行为还有其特殊性:(1)它以教育的公益性为基本前提。《教育法》第27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2)它与学校行政行为相互依存和制约。(三)学校与社会的民事法律关系:1.民事法律关系及其基本特征。所谓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其主要包括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地位的平等性;(2)体现意志的特殊性;(3)权利义务的对等性;(4) 具有法律的强制力;(5) 法律保障措施的补偿性。2.学校与社会的民事法律关系:(1) 所有权关系;(2)相邻关系;(3)合同关系。

66、学校捐赠:(一)学校捐赠的目的和意义:捐赠,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或其他目的,无偿地将财产给予他人的法律行为。(二)学校捐赠的基本原则与注意事项。

67、学校保险(一)保险概述:1.保险的定义与种类;2.保险的职能与作用。(二)学校的商业保险

68、学校融资:(一)融资的定义与方式;(二)学校的融资方式及其变革。学校融资,具体是指学校从自身资金现状和运用情况出发,根据学校未来发展建设需要,经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一定的方式,利用学校内部积累或向学校的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团体及个人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学校现实与未来发展建设需要的一种经济活动。近年来,学校融资的变革方式主要表现在:1.形成多元化融资体系;2.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融资;3.广泛吸引社会投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有这样一个案例。据《沈阳今报》2004年3月30日报。广西一大学私建“银行”,主要责任人被判18年。

69、法律责任的含义:(一)含义。本章所讲的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所应承担的后果。(二)特点。法律责任与其他责任如道德责任、纪律责任等不同,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首先,法律责任是由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有法定性。2. 其次,法律责任与违法行为和法律规定的事实相联系,具有条件性。3. 最后,法律责任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国家强制性。(三)作用。

70、法律责任的类型: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法律责任。

71、归责原则:归责是对法律责任的归结。法律责任的归结是一个复杂的责任判断过程,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责任时必须依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这就是归责原则。它是法律责任制度的核心问题。根据各国立法现实状况,一般采取的归责原则有:(一)过错责任原则。1. 含义。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主体由于过错侵害了他人权利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二)严格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是指因行为或与行为相关的事件对他人的权利造成损害的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严格责任作为归责原则时,其具体条件和事由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在我国,立法对一些特殊行业采用了这种归责原则。例如,我国《民法通则》:“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种归责原则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有过错作为责任承担的条件,认为只要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的结果,行为人即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这种责任的归责形式也称之为“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原则是一种绝对责任,即无过错并不构成抗辩事由。(三)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法院(法官)根据公平概念,结合当事人财产状况及其他条件,确定一方对另一方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的法律责任。

72、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一)主体:法律责任构成要件中的主体是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二)行为。有行为才有责任,纯粹的思想不会导致法律责任。(三)心理状态。构成法律责任要件的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主体的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通称主观过错。(四)损害事实。所谓损害事实,指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对受害方构成客观存在的确定的损害后果。(五)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二者之间存有必然的联系。

73、法律责任方式:(一)民事制裁。(二)行政制裁:(1)行政处分,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有轻微失职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惩罚措施。行政处分的方式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2)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是指由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给予犯有轻微违法行为而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公民或者法人的一种制裁。行政处罚必须由有关的行政主管机关实施。我国的行政处罚方式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以及劳动教养等。(三)刑事制裁。(四)违宪制裁。

74、与义务教育有关的法律责任:(一)妨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二)侵犯实施义务教育设施和经费的法律责任;(三)扰乱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秩序和侵犯师生人身权利的法律责任;(四)其他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法律责任

75、与未成年人保护有关的法律责任:(一)关于违反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二)关于违反学校保护的法律责任;(三)关于违反社会保护的法律责任;(四)关于违反司法保护的法律责任

76、学生伤害事故的界定:(一)界定。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的规定,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1. 从时间上看,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2. 从空间上看,是指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伤害事故。

77、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承担:学生伤害事故的种类:1. 与学校设施、设备有关的学生伤害事故;2. 与教职员有关的学生伤害事故;3. 与学生个人有关的伤害事故。

78、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可见,就现行法而言,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主要采取“过错责任原则”。1.学校的法律责任,归属了十二项责任。2.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归属了五项应当由学生或监护人承担的责任。3. 学校无法律责任。有10种。4.其他主体的法律责任:(1)学校以外的经营者。(2)个人行为。

79、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赔偿责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1. 责任人赔偿。2. 学校赔偿。3. 学校帮助。4. 学校代偿。5. 监护人赔偿。6. 学生伤害赔偿准备金。7. 学校责任保险。

80、法律救济的含义:法律救济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二、法律救济的途径:(一)司法救济;(二)行政救济。

81、教育申诉制度的含义:(一)申诉制度的分类。申诉制度可以分为诉讼上的申诉制度和非诉讼上的申诉制度。(二)教育申诉制度的含义。

82、教师申诉制度:(一)教师申诉制度的含义;(二)教师申诉制度的范围;(三)教师申诉制度的程序。

83、行政复议的含义:1. 含义。2. 特点。(1)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为。(2)行政复议的内容是解决行政争议。(3)行政复议的审查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并附带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4)行政复议的启动是依行政相对人的申请。(5)行政复议的程序是准司法程序。3. 指导思想。(1)救济性。(2)监督性。

84、行政复议的范围:《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范围的规定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可予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按照《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的规定,可予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1.行政处罚行为;2.行政强制措施;3.行政许可行为;4.行政确权行为;5.侵犯经营自主权的行为;6.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7.违法要求履行义务;8.不予行政许可;9.不履行法定职责;10.不发放有关费用;11.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二)行政复议的排除范围:第一,不服行政处分及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第二,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和其他处理的。

85、行政诉讼的含义:(一)含义。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补救;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维护和监督行政职权的依法行使,矫正或撤销违法侵权的行政行为,给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二)特点。1. 主管恒定(主管机关只属于人民法院;2. 诉权专属(由行政相对人提起);3. 标的明确(法律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4. 被告举证(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责任);5. 不得调解(不得采取调解作为审理程序和结案方式)。(三)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区别。1. 裁决机关不同。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运用审判权的司法活动;行政复议则是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的行政行为。2. 审查范围不同。行政诉讼原则上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行政复议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全面审查。3.适用程序不同。行政诉讼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适用严格的普通司法程序,具有严格、全面的特点;行政复议则是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适用准司法程序,虽具有一定的司法性质,但同时又具有行政性,从总体上说仍是一种行政程序,要体现行政特有的迅速、简便等特点。4. 法律效力不同。

86、不可提起行政诉讼的范围。(1)国家行为。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抽象行政行为。(3)奖惩任免。(4)行政终裁。

87、民事诉讼的含义:(一)含义。民事诉讼是指处于平等地位的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因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产生纠纷,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救济;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救济活动。(二)特点。1. 综合性;2. 广泛性;3. 自主性;4. 合法性;5. 阶段性。

88、民事诉讼的范围:1. 由民法调整的;2.由婚姻法调整的;3. 由经济法调整的;4. 由劳动法调整的;5. 由其他法律调整的;6. 由民事诉讼法规定的。

89、民事诉讼的程序:(一)起诉(二)受理(三)审理前的准备;(四)开庭审理;(五)判决;(六)执行。

90、原告起诉时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1)实质要件:实质要件包括:①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②有明确的被告。即原告控告的相对方应是明白、确切、具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③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④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以上四个要件缺一不可。(2)形式要件。形式要件,主要是指提交起诉状。

1.教育法:广义上,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教育行为规范体系及其实施所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总和;狭义上,指由国家权力部门制定的教育法律,在我国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法律。

2. 家庭教育权:是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

3.教育法的渊源:称教育法源,国家根据法定的职权和秩序制定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

章、教育条例和规定。

4.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对由教育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予以调整后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法律救济:指当相对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相对人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和途径使受侵害的权益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6、教育监督:是国家对教育进行控制的一种形式,指教育督导组织及其成员根据教育科学理论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机构的教育工作、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以促使教育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

7、仲裁: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通过协议自愿将争议提请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并执行该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办法。

8学校法人: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9学校法人的特点:一般特征:a学校法人是独立的组织(法人最基本的特点)b具备独立的财产(法人享有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的财产)c独立承担责任(法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所引发的责任独立承担)特殊性:a公共性(学校属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法人是公共事业组织)b公益性(学生不是商品不可买卖,学校法人是非盈利组织,活动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c教育性(学校法人的根本特性)

10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复议申请的提出、复议申请的受理、教育行政复议的审理、教育行政复议的决定、教育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

11教师的法律地位:a政治地位:1993年通过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b职业地位:“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c经济:教师平均工资应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d社会:全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

12教师职业特点:a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的专业人员b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的职业c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专门化的过程。

13教育申诉制度及意义:是相对人在其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时,向国家有权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制度。A保护教师学生权益B对学校权利进行约束监督C迅速解决纠纷D降低解决纠纷成本E增强师生法制观念,依法治校。

14学生与教师、学校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受教育,学校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护与被保护、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

大学生因作弊受学校处分案1.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学校和学生。2.本案是一起学校侵犯学生受教育权案。学校应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本案涉及到《宪法》、《教育法》以及国家关于考试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本案中,严某因违反了考试纪律,学校应根据其违纪程度给予其相应的纪律处分。(2)《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学校对严某的纪律处分应当适宜,而不应随意剥夺严某作为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严某。(3)《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起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由此,严某向学校提出申诉是合法的。3.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生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诚实守信,自律自爱,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考试纪律,坚决抵制考试作弊行为。(2)学校应积极维护考场纪律,依法对考试违纪或作弊行为进行相应惩处。(3)学校应正当行使自身的权利,依法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的纪律处分应证据确凿,恰如其分,依法进行,不得随意开除学生,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相关责任人应对自身的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4)当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应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5)学校应遵守相关的法律程序,及时受理学生的申诉。

教师末位淘汰制的案例分析。优:1实行层层聘任,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2引入了的竞争激励机制,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强化了教师的责任心、敬业和奉献精神,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3完善岗位责任制,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实施末位淘汰制过程中、要决定教职工能否被学校聘用,今后能否续聘,必须对其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考核。为此,形成了较严密的目标责任体系.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缺:1,“末位淘汰制”意在引入竞争机制,但实际上这一制度真正触动的只是学校排名靠后的极少数教师,竞争面过于狭隘,起不到激发学校全体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2“末位淘汰制”中待岗人员的固定比例缺乏科学性。一是优秀教师惨遭淘汰而“末尾”的教师却高枕无忧。二是在所有教师都尽职尽力的情况下,必须有人被淘汰出局。那么,这一“幸遇”究竟应该给谁? 3 “未位淘汰制”人为地加剧了人才闲置与师资紧缺这一矛盾。4“末位淘汰制”错误地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迁就。在教师考评中,学生评教是重要的一环。5“末位淘汰制”不利于新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缺乏教学经验,其教育教学能力还亟待提高。末位淘汰制违背了教师考核的发展性意义,没有法律意义。对教师的考评应坚持发展性的评价目标,决不能动辄威胁其待业下岗。教师尤其是义务阶段的教师从事的是公务性质比较强的国家教育事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权非经法定程序不能任意剥夺。且教书育人是一项很难完全量化的工作,考核最主要的是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不能随意剥夺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并没有明确将学校等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纳入到调整范围内,且实践上劳动仲裁部门也以“教师人事纠纷属于教师系列的员工纠纷”而不予理睬。聘任期内对中小学教师实行告诫制度,对不能履行聘用合同的教师首先进行告诫,要求限期改正,告诫期满还不能达到合同要求的予以解聘。

一、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教育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A. 错误

2.教育法律事实可按照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B. 正确

3.无论是广义的解释还是狭义的解释,教育法的适用都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以国家的名义实施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B. 正确

4.广义上讲,教育法制监督是指国家专门法制监督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教育法运行情况进行的审查、督促、纠正等活动。B. 正确

5.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走上法制轨道的基本依据。A. 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下列各项中,(B. 教育部)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2.下列各项中,( D. 学生受教育权) 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

3.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A. 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创制、修改、补充和废止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的活动。

4.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程序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D. 公布)。

5.《教师资格条例》由(B. 国务院)制定。

6.从狭义上讲,教育法的适用是专指(D. 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运用教育法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7.非正式解释又称为(C. 学理)解释。

8.凡年满(B. 15)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公民,除丧失学习能力的以外,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9.从(B. 1981)年实行的《学位条例》开始,我国建立了学位制度。

10.(A. 水平评估)是对已经鉴定合格的学校进行的经常性、综合性评估。

三、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1.下列各项中,(B. 智力成果C. 土地)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

2.教育法律义务通常有以下形式(A. 不作为B. 积极作为D.接受国家强制)。

3.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国家监督可以分为(B. 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C. 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D.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几种类型。

4.按照《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学校(A. 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B.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C. 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D. 不得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5.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只有(A. 经过国家批准或认可的教育考试机构D. 经过国家批准或认可的教育机构)才有资格颁发学业证书。

四、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24 分。)

1.简述教育立法权限的划分。

答:教育立法权限主要有四个主要级别和范围的划分: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权限;

(2)最高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的立法权限;

(3)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

(4)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地方性规章的权限。

2.简述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答: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亦称学校教育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由此形成了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层次结构,即: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其中,学前教育,也称幼儿教育,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学前的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和基础阶段。

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学习年限为5至6年,其任务是对6至12周岁的少年儿童进行德、智、体诸方面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学习年限各3年,或初中4年高

中3年。教育对象主要是12至18周岁的少年和青年。实施普通中等教育的机构是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是初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更标志着一个国家文化、科学、技术及教育的最高发展水平。《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6 分。)

结合实际说明你对“教育法律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答:教育法律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从宏观方面讲,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微观方面讲,二者存在结构相关、数量相当、功能互补和价值主从关系。

1、结构相关。结构相关是反映任何一项教育法律权利的获得都必须有相对应的教育义务,二者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的。

2、数量相当。数量相当主要表现在教育权利和义务在总量上是大体相等的。如果教育法律权利总量大于义务的总量,有的权利就是虚设的;如果教育法律义务总量大于权利的总量,就会出现特权。

3、功能互补。教育法律规范调整教育社会内部关系是通过教育法律权利和义务双向机制来调节人们行为的,二者在总体上呈现功能相互补充的功能。教育法律权利表征利益,教育法律义务表征负担。因此,不能只强调自己的权利而忽视义务,也不能只强调只履行义务而忽视权利的享受。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主体之间只有在这种教育法律的权利和义务的互动关系中,才能开成良好的教育秩序。

4、价值主从。教育法律权利与义务在价值选择上并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有主要和次要、主导与非主导之分的。关于权利与义务何为主要或主导方面,大体上有三种意见:权利本位论、义务本位论、权利与义务本位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法将权利本位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在权利义务上体现出的原则有: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三、有关权利的实现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四、特别是公民和政治权利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五、权利的实现必须制度化、法律化。因此,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在对教育权利和义务的选择上,“是或应当是权利本位的”,我们更应注意权利的实现和研究。

六、案例分析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家长迫使学生辍学案

【案情】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系农村初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出去赚钱,遂于2006年暑假将李霞送到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女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多管闲事。

试分析:

1.本案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

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1、本案涉及的法律主体有李霞的家长——李某;女学生李霞;

2、(1)李某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妇女儿童保护法》。

《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李霞作为初中二年级在校学生,家长未能保证其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损害了其受教育权,违反了《义务教育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李霞只有14岁,属未成年人,李某让其外出打工,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妇女儿童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履行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2)李某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八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被撤销监护资格的父母应当依法继续负担抚养费用。”

《妇女儿童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除因疾病或者其他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对不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

3、通过对本案的分析,我们知道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不容侵犯;男女平等,不能因为是妇孩子就侵害其受都育权。作为孩子的父母和监护人,有让未成年少年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和保护其人身安全的义务。

1.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P5

2.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P6-8

3.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及基本方法。P9-10、P10-12

第二章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1.教育法的含义与特性。P18、P18-19

2.教育法的基本原则。P19-22

3.教育法的渊源、效力与体系。P23-25、P26、P26-27

4.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与结构。P27-28、P28-29

第三章教育权与受教育权

1.教育权(包括国家教育权、学校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P35、P36、P37

2.受教育权。P38

3.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相互关系。P45-47

第四章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特征。P54-58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P59-67

3.教育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P67-69

第五章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1.教育法的制定。P75-78

2.教育法的实施。P78-80

3.教育法制监督。P80-86

第六章教育基本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P94-97

2.义务教育制度。P97-101

3.国家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扫盲教育制度。P101-105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P105-108

5.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P108-111

第七章学校

1.学校的法律地位。P118-121

2. 学校的设立。P121-125

3. 学校的权利与义务。P125-133

4.学校内部权力划分及其运行。P133-137

第八章教师

1.教师的法律地位。P144-146

2.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P147-150

3. 教师专业化及其法律规定。P151-157

4.教师的考核、奖惩与培训。P157-163

第九章学生

1.学生的法律地位。P169-171

2.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P171-175

3. 未成年学生的法律保护。P175-P179

4.未成年学生的犯罪及其预防。P179-186

第十章学校与社会

1.学校参与社会活动中的法律问题。P192-202

2. 学校与社会一体化中的法律问题。P202-209

第十一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不作考核要求)

第十二章教育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的含义、类型、归责原则、构成要件与责任方式。

P234、P235-236、P236-237、P238-239、P239-241

2.教育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P241-250

3.义务教育及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责任规定。P251-254

4.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P254-259

第十三章法律救济

1.法律救济的含义与途径。P266

2.教育申诉制度。P267-272

3.行政复议。P272-277

4.行政诉讼。P277-282

5.民事诉讼。P282-285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教育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教育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3.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于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并于2006年9月1日起实施。(√)

4.学生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注册和参加考试的受教育者。(×)

5.学校保险属商业保险性质,根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保险双方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签订保险合同。(√)

二、单项选择题:

1.(C义务性)规范是指人们在法定条件下,必须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2.从狭义上讲,教育法的适用是专指国家(D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运用教育法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3.教育法是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法律性的社会关系的(A行为规范)。

4.不满(A10)周岁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法律的实施包括法律的遵守和(C法律的适用)。

6.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B具备教师资格)。

7.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B专业人员)。

8.下列各项中,(D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为《教育法》中规定的设立学校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9.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不适用对象是(D14岁以下的中、小学生)。

10.教师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C工作成绩)。

11.教师考核的原则有(B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

12.操行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评价,评价的内容是学生的(C思想品德、行为表现)。

13.根据法律法规,残疾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A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有接受适当教育的权利。

14.下列各项中(B《教师资格条例) 不属于法律范畴。

15.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通常包括假定(法定条件)、奖惩和(A处理)。

16.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为: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通过,法律的(D公布)。

17.学校只有在符合(B《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法人条件,并取得法人资格后,方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18.(C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

19.《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属于(B行政法规)。

20.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实行的内部领导体制为(C校长负责制)。

21.《教师法》中规定,教师考核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考核、工作成绩考核和(A业务水平考核、工作态度考核)。

22.学生申诉方式属于(C非诉讼救济)方式。

23.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有必要的依据外,还可参照(D.规章)审理。

24.《教师资格条件》属于(B行政法规)。

25.《<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当地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至迟在新学年始业前(C.十五)天,将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入学通知发给其父母或者其监护人。”

26.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可将行政复议的程序分(D申请、受理、决定、执行)程序。

27.学校可以为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A创造便利条件)。

28.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C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

29.对于相对人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的受理机关是(D行政机关)。

30.下列哪种特征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基本特征(B主管不定)。

31.在民事诉讼中,不属于当事人起诉的实质要件是(A提交起诉状)。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发于(B1980)年。

33.下列各项中,(D学生受教育权)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

34.教育法的(D遵守)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严格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行事,使教育法得以实施的活动。

35.就现行法而言,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主要采取(B过错)责任原则。

36.按照《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下列各项中,(C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惩罚、任免等决定)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的范围。

三、多项选择题:

1.教育权主体包括(A国家B社会C家庭)。

2.教育法的正式解释主要有(B立法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

3.贯彻义务教育法,保证国家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是(A国家B学校C学龄儿童D家长)的共同职责。

4.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B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C“汉语言文学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5.《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B必须有符合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C必须有合格的教师D必须有必备的办学资

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6.按照学位条例规定,学位分为(A.学士B.硕士C.博士)几个级别。

7.教育法律义务通常有以下形式(A不作为B积极作为C接受国家强制)。

8.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国家监督可以分为(A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B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C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几种类型。

9.(A国家B社会C学校D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重、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0.教育法的效力包括(A时间效力B.空间效力D对人的效力)。

11.根据教育法律规范为人民确定的不同行为模式,可将其分为( A授权性规范B义务性规范D禁止性规范)。

12.下列各项中,(A土地D隐私权)是教育法律关系客体。

13.学生的权利包括( A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B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的权利C获得公正评价和证书的权利D提出申诉和依法起诉的权利)。

14.教师资格制度、( A教师考核制度B教师职务制度D教师聘任制度)是加速教师专业化过程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15.下列各项中,(A教学场所D教学行为)为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

16.社会监督包括(A人民政协监督D民主党派监督)等。

17.下列各项中,(A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D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为《教育法》中规定的学校的权利。

18.民主管理权是《教师法》中所规定的教师享有的一项权利。其主要内容包括:(B教师享有对学校及其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批语权和建议权D教师有权引导学生培养民主与法制意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根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保险双方应遵循(A自愿B平等C公平D诚信)等基本原则签订保险合同,学校不得强行推销保险、代理保险或侵吞保险费。20.法律责任的特性有(A它是由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有法定性C它与违法行为和法律规定的事实相联系,具有条件性D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国家强制性)。

21.根据各国立法现实状况,一般采取的规则原则有(A过错责任B严格责任C公平责任)原则。

2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称的“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包括(A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B携带管翎刀具,屡教不改D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索要他人钱物)。

23.学生申诉制度的程序包括以下环节(A提出申诉B申诉受理C申诉处理)。

24.《教育法》中的(B“任何组织和工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C“国家实行教育一宗教相分离”D“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规定是教育公共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25.下列各项中,(A《民办教师促进法》B《义务教育法》D《高等教育法》)属于法律。

26.下列各项中,(A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B必须有合格的教师)为《教育法》中规定的设立学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27.下列各项中,(A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C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结构的管理制度D努力学习中,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为《教育法》中规定的学生应履行的义务。

28.学生申诉制度具有如下特征(A法律性B特定性D非诉讼性)。

四、填空题:

1.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是__《学校法学》_。

2.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管理教育事业。

3.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是德国黑克尔撰写的_《学校法学》_一书。

4.教育法的效力是指教育法的适用范围,他包括_时间效力_、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5.家庭教育权是指_未成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_,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

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7.社会教育权是指来自于行使国家教育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

8.教育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

9.教育法的效力是指教育法的_适用范围_,它包括_时间效力_、__空间效力__和_对人的效力_。

10.教育法是由_国家_制定或认可,并由__国家强制力_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_各种社会关系_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1.公民的受教育权是依照_法律规定_,公民在受教育方面可以作为或不作为,或要求他人为其__受教育权_而作为或不作为的能力或资格。

1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法律关系的__主体__、__客体__和__内容__。

13.教育法是由_国家_制定或认可,并由_国家强制力_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__各种社会关系_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4.根据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15.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通常包括假定(法定条件)、处理和奖惩。

16.教育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教育法的适用和__教育法的遵守_。

17.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为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和_违宪制裁_。

18.教育权的主体包括国家、学校、社会和__家庭__。

19.__教育法律事实_是指能够引起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

20.教育法制监督主要分为__国家__和__社会_的监督。

21.根据《学位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学位分学士、_硕士__和__博士__三级。

22.教师聘任制度是指学校和教师在__平等自愿_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工作岗位,以签订聘任合同的方法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__教师任用_制度。

23.我国教师现阶段的权利为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教育培训权和管理学生权。

2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25.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___中等__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26.按照《教育法》中的有关规定,设立学校,应当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_营利_为目的。

27.我国《教师法》中规定,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的权利,简称管理学生权。

28、学生的权利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_所有公民_的权利;二是指教育法律、法规授予_学生_的权利。

29、未成年学生的法律保护主要包括__人身权_和__受教育权__的权利保护。

30.所有权是物权体系的核心,是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其包括对财产的__占有__、__使用_、__收益_、___处分_四项基本权能。

31.教育事业经费按用途主要有分为__教育事业费__和__教育基建费__。

32根据违法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的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__民事法律责任_、_行政法律责任__、__刑事法律责任_和违宪法律责任。

33.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为__民事制裁__、__行政制裁_、_刑事制裁__和_违宪制裁__。

34.教师申诉制度由__申诉提出__、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

35.《教师法》中明确规定:“受到__剥夺政治权利__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36.《教育法》中,对教育教学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的法律责任做了相关规定:“明知校舍或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__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_,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7.假定处理奖惩三个要素密切联系,缺一不可,是法律规范的三个组成要素。

38.我国学业证书包括学历证书和非学历证书两大方面。

39.融资方式,是指社会资金由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转移的形式、手段、途径和渠道。

40.严格责任原则,是指因行为或行为相关的事件对他人的权利造成损害的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1.根据我国《教师法》的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作出处理的期限为:在接到老师申诉的30日内。

五、简答题:

1.简述教育法学与教育学的关系。P6

2.简述教育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P5

3.简述教育法的渊源。P23-25

4.如何理解“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社会关系和法的形式的统一”。P55-58

5.简述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相互依托。P46-47

6.简述教育法的基本原则。P19-22

7.简述学校法律地位的含义。P118

8.简述设立学校的基本条件。P122-123

9.我国主要对哪些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作出了法律保障?P43-44

10.学校教育权的含义及内容是什么?P36

11.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之间有什么关系?P53

12.简述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P94-97

13.简述目前我国教育评估制度的类型。P110-111

14.简述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P56-57

15. 简述学校与社会间的主要民事法律关系。P194-196

16.简述教师的权利。P147-149

17.简述教师的义务。P149-150

18. 简述《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生的权利。P171-174

19.如何理解学生“获得公正评价”和相应证书的权利。P173

20.简述学生应履行“遵守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义务的具体内涵。P175

21.未成年学生犯罪预防措施有哪些?P184-186

22.根据我国《教育法》的规定,学生应当履行哪些义务?P174-175

23.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融资方式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P201-202

24.我国现行的教育投入体制是什么?P216-217

25.简述学校捐赠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P197

26.简述教育法律监督的主要类型。P82-86

27.简述法律责任的特征。P234

28.请分别简述教师、学生提起申诉的情形。P268-269、P270-271

29.简述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共同特点。P45

30.简述教师聘任制度的含义。P156

六、论述题:

1.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在我国教育法中是如何体现的?P20-21

2.试述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特征。P54-58

3.公民受教育权是什么性质的权利?为什么?P38-39

4.你如何理解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是相互依托的?P46-47

5.试述教师聘任制度的运行机制。P156-157

6.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应如何保护?P175-179

7.试述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承担问题。P255-258

8.试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区别。P278

9.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中规定的学校的权利的理解和认识。P125-130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生的义务的理解和认识。P174-175

11.试论如何防范学生伤害事故。P258-259

1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学生申诉制度的理解和认识。P270-272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师专业化的含义与实施的理解和认识。P151-157

1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中规定的学校享有“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利的理解和认识。P128

七、案例分析题:

1.案情教师挖苦学生,学生被迫辍学

某校初二(3)班的班主任齐老师讲课很认真,但为人十分傲慢,对学生更是不客气,讽刺、挖苦学生是常事。该班一女生徐莲平时学习很刻苦,但脑子反应比较慢。一次,她被齐老师提问,未能回答上来,齐老师当场就是一顿讽刺:“哼,象你这样的还想上大学?我看你就能上家里蹲大学,修理地球系,拉锄钩子专业……”。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而徐莲却抬不起头来。一时间,齐老师的话被同学们竞相传开了。徐莲成了众人的笑柄。她丧失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回到家又哭又闹,死活也不肯再上学了,一周后,徐莲退学了,而齐老师却在班上公开讲:“她早就该回家,再学也是白废!”

试分析:(1)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1. 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教师、学生和学校。

2. 齐老师的言行违反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徐莲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1)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而齐老师则缺乏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观念,未能履行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职责和义务,给徐莲的心灵造成了极大伤害。(2 )《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此,齐老师不应妨害徐莲作为公民行使这一正当权利,不得因其学习有困难而进行讽刺挖苦,迫使其提早辍学,从而剥夺了她的受教育权。<3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教职员应当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而齐老师的言行显然是对徐莲的歧视和人格侮辱,侵犯了她的人身权。本案中,齐老师应承担主要的行政法律责任,向徐莲赔礼道歉,并劝其返校复学。而学校对教师管理不善,未能及时发现与制止齐老师的不良行为,因而对本案的发生也负有一定的行政责任。为此,学校应及时对齐老师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其纠正错误,向徐莲赔礼道歉,并从此杜绝讽刺、挖苦学生等违法行为。同时,学校也负有动员徐莲返校复学的义务,以保证其继续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3. 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为:<1 )教师应切实履行《教师法》中所规定的义务,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各项合法权利。<2)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个别老师的不良行为,确保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3 )当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勇于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8.案情学校能否拒收家境贫寒的学生入学?

去年7月,12岁的刘鹏毕业于某工业大学附属小学,经某市招生办分配到该工大附中,并下发了入学通知。但工大附中拒绝无条件接收刘鹏入学,校方的理由是:去年6月17日,工大校长办公室根据校长的报告出台了“校长会议决定”,其中规定,像刘鹏这样的工大第三代子弟升入初中,需要交费3000至3200元.并决定举行初中招生考试。刘鹏同学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交不起这笔钱,被迫在家失学达一年之久。

今年4月30日,小刘鹏拿起了法律武器,捍卫自己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起诉至该市人民法院.受案后,法院行政审判庭给予了高度重视,办案人员从保护和关心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找有关部门调查、走访。他们了解到,该市1995年初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中曾明确规定:“对企业、事业办学单位读书的非子弟升入初中,可根据本人意愿,要求升入子弟学校就读的,不能收取费用;普通初中招生不准举行招生考试,凡小学毕业考试中语文、数学和综合成绩都及格的,都准予毕业,升人初中。”而工大附中的这一决定则违反了此招生规定。

法院采取先防预后执行等措施,令被告工大附中立即接受刘鹏入学。

就在开庭的前一天,工大及工大附中的领导在充分认识自身错误的基础上,真诚、无条件地接受了刘鹏入校.考虑到问题已圆满解决,刘鹏也主动地撤回了起诉。

试分析:(1)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 (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1.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学校和学生。

2.本案是一则侵犯学生受教育权案。学校及有关领导应承担相应的行政与民事责任。(1)《宪法》申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学校不得妨害刘鹏作为公民行使这一正当权利,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学生人校学习。(2)《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其他行政机关和学校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不得向学生乱收费用。”因此可知,该校的收费规定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3)《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起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由此,刘鹏状告工大附中的侵权行为符合我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在本案中,工大及工大附中的领导虽然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并真诚、无条件地接受了刘鹏入学.但其侵权行为已造成刘鹂失学达一年之久,理应承担部分民事责任,而学校有关领导也应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

3. 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为:(1)学校应正当行使自身的权利,依法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向学生乱收费。并应对自身的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当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勇于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案例二班干部应如何对待违纪的学生?

【答案要点】1.本案的涉案主体主要有:主要有学生、班干部及其监护人、班主任、学校。

2.本案是一起由班干部体罚违纪学生造成的学生伤害事件,侵犯了学生刘某的人身权。.

(1)《教育法》规定,学校应“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利”。《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由此可知,对违纪学生,教师有批评帮助的义务,但没有体罚的权利。本案中,当教师不在时,其可以暂时将维护班级纪律的职责交给班干部负责,但这不意味着班干部可以粗暴对待、甚至体罚违纪学生,这种行为显然是违反《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的。(2)《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由此可知,作为一名班干部,应依法维护其他未成年同学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老师赋予自己的维护班级纪律的权利,对违纪学生应当耐心批评教育,而不应采取体罚手段侵犯其人身权。

3.(1)《教育法》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财产或其他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它民事责任。”《民法通则》中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本案中,班干部侵犯了刘某的人身权,对刘某的身心造成了伤害,本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因其尚未成年,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而,其本人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而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承担责任的方式应以赔礼道歉为主,其它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可以酌情处理。而学校则可对这名班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并可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给予其适当的纪律处分。(2)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对于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而言,学校应对其负有保护责任。由于事情发生在上课过程中,学校的教师本应负有责任,但该教师不是外出办私事,而是因公外出(开会),这是由于学校本身的管理失误造成的。因此,学校也应该承担部分责任。在此,我们应该分清的是,学校承担责任的原因是失职,承担的责任不是连带责任。

3.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为:

(1)应当说,当班主任不在时,班干部维持班级纪律的行为是正当的,但其必须依法进行。(2) 学校和班主任应加强对班干部的法制教育,使其能正确行使教师赋予的管理班级纪律的权利,在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不得侵犯他们的人身权。(3)刘某违反班级纪律,是本案的始因,学校也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使其加强组织纪律性。

案例三学校停电造成学生拥挤死伤案

【答案要点】1.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学校和学生。

2. 本案是一起由于学校管理疏忽而导致的学生伤亡事故,侵犯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1)《教育法》规定,学校“必须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而该校教学楼内却没有备用灯,学生人数又严重超标,这些都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2)《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而本案中,学校在接到镇政府的停电通知后,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以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此外,当学生挤到一楼时,如能有人及时进行管理疏通,也不会造成如此重大的事故,说明学校既缺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以应对突发的安全事故。(3)《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本案中,学校的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不到位,教学设施也存在不安全隐患等,均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4)《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在教学楼进行教学活动和晚自习时,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同时安排人员巡查,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晚自习学生没有离校之前,学校应当有负责人和教师值班、巡查。”显然,该校未能按照此办法的规定去做,安全管理不到位。

3. 本案中,学校应承担主要的法律责任。

(1)《学生事故伤害处理办法》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二)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本案中,正是由于学校的设施不安全和不作为导致了这场事故的发生,为此,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①学校负有行政责任。如上所述,学校的不作为违反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此,学校的行政主管机关可以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其主要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②学校负有民事责任。学校是对未成年学生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教育机构,有保护未成年学生不受人身损害的责任和义务。本案中,由于学校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此恶性事故的发生,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学校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③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应负有刑事责任。这起事故造成了3人死亡、8人重伤,是一起由于学校过错致使学生死伤的重大恶性事故,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相关责任人已触犯了《刑法》,并构成渎职罪。(2)喊“地震了”的学生应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如果这个学生不喊“地震了”,就不会造成其他学生的恐慌,这场恶性事故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该学生也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学校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3. 本案对我们的启示有:(1)学校要加强对教育设施的规范管理,应尤其注意到通道和楼道的路面是否平整、照明设施是否齐备、正常。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校园安全,提前排除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2)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如:进行预防突发事故的演练等,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3)学生应自己遵守学校纪律,增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救能力。

案例四假期排练:学生殴斗致残案

【答案要点】1. 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学生李道、张海、王磊(及其他们监护人)和学校。

2.本案是一起因学生在教室内发生欧斗而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侵犯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1)《教育法》规定,学生应“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而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是禁止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打架斗殴的。本案中,学生李道、王磊和张海在学校排练结束后发生殴斗,显然违反了学校的管理制度。(2)《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应当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不得从事危及自身或者他人安全的活动。”而上述3位学生在学校排练结束后发生殴斗,不仅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侵犯了对方的生命健康权。

3. 本案中,学生李道、王磊、张海,以及学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违反学校纪律,对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本案中,学生李道、王磊和张海在排练结束后发生殴斗,三人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均有过错,为此,他们应承担本案的主要责任。学校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可根据其违法和侵权行为的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2)学生张海殴打李道致残,按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但因其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故应由其监护人支付相应的赔偿费。(3)因本伤害事件发生在校内,且腰鼓排练为学校所安排,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学校也存在对限制行为能力学生教育、监管不力的过错,也应适当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

3.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为:(1)学生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相互礼让,团结互助,不打架斗殴。(2)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管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3)对校园内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严格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增强法律意识,勇于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加大防范力度,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4)当学生的人身权受到侵害时,可通过有效途径寻求法律救济。案例五教师的教育权能否自行放弃

【答案要点】1.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教师薛明、学校和学生。

2. 本案是一起由于教师违约而导致的学生停课事件,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中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教师法》在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教育教学权)等相关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其应当履行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等各项义务。由此可知,本案中,薛明作为一名教师,在享有教育教学权的同时,也应履行教师的各项义务。而其在与学校签订的教师聘任合同尚未到期,请调报告未获批准、所任课程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就拒不为学生上课,致使他所担任的语文课被迫停课,这是一种严重的失职行为,其不仅违反了《教师法》,也违反了《宪法》和《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2)本案中,薛明声称:“教师有教育权,权利可以放弃,因此,我不上课并不犯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将教师的教育权等同于一般的公民权。我们知道,教师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基本权利,如:选择职业、调换工作、依法签订或解除聘约等。但与此同时,其作为国家的一名教师所享有的教育权则是与教师的职业密切相关的,它是国家赋予教师的特有的职务权利。而教师的公民权和职权是有本质区别的,公民权的行使代表的只能是个人利益,而教师职权的行使其所代表的则是国家利益,是其作为一名国家教师的职责。公民权可以放弃也可以不行使,因为放弃公民权并不侵犯他人的利益,而职权却必须履行而不能放弃,如若放弃职权,不履行职责,则必然要侵犯他人的权益,因而放弃职权就等于失职,当事人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可知,本案中,薛明认为自己有权放弃自身的教育权,但实际上其所放弃的是他作为一名国家教师所应尽的职责,其致使学生的语文课没人上,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3)根据《教师法》中的有关规定,学校应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学校和教师应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签订教师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本案中,学校与薛明已签订了聘任合同,当合同尚未解除时,薛明单方提出解除聘约而不去上课的做法是不合法的,应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4)根据《宪法》、《教育法》、《教师法》的相关规定,学校应责成薛明及时纠正自身的违法行为,自觉履行聘约,必要时应给予其相应的行政处分。

3.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为:(1)教师在聘期间,应严格按照《教师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受侵犯。(2)教师既享有普通公民的一般权利,也享有国家赋予教师特有的职务权利,其应弄清两者之间的界限,不能随意放弃教师的职权。(3)学校与教师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违反合同的有关规定,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心理和法制教育,客观、耐心、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使其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并应认真对待教师的合理要求,依法保证教师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案例六学生被老师殴打罚站回家后喝下农药

【答案要点】1.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学生张鹏及其家长、教师张思文、学校。

2.本案是一则由教师体罚学生引发的学生伤害事件,侵犯了学生张鹏的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中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本案中,教师张思文违反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不仅对张鹏进行体罚,还不让其继续上学,使其在绝望中喝下了农药,严重侵犯了张鹏的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3.(1)《教师法》中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由此可知,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张思文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2)《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九)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本案中,学生张鹏不堪忍受教师的殴打、歧视、体罚,直至喝下农药,为此,学校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并可向教师张思文追偿。

4.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为:(1)教师应按照《教师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应正确行使教育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应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随意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更不能体罚、殴打、谩骂学生。(2)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管理力度,使其关心、爱互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避免类型事件的发生。(3)学生应当努力学习,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按时完成作业,尊敬教师。当自身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因寻求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而不应消极被动地挨打,更不能轻生。

案例七学校为啥拒收学生

【答案要点】1. 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学校、学生王聪及其家长李女士。

2. 本案是一起由学校拒收因车祸而休学学生所引发的法律纠纷,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中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本案中,学生王聪已基本痊愈出院,只是眼睛还没好利索,但其已能在家靠请来的家教维持学业了。而该校的做法违反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王聪的受教育权。(2)《义务教育法》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本案中,王聪因车祸住院治疗而忘记办理休学手续,是违反了学校的管理制度,但其家长多次要求补办休学手续,而学校却执意不肯,则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3.《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学校或者教师在义务教育工作中违反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依照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处罚。”《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一)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据此,该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并尽快让学生王聪返校上课。

4. 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为:(1)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少年的合法权利,学校应增加法制意识,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受伤休学养病而剥夺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2)当学生的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应寻求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加以解决,如:可向学校所在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等,以保证自身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案例1:教师发怒使两学生头撞头受伤案

[案情] 1999年4月8日,某中学语文教师张运晓正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14岁的叶与同桌因为座位谁用得多少发生争吵,继而又动起手来。张老师很恼怒,在把他们推往教室外面的途中,二人的脑袋撞在了一起。放学回家后的叶,精神即出现异常现象,目光呆滞,不与别人说话。夜间哭醒,并胡说一些惊恐害怕的话,一直持续到天亮。第二天在叶氏夫妇和校方的帮助下,叶先后被送往几家医院看病,但病情一直未能好转,期间一直未到校上学。1999年11月5日,叶被送往市第二精神病医院,被诊断为反应性精神病,脑血管痉挛。由于多次向张讨要医药费未果,家长一纸诉状将校方和张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请被告学校承担为女儿治病支付的医疗等各种费用35881元,另要求精神抚慰金25万元。法院经审理认为,由于被告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原告受伤的后果,因被告张是在教学活动中履行教学职责时发生的侵权行为,故学校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判决被告法人单位学校负主要责任,赔偿原告叶某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后续治疗费、陪护人员误工费、交通费、杂支费、鉴定费52.5元,及精神抚慰费共计45000元。

[分析]本案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张老师的行为是正常的教育方式还是不当的教育方式?二是如果是不当教育方式与原告受到伤害的结果有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显然,张老师的教育方式是不当的,当他发现叶与同桌发生争吵后,采用极其简单粗暴的态度,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上,并用手揪住两学生的头发,使两学生的头相撞,并反复的训斥,没有注意到原告完全没有考虑到她的承受能力情绪的变化,对两个学生体罚一直持续到下午放学。由于原告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心理上也受到极大的伤害,无法到学校读书,一直在家靠药物稳定情绪。被告的行为导致原告产生精神疾患,被告张的行为与原告受到伤害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或者谙导致原告产生这种心理疾病的直接诱因。当然,叶患病并非全部由张的行为所导致,因为据法院调查得知,原告心理承受能力差,一贯厌学,早已存在诱发精神病的隐患。故法院判决张承担70%的主要赔偿责任。由于张是在教学活动中履行教学职责时发生的侵权行为,故学校应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启示: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也是违法行为。体罚是我国有关法律明确禁止的行为。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多项法律都明令禁止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论教师出于什么动机或目的,都不得实施这种手段。对于体罚学生并造成学生伤害的教师,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给予行政、民法、刑事处罚。

案例2.大学生因考试作弊受学校处分案

[案情] 某大学女学生严某考试时在试卷下面放有写着公式的纸条,被监考老师发现并予没收。后学校认为严某考试作弊,态度恶劣,于是对其做出勒令退学的处分决定。严某对学校的处分决定不服,向校方提出申诉,但校方至今未给予任何书面答复。

[案例分析]1. 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学校和学生。

2. 本案是一起学校侵犯学生受教育权案。学校应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本案中,严某因违反了考试纪律,学校应根据其违纪程度给予其相应的纪律处分。(2)《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学校对严某的纪律处分应当适宜,而不应随意剥夺严某作为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严某。(3)《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四)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起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为此,严某向学校提出申诉是合法的,学校应及时受理学生的申述。

3.本案引发的思考:

(1)学生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诚实守信,自律自爱,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考试纪律,坚决抵制考试作弊行为。(2)学校应积极维护考场纪律,依法对考试违纪或作弊行为进行相应惩处。(3)学校应正当行使自身的权利,依法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的纪律处分应证据确凿,恰如其分,依法进行,不得随意开除学生,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相关责任人应对自身的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4)当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应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5)学校应遵守相关的法律程序,及时受理学生的申诉。

案例3 . 9岁学生上课讲话被老师用胶带封住嘴巴

[案情] 2001年12月19日下午,某小学三(1)班学生在学校的音乐教室里上音乐课。音乐老师丁某弹钢琴时,坐在下面的王同学一直在说话。丁老师开始“警告”王同学:在课堂上不要讲话了,如果再讲话,就用胶带纸把嘴巴封起来。但9岁的王同学没有听老师的话,又开始自言自语。这回,丁老师火了,立刻站起来,走到王同学跟前,掏出一段封箱胶带纸贴在了他的嘴上。在场所有的学生一下子哄堂大笑,而此刻的王同学却大哭起来,但丁老师见状,没有理会,继续上课。就这样,王同学被封住嘴巴上完了大半截音乐课,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一路哭回了教室。

[案例分析]1. 本案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为:丁老师、王同学和学校。

2. 这是一起由教师体罚学生造成的侵犯学生权益案,教师丁某违反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有权“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教师法》中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应当“(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由此可知,尽管学生王某上课说话,未能很好地履行学生的义务方面,但作为教师应当依法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而不应采取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侵害学生的权益。丁老师将学生嘴巴封住,限制了学生上音乐课的自由,使学生无法参加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做法不仅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侵犯学生人身权的行为,同时也是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其违反了上述法律的有关规定。

3.《教师法》中规定:“教师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此可知,教师应为此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应向学生赔礼道歉,并杜绝此类行为再次发生。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师用胶带封学生嘴巴的做法应当坚决制止,并可根据教师的态度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理。

4. 本案为我们带来的启示:(1)教师应加强法律意识,认真履行教师的义务,不得滥用国家赋予的教育权(主要是教育教学权和管理学生权),不得体罚学生,不得侵犯学生的权益。并应对自己的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学生应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自身违反纪律,影响他人学习的行为应予改正。也有权对教师的侵权行为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3)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和监管力度,对教师的违法行为坚决制止,并依法进行相应处理。与此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其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

案例4. 教室伸懒腰,铅笔戳伤同学眼

[案情]王某和陆某是某小学六年级同班同学。某日下午放学前的自由活动时间,在教室里的王某因数学老师要他订正作业,就从自己座位走上讲台拿作业本,在经过坐在前排的陆某身边时,陆某伸了个懒腰,手中的铅笔尖正巧戳进了王某的左眼。当时,王某因痛揉了揉眼睛,没在意,回去也没告诉家人。第二天上课时,班主任发现王某频繁揉眼睛,问了问王某得知他左眼被戳的事,但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次日晚上,王某爸爸在家发现王某左眼红肿、流泪,一问才知真相,即带儿子到医院治疗。经手术治疗后,王某双眼又并发交感性眼炎,视力急剧下降。医院鉴定王某的左眼视力为0.06,右眼视力为0.2,且不能矫正,左眼角膜裂伤,外伤性白内障,双眼交感性眼炎,已达六级伤残。王某病情虽稳定下来,但随时可能发作,最终可能导致双目失明。王某在索赔无果的情况下,将同学陆某和学校告上了法庭,要求两被告赔偿11.9万余元。法院审理后认为,学校和致害学生对王某受伤均有过错,判决两被告赔偿受伤人王某各项损失74200元,其中陆某承担90%的责任,学校承担10%的责任。[案例分析] 本案中,所涉及的教育关系主体有学校、学生陆某、王某及其监护人。该小学对事故的发生并没有过错,因为事情发生在下课自由活动时间,且事件的发生纯属意外。但学校在知情后善后处理不当,存在过错。作为一个老师,应当意识到铅笔尖扎进眼睛后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听到学生的反映后,应当立即送受伤学生到校卫生室由保健医生检查后视情况进行救治,同时应当通知家长请家长协助。但该学校老师在得知王某眼睛受伤后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过问了一下却没有采取措施,客观上延误了受伤学生治疗的时间。学校作为正常管理人,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有关情况具有注意和及时向监护人报告的义务。学校在王某眼睛被戳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就知晓王某眼睛受伤,却未及时将事故告知双方监护人,也没有当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致使王某因未及时就诊而使病情有所加重,对治疗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该小学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陆某作为民法上规定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应当认识到在班级有学生的情况下手挥铅笔可能产生的后果,由于他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王某眼睛受伤。故陆某对造成王某的伤残应承担主要的过错责任。鉴于陆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负赔偿责任由其监护人承担。本案启示:学生属于未成年人,对于任何意外事故都缺乏应对能力。作为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学生的监护人,也应该注重堆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以防止不应有的事故发生,造成不对学生不可弥补的侵害。

案例5:教师侵犯学生权益的案件

某中学初二(1)班学生薛某,因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课总是不遵守纪律,老师们都不太喜欢他,尤其是语文老师。这天,语文讨论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进行争论。薛某起身回答问题时,由于他的观点与老师的观点不一致,因此老师很不高兴,并用刻薄的语言训斥薛某,说他“笨得像猪”。薛某听了以后很不服气,就顶了老师一句,说“你才像呢”。老师一气之下就把薛某赶出了教室,并说,“既然我像猪,以后你就不要再来上我的课了!”。

试分析:1.本案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案例分析:1.本案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有语文老师和学生薛某。

2.这是一起中小学广泛存在的教师侵犯学生权益的案件。案例中的语文老师将学生赶出教室是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学生有“参加教育、教学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活动,教师将学生赶出教室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是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另外,语文老师让学生在教室门口罚站,说他“笨得像猪”,这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变相体罚,又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尊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第四款关于教师义务的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语文老师应该向学生薛某道歉,并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

3.由本案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教育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1、1902年颁布的近代中国第一个教育法规是(钦定学堂章程)

2、学部颁布的《强迫教育章程》是在哪年(1906年)

3、建国以来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定的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4、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教育风流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1996年5月15日第八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6、1998年8月29日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是哪界人大(第九界)

7、1922年颁布的较为成熟的学制法令是(学制系统改革令)

8、普及义务教育立法具有强制性、世俗性和(免费性)

9、1993年10月,第八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0、1986年4月第六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1、标志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已经步入正轨,依法治教工作出现一个新的高潮的法律是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2、规定:“无论何色人等皆受此7年教育“(钦定学堂章程)

13、情末最重要的一个法规并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政权灭亡的是(奏定学堂章程)

14、改义务教育未5年,并作出了解释:“初等小学堂未养正始基,各国均任为国家之义务教育。东西各国政令凡小儿及就学之年而不入小学者,罪其父母,名为强迫教育,“的法令是(奏定学堂章程)

1、以下法令属于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有(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2、我国的义务教育立法肇始于(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

03、普及义务教育立法的主要特征有(免费性、世俗性、强制性)

4、《钦定学堂章程》分为(蒙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

5、传统的政府与学校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演变为哪几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

6、国外教育立法经历的发展阶段包括(零星立法阶段、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广泛进行教育立法阶段、综合法治阶段)

7、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国家化、社会化)

8、以下法令中涉及义务教育规定的有(强迫教育章程)

1、国家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产生、变更何废止某种法律关系的权利被称为(形成权)

2、在国家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学校中,学校财产的惟一的何统一的所有人是(国家)

3、以社会力量办学中所出现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为调整对象的单形法是(民办教育法)

4、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教育法)

5、教育法调整的基本法律关系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和(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6、教育行政关系是以命令与服从为基本内容,以隶属性为基本特征的法律关系,属于(纵向形)

7、教育民事关系是以财产的所有和流转为基本内容,以平等性为基本特征的法律关系,属于(横向型)

8、教育法的根本原则是(依法治教)

9、《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属于(基本法律)

10、我国教育的基本方向(为社会注意建设服务)

11、《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s属于(行政法规)

12、《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属于(政府规章)

13、《教师资格条例》属于(教育性政法规)

14、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是(教育法)

15、我国教育法体系纵向结构的第三个层次是(教育行政法规)

16、我国教育法体系纵向结构的第二个层次是(部门教育法)

17、我国教育法体系纵向结构的第五个层次是(政府章程)

18、教育法制定的依据是(宪法)

19、制定教育部门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是(教育法)

20、如果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权任免政府举办的学校的校长是运用了(形成权)

1、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是(教育法)

2、立法程序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法律的通过)

3、下列法律规范中属于义务性规范的有(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义务教育检查组对实施义务教育的情况进行检查,属于教育法的(权利机关的法律监督)

5、各种社会组织、团体和公民个人对教育所进行的监督属于(社会监督)

6、教育督导从性质上看,属于教育法监督中的(行政监督)

7、立法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法律的公布)

8、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使教育法律规范得到实现是指(法律的实施)

9、国家权利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法律运用于具体的人或者组织的专门活动是指(法律的适用)10、法律的使用同一般的国家机关遵守法律、执行法律、运用法律不同,它具有(强制性)

1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有法人资格,这就意味着其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下列权利中的(民事权利)

1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其中主要都分来源于(国家拨款)

单选

1、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2、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

3、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指(教师资格)

4、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法享有的权益是指(教师权利)

5、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定是(教师资格制度)

6、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提出者必须是(教师本人)

7、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部门或学校,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中止之日起,多少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30)

8、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多少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5)

9、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模式主要是(定向型)

10、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11、目前我国教师任用制度是(聘任制)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教育督导文件《视学官章程》颁布的时间是(1909)

2、1991年4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

3、按照《教育督导暂行规定》对督学基本条件的规定,督学应具备的学历为(本科毕业)

4、现阶段我国教育督导工作的重点是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

5、教育督导的作用包括监控、指导和(反馈)

6、对被督导单位的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督导称为(综合督导)

7、对教育工作的某个侧面进行督导称为(专项督导)

8、我国教育督导任务的一大特色是(督导学校的工作和督导政府的教育工作)

9、我国国家级的教育督导单位随时进行检查称为(经常性检查)

10、我国国家级教育督导机构名称为(国家教育督导团)

11、严格的讲,我国的现代学位制度始于(1935年)

12、根据1981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我国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有(10个)

13、1997年,我国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做了修订,将授予学位的学位门类确定为(12个)

14、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受教育者个人,表明其所达到相应的专业学术水平的一种凭证即(学位证书)

15、学位证书的种类包括学历证书和(其他学业证书)

16、确切的讲,学位证书属于(其他学业证书)

17、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能否获得学业证书的发放权,取决于其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

18、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博士授予单位授予国内外卓越的学者、科学家和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一种荣誉称号是(名誉博士学位)

19、1984年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增设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为(军事学)

20、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学科本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增设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为(管理学)

1、法律责任一般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

2、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有(通报批评)

3、由于一方当事人(学校、教师)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件称为(过错事故)

4、学生申诉制度的特点包括:法定性、行政性和(专门性)

1、在现阶段,我国学校与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调整,最突出地反映在(所有权关系、邻里关系、合同关系)

2、我国教育法地法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章程)

3、下列关系中属于教育法调整的基本法律关系是(学校与政府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教师、学生关系)

4、下列属于教育法体系的第四个层次的是(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5、我国教育法系的横向结构按照教育法系框架包括(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

6、教育法的文本结构一般包括(法律文件名称、法律规范、效力等级、时间效力、适用范围)

7、通过教育了立法可以实现教育行政管理是(科学化、有序化)

8、、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体系的保障,这一支撑系统的法律形式包括(1、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管理2、教育经费管理3、学校行政管理)

9、教育法在内容上的特点表现为(1、具有公定力30、具有强制性3、解决纠纷的手段不同于其他法律)

10、一步法律的组成要件包括(1、法律名称2、法律规范3、制定机关4效力等级5时间效力)

11、学校领导体制主要关系包括(1横向关系2纵向关系3纵横交叉关系)2、我国有权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主体主要有(1国家2企业事业组织3社会团体4公民个人5其他社会组织)

1、学历证书包括(1毕业证书2结业证书3肆业证书)

2、根据《学位条例》,我国学位所设等级包括(1学士2硕士3博士)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考者取得毕业证书应符合的条件包括(1考完专业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2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或其他教学实践任务3思想品德鉴定合格)

4、其他学业证书包括(1专业证书2培训证书3技术等级资格证书4写实性学业证书)

5、我国现行的国家教育考试主要有(1入学考试2水平考试3学历认证考试)

6、普通高中的会考考试科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1统一命题2统一评卷3统一统计4分析和报告成绩)

10、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考者在考试中有夹带、传递、抄袭、换卷、代考等舞弊行为及其他违反考试规则行为的,由省考委视其情节,分别给予的处罚是(1警告2取消考试资格3停考一至三年)

1、教师的基本权利包括(1教师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民主管理权)

2、教师的义务包括(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

3、按照《教师法》规定,我国教师资格条件包括(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4、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包括(1提出申请2受理3颁发证书)

5、申请教师资格,需要提交以下证明材料(1身份证明2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3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4户籍所在地或街道办事处、行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地坚定及证明材料)

6、按照《教师法》规定,丧失教师资格地条件有(1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2受到剥夺政治权利刑事处罚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的4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5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备查实的)

7、从我国教师职务系列各施行条例的规定来看,担任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一般包括(1具备各级各类相应的教师资格2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3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熟练的履行现行职务职责4具备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年限的要求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8、教师聘任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是教师与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教师聘任有严格的程序4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9、教师聘任制依据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辞聘2招聘3续聘4解聘)

10、中小学教师非学历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新教师培训2教师岗位培训3骨干教师培训)

11、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形式主要有(1岗前培训2助教进修班3骨干教师培训4国内访问者5国外进修

12、教师考核的内容主要有(1政治思想2业务水平3工作态度4工作成绩)

13、教师考核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客观性原则2准确性原则3公证性原则)

14、教师的工资报酬是指(1基础工资2职务工资3课时报酬4津贴5奖金)

1、学生申诉制度的特点包括(1法定性2专门性3行政性)

2、学生申诉的范围十分广泛,一般涉及学生的(1受教育权2公正评价权3隐私权4名誉权5其他人身权及财产权)

3、学校事故就其产生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1意外事故2过错事故)

4、我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包括(1过错责任原则2过错推定原则3无过错原则4公平原则)

5、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行政处分2行政处罚)

6、自然人的责任能力分为(1完全责任能力2部分责任能力3无责任能力)

7、教育督导的作用包括(1监控2指导3反馈)

8、现阶段教育督导的重点包括(1九年义务教育2扫除文盲教育)

9、教育督导的方式主要有(1综合督导2专项督导3经常性检查)

10、现阶段我国教育督导的范围包括(1幼儿教育2小学教育3中学教育)

1、义务教育: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一定年龄范围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强迫教育。

2、义务教育的世俗性:是指用法律的手段保证教育与宗教的分离以及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干预和控制。

3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是指国家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强制法律规定应受教育者履行上学的义务,否则就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4、教育法:是为调整国家行使教育行政权利和公民行使受教育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4、法律关系:就是由法律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5、依法治教:就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各方主体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法享有教育方面的权利,同时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6、法律体系:是以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为基础,以部门法为主体,以使用范围和效力等级不同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不同层次为结构,以和谐一致的内容和完整统一的形式所构成的法律规范的有机整体。

7、教育行政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其教育行政过程中发生的关系。这一关系反映的是国家与教育的纵向关系,其实质是国家如何领导、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

8、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是在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学校与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9、形成权: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产生、变更和废止某种法律关系的权利。

10、基本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发布的,通常规定和调整某一方面带根本性、普遍性的法律。

11、教育法的遵守: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都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去行为,他们的活动都是合法的行为,而不是违法的行为。

12、教育法的实施: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在自己的实际活动中使法律规范得到实现。

13、教育法的适用:是法律实施的一种基本方式。广义的法律适用包括国家权利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法律运

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狭义的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14、教育经费的法律管理:国家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年收入和年支出,遵照法定的预算、会计审计制度,对教育经费的收入和支出所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和稽核。

15、办学自主权: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法律上享有的,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的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活动的资格和能力,一般叫做办学自主权。

16、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7、教师权利: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法享有的权益,至国家对教师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18、教师义务: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履行的责任。

19、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20、教师培养: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补充更新而进行的一种专业性学历教育,属教师职前教育。

21.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22.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规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3.教师待遇:包括教师的工资待遇(工资报酬是指教师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课时报酬、津贴、奖金在内的工资性收入。)和其他待遇,如教师的住房、医疗、教师的退休、退职。

24、学生: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

25.学生的基本权利:是指教育法律赋予学生的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权利。

26.学生的基本义务:是指学生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在参加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义务。

27.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利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

28.学校类型:包括一种是小学,另外一种是青年和成人的初等学校(包括工农速成学校、业余学校、识字学校),小学是针对儿童设立,7岁入学,实行五年一贯制。毕业后升入初中或其他中等学校。

29.义务教育:是按照法律的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0.教育方针:是在国家一定时期,根据国情,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经验,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及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或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31.三个增长:即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费用逐步增长。

32.职业教育:也称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人才。

33.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是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的培养人的活动。

34.社会性:是指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要得到社会的支持。

35.实践性:是指职业教育虽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更强调掌握实际技能,增强其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6.终身性:是指职业教育要对受教育者实施终身教育,使之适应终身进步和政治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

37.职业教育体系:是指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及他们和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的总和。

38.职业培训:是指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教育活动。

39.成人教育: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所属社会承认的成人进行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的教育活动。

40.成人学历教育:是指纳入国家教育系统的,以达到一定学历层次为目标的成人教育。

41成人非学历教育:是指不纳入国家学历教育系统,以满足人们提高职业知识和能力,提高社会文化科学水平要求的各类教育活动。

42.岗位培训:是对从业人员按岗位需要在一定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以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为目标的定向培训。

43.大学后继续教育:是对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重点是中青年骨干,进行扩展、加深和提高知识能力的教育。

44.成人扫盲教育:是对文盲、半文盲进行的初步的基础文化知识教育。

45.短期文化补习教育:即单位或地方为升学、就业和在职人员学习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其他特种目的而举办的各种文化补习班。

46.各种职业培训:是为成人就业前或在职人员就某种职业技术及其具体要求而举办的职业培训。

47.单项技术普及培训:是为普及推广有关新技术而举办的一种实用技术培训。

48.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主要指的是社会上对成年人所进行的有关公民意识,审美情趣、卫生保健与身体锻炼,以及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训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49.国家教育考试:是指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根据一定的考试目的,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的测定和评价。

5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地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一种国家承认学历地教育考试制度,它是一种水平考试,是我国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有机结合地高等较形式。

51.学业证书: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在该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参加学习并完成规定学业地受教育者办颁发地书面凭证。

52.学历证书:俗称文凭,它与国家地学制系统相联系,是学业证书的主要种类。它是指国家批准设立、成立或者认可的实施学历教育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在

56教育督导: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为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依照国交的有关规定,对所辖地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制度。

57教育督导机构: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行使教育督导只能的专门行政机构。

58.:督学是执行教育督导任务,行使教育督导职权,对所辖地区和有关教育机构执行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情况进行行政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人员。

59.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重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60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她啊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多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61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

62.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

63.普及义务教育的免费性:是指国家为了推行义务教育而采取的免收学杂费的措施。

64.钦定学堂章程:分为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校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六部分,这一章程虽经正式颁布,但并未实施。从形式上看,它对当时的新学校做了较全面的规定,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具有现代化学校系统的“新教育”制度,因而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规。

65.奏定学堂章程:除规定学校系统外,还规定了学校管理体制、教授法及学校设置办法等内容。

66.政策:就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以整个社会代表者的身份,为实现对社会的国家领导和为处理国内外事务而制定的行动方针路线和原则。

67.行政法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这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而行使其职权的一种表现,也是使其行政权得以通行的必要措施。

68.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形式。

69.法律规范:市法律的主要内容,它应当具有普适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特点。

70.假定: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71.处理:是指法律规范要求的作为和不作为。

72.奖罚:是指人们作出或不作出某种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时,在法律上引起的后果。

73.义务教育法:时调整实施义务教育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单行法。

74.职业教育法:是以实施职业教育涉及的社会关系为调整范围的单行法。

75.高等教育法:是以高等教育部门内外部关系为调整范围的单行法。

76.成人教育法:是调整成人教育部门内外关系的单行法。

77.教师法:是调整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交互式为一方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单行法。

78.民办教育法(条例):是以社会力量办学中所出现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为调整对象的单行法。

79.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有称中央人民政府。它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其主要职责就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其他行政措施,保证最高国家权利机关的各项决定、决议、法律得以贯彻执行。

80.地方国家权利机关:是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固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决议。

论述:\1.论述我国健全的教育法制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有完善的法制保证贯彻国家对于教育的基本方针、原则,明确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规定教育的根本任务,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法制、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格及其基本的管理制度规范化,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明确的依据和目标。第二,有完善的法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全面发展的权利,使之不受任何机关、组织和他人的侵犯。在公民受教育权利受到损害时,有相应的法律措施予以救济。第三,有完善的法制保障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第四,有完善的立法制度和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教育法规体系,保证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不同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协调发展,真正发挥其调节的作用。第五,有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的保护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追究并处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第六,有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对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同一切违反与犯罪行为做斗争。第七,有与现代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文化,维护教育法所体现的价值原则,革除人治时弊,力促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与转变,使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念、法律观念融入人们的行为之中,形成实施教育法的良好文化氛围。

2.论述教育法的功能。

答:一,通过教育立法确保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所谓政策,就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以整个社会代表者的身份,为实现对社会的国家领导和为处理国内外事务而制定的行动方针、线路和原则。但是,国家只有把自己的意志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取得一体遵循的效力。在我国,政策是国家一切活动的依据,一般都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我国的文化建设政策把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把发展教育和科学并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可以说,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教育法体系的框架。二,通过教育立法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有序化、科学化。各国的国家行政尽管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行政权利必须为国家所专有。行政是国家的一种职能,行政的主体必须是依据宪法和法律,采取一定的形式正当组织的行政机关。只有国家行政机关才能代表国家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任何私人、私人组织和社会团体都不能据有或滥用行政,不能代表国家进行行政管理活动。(2)、行政范围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的活动与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不同,它是一种执行和组织的活动,是对国家事务进行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的务实性活动。(3)、行政行为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是在其权限内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形式所作的合法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行政目的必须以实现国家的职能为出发点。行政是国家权利的行使,处理的国家事务,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维护本阶级统治的目的。三,通过教育立法建立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法律支撑体系。(1)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管理的法律形式。计划管理是现代国家功能的重要内容,是全部行政管理的先导。(2)教育经费管理的法律形式。(3)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法律形式。对教育进行法律调控的领域还有许多,通过立法的、司法的、行政的以及监督的不同调控手段,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体系,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有效的保护和组织作用。

3.为了使教育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创造哪些基本条件?

答:首先,应加强对公民进行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受教育权利意识的教育,使公民懂得,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仅有法律还是不够的,还有赖于社会对教育法的遵守才能实现。培养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意识,一是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肃清以言代法、等级特权、义务本位等旧的法律观念和意识的消极影响,使人民群众认识、尊重和运用自己的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与之相适应的义务。二是要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者和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水平,严格遵纪守法,处处依法办事,反对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以权代法的做法。三是要建立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的法律实施监督体系,专门机关和群众一起对教育法的实施实行有1权威的、有效的监督,从而提高广大群众对法律意识,使遵守教育法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其次,法律能否得到遵守,还在于法律是否有实效性。法律只有严密、完备,具有可操作性,才会体现它的法律效力。再次,法律能否得到遵守,还在于执法是否有严肃性。我国教育法规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是当前同样重要的另一个问题还在于已经制定公布的法规没有得到【普遍的遵守和执行,有法不依的现象强化了一些人藐视法律的心态,降低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度,使法律形同虚设。

4.为什么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答:划分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的的标准,主要不再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否有收入,也不在于是否高手费,而在于将办学和其他经营性活动获得的收入用于何处。

5.简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设立的基本条件?

答: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6.简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

答:(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战证书(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的权利

7、简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义务?

答:“(一)遵守法律、法规(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四)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五)遵照国家有关收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六)依法接受监督

8、综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及义务?

答: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的权利。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他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8试述高等教育国家的教育权与学生受教育权?

一.高等教育阶段国家教育权(1)高等学校的设立。第一,高等学校的设立应符合国家教育的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第二,设立高等学校,除了应具备教育法中规定的学校所应具备的条件外,要求大学生或者独立设置的学院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地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响应的规模。第三,设立高等学校必须有高等学校的章程并与申办报告、可行性论证材料一同提交审批机关。第四,设立高等学校由国务院授权也可以由人民政府审批。(2)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保障。第一,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第二,按照教育法的改订规定,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权。高等阶段学生主要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硕士、博士)。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权体现的教育平等,主要不是就学权利、教育条件和教育效果的平等,而是指受教育机会的平等。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扩大就学范围,(2)竞争机会均等。(3)成功机会均等。我国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较小,因此,只有少部分人享有必然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与高级中等教育相同外,更重要的是要受到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影响。

9、试述我国学制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一)正确确立我国学制改革的价值基础。1、立足于教育发展的现实,着眼于教育发展的未来,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2、建立科学的教育分类方法的体系。(二)要符合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我国现行学制地单轨制度要负担起双重的使命,一种表现为要求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水平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劳动者个体素质水平要求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因此,我国现行学制的单轨制要负担起双重的使命。三,合理调整学制结构的组成部分。

1、国家营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使学学前教育的发展逐渐的步入有序、健康、规范发展的轨道。

2、增强义务教育学制在分段基础上的灵活性,协调好义务教育与高级中等教育的衔接。

3、加大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结构调整的力度,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4、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理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水平。

10、论述我国成人教育体系。

答: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体系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从教育对象来看,包括工人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军人教育、城镇居民教育以及离退休人员教育等;从层次上看,包括初等成人教育、中等成人教育、高等成人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从形式上看,包括成人学校教育、远距离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等。从培养目标来看,包括成人学历教育和成人非学历教育两大类。成人学历教育是指纳入国家学历教育系统的,以达到一定学历层次为目标的成人教育。分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学员修完相应教育层次规定的课程,经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级别的学历证书。成人非学历教育使指不纳入国家学历教育系统,以满足人们提高职业知识和能力,提高社会文化生活水平要求的各类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习时限等均由举办单位自定,结业时不发学历证书。有成人扫盲教育、短期文化补习教育、各种职业培训、单项技术普及培训、岗位培训、大学后继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宪法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电大法学专科《宪法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电大法学专科《宪法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简答题题库 32.简述宪法实施的监督及其内容。 参考答案:宪法实施的监督是为了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而对一切违宪活动所进行的审查和纠正。(2分) 内容包括: (1)审查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2分) (2)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2分) (3)审查政党、社会团体等行为的合宪性。(2分) 33.简述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 参考答案: 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有: (1)从历史因素看,实行单一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分) (2)从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来看,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分) (3)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民族的团结。(2分) (4)从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分) (5)根据我国尚未完全统一和少数民族多的特点,我国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具有灵活性的单一制国家。(1分) 31.简述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含义。 参考答案:

宪法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3分) (2)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3分) (3)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2分) 32.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表现。参考答案: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表现是: (1)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人大代表都是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的。(3分)(2)从人民代表大会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统一体系。(3分) (3)从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是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2分) 32。如何理解宪法规范的科学性?参考答案: 所谓宪法规范的科学性是指宪法的各项规定必须真实的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使宪法具有严密的完整的科学体系。(2分)首先,取决于宪法在指导思想上的正确性;(2分) 其次,它要真实的反应并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使之规范化、条文化;(2分) 再次,还要求宪法必须概念清晰、含意严谨、明确界限分明、做到解释的排他性,避免使用时产生歧义。(2分) 33.简述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参考答案: (1)从历史因素看,实行单一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分) (2)从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来看,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分) (3)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民族的团结。(2分) (4)从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分)

教育法学试题

教育法学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 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3.《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这是对未成年学生(隐私)权的保护。 4.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5.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6.教师资格的取得要件包括:(国籍要求、思想道德要求、业务要求、学历要求或资格考试要求) 7.学生申诉制度的程序包括(提出申诉、申诉受理和申诉处理)三个环节。8.教育法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 9.教育法学研究的内容是指组成教育法学体系的各项基本知识的总和。我国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法的基本理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三个层面。 10.教育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根据教育法律规范为人们确定的不同行为模式,可以将其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三种规范。其中,授权性规范是指授权人们在法定条件下,有权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11.根据宪法规定,我国教育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件和单行条例、规章几种。 12.教育权包括国家教育权、学校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四种教育权。其中,学校教育权是指国家赋予学校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育活动的权利。 13.受教育权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公民在受教育方面可以作为或不作为,或要求他人为其受教育权而作为或不作为的能力或资格。 14.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它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15.教育法律权利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它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行为权、要求权、请求权。 16.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创制、修改、补充和废止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的活动。 17.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教育立法程序可分为法律方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分布四个步骤。 18.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19.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以此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所取得的主体资格。 20.我国学校目前实行的内部领导体制主要有: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

教育法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大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教育法学又称教育法律科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 2.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3.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是(学校法学)。 4.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5.教育法的效力是指教育法的(适用范围),它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6.国家教育权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法对教育行使的领导和(管理)的权力。 7.公民的受教育权是依据(法律规定),公民在受教育方面可以作为或不作为,或要求他人为其(受教育权)而作为或不作为的能力或资格。 8.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9.(教育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10.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为(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 11.教育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教育法的适用)和(教育法的遵守)。 12.教育法制监督主要分为(国家)和(社会)的监督。 13.依据《教育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14.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5.根据《学位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16.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以此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取得(主体资格)。 17.我国对学校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和(审批)两种制度。 18.学校内部权力划分的三个主体是(校长)、(党支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 19.法律意义上的“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0.教师职务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2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学校和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工作岗位,以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22.学生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注册)并由其记录学业档案的(受教育者)。23.学生的权利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所有公民)的权利;二是指教育法律、法规授予(学生)的权利。 24.对未成年学生的法律保护主要包括(人身权)和(受教育权)的保护。 25.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教育法学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法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A卷)1、学校的法律地位 答:学校的法律地位,就是指学校在不同法律中的地位及其他主体之间构成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内容与责任。 2、教育法 答:教育法就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3、法律意义上的学校 答:从法学的视角看,学校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和登记注册教育机构,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 4、行政法律责任 答: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简称为行政责任,进一步说,就是行为主体违反了属于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致使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在行政上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5、教育法的遵守 答:指的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按照教育法律规定的要求行为具体说,守法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谁守法,即守法的主体是谁;二是守什么法,即守法的内容。 (B卷)1. 教育法的实施 答:教育法律法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个个人都要遵守教育法;二,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执行教育法,准确适用教育法,保证法律的实现。 2. 教育法律救济 答: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校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3.法律意义上的学生 答:法律意义上的学生就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机构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 4. 教师聘任制度 答:学校教师聘任制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教师管理制度,是学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合同形式确认教师的职务、职责以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教师任用制度。 5. 教育立法 答:教育立法就是指由特定立法主体依照一定的法定权限和程序所从事的制定、修改或废止教育法律法规的专门活动。

自考《法学概论》笔记_复习资料课程代码0040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1 (2010-03-03 17:09:44)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决定性因素: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它的决定性因素:第一: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第二:是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同国家同时产生。 第二: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第三:不断的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第四: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第五: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法律的特征: 第一: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第二: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 第三: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第四: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第五: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4、成文法定义: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行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5、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第一: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第二: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 第三: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实施却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 第四: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中,一般没有固定形式。 第五:在一国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6、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 第一: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确定契约自由。 第三: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确定法制原则。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第二: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 第三: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社会主义法律制定: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3、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从实际出发。 第二: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 第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第四: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4、具有法律提案权的机构: 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一定数量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第二:国务院。 第三: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四:最高人民法院。 第五:最高人民检查院。 5、法律汇编:是指按照现行规范性文件所属的法律部门、颁布的年代或其他分类方法,分门别类的加以编排,并汇成书册,而不改变法律规范的内容。 6、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7、法律部门:是指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的那些法律规范的总和。 8、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是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证据法学论述题

证据法学论述题 1.论现代科技对证据法的影响? 答:证据法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证据法顺应社会的发展,包括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对证据法实实在在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①证明对象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具体的证明对象发生变化,计算机犯罪日益严重。②证据种类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促成新的证据种类的产生,同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③证据的收集、审查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了收集和审查证据的技术和方法,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收集、审查。④证据规则方面。在证据规则方面现代科技与英美对抗制传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反传闻规则和最佳传闻规则成为采用现代科技所作成的证据的主要障碍。 2.试论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答:①诉讼证明和证据的原则制度;②诉讼证明的实践和经验;③诉讼证明的基本理论;④诉讼证明的立法和运行环境;⑤有关证据法和证据法学边缘交叉。 研究对象:①诉讼证明和证据的原则制度。②诉讼证明的实践和经验。③诉讼证明的基本理论。④诉讼证明的立法和运行环境。⑤有关证据法和证据法学边缘交叉问题。 3.论证据的基本属性? 答:⑴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诉讼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人们主观猜测和虚假的东西。客观性的根据:①由于案件本身的客观决定的。②对证据的认识,必须坚持物质存在第一,认识第二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本路线和方法。⑵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诉讼证据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有客观的联系。关联性根据:①证据是随着案件的发生过程形成的,它和案件事实之间应当具有必然的客观联系。②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观点在证据属性上的体现。⑶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诉讼证据必须是按照法律的要求和法定程序而取得的事实材料。合法泩两方面的涵义:①诉讼证据的提供、收集和审查,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②诉讼证据的形式应当合法。 4.论书证的特征? 答:①书证是以材料所记载的内容来证明待证事实的。这是书证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书证区别于物证的根本所在;②书证由于其所再现的实体具有明确的思想内容,因此容易被常人所理解;③书证具有稳定性;④书证的存在形式是书面文件或其他物体,而不是存储音像的磁性材料;⑤书证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与案件相互关联。 5.论书证的提供与收集? 答:由于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性质和调整对象、范围的差异,书证的提供与收集在法律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①民事诉讼中书证的提供与收集。根据“谁主张谁举证”提供。②行政诉讼中书证的提供与收集。由被告来提供,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③刑事诉讼中书证的提供与收集。由控方来举证。 6.论视听资料的特征? 答: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电脑和其他科学技术设备储存的电子音像信息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教育法学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题2分,共10分) 1、在教育法学的学习方法中,( C )是学习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法治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学习方法。 A、自学法 B、比较研究法 C、调查研究法 D、系统思考法 2、《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属于( D ) A、法律 B、行政法规 C、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D、规章 3、《中华人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的规定,属于( D )性规。 A、义务 B、法定 C、平等 D、授权 4、《中华人民国民法通则》规定,不满( C )周岁的公民是无行为能力人。 A、10 B、14 C、16 D、18 5、在教育法学的解释中,( C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A、官方解释 B、立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法定解释 二、多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10分) 1、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主要容包括( A C D ) A、教育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 B、教育事实规律 C、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D、教育法的基本理论 2、教育法的效力包括( ABC ) A、时间效力 B、空间效力 C、对人的效力 D、对具体时间的效力 3、公民的受教育权正向着保障( B D )等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方向发展。 A、未成年人 B、女子 C、儿童 D、残疾人 4、从微观上看,在教育法律权利和义务之间存在( A D )关系。 A、结构相当 B、数量相当 C、功能互补 D、价值主从 5、下列对教育法律事实的描述中,( BCD )是正确的。 A、教育法律事实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教育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事实。 B、教育法律事实是一种规性事实。 C、教育法律事实是一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 D、教育法律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 三、判断题(对者在括号打对号,错者打叉号,每题2分,共10分) 1、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法对教育行使的领导和管理权力。(×) 2、教育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的总和。(×) 3、学校教育权属于国家教育权的畴,学校教育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不得放弃和转让。(√) 4、学生的隐私属于教育法律关系的容。(√) 5、广义上讲,教育法制监督是指国家专门法制监督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教育法运行情况进行的审查、督促、纠正等活动。(×)四、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教育法的体系是指以一国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形成的门类齐全、协调一致的统一。 2、教育权主体与受教育权主体通过一定的权利与义务使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 3、《中华人民国高等教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4、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 5、在教育法律规的结构中,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在法定条件下,做出或不做出某种法律规

教育法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学制 一、学制概述 (一)什么是学制 1、学制的概念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利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学制,首先是一种制度,是国家规范教育行为的一种基本制度。其次,学制是国家调整教育关系的一种基本制度。再次,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并由国家颁布保证实施。在我国,《教育法》第二章中对学校教育制度做了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此外,还对其他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其中,学校教育制度是“一国教育制度的主体” 。在教育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2、学制构成的基本要素学制系统一般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学校的类型是指哪一种形式,哪一种性质的学校。学校的级别是指学校的层次水平,即学校在学制系统中所处的阶段以及在同类性质的学校中所处的地位。 学制的结构决定了学校的类别,反应了学校之间的交叉、衔接、比例等种种关系。 3、学制的类型 学制类型是由学制的结构决定的。学制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不同的学制只不过是这个系统性与阶段性的不同组合。由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介于以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与横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两极之间的学制结构叫分支型学制。 (1)双轨制:英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双轨制。 (2)单轨制:美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单轨制。 (3)分支型学制:前苏联的学制是典型的分支型学制。 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所引发的问题实质上是由教育价值的基础—平等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构成的。 (二)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因此,学制的产生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学制的产生要有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刺激了社会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得学校的发展呈现出潜在的势头。其二是国家教育权的出现。国家必须掌握对教育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这样才有可能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其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到了清朝同治元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开始产生。 1、近代学制(1)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 年学制和1904 年学制)。 (2)壬子癸丑学制。是辛亥革命的产物。 2、现代学制壬戌学制被称为现代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方案”颁布于1922 年。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壬戌学制的特点: (1)打破了以往学习日本的传统,从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向美国学习。(2)学制的制定不再仅仅是政府行为,它的制定充分吸收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意见。 (3)学制的制定酝酿时期长,实施时间长,影响也最大。 3、现行学制在我国现行学制中,从纵向来看,划分了四个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横向来看,到了中等教育阶段后,开始出现了类的区分。把幼儿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纳入学制系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学制制定、颁布与实施的意义 1、学制制定主体的法律规定学制制定的主体是指有权制定学制的团体、组织或个人。《教育法》第

教育政策法规论述题

论述题(15分) 1、依据《教师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有哪些?结合你的理解,谈谈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答:(1)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依据《教师法》第七条的规定,我国教师依法享有:①教育教学自主权;②学术自由权;③管理学生权;③获取报酬权;⑤参与教育管理权;⑥培训进修权;⑦申诉权。依据《教师法》第八条的规定,教师应履行:①遵纪守法义务;②教育教学义务;③参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④尊重学生人格义务;⑤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⑥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2)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①教师的权利不能离开义务而存在。享有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②教师的义务也不能离开权利而存在。履行义务是为了更好的享有权利。3权利和义务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同一性。例如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权也是教师的义务。④由于教育的公益性质,教师的权利应以义务为出发点,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2、结合教师工作实际,谈谈应当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答题要点:简要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关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阐述在依法治教的意义下,正确的师生关系特征是什么(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平等的关系);阐释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几种途径。 3.为什么说《教育法》为全面依法治教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答题要点:一是《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已经结束;二是依法治教就是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规范教育行为,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三是《教育法》为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地位、性质、方针、体制和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制度、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以及权利义务,规定了教育与社会、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益保护等措施。未依法治教提供了法律规范;四是按照《教育法》的要求,依法治教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性原则以及教育法制统一原则。 4.联系当前中小学生现状,论述如何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答题要点: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列举;阐述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一方面通过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渠道营造良好的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可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之同时,还应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5.什么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教育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答题要点: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依法成立的关系中享有的某种权利和应当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没有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则无所谓法律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表现为:两者是相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义务,就应该有相应的权利;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的,权利人权利的享有依赖于义务人义务的履行;两者还是相一致的,主体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完整版)00453教育法学论述题复习题

论述题 一、试述教育法的原则。 1.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基本方向,保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协调发展。(1)从教育和社会其他各部门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出发,规定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任务,规定教育的基本制度、基本内容以及组织形式等。(2)教育事业是国家和全社会的事业,教育法必须保证教育事业的公正性。(3)一切教育事业的举办都必须以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为基础。 2.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基本方针,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使教育服务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根本目的。(1)以法律形式规定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方法必须以培养青少年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2)加强对广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3)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并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4)入学机会均等。 3.调动和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一切教育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二、试述教育法的文本结构。 1.法律文件的名称。每一部法律文件都应该有自己的名称,以反映法律文件具有什么样的效力等级、性质和内容。在制定法律法规文件时,必须遵循下列基本要求:第一,要求名称应能反映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地位的高低,使人一目了然,通过名称就能知道是哪一类、哪一组国家机关所发布;第二,应能反映法律、法规的规范对象、规范程度和规范内容。第三,法律文件的名称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则不便于准确记忆,过短则难以准确判断其效力等级和使用范围。 2.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法律的主要内容,它应当具有普适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特点。这些都是通过它的特定的逻辑结构而实现的。具体的说,法律规范是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假定、处理和奖惩。假定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处理是指法律规范要求的作为和不作为。奖惩是指人们做出或不做出某种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时,在法律上引起的后果。 3.效力等级、时间效力、适用范围。一部法律文件,仅有法律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系列辅助法律规范的内容,例如法律的效力等级、时间效力、适用范围等。效力等级通常通过法律中标明的立法机关体现出来。时间效力通常通过法律所标明的通过、公布或发布时间、生效或施行时间体现出来。 4.法律本文。本文是法律文件的主体内容。本文中的规范性内容和非规范性内容须经一定的结构才能形成完整的法律。本文按层次可分为章、节、条、款、项等,按性质可分为总则、分则、罚则、附则等。 三、试述教育法的体系结构。 我国教育法体系由纵向5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纵向:1.教育法是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它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等。教育法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协调教育部门内部以及教育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教育部门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2.部门教育法是我国教育法体系纵向结构的第二个层次,主要调整各个教育部门的内外部关系。根据规范内容的不同以及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需要,大致由6个部门组成。3.教育行政法规是教育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为实施教育法和各单行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此外,属于较为具体的问题,教育法或各单行法未予规范的问题,也可由行政法规加以调整。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是教育法体系的第四个层次。5政府规章是教育法体系的第五个层次,属于这一层次的政府规章一般由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和发布,其效力要低于行政法规。横向:1。义务教育法是调整实施义务教育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单行法。2.职业教育法是以实施职业教育涉及的社会关系为调整范围的单行法。在我国,职业

教育法学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法学考试题及答案https://www.doczj.com/doc/ee550769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教育法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A卷)1、学校的法律地位 答:学校的法律地位,就是指学校在不同法律中的地位及其他主体之间构成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内容与责任。 2、教育法 答:教育法就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3、法律意义上的学校 答:从法学的视角看,学校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和登记注册教育机构,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 4、行政法律责任 答: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简称为行政责任,进一步说,就是行为主体违反了属于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致使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在行政上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5、教育法的遵守 答:指的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按照教育法律规定的要求行为具体说,守法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谁守法,即守法的主体是谁;二是守什么法,即守法的内容。 (B卷)1. 教育法的实施 答:教育法律法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个个人都要遵守教育法;二,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执行教育法,准确适用教育法,保证法律的实现。 2. 教育法律救济 答: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校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3.法律意义上的学生 答:法律意义上的学生就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机构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 4. 教师聘任制度 答:学校教师聘任制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教师管理制度,是学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合同形式确认教师的职务、职责以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教师任用制度。

2019《法学通论》重点复习资料(精选)

第一章:法理学 法的基本特征: (1)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2)法主要出自国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造法主要形式是制定、认可、签约、惯常行为。(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4)法具有更广泛的约束力 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技术性规定。 (1)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指固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2)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3)法律概念: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2)社会作用:政治作用、社会公共事务功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1、政治基础与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2、经济条件应该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机制;3、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 依法治国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人民;客体是国家及国家整治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社会事务。 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答: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2)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转变。(3)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大陆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异同有哪些? 答:(1)相同点:属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即资本主义类型法。阶级本质相同,体现资产阶级

大学《教育法学》试题库及答案

所谓义务教育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关义务教育的各项_________和法律规范的总和。 收藏 A. 法律政策 B. 法律规章 C. 法律规定 D. 法律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职业学校教育是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法》对职业学校的设立、条件、体系及职业学校教育保障条件等重大问题都作了规定,这些规定是根据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作出的,因而,它是依法管理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法律依据。 收藏 A. 职业培训 B. 职业训练 C. 职业技术 D. 职业教育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教师资格条例》第六章进一步规定,依照《教师法》第14条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________。 收藏 A. 收缴 B. 发放 C. 颁发 D. 退回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或者其他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考察其教育教学能力;根据实际情况

和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可以要求申请人补修教育学、___________等课程。 收藏 A. 心理学 B. 物理学 C. 德育学 D. 历史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教育督导是政府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形式和机制,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教育法律法规得的贯彻实施,实现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收藏 A. 教育目的 B. 依法治教 C. 教育现代化 D. 教育结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行使领导和管理全国教育工作的权力和职能。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即教育部,是国务院主管教育工作的一个综合部门,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________,统一行使教育行政权。 收藏 A. 教育事业 B. 教育行业 C. 教育职业 D. 教育产业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教育行政机关在行使_________时,同样的情况、同样的事,必须同样对待,不得有所偏私,允许教师依法申诉,这无疑对教育行政机关工作是一种监督。

最新教育法学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法学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法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A卷)1、学校的法律地位 答:学校的法律地位,就是指学校在不同法律中的地位及其他主体之间构成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内容与责任。 2、教育法 答:教育法就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3、法律意义上的学校 答:从法学的视角看,学校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和登记注册教育机构,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 4、行政法律责任 答: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简称为行政责任,进一步说,就是行为主体违反了属于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致使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在行政上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5、教育法的遵守 答:指的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按照教育法律规定的要求行为具体说,守法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谁守法,即守法的主体是谁;二是守什么法,即守法的内容。 (B卷)1. 教育法的实施 答:教育法律法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个个人都要遵守教育法;二,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执行教育法,准确适用教育法,保证法律的实现。 2. 教育法律救济 答: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校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3.法律意义上的学生 答:法律意义上的学生就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机构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 4. 教师聘任制度 答:学校教师聘任制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教师管理制度,是学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合同形式确认教师的职务、职责以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教师任用制度。 5. 教育立法 答:教育立法就是指由特定立法主体依照一定的法定权限和程序所从事的制定、修改或

2008-2010年法学简答论述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1.简述我国依法治国的必要性。3-P91 答:(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42.简述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法定原则的内容。5-P206-207 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为,法律有明文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才受处罚。 (2)行政处罚由法律规定有权设定行政处罚的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法设定,无权设定的不得设定,有权设定的也不得越权设定。 (3)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授权的或者委托的组织也可以在法定授权或者委托的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除此规定以外的机关和组织不得实施行政处罚。 (4)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43.简述支票的法定记载事项。7-P322 答:支票的法定记载事项包括: (1)表明“支票”的字样; (2)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3)确定的金额; (4)付款人名称; (5)出票日期; (6)出票人签章。 五、论述题(本大题14分) 44.试述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4-P150-153 答: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有两层含义:首先,公民享有的权利的范围是广泛的;其次,享有权利的人即权利主体也是广泛的。 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我国宪法不仅赋予公民以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而且这些权利和自由是有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的,因而是真实的。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的统一。在我国,任何人不论功劳多大,职位多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都必须忠实地履行义务,国家决不允许有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特殊公民的存在。 其次,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相辅相成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保证了公民权利的实现,激发了公民自觉地、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公民也只有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实现公民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表现为公民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不因公民的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就是说,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平等地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对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