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高中数学公式

上海高中数学公式

上海高中数学公式
上海高中数学公式

高中的数学公式定理大集中

三角函数公式表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商的关系:平方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六边形记忆法:图形结构“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记忆方法“对角线上两个函数的积为1;阴影三角形上两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任意一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相邻两个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

诱导公式(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sin(2kπ+α)=sinα

cos(2kπ+α)=cosα

tan(2kπ+α)=tanα

cot(2kπ+α)=cotα

(其中k∈Z)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万能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tanβ

tan(α+β)=——————

1-tanα ·tanβ

tanα-tanβ

tan(α-β)=——————

1+tanα ·tanβ

2tan(α/2)

sinα=——————

1+tan2(α/2)

1-tan2(α/2)

cosα=——————

1+tan2(α/2)

2tan(α/2)

tanα=——————

1-tan2(α/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三角函数的降幂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2tanα

tan2α=—————

1-tan2α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3tanα-tan3α

tan3α=——————

1-3tan2α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α+β α-β

sinα+sinβ=2sin———·cos———

2 2

α+β α-β

sinα-sinβ=2cos———·sin———

2 2

α+β α-β

cosα+cosβ=2cos———·cos———

2 2

α+β α-β

cosα-cosβ=-2sin———·sin———

2 2 1

sinα ·cosβ=-[sin(α+β)+sin(α-β)]

2

1

cosα ·sinβ=-[sin(α+β)-sin(α-β)]

2

1

cosα ·cosβ=-[cos(α+β)+cos(α-β)]

2

1

sinα ·sinβ=— -[cos(α+β)-cos(α-β)]

2

化asinα ±bcosα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辅助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

集合、函数

集合简单逻辑

任一x∈A x∈B,记作A B

A B,

B A A=B

A B={x|x∈A,且x∈B}

A B={x|x∈A,或x∈B}

card(A B)=card(A)+card(B)-card(A B)

(1)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 p则 q

逆否命题若 q,则 p

(2)四种命题的关系

(3)A 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B 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A 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函数的性质指数和对数

(1)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2)单调性

对于任意x1,x2∈D

若x1<x2 f(x1)<f(x2),称f(x)在D上是增函数

若x1<x2 f(x1)>f(x2),称f(x)在D上是减函数

(3)奇偶性

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一x,若f(-x)=f(x),称f(x)是偶函数

若f(-x)=-f(x),称f(x)是奇函数

(4)周期性

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一x,若存在常数T,使得f(x+T)=f(x),则称f(x)是周期函数(1)分数指数幂

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2)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loga(MN)=logaM+logaN

logaMn=nlogaM(n∈R)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1)y=ax(a>0,a≠1)叫指数函数

(2)x∈R,y>0

图象经过(0,1)

a>1时,x>0,y>1;x<0,0<y<1

0<a<1时,x>0,0<y<1;x<0,y>1

a> 1时,y=ax是增函数

0<a<1时,y=ax是减函数(1)y=logax(a>0,a≠1)叫对数函数(2)x>0,y∈R

图象经过(1,0)

a>1时,x>1,y>0;0<x<1,y<0

0<a<1时,x>1,y<0;0<x<1,y>0

a>1时,y=logax是增函数

0<a<1时,y=logax是减函数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基本型

logaf(x)=b f(x)=ab(a>0,a≠1)

同底型

logaf(x)=logag(x) f(x)=g(x)>0(a>0,a≠1)

换元型 f(ax)=0或f (logax)=0

数列

数列的基本概念等差数列

(1)数列的通项公式an=f(n)

(2)数列的递推公式

(3)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关系

an+1-an=d

an=a1+(n-1)d

a,A,b成等差 2A=a+b

m+n=k+l am+an=ak+al

等比数列常用求和公式

an=a1qn_1

a,G,b成等比 G2=ab

m+n=k+l aman=akal

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重要不等式

a>b b<a

a>b,b>c a>c

a>b a+c>b+c

a+b>c a>c-b

a>b,c>d a+c>b+d

a>b,c>0 ac>bc

a>b,c<0 ac<bc

a>b>0,c>d>0 ac<bd

a>b>0 dn>bn(n∈Z,n>1)

a>b>0 >(n∈Z,n>1)

(a-b)2≥0

a,b∈R a2+b2≥2ab

|a|-|b|≤|a±b|≤|a|+|b|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比较法

(1)要证明不等式a>b(或a<b),只需证明

a-b>0(或a-b<0=即可

(2)若b>0,要证a>b,只需证明,

要证a<b,只需证明

综合法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或已证明过的不等式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欲证的不等式(由因导果)的方法。

分析法分析法是从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入手,逐步寻求所需条件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的条件已知正确时为止,明显地表现出“持果索因”

复数

代数形式三角形式

a+bi=c+di a=c,b=d

(a+bi)+(c+di)=(a+c)+(b+d)i

(a+bi)-(c+di)=(a-c)+(b-d)i

(a+bi)(c+di )=(ac-bd)+(bc+ad)i

a+bi=r(cosθ+isinθ)

r1=(cosθ1+isinθ1)?r2(cosθ2+isinθ2)=r1?r2〔cos(θ1+θ2)+isin(θ1+θ2)〕〔r(cosθ+sinθ)〕n=rn(cosnθ+isinnθ)

k=0,1,……,n-1

解析几何

1、直线

两点距离、定比分点直线方程

|AB|=| |

|P1P2|=

y-y1=k(x-x1)

y=kx+b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夹角和距离

或k1=k2,且b1≠b2

l1与l2重合

或k1=k2且b1=b2

l1与l2相交

或k1≠k2

l2⊥l2

或k1k2=-1 l1到l2的角

l1与l2的夹角

点到直线的距离

2.圆锥曲线

圆椭圆

标准方程(x-a)2+(y-b)2=r2

圆心为(a,b),半径为R

一般方程x2+y2+Dx+Ey+F=0

其中圆心为( ),

半径r

(1)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圆的半径r判断或用判别式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两圆的位置关系用圆心距d与半径和与差判断椭圆

焦点F1(-c,0),F2(c,0)

(b2=a2-c2)

离心率

准线方程

焦半径|MF1|=a+ex0,|MF2|=a-ex0

双曲线抛物线

双曲线

焦点F1(-c,0),F2(c,0)

(a,b>0,b2=c2-a2)

离心率

准线方程

焦半径|MF1|=ex0+a,|MF2|=ex0-a 抛物线y2=2px(p>0)

焦点F

准线方程

坐标轴的平移

这里(h,k)是新坐标系的原点在原坐标系中的坐标。

1.集合元素具有①确定性②互异性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

③韦恩图④数轴法

3.集合的运算

⑴ A∩(B∪C)=(A∩B)∪(A∩C)

⑵ Cu(A∩B)=CuA∪CuB

Cu(A∪B)=CuA∩CuB

4.集合的性质

⑴n元集合的子集数:2n

真子集数:2n-1;非空真子集数:2n-2

高中数学概念总结

一、函数

1、若集合A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顶点坐标是。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解析式的设法有三种形式,即,和(顶点式)。

2、幂函数,当n为正奇数,m为正偶数,m

3、函数的大致图象是

由图象知,函数的值域是,单调递增区间是,单调递减区间是。

二、三角函数

1、以角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点P到原点的距离记为,则sin = ,cos = ,tg = ,ctg = ,sec = ,csc = 。

2、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中,平方关系是:,,;

倒数关系是:,,;

相除关系是:,。

3、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如:, = ,。

4、函数的最大值是,最小值是,周期是,频率是,相位是,初相是;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凡是该图象与直线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5、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的递增区间是,递减区间是;的递增区间是,递减区间是,的递增区间是,的递减区间是。

6、

7、二倍角公式是:sin2 =

cos2 = = =

tg2 = 。

8、三倍角公式是:sin3 = cos3 =

9、半角公式是:sin = cos =

tg = = = 。

10、升幂公式是:。

11、降幂公式是:。

12、万能公式:sin = cos = tg =

13、sin( )sin( )= ,

cos( )cos( )= = 。

14、 = ;

= ;

= 。

15、 = 。

16、sin180= 。

17、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sin 0 1 0

cos 1 0 0

tg 0 1 不存在 0 不存在

ctg 不存在 1 0 不存在 0

18、正弦定理是(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19、由余弦定理第一形式, =

由余弦定理第二形式,cosB=

20、△ABC的面积用S表示,外接圆半径用R表示,内切圆半径用r表示,半周长用p表示则:

① ;② ;

③ ;④ ;

⑤;⑥

21、三角学中的射影定理:在△ABC 中,,…

22、在△ABC 中,,…

23、在△ABC 中:

24、积化和差公式:

① ,

② ,

③ ,

④ 。

25、和差化积公式:

① ,

② ,

③ ,

④ 。

三、反三角函数

1、的定义域是[-1,1],值域是,奇函数,增函数;

的定义域是[-1,1],值域是,非奇非偶,减函数;

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奇函数,增函数;

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非奇非偶,减函数。

2、当;

对任意的,有:

当。

3、最简三角方程的解集:

四、不等式

1、若n为正奇数,由可推出吗(能)

若n为正偶数呢(均为非负数时才能)

2、同向不等式能相减,相除吗(不能)

能相加吗(能)

能相乘吗(能,但有条件)

3、两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

三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

n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

4、两个正数的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均方根之间的关系是

6、双向不等式是:

左边在时取得等号,右边在时取得等号。

五、数列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前n项和公式是: = 。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前n项和公式是:

3、当等比数列的公比q满足 <1时, =S= 。一般地,如果无穷数列的前n项和的极限存在,就把这个极限称为这个数列的各项和(或所有项的和),用S表示,即S= 。

4、若m、n、p、q∈N,且,那么:当数列是等差数列时,有;当数列是等比数列时,有。

5、等差数列中,若Sn=10,S2n=30,则S3n=60;

6、等比数列中,若Sn=10,S2n=30,则S3n=70;

六、复数

1、怎样计算(先求n被4除所得的余数,)

2、是1的两个虚立方根,并且:

3、复数集内的三角形不等式是:,其中左边在复数z1、z2对应的向量共线且反向(同向)时取等号,右边在复数z1、z2对应的向量共线且同向(反向)时取等号。

4、棣莫佛定理是:

5、若非零复数,则z的n次方根有n个,即:

它们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分布上有什么特殊关系

都位于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上,并且把这个圆n等分。

6、若,复数z1、z2对应的点分别是A、B,则△AOB(O为坐标原点)的面积是。

7、 = 。

8、复平面内复数z对应的点的几个基本轨迹:

① 轨迹为一条射线。

② 轨迹为一条射线。

③ 轨迹是一个圆。

④ 轨迹是一条直线。

⑤ 轨迹有三种可能情形:a)当时,轨迹为椭圆;b)当时,轨迹为一条线段;c)当时,轨迹不存在。

⑥ 轨迹有三种可能情形:a)当时,轨迹为双曲线;b) 当时,轨迹为两条射线;

c) 当时,轨迹不存在。

七、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加法原理、乘法原理各适用于什么情形有什么特点

加法分类,类类独立;乘法分步,步步相关。

2、排列数公式是: = = ;

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是:

组合数公式是: = = ;

组合数性质: = + =

= =

3、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八、解析几何

1、沙尔公式:

2、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

3、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两点间距离公式:

4、若点P分有向线段成定比λ,则λ=

5、若点,点P分有向线段成定比λ,则:λ= = ;

=

=

若,则△ABC的重心G的坐标是。

6、求直线斜率的定义式为k= ,两点式为k= 。

7、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点斜式:,斜截式:

两点式:,截距式:

一般式:

经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是:

8、直线,则从直线到直线的角θ满足:

直线与的夹角θ满足:

直线,则从直线到直线的角θ满足:

直线与的夹角θ满足:

9、点到直线的距离:

10、两条平行直线距离是

11、圆的标准方程是:

圆的一般方程是:

其中,半径是,圆心坐标是

思考:方程在和时各表示怎样的图形

12、若,则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

经过两个圆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

经过直线与圆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

13、圆为切点的切线方程是

一般地,曲线为切点的切线方程是:。例如,抛物线的以点为切点的切线方程是:,即:。

注意:这个结论只能用来做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若是做解答题,只能按照求切线方程的常规过程去做。

14、研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

①判别式法:Δ>0,=0,<0,等价于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

②考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距离大于半径、等于半径、小于半径,等价于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

15、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四种形式是:

16、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准线方程是:。

若点是抛物线上一点,则该点到抛物线的焦点的距离(称为焦半径)是:,过该抛物线的焦点且垂直于抛物线对称轴的弦(称为通径)的长是:。

17、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是:和

18、椭圆的焦点坐标是,准线方程是,离心率是,通径的长是。其中。

19、若点是椭圆上一点,是其左、右焦点,则点P的焦半径的长是和。

20、双曲线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是:和

21、双曲线的焦点坐标是,准线方程是,离心率是,通径的长是,渐近线方程是。其中。

22、与双曲线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是。与双曲线共焦点的双曲线系方程是。

23、若直线与圆锥曲线交于两点A(x1,y1),B(x2,y2),则弦长为;

若直线与圆锥曲线交于两点A(x1,y1),B(x2,y2),则弦长为。

24、圆锥曲线的焦参数p的几何意义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对于椭圆和双曲线都有:。

25、平移坐标轴,使新坐标系的原点在原坐标系下的坐标是(h,k),若点P在原坐标系下的坐标是在新坐标系下的坐标是,则 = , = 。

九、极坐标、参数方程

1、经过点的直线参数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2、若直线经过点,则直线参数方程的标准形式是:。其中点P对应的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有向线段的数量。

若点P1、P2、P是直线上的点,它们在上述参数方程中对应的参数分别是则:;当点P 分有向线段时,;当点P是线段P1P2的中点时,。

3、圆心在点,半径为的圆的参数方程是:。

3、若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点P的极坐标为直角坐标为,则,,。

4、经过极点,倾斜角为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

经过点,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

经过点且平行于极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

经过点且倾斜角为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

5、圆心在极点,半径为r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

圆心在点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

圆心在点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

圆心在点,半径为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

6、若点M 、N ,则。

十、立体几何

1、求二面角的射影公式是,其中各个符号的含义是:是二面角的一个面内图形F的面积,是图形F在二面角的另一个面内的射影,是二面角的大小。

2、若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直线,直线m是平面内经过的斜足的一条直线,与所成

的角为,与m所成的角为 , 与m所成的角为θ,则这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是。

3、体积公式:

柱体:,圆柱体:。

斜棱柱体积:(其中,是直截面面积,是侧棱长);

锥体:,圆锥体:。

台体:,圆台体:球体:。

4、侧面积:

直棱柱侧面积:,斜棱柱侧面积:;

正棱锥侧面积:,正棱台侧面积:;

圆柱侧面积:,圆锥侧面积:,

圆台侧面积:,球的表面积:。

5、几个基本公式:

弧长公式:(是圆心角的弧度数, >0);

扇形面积公式:;

圆锥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公式:;

圆台侧面展开图(扇环)的圆心角公式:。

经过圆锥顶点的最大截面的面积为(圆锥的母线长为,轴截面顶角是θ):

十一、比例的几个性质

1、比例基本性质:

2、反比定理:

3、更比定理:

5、合比定理;

6、分比定理:

7、合分比定理:

8、分合比定理:

9、等比定理:若,,则。

十二、复合二次根式的化简

当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时,对形如的根式使用上述公式化简比较方便。

⑵并集元素个数:

n(A∪B)=nA+nB-n(A∩B)

5.N 自然数集或非负整数集

Z 整数集 Q有理数集 R实数集

6.简易逻辑中符合命题的真值表

p 非p

真假

假真

二.函数

1.二次函数的极点坐标:

函数的顶点坐标为

2.函数的单调性:

在处取极值

3.函数的奇偶性:

在定义域内,若,则为偶函数;若则为奇函数。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wc呁/S∕

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13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弦

137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13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

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上海中学高中数学校本作业(平行班专用)专题1立体几何(无答案)

专题1:立体几何 1、若圆锥的侧面积是底面积的3倍,则其母线与轴所成的角的大小 为 (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2、在长方体中割去两个小长方体后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 则切割掉的两个小长方体的体积之和等于 . 3、已知圆柱Ω的母线长为l ,底面半径为r ,O 是上地面圆心,A 、B 是下底面圆周上两个不同的点,BC 是母线,如图.若直线OA 与BC 所成角的大小为π6,则l r = . 4、一个高为2的圆柱,底面周长为2π,该圆柱的表面积为 . 5、有一列正方体,棱长组成以1为首项、 1 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体积分别记为12,,...,,...n V V V , 则12lim(...)n n V V V →∞ +++= . 6、若一个圆锥的主视图是边长为3,3,2的三角形,则该圆锥的侧面积为 . 7、已知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6的正方体,侧棱P A ⊥底面ABCD , 且P A =8,则该四棱锥的体积是_________. 8、如图,若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边长为2,高为4, 则异面直线BD 1与AD 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___(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9、如图,已知三棱锥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过直角顶点的侧棱长 为4,且垂直于底面,该三棱锥的主视图是 ( )

A B D C A 1 B 1 C 1 D 1 10、给定空间中的直线l 及平面α.条件“直线l 与平面α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是“直线l 与平面α垂直”的( ) A .充分非必要条件 B .必要非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11、在三棱锥P ABC -中,PA ⊥底面ABC ,D 是PC 的中点,已知∠BAC =2 π,2AB = ,AC =2PA =,求: (1)三棱锥P ABC -的体积; (2)异面直线BC 与AD 所成的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12、已知1111ABCD A B C D -是底面边长为1的正四棱柱,高12AA =,求 (1)异面直线BD 与1AB 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2)四面体11AB D C 的体积

上海高中高考数学所有公式汇总

上海高考高三数学所有公式汇总 集合命题不等式公式 1、()U C A B ?=_____U U C A C B ?____;()U C A B ?=_____U U C A C B ?______。 2、 A B A ?=?__A B ?___;A B B ?=?__A B ?__; U U C B C A ??__A B ?___; U A C B ?=??____A B ?____;U C A B U ?=?______A B ?_____。 3、含n 个元素的集合有:__2n __个子集,__21n -__个真子集,__21n -__个非空子集,__22n -__个非空真子集。 4、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__原命题______逆否命题______否命题____与____逆命题___互为等价命题。 6、若p q ?,则p 是q 的___充分____条件;q 是p 的____必要____条件。 7、基本不等式: (1)R b a ∈,:________222a b ab +≥_____________等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 (2)+∈R b a ,:__________a b +≥__________等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 (3)绝对值的不等式:__________||||||||||||a b a b a b -≤±≤+_________ 8、均值不等式: + ∈R b a ,时, _______2 11a b +______≤_____≤___2a b +___≤____ 等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 9、分式不等式:()0()f x g x ≥?()()0()0f x g x g x ?≥??≠? ()0()f x g x ≤?()()0()0f x g x g x ?≤??≠? 10 、 绝 对 值不 等 式 :

(完整版)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整理

高 中 数 学 公 式 大 全(简化版)

目录 1 集合与简易逻辑 (01) 2 函数 (03) 3 导数及其应用 (09) 4 三角函数 (11) 5 平面向量 (13) 6 数列 (14) 7 不等式 (15) 8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17) 9 直线与圆 (20) 10圆锥曲线 (23) 11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25) 12统计与概率 (26) 13复数与推理证明 (29)

§01. 集合与简易逻辑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集合运算 全集U :如U=R 交集:}{B x A x x B A ∈∈=且I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3.集合关系 空集A ?φ 子集B A ?:任意B x A x ∈? ∈ B A B B A B A A B A ??=??=Y I 注:数形结合---文氏图、数轴 4. 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I U U U A B C B C A ????U A C B ?=ΦI U C A B R ?=U 5.集合12{,,,}n a a a L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 真值表 7. 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8. 四种命题 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真假相同 否命题与逆命题真假相同 9. 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 p ?,则p 是q 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p q ?,且q p ?,则p 是q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2020上海中学高一下期中数学

微信号:JW2215874840或ross950715或Soulzbb 上海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已知点A (2,-1)在角α的终边上,则sin α=__________. 2.函数sin(2)y x π=+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___. 3.一个扇形半径是2,圆心角的弧度数是2,则此扇形的面积是________. 4.已知函数[]()sin (0,)f x x x π=∈和函数1()tan 2 g x x = 的图像交于A 、B 、C 三点,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角α与角β都以x 轴正半轴为始边,它们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若1sin 3 α= ,则cos()αβ-=__________.6.已知3sin()45x π-=,则sin 2x =__________.7.设(),0,x y π∈,且满足2222sin cos cos cos sin sin 1sin() x x x y x y x y -+-=+,则x y -=_____.8.我国古代数学家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记述了“三斜求积术”,用现代式子表示即为: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则△ABC 的面积 S =.根据此公式,若cos (3)cos 0a B b c A ++=,且2222a b c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 9.若函数()2sin(2)1()6f x x a a R π=++-∈在区间0,2π?????? 上有两个不同的零点12,x x ,则12x x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10.已知函数sin ()cos m f ααα-=在(0,2 π上单调递减,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已知cos ,(1,1),(,)2k k πααπ=∈-∈,则sin()πα+=( ) A. C. D.1k -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2.集合12{,, ,}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 个. 3.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 p ?,则p 是q 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p q ?,且q p ?,则p 是q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4.函数的单调性 (1)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 []1212()()()0x x f x f x -->? []b a x f x x x f x f ,)(0) ()(2 121在?>--上是增函数; []1212()()()0x x f x f x --'x f ,则)(x f 为增函数;如果0)(<'x f ,则)(x f 为减函 数. 5.如果函数)(x f 和)(x g 都是减函数,则在公共定义域内,和函数)()(x g x f +也是减函数; 如果函数 )(u f y =和)(x g u =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则复合函数)]([x g f y =是增函数. 6.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7.对于函数)(x f y =(R x ∈),)()(x b f a x f -=+恒成立,则函数)(x f 的对称轴是函数2 b a x +=;两个函数)(a x f y +=与)(x b f y -= 的图象关于直线2 b a x += 对称. 8.几个函数方程的周期(约定a>0) (1))()(a x f x f +=,则)(x f 的周期T=a ; (2),)0)(()(1 )(≠=+x f x f a x f ,或1()() f x a f x +=-(()0)f x ≠,则)(x f 的周期T=2a ; 9.分数指数幂 (1)m n a = (0,,a m n N * >∈,且1n >).(2)1m n m n a a - = (0,,a m n N * >∈,且1n >). 10.根式的性质 (1 )n a =.(2)当n a =;当n ,0 ||,0a a a a a ≥?==? -∈.(2) ()(0,,)r s rs a a a r s Q =>∈.(3)()(0,0,)r r r a b a b a b r Q =>>∈. 1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log b a N b a N =?=(0,1,0)a a N >≠>.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01log =a ,③.底的对数等于1:1log =a a , ④.积的对数: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商的对数: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A B C U B C U A A C U B C U ABR 2 .集合 { a 1, a 2 , , a n } 的子集个数共有 2n 个;真子集有 2n – 1 个;非空子集有 2n –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2n – 2 个 . 3.充要条件 ( 1)充分条件:若 ( 2)必要条件:若 ( 3)充要条件:若 p q ,则 p 是 q 充分条件 . q p ,则 p 是 q 必要条件 . p q ,且 q p ,则 p 是 q 充要条件 .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 4. 函数的单调性 (1) 设 x 1 x 2 a,b , x 1 x 2 那么 (x 1 x 2 ) f ( x 1 ) f ( x 2 ) f ( x 1 ) f ( x 2 ) 0 f (x)在 a,b 上是增函数; x 2 x 1 (x x ) f ( x ) f ( x ) f ( x 1 ) f ( x 2 ) f ( x)在 a, b 上是减函数 . 1 2 1 2 x 1 x 2 (2) 设函数 y f ( x)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 f (x) 0 ,则 f (x) 为增函数;如果 f ( x) 0 ,则 f ( x) 为减函 数 . f ( x) 和 g( x) 都是减函数 , , 和函数 f ( x) g( x) 也是减函数 ; 5. 如果函数 则在公共定义域内 如果函数 y f (u) 和 u g (x) 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 , 则复合函数 y f [ g( x)] 是增函数 . 6.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 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 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7. 对于函数 y f (x) ( x R ), f (x a) f (b x) 恒成立 , 则函数 f ( x) 的对称轴是函数 a b x ; 两个函 a b 2 数 y f (x a) 与 y f (b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对称 . 2 8. 几个函数方程的周期 ( 约定 a>0) ( 1) f (x) f (x a) ,则 f (x) 的周期 T=a ; ( 2), f ( x a) 1 ( f ( x) 0) ,或 f (x a) 1 f ( x) ( f (x) 0) , 则 f ( x) 的周期 T=2a ; f (x) 9. 分数指数幂 m 1 m 1 (1) a n ( a 0, m, n N ,且 n 1 ) .(2) a n 0, m, n N ,且 n 1) . n a m m ( a a n 10.根式的性质 ( ) ( n a )n a . ( 2)当 n 为奇数时, n n a ;当 n 为偶数时, n a n | a | a, a 0 . 1 a a, a 0 11.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a r a s a r s ( a 0, r , s Q ) .(2) (a r ) s a rs (a 0, r , s Q) .(3) (ab)r a r b r (a 0, b 0, r Q) . 12.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log a N b a b N (a 0, a 1, N 0) .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 .1 的对数等于 0: log a 1 0 ,③ .底的对数等于 1: log a a 1 , ④ .积的对数: log a (MN ) log a M log a N ,商的对数: log a M log a M log a N , N n log a b 幂的对数: log a M n nlog a M ; log a m b n m

2018-2019学年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一、单选题 1.若则在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答案】D 【解析】根据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正负,判断出角的终边所在的象限. 【详解】 由于,故角为第一、第四象限角.由于,故角为第二、第四象限角.所以角为第四象限角.故选D.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正负值,根据正切值和余弦值同时满足的象限得出正确选项. 2.函数的部分图像如图,则可以取的一组值是 A.B. C.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又由得. 3.在△ABC中,分别为三个内角A、B、C的对边,若则△ABC的形状是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答案】D 【解析】利用正弦定理化简得:,再利用二倍角公式整理得: ,解三角方程即可得解。 【详解】

由正弦定理化简得:, 整理得:,所以 又,所以或. 所以或.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正弦定理及三角恒等变换,还考查了正弦的二倍角公式及三角函数的性质,属于中档题。 二、填空题 4.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____. 【答案】 【解析】直接由周期公式得解。 【详解】 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故填: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的周期公式,属于基础题。 5.已知点P在角的终边上,则_______. 【答案】0 【解析】求出到原点的距离,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得解。 【详解】 设到原点的距离,则 所以,, 所以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定义,考查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6.已知扇形的周长为10 cm,面积为4 cm2,则扇形的圆心角α的弧度数为__________.

上海二期课改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上海二期课改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高一(上) 第1章集合和命题 一、集合 1.1 集合及其表示法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1.3 集合的运算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四、逻辑初步(* 拓展内容) 1.6 命题的运算 五、抽屉原则与平均数原则(* 拓展内容) 1.7 抽屉原则与平均数原则 第2章不等式 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2.4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课题一最大容积问题 2.5 不等式的证明(拓展内容) 第3章函数的基本性质 3.1 函数的概念 3.2 函数关系的建立 课题二邮件与邮费问题 课题三上海出租车计价问题 3.3 函数的运算 3.4 函数的基本性质 函数的零点(拓展内容) 第4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一、幂函数 4.1 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二、指数函数 4.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三、对数 4.3 对数概念及其运算 换底公式(拓展内容) 四、反函数 4.4 反函数的概念 五、对数函数 4.5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4.6 简单的指数方程 4.7 简单的对数方程 课题四声音传播问题 高一(下) 第5章三角比 一、任意角的三角比 5.1 任意角及其度量 5.2 任意角的三角比 课题一用单位圆中有向线段表示三角比 二、三角恒等式 5.3 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 5.4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 5.5 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5.6 三角比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拓展内容) 三、解斜三角形 5.7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 课题二测建筑物的高度 第6章三角函数 一、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6.1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6.2 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课题三制作弯管 6.3 函数的图像 函数的性质(拓展内容) 二、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拓展内容) 6.4 反三角函数 6.5 最简三角方程 第7章数列 7.1 数列 7.2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7.3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7.4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7.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雪花曲线(* 拓展内容) 课题五组合贷款购房中的数学问题 第8章数学归纳法 8.1 归纳——猜想——证明 8.2 数归纳法的应用 高二(上) 第9章行列式初步

高中大学高等数学公式集锦

高学高等数学公式集锦 常用导数公式: 基本积分表: 三角函数的有理式积分: 2 22212211cos 12sin u du dx x tg u u u x u u x +==+-=+=, , ,  a x x a a a ctgx x x tgx x x x ctgx x tgx a x x ln 1)(log ln )(csc )(csc sec )(sec csc )(sec )(22= '='?-='?='-='='2 2 22 11 )(11 )(11 )(arccos 11 )(arcsin x arcctgx x arctgx x x x x +- ='+= '-- ='-= '? ?????????+±+=±+=+=+=+-=?+=?+-==+==C a x x a x dx C shx chxdx C chx shxdx C a a dx a C x ctgxdx x C x dx tgx x C ctgx xdx x dx C tgx xdx x dx x x )ln(ln csc csc sec sec csc sin sec cos 222 22 22 2C a x x a dx C x a x a a x a dx C a x a x a a x dx C a x arctg a x a dx C ctgx x xdx C tgx x xdx C x ctgxdx C x tgxdx +=-+-+=-++-=-+=++-=++=+=+-=????????arcsin ln 21ln 211csc ln csc sec ln sec sin ln cos ln 2 2222222? ????++-=-+-+--=-+++++=+-= ==-C a x a x a x dx x a C a x x a a x x dx a x C a x x a a x x dx a x I n n xdx xdx I n n n n arcsin 22ln 22)ln(221 cos sin 22 2222222 2222222 22 2 22 2 π π

(完整版)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抛物线:y = ax *+ bx + c 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 bx再加上 c a > 0时开口向上 a < 0时开口向下 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 还有顶点式y = a(x+h)* + k 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 -h是顶点坐标的x k是顶点坐标的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4/3(pi)(r^3) 面积=(pi)(r^2) 周长=2(pi)r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 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最全面,最详细)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抛物线:y = ax *+ bx + c 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bx再加上c a > 0时开口向上 a < 0时开口向下 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 还有顶点式y = a(x+h)* + k 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 -h是顶点坐标的x k是顶点坐标的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4/3(pi)(r^3) 面积=(pi)(r^2) 周长=2(pi)r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注: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全面】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x 三A 二x C u A, x 三C u A 二x A. 2.德摩根公式 C U(A B^C U A C U B;C U (A B^C U A C u B . 3.包含关系 A B = A :二A B = B :二A —B :二C u B —C u A =A CjB = ::」u C u A B 二R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 card (A B) card(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card (A B)-card(B C)-card(C A) card (A B C). 5?集合{a1,a2/ ,a n}的子集个数共有2n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f (x)二ax1 2 bx c(a = 0); (2)顶点式f(x)二a(x-h)2 k(a = O); ⑶零点式f(x) =a(x-xj(x-x2)(a =0). 7.解连不等式N :::f (x) ::: M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f(x) :: M = [ f (x) —M ][ f (x) — N] :: 0 M - f(x)

8.方程f(x)=0在(k「k2)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f (kjf(k2)::: 0不等价,前者是后 者的一个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特别地,方程ax2 bx 0(a = 0)有且只有一个实根在 b k t + k2 (k i,k2)内,等价于f (kjf(k2):: 0,或f(kJ = 0 且k i - -,或f(k2)=0 且 2a 2 k t k2 b , k2. 2 2a 9?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f (x) =ax2 bx - c(a =0)在闭区间〔p,q〕上的最值只能在x —处及区 2a 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⑴当a>0 时,若X 二-f lp,q L 则fx> nm f( -)jfx xmm =(f)p)fq ?; 2a 2a b ' '-P,q L f (x)max 二max C f (P), f (q)^,f(X)min 二min f (P), f 9) ? 2a ⑵当a<0 时,若X 二-卫〔P,q 1 ,则f ( x m i n mfi nf p( f, q (若) 2a x 二-兰」p,q L 则f &爲=max1f(p), f (q)1, f(x)m^ -min「f(p), f(q)L 2a 10.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 依据:若f (m) f (n) :::0,则方程f(x) =0在区间(m,n)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设f (x) = X2 px q,则 / 2 p _ 4q 启0 (1)方程f(x)=0在区间(m,^)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f(m)=0或< p; > m u 2 f(m) 0 |f(n)>0 (2)方程f (x) =0在区间(m,n)内有根的充要 条件为 f (m) f (n) 或* p2 _4q启。 p m £—上< n I 2 f(m) =0 f(n )=0 或或 af (n) 0 af(m) 0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海中学高二期末数学试卷 2021.01 一. 填空题 1. 若复数 3i 12i a ++(a ∈R ,i 是虚数单位)是纯虚数,则实数a 的值为 2. 函数()i i n n f x -=?(n ∈N ,i 是虚数单位)的值域可用集合表示为 3. 已知方程22 3212x y λλ +=---+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则λ的取值范围是 4. 已知双曲线22 221x y a b -=(0a >,0b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y =,它的一个焦点 在抛物线224y x =的准线上,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5. 若点(3,1)是抛物线2y px =(0p >)的一条弦的中点,且弦的斜率为2,则p = 6. 把参数方程sin cos sin cos x y θθ θθ=-??=+? (θ为参数,θ∈R )化成普通方程是 7. 已知F 是抛物线2y x =的焦点,A 、B 是该抛物线上的两点,||||3AF BF +=,则AB 的中点到y 轴的距离是 8. 已知复数z 满足条件||1z =,那么|i |z +的最大值为 9. 若曲线2||1y x =+与直线y kx b =+没有公共点,则实数k 、b 分别应满足的条件是 10. 已知1F 、2F 为双曲线22:1C x y -=的左、右焦点,点P 在C 上,1260F PF ∠=?, 则12||||PF PF ?= 11. 已知双曲线22 22:1x y C a b -=(0a >,0b >)的右焦点为F ,过点F 向双曲线的一条 渐近线引垂线,垂足为M ,交另一条渐近线于点N ,若73FM FN =,则双曲线的渐近 线方程为 12. 直线l 与抛物线24y x =交于A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直线OA 、OB 的斜率之积 为1-,以线段AB l 交于P 、Q 两点,(6,0)M , 则22||||MP MQ +的最小值为 二. 选择题 1. 已知椭圆2222122x y a b +=(0a b >>)与双曲线22 221x y a b -=有相同的焦点,则椭圆的离 心率为( ) A. B. 1 2 C. D.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则{}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in ()min (),()f x f p f q =,若[]q p a b x ,2?-=,则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10.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 依据:若()()0f m f n <,则方程0)(=x f 在区间(,)m n 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 设q px x x f ++=2)(,则

上海高一数学常用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上海高一数学常用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一、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 cos(2kπ+α)=cosα(k∈Z) tan(2kπ+α)=tanα(k∈Z) cot(2kπ+α)=cotα(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注意:在做题时,将a看成锐角来做会比较好做。 诱导公式记忆口诀 ※规律总结※ 上面这些诱导公式可以概括为: 对于π/2*k ±α(k∈Z)的三角函数值, ①当k是偶数时,得到α的同名函数值,即函数名不改变; ②当k是奇数时,得到α相应的余函数值,即sin→cos;cos→sin;tan→co t,cot→tan. (奇变偶不变) 然后在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 (符号看象限) 例如: sin(2π-α)=sin(42π/2-α),k=4为偶数,所以取sinα。 当α是锐角时,2π-α∈(270°,360°),sin(2π-α)<0,符号为“-”。 所以sin(2π-α)=-sinα 上述的记忆口诀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各种三角函数在四个象限的符号如何判断,也可以记住口诀“一全正;二正弦(余割);三两切;四余弦(正割)”. 这十二字口诀的意思就是说: 第一象限内任何一个角的四种三角函数值都是“+”; 第二象限内只有正弦是“+”,其余全部是“-”; 第三象限内切函数是“+”,弦函数是“-”; 第四象限内只有余弦是“+”,其余全部是“-”. 上述记忆口诀,一全正,二正弦,三内切,四余弦 还有一种按照函数类型分象限定正负: 函数类型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大全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I U U I . 3.集合12{,,,}n a a a L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4.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5.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in ()min (),()f x f p f q =,若[]q p a b x ,2?-=,则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7.真值表

2020年上海中学高一(上)期中数学试卷

高一(上)期中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1.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有( ) ①很小的实数可以构成集合; ②集合{y|y =x 2?1}与集合{(x,y)|y =x 2?1}是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x,y)|xy ≤0,x ,y ∈R}是指第二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2. 设x >0,y >0,下列不等式中等号能成立的有( ) ①(x +1 x )(y +1 y )≥4;②(x +y)(1 x +1 y )≥4;2√x 2+5 ≥4;④x +y √xy ≥4;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 集合A ={x|{ x(x +2)>0 |x|<1 },集合B ={x|x+1|x?3|>0},则x ∈A 是x ∈B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 使关于x 的不等式x 2?3(t ?1)x +2t(t ?3)≥0恒成立的实数t( ) A. 不存在 B. 有且仅有一个 C. 有不止一个的有限个 D. 无穷多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5. 已知集合U ={?1,0,2,3},A ={0,3},则?U A =______. 6. 若关于x 的不等式|x +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