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历法计算

古代历法计算

古代历法计算
古代历法计算

古代历法——让人膜拜的人类文明

曆法:準確計算時間是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曆法是計算太陽、地球、月亮運轉週期比例的學問(有的甚至按照金星來計算時間)。無論按照太陽、月亮還是混合陰陽計算曆法,都各自有各自的優缺點。四季萬物的更迭是太陽運行的因素,潮汐的變化是月亮運行的因素。曆法所蘊含民族文化風俗典故更超出曆法本身。

歷法:准確計算時間是件非常復雜的事情,歷法是計算太陽、地球、月亮運轉周期比例的學問(有的甚至按照金星來計算時間)。無論按照太陽、月亮還是混合陰陽計算歷法,都各自有各自的優缺點。四季萬物的更迭是太陽運行的因素,潮汐的變化是月亮運行的因素。歷法所蘊含民族文化風俗典故更超出歷法本身。

历法:准确计算时间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历法是计算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比例的学问(有的甚至按照金星来计算时间)。无论按照太阳、月亮还是混合阴阳计算历法,都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四季万物的更迭是太阳运行的因素,潮汐的变化是月亮运行的因素。历法所蕴含民族文化风俗典故更超出历法本身。

瑪雅曆法是神秘而又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曆法。

瑪雅曆法--以太陽曆、太陰曆、和卓爾金曆為基礎。

太陽曆每年有18個月,每月有點20 天,另加五天是禁忌日,及全年共用365天,每4年加閏一天。瑪雅人精確計算出太陽年胡長度為啥65.2420。瑪雅曆法誤差值為0.0002日,就是說說000年胡誤差才僅僅一天。

Day/Year 365= Month

18

Day 2

+禁忌日

5

+闰1天/4年

13與20對瑪雅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數字。有人推測卓爾金曆原先是由助產士為了推估嬰兒胡預產期所發展而來的。在平時,瑪雅人是把兩種曆法同時使用的。他們的紀年,由“5日”的名號,與1到13的數字相配合,便能組成52年迴圈一次的週期(頗像中國的天干地支

紀年)。

13与20对玛雅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数字。有人推测卓尔金历原先是由助产士为了推估婴儿胡预产期所发展而来的。在平时,玛雅人是把两种历法同时使用的。他们的纪年,由“5日”的名号,与1到13的数字相配合,便能组成52年循环一次的周期(颇像中国胡天干地支纪年)。

太阴历即金星历。玛雅人费了384年胡观察期,酸楚584日的金星历年,现代人推测为583.92日,误差每天不到12秒。金星周期了历法之所以对玛雅人格外重要,是因为而屏息玛雅人认为金星周期与战争有关,并使用它来占卜战争及加冕仪式的良辰吉日。

太陰曆即金星曆。瑪雅人費了384年胡觀察期,酸楚584日的金星歷年,現代人推測為583.92日,誤差每天不到12秒。金星週期了曆法之所以對瑪雅人格外重要,是因為而屏息瑪雅人認為金星週期與戰爭有關,並使用它來占卜戰爭及加冕儀式的良辰吉日。

古巴比倫曆法為太陰曆。利用月相週期計算曆法,以新月為一個月的開始。一個月相週期為29.5天,所以他們制定了大月30日,小月299日的曆法。十九年七置閏法,沒有閏月的年份12個月為354天,有閏月的年份為383或384天。蘇美爾人在時間上的偉大的創造者,設計1小時為60分、1分為60秒、以7天為一個星期,分黃道帶為12個星座等。到西元前7世紀,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執勤",並以他命名這一天。直到今天,歐洲各國每週7天仍以這7星名名。

巴比倫人不僅對太陽和月亮的運行週期測得很準確,朔望月的誤差只有0.44秒,近點月的誤差只有3.6秒。

古巴比伦历法为太阴历。利用月相周期计算历法,以新月为一个月的开始。一个月相周期为29.5天,所以他们制定了大月30日,小月299日的历法。十九年七置历法,没有闰月的年份12个月为354天,有闰月的年份为383或384天。苏美尔人在时间上的伟大的创造者,设计1小时为60分、1分为60秒、以7天为一个星期,分黄道带为12个星座等。到公元前7世纪,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每天各有一位星神"执勤",并以他命名这一天。直到今天,欧洲各国每周7天仍以这7星名名。

巴比伦人不仅对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测得很准确,朔望月的误差只有0.44秒,近点月的误差只有3.6秒。

古巴比伦(约前30世纪-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距今约5000年前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了

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颂布了第一部法典,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巴比倫(約前30世紀-前729年)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距今約5000年前左右,這裡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裡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聖經》稱為「伊甸園」,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這平原上發展了世界上第一個城市,頌佈了第一部法典,流傳最早的史詩、神話、藥典、農人曆書等,是西方文明的搖籃。

古巴比倫(約前30世紀-前729年)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距今約5000年前左右,這裏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西元前18世紀.這裏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聖經》稱為「伊甸園」,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在這平原上發展了世界上第一個城市,頌布了第一部法典,流傳最早的史詩、神話、藥典、農人曆書等,是西方文明的搖籃。

古印度的历法为阴阳合历。

计时的最短即为刹(cha)那,120刹那为一檀刹那;60刹那为一

白月、黑月是古印度历法中的概念。月盈到为白半,月亏到为黑半。黑前白后,合为一月;12月为一年。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

历法:准确计算时间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历法是计算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比例的学问(有的甚至按照金星来计算时间)。无论按照太阳、月亮还是混合阴阳计算历法,都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四季万物的更迭是太阳运行的因素,潮汐的变化是月亮运行的因素。历法

所蕴含民族文化风俗典故更超出历法本身。

农历历算和编历规则2014版

农历历算和编历规则(2014版) 农历又被称为夏历、阴历、旧历、中历、华历,我国已经用了几千年,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设置闰月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 农历还使用干支纪年,因此就每60年重复六十甲子。如公元1991年称为辛未年,公元2051年也为辛未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年号与干支同时使用,以避免重复。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农历还使用干支纪日。古代史书上不记月之几日,而记月之干支日,读古代史书就必须查明该月朔日的干支,再按干支纪日法顺推是月之第几日。 中国历朝颁布的历书,历理均大同小异。编历规则不变、改革的是推算方法。史上推算农历方法有几十种之多,还好各时期的史书都有收录中国历朝颁行历书的推算方法;史书有收录我在编写《电脑医生万年历》和《福星万年历》(简称程序、下同)时才能还原史实农历。程序在网上发布后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同时也有网友来信或来电询问古今农历推算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专门把这些常见问题知识写出来。以飨网友。 程序选用还原的颁行历及使用年限 一、农历(又称:夏历、旧历、中历、华历) 1、农历历算和编历常用术语 黄经:是在黄道座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座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真正的―朔‖的当天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 定朔: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朔‖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开始。 平气: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15.22天。 定气: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定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 冬至日: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 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冬至日当天或冬至日前的那个朔日定为子月初一―起点‖(注意:起点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所说的建正就是―夏正:夏历正月建寅[子月为11月];殷正:殷历正月建丑[子月为12月]、鲁历同殷历;周正:周历(周朝历)正月建子[子月为正月];秦正:秦历《颛顼历》正月建亥[子月为2月]‖。 置闰:农历1个月就是1个朔望月、月的平均天数≈29.53059天,农历一年12个月≈354.367天;但是1回归年≈365.2422天,这样农历一年比回归年少≈10.866天,农历≈ 2.71771年就比回归年少1个月,如不调整过不了几十年就会出现冬、夏倒置。为了让农历年平均天数等于回归年农历≈2.71771年必须设一个闰月。置闰规则请看《历代农历编历规则》。 2、历代农历编历规则: 节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清朝(公元1644年)以前用平气计算,清朝(公元1644年)以后用定气计算。 月策规则:朔日为每月起点(初一日);朔日(月初一日)到下个朔日(下月初一日)有多少天、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为大月、有29天为小月;唐朝(公元619年)以前用的是平朔、唐朝(公元619年)以后用的是定朔。

中国古代纪年法和历法

姓名:朱冠政班级:09测三学号:0900201321 中国古代纪年法和历法 在我们生活的多维空间里,时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缺少它我们的生活将很难进行。现在,我们在生活中天天都会遇到年、月、日、时这样的字眼,当然这时我们现在最基本的一种记时方式,但在中国古代又是怎样来记时的呢? 在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中主要是用干支纪年法的,此法自东汉沿用至今,在此之前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中的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地支,将天干和地支相配,可得60个不同的组合,另外用干支也可以记月和记时,只不过和纪年有点不同而已。另外,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年号也是作为纪年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我们看到贞观,就知道是唐朝唐太宗的年号。置年号这一习惯是由西汉汉武帝首创,为后代各朝各代所沿用。 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对于修订历法都极为重视,就像《史记》中说的那样: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天意。也正因此,我国古代历法是比较完备的,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我国历法历史悠久,古代历法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那时开始根据星体的运动制定历法,建立五行。 在古代历法中,阴历和阳历占有重要地位,那时的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而制定历法,但由于回归年和朔望月间没有公约数,但聪明的古人巧妙的利用置闰较为完美的解决这个冲突。同时,我国古人还创造二十四节气,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另外,在古代个历法中还有像三伏天、三九天这类的小历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和历法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这里我只能简单说下,因为这些历法背后有着严谨的演算方法和科学内涵。 参考资料:《史记》司马迁 《中国通史》白寿彝 《汉书》班固

中国传统文化之历法

中国传统历法——农历 历法是用年、月、日等时间单位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亦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历,或称太阴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藏历、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我们目前在广大农村仍在使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阴阳历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再加上这种历法包含了节气要素,特别适合指导农事。 1.公历 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基本符合。它的要点是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但是回归年的长度并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余。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这种历法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因此这种历法在全世界普遍使用。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以太阳回归年为基础的阳历。 2.阴历 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长度是29日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87日,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由于两个朔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日(大约88分钟),一年要多出8个多小时,三年要多出26个多小时,即一日多一点。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这样,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共1063日,同36个朔望月的1063.1008日,只相差约2小时25分9.1秒了。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伊斯兰教历(也就是我国的回历)就是这种阴历。 3.农历 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这种历法以太阳历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农历是中国目前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虽然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并非只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

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传统文化奠基,奠定了长期领先世界文化的基础。 2.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建立阶段。文化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现象。主要表现有: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新时代。创立太学和开始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创立了史学新体例。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一方面借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代表是佛教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 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文化方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反映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的田园诗,北方的民歌。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佛教盛行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时期。文化方面最主要特色是唐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唐诗的繁荣,达到了古代诗歌的顶峰。科技全面繁荣、领先世界。"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在这一时期形成。 5.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峰。主要表现有:科技发明水平高、影响深远。三大发明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熟与西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需要的文化现象增多,如瓦肆;还有元代的杂剧等。书院在北宋兴起,丰富了教育形式和内容。 6.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又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文化上最主要特点是中国文化逐步丧失了先进性,由发展转为停滞,进入到自我总结时期。主要表现:八股取士和清代的文字狱,把对文化思想的摧残,发展到了极致。反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萌芽。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总结性的科学著作大量出现。百科全书式的《天工开物》,专业性的《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等。小说、戏剧成了主流。 线索二古代科技进步的表现 1.四大发明及外传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阅读附答案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 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 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 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 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 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 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 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 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 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 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 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 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 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 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 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 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 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 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一、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从农历出生看出你一生命运

从农历生看出你一生命运

从农历生看出你一生命运 初一日生 初一出生之人,虽然福气和官禄的运势无法两者兼美,不过财运倒是相当不错,经常受到贵人引荐,而使事业能有顺利发展的机会。初一出生的女性大多具有兴旺夫家的命格,婚后多能有效提升家庭的经济状况。整体大运方面:年少时期的运势比较平常,中年以后运势逐渐好转,而能取得财富与名声,但若是过于志得意满,汲汲于浮名富贵的追求,将会使好运由盛转衰,应多加留心注意;晚年之时生活丰足无忧,而能享有福运绵长的退休时光。 初二日生 初二出生的男女,心地端正纯洁,与人相处也都亲爱和善,少有争执。虽然身体方面健康无忧,但家族缘份通常较为淡薄,稍有离乡背井赴远地成家立业的趋势。整体大运方面:少年时期运势辛苦,难以从兄弟家庭获得协助与庇佑,而必须仰赖自己独立建设;中年以后运势逐渐开展,无论财富或事业都有开通发展的机会。这一天出生之人,男子多半相貌清秀,女子则具有聪明发达的命格。 初三日生 初三出生之人,若是已经结婚者,应注意夫妻间虽然相处和睦,却有无法共同生活到老的问题;子女运薄弱的初

三人,略有缺乏子女的现象,因此平日最好涵养德性,修身修德,以累积自身的福份,改善自我的子女运势。整体大运方面;早年多所磨练,二十岁以后受到先人的余泽,而有获得提拔、得好运道的机会;四十岁后运势达到高点,不但事业发展顺利,家庭生活也丰足无虑,而呈现荣华兴盛的景象。 初四日生 初四出生之人,无论男女,大多好学且才智出众。整体大运方面:少年时期较不和顺,行事略有拖磨波折的感觉;中年以后运势逐渐提升,而能顺利发展事业,广进财源。唯独必须留心家庭生活的相处,多有是非纷争,若是远行外出发展,则容易获得贵人相助。已经结婚之人,夫妻感情和顺融洽,家庭圆满无忧。及至晚年,运势已趋平顺,财务状况丰足良好,生活方面也吉利安泰,少有烦恼,可以说是快乐富足的命格。 初五日生 初五出生之人,多半天生聪明伶俐,且自身福禄深厚。虽然家庭关系融洽紧密,兄弟姊妹之间的相处也十分和乐,可惜并无任何亲属能够使你获得依靠仰赖,而使你在很年少的时候便已经步入社会。整体大运方面:少年时期较为辛劳,所幸自身才艺丰足,而使学业及事业发展顺利;中年以后运势开始亨通发达,财务收入也日趋稳定;晚年时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基本概念_1000字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基本概念_1000字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

公立农历

今天农历是几号,相信很多人不查日历是不知道的。时至今日,对于远离农耕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农历的意义可能更多的在于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的假期是什么时候。而对于农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历法,为什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哪个月大哪个月小,为什么有闰月,为什么说“十年碰不上个闰腊月”,农历如何置闰,二十四节气又是什么,为什么有时候说“立了春就是新的一年了”等等,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是全部很清楚。 一、公历是什么 说农历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公历,说到公历其实是有一堆规则要介绍的,但因为这些规则大家都太熟悉了,没必要再废话,所以这里就大概说一下公历的起源吧。现行的公历又称《格里高历》,是意大利一个名叫利里乌斯(Lilius)的哲学家在原历法上进行改良,经由罗马教皇格里高(Gregorius)在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正式颁行的一套历法。而其在国内正式开始使用,则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但辛亥革命后纪年仍采用民国纪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元纪年,全面与世界接轨。 说起《格里高历》这套历法,则不得不提及它的前身《儒略历》。《儒略历》是由一位名索西琴尼的古希腊天文学家经过计算得出,并由古罗马皇帝(实为独裁者)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即著名的凯撒大帝,《旧约》中有“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即指这位凯撒大帝。)自公元前46年(西汉初元三年,汉元帝刘奭在位,即让昭君出塞的那位亲。)起颁行的一套历法。这套历法最初是规定一年共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逢4年一闰。因为凯撒同学是7月生的,所以7月就以凯撒为名(拉丁文Julius,即现在英文的July)。凯撒死后,他的继承人盖乌斯·屋大维统一了罗马帝国,受封“奥古斯都(Augustus)”,并自称“第一公民”(实际上这些后来都成为皇帝的头衔)。而“奥古斯都”死后,罗马元老院为纪念其功绩,将其列入“神”的行列,并将其逝世的8月改为“奥古斯都”(拉丁文Augustus,即现在英文的August)月。为了使其与凯撒等同,又在2月里抽了1天,将8月改成大月。后又为避免连续出现3个大月,便将大月往后各推一个月,这就形成了现在“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的大小月份的规定。 如果大家熟知现在的公历,就知道每逢百年如果年数可被400整除是不置闰的。但《儒略历》没有这个规定,因此到1582年(《儒略历》已实行1600余年)的时候,两至两分就已经和正确日期相差了10天出来,历法改革迫在眉睫。为了消除这个误差,《格里高历》将《儒略历》四年一闰的制度,修正成现在的逢百年可被400整除则不置闰。并在实行后,由教皇下令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定义为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中间有10天被强行抹除,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上消失的十天”。修正后的《格里高历》平均年长度为365.2425天,与地球公转一回归年365.2422天已相差无几,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公历。 二、农历是什么 农历是我国自殷商时代起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数千年中一直延用的一套历法。其主要特点是以月相盈缺来确定一“月”的终始,并通过设置“闰月”来保证年的平均周期接近地球公转的一个回归年。农历的一个平年是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是13个月,383天或384天。比如2012年的农历是闰四月所以就有384天。 目前已知有记载的最早的农历是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的“古六历”(即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共六种历法,这几种历法的区别主要是岁首和四季的定位有所不同,因此下文统称古六历)。由于其定义一回归年为365年又1/4年,因此又称四分历,是四分历的一种。其精度大约等同于西方的《儒略历》,但就算以最晚的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21年)来计算,也要比《儒略历》早上百余年,而在这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历》就已经实行了数百年。 简单介绍一下“古六历”。“古六历”的特点是以366年为一岁,在有闰月的时候通过“正闰余”来调整周期,另外闰月也同时用来确定四时和岁的终始。这里所谓“正闰余”是指:一年有366天,比起一回归年的365又1/4天多出来约3/4天,把这3/4天称之为“岁之余”,而在闰月的时候,要把这多出来的“岁之余”给抹掉,即有“闰余成岁”(《千字文》: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这里“闰”的最早意思其实是“减掉”,而非现在的“额外、加多”。对于置闰的时间则几朝各有不同(这也是古六历的主要区别),以商为例是以十二月为岁首,将闰月放在十一月之后,而以秦为例则是以十月为岁首,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但闰月之后都是新一年的开始,即所1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唐朝(公元618—907年) 高祖(李渊)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33癸巳贞观七年618戊寅武德元年634甲午贞观八年619已卯武德二年635乙未贞观九年620庚辰武德三年636丙申贞观十年621辛巳武德四年637丁酉贞观十一年622壬午武德五年638戊戌贞观十二年623癸未武德六年639已亥贞观十三年624甲申武德七年640庚子贞观十四年625乙酉武德八年641辛丑贞观十五年626丙戌武德九年642壬寅贞观十六年太宗(李世民)643癸卯贞观十七年公元农历年号644甲辰贞观十八年627丁亥贞观元年645乙巳贞观十九年628戊子贞观二年646丙午贞观二十年629已丑贞观三年647丁未贞观二十一年630庚寅贞观四年648戊申贞观二十二年631辛卯贞观五年649已酉贞观二十三年632壬辰贞观六年

高宗(李治)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70庚午咸亨元年650庚戌永徽元年671辛未咸亨二年651辛亥永徽二年672壬申咸亨三年652壬子永徽三年673癸酉咸亨四年653癸丑永徽四年674甲戌上元元年654甲寅永徽五年675乙亥上元二年655乙卯永徽六年676丙子仪凤元年656丙辰显庆元年677丁丑仪凤二年657丁巳显庆二年678戊寅仪凤三年658戊午显庆三年679已卯调露元年659已未显庆四年680庚辰永隆元年660庚申显庆五年681辛巳开耀元年661辛酉龙朔元年682壬午永淳元年662壬戌龙朔二年683癸未弘道元年663癸亥龙朔三年684甲申嗣圣元年664甲子麟德元年文明元年665乙丑麟德二年光宅元年666丙寅乾封元年685乙酉垂拱元年667丁卯乾封二年686丙戌垂拱二年668戊辰总章元年687丁亥垂拱三年669已巳总章二年688戊子垂拱四年

农历怎么计算的

农历怎么计算的. 标签:农历阳历阴历年历 回答:2 浏览:14300 提问时间:2007-04-20 12:59 农历年历是如何计算的?为什么也会有平年闰年之分?一般是多少年出现一次闰年. 补充问题 我所说的农历在我们这里指的就是阴历,而不是阳历.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评论 蓝月 [学妹] 农历是古时候按太阳得运行总结出来得一套计算日子得方法。 一般得每四年都会有一个闰年,就是每四年就会多一天。 关于农历的知识 农历(夏历,殷历,古历,黄历,旧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0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中国古代历法发展

中国古代历法发展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臵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臵的计算等。当然,这些内容是随着天文学的发展逐步充实到历法中去的,而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如果再将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细分的话,大致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诸家历法虽多有改革,但其原则却没有大的改变;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亥革命为止;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历(即公历,又称阳历),即进入了公历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发中国传统的农历。 在我国,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

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例如,书中记载道: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 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 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九月,内火,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

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

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夏历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历法。 相关资料 在我国,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例如,书中记载道: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 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 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九月,内火,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

日干支计算法

日干支计算法不同于年干支、月干支,它是以阳历历法为基准,因为阳历历法除四年闰二月多出一天之外,其余每年的大小月都是固定不变的,不似阴历历法,其大小月没有规律性可循。阳历大小月各月天数 见下: 大月:1 3 5 7 8 10 12 每月31天 小月:4 6 9 11 每月30天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日干支的计算公式为: 求日干={元旦天干基数+日数+(或-)月数加减数}÷10=商……余 数 (若闰年,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求日支={元旦地支基数+日数+(或-)月数加减数}÷12=商……余 数 若闰年,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一、何为元旦干支基数? 所谓的元旦干支基数,说白了就是阳历历法元旦这一天的日干支的天干、地支的序数。如以2000年而言,其元旦的日干支为戊午,其序数,戊在天干中的序数为第五位,所以其基数为5,午在地支中序数为第七位,所以其基数为7。要计算元旦干支首先要明确本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因为这两者的计算方法不同。平闰年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以除以4为基准,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属于闰年,二月加上一天,为二

十九天。否者便为平年,二月二十八天。其理论根据是这样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由于记年的天数是以整数而算,而小数点则忽略不计,这样每年便多出了5小时48分46秒,这样4年内便多出了23小时15分4秒,接近于1天,故按1天来计算。但这在4年内多算了44分56秒,这样积了400年刚好多出了3天,故必须要减去这3天,以消除这个人为性的误差,至于怎么个减法,阳历历法规定: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属于闰年,但遇到公元世纪整数的闰年,能被400整除的才算是闰年,二月多出1天为29天。如以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这五个公元世纪整数年而言,1600年、2000年能被400整除为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不能被400整除,则为平年,这样在这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400年中刚好减去了3天,为1700年平年的1天,1800年平年的1天,1900年平年的1天。防止了这种人为性误差的延伸。关于这种杯400年整除为闰年,不能被400整除的为平年的这种说法古人又称为“每百年停闰,四百年不停闰”学说。平闰年分过之后,再论加5还是加6,关于这加5还是加6如何,可以从“一甲子学说”,由于一干代表一天,一支也代表一天,一甲子共60天,一年(平年)365天除以60刚好6甲子多出5天,所以应加上5。若闰年二月多出了1天为29天,这样一年为366天,除以60,则为6甲子多出6天,所以应加上6。至于怎么加、怎么应用,不妨举例而言。如已2002年的元旦干支为己巳,欲求2003年的元旦干支?其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的,已知2003年为平年,应加5,这样2003年元旦干支的天干是在2002年元旦天干序数己(6)的基础上加5,为甲(11,为天干一轮余

时间与历法

第二节历法 一、概说 观象授时---观察自然现象推定农事季节;分为:地象授时、天象授时。 地象授时———观察地面现象推定农事季节。 天象授时———观察天空现象推定农事季节。它的方法有:斗柄授时、中星授时、晷影授时。 二、历法及其分类 1、历法:即安排年月日的法则。年按照回归年;月根据朔望月。历月有大月小月之分; 历年有平年闰年之别。 2、历法分类 历法分类分为以下三类: 阴历,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的关系;阳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的关系;阴阳历,侧重阴历兼顾阳历。 三、阴历 1、编历原则:平均历月=朔望月;平均历年=朔望月×12。 2、回历(伊斯兰历) --朔望月长度=29.5306日。 --其中的29.5日为平均历月(大月30,小月29,大小相间) --按尾数0.0306日,定出30年11闰。(0.0306日×12×30=11.016日) --平年354日,闰年355日。 四、阴阳历 1、编历原则:平均历月=朔望月(与阴历同);平均历年=12.3683朔望月=回归年;通 过闰月协调历年和回归年;19年7闰。;(19回归年×365.2422=6939.6018日)(235朔望月×29.53056=6939.6910日) 2、中国旧历的特点:强调逐年逐月推算;以月相定日序:以合朔为初一;以两朔间隔日 数定大小月。以中气定月序:据所含中气定月序;无中气为闰月。二十四气与阴阳历并行使用。阴阳历用于日常记事;二十四气安排农事进程。 3、干支纪法:我国古代以天为主,地为从,天与干相连就是天干,地支相连就是地支。 五、阳历 1、编历原则:平均历年=回归年;平均历月=回归年/12 2、公历 (1)、儒略历(前46年):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首数365日定为平年长度(闰年为366日);按尾数0.2422日定出4年1闰;平均历年为365.2500日(比回归年多0.0078 日)。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定3月21日为春分。 (2)、格里历(1582年) 自325年到1582年,儒略历误差积累近10日,春分从3月21日提前到3月11日; 格里历把1582年10月5日改为15日,在历史上留下10日空白,使第二年春分又 回到3月21日;格里历为消除新的误差,使春分固定在3月21日,改4年1闰为 400年97闰,平均历年365.2425日。当今格里历(新历)与儒略历(旧历)的差 值增为13日,故十月革命由旧历10月25日改为11月7日。 (3)、公历的缺陷:岁首缺乏天文意义;历月长短不齐;大小月参差。 第三节时间 一、时间和时间单位 1、时间:(1)时间概说;时刻,指时间的迟早;时段,指时间的长短;物理时刻,时刻 的迟早程度;钟表时刻,物理时刻的表达形式。 2、时间单位-秒:平太阳秒(平太阳日长度的1/86,400);原子秒(铯原子振荡9192631.770 次所需的时间) 二、时刻与量时天体 1、恒星时、视时和平时的区别 (1)恒星时:春分点时角表示恒星时。因为:春分点时角周日变化均匀;春分点时角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推荐】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推荐】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推荐】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

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中国古代历法常识【推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