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吐温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幽默与讽刺毕业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34
浅谈马克·吐温的美式幽默文学及对美国现实的批判作者:闫静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8期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文坛中的灵魂人物:他继承了美国早期幽默作家的写作特色与技巧;并把幽默与社会讽刺有机结合起来,为后来的幽默作家树立了幽默文学创作的新典范。
纵观他众多的幽默作品,马克·吐温的幽默有三个特点:夸张、对照和讽刺。
马克·吐温的小说批判美国现实的内容极为广泛,忠实地再现了他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
关键词:幽默;继承;开拓;讽刺马克·吐温是举世公认的幽默大师。
能获此殊荣的作者和艺术家,为数寥寥。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文坛中的灵魂人物:他继承了美国早期幽默作家的写作特色与技巧;并把幽默与社会讽刺有机结合起来,为后来的幽默作家树立了幽默文学创作的新典范。
马克·吐温从他熟悉的那片土地和人们身上汲取了宝贵的创作灵感与素材。
人生的风风雨雨也使他对幽默的理解更加深刻。
马克·吐温幽默风趣的母亲洁恩·克莱门斯,温柔善良的妻子莉薇,壮丽的密西西比河与粗犷的西部都成为他一生中值得信赖的心灵导师和创作源泉。
马克·吐温的小说是幽默的,他的演讲更是幽默的。
他的言谈话语,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充满着幽默。
幽默已经融化于他的血液之中,形成了他的独特气质,以至于我们无法把幽默同马克·吐温或者是赛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分开。
作为一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是随着他对周围世界认识的日趋成熟与深刻而成长起来的。
这一过程在他众多幽默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马克·吐温的幽默经历了从稚气到成熟又到悲愤的三个阶段。
马克·吐温开始创作的年代,正是美国西部幽默创作的繁荣时期。
这种文学根源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其特点是诙谐、滑稽、夸张,意在逗乐。
马克·吐温深受奥古斯都·朗特劳斯、章生·胡柏、阿蒂默斯·沃德等几位西部幽默文学前辈和同行的影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范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范文1马克吐温曾说过,那些有好书却不读的人不比无法读到这些书的人拥有任何优势。
我也有很多好书,比如:四大名著、冰心散文集、巴金散文集……我也爱读书,但,我还是最爱读这本冒险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主要讲了哈克的爸爸是个酒鬼,他受不了爸爸的打骂,逃到一个小岛上,和也在逃的.黑奴吉姆相遇,他们开始了水上历险:遇到两个冒充国王和公爵的人,到处诈骗,最后,国王和公爵又为了挣钱,把吉姆卖了,哈克独自去寻救吉姆,路上碰到了他的好朋友汤姆,一起救出了吉姆,还让吉姆恢复了自由。
我欣赏哈克的善良,他逃到杰克逊岛上,发现了黑人吉姆并没有因为镇上正在搜捕吉姆而通风报信。
但在当时美国正实行农奴制时,白人把黑人当作财产时,是多么难得可贵啊!虽然他只是个孩子,却知道黑人也是人,人人平等,和谐相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范文2《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竞选州长》的课文,他的语言特点幽默、诙谐和滑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
这次读到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全译本,不是儿童读物的节选本,更能全面的领略全书的风采。
这本书描写的背景是1850年前后的美国,哈克是十三四岁的儿童,他被寡妇收养去学校学习,他的爸爸是个酒鬼,只知道喝醉后打哈克,还不允许他去上学,哈克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就制造了自己被杀害的假象,偷了小划子逃去了杰克逊岛。
在岛上遇到了黑人吉姆,他不想被人卖做黑奴,同样也是逃出来的。
两个同病相怜的人想逃出蓄奴区,他们乘木筏漂流,在河上和陆地之间生活,遇到了骗子“国王”和“公爵”,他们骗了很多钱,骗子甚至卖掉了黑人吉姆,哈克揭穿了骗子,并去营救吉姆,遇到了同样喜欢冒险的汤姆,根据吉姆原主人华岑小姐的遗嘱,其实吉姆早已获得自由。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风格赏析第一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风格赏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风格赏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述了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
哈克为了逃避酒鬼父亲的虐待,逃到小岛上,巧遇逃奴吉姆,两人于是结伴而行,试图从密西西比河上逃往北方的自由州。
哈克受反动教育影响,觉得不应该帮助逃奴,但是在后来的漂流生活中,逐渐被吉姆善良无私的性格所感动,表示宁肯冒着下地狱的危险,也要帮助吉姆得到自由。
他们一路上历尽艰险,遭遇民队的追捕、骗子的虐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
在两人的同心协力下,所有艰险均被化解。
最终,哈克在好朋友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被骗子卖掉的吉姆,并得知女主人在遗嘱中已宣布解除吉姆的奴隶身份。
小说中,马克·吐温借哈克之口,直观具体地叙述孩子的真实感受,自己并没有站出来宣讲主题、表明倾向。
这样,不同读者对作品的倾向有了不同的理解,对小说中的暗示、象征也作了不同的阐释。
所以,这部小说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吐温创作的艺术魅力。
首先,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游记”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在小说中,平静清新、生机勃勃的密西西比河与河岸上的世俗刻板、虚伪冷酷构成了鲜明对比:木筏上的逍遥惬意,河岸上的奔波劳碌;哈克与吉姆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不分种族、患难与共不分彼此的友谊,河岸上种族、地位等世俗上的欺诈争斗等等,通过游记过程中的对比,凸现了河岸生活所代表的当时所谓的文明社会的阴暗面。
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尔虞我诈,骗子敲诈欺骗,流氓火拼,世仇械斗,地头蛇枪杀无辜,小混混热衷闹事等等,一副社会全景就在哈克与吉姆的旅途中展现出来了。
马克·吐温的艺术才华是多方面的。
小说的艺术描写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突出的就是“马克·吐温式的幽默”———含有深刻的讽刺和批判的成份,并服从于刻画特殊人物需要的幽默。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批判与启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经典之作,以其幽默生动的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而著称。
本文将从批判与启示两个方面对该书进行探讨,旨在引发读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一、批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童话的形式揭示了美国南部奴隶制度的丑恶面貌,对当时社会的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小说中的哈克贝利·费恩少年身世不幸,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他生活在一个种族歧视盛行的时代,忍受着白人主导的压迫与剥削。
这反映了奴隶制度对黑人自由和平等的剥夺,批判了种族歧视的不公。
其次,作者通过描写各类角色的形象,暗示了社会道德与伦理的崩溃。
例如,小说中的希尔摩尔兄弟,他们通过欺骗、诈骗等手段牟取暴利,是社会黑暗面的写照。
这一描写批判了当时社会中那些自私、贪婪的人们,对这些道德败坏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谴责。
再次,小说通过哈克与叔叔的矛盾和冲突,呼吁人们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公正。
哈克被社会舆论束缚,一度迷失自己,但他在历险中逐渐觉醒,坚守自己内心的道义,并最终选择了帮助逃亡奴隶吉姆。
这种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对社会意识的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批判作用。
二、启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仅在批判的同时,也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引导我们反思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激发我们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首先,小说告诉我们全人类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不论种族、性别或出身。
哈克贝利风雨兼程,为了追求自由与公正不懈奋斗,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唤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公平正义的责任。
其次,小说告诉我们不要被社会舆论束缚,要勇敢坚持内心的真理。
哈克贝利面对一众人的非议和批判,但他最终选择了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为正义而战。
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坚持价值观,勇敢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抉择。
再次,小说告诉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传递正能量。
哈克贝利与逃亡奴隶吉姆的友情和冒险经历,表达了对奴隶制度和黑人权益的关注,激励人们去关怀那些受压迫的人们,展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马克·吐温的幽默与讽刺摘要: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杰出的小说家。
他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上,用幽默、讽刺和诙谐滑稽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末美国五光十色的社会图景与风土人情。
后期作品对美国社会的虚伪,种族歧视与对外侵略扩张,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
其作品大量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幽默和讽刺是马克·吐温作品显著的标签。
关键字:幽默讽刺引言幽默了一辈子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临死也不改本色,向床边一群与他告别的人说了一句:“再见,我们很快还会相逢呀。
”就与世长辞了。
此举让他的亲朋好友目瞪口呆,哭笑不得。
因为,“再见”虽然无法逃过,但谁也不想和他很快“相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一生幽默的小说家,他用纯粹的美国口语进行写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其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幽默讽刺更是让人记忆马克·吐温的创作被分为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他幽默讽刺风格的转变一各时期创作《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早期创作的代表作。
作品中,马克·吐温装作天真无知的主人公,用天真无知的眼光看待在竞选州长这一系列闹剧中发生的一切,达到最终的喜剧效果。
“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正派人,现在却成了臭名远扬的伪证犯IP、蒙大那盗窃犯MT、盗尸犯BS、酒鬼DT、行贿犯FC和诈骗犯LE 的马克·吐温。
”○1这是小说最后作者发出的感叹。
讽刺了“民主政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争权夺利、残酷倾轧的遮羞布。
小说也讽刺了资本主义“言论自由”的虚伪。
资产阶级的所谓“言论自由”实质就是用谎言来诬蔑、攻击、陷害对方,来蒙蔽欺骗人民群众。
“最后,党派斗争的积怨对我的无耻迫害达到了自然而然的高潮:有人教唆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2这是小说中经典的桥段,让人记忆犹新。
九个不同肤色的小孩对同一个人叫爸爸,明显是不符合逻辑显得荒诞。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社会批判与个人成长》1. 引言1.1 概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于1884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本小说以幽默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哈克贝利·费恩的冒险故事,同时也呈现了19世纪美国南方社会的黑暗面。
小说通过对奴隶制度、种族歧视、社会等级制度的批判,以及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在历险过程中个人成长与思想觉醒,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马克·吐温的背景,包括他的生平经历、文学风格和影响力,并探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背后的历史背景。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会详细讨论小说中所体现的社会批判,包括作者对奴隶制度、种族歧视和社会等级制度所持有的态度。
第四部分将聚焦于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个人成长过程,分析他的家庭背景、与吉姆的关系演变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反叛心态。
最后,我们将总结研究结果,并评价马克·吐温作品中批判性主题的价值,并探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一经典小说的深入分析,探讨马克·吐温在该作品中所呈现的社会批判与个人成长主题。
通过研究马克·吐温对19世纪美国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和对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成长过程的描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读者中引发的深远影响。
2. 马克·吐温的背景介绍:2.1 生平简介:马克·吐温,本名塞缪尔·克莱门斯·兰格霍恩·克劳尔(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国著名作家和幽默家。
他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密苏里州弗洛里萨特,并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3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情义4 浅谈英语科技文献汉译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5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6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7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8 以颜色词为主题的英汉习语比较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0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11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12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13 浅析信用证认识上的误区及其避免途径14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性格分析15 外国商标的中文翻译策略及其产品营销效应研究16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17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18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19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20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2122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23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24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25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26 从《简爱》两个译本看女性与男性语言使用的差别27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28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29 中文被动句的英译30 探究中学生厌倦学习英语31 Childhood PTSD in Anne of Green Gables32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33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34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35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36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37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40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41 Ezra Pound’s Attempt to Find a Savior in His Poetry Writing42 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43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44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45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悲剧人生的分析46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47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金钱观48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49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50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5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52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53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54 《动物庄园》中的黑色幽默分析55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56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57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58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形象59 从文化适应角度看中外广告翻译60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61 初中英语提问策略教学研究62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63 论中英商业广告及其翻译64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65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66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67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68 英语长句的理解和翻译69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70 Human Nature and Redemption——Thoughts on Reading The KiteRunner71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72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73 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74 《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妹情谊75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76 从语言负迁移角度分析英语习语的误译现象77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78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79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80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81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82 商务电子邮件中礼貌用语的运用83 A Brief Study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84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8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6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87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88 现代伦理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冲突--浅析劳伦斯作品《儿子与情人》89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90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91 网络语料库对英语词汇学习的辅助作用初探92 Miss Havisham: an Imprisoned Woman in Great Expectations9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4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95 A Withering Rose: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96 写作的真“趣”——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文体学分析97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98 用情景教学法教语法——马街中学个案研究99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性格成长历程100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分析101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Male and Female Relationships in Sonsand Lovers102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103 中西饮食文化和典型传统中国菜名翻译之间的差异104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105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106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107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108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109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开题报告+论)110 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看电影《暮光之城》的字幕翻译111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112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113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114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115 爱神简论116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117 浅析福斯特《印度之行》的主题思想118 简单原则:《瓦尔登湖》的主题分析119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120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121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122 从成长小说角度比较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123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124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沉默125 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6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127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128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129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呼啸山庄》多个译本比较研究130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131 英语中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132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33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134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135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36 观春潮:浅析“戏仿”背后海明威性格阴暗面137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138 英汉俚语特色对比研究139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的主题研究140 翻译腔成因浅探141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142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143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144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145 从二十世纪英国女装造型看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14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7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148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149 ESA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150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151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152 从精神家园的追寻与构建的角度来解读梭罗与《瓦尔登湖》的思想153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154 A Study on Error Correction in JEFC Classroom155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156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157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158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159 从会话含义角度解读《老友记》的言语幽默效果160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161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开题报告+论)162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163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164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165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广告翻译的策略166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167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16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9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170 《八月之光》里的悲剧艺术——基于尼采审美理论的分析171 《乱世佳人》主人公斯嘉丽形象浅析172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173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174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175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76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177 论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主人公雅夏犹太身份的探寻178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17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0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181 中英文名词性后缀的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182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183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184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185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186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美剧的幽默187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188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189 On Success of Gone with the Wind190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191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192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193 从宗教建筑看中西文化差异194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195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96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197 从中外节日看两种文化—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198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99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200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马克·吐温作品中的黑色幽默现象摘要:黑色幽默作为流派盛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作为一种语言特点,它在西方文学史上却有深远的渊源。
作为美国历史上一代文豪马克·吐温,其作品以其独特的诙谐、讽刺等黑色幽默语言特点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独具魅力的黑色幽默特色在马克·吐温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本文主要选取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镀金时代》以及《王子与贫儿》中黑色幽默为分析对象,深刻地展现了其独特魅力的语言。
关键词:马克·吐温、黑色幽默、现象引言作为一种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作为一种语言特点,黑色幽默在西方文学上却有着深远的渊源。
顾名思义,黑色幽默是“黑色”与幽默的结合,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
不同于一般幽默,黑色幽默是在冷嘲热讽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因此,在它的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愤怒。
“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黑暗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
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
作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代文豪,马克·吐温极尽其诙谐、讽刺之能,创造一个个黑色幽默,让读者在笑声过后深感哀伤,从而揭示社会黑暗与丑陋。
本文选取了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镀金时代》以及《王子与贫儿》中黑色幽默作为分析对象,可以说这些作品中黑色幽默语言特点如反讽、对比及滑稽模仿等的运用,恰到好处的展现了文章的主题,达到批判当时社会的效果。
一、诙谐与反讽手法影射社会的阴暗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解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展现以哈克为代表的低产阶级家庭和以汤姆为代表的体面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少年形象,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儿童成长表现出变态扭曲的特点,一方面,哈克虽然成长于低下粗俗的社会环境下,没有接受过正规高等的,但是最终呈现出一颗善良真诚的心;而从小在富裕高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汤姆,虽然一直接受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却内心充满了自私与丑陋。
情境刻画中的幽默——以斯蒂芬·里柯克的《小镇艳阳录》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阅读斯蒂芬·里柯克的小说《小镇艳阳录》和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我们不难发现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在创作中遵循一个共同的信念:即小说场景中的幽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故事发展中出人意料的结局的出现。
换句话讲,这两部作品情境刻画中体现出的幽默在于小说中的主人公并不明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会怎样发展。
因此,随着作家一本正经地,冷面幽默地描述,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出现了,在男女主人公惊奇震惊之余,读者禁不住对故事的意想不到的转折哑然失笑。
作为北美地区乃至世界大师级的幽默作家,加拿大作家斯蒂芬·里柯克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不仅仅擅长于在人物描写中呈现他们独特的幽默,同时他们在小说场景的创作中也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幽默技巧。
瓦洛娃·瑞杰斯科瓦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里科克的作品,她认为,“故事发生情境中产生的幽默既不依赖于言语的表达,也不依赖于人物的刻画,而是仅仅依赖于故事情境中有趣可笑的,再加上日常生活中事件的的突然转折,但并不对任何人造成伤害。
”[1]她认为情境中产生的幽默更多的在于事件发生中不可预测的滑稽结局的出现。
里科克的大多数幽默是融入于情境的纯粹的幽默。
尽管他的作品中由许多离奇古怪的人物,但情境的选择更促成了幽默的效果。
当然,情境烘托了人物,但这更多的是由情境中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怎样做出相应的回应来决定的。
在他的著作《幽默与人性》,里科克对于幽默情境的产生来源也阐述了自己深刻的见解:“情境中的幽默来源于……任何涉及古怪与不和谐的窘迫与失败,并不与寻常的生活轨迹相联系,也并不涉及用足够的伤害或灾难去强调这种不和谐”。
在里科克看来,情境中产生的幽默取决于表面上看来矛盾的故事的独特的发展但却不对任何人造成伤害。
玛里波萨小镇的生活绝不会单调或平淡无奇的的,那是因为镇上有许多古里古怪的人物。
I Comment on Mark Twain’s work“Huckleberry Finn”of the view on humor and irony
A Thesis Submitted t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ucha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
By Ma Dongge Supervisor:Xu Zhongyong
May 15, 2010 II
Acknowledgement This paper has finally come into being after several months of hard work.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when I chose the topic till the completion of the paper, I have benefited from many people whose help I must acknowledge. I am particularly grateful to my tutor, Xu Zhongyong, for his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ary ideas, and for his patience in correcting the draft. Without his guidance and help, timely completion of this paper would not be possible. Thanks are also due to my classmates and friends for thei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assistance in the course of writing. Yet I have to acknowledge that I am independently responsible for the paper and I am the person to blame for any pitfalls, flaws and neglects in it. III
摘要 马克·吐温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幽默大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堪称经典。这篇论文介绍了马克·吐温和他的幽默、讽刺,找出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幽默的来源和目的,详尽地研究了马克·吐温的幽默与讽刺。 关键词: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幽默,讽刺 IV Abstract MarkTwain is a world-renowned humorist. 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 is his masterpiece, this novel has been listed in the conon of great novels.This paper introduces Twain’s biograph,explores the source and purpose of his humor , and has a study on MarkTwain’s humor and irony in detail. Key words: MarkTwain, 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 Humor, Irony V Table of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I 摘要.............................................................................................................................................II Abstract......................................................................................................................................III Table of Contents........................................................................................................................IV Introduction...................................................................................................................................1 Chapter One MarkTwain and his humor and irony ......................................................................2 1.1 The Biograohical Sketch of Mark Twain ...........................................................................2 1.2 The reason of Mark Twain’s humor and irony’s formation.............................................3 1.2.1 Social influence.....................................................................................................2 1.2.2 Personal encounters..................................................................................................3 Chapter Two Four..Sources of Twain’s humor and irony in Huckleberry Finn.................6 2.1 The Vernacular language...............................................................................................6 2.2 Situation..............................................................................6 2.3 Caricature…………………………………………….......................7 2 .4 The contrast between speech and act …………………….……………………………4 Chapter Three Purpose and Effect of Twain’s humor in Huckleberry Finn ......................9 3.1 Humor for fun ……..……….………………………………..................................9 3.2 Humor for irony……………….………………….............................................9 Conclusion.................................................................................................................................14 Works Cited................................................................................................................................15 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1 Introduction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2 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 written in 1884, became the masterpiece of Mark Twain. This novel was regarded as a piece of work which could best represent his writing talents partly , because it gave full play to humor. Hemingway once said “All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came from one book written by Mark Twain called 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3] This novel was narrated by Huck, the sequel begins with its unschool hero under the motherly protection of Widow Douglas and her sister Miss Watson|. His father kidnaps him and imprisons him in a lonely cabin. Huck escapes to Jackson’island where he meets Miss Watson|’runway slave Jim. They start their way on a raft and begin their adventures during the Mississippi River. At last,Jim is set free in Miss Watson|’will and Huck decides to go on his adventures for he doesn’t want to have the so-called “civilized” life. First, after the introductory part,this chapter tells us Mark Twain’biography and the formation of his humor and irony. In Chapter Two, based on the sources of Twain’humor and irony in Huckleberry Finn. 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the purpose and effect of Twain’humor.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wain’s humor and ir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