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攀钢的区位分析

对攀钢的区位分析

对攀钢的区位分析
对攀钢的区位分析

摘要

攀钢基地位于康淇地轴中段两侧边缘一个古裂谷带中。裂谷带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形成储量丰富、种类齐全的矿产资源,其中钒、钦地质储量名列全国第一,钦矿资源居世界之首,钒矿占世界第三位,铁矿仅次于鞍本地区,名列全国第二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开发攀西资源、建设大三线做出建设攀钢的重大战略决策。攀钢是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是对攀钢发展历程、攀钢状况和产品结构的介绍。发展历程概述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经过三期工程建设的过程,以及对第三期工程的钢铁项目、钒钛项目、环保节能项目进行了简述。三期工程建成后,攀钢的核心竞争力将大大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国内或世界领先。

第二章是对攀钢的区位分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攀钢的矿产资源优势和区域市场优势。攀钢是我国战略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攀钢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储量达10亿吨,除含钒、钛、铁外,还伴生有钴、镓、镍、铬等10多种矿产资源,钒、钛储量居世界首位。矿区煤炭的储量、品种、质量等方面,足以保证攀钢基地近期与远期钢铁工业所需的洗精煤、动力用煤和无烟煤。攀钢在西南区域市场内与竞争对手相比,尤其在中高端钢铁产品领域,无论是企业规模,矿产资源,还是装备和技术,乃至于营销和管理都具有显著优势,从而在区域市场形成相当市场竞争力。

第二部分分析了攀钢的地理位置偏僻、人力资源、交通运输困难、资源紧张等区劣势。攀钢所处地理位置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钢铁集团相比相对闭塞,交通运输条件差,信息不灵捷,销售成本高;资源紧张,矿石储量大但品位低,生产成本高;社会发展水平低这些都成为影响攀钢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关键字:攀钢、区位因素、钒钦磁铁矿、区域市场、交通运输、人力资源

前言

攀钢基地位于攀西裂谷带中。这条裂谷带南北向延长约700km,东西宽约100km。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岩石类型多样,成矿条件优越,形成储量丰富、种类齐全的矿产资源。经地质勘探证实,主要有铁、钒、钦、铜、铅、锌、镍、铬、金、铂族金属、稀有和稀土金属,以及煤、岩盐和非金属矿产55种。

在这些丰富的矿产中,钒、钦地质储量名列全国第一,钦矿资源居世界之首,钒矿占世界第三位,铁矿仅次于鞍本地区,名列全国第二位。

根据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关系,这里的矿产资源初步构成了两大矿产资源体系:①与黑色冶金工业有关的矿产资源体系;②与有色冶金工业有关的矿产资源体系。本文所论述的是前者。

攀钢是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攀钢基地拥有仅次于鞍山铁矿居全国第二位的铁矿储量,又拥有川、滇、黔3省接壤地区居全国第二位的煤炭储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钢铁基地。而且攀钢在西南区域市场内与竞争对手相比,尤其在中高端钢铁产品领域,无论是企业规模,矿产资源,还是装备和技术,乃至于营销和管理都具有显著优势,从而在区域市场形成相当市场竞争力。但是,攀钢面临很多方面的挑战。

根据攀钢集团公司的资料和数据,本文全面分析了攀钢区位优劣势。

第一章攀钢的发展

1.1攀钢发展状况

1.1.1攀钢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开发攀西资源、建设大三线做出建设攀钢的重大战略决策。攀钢经历了一期建设和二期工程两个重要的建设发展时期,目前正在进行三期工程建设。

一期建设:1965年至1980年,是攀钢艰苦奋斗进行一期建设与达产的创业时期,是攀钢实现从无到有的重要历史时期。攀钢一期工程于1965年春破土动工,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1975年一期工程基本建成。1978年攀钢扭亏为盈,到1980年攀钢三年迈出三大步,累计盈利2.7亿元。在此期间,攀钢攻克技术、工艺和设备上的难关,1980年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形成了15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1981年至1985年,攀钢坚持改革,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利税年均递增20%以上,1985年比1980年翻了一番多,五年累计实现利税相当于国家对攀钢一期建设的总投资。

二期工程:攀钢二期工程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二期工程使攀钢规模迈上了新台阶,产品结构实现了战略性调整。攀钢二期工程1986年破土动工,1997年全面建成投产并开始发挥投资效益,总投资95.4亿元,新建四号高炉、板坯连铸、板材等三大主体系统,总体装备水平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新增铁、钢、坯、材各100万吨。二期建设使攀钢规模上台阶,品种结构实现了战略性调整,攀钢由“钢坯公司”变为名副其实的“钢材公司”,具备了承担深度开发攀西资源的能力。

三期工程:攀钢三期工程建设是攀钢优化钢铁主业结构,实现“材变精品”,把钒钛产业培育成攀钢新的经济增长点,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把攀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钢铁钒钛基地的重要战略措施。2001年6月12日,攀钢正式启动三期工程建设,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71.1亿元。重点是在钢铁、钒钛和环保节能三方面投资,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和环保节能项目。

钢铁项目:主要是新建一台板坯连铸机和一台大方坯连铸机;新建万能轧机重轨生产线;热轧围绕改善装备、提高卷重实施技术改造;冷轧酸轧连机技术改

造;冷轧增建30万吨/年的热镀锌铝机组等。

钒钛项目:重点是新建一条2020吨/年的三氧化二钒生产线;新建一条1000吨/年的钒氮合金生产线;选钛厂技改及新建一条4万吨/年的微细粒级钛精矿回收生产线;新建18万吨/年的高钛渣项目及攀锦钛业氯化法钛白3万吨/年扩能改造。

环保节能项目:主要包括炼钢提钒转炉除尘和脱硫除尘、转炉煤气回收和烟尘治理、高炉TRT及全干式除尘、焦炉装煤及推焦除尘、焦炉干熄焦项目、钛白废酸治理与综合利用等。攀钢三期工程现正按照计划顺利进行,热轧三期技改、冷轧酸轧连机、新建三氧化二钒生产线、300吨/年VN、4万吨/年的微细粒级钛精矿回收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其余大部分项目将于今、明两年陆续简称投产。三期工程建成后,攀钢的核心竞争力将大大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国内或世界领先。

1.1.2攀钢总体概况

截止 2004 年底,攀钢(集团)公司总资产为 343 亿元,在岗职工人数 93357 人,具有年产铁 565 万吨、钢 630 万吨、钢材 575 万吨、钒制品(以五氧化二钒计)1.5 万吨、钛白粉 6.4 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2004 年实现销售收入252.9 亿元,利税 30.7 亿元,利润 11.5亿元。

攀钢(集团)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 7 个:攀枝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攀钢(集团)锦州钛业有限责任公司、攀钢(集团)重庆钛白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攀锦钛业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 1 个;分公司 3 个;直属单位 3 个。其中,攀枝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新钢钒)、攀钢(集团)长城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四川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川投长钢)、攀钢(集团)重庆钛白股份有限公司(攀渝钛业)是上市公司。攀枝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是攀钢于 1999年实现债转股后,由攀钢(集团)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三家共同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攀钢(集团)公司所持攀枝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额为 49.96 亿元,持股比例 52.93%;2004 年攀钢从国家开发银行回购其持有的攀枝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股权 31.7 亿元。攀枝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 9 个;

控股子公司 6 个;分公司 5 个;直属单位 14 个。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是攀枝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下属炼铁厂、炼钢厂、轨梁厂、线材厂、动力厂、热电厂、氧气厂、热轧板厂、攀宏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北海特种铁合金公司、废钢厂等 11 家单位。

1.1.3攀钢产品结构

攀钢已形成以重轨、工字钢、310 乙字钢等为代表的大型材,以管线钢、汽车大梁板、热轧酸洗板、冷轧镀锌板、IF 钢等为代表的板材,以无缝钢管为代表的管材,以三氧化二钒、五氧化二钒、高钒铁、氮化钒和钛精矿、高钛渣、钛白粉为代表的钒钛制品、建材计特钢等六大系列产品。其中,重轨、五氧化二钒、三氧化二钒、高钒铁等产品是攀钢名牌、拳头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汽车大梁板、管线钢、冷轧镀锌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第二章攀钢的区位分析

2.1攀钢区位选择影响因子分析

2.1.1矿产资源优势

攀钢建于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国战略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攀钢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储量达10亿吨,除含钒、钛、铁外,还伴生有钴、镓、镍、铬等10多种矿产资源,钒、钛储量居世界首位。攀钢基地与黑色冶金工业有关的矿产资源体系由下述矿产资源构成:

1.核心矿产资源

l)铁矿攀钢基地铁矿产地共计57处,其中大型矿床8处,中型矿床16处,保有矿。

攀枝花钒钦磁铁矿保有储量占四川全省钒钦磁铁矿保有储量的14·5务。为晚期岩浆矿床,以钒钦磁铁矿为主(TFe33.23沁),并伴生有钒、钦、钻、镍、铜等元素,可综合回收利用。铁矿石的选、冶工艺基本过关,矿石的精矿品位可达51.5%。矿区共有3个含矿层,即上、中、下3层,产在粗粒辉长岩中。其中

以下部含矿层为主,地表露头长15km,平均厚21,m。探明斜深850m,含矿率65并,倾角40一60“。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利于露天开采。总之,矿区储量大,矿石及围岩均很稳定,矿层厚,矿石选矿性能良好,距攀钢基地很近,便于开发利用,是攀钢最优的铁矿石基地。石储量达60x10st,连同钒钦磁铁矿表外矿共计100X10st。

白马钒钦磁铁矿保有储量占四川全省钒钦磁铁矿保有储量的17多,为晚期岩浆矿床。含矿辉长岩体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地表出露宽度600一18。。m。主要工业矿体呈厚大的透镜状、似层状。依据含矿性和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矿石类型可划分为3个含矿带,矿石选矿性能良好,只要磨矿拉度达到0.25mm以下,铁精矿品位可达到55外;若粒度达到0.O74mm,铁精矿品位可达”一59%。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利于露天开采。因此可以认为白马铁矿是攀钢基地发展钢铁工业的一个重要的铁矿石基地。

太和钒钦磁铁矿保有储量占四川全省钒钦磁铁矿保有储量的13%。为晚期岩浆矿床。矿石含铁、钒、钦、钻、镍、铜等元素,具有综合利用价值。太和铁矿是钢铁工业的一个非常难得的以铁矿为主、伴生多种有益组分的大型矿山基地。

红格铁矿保有储量占四川全省钒钦磁铁矿保有储量的27拓。是攀钢基地乃至全国一个以铁为主、伴生有钦、钒、钻、铬、镍、杭等10多种有价元素的综合特大型矿床。

2)煤炭资源

攀钢基地钢铁工业规划形成的生产能力为年产铁646X104t,钢600x104t,焦炭461x104t。需要如下煤炭资源:‘洗精煤611x10‘t,动力煤llox104t,无烟煤38.5x104t。从攀钢基地钢铁工业布局来看,煤炭资源的供应问题,应就当地和临近省区解决。区内有渡口矿区、红泥矿区和临近的贵州盘江矿区、水城矿区,4个矿区合计已探明煤炭储量129.77x10st,其中炼焦煤82.75x10st。这4个矿区是西南最大的炼焦煤基地。红泥矿区已探明储量 1.7K10st,其中优质无烟煤1.25x10*8t。

以上矿区煤炭的储量、品种、质量等方面,足以保证攀钢基地近期与远期钢铁工业所需的洗精煤、动力用煤和无烟煤。

在国内铁矿资源紧缺,西南区域市场内竞争对手大量依靠进口矿、运输紧张的环境下,铁矿资源以及本地和邻近的煤炭资源、丰富的水资源、日益凸现为攀钢的主要优势之一。而与铁矿共生的钒钛矿产资源,为产业多元化提供了重要保证。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矿业,是攀钢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2.1.2区域市场优势

中国钢铁业将很快和国际钢铁业一样,进入充分的市场竞争。在充分市场竞争、资源高度流动条件下,产业将出现成本趋近、利润趋零的总态势。对于幅员辽阔、运力不足、运输成本不菲的中国钢铁业,市场区域化的趋势将日益明显(国内新疆八一钢厂处于最典型的区域市场;攀钢则处于非典型区域市场内)。区域市场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限制了区域内企业在充分竞争品种领域扩大规模,向区域外市场扩张,也为区域内企业留下了大部分品种区域内市场空间。而攀钢在西南区域市场内与竞争对手相比,尤其在中高端钢铁产品领域,无论是企业规模,矿产资源,还是装备和技术,乃至于营销和管理都具有显著优势,从而在区域市场形成相当市场竞争力。通过全方位的战略谋划,多途径的战略措施,巩固和壮大攀钢区域市场优势,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

2.2 攀钢发展及其区位布局存在的问题

2.2.1 地理位置偏僻

攀钢依矿建厂,近原料而远市场,产品运输费用比一般钢铁企业平均要高出100~200元(随规模扩大、市场半径延伸和铁路运费上升趋势,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而且物流和资金周转效率难以提高,地理位置和运输瓶颈限制了规模扩大的空间;城市偏僻还限制了对企业经营发展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同时,由于攀钢因备战而建设,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偏于落后,没有形成相关的企业群落,是典型的二元嵌入式经济结构,低值产品缺乏市场吸纳,应由社会支撑、协作的条件相对薄弱,投资及经营的社会成本偏高;地理位置劣势必须在今后发展战略中予以重视和规避。地域位置降低了攀钢竞争力水平并不利于攀钢的持续发展。

攀钢的建设是建国初期党中央从“要准备打仗”和调整我国工业布局而做出的决定。在目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攀钢的地理位置置企业于竞争不利地位。一是远离市场和资源,造成产品输出和资源运入成本高,较大地降低了攀钢产品与沿海企业竞争力水平;二是偏远的地缘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三是曾经誉为“象牙微雕钢城”的本部主厂区面积,使本部钢铁规模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四是城市依托条件差,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大企业大集团高效运作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使应由社会支撑、协作的条件薄弱,投资及经营的社会成本偏高,而且还限制了对企业经营发展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获取。

攀钢所处地理位置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钢铁集团相比相对闭塞,交通运输条件差,信息不灵捷,销售成本高;矿石储量大但品位低,生产成本高;社会发展水平低,企业负担严重,非钢产业发展缓慢;人才吸引力小,企业减人增效困难,这些都成为影响攀钢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不利因素。

2.2.2人力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人工成本高的劣势比较普遍,但攀钢更为突出,无论和民营企业比,还是和沿海大钢比,差距非常显著。人工成本高,从深层次也折射出企业组织不够优化,产品结构调整缓慢,改革滞后,社会负担重。与此同时,随着人力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流动性增强,攀枝花与东部及西部都市工作生活环境差距拉大,攀钢人力资源危机已经显现并将日益显著。轮换工政策影响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尚需改进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加剧了人工成本过高和人力资源危机。

2.2.3运输困难成为攀钢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

攀钢本部产品输出和大宗原燃料运进,几乎完全依靠铁路运输。

2004年,攀钢产品外发用车日缺口达90辆,造成攀钢本部多次产品爆库和原燃料紧缺,已经严重危及到攀钢正常的生产经营。2005年铁路运输紧张情况仍将持续,预计攀钢日均需装车在290—300辆,按目前铁路给攀钢的供应能力,日车辆缺口将达到140辆,产品外发用车更为严重不足。攀钢本部的产品运输和攀成钢的原料运输主要依靠成昆线铁路运输,成昆线铁路运力在5-10年内难以解

决,这成为攀钢规模发展的硬约束。

2.2.4资源紧张局面对攀钢竞争力提高带来严重影响

近些年,攀钢已经面临了以煤、矿、电为主的资源危机,资源成为制约攀钢持续发展的瓶颈,对攀钢竞争力提高带来严重影响。

铁矿石方面,攀钢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大及周边地方小钢厂的扩张崛起,原燃料资源紧张局面愈加严峻。目前,攀钢本部铁矿石资源来源有三个部分:自产的钒钛磁铁矿、进口矿和周边普通矿,攀钢本部按年产420万吨铁的规模,其需求量分别达到500万吨、80万吨和170万吨。2005年底,攀钢本部新3号高炉建成后,将年增加铁水产量100万吨以上,对普通矿的需求达到230万吨。同时西南地区钢铁规模的迅速增加,将加剧对攀西铁矿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加剧攀钢矿石资源紧张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万勇,侯奎. 试论攀钢基地的矿产资源体系[N].自然资源学报,1990年l 月,第5卷第1期

[2]张骁峰.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的竞争战略探讨[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5 年 5 月

[3]漆小莉.试论攀钢突破铁矿石资源约束的路径选择[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4月

[4]杨本锦、郭履和,l985,矿产资源评价决策模型(以攀西钒钦磁铁矿为例) [M],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5]攀钢.百度百科.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e45000275.html,/ 2013-03-19

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一、自然条件及影响 1、气候:光照及温差、热量、降水 ·光照及温差:照强弱、昼夜温差大小影响农产品品质 ·热量: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降水: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年际变化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 2、地形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生产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 .3、土壤 ·酸碱性影响品种,肥力影响产量 4、科技 ·技术投入决定作物培育和品质改良,改造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进而影响产量、品质、区位范围和竞争力 5、政策 ·是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6、工业基础 ·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机械、化肥、农药等),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3.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 4.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 (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利: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有利于营养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 ②纬度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③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水热条件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 ⑤冬雪春融,利于缓解春旱,改善土壤墒情; ⑥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较肥沃 弊:①纬度高,热量不足,冬春季节低温冻害(寒潮)严重,影响生长和收成; ②夏季降水多,洪涝严重,农业生产不稳定; ③冬季漫长无法放牧,还要解决牲畜防冻、饲料问题; ④纬度高,热量不足,气候生长期短,一年只能一熟,农作物品种有限;

交通线、点的区位特点分析

交通线、点的区位特点分析 交通线、点的区位特点分析 河北省卢龙县第一中学鲁爱华 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主要体现在点、线、面的结合程度。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网已相对完善,交通因素已不再是工业区位、商业选择的主要因素。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决定了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区位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对交通线、点区位特点分析,不仅要明确其空间分布,还要体会五种运输方式各自的优缺点。 一、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 按照现代五种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网的线可分为铁路运输线、公路运输线、内河水路线、航海线、航空运输线、管道运输线。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主要指车站(火车、汽车)、港口(河港、海港)、航空港以及线所经过的城市等。点、线关系密切,点在线上,线的走向受点分布影响。交通线、点的共同的区位特点都是交通便利,便于货物的周转和集聚,便于地域性联系,物质与思想的交流。 管道运输是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运输物质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他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管道运输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是由供给区到消费区的递减,该种运输方式应该属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从资源(石油、天然气)丰富区输往能源紧缺区(消费区),同时满足沿线点(城市)的需要。 二、交通运输线区位特点分析 交通线区位特点分析是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布局的区位因素。一要明确所给交通线所对应的交通运输方式,理解和体会该种运输方式所具有的特点;二要构建影响每一类交通线布局区位因素的分析模式;三是对照模式,联系实际,组织语言,形成文字。 1、影响铁路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影响铁路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河流、气候,如台湾“环形”铁路,海南岛“半环形”铁路,主要受地形影响;青藏高原上冻土层、云贵高原咯斯特地貌体现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影响;河流水深、流速、流量、泥沙淤积会影响截流架桥,当然会影响铁路进展;青藏高原高寒气候不利施工,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风暴和浓雾等都会成为铁路布局的不利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条件,看经济水平(人力、物力、财力保证,经济是否发达),看经济需要(主要是人口、工业和城市的分布所产生的物流、人流以及开发落后地区的经济需要);二是科学技术支持,运输工具的大型化、高速化,经济联系扩大,克服自然条件不足,如青藏铁路建设克服冻土,包兰铁路上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固沙,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科技

武汉地理优势区位分析

武汉天文上风区位剖析 一、农业区位要素剖析 1.天然要素 地形:由舆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阵势低平或地形平整坦荡 数目:地广人稀地皮宽广,地皮房钱低 天气:由舆图判读出:是×天气,(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富足、日夜温差大) 水源:邻近水源(河道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富足,浇灌方便 泥土:是××泥土,泥土肥美深沉或泥土较肥美 2.人文要素 市场:该地域生齿浓厚或工矿业兴旺或都会较多,市场宽广(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邻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方便或河道交汇处,内河航运兴旺(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度政策的支撑(搀扶、鼓舞) 科技:科技程度高或科技兴旺 休息力:生齿浓厚,休息力丰厚,休息力薪水低 产业根底:产业兴旺,产业根底丰富 3.天然对农业的倒霉的区位要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高温、寒潮等气候灾祸;热量、光照、水源、泥土肥力等缺乏,酸碱度偏高 【典例】⑴、西南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区位要素是: ①平原广大,耕地连片,利于大规模机器化操纵;②泥土肥美,土层深沉(或有肥美的黑土); ③温带季习尚候,光照富足,雨热同期;④山环水绕,浇灌水源富足。⑤人少地多,地皮减产潜力大;⑥交通兴旺,铁路公路网浓厚;⑦中国生齿浩繁,对粮食需求量大,大陆市场宽广; ⑧国度政策搀扶;⑨有辽中南重产业基地供应机器化设置装备摆设等。

⑵、秦淮一线以南水稻莳植业的区位要素:①亚寒带季习尚候,光热富足,降水丰沛(四川盆地水热富足);②河道浩繁,浇灌水源富足;③阵势低平,泥土肥美、深沉(长江中卑鄙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④交通方便,市场宽广;⑤生齿浓厚,休息力资本丰厚;⑥种植汗青长久,传统经历丰厚。 【考虑】两广丘陵的农业地区范例重要是哪一种?该地区开展此农业范例的区位上风有哪些?从地皮应用的潜力看,该地区能够开展什么? 二、产业区位要素剖析 1.天然要素 质料:邻近某质料产地,质料富足──质料指向型产业 动力:邻近某动力产地(如煤、煤油、自然气、水能、风能…),动力富足──动力指向型 地皮:地皮平整坦荡,利于建厂 水源:邻近河道、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富足 2.经济要素 市场:生齿浓厚某人口麋集,市场宽广(对市场指向产业更显着)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道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方便 休息力:生齿浓厚,休息力资本丰厚──休息麋集型产业 技能:科教兴旺或邻近初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休息力本质高──技能麋集型 农业根底:邻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根底丰富或农业兴旺 3.社会要素 国度政策:国度政策的搀扶、鼓舞,国度政策变革(处理失业的工场设在不红利的区位;为减少经济差距停止的西部大开辟) 国防平安:某期间国防需求

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分析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0)龙吉忠 【方法归纳】 一、交通线的区位因素分析 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投资大,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影响线路的选择(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微观选线方面,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经济点。管道尽可能利用现有管道,充分考虑沿线油气供应地和消费市场,尽量避开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当然,方便快捷、少占好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应从“两头地域、沿线区域”建设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分析。从自然条件、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条件等角度综合采点。如: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①促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安全。②完善全国铁路网,激活兰青线。③促进西藏的资源开发,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④技术上克服了高寒、缺氧和冻土等难关。 二、交通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1、长途汽车站:一般建在市区边缘、城市交通干线附近或火车客运站附近。 2、港口: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服务范围)、城市依托,是影响港口兴衰的最主要因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条件,如水道的通畅、避风避浪的条件、近岸水深、陆地建筑条件、水源等。 3、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机场建在与城市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降;雾和低云较少,大气能见度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线连接。

分析区位优势

分析区位优势 1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市场广阔,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政策支持,创新环境较好。 2印度南鄙的班加罗尔、钦奈、海德拉巴在英国殖民地时期就被称为三大科技城,如今依靠国家长远的战略决策,基于完整的软件人才培育系统,独特的海外印侨祖居地背景,在班加罗尔的带动下,形成交相辉映的计算机软件业“金三角”。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印度计算机软件业“金三角”形成的条件。(8分) 工业基础良好,国家政策支持,技术人员优势,资金来源丰富,工业集聚效应。 3 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10分) 邻近台湾,利于经贸合作;(2分)是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或台资)与先进技术;(2分)拥有铁路、公路和海港,海陆交通便利;(2分)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2分)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2分)

传统农业区位 【1】评价甲地小麦种植的自然区位条件。(10分) 利:地形相对较平坦(2分),土壤肥沃(2分),利于种植业发展;夏季水热组合较好,日照时间较长,能满足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求(2分);河流流经,有灌溉水源(2分)。弊:纬度高,易发生低温冻害(2分) 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自 然条件

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临近河流,有灌溉水源(或土壤肥沃)。 不利:降水变率大,多旱涝灾害;冬季气温低,受寒潮影响。 简述汾河谷地的成因,说明该谷地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8分) 地层断裂下沉(或地质构造形成地堑),(2分)河流堆积形成汾河谷地。(2分) (比周围山地)热量条件好,利于作物生长;(1分)河流经过,有灌溉水源;(1分)土层深厚、肥沃;(1分)地势平坦,便于耕作(1分)。 农业区位改变 目前北京“菜篮子”里的蔬菜更加丰富多样了,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交通改善,保鲜技术提高,政策支持加大,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市场需求量增大等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条件。 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乳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内蒙古东中部地区形成了一条绵延上千千米的“奶牛带”,饲养着130多万头奶牛,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乳产品产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简述该地区乳产品产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科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工业区位 说明该区域南部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有利条件。(8分)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有铅锌矿、金矿等(2分);煤炭资源丰富(2分);国外市场需求量大(2分);铁路交通便利(2分) 南非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区位条件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和丰富的经验;开采技术水平高;国际市场广大;铁路、公路、海运运输方式多样,交通便利;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政策支持。答出五

(完整)高中总复习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高中总复习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1~3题。 1.Y农业生产分布的边界范围与城市的最近距离是() A.20 km B.40 km C.60 km D.80 km 2.影响X、Y、Z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有() A.市场和交通 B.交通和劳动力 C.劳动力和气候 D.市场和气候 3.X、Y、Z的农业生产分别对应() A.花卉、乳牛、粮食 B.水果、养鱼场、蔬菜 C.蔬菜、林业、养鸡场 D.花卉、养猪场、观赏鱼 4.下列农业区的气候特征与a图类似的是() A.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区 B.美国的棉花带 C.中国的春小麦区 D.法国的葡萄园种植区 5.影响乳制品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市场需求量 C.技术力量 D.廉价的劳动力 6.为了乳制品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企业应该() A.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走劳动密集型的道路 B.利用我国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走资源密集型道路 C.加强科技投入,走技术密集型道路 D.不断扩大规模,以抢占市场份额 下图表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天然原料、交通、科技要素投入比例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三曲线表示天然原料和科技要素的分别是() A.①② B.②① C.①③ D.②③ 8.下列工业部门的发展变化情况与①曲线变化大致吻合的是() A.制糖厂 B.纺织厂 C.啤酒厂 D.飞机制造厂 下图中数字表示四种不同工业部门的投入情况。读图完成9~10题。 9.工业区位选择时,宜优先考虑原料产地的最有可能是()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城市的增长与①工业部门关系最密切的是() A.苏黎世 B.阿伯丁 C.攀枝花 D.旧金山 2005年2~3月,世界铁矿石价格猛涨,对世界经济有着重要影响。下图是“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世界铁矿石价格上涨,主要受益国家是() A.中国、日本、印度 B.德国、美国、法国 C.巴西、澳大利亚、印度 D.马来西亚、印尼、埃及 12.“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图”揭示了() A.煤炭、铁矿石价格上涨对钢铁工业的影响 B.原料对钢铁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区位分析的答题模板

区位分析的答题模板 一.区位问题的类型 (一)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如果题目中设计到这类的问题,答案要点一般从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这两个方面来答题 批注,此题问题只是选择其中某一个要素来回答,合理的话条件是什么?如果不合理,那条件又是什么,?比如评价我国东北农业的区位条件? 答案要点:有利的:自然:地形平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地表有深厚的黑土,土壤肥沃。社会条件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的耕作,机械化水平高。不利的条件: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易受寒潮的影响,有低温冻害 (二)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三)几个区位方案比较注:此类比较问题,如比较区位条件的不同,那么在答这类问题时,把各自的条件一一罗列出来,再选择那些是不同的 (四)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五)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以农业为例: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1.农业区位(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条件、农产品冷藏技术和保鲜技术;劳动力;地租;农业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传统;饮食习惯等。 2.工业区位(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自然因素不是工业主导的因素,但是要注意土地的价格,这往往也是工业区位条件中比较重要。(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通信;地租;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社会协作、国防安全;比如湖北汽车城十堰,建设初期主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全。社会需要;工业惯性。(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风向、河流流向等。3.城市的区位(1)区位要素(宏观)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②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矿产);交通运输;政治;军事;宗教。③新兴要素:科技;旅游。(2)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区位因素(微观)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流向、气候(风向)、植被分布。②历史因素:城市职能、知名度。③经济因素:距市中区的距离、交通的通达度。④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 4.交通的区位(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①经济因素(决定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②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③科技因素(保障因素)。④自然因素(制约因素):地形;地质;气候。

区位因素分析概括总结

区位因素分析概括总结(一)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 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 水源:靠近水库0、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 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 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 2.经济因素 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的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多在山区、边区)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分析 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理位置 ②气候: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气候温暖湿润) ③地形: 平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高原:热带地区平原气候湿热,城市多位于高原(气候凉爽),如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城市多位于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带 ④河流:提供水源; 提供水运:水运起点——货物在此中转 河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 河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连接海运和河运 过河点——连接水运和陆路运输 河流的军事防卫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自然资源: 煤炭——大同、鹤岗、抚顺、伯明翰、曼彻斯特

钢铁——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大庆、克拉玛依、玉门、阿伯丁 黄金——约翰内斯堡 有色金属——金昌 ②交通运输:河运——宜宾、重庆、武汉、上海等 铁路枢纽——石家庄、郑州、株洲 海运——大连、连云港、上海、青岛、纽约 ③政治:政治中心——省会、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等 政策:深圳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 ④军事 ⑤宗教: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拉萨

⑥科技:日本科技城筑波 ⑦旅游:张家界、桂林、黄山 2、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一般模式(见学案) 例:武汉的区位优势: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距离铁矿近;水陆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是湖北省省会;工业基础好;农业基础好 3、城市应建在河流的凹岸:河流对凹岸的侵蚀严重,水比较深,码头应建在凹岸 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

深圳特区的区位条件分析

《经济地理学》论文 深圳特区的区位条件分析 巫春林 201131160221 11级土管1班 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12月09日指导老师马晓茗

摘要 2010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确定深圳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深圳(shenzhe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级城市之一,计划单列市,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国际重要的空海枢纽和外贸口岸;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发展为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是中国南部美丽的滨海城市,有辽阔的海域连接南海和太平洋。深圳毗邻香港,市域边界设有全国最多的出入境口岸。深圳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2012年经济总量居中国大陆第四位。 本文将对深圳特区进行区位分析,得出深圳的优势点,并且阐述如果要进行区域合作,深圳的合作基础是什么。 关键词深圳特区区位条件因素

Geographic conditions of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Analysis Wu Chunlin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a:August 2010 , the State Council approved the " Shenzhen City Master Plan ( 2010-2020 ) " OK Shenzhen as " China '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 the national economic center of the city and an international city ." Shenzhen (shenzhen) is one of the vice- provincial cities of the PRC, plans to municipalities , national civilized city , garden city , is one of China's four major cities, international air and sea hub and an important foreign trade port ; since China 's reform and ope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Special Economic Zone ,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windows , has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city , and created a world-renowned "Shenzhen speed" , is China's major high-tech R & D and manufacturing base ; is the beautiful coastal city in southern China , has vast South China Sea and connecting waters of the Pacific Ocean. Shenzhen borders Hong Kong, the city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domain boundaries ports of entry . Shenzhen is one of China 's mos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ities , in 2012 the total economy ranks fourth in China . This article will be District Analysis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 Shenzhen drawn vantage point , and if you want to elaborate regional cooperation , what is the basis for cooperation in Shenzhen . Key words: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geographic conditions factors

区位条件专题归纳整理

农业区位分析 (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条件、农产品冷藏技术和保鲜技术;劳动力;地租;农业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传统;饮食习惯等。 工业区位分析 (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自然因素不是工业主导的因素,但是要注意土地的价格,这往往也是工业区位条件中比较重要。 (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通信;地租;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技术;工业基础。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社会协作、国防安全;比如湖北汽车城十堰,建设初期主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全。社会需要;工业惯性。 (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风向、河流流向等。工业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在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农业 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经济地理学区位优势分析

荆州区位优势分析 荆州是以三国时期的荆州城而得名的。 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东望武汉,西接三峡,北临汉水,南极潇湘。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7.6%,其中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荆州市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等8个县市区,总人口640.09万。中心城区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63.8万。 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荆州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水产品产量均居湖北首位,形成了优质粮棉油、畜牧、水产、平原林业等优势产业。荆州工业形成了汽车零部件、轻工、化工、纺织、电子等五大工业门类,是湖北省重要的纺织、化工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其区域优势主要有: 1.地理优势 从地理上看,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裹樊。。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平稳的地势使得交通运输较为方便,运输业逐步发展起来。 从气候上看,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成就了“鱼米之乡”。荆州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每年有近百万吨的粮、棉、油等农资出口,畅销全国各地。 2.交通运输优势 在荆州市境内有318国道\207国道、G50沪渝(原汉宜)高速公路\G55二广(原襄荆)高速公路呈十字状交汇,有荆州长江大桥、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在建)、荆岳长江公路铁路大桥(已规划),还有14条省级公路以及多条县乡公路。荆州市的公路交通网络总通车里程近一万公里,城区内客运站主要有沙市区的长途车站、红门路沙市汽车客运站、江津路车站、燎原车站和荆州区楚都车站(江陵等车站合并),由于地处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的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在全省率先实现交通现代。 全国国土开发一级轴线(长江)与二级轴线(京广、焦柳铁路)在此交汇,长江483 公里黄金水道穿越境内,207国道纵贯南北,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横跨东西,横贯荆州城区的汉宜高速铁路作为国家的“四横四纵骨架客运专线”之一的沪汉蓉快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底建成通车。另外荆(州)——岳(阳)的铁路定于2009年底开工。荆州从此将结束没有火车客运的历史。

高中地理专题二:区位优势

一、考点1 分析亚洲水稻种植的区位优势 二、考点2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分析及发展措施 1.小农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机械化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5.科技水平低 三、考点3 分析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四、考点4 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优势 五、考点5 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

一、1.自然条件(1)气候亚洲水稻种植区大部分分布在雨热同期的季风区,水分、热量、光照条件配合很好,非常适合水稻生长。 (2)地形亚洲水稻主要集中在一些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区和滨海地区,总体说来,这些地区地形都很平坦,便于引水灌溉而且水源有保证。 2.社会经济条件(1)丰富的劳动力水稻种植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所以它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世界上几大人口稠密地区之一,所以可以为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提供非常廉价的劳动力。 (2)种植历史悠久水稻种植业起源于亚洲,历史悠久,农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通过精耕细作,能够很好地提高稻谷单产量。 (3)生活习惯的影响长期以来,稻米已经成为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市场需求量较大。 二、(1)成因分析:亚洲水稻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由于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很少。 (2)发展措施: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施行集约化生产。 (1)成因分析:通过农民精耕细作,水稻单产高,但由于耕种规模小,每户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将收来的稻谷相当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及家禽、家畜的饲料用粮,而很少送到市场去出售。 (2)发展措施:控制人口数量,增强人们的商品意识。 (1)成因分析:由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再加上亚洲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民主要凭自己的人力来完成农活。 (2)发展措施:加快机械化发展,提高机械化水平。 (1)成因分析:水稻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水,所以灌溉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加之,亚洲夏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水稻区必须修建各种防洪、防旱的水利设施。 (2)发展措施:政府需大力投资并组织兴建水利工程。 (1)成因分析: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主要凭经验精耕细作。 (2)发展措施: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如全国各地建立一些农业科技站和推广系统等。 三、1.优良的天然牧场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东临大西洋,受大西洋水汽和巴西暖流的影响,气候特点表现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七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这里的草类生长茂盛,质量好,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牧场之一。一年四季都可以放牧,不需建防寒防冻的圈棚,生产成本低。 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高三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分) 读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读“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3—5题。 3.Y农业生产分布的边界范围与城市的最近距离是() A.20 km B.40 km C.60 km D.80 km 4.影响X、Y、Z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有() A. 交通和劳动力 B.市场和交通 C.劳动力和气候 D.市场和气候 5.X、Y、Z的农业生产分别对应() A.花卉、乳牛、粮食 B.水果、养鱼场、蔬菜 C.蔬菜、林业、养鸡场 D.花卉、养猪场、观赏鱼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读图3,完成第6题。

6.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图6 为“我国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读图回答7-8 题。 7.该地区地价变化主要反映了() A.市区地价较过去小幅下降 B.交通通达度提高 C.郊区人口向市中心集中 D.城市规模缩小 8.甲处最有可能建设了() A.矿区 B.奶牛养殖基地 C.商品粮基地 D.高新技术开发区 图7 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读图回 答9—10 题。 9.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与图中所示类型相 符的依次是() A.④②③ B.④⑤② C.③②① D.①③⑤ 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类型 是()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④⑤ 二、综合题(共60分) 1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其生产的最基本特征是 和。 (2)P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对比,相似的 是() A.高温多雨时期相同 B.都有煤炭工业城市 C.河流入海方向一致 D.地理纬度位置相近 (3)A、C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这里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有哪些? (4)19世纪中期,美国南部是英国棉纺织业的主要原料产地,分析美国南部棉花带形成的自然条件。

国际陆港区位优势分析

国际陆港区位优势分析 中国加入WTO以来,利用世贸规则不断加强贸易发展,展望中国外贸发展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西部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国际丝绸经济带也随之建成,2018年,我国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扩大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推进江海直达运输。持续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支持平台型物流企业和企业联盟发展。推进交通强国、贸易强国、科技强国建设。同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为我国陆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我国陆港发展即将进入快车道。承接东西部产业转移、链接国家物流大通道的平台。陆港也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作为内陆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驿站,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连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内陆城市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交流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陆港;国际陆港;陆港建设; 1.全球陆港的发展建设背景 (1)陆港的定义 国际陆港定义是设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汇处,便于货物装卸、暂存的车站,是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和惯例设立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陆港也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 (2)陆港与海港的对比优势分析 1.运输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 我国陆港建设相对较晚,受铁路网设施影响较大,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高铁线路的完善,陆港运输作为当前推动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陆港运输也成为时效性发展的时代标杆。 (2)运输特点优势 陆港运输成本相对海港运输成本较高,因为陆港运输运输量对于海港运输运输量相对较少,单件商品成本高。运输成本高。陆港运输受制环境制约因素影响小, 2.运输时间成本 陆港运输时间相对较快,海港运输时间相对较久。不会因为台风海浪等因素制约。陆港运输在路面行驶比较安全,风险可控,具有时效性准,稳定性强的性能。

专题复习《区位因素分析》教案.doc

专题复习《区位因素分析》教案 地理组陈平红 【高考动态分析】 本专题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同时又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近儿年的高考中表现的尤为抢眼。特别是在第37题的考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命题立意角度。其知识内容的考查多以叠加等值线的区域地图为载体,在考杳学生对区域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区域的相关地理特征进行考杏,最后落脚点是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条件评价或区位因素分析。从命题立意角度来看,着重考查考生将高中知识体系中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运用于解决具体区域中相关现实问题的能力。 【高考命题方向】 从近年的命题规律及教材中的区位知识体系看,区位因素分析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设问的类型: 1.评价区位布局问题是否合理。 2.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3.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八 5.不同区域的区位因素的对比分析与评价, 【高考复习建议】 策略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策略二: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策略三:学会知识迁移,掌握答题技巧。 如何运用知识和方法,去应对高考新的试题情景,进行迁移分析。 ■技巧1一一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 ■技巧2 —一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策略四:掌握区域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区域区位因素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1推测区域内主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气温、降水、山脉、河湖、自然资源、人工建筑等事物或自然灾害、生产活动等现象。 %1分析区域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 %1解释区域内存在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优势与劣势的原因。 %1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与发挥优势的对策。 【主干知识体系】 一、区位因素分析 (一)、农业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光热水土) 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亳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 劳动力:(数量、素质) 工业、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价递减状况。 科技: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高中地理:如何进行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高中地理:如何进行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从各类地理试题特点来看,有关“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的试题属于应用性综合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力于考查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等。运用这些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一、进行区位选择需坚持以下原则 1.可持续原则这是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该地区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区位因素,以寻求这种布局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它强调经济发展首先要与资源、环境协调,工农业生产布局完成后要能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要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中一般要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如装配工业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冶金工业(炼铝业)看是否有廉价电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看是否有便捷的市场;商品粮基地的主导因素是优良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种植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种植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和把握区域特征。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以农业为例: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南方平原地区——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制约因素是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多发洪涝灾害。 3.因地制宜原则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法。如“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是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武汉的区位优势是“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无限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可。 4.因时制宜原则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某个工业地域的繁荣、衰败等皆由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引起。又如,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大约每十年“飞”一下,二战期间主要在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