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看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估_王建平

从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看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估_王建平

从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看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估_王建平
从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看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估_王建平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从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看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估

王建平1王晓菁2唐苏勤1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52通信作者:王建平wjphh@https://www.doczj.com/doc/e95064825.html,)

【摘要】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能否评估以及如何评估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话题,也是各心理咨询治疗流派努力的方向。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各流派中,认知行为治疗(CBT)被认为是唯一循证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本文作者是CBT治疗师,结合自己多年心理咨询治疗的实践经验和回顾相关文献,从CBT 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认为CBT是真正遵循和体现了“科学家-实践家”的模式,其效果是可以评价的,是有证据支持的。

【关键词】心理咨询与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749.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12-0933-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12.01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2):933-936.)

Evaluation of psychotherapy outcome:A perspective

from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development

WANG Jian-Ping1,WANG Xiao-Jing2,TANG Su-Qin1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2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5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Jian-Ping,wjphh@https://www.doczj.com/doc/e95064825.html,)

【Abstract】Whether the outcom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can be evaluated or not has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ial debate among psychological scholars.Being abl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is also the aim of different psychotherapy schools.In all school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is considered to be the only evidence-based psychotherapy.The author,being a CBT therapist herself,combined with her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psychotherapy,as well as a lot of literature review,put for-ward her opinions on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BT.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CBT follows the real"scientist-practitioner"model,and the effect of CBT can be evaluated with evidence support.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outcome e-valuation

(Chin Ment Health J,2011,25(12):933-936.)

由于心理治疗的主观性和不可重复性,心理治疗的效果常常被质疑,即便觉得有效果也很难用数据或者科学的方法来得到证实。因此,大家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心理治疗的效果能否进行客观评价?如何或者用什么方法评价?能否拿出证据来说明心理治疗的有效性?众所周知,任何治疗效果的证据都是使该方法得以发展和传播的根基,同时也是对其理论的最好验证。

心理治疗本身的特殊性(来自咨客双方及二者建立的关系,意识/无意识层面工作等)和疗效评价方式的不成熟(评价方式本身、评价内容以及评价工具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估的客观性。相比而言,在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中,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脱颖而出,不论其理论和方法本身还是从事治疗者接受的培训都具备了“科学性”,从而为其治疗效果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CBT的概念也许还有些混淆,本文在此做一个澄清,CBT是指通过一种目标导向的、系统的程序,主要目的是解决情绪、认知和行为的障碍,提高和改善其功能水平。其基本原理有两点:(1)认知对情绪和行为有控制性的影响力;(2)行为反过来又强烈地影响着认知和情绪[1]。认知行为治疗由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的整合而成,经过了半个世纪3个阶段的发展,近20多年来已经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主流的治疗流派[2],也是唯一的能够提供证据支持的心理治疗方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评估工具和研究方法本身的发展给CBT循证的道路提供了条件。

1循证的认知行为治疗

1.1研究方法本身的进步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发展为认知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Sacket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的研究结果为依据[3]。因此,想要针对来访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也应通过循证研究(evidence-based research)科学的评估特定心理治疗方式对特定障碍的疗效。循证研究的临床证据主要来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系统性评价(systematic review)或元分析(meta-analysis)。RCT强调的是内在效度,因此在实证效度上有所欠缺,因为临床上患者的情况更加复杂,共病比例往往比较高,治疗程序也很难如研究中同等规范,因此RCT的研究结果如何更好地为实际的临床实践所用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尽管如此,RCT仍旧是目前对心理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的最常用的方法。而随着心理统计学方法的研究进展,在非RCT中,也可以检验CBT 在治疗改变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如,纵向研究中的结构方程模型的运用[4],多层级模型的运用[5]等。统计学方法的发展为CBT的疗效评估提供了更多的途径。1.2CBT天生的“科学素质”

1.2.1CBT的起源

两股力量的各自发展:第一股力量是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治疗,其实验行为奠基者无可争议的是巴甫洛夫(Pavlov)、斯金纳(Skinner)。但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沃尔普(Wolpe)和艾森克(Eysenck),是他们将实验室的工作搬到了临床,率先尝试了系统脱敏法与放松训练在临床上的效果;但遗憾的是他们只着重使用强化进行行为矫正,以及使用暴露方法消除恐惧反应。第二股力量是贝克(Beck)提出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认知疗法,从一开始贝克就非常注重实证的研究,并获得了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到2000年前后已经完成超过300个针对不同障碍的有对照组的CBT效果研究[6]。

两股力量的融合:在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调适作用)的促动下,行为和认知趋向于整合。在这里不能不提的是英国的Clark和美国的Barlow,是他们两人的研究组在对于惊恐障碍的治疗中,巧妙地将认知及行为整合在了一起。他们观察到,惊恐障碍的患者都会有一系列典型的认知症状(如对身体不适的灾难性恐惧或害怕失去控制感)及行为症状(如逃跑或回避),将认知技术(如修正恐惧认知)与呼吸训练、放松、暴露治疗等行为方法整合在一起,其疗效已获大量研究的支持[7-9]。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使CBT始终沿着实证的方向前行。因此说,两股力量和一个基础,促成了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看出,CBT是在实证理念指导下的、研究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

1.2.2.CBT的迅速发展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三方赔付已经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健康和医疗保险赔付的主要方式,而第三方赔付是需要证据的[10-11]。CBT的特点是循证的、数据化的、客观的,临床目标具体化、短程化、操作化,正好符合和满足了第三方赔付的要求。因此,医疗管理的改革加速了CBT的发展和推广,使其成为心理治疗的主流流派和方法[12]。

1.3CBT本身的特点

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结构化,即具有较为严格的治疗程序及时间安排,每次治疗都设

立合理的治疗目标,治疗目标具备可操作性的特点,可以直接评估。认知行为治疗直接针对症状工作,减少痛苦、重新评估想法、促进有助益行为的发生,支持来访者用自己的资源解决问题[13]。

从治疗方式和程序上看,认知治疗在治疗目标、时间安排、治疗程序、评估工具上等都具有一定的“标准化”特征,治疗过程具备“可复制性”,有利于实施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有利于科学评估治疗效果,也有利于评估之后进行临床推广。而在非结构化的治疗流派,如心理动力性治疗的RCT研究中,因为采用的模式不同,即使研究表明该疗法有效,也很难推广到同类的临床治疗中[13]。

从评价工具上看,除了传统的评估工具,近些年来发展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为认知行为治疗提供了新的佐证。由CBT产生的认知改变同样会带来大脑及行为的改变。文献证明,认知及有意识的情绪自我调节会直接影响大脑的电化学动力(electro-chemical dynamic)[14],认知上的重新评价可以选择性的改变大脑的工作方式及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方式[15]。

系统性分析[16-17]证实了认知行为治疗前后大脑的改变。对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CBT治疗起反应的大脑区域,往往与情感及自我调节的大脑区域一致[18];Frewen等的研究发现,CBT可以改变心境障碍及焦虑障碍患者的左背外侧前额皮质的活动[16]。还有研究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或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工具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脑部状况进行扫描,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大脑神经影像向着正常人的方向转变[19]。

2广泛接受的认知行为治疗

2007年,英国的健康协会发布通告,将在未来的6年中投入3亿英镑用于心理问题如焦虑障碍或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资金支持主要集中在得到实证支持的疗法,尤其是CBT上。英国政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经济方面的数据显示,在治疗常见精神疾病上,认知行为治疗比药物治疗及其他疗法具有更高的性价比[1,20]。

CBT被临床广泛研究,循证研究的结果也最为丰富[2]。一项对认知行为治疗和心理动力治疗的对比研究发现,能够检索到的认知行为治疗的RCT研究远远多于心理动力学治疗[13]。贝克和他的同事们的认知行为治疗是整个认知行为治疗学派中最知名和研究得最透彻的一种治疗模型[21]。2006年,认知行为治疗的创始人之一,贝克因其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成就获得了在医学界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the Albert 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拉斯克医学研究奖的主席认为“过去50年中,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即使不能被称为是最重要的成就,也应该被称为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22]。

由此可以看出,CBT之所以如此广泛地被接受主要是其临床疗效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尽管如此,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某些特定的障碍来说,认知行为治疗的治疗应答率还不够令人满意,需要研究者探索导致治疗无应答的原因并发展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治疗效果的长期跟踪研究不够多,判断治疗的长期效果方面证据不足。

从CNKI以关键词检索“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发现,国内目前对于认知治疗的研究大部分处于探索性研究和理论研究的阶段,文献集中在案例报告、疗效观察、理论探讨等方面,但在近几年也出现了少量CBT的RCT研究,研究的病症主要集中在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及精神分裂症等方面,并且证实了CBT或CBT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如李坚等[23]对轻性抑郁障碍进行CBT、药物治疗和联合治疗发现,CBT与药物联合治疗及CBT对轻性抑郁障碍的疗效相当,且CBT能够有效改善功能失调性认知,有预防抑郁复发的作用。林卫等[24]也发现,认知治疗对于抑郁症的躯体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路宝慧等[25]对PTSD与焦虑症共病的CBT和药物治疗对照研究,结果表明,CBT、药物治疗和联合治疗均对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提高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疗效,其中CBT组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另两组。王德刚等[26]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CBT联合药物治疗及单独药物治疗进行对比,认为认知治疗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之,心理治疗的疗效的确不容易评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CBT做出了探索并取得了可贵的研究结果,为CBT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带动了其他治疗流派关于治疗效果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Beck AT,Rush AJ,Shaw BF,et al.Cognitive Therapy of Depres-sion[M].New York:Guilfor,1979

[2]Norcross JC,Hedges M,Castle PH.Psychologists conducting psy-chotherapy:A study of the Division29membership Psychotherapy [J].Theory Res Pract Train,2002,3(9):97-102.

[3]张鸣明,刘明.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J].华西医学,1998,13

(3):265.

[4]Cole DA,Maxwell SE.Testing mediational models with longitudi-nal data:Questions and tips in the us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J Abnorm Psychol,2003,1(12):558-577.

[5]Kenny DA,Korchmaros JD,Bolger N.Lower level mediation in multilevel models[J].Psychol Methods,2003,8(2):115-128.[6]Butler AC,Beck JS.Cognitive therapy outcomes:a review of me-ta-analysis[J].J Norwegian Psychol Assoc,2000,3(7):1-9.[7]Barlow DH,Craske MG,Cerney JA,et al.Behavioral treatment of panic disorder[J].Behavior Therapy,1989,20(2):261-268.[8]Clark DM,Salkovskis PM,Hackmann A,et al.A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therapy,applied relaxation and imipramine in treatment of panic disorder[J].Br J Psychiatry,1994,164(6):759-769.[9]Wright JH,Wright AS,Albano AM,et https://www.doczj.com/doc/e95064825.html,puter-assist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maintaining efficacy while reducing therapist time[J].Am J Psychiatry,2005,162(6):1158-1164.[10]Newman RN,Reed GM.Psychology as a health care profession:Its evolu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M]∥Resnick RJ,Rozensky RH,Eds.Health psychology through the life span:Practice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11-26.

[11]Newman R,Rozensky R.Psychology and primary care:Evolving traditions[J].J Clin Psychol Med Settings,1995,2(1):3-6.[12]Resnick,RJ.A brief history of practice-expanded[J].Am Psychol,1997,52(4):463-468.

[13]Falk L,Wolfgang H,Michael Weissberg,et al.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and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Techniques,Efficacy and Indications[J].Am J Psychother,2006,60(3):233-259.[14]Blair KS,Smith BW,Mitchell DGV,et al.Modulation of emotion by cognition and cognition by emotion[J].NeuroImage,2007,35

(1):430-440.

[15]Mario B.Mind does really matter:Evidence from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psychotherapy,and placebo effect[J].Prog Neurobiol,2007,81(4):218-236.

[16]Frewen PA,Dozois DJA,Lanius RA.Neuroimaging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review[J].Clin Psychol Rev,2008,28(2): 228-246.

[17]Linden DEJ.How psychotherapy changes the brain:The contribu-tion of functional neuroimaging[J].Mol Psychiatry,2006,11(6): 528-538.

[18]Lieberman MD.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A review of core processes[J].Ann Rev Psychol,2007,58:259-289.

[19]Porto PR,Oliveira L,Mari J,et al.Doe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hange the Brain?A Systematic Review of Neuroimaging in Anxiety Disorder[J].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9,21

(2):114-125.

[20]Rachman S,Wilson GT.Expansion in the provision of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J].Behav Res Ther,2008,46

(3):293-295.

[21]Beck AT.The current state of cognitive therapy:A40-year retro-spective[J].Arch Gen Psychiatry,2005,62(9):953-959.[22]Altman LK.Psychiatrist is among five chosen for medical award: New York Times[N/OL].(2006-9-17)[2011-9-1].http:∥https://www.doczj.com/doc/e95064825.html,/2006/09/17/health/17lasker.html.

[23]李坚,钱一平,王秀珍,等.轻性抑郁障碍认知治疗的对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8,20(6):342-345.

[24]林卫,吴爱勤,万好.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躯体症状抑郁症的疗效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0,23(2):97-98.

[25]路保慧,汪丛敏,陈会然,等.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J].2009,17

(11):1292-1293.

[26]王德刚,李新胜,徐静,等.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8):39-40.

编辑:靖华

2011-09-12收稿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 ⑴求助者与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⑵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⑶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的改变 ⑷针对具体、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短期,教育性的治疗。 ?一、基本原理 (一)贝克的认知疗法 1、三个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规则 ①共同感受:人们用以解决问题的工具。常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 ②自动化思维:人们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忽略了认知过程,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 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 ③规则: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 它们来指导行动。 2、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机制: ①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中,如果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扭曲,从而导致错 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两次交友失败,认定自己交友能力不行) ②自动化思维使思维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 以反省和批判;(孩子回来晚了,是不是又犯错误挨留了) ③在运用规则上,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 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听话的孩子) ***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思维的批判性),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观念。 3、七种认知歪曲: ①主观推断:没有根据就做结论。“孩子回来晚了,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②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一件是就形成结论。“这次考试我有一科低分,说明我不行”。 ③过度概括:仅凭一次偶然事件便得出极端信念。“这次恋爱失败了,我不具备交友的能力”。 ④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境。“及格说明我不行,高分也不说明我聪明”。 ⑤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静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服务员对我粗暴无礼,都是因为我的错”。 ⑥贴标签或错贴标签:根据缺点或以前的过失来描述。“我是个失败者”。 ⑦极端思维: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思考。“不成功就是失败”。 5、五种认知治疗技术: ①识别自动思维—帮助求助者学会发掘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 ②识别认知性错误—指求助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比自动化思维更难识别 ③真实性验证—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将求助者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观念视为一种假设,鼓励求助者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 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让求助者认识到其观念是不合实际的,并能自觉加以改变。 ④去中心化—让求助者改变举止,然后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的变化。 ⑤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的波动特点,从而增强治疗信心。 (二)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 1、自我概念与群集观点 ①求助者的错误观念主要指错误的自我概念; ②错误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个错误观念的群集都对应着某一类情绪障碍; 每一种观念都有类似的句式,大多数都是对自我的一种判断。

精神科治疗依从性评估

第三节治疗依从性评估 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嘱治疗措施的遵从执行程度,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完全不依从3类。治疗依从性不良在精神疾病患者中较为普遍,可引起多方面的后果,包括治疗失败、病情难以控制、反复住院、不良反应增加等,从而导致病程延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同时也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因此应重视治疗依从性评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治疗依从性没有统一适用的评估标准和形式,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等级法(依据程度分为“好”、“中等”、“差”、“过度依从”)、自知力、药物用量计算法、药物浓度监测、依从性量表等。本节结合以上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对涉及药物评估的内容请参考第八节。 [目的] 1.监测患者对治疗的依从程度,识别出依从性不良患者。 2.根据依从程度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用物]病历资料、各种治疗登记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等。 [操作步骤] 1.环境准备安全、舒适。 2.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情绪饱满、熟悉评估内容和流程,准备评估相关物品。 3.熟悉病例资料,了解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病情表现,根据患者的情况有所准备。 (1)人口学特征有研究表明青年人,尤其是男性青年依从性差;老年人可能会因记忆减退或身体上共病需要服多种药物而妨碍了依从性;女性比男性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文化层次越低,对疾病认识、治疗方案的理解有限,不清楚注意事项,依从性相对较差。 (2)病情表现相对而言,患者病情越重,症状越丰富,对病情的认识越差,依从性也越差;反之亦然。 4.查看近期各种治疗登记资料,分析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找出患者不能顺利完成治疗的记录,登记拒绝参加和中途退出的次数、治疗种类,从而确定患者主要不依从治疗的种类及程度。 (2)对患者依从较好的治疗,登记治疗的种类。 5.护士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向患者解释要对其治疗情况进行评估,希望患者配合。 6.征得患者同意后,安排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进行评估。 7.访谈了解患者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社会支持情况。 (1)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差、社会阶层低的患者依从性较差。经济状况好的患者依

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一、什么是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指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认知,并产生出不同的情绪。面对同一件事,人们会随着对该事件认识的改变而发生情绪上 的变化——左右我们情绪的并非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和观念。 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 误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事例1: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活见 鬼,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 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另 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 材,噢!那不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 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 举高中。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棺材”真的好灵。 事例2:两个战士一起走路,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过去了。 这两个战友中的一个认为:“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 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却可能有不同的 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老总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 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 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 作。 二、如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 误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 一)合理情绪理论的应用步骤 ?⑴分别列出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和认识 ?⑵找出对不良事件认识上的非理性观念 ?⑶通过对非理性观念的认识和纠正,找出合理的观念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新进展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新进展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76 更新时间:2011-5-31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CBT)这个术语,表示治疗者综合运用了行为治疗(通过调节行为本身来直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和认知治疗(通过改变个人的评价和思考模式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两种方法。这两类治疗干预方法都基于同样的一种假设,即先前学习导致了当前的适应不良。治疗的目的是要通过消除这种学习来减少不适当行为或提供新的、更具有适应性的学习经验。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认知—行为治疗的实践者们大多相信,症状的改变是伴随著认知的改变而发生的,这种认知变化是由于各种治疗干预的后果。这些干预包括了对新行为的尝试、对不适当思维模式的分析以及帮助个人学会一些更为适当的自我谈话。虽然各种治疗干预(包括药物治疗)都可以附带地引起认知改变,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在行为治疗以及在认知—行为治疗中的每一步疗效改进都与认知的改变密切相关。所取得的效果在后来的维持也经常与认知评价水平有关。[1][2]尽管认知改变与认知—行为治疗具有如此高的一致性,但是对于认知—行为治疗的实际作用机制的认识依然很有限,并且对于当事人经过治疗到底学到了什么以及其改变的发生机理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一、传统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局限 对一些心理症状的认识上,持续了比较长时间的争论,如在学习使用言语媒介时出现的相关焦虑障碍问题。传统上,行为主义者认为,这种障碍是由于学习造成了对一种恐惧刺激和一种回避反应之间建立了暂时联系的后果,并且这种条件性恐惧是不受个体意识中的信念影响的。[3]尽管看起来,焦虑障碍患者意识中的信念和愿望经常会在表面上表现出与其总的恐惧和强迫性回避经验无关。但大量的观察,尤其是对恐惧症及强迫症患者的观察,证明许多恐惧障碍的不合理性和治疗上的无效都与简单说服过程有关。[4] 在70年代的时候,西方绝大多数行为治疗者由于仅仅看到了这种强迫症状方面,从而导致他们拒绝推荐患者接受进一步通过对意识中思想的改变来影响其对行为体验的认知治疗。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认知治疗者们也只是刚刚开始感受到这一问题,比较泛泛地强调对患者一般的不满意状况进行关注,而在对这些恐惧情境作出觉察、解释以及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来进行治疗方面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尽管当时的许多经验性研究已经证明了意识中的信念确实时常会影响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什么就是CBT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就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与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与。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就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与/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瞧,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 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与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CBT就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就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所提到的内容全部就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 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的情况就是,

咨商与心理治疗理论简介

《輔導原理與實務》補充資料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簡介 中央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專任輔導老師夏允中壹?前言 目前國內的心理治療理論大多從美國引進,因此,本文心理治療理論簡介將以美國所發展出來的理論為主;但是在心理治療領域有非常多的學派與模式,Corsini(1991)曾列出240種不同的心理治療法,Herink(1980)整理出超過250種心理治療法,Karasu(1986)更整理出超過400種心理治療法(引自Corey, 1996)。雖然心理治療的理論有至少200種以上,本文以下將介紹九個主要的理論,分別是精神分析、阿德勒學派、存在主義、個人中心、完形、現實、行為、認知行為及溝通分析等治療法。 貳?九個主要心理治療理論簡介 一、精神分析治療法 創始人物,Sigmind Freud(1856-1939),對於心理學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幾乎所有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都與精神分析治療法有關係。其主要的觀點為決定論的認為行為是受制於心理能量與幼年時性心理事件的影響。潛意識是行為產生的驅力,會受到性衝動(生之本能)與攻擊衝動(死之本能)的驅使。Freud 宒襤吽]生之本能)與攻擊衝動(死之本能)的驅使。Freud提出了性心理發展階段,包含口腔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2-6歲)、潛伏期(6-12歲)、性徵期(12-18歲),而其中幼年時(六歲之前)的心理衝突會影響人格發展的健全。 依據Freud而發展出來的代表人物有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化發展階段論, Jung的集體潛意識;Klein, Wincott, Fairbairn, Guntrip, Balint, Mahler 等人所提出的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其中Mahler所提出的理論是客體關係理論中,很重要的理論之一,Mahler, Pine & Bergman(1975)有系統地提出分離─個體(separation-individuation)過程的理論,這個過程包含了分離與個體過程,為探討幼年三歲前與母親的互動關係。「分離」是指個體一開始與母親共生關係,就開始了分離的過程;而「個體」是個體在經歷「分離─獨立」過程,對自己特質假設的過程。個體必須經過這些歷程,個體才算是「心理上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並成一個真正的人,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穩固關係。而邊緣性人格異常(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就是發生在分離─個體歷程中的不順利,母親無法適應與忍受幼兒進行個體化的歷程,因而造成個體情緒不穩定、易怒、自我破壞行為及無法忍受焦慮等。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 尹童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心理治疗总结

心理治疗总结(皖南医学院总结)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胡佩诚) 第一章、绪论 1、心理治疗: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心理治疗的性质:自主性,学习性,实效性。 4、心理治疗的基本治愈机制 对治疗的期待;对治疗者的信任;可依赖的安全感;希望的力量;改善的动机;向治疗者模仿。 5、心理治疗特殊的治愈原理 了解病情;获得诊断;获得吐诉倾泻;修复早期心理创伤;纠正非功能性的“认知”;处理心理上的阻抗;促进自我功能的成熟;善用自我防御机制;新行为的训练与养成;改善人际关系;人生态度的改变。 6、心理治疗关系的建立原则 单向性,系统性,正式性,时限性。 7、心理治疗的治疗原则 真诚;保密;计划;针对性;综合原则;灵活;中立;回避性;时间与空间性;非包办性;能力有限性;受密性 9、心理治疗关系的特点 独特性;单向性;客观性;非批评性;中立性;范围的限定 10、心理治疗对咨询师的要求 要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心;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要具备乐观的生活态度;要遵守职业道德。 11、心理治疗理论出现整合倾向的原因 各种方法均有效;不同理论学派各具特色;新兴理论观点的影响;影响治疗成效的共同因素(加菲尔德:治疗关系、宣泄、说明、强化、脱敏、信息和时间;卡拉瑟:情感体验、认知把握、行为调节;许又新:矫正情感体验、患者与咨询师的关系、提供另一种生活态度、从事新的有效行为、随时准备接受社会影响、促进自我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章、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治疗 一、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 1、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 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 NO.1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一、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 二、心理分析学说中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关的理论: 1、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基本概念:作为一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夹着小部分潜意识。 1)无意识的含义:一个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2)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部分中去; 3)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 4)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所保持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无意识之中的各种本能冲动或动机、欲望一直都在积极活动之中,力求在意识的行为中得到表现。但因其是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所以当其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因之加以抵抗。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动机都是向上运动的,向外推的,而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紧压。这就是所谓的压抑。 5)压抑的功能:把主体的经历和回忆、各种欲望和冲动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他们在意识中出现。 2、人格构成学说 1)本我、自我和朝我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 特性:无意识、无理性、只遵循快乐原则;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的贮藏库;收容一切被压抑的东西。 自我: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 特性:从本我中分化来,一部分是无意识,一部分是意识的,主要为意识;合乎逻辑,受现实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在超我指导下,按现实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2)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同时受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控制,而且要使他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压力下会产生焦虑,并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可以调节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的机制——心理防御机制。 主要方式: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置换、抵消、反向形成 3、性心理的发展 1)性本能:人有两种本能自我本能和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性本能。本能背后还有一种潜力叫做力比多。力比多又称性力,是一种力量、一种本能。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

一、什么是催眠疗法?谁提出“动物磁气”说;谁提出“催眠术”;南锡学派的标志是什么? 1、催眠疗法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2、麦斯麦提出“动物磁气”说;詹姆斯·布瑞德提出“催眠术”。 3、南锡学派的标志:催眠状态是暗示作用并通过患者自身的主观世界而引起的,进入催眠状态的人是正常的。 二、有关催眠的理论有哪些?催眠对生理和心理活动有哪些影响? (一)理论(生理学方面与心理学方面) 1、生理学方面 催眠反应性与脑电图相关:高反应性者静息时α波有高压倾向;诱发电位常获阴性结果;大脑深部电位,催眠时,α和β节律增加,振幅也增加;脑电图不对称性,如高敏者积极情绪回忆时,两侧密度增加,负性情绪时,左低右高。 催眠暗示与生活活动:对接受长疗程催眠治疗患者作心率,呼吸频率等的观察表明,中性暗示无植物性反应的改变,在不愉快暗示期间,心率及呼吸

频率增加,此外,催眠暗示可促进或抑制胃酸分泌。 2、心理学方面 条件反应说:从经典条件反射而来,强调脑机制,将恍惚诱导的刺激词作为条件刺激。 暗示说:催眠术者需使用更多的潜意识作用。 角色扮演说; 人际关系学说:催眠的心理学理论都是人际关系到理论,包括心理分析理论强调的也是人际相互作用的潜意思机制。催眠情境的特征主要是受催眠行为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催眠本身的存在,史密斯指出催眠暗示性是一种通过示范行为的线索。 两个水平心理结构的理论:两水平(神经生理学机制的结构;涉及催眠体验的动态心理状态的结构)就像是电脑中的硬盘与软件,前者是脑功能的器质性神经生理学机制;后者是催眠的心理“状态”;两者的关系,前者的功能是后者出现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干扰前者会破坏后者的催眠状态,前者对后者有一种允许影响,但是后者催眠状态的特殊内容取决于治疗师-被试二联体的心理结构的特异性;后者可以通过前者影响神经生理学机制本身。 (二)影响: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理论

1、简述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1)帮助患者自立的原则 (2)客观中立的原则 (3)尊重患者的原则 (4)保密原则 (5)时间限定原则 (6)关系限定原则。 2、治疗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1)治疗关系具有独特性。这种治疗关系是治疗进行的载体,使患者有安全感、隐秘性,有利于患者自我探索的进行 (2)治疗关系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在心理治疗的全过程,治疗师应保持中立的立场,对患者的言行不加批判,不将个人的意见强加给患者,这是治疗师所应保持的客观立场。主观性是指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尊重患者,使之感到温暖。这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有利于治疗关系的深入发展 (3)专业限制。包括治疗关系独特性的现状、职责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等。独特性在于治疗关系的建立需要患者有寻求帮助的动机;职责的限制是指治疗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改变的产生需要患者自身的努力,治疗师不能越俎代庖;时间的限制是指每次会谈有固定的时间约定,不能随意改变 3、简述移情的本质? 移情是指向现实中某人的感情、冲动、态度、幻想、抵抗等的不适宜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对过去早期幼年经历中重要人物的原发反应的重复,无意识中将这样的体验指向了现实中的人物,移情反应的两个特征就是重复和不适宜。 移情反映给精神分析师提供了极难得的机会去探索难以接近的过去和潜意识,移情的重复所带来的分析材料是以其他的方式无法获得的。如果能适当地控制,对移情的分析会引起回忆、重建和内省,并且最终停止重现。精神分析师正是通过系统地分析移情现象来达到为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目的。 4、什么是阻抗?阻抗有哪些常见的临床表现? 阻抗是指在患者内部所有对抗精神分析工作程序和过程的力量。阻抗可以是意识的、前意识的、潜意识的,可以通过情绪、态度、观点、冲动、思想、幻想或行动来表达。阻抗是病人身上反抗力量以及违抗分析进展、违抗咨询师、违抗分析进行和进程的根源。 阻抗的临床表现包括: (1)病人沉默 (2)病人“不想讲话” (3)表明阻抗的情感 (4)病人的姿势 (5)时间的固定 (6)琐碎或题外事 (7)回避话题 (8)刻板 (9)回避性言语 (10)迟到、失约、忘记付款

心理治疗分为那几种类型

心理治疗分为那几种类型 什么样的身体才能称得上是健康的身体?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为: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完全安宁。心理学专家则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需要打开的“心结”。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试着说:“我要去看心理医生。” 选择怎样的心理医生才能解决我们的心病?用何种治疗方法才 能帮助我们找回快乐? 大体上说,中国现有的心理医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心理医生,另一类是临床心理医生。前者主要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法律学家、教育学家等构成,后者则主要从事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医学。 人,如果有了心理问题(心病)如果自己没有及时化解,或自己没有掌握能够及时化解此心病的方法;建议及时去看心理医生,或及时找到化解心灵情结困惑的方法,以防长期下去,此种情结纠缠自己的心灵,影响自己的健康,工作,正常生活。 以下心理治疗模式的分类 心理治疗师会因不同的派别理论而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大致有以下5种型类: 一、精神分析术 心理学祖师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建立了这个理论———童年期伤创经验导致压抑本能冲动或情感,是成年后焦虑的根源。

透过精神分析术,使个案能回顾、重现过去的情感经验而达到排遣潜意识冲突,人格重建的目的。现实生活中,则帮助个案较少出现不由自主地反复自我挫败行为。这种治疗需要非常密集且持续至少3到5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治疗师不能给个案任何的心理支持、保护或建议,因此个案要能忍受高度的焦虑和挫折感。阻碍常伴随而生,中断治疗时有发生,心灵的伤痛也在所难免。因此,接受这种治疗模式的个案焦虑忧郁症状必须仅具较轻微程度,否则在治疗过程中,因紧张挫折的关系,经常导致症状恶化。甚至在极端的个案中,还会产生精神病症状。 二、支持性心理治疗 治疗师以各种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营造一种温暖安全、适合沟通的氛围。治疗师采取的策略包括鼓励、保证、忠告、加强现实感、建议说服等较积极的做法,以期在短期内达到协助个案度过难关,恢复生活常态,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度,增进个案的沟通技巧等目的。所以支持性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三、行为治疗 依据动物实验得到的学习理论,有系统地应用在协助人们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因此,行为治疗的内容大都是教导性的,培养个案有效的自我管理技巧并且将学习到的心理技巧不断地在生活里练习。治疗者和个案采取合作关系,个案必须主动积极地配合。 四、认知心理治疗 50年代末,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发展出“理性情绪治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集合

根据语义分析技术,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 )。多选(A)表语位置上不能使用“我” (B)谓语位置上不能使用系动词? (D)把“我”换成与“我”有关的具体行为和事件 参考答案:CD 语义分析方法: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2、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关于语义分析技术理解正确的是( )。单选 (A)改变原有句式结构 (B)如何进行语义表达 (C)分析原有语法结构 (D)着重语义结构分析 参考答案:A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语义分析技术的关键是分析并改变求助者核心观念“主-谓-表”的句式结构,从而使求助者根据较为客观的标准看待自己的问题,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取代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从而改变根深蒂固的核心错误观念。 (1/25)贝克提出的认知治疗技术包括( )。多选 (A)去中心化 (B)识别认知性错误 (C)去个性化 (D)识别自动性思维 参考答案:ABD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贝克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具的认知治疗技术:1识别自动性思维。2识别认知性错误。3真实性验证。4去中心化。5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2/25)关于雷米的认知治疗观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单选 (A)治疗的目的就是消除表层的错误观念 (B)治疗的目的就是揭示并改变那些深层的错误观念 (C)治疗应从深层的错误观念入手 (D)治疗应逐步根除表层的错误观念

参考答案:B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雷米认为,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而治疗的手段则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 下列关于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的叙述,正确的包括()。多选 (A)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 (B)强调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 (C)把自我概念作为中心问题 (D)治疗应从核心错误观念入手 参考答案:ABC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D错误,治疗应从表层、边缘的错误观念入手。 (3/25)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强调求助者必须()。多选 (A)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 (B)注意到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C)巩固行为的固有顺序 (D)注意到自己如何感受和行为 参考答案:ABD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的一个基恩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时,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4/25)关于行为治疗的步骤,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单选 (A)首先制定行为矫正目标 (B)一旦达到目标,即可逐步结束干预计划 (C)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是重要环节 (D)监测干预计划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答案:A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行为治疗是基于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帮助患者建立或消除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的实施依赖人的三种学习行为:反应学

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治疗法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和抑制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童年经验的重大影响。由于行为的动力隐藏于无意识之中,因此治疗必然包括对植根于过去的内部矛盾进行分析的漫长过程。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格重组的过程。 阿德勒治疗法 根据阿德勒治疗法的理论,人是社会性的,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和激发。人类本性是创造性的、主动的、决策性的。这一治疗方法注重个体的整体性以及对主观想法的了解。阿德勒认为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激起要奋发而起的愿望。他说,我们在童年得到自卑的情感,然后我们建立起一种生活方式以补偿这种情感并成为命运的主人。生活方式包括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追求生活目标时采取的独特行为。通过主动、大胆的冒险,并在后果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未来。来访者不被看做是有病的,需要治疗的,而被看做受到了挫折,需要用鼓励来改正错误的自我感知。咨询不是简单的由治疗专家开出改变的处方,它需要共同的努力,要来访者和治疗师朝着双方的共同目标积极工作。 存在主义治疗法 存在主义理论认为,我们通过自己的选择定义自我。虽然外部因素限制着选择的范围,但是生活的主宰最终是我们自己。我们进入的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持久战来自接受孤独,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存在,因为我们有觉察的能力,我们基本上是自由的。然而,与自由相伴随的,是我们做出选择的责任。存在主义的治疗师们认为,来访者经常有着一个“受限制的存在”,他们只有极少的应对生活环境的方式,常常感到限制或无助。治疗师的工作是面对来访者受限制的生活,帮助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对自己造成各种状况应负的责任。作为治疗的结果,来访者能够认识到错误的生活模式,开始接受改变未来的责任。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法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方法基本假设是:我们有了解自己的问题的能力,而且,我们自己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 用这种观点看待人,意味着治疗师注重人的建设性的一面。以及人的正确的方面,这一方法把重点放在对自身的感觉上。使来访者通过观察自身而不是注重外部影响,来求得成长和完善。这样,他们不需要来自治疗师的过多干预和指导就能够发生变化。他们对治疗师的需要是理解、真诚、支持、接受、关心和积极的评价。 格式塔治疗法 格式塔治疗法的假设是,如果希望成熟人就必须打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个人的责任。治疗师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环境,使来访者充分认训到真实的自我,并认识到他闪是如何妨碍了自己的生活的。来访者通过参与旨在改变和发现生活意义的实验,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治疗。他们被鼓励直接体验冲突,而不是仅仅谈论它们。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将自己被分离的、未知的部分结合起来。 现实治疗法 根据现实治疗,治疗师的任务是让来访者面对自己当前的行为,评价其所作所为在什么程度上帮助他们实现了自我。一个基本的假设是:如果来访者能审视自身的渴望和需要,他们就会更好地确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有效。这一方法另外的目的是让来访者探索他们的认知,将他们的需求说出,并自愿参加咨询。然后来访者对行为指示的方向进行探索,并对所作所为进行评价。他们将创立一个希望得到改变的行动计划。由于来访者可以直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对情感的控制较少,行为就成为治疗的中心。来访者如果愿意接受行动的责任,就能对生活进行有效的控制。 行为治疗法 虽然行为治疗法假定人基本是由学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开成,这一方法的重点是令来访者消除不恰当行为和获取建设性行为的能力。行为治疗法是一种系统的方法,它在开始时对个体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目前的功能水平,这一评估是制定治疗目标的前提。在来访者建立了清晰和具体的行为目标后,治疗师通常会建议最适合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如果来访者在实际生活中愿意练习新的行为,他们就会取得进步。不断的评价是确定治疗步骤和技术效果的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法 根据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REBT)得知,我们的问题是由对生活状况的感知和思维造成的,而不是生活状况本身造成的,也不是由其他人或过去的事件造成的。因此,我们的责任是对自我打击的思维进行认识和改变,因为这种思维造成情感和行为障碍。(REBT)理论认为人们接受来自外部的行为障碍思维,并不断用主动和指导性的治疗步骤,包括教育、建议和布置作业。它强调教育意味着治疗师作为教师、以及来访者作为学习者的作用。(REBT)虽然它是教学式的和直接的,它主要还是让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己去想、感觉和行动。它重新教育来访者进行自己的思维。治疗师的任务是不断鼓励和提醒来访者去做持续和大幅度改变所需的事情。其他认知-行为治疗法与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有一些同样的假庙。许多这样的方法假定人们容易学会错误的、自我击败的思想,但他们也能学会丢掉它们。人们通过自言自语使自己的困难持续下去。但通过指出和改正认知的错误,他们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更自我实现的生活。认知重建在这些方法中起着中心作用。通过倾听自己的自言自语,学习新的内部对话,以及学习行为改变所需的应对技术,就能够产生改变。 家庭系统治疗法 最后的这一治疗法所基于的假设,是个体离开家庭系统是不能被充分了解的。系统一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一系统其他部分的变化。如果家庭单位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对个体产生影响。同样,如果系统中的个体发生了变化。整个单位会受到影响。因此,治疗包括在与家庭成员交往的背景下对个体的问题进行评估和治疗。个体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交往。影响着个体的自我概念,与他人的关系和世界观。根据系统理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有属于一个家庭系统的感觉,也有分离和个体的感觉。来访者的问题通常被看作是系统功能的症状。家庭系统的模式与内部心理理论相反,那些理论将个体的问题看做内部冲突的结果。家庭治疗法的一些假设的观点包括来访者的行为:(1)也许是为家庭的功能或目的服务;(2)

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

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积极心理治疗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取向、激发人积极的基本能力等特征,从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三个层面实施干预;积极心理治疗包括观察和保持距离、调查、处境鼓励、语言表达和扩充目标五个阶段。积极心理治疗中的感恩练习、生活喜事、利他行为、人际交往、积极品质等策略可用于增进幸福。积极心理治疗理念是对传统心理治疗的批判、反思、继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心理治疗途径,丰富了心理治疗理论。(一)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来访者尽可能以书面形式汇报自己什么时候对什么事、什么人感到烦恼,对什么事感到愉快。这样就开始了让来访者学习区分的过程。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规定冲突的范围,并对它们进行具体描述。在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来访者进行重新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其他的可选态度和行为方式。实际反应和可选反应比较法就是一种在治疗师指导下的来访者自我控制法。(二)调查阶段调查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来访者根据鉴别分析调查表,确定自己及冲突伙伴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积极品性,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消极品性,得到自己和伙伴在品性、行为方式和能力方面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图像。(三)场合鼓励阶段鼓励阶段的重点不在于消除有问题的行为,而在于改变习以为常的交往模式、促进伙伴之间的信任及改变来访者的态度。具体做法是放弃对冲突伙伴的消极行为的批评,只对对方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进行鼓励。这种与习惯相反的新做法有助于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为了让来访者同自己的伙伴建立起信任关系,来访者需要学着强化自己伙伴身上的积极品性,注意自己身上与之相关并容易引起冲突的消极品性。(四)语言表达阶段人际关系障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际沟通出现了问题,即作为沟通工具的语言造成了误解。语言表达阶段的 特点,就是让冲突伙伴们努力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误解。礼貌与诚实的关系是语言表达阶段的关键冲突。治疗师在这个阶段要帮助来访者确立一个以“礼貌—诚实”这个关键冲突为核心,并有具体内容的鉴别和练习规划。为了让来访者摆脱把冲突闷在心里不说或者曲解冲突的状况,指导来访者按照确定的规则,逐步练习同自己的伙伴进行沟通。他们既谈论自己的积极的品性和经历也谈论消极的方面。(五)扩大目标阶段限制自己的目标是心理障碍者最容易出现的做法,因此要有目的地消除来访者视野的狭隘性。要指导来访者学着不把冲突转移到其他行为领域,而是努力追求新的、过去从未体验过的目标。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 声明 本词条涉及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知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前内容仅供参考。 诚邀更多本领域专家帮助我们共同完善词条,为网民提供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现在加入)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1简述 概念 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历史 认知疗法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这种改变人的认识观念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由你说出你自己的观点,并依照这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最后引出矛盾和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先前思想不合理的地方,并由你自己加以改变。 20世纪,另一名哲学家维持根斯坦(L·Wittgnehstein)提出了语言分析哲学,目的就是要改变当时哲学领域中语词不清,概念混乱的局面。实际上,这是一种更为严密的揭示并纠正错误思想的方法。 自从心理学从哲学范畴中独立出来,心理学的理论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则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股势力。 认知疗法作为一种系统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在理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阿伦.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以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2基本原理 认知影响行为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