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及赏

创作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整体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

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名家点评

《批点正声》:太白绝句,篇篇只与人别,如《寄王昌龄》、《送》等作,体格无一分相似,音节、风格,万世一人。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王云:白此诗兼裁古意,遂成奇语。周云:音节清哀。

《唐诗广选》:梅禹金曰:曹植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齐浣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此诗兼裁其意,撰成奇语。

《唐诗直解》:音节清哀。

《诗薮》: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是遥寄情词,心魂渺渺。

《诗辩坻》:太白杨花落尽与元微之残灯无焰体同题类,而风趣高卑,自觉天壤。

《唐诗摘钞》:趣。一写景,二叙事,三四发意,此七绝之正格也。若单说愁,便直率少致,衬入景语,无其理而有其趣。

《增订唐诗摘钞》:即景见时,以景生情,末句且更见真情。

《唐诗别裁》: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唐诗笺注》:愁心二句,何等缠绵悱恻!而我寄愁心,犹觉比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更深挚。

《网师园唐诗笺》:奇思深情(末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三四句言此心之相关,直是神驰到彼耳,妙在借明月以写之。

《岘佣说诗》:深得一婉字诀。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无情生情,其情远。潘稼堂云:前半言时方春尽,已可愁矣;况地又极远,愈可愁矣。结句承次句,心寄与月,月又随风,幻甚。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 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 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 《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

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决心。 楼兰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国名可能来自牢兰海(即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教学过程】 导语: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近体诗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 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 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 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 《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

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决心。 楼兰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国名可能来自牢兰海(即罗布泊),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元年(公元 376年)以后,就在历史上消失了。有人认为楼兰城的消失是由于战争的破坏,或因塔里木河改道断了水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气候变迁的结果,众说纷纭。唐代时候已无楼兰国。王昌龄借来代指敌人,表达了爱国的激情,也反映了维护丝绸之路平安的艰难。 这首诗借荒漠、雪山作背景,恢宏壮阔,有力地陪衬出战士们抗击顽敌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 王昌龄生平介绍 王昌龄( 698—约757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734 )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译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听说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因为什么重大问题,而仅仅因为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个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能够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个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

王昌龄出塞赏析及诗意

王昌龄出塞赏析及诗意 【出塞】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 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诗意 1】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 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 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 卷之作,实不过分。 【诗意 2】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 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 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 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 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 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 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 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 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 他英勇善战, 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 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 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

王昌龄《送魏二》及赏析

王昌龄《送魏二》及赏析 送魏二 唐代: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 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当是 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客中送客之作。 赏析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 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个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 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 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 诗中不但写了江雨入舟,不过“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 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 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不过 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使用皆妙,耐 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 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 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 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 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 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 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 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 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 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 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 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

思乡诗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及赏析

思乡诗: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及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所以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

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 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 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 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 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个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 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 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 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 “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文学常识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注释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五溪:五条溪水名。寄:寄托、托付与:给予 翻译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基本内容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六、作品主旨 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月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思念、关怀之情,以及对他不幸遭遇的同情。 七、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王昌龄《出塞》赏析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 之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境深远,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 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及 赏析-古诗-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一作:随君)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⑴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⑵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习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主题思想】 借月抒怀,表达对友人被贬谪的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细加分析,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

王昌龄《采莲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采莲曲二首(其二)(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注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芙蓉:即荷花。【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阅读训练】:一、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二、 1.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2.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3.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三、 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参考答案】:一、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二、 1.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2.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3.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三、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3.【答】“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 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 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 常凄切动人。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 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 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 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 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 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 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 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 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 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 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 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 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 句中“愁心”二字也是 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 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 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 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 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 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 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 鲍照诗: “三五二八时, 千里与君同。 ” 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 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 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
1/5

塞下曲 王昌龄赏析

塞下曲王昌龄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的《塞下曲》是著名的边塞诗作,塞下曲·其一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而塞下曲·其二展现的是军旅生活艰难以及战争的残酷。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塞下曲》,欢迎阅读! 《塞下曲·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韵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是别树一帜,颇为人们称道的。诗人早年漫游西北边地时所作的《塞上曲》,就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

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诗人先以“蝉鸣空桑林”强烈渲染悲凉之氛围,写得有声、有境、有情。尤其是著一“空”字,就给人造成一种萧瑟之感,面对叶尽林空,耳听寒蝉悲鸣,行人又将何以堪?诗的头两句,点出时令和边塞的具体地点,同时通过蝉鸣空桑林的描写,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的环境气氛。一个“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明林中空空,一片萧瑟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荒僻之感。诗人还以寒蝉凄切的鸣叫声,进一步烘托边塞的萧条荒僻。三四两句,一方面从戍边将士“出塞入塞”中,暗示这秋高马肥的季节,边塞形势紧张,一方面又从萧关内外处处是黄芦枯草的廷期环境描写,来显示将士守卫边地的艰苦。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 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

《斋心》(作者王昌龄)唐诗赏析

《斋心》(作者:王昌龄)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斋心》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第4首。 【原文】 斋心 作者:唐;王昌龄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注释】 ①女萝:指松萝,地衣类植物。 ②紫葛:紫藤,葛藤。 ③黄花:菊花。 ④娟娟:清丽美好貌。 ⑤“朝饮”句:《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吸风饮露。”又,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以饮花之露比喻

修身洁行。 ⑥云英:即云母。矿石名。析为片,晶亮透明。 ⑦精魄:精神魂魄。 ⑧寥寥:空阔貌。宇:全诗校:“一作府。”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昌龄的诗全集栏目。() 【繁体对照】 卷141_4【齋心】王昌齡 女蘿覆石壁,溪水幽濛朧。 紫葛蔓黃花,娟娟寒露中。 朝飲花上露,夜臥松下風。 雲英化為水,光采與我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

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

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

王昌龄唐诗赏析

王昌龄唐诗赏析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是出自诗人王昌龄的《送魏二》,是非常著名的唐诗,那么除了唐诗《送魏二》之外,王昌龄还有哪些诗句呢?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亿”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