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恶性肿瘤转移相关知识

恶性肿瘤转移相关知识

一、概念

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其他途经被带到它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部位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成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成为转移瘤或转移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

二、癌症转移的方式

癌细胞是非常“贪婪”的,它会跑到它可能到达的任何地方,而路径主要有3条:1、淋巴转移

淋巴转移一般最早,因此进行肿瘤切除时,要进行淋巴结清扫;放疗除了照射原发肿瘤病灶外,还要照射周围淋巴结。淋巴系统遍布周身,是癌细胞转移的理想及首选通道。淋巴转移往往由近及远,如乳腺癌首先转移到同侧腋窝淋巴结,之后转移到锁骨上、下淋巴结,甚至对侧腋窝淋巴结。

2、血行转移

直接侵入血管或经淋巴管进入血管的癌细胞,会随血流到达其他部位如肺、脑、肝和骨等,这就是血行转移。胃肠道癌常转移至肝和肺,乳腺癌、肾癌、骨肉瘤等常转移到肺,肺癌易转移至脑,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化疗就是为了避免癌细胞通过血行转移,而用药“沿途”消灭癌细胞。

3、种植

还有一种转移比较少,就是种植转移。癌细胞如果从肿瘤表面脱落,“掉”在胸腔、腹腔和脑脊髓腔等处,就会“生根发芽”。发生地一般在这些空腔的下部,如肋膈角、直肠膀胱窝、颅底等处。

4、直接蔓延

肿瘤从原发部位直接侵入周围组织或器官;

三、转移步骤

1、原发肿瘤的生长和增大;

2、侵袭周围组织并穿入淋巴管和血管;

3、淋巴管和血管内瘤栓形成并随淋巴液、血液而运行;

4、在远处器官的淋巴管或血管壁处停留;

5、穿出停留处的淋巴管和血管壁并侵袭周围组织;

6、癌细胞在此增殖、生长,转移灶形成。

恶性肿瘤转移举例:

1 肺癌脑转移

2 肺癌骨转移(50%)

3 肺癌肝转移(28-33%)

4 肺癌肾及肾上腺转移

5肺癌其它部位转移

四、骨转移介绍

骨转移癌是指原发于非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或淋巴途径转移到骨骼所发生的继发性骨肿瘤。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乳癌、前列腺癌和肾癌等。骨转移的分布特点是多发多于单发,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及颅骨,四肢骨转移中以近端骨多见,远端罕见。由于脊椎静脉系统有广泛的静脉分支和交通支,且血流缓慢,没有瓣膜,当胸腹腔压力增加时,可造成血流变缓、停滞甚至逆流,导致脊柱骨转移最为多见。骨转移常并发疼痛、高钙血症、活动障碍、病理性骨折、脊髓受压甚至瘫痪等临床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骨破坏的机制如下:

破骨细胞:是骨组织成分的一种,行使骨吸收的功能,可以吸收骨基质的有机物和矿质,造成骨基质表面不规则,形成近似细胞形状的陷窝。

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骨不断地进行着重建,骨重建过程包括破骨细胞贴附在旧骨区域,分泌酸性物质溶解矿物质,分泌蛋白酶消化骨基质,形成骨吸收陷窝;其后,成骨细胞移行至被吸收部位,分泌骨基质,骨基质矿化而形成新骨。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处于平衡状态,协同完成骨的不

断重建。但是当病理状态下,肿瘤细胞转移至骨,可以造成骨的破坏,引起骨痛、骨折,破坏骨组织时可以释放出骨钙,骨钙进入循环系统引起高钙血症。恶性肿瘤造成骨破坏有两种途径:1、癌细胞直接破坏骨的矿物质基质;2、通过间接刺激破骨细胞,增强骨溶解吸收过程,打破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不能进行正常的骨重建,引起骨破坏。

骨转移癌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缓解骨痛,防治病理性骨折和高钙血症,增强骨关节功能和活动能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五、氯膦酸二钠简介

注射用氯膦酸二钠是第一代不含氮类双磷酸盐的代表药物。双膦酸盐是一组结构与焦膦酸盐类似的药物,后者系内源性化合物,能调节骨矿物质的沉积和吸收。与焦膦酸盐相同,双膦酸盐与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但不易被体内的焦膦酸酶降解,与骨组织亲合力更强、更稳定,影响破骨细胞与骨表面的结合过程,阻止骨组织的生长和分解。通过抑制骨重吸收,这些药物对癌症患者的骨代谢可产生有利的效果。因此,双膦酸盐类药物成为肿瘤患者治疗的重要选择,可以使恶性肿瘤相关高钙血症患者的血钙恢复正常,减少骨相关事件,缓解骨痛,改善骨质疏松。

氯膦酸二钠中含有双膦酸盐特征性P- C- P 结构,这一结构非常稳定,耐高温,对许多化学物质稳定,体内还没有能将其水解的酶类,以原形方式在体内吸收、贮存和排泄。已吸收的氯膦酸二钠约20%吸附于骨,多分布于骨形成活跃部位,吸附于骨上的氯膦酸二钠半衰期较血中明显延长。肾脏对该药的清除率高,主要以超滤方式清除,口服或静脉使用具有相似的血浆清除半衰期( 2.44h 和2.31h),用药48h时有80%的药物已由尿液排出。肾功能障碍时,肾脏对该药排

泄减少,患者需慎用。与金属离子的复合物排泄时会对肾脏造成损害,临床使用中要控制输入速度和浓度。

在分子水平,氯膦酸二钠主要通过与细胞内含ATP 的化合物结合,影响细胞的能量代谢,导致破骨细胞功能障碍。另外,有研究提示氯膦酸二钠可能还有抑制肿瘤细胞的粘附和扩散、诱导凋亡、减缓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活性等作用。

肿瘤学基础知识总结

1.肿瘤的概念,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在和外界的致瘤因子长期作用下,引起局部组织细胞遗传物质改变,伴随基因表达失常,呈现"自律性〞过度生长,并以遗传性方式产生子代细胞形成的新生物〔neoplasm 〕。 可以归结为:肿瘤是以分化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细胞过渡、自律性增生。 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小,一般与其发源的正常细胞相似。 恶性肿瘤细胞常有明显异型性: 1〕瘤细胞多形性 瘤细胞大,且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有时出现瘤巨细胞。 2〕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核大,核浆比例增大,核大小、形状不一,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奇异形核,核染色质分布不均,核膜厚,核仁肥大,数目多,核分裂像增多,出现病理性核分裂。 3〕瘤细胞浆的改变 核蛋白体增多,常呈嗜碱性。细胞骨架〔微丝、微管、中间丝等〕的变化。 2.何谓肿瘤异质性?良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 肿瘤中的肿瘤细胞并非均一群体,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增殖潜能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肿瘤细胞亚群,称为异质性(heterogeneity), 异质性:肿瘤细胞在遗传学上是不稳定的,在其生长过程中,细胞之间不断进展着异质化,即细胞的遗传性、构造与功能上的差异变化,一些瘤细胞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一些则导致死亡或凋亡。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核分裂像 无或稀少,无病理核分裂像 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 慢 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后者每伴有浸润性生长 继发改变 很少发生坏死、出血 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等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手术切除后,很少复发 手术切除等治疗后,常有复发 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较大,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 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 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3.何谓非典型增生、间变、化生、分化、癌前病变、原位癌? 非典型增生: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缺乏以诊断为癌,是一种细胞生物学中出现的不稳定现象,以细胞学异常和构造异常为特征的癌前病变。指上皮细胞超于常态的增生,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紊乱,极像消失。根据异型性程度和累及围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累及上皮层的下1/3;中度:累及上皮层的 2/3;重度:累及上皮层的2/3 以上,但未达全层 间变:在病理学中指细胞受各种因素的作用,基因发生突变,以致细胞出现分化不良或去分

史上最全的肺癌科普知识

史上最全的肺癌科普知识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了 解肺癌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肺癌的定义和概述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肺组织的异常细胞增殖和分化,可侵犯周围组 织和扩散到其他器官。它通常与长期吸烟、二手烟、空气污染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血、胸痛、呼吸困难和体重下降。早期诊断对于治疗 和预后至关重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等。预防措施包括戒烟、避免二手烟、保持健康体重和定期接受筛查检查。加强肺癌 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将能够提高人们对肺癌的认识,促进早期发现和治疗, 减少患者的疾病负担。肺癌的发生原因涉及多个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吸烟。吸 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约有80-90%的肺癌患者与吸烟有关。其他危险因 素包括二手烟暴露、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石棉、镍等)、遗传因素以及放射 线暴露。长期吸烟会导致肺部组织中的DNA损伤和突变,从而促使肺癌的发生。 除吸烟外,二手烟暴露也是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在家庭和工作环境中。 此外,长期暴露于污染严重的空气中也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了解这些危险因素 可以帮助人们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罹患肺癌的风险。肺癌可分为两 大类: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高度 侵袭性的肺癌,常见于吸烟者,并迅速扩散到其他部位。非小细胞肺癌包括多种 亚型,如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等,通常生长速度较慢。肺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 的大小、深度侵袭、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的程度来划分。常用的分期系统 有TNM分期系统和分期分级系统。TNM分期系统根据肿瘤的原发部位(T)、淋巴 结转移(N)和远处转移(M)将肺癌分为不同的阶段。分期分级系统通常将肺癌 分为Ⅰ、Ⅱ、Ⅲ和Ⅳ期,Ⅰ期为早期肺癌,Ⅳ期为晚期或转移性肺癌。分期有助 于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显著提高肺癌患者 的生存率。

肿瘤基础知识点

肿瘤基础知识点 肿瘤,也被称为癌症,是一种生物体内细胞异常生长和分裂的疾病。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包括器官、组织和身体的不同系统。本文 将介绍肿瘤的基础知识点,包括肿瘤的分类、发生机制、症状和预防等。 一、肿瘤的分类 根据肿瘤的组织类型和发展方式,常见的肿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良性肿瘤:良性肿瘤是指细胞在局部内增殖,无侵袭性生长和扩 散的肿瘤。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细胞形态与正常细胞相似,不会 对周围组织造成损害,也不会转移到其他部位。 2.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指细胞恶性转化,具有侵袭性生长和扩散 能力的肿瘤。恶性肿瘤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迁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转移灶。恶性肿瘤是目前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的类型,对患者 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3. 原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是指首次发生的肿瘤,通常发展于一个 特定的部位或器官。 4. 继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是指原发性肿瘤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 形成的肿瘤。继发性肿瘤通常以原发性肿瘤的名称命名,例如肺癌转 移至肝脏形成的继发性肝癌。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

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以下是常见的肿瘤发生机制: 1. 基因突变:在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中,DNA的突变可能会导致细胞失控地生长和分裂,形成肿瘤细胞。这些基因突变可以是遗传得来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2. 细胞增殖机制异常: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受到严格的调控,以维持体内组织的正常结构。但肿瘤细胞的增殖机制异常,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形成肿瘤。 3. 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是身体对抗疾病的重要防线,可以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时,不良细胞可能逃避免疫监测,导致肿瘤的形成。 4.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致癌物质,如烟草、有害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会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长期暴露于这些致癌物质或环境中,可能导致DNA损伤和细胞突变。 三、肿瘤的症状 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症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肿瘤症状: 1. 异常肿块:肿瘤通常表现为可触及的异常肿块,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出现。 2. 疼痛:恶性肿瘤常常伴随着长期的疼痛,特别是在晚期。

肿瘤防治知识

肿瘤防治知识 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为了提高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加强肿瘤防治工作,下面将介绍一些肿瘤防治的知识和方法。 一、了解肿瘤 肿瘤是一种由体内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体,它的生长过程 通常是不可控制的。肿瘤分为恶性和良性两种。恶性肿瘤是指具有侵 袭性,可以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肿瘤;良性肿瘤则 是指生长缓慢,不具有转移能力的肿瘤。 二、肿瘤的预防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食健康是预防肿瘤的关键。应该多摄取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摄 入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同时,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坚持适 量运动,戒烟限酒,可以有效降低患肿瘤的风险。 2. 避免接触致癌物质 许多化学物质和环境因素对肿瘤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长 期接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工作环境,或者存在大量空气污染的地区, 都会增加患肿瘤的风险。所以,减少接触这些致癌物质是预防肿瘤必 要的措施之一。 三、肿瘤的早期发现与诊断 1.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肿瘤的好办法。通过各类体检项目,包括血液检查、放射影像等,可以及早发现任何异常迹象,并在早期进行干预和治疗。 2. 自我观察 每个人都应该定期自我观察身体,留意任何体征异常。比如,乳腺癌的早期征兆可以通过自我检查乳房来发现,早期发现增加治愈的机会。 四、肿瘤的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手术可以切除肿瘤,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术前和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术后应按医嘱进行恢复和康复训练。 2.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来杀灭癌细胞,减少肿瘤的大小。虽然化疗有一定的副作用,但相比于手术治疗,它可以针对全身的肿瘤进行治疗。 3.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使用高能射线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它对局部肿瘤的治疗效果很好,但同样也会对正常的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恶性肿瘤转移相关知识

一、概念 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其他途经被带到它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部位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成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成为转移瘤或转移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 二、癌症转移的方式 癌细胞是非常“贪婪”的,它会跑到它可能到达的任何地方,而路径主要有3条:1、淋巴转移 淋巴转移一般最早,因此进行肿瘤切除时,要进行淋巴结清扫;放疗除了照射原发肿瘤病灶外,还要照射周围淋巴结。淋巴系统遍布周身,是癌细胞转移的理想及首选通道。淋巴转移往往由近及远,如乳腺癌首先转移到同侧腋窝淋巴结,之后转移到锁骨上、下淋巴结,甚至对侧腋窝淋巴结。 2、血行转移 直接侵入血管或经淋巴管进入血管的癌细胞,会随血流到达其他部位如肺、脑、肝和骨等,这就是血行转移。胃肠道癌常转移至肝和肺,乳腺癌、肾癌、骨肉瘤等常转移到肺,肺癌易转移至脑,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化疗就是为了避免癌细胞通过血行转移,而用药“沿途”消灭癌细胞。 3、种植 还有一种转移比较少,就是种植转移。癌细胞如果从肿瘤表面脱落,“掉”在胸腔、腹腔和脑脊髓腔等处,就会“生根发芽”。发生地一般在这些空腔的下部,如肋膈角、直肠膀胱窝、颅底等处。 4、直接蔓延 肿瘤从原发部位直接侵入周围组织或器官; 三、转移步骤 1、原发肿瘤的生长和增大;

2、侵袭周围组织并穿入淋巴管和血管; 3、淋巴管和血管内瘤栓形成并随淋巴液、血液而运行; 4、在远处器官的淋巴管或血管壁处停留; 5、穿出停留处的淋巴管和血管壁并侵袭周围组织; 6、癌细胞在此增殖、生长,转移灶形成。 恶性肿瘤转移举例: 1 肺癌脑转移 2 肺癌骨转移(50%) 3 肺癌肝转移(28-33%) 4 肺癌肾及肾上腺转移 5肺癌其它部位转移 四、骨转移介绍 骨转移癌是指原发于非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或淋巴途径转移到骨骼所发生的继发性骨肿瘤。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乳癌、前列腺癌和肾癌等。骨转移的分布特点是多发多于单发,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及颅骨,四肢骨转移中以近端骨多见,远端罕见。由于脊椎静脉系统有广泛的静脉分支和交通支,且血流缓慢,没有瓣膜,当胸腹腔压力增加时,可造成血流变缓、停滞甚至逆流,导致脊柱骨转移最为多见。骨转移常并发疼痛、高钙血症、活动障碍、病理性骨折、脊髓受压甚至瘫痪等临床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骨破坏的机制如下: 破骨细胞:是骨组织成分的一种,行使骨吸收的功能,可以吸收骨基质的有机物和矿质,造成骨基质表面不规则,形成近似细胞形状的陷窝。 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骨不断地进行着重建,骨重建过程包括破骨细胞贴附在旧骨区域,分泌酸性物质溶解矿物质,分泌蛋白酶消化骨基质,形成骨吸收陷窝;其后,成骨细胞移行至被吸收部位,分泌骨基质,骨基质矿化而形成新骨。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处于平衡状态,协同完成骨的不

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

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是肺癌病情进展的常见并发症。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肺癌骨转移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肺癌骨转移诊疗的基本原则、临床实践、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专家共识建议。 肺癌骨转移诊疗基本原则 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骨折和神经压迫等。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治疗目标主要包括缓解疼痛、减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 针对不同的转移情况,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放疗、手术和免疫治疗等。药物治疗是骨转移的基本治疗手段,包括双膦酸盐类、镇痛药、抗肿瘤药物等。放疗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手术适用于有脊髓压迫、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应注意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应重视患者的心

理疏导和生活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肺癌骨转移的诊疗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骨转移的诊断方法尚不够敏感和特异,需要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骨转移的治疗方法尚不够完善,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肺癌骨转移的诊疗水平,我们提出以下专家共识建议:建立完善的诊断体系:加强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的综合应用,提高诊断准确率。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重药物治疗、放疗、手术和免疫治疗的综合应用。 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诊疗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生活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加强随访观察:对于骨转移患者,应加强随访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延缓病情进展。 开展多中心协作研究:通过多中心协作研究,进一步探讨骨转移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依据。

肿瘤科普健康知识

肿瘤科普健康知识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 之一。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了解肿瘤科普健康知识,掌握防治肿 瘤的方法非常重要。本文将从肿瘤的定义、类型、预防和治疗等方面,为大家介绍肿瘤科普健康知识。 一、肿瘤的定义及分类 肿瘤是由于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失去对身体正常组织的控制与限制 而产生的一类疾病。按照肿瘤组织来源的不同,可以将肿瘤分为良性 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1. 良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没有侵犯周围组织的能力。它们 一般对身体无重大威胁,但如果位置不当,也会影响身体功能。 2.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能够侵入周围组织并向身体其他 部位转移。他们具有发散性生长的能力,对身体造成严重威胁。 二、肿瘤的预防和控制 肿瘤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以下是常见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1. 合理饮食:要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谷物等富含纤 维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量,减少脂肪、盐和烟熏食物的摄入,避免肠 胃道疾病的发生。

2.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导致肿瘤的重要因素。吸烟引起的肺癌 和饮酒引发的肝癌等都是多年饮烟和大量饮酒的结果。要戒烟限酒, 减少这些疾病的风险。 3. 避免过多曝露在阳光下: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是皮肤癌的一个重 要致病因素。应注意避免强烈太阳光的照射,尤其是在中午的阳光最 强烈的时候。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肿瘤。早期发 现肿瘤,治疗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5. 注重心理健康:长期的压力和抑郁情绪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要 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 三、肿瘤的治疗方法 1.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发现的肿瘤,外科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 方法之一。它的目的是将肿瘤完全切除,防止其进一步生长和扩散。 2.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使用化疗药物来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这种治疗方法通常与手术或放疗联合使用,以确保彻底清除体内的癌 细胞。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区域,以杀死或阻止 癌细胞生长。这种治疗方法可以用于控制肿瘤扩散、缓解疼痛或减少 其他症状。

肿瘤科普知识大全

肿瘤科普知识大全 肿瘤是指体内异常增生的细胞所形成的一类疾病。它可以发生在人体各个器官,如皮肤、肺、乳房、胃、肝等。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 1.良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局限于一个区域,并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它们通常是可切除的,不会转移到其他部位,也不会对身体的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2.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可以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并且有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部位形成远处转移。恶性肿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肿瘤发生的因素: 1.遗传因素:一些基因突变可以使个体更容易发生某种类型的肿瘤。这些基因突变可以是遗传的,也可以是后天产生的。 2.环境因素:吸烟、暴露在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线等环境因素下会增加患上肿瘤的风险。 3.年龄和性别: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恶性肿瘤的风险也会增加。此外,某些肿瘤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发生率也有所不同。 4.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异常功能可能会增加患肿瘤的风险。例如,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消灭能力下降。 肿瘤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当肿瘤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2.持续的疲劳感。 3.频繁的发热和夜间盗汗。 4.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和胸痛。 5.皮肤和黏膜出现色素沉着、瘀斑或瘙痒。 6.不明原因的消化系统问题,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7.新出现的肿块或肿物。 针对肿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手术切除、放射疗法、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病情。 为了预防肿瘤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2.戒烟限酒:抽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肿瘤的风险。 3.锻炼身体: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提高免疫力。 4.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根据年龄和性别差异,进行相关的筛查,如乳腺X线摄影、宫颈抹片、肠镜等。 5.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减少接触有毒化学品和放射线的机会。 以上是对肿瘤科普知识的简要介绍。肿瘤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了解肿瘤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肿瘤或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病理学肿瘤知识考点整理

病理学肿瘤知识考点整理 ●概念 ●肿瘤(tumor、neoplasm)是以细胞异常增殖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常在机体局部 形成肿块(mass)。(血液恶性肿瘤除外) 机体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机体局部的异常组织团块(肿块) ●肿瘤形成(neoplasia) ●各种致瘤因素下细胞发生严重紊乱的结果 ●导致该结果的细胞增殖称肿瘤性增殖 1.对机体不协调,有害、 2.克隆性(clonality),发生肿瘤转化的单个细胞反复 增殖3.形态、代谢和功能均异常,分化成熟能力不同能力丧失4.生长旺盛,有相对自主性autonomy ●非肿瘤性增殖(多克隆性,来自同种多个来源的细胞增殖) 例如炎性肉芽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 ●良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没有侵袭性(aggressiveness),对人体危害小 ●恶性肿瘤(癌症) 生长迅速,侵袭性强,易扩散,对人体危害大 ●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癌(carcinoma),发病率随年龄递增,有些肿瘤好发于青少年 ●形态 ●大体形态 ●数目 ●形状 因组织类型、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和性质不同而不同 ●乳头状、绒毛状、息肉状,结节状、分叶状、浸润性、溃疡状和囊状等 ●单发性瘤 ●多发性瘤 ●大小 与其性质、生长时间、发生部位等有关 ●小如甲状腺微小癌,大如卵巢囊腺瘤 ●颜色 由组成肿瘤的组织、细胞及其产物的颜色决定 ●纤维瘤(灰白色)、脂肪瘤(黄色),血管瘤(红色)

●质地 与类型、间质比例有关 ●脂肪瘤较软,有纤维增生的浸润性癌较硬 ●与周围组织关系 ●良性清楚,恶性长界限不清,但可形成假包膜 ●组织形态 ●实质 ●是判断分化方向和组织学分类的依据 ●是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因素 ●间质 ●由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细胞等组成 ●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 ●参与肿瘤免疫 ●分化与异型性 ●分化 ●肿瘤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某种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 ●分化程度 相似的程度 ●分化程度高(好)=恶性度低 ●分化程度低(差)=恶性度高,未分化=恶性度极高 ●异型性 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与相应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结构异型性 在空间排列方式上与正常组织的差异性 ●细胞异型性 ●体积异常 ●大小形态不一致,出现瘤巨细胞 ●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质比增高 正常<1:6 ●核大小、形状、染色差别大 出现巨核、双核、多核、奇异形核核深染,颗粒分布不均 ●核仁明显,体积增大,数目增多 ●核分裂象增多(病理性核分裂象) 不对称分裂、多极性分裂

肿瘤科普知识

一、肿瘤概述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不同,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前者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发生转移,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后者生长迅速,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还会产生有害物质,破坏正常器官结构,使机体功能失调,威胁生命。 二、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有本质的区别 非肿瘤性增生为机体生存所需,所增生组织能够分化成熟,并且能够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且这种增生到一定限度就不再继续。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功能,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生长旺盛,具有相对自主性,即使后来致瘤因素不存在仍能持续生长。 三、肿瘤的分级 I级为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II级为分化中等,属中度恶性;III级为分化很差,属高度恶性。 四、肿瘤的分期 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范围以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血源性或其他远处转移确定肿瘤发展

的程期或早晚。国际上广泛采用TNM分期系统。T是指肿瘤的原发灶,随着肿瘤的增大依次用T1—T4来表示;N指局部淋巴结受累及,淋巴结未累及是用N0表示,随着淋巴结受累及的程度和范围的扩大,依次用N1—N3表示;M指远处转移,无远处转移者用M0表示,有远处转移用M1表示。 五、良性肿瘤 是指无浸润和转移能力的肿瘤,机体内某些组织的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呈膨胀性生长,似吹气球样逐渐膨大,生长比较缓慢,绝大多数不会恶变,很少复发,对机体影响较小。良性肿瘤的特点是瘤细胞与起源组织的正常细胞面貌相似,在发生的脏器或组织缓慢生长,与周围组织有包膜相隔,界限分明,且生长常有一定的"自限性",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机制,一般可以通过手术治疗。 六、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从组织学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由上皮细胞发生恶变的称为癌,如肺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就形成肿癌,胃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就形成胃癌等等;另一类由间叶组织发生恶变的称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等。人们对癌听得较多,而对肉瘤听得较少,这与癌症病人远比肉瘤病人为多有关。临床上癌与肉瘤之比大约为9:1。

肿瘤内科学知识点

肿瘤内科学知识点 肿瘤内科学是研究肿瘤(即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的 一门学科。它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肿瘤是一种严重威 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肿瘤内科学的一些 基本知识点,以及常见的肿瘤类型、诊断方法和治疗选项。 一、肿瘤定义及分类 (1)肿瘤的定义 肿瘤是由于体内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失控,形成新生物组织的疾病。肿瘤可以分为两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是指生长缓慢, 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并且不会转移到其他部位的肿瘤。恶性肿 瘤则具有快速生长、浸润周围组织和器官的特点,并可能通过血液或 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 (2)肿瘤的分类 肿瘤可以按照其发生的组织类型进行分类。常见的肿瘤类型包括: 上皮组织肿瘤(如乳腺癌、胃癌)、间叶组织肿瘤(如脂肪肉瘤、骨 肉瘤)、淋巴组织肿瘤(如淋巴瘤)、神经组织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脑胶质瘤)等。 二、肿瘤的诊断方法 肿瘤的诊断是基于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下面是 常见的肿瘤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扫描、MRI扫描、超声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扫描。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 (2)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是通过取得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并进行镜下观察和病理学分析。常见的组织学检查包括:活检和细胞学检查。活检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或穿刺等方法取得肿瘤组织样本,细胞学检查则是通过采集患者的细胞样本(如痰液、脑脊液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3)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等)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肿瘤。此外,在一些特定类型的肿瘤中,特定的遗传检测也可以帮助诊断。 三、肿瘤治疗选项 肿瘤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类型、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阶段等因素。下面是常见的肿瘤治疗选项: (1)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的方式进行治疗。它适用于早期肿瘤、局部晚期肿瘤和一些特定的肿瘤类型(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中医肿瘤科普知识大全

中医肿瘤科普知识大全 一、肿瘤基本知识 1. 什么是肿瘤:肿瘤是指异常细胞在体内不受控制地增殖和扩散形成的病变。 2. 肿瘤分类:按性质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侵犯周围组织,不转移;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 3. 肿瘤的危害:肿瘤会影响身体的正常机能,造成血液循环、免疫系统和代谢等方面的功能紊乱。 二、中医理论与肿瘤 1.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中医认为肿瘤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与体内的气血虚弱、湿热蕴结等有关。 2.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辩证是针对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包括辨证施治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 3. 中医药物治疗肿瘤:中药在肿瘤治疗中有一定疗效,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三、中医常用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中医可以采用单味中药或多味中药的组合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针刺穴位来调节气血,改善机体功能,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3. 中草药浴疗法:将中草药材煮沸后加入浴缸中,通过全身浸泡来起到调理机体的作用。 4. 中药贴敷疗法:将中药熬煮成糊状,敷于患者相应部位,通过渗透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四、中医养生与癌症预防 1. 饮食调理:中医给出了一些适合预防癌症的饮食原则,如清淡、多蔬果、少油腻等。 2. 调理情绪:中医认为情绪紧张、压抑等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提倡保持心情舒畅。

3. 定期体检:中医认为早期发现肿瘤病变能够提高治愈率,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并积极治疗。 五、中医治疗肿瘤的注意事项 1. 中医治疗肿瘤需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2.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需要密切关注治疗效果和身体变化,及时告知医生。 3. 中医治疗肿瘤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坚持。 以上仅为肿瘤科普知识的梳理,具体治疗和预防肿瘤需咨询专业医生,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方案。

肿瘤知识总结

肿瘤知识总结 1. 什么是肿瘤? 肿瘤是人体组织中异常生长的组织,由于细胞增殖和分裂失调引起。肿瘤可以 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指的是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肿瘤,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并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远处。良性肿瘤则仅在原发部位进行生长,不会侵入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 2. 肿瘤的分类 根据起源和组织类型,肿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上皮性肿瘤:起源于上皮组织,如乳腺癌、肺癌等。 •结缔组织肿瘤:起源于结缔组织,如骨肉瘤、纤维肉瘤等。 •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起源于淋巴和造血组织,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神经和神经组织肿瘤:起源于神经和神经组织,如脑肿瘤、神经纤维瘤等。 •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生殖细胞,如卵巢肿瘤、睾丸肿瘤等。 3. 肿瘤的危险因素 肿瘤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肿瘤危险因素:•遗传因素:某些肿瘤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年龄:肿瘤发生的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 •吸烟:吸烟是许多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肺癌、口腔癌等。 •饮食习惯: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与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如结肠癌。 •慢性病史: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胃炎等,增加了肿瘤的发生风险。 •环境因素:暴露于高剂量的放射线、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会增加肿瘤的危险性。 4. 肿瘤的常见症状 不同类型的肿瘤可能会有不同的症状,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肿瘤症状:

•可触及的肿块或肿瘤: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可以在皮肤下触及到肿块或肿瘤。 •疼痛: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和神经,可能引起疼痛感。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肿瘤可以干扰消化道功能,导致体重不明原因的下降。 •疲劳和虚弱:肿瘤消耗身体的能量,导致患者感到疲劳和虚弱。 •皮肤变化:某些肿瘤可以导致皮肤颜色改变或皮疹。 •消化问题:消化道肿瘤可能引起消化问题,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5. 肿瘤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是减少肿瘤发生风险的重要方法。以下是一些预防肿瘤的常见措施: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肿瘤的风险。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等,可预防与某些肿瘤相关的疾病。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针对与肿瘤相关的器官进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异常情况。 治疗肿瘤的方法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大小和分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和周围组织,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化疗:使用化学药物来抑制和杀死癌细胞。 •放疗:使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或控制其生长。 •靶向治疗:利用特定的药物来针对肿瘤细胞上的特定分子进行治疗。 6. 肿瘤的研究进展 肿瘤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肿瘤的病因和治疗新方法。以下是一些肿瘤研究的进展: •基因组学研究:通过研究肿瘤基因组的变化,揭示了肿瘤的分子机制和新的治疗靶点。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肿瘤治疗方法,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抵抗肿瘤。 •细胞治疗:在细胞治疗中,科学家们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或改造的细胞来攻击肿瘤。 7. 肿瘤的心理支持 面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和其家属常常需要心理支持。以下是一些建议:

肿瘤医学知识点

肿瘤医学知识点 肿瘤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涉及到许多复杂而又深奥的知识点。本文将就一些肿瘤医学的知识点进行简要的讨论和介绍。 一、肿瘤的定义和分类 肿瘤是由体内的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一类疾病。根据其生长特点和组织来源的不同,肿瘤可以被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的生长较为缓慢,一般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而恶性肿瘤则生长迅速,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和转移到其他部位。 根据肿瘤组织的类型和形态特点,我们可以将肿瘤进一步细分为上皮性和间质性肿瘤。上皮性肿瘤主要起源于上皮组织,如乳腺癌、肺癌等;间质性肿瘤则来自于间质组织,如肉瘤、淋巴瘤等。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 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一般包括基因突变、细胞增殖和形态学改变等环节。 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体细胞内的基因存在着一定的突变风险,而一旦突变的基因涉及到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键途径,就有可能导致细胞无法控制地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细胞增殖是肿瘤发生的主要特征。正常细胞的增殖是受到多种内外 因素的调控,而肿瘤细胞则失去了这种调控能力,导致异常的细胞增殖。 形态学改变是肿瘤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肿瘤细胞具有异型性,即 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了改变,与正常组织相比呈现异常的形态学特征。 三、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肿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早期 肿瘤诊断方法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肿瘤标志物是一种可以在体液或组织中检测到的特定分子,通过检 测这些标志物的含量变化可以起到筛查和诊断的作用。常见的肿瘤标 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 影像学检查是一种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观察肿瘤的形态和结构,常 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超声、CT和MRI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 医生发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转移情况。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通过手术或活检获取肿瘤组织样本,通过显微镜 下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特征,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治疗肿瘤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 疗等。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四、肿瘤的预防和健康养生

肿瘤相关知识总结(二)

肿瘤相关知识总结(二) 1简述肿瘤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大多数良性肿瘤生长方式,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正常组织,往往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有包膜,触诊时可推动 外生性生长:发生于体表、体腔表面或消化道器官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蕈状、菜花状的肿物。 浸润性生长: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侵犯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无包膜,触诊时固定不动。 2 世界上第一个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 世界上第一个肿瘤标志物本周蛋白 全世界死因第一位癌症世界范围内诊断最常见的肿瘤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 主要致死癌症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 胃癌首选体液肿瘤标志物:CA72-4, 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是宫颈癌 3.简述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细胞分化好,细胞异型性小,无核分裂像,生长方式长呈外生性和膨胀性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推开或压迫,常有包膜,边界清晰,生长速度较,较少出现出血,坏死,可钙化囊性变很少发生复发及转移,对机体的影响较小。恶性肿瘤细胞分化差,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像多,生长方式常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破坏,无包膜,边界不清晰,生长速度快,易出现现出血坏死溃疡。常见复发及转移,对机体的影响较大甚至致命。 4.为什么说肿瘤是基因疾病 其生物学基础是基因异常,致瘤因素使体正常细胞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紊乱,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和遗传特性,形成了与正常细胞在形态、代谢,功能上均有所不同的肿瘤细胞。 5.简述化学致癌物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目前认为凡是引起人或动物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包括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 直接致癌物:指这类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内可与体内细胞直接作用,不需代谢就可引起正常细胞癌变的化学致癌物。这类化学致癌物的致癌力较强,致癌作用快速,如各种致癌性烷化剂,亚硝酸胺类致癌物等。 间接致癌物:是指这类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内后需经体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变成化学性质活泼的形式方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致癌物,这类化学致癌物广泛存在于外环境。常见的有致癌性多环芳烃,芳香胺类,亚硝胺及黄曲霉素等。 促癌物:促癌物又称肿瘤促进剂,促癌物单独作用于机体内无致癌作用,但它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常见的促癌物有巴豆油,糖精及苯巴比妥等。 6.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指黏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层内的异型细胞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未突破基底膜,未发生间质浸润生长者。。 现为防止过度治疗,提出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的概念,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7.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tumor):是指在形态学、生物学行为上介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这些肿瘤更倾向于发展成恶性。 8.瘤样病变(tumor-like condition):非肿瘤性细胞增生所形成的瘤样肿块称为瘤样病变,往往与炎性刺激有关,为自限性生长,但切除不彻底亦可复发,少数可发展为恶性。 9.错构瘤(hamartoma):指构成某一器官的组织或细胞局灶性增生并紊乱组合所构成的非真性肿瘤。 10.迷离瘤:组织异位形成的肿块,为非真性肿瘤,如甲状腺组织迷离至支气管壁、食管壁、纵隔;胸腺组织迷离至淋巴结。 11.简述肿瘤病理诊断方法: 组织病理诊断:包括石蜡切片、冷冻切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