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浔区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

南浔区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

南浔区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
南浔区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

南浔区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一般村布点情况汇总表

附:各镇(开发区)规划集中居住点名单

南浔区各镇(开发区)规划集中居住点名单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一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1条镇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石牌镇镇域人口近期2022年为10.35万人,远期2035年为12.90万人。 石牌镇近期2022年城镇化水平为48%,远期2035年为70%。 第2条镇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1135N”的空间结构: (1)1个镇域引擎 指引领镇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包含两个吸引核:湖区论坛演艺核、以及老镇朝 圣体验核。 (2)1条城乡联动发展轴 依托普济路、皖裕路等内部主干道路,由西北向西南,连接普济村、镇区、 皖河村、万明村、同福村等,形成城乡联动发展主轴。 (3)3个重要发展板块三片 北部片区:城镇产业集聚发展区; 西南片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 东部片区:绿色粮油种植示范区。 (4)5条对外联动辐射发展带 石牌-腊树辐射带:依托省道S344,吐舌腊树及太湖、潜山县周边乡镇。 石牌-雷埠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带动雷埠及望江县周边乡镇。 石牌-平山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平山等怀宁县周边乡镇。 石牌-赛口辐射带:依托新建石牌——安庆公路,辐射皖河农场等乡村区域。

石牌-高士辐射带:依托石牌——高士——望江公路,辐射高士等周边乡镇。 (5)N个特色美好乡村。 指镇域内美好乡村。 第3条镇村职能结构规划 粮油种植型乡村、农业休闲型乡村、文化休闲型乡村四类。根据石牌镇的现 状和镇区发展条件,将镇域村镇职能分为综合服务型城镇、 表4-2镇村职能结构规划表 职能类型行政区名称中心村名称 综合服务型镇区—— 粮油种植型彭星村彭家墩万明村郑家湾永裕村红星同福村娘娘庙南保村苏方 农业休闲型保湖村钱湾、湖港墩青圩村陈家二房万全村鲁家牌 杨塅村陈家上八屋五一村王家桥 双一村张家墩 文化休闲型广丰村王家墩广丰村王家墩皖河村杨家牌普济村产家中垅 第二章镇区主要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第4条镇区建设用地规模 镇区总建设用地903.54公顷。其中居住用地296.2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 32.8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80.3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8.88%;工业用 地31.0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3.43%;交通设施用地164.6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8.22%;绿地139.4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5.43%。

035“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探索与实践——以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为例

“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探索与实践 ——以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为例 林志明汤品森彭俐李松平 【摘要】从“多规协调”的视角出发,在研究分析“多规”含义以及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多规协调”的技术基础分析,总结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与“多规”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容体系,最后以望城区乔口镇为例,探讨“多规协调”下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编制,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规协调;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乔口镇 引言 综观我国现有的规划体系,种类纷繁,有国家层级和地方各级的规划,也有出自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行业的规划,其中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空间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最为典型和常见[1]。各种规划内容重叠交叉,各层面的规划缺乏协调,彼此冲突,导致我国目前规划体系存在很多尚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2],各种规划之间的协调、整合,甚至融合是我国规划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关于规划协调的研究已有大量论著,主要集中在“三规”[3]- [5]以及“两规”[6]-[9]的协调和实践,对“多规协调”的论述亦有涉及[10]- [11],但在镇(乡)域层面的“多规协调”研究,尚处探索阶段。 本文从“多规协调”的视角出发,在研究分析多规含义以及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涵基础上,通过“多规协调”的技术基础分析,总结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与“多规”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容体系,以推进村镇布局规划更好的与各层次规划的衔接,充分利用分类规划成果,避免各自为政,重复编制,最终达到有效指导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的目的,使“多规”在镇域村镇布局规划层面有效协调,为相关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xx镇村布局规划

项目名称:xx市镇村布局规划-xx镇编制单位:xx市xx镇xx xx市建筑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现状综述 第三章镇村布局规划第四章配套设施规划第五章实施措施建议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在xx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xx镇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xx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多余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以及其它不再使用的基础设施,连片整理农业空间,保护和优化生态空间,继承和彰显历史文化。 1.3 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推进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村(2005)125号】; (3)《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4)《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5) 《xx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 《xx市xx镇总体规划》(2000-2015);

(7)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xx镇行政辖区,面积67.6平方公里。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状况 2.1.1区域位置 xx镇位于xx市西部,泰州市区和xx市区连线的中心,东与xx镇相连,西与泰州海陵区相接,北界红旗良种场,南毗张甸镇。328国道横穿全境,新通扬运河流经中部腹地。镇域总面积67.6km 2,其中耕地65704.27亩。 xx镇建镇较早,古镇始建于宋代,长期以来以xx庄而闻名。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均为镇建制。1958年成立xx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xx乡,1986年撤乡建xx镇,1999年12月经江苏省xx 批准,与其南部的大冯乡合并组建为现在的xx镇。 2.1.2自然特征 xx镇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据多年观测,xx地区年平均气温14.5°C。平均降雨量为1000~1050mm,无霜期225天,常年盛行东南风,土地承压力为6~7吨/m2。xx镇又位于沿江高沙土地区与里下河水网平原的过渡地带,镇域内地势平坦,河网交错,

农村房屋室内功能设计布局经验

农村房屋室内功能设计布局经验 一、动静分区 什么是动静分区 动静分区即是将户内公共活动空间(如客厅、餐厅、厨房、次卫等)与要求安静的空间(卧室、书房、主卫等)适当分开,以避免相互干扰,动线(动线是指人们在户内活动的路线)相互不干扰。动静分区优势在于一方面使会客、娱乐或者进行家务的人能够放心活动,另一方面也不会过多打扰休息、学习的人,这就使得住宅功能设计更加合理,居住者更舒适方便。 户内动线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居住动线、家务动线、来客动线。良好的动线是指从入户门进客厅、卧室、厨房的三条线不会交叉。 二、公私分区 户型具有私密性的要求,能够适当保护居住者隐私。公私分区主要是指私人空间和外界所分开,所以在入户门或玄关处要进行遮挡,卧室及卫生间等私人场所,应与客厅及餐厅等公共活动区域分开。 1、在入户门外向户型内望去时,玄关处应当有所遮挡,避免门外就能对屋内一览无余。 2、户型内部客厅、餐厅等公共活动空间与卧室等较为私密的空间有视觉上的遮挡。 3、卧室门不宜直接开在客厅墙壁上,这样客厅内可看见卧室大部分,私密空间无遮挡。 4、户型的进深与开间之比合理。进深与开间之比一般介于1:1.5之间较好。 5、卧室与客、餐厅保持一定距离及角度,能有效保证业主休息、工作、生活

的空间私密性。

6、私密与公共空间设计同样遵循动静分区设计,动线不相互干扰、重合 三、排水设计 3.1厨房排水管道的设置 厨房洗涤池排水支管可直接在楼板上接人排水立管。而对于厨房是否设地漏,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建议厨房内不设地漏:现代生活中厨房地面一般已很少用水冲洗,少量的溅水用抹布就可完成地面的清洁,厨房地漏由于长时间无水补充,水封内存水蒸发后臭气反由地漏进入室内。同时,取消地漏还可避免地漏排水支管进入下层户内空间。 3.2卫生间排水管道的设置 新设计的住宅应致力于取消伸入下层住户空间的排水横管,具体做法有: (1)使卫生间地板面下沉,管道敷设在填渣层中。 (2)使卫生间地板面不下沉,而使用P形坐便器(后出口式),使得下水管在本层与立管衔接。地漏采用侧壁式,洗脸盆、浴缸等排水管也在地面以上敷设与立管衔接。这两种做法均可以使下水管道每层水平分隔开,若需要检修可以独户进行,不影响邻居。 (3)地漏与存水弯的配合问题,传统钟罩式地漏的水封容易挥发,常常造成下水道异味和排水口溢出的液体进入室内,形成室内污染。所以在给排水设计中,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四、房屋布局以开放式为主 1、布局以开放式为主 考量通风及采光,设计师建议格局采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不仅对视觉来说有放大效果,少了水泥墙的阻挡,光源和空气更能流通穿透。

077.《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编制技术研究

《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编制技术研究 王迎,王璐,刘雨佳 文章摘要:本文在回顾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总结提炼了《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编制思路、内容框架、技术特色,旨在为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相关技术导则提供编制技术经验。在编制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引导内容,增加了对产业发展、乡风文明、长效机制方面的引导内容。在编制方法上更加突出实用性,包括:(1)注重对工程建设与实施过程的引导;(2)以现状调查为依据,针对突出问题进行重点引导;(3)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相结合,避免共性问题,同时留有个性发挥空间;(4)面向多部门管理要求,综合集成各部门政策要求和技术标准;(5)面向农民和乡镇干部的阅读特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技术导则,北京市,乡村振兴 1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历程回顾 1.1新农村建设试点探索阶段(2005-2008年):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2005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北京市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2006年,北京市委制定了《关于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启动村庄规划编制;2006-2008年,先后在79、120、200个村庄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探索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建设模式和建设内容;在建设中,根据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结合农村工程特点,总结出了最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基本需求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2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阶段(2009~2013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 点 北京市委、市政府陆续制定实施了《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年)》、《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2年)》(简称“五+三”工程)、《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意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一设计、建设、配套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实施以村庄街坊路硬化、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为重点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和“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户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基本解决了北京郊区农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建设用地控制不力、乡村景观的塑造与保护不力,以及公共与基础设施区域化配套不力;[1]缺乏产业建设、集体经济收入匮乏、难以支持村庄日常建设维护等。[2]

韩国乡村空间规划体系历程、架构与特征

韩国乡村空间规划体系历程、架构与特征韩国乡村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历程 韩国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韩国都只是落后的农业国。据韩国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1953年韩国人均GDP仅为66美元,1960年为79美元,直到1965年韩国人均GDP也仅为108美元。与当时的中国情况接近,在世界范围内均属于贫困、落后的国家,当时的韩国乡村居民生活贫苦、民生凋敝,乡村发展活力明显不足。 第一次国土规划(1972—1981年)随着第一次国土规划的开始以及“新村运动”的兴起,韩国乡村经济开始起飞,乡村面貌也开始大为改观,人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不仅如此,为了顺应社会产业发展,韩国政府开始积极开展乡村空间规划与开发,不仅对乡村空间发展布局进行重新设置,而且还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韩国乡村空间规划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3年,韩国政府提出了“新村工厂”计划,积极引导首尔、釜山等地区工厂向乡村地区进行扩散与转移,对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次国土规划阶段(1982—1991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韩国政府开始注重乡村空间功能价值的实现,在乡村空间规划设计中融入了乡村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乡村综合开发等功能,力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第三次国土规划阶段(1992—2001年),韩国将重点放在培育西海岸工业空间和地方城市国土开发的分散化层面,对乡村空间规划的发展略有忽视。 第四次国土规划阶段(2000年至今),乡村空间规划、开发布局重新迎来发展契机。2000年,韩国开始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化”管理模式,整合城乡管理机构并颁布各项法律法规,2003年,以《国土基本法》为基础的《关于国土计划及利用的法律》(简称《国土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韩国进入城乡“一元化”管理新格局。《国土规划法》实施十余年来,韩国乡村发展实现新的突破,经济发展不断向好、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韩国乡村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架构 早在1963年,韩国建设部①就制定了《国土建设综合计划法》,并将其作为国土规划领域的最高法律,以保障国土规划的法律地位。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1972年韩国颁布了《国土规划法》,正式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体系,随后韩国一直在逐步完善国土利用管理框架。在长达40年的发展实践中建立了完备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图1)。

低碳小城镇评价技术导则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 XX/ TXXXXX—2015 低碳小城镇评价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assessment of Low-carbon Small Town (征求意见稿) 2015-XX-XX发布2015-XX-XX实施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要求 (1) 5 评价指标体系 (1) 6 评价方法 (2) 7 评价程序 (2) 附录A(资料性附录)低碳小城镇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4) 附录B(资料性附录)低碳小城镇评价报告格式 (5)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小丹刘清芝张玉梅刘力周才华庄云鹏徐淼陈操操崔晓冬薛靖华石隽隽

低碳小城镇评价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低碳小城镇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低碳小城镇评价活动。其他类似评价活动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378-20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11/938-2012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小城镇Small Town 指北京市辖区内具有建制镇(乡)的镇(乡)域。 3.2 低碳小城镇Low-carbon Small Town 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构建气候友好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城镇管理模式,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经济模式的小城镇。 3.3 碳排放Carbon emission 小城镇居民消费的能源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及外购电力和热力生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 3.4 单位GDP碳强度Carbon Emission per GDP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县域(县级市、区,下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依据《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是和《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配套的具体规定,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除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应单独编制。 第五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由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第六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七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采用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勘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 1 / 13

第二章基础资料调查 第八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资料等。 第九条自然条件 (一)气象资料:气候特征、全年气温变化、日照时数、风象变化、降水量及气象灾害等。 (二)水文资料:地表水的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流量等;地下水的资源分布、储量、水质、开采状态等;可利用外来水资源情况;行洪、蓄滞洪区分布范围、防洪标准及历年洪涝灾害发生情况等。 (三)地貌地质:各种地貌类型及空间分布、高程变化;地震、滑坡、塌陷、冲沟等地质灾害状况;地下矿产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矿产采空区、开采波及线的影响范围等。 第十条资源环境 (一)土地利用:全县耕地及其它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人均水平。 (二)人文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名称、位置及保护控制范围,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位置、控制范围及开发利用情况。 (三)环境保护: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状况,影响范围及治理措施等。 2 / 13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传统村落修缮技术导则 2018年9月

前言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要求,以及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工作意见》(建村〔2014〕13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和北京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京办发〔2018〕5号)等文件要求,为保护北京市传统村落的风貌,规范传统村落中建筑的修缮和改造行为,保障房屋质量安全和居住功能,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历史和人文信息,避免对传统村落进行大面积建设开发,防止现代风格建筑对历史传统风貌造成破坏,统一北京市传统村落修缮保护工作的内容和技术要求,确保这项工作的有效性,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在总结北京市农宅综合改造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传统村落民居的调查研究成果及北京市传统村落的特点编制而成,可为北京市传统村落的修缮、保护提供技术指导。 本导则共分为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传统村落修缮保护与功能提升、传统风貌建筑修缮与节能改造、传统风貌建筑结构修缮、其他建筑修缮、建筑风貌改善。 本导则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共同负责管理,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工作。 主编单位: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学技术研究所 参编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院 编制人员:刘辉陈俞范霄鹏侯兆年高朝暄赵晓敏刘珊鹿静静李小午单彦名冷涛刘震范磊徐立华王汉威邓啸骢王天时赵亮 丁彩虹王满生胡亮霞惠擎宇董硕刘歆一程鑫张志杰审查人员:高小旺朱立新杨旭东荣玥芳郭思维

村庄规划建设要求

目前进行的村庄规划建设,多属于旧村整治并适当发展的范畴,完全新建是少数,因此,旧村整治改造规划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不要改变用地的性质。主干道路的走向,大部分建筑物的朝向,尽量避免大拆大建。 二、认真鉴定好旧建筑物的建筑质量等级,为规划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筑质量等级的划分是: Ⅰ级建筑:内外结构完好,建成时间较短,为二层以上建筑,无碍村庄公用设施等建设的的建筑。 Ⅱ级建筑:结构完好或稍有损坏,多为70—80年代所建,无碍村庄近期建设的建筑。 Ⅲ级建筑:60年代前后所建,结构有损坏或损坏较严重,多为“空心村”,有碍村庄重要公共设施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 一般情况下尽可能保留一级建筑,整治改造二级建筑,拆除或改造三级建筑。 三、坚持原地改造与搬迁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利用,逐步改造,不断完善。对规划无影响的Ⅰ、Ⅱ级建筑可保留或原地改造;对有碍规划的Ⅲ级建筑均须拆除或改造。 四、改造村庄道路。村庄道路对于体现村庄的功能、布置各类建筑,配套各类公用设施,反映村庄面貌具有重要作用,故村庄道路改造要从全局考虑,其宽度、标高、走向及路面质量要依据经济发展来确定,通过道路改造来解决村庄内行路难、排水难、房屋布局混乱等问题。 五、突出特色进行旧村整治改造。村庄特色主要体现在房屋的造型设计与建筑风格,改造与保护相结合,功能布局与地形利用得到充分发挥,村庄环境的绿化与洁化上。 第八节新农村规划图的绘制 一、村庄规划图应绘制在近期现状图上,以明确反映规划与现状的关系。 二、图形比例:一般为1:500—1:1000 三、以道路为主线,勾画出村庄规划各功能区,并将各规划区内具体各类建筑、用地安排用线条展示出来。 四、用简单、明显的图例表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绿化带。 五、用层次分明的颜色表示各类建筑及用地,一般用色表示法是:米黄色:住宅用地和建筑;红色:公共建筑;蓝色:水面及水利工程建筑;灰色:交通设施及道路;绿色:公用绿地、林地、农田;黑色:污水、排水管线;红色:电力线;蓝色:供水管线。 六、图面修饰以充实、完整、节约工料为原则。通常作法是:图名布置于图纸上面或左侧;图例放在图纸左下角;图签位于右下角;比例尺布置在方向示意图下方;图框采用内细外粗线绘制;注字应当使用仿宋体。 第九节竖向规划的设计 竖向规划的内容是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规划标高;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和相应的排水构筑物;进行土方平衡,确定填土、取土的位置及土方去向。 一、竖向规划要点: 1、村庄内道路纵坡为0.3%—4%;道路横坡为1.2—2%。 2、道路交叉口高程确定原则:主要道路要低于次要道路,次要道路要低于房屋地面,整个路面不积水,土方工程量为最小。 3、地面坡度一般要求不小于0.3%,不大于4%,当地形自然坡度大于8%时,村庄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4、明沟排水坡度一般为1%,以保证自流排水。明沟断面通常做成梯形,沟底宽应不小于0.3米,以利清理沟底沉积物。 5、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广场0.3—3.0%,停车场0.2—0.5%,运动场0.2—0.5%,绿

乡村更新规划设计

村庄作为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是乡村振兴中重点考虑与提升的要素。村庄规划应在透彻分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整体发展、整治及管控方案,优化空间布局、保护提升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计、改善村民住宅条件、传承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实现高效精细化管理、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那么,什么是乡村更新规划设计?为此,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为大家总结了相关信息,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 乡村更新规划设计: 村庄规划是对村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发展进行指标量化。村庄规划要对村庄发展提出总体思路,并具体到建设项目,对村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民居提升改造等,提出具体要求,并制定实施方案。

村庄是乡村振兴中重点考虑与提升的要素。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与开发运营专家林峰博士认为,进行村庄规划首先要明确乡村振兴下的村庄发展目标,针对目标提出实现路径,并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具体现状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及方案。乡乡村振兴创新引领机构绿维文旅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多年实践,立足乡村振兴下的村庄发展的五大目标,创新提出了村庄规划的五大实现路径,以及村庄规划的编制要点及重要内容,即:三大基础分析、三大顶层设计、五大专项规划、及其他保障措施。 思纳史密斯集团成立于1853年,是美国运营历史最悠久的设计和咨询集团,近二十年都在权威的世界建筑排名前十位,集团在中国设立策划设计和投资运营二大事业板块。

北京市矿山开采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导则

北京市矿山开采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导 则 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导则 北京市水务局 2009年7月

本导则是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SL 387—2007)等标准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北京市矿山开采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的,以指导北京市矿山开采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 本导则要紧包括以下内容: ——总则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 ——有关单位责任 ——各设计时期任务和要求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附录 本导则由北京市水务局制定。 本导则起草单位:

1 总则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1 4 有关单位责任2 4.1 建设治理单位2 4.2 主体工程设计单位3 4.3 水土保持监测单位3 4.4 水土保持监理单位3 5 各设计时期任务和要求3 5.1 各设计时期的差不多要求3 5.2 要紧任务4 6 水土流失防治标准5 附录A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纲及要紧内容的规定6附录B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格式和内容20

总则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贯彻预防为主、爱护优先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爱护理念,结合近年来矿山开采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体会,有效操纵和治理矿山开采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爱护首都生态环境,编定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煤矿和金属矿山开采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 北京市矿山开采项目水土保持工程设计除符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引用而成为本导则条款,所列引用标准随后所有的修改或修订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 (3)《土壤腐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 (4)《防洪标准》(GB 50201—1994)。 (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 73.6—2001)。 (6)《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 (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运算方法》(GB/T 15772—1995)。 (8)《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DB11/T 548—2008)。 术语 表土 泛指所有自然土壤的表层部分,为植物根系密集而有机质丰富的土层,一样厚20~30cm,生物积存作用较强,含有较多的腐殖质,肥力较高(盐化土壤及腐蚀土壤的表土层除外)。 永久占地

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高文杰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但村庄数量却不减少,使得村庄的村均人口减少、空心村增多、耕地缺少精耕细作甚至撂荒。乡村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就需要有相应的村庄空间布局。城中村和位于镇区、乡政府驻地的村庄,要与城镇统一规划建设,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大的改善。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和带动能力的村庄,着眼于培育区片中心,联手周边村庄,集中规划、联片建设,向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小城镇发展。对少数地处偏远,人口较少,有地质灾害或其他不宜生存和发展的村庄,逐步向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使村民解决生存安全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良性循环;适度规模化 实施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21世纪的战略抉择,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1.1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上的满足。 农村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村发展、农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村发展对农村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村发展于农村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

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不单纯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村社会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2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2.1 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村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1.2.2 经济可持续性 农村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1.2.3 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村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 1.2.4 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房山区美丽乡村建设及规划设计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418568884.html, 房山区美丽乡村建设及规划设计的思考 作者:赵庶吏华勇谋任晓娜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8年第24期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经和 手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该文结合2018年房山区政协组织的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设计的调研,对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规划设计层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思考;房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4-00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北京市必须率先贯彻、认真落实;房山区也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举全区之力科学谋划、扎实推进。房山区政协农科委及民主党派也将此项工作作为2018年重点调研课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 1 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首先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具体行动。当前,推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显著增强产业竞争力,也是实现农业農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所有的问题,包括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文化问题,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实际上从各方面影响到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仅是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也是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绿色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绿色发展;没有美丽的乡村建设,就不会有美丽中国。尤其是作为首善之区的京郊大地,承载着近300万农民的美丽愿望,寄托着首都2100万市民的美好期望。北京的农村如何定位,如何为中国提供美丽乡村建设北京样本,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是首善之区标准来考量的。北京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服务首都城市功能的战略定位。房山区作为北京的西南要塞,首都的后花园,京津冀的桥头堡,也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机遇和重大战略,坚持生态为基、转型为要、整治为先、创新为源、惠民为本的工作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建设规划要立足于将房山区的区位优势,建设特色要以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摘要:针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文以桦川县为例,在分析县域自然资源条件、村庄规模及空间布局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县域村庄空间布局的发展策略、迁并方案、建设标准以及设施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村庄空间布局桦川县新农村基础设施 abstrac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demand, this paper takes huach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village scal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county village layout scheme, re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spatial layout of villages; huachuan county; new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f299.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是以改变村庄“散、小、多、乱”,优化村庄空间结构,完善村庄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空间引导规划,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纵观近几年对县(市)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2006年试行版) 江苏省建设厅 2006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村庄布局 (4) 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 (7) 第四章住宅 (9) 第五章基础设施 (11) 第六章绿化景观 (15) 第七章投资估算及主要技术指标 (18) 第八章附则 (19) 附件: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 (20)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我省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特制定《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及编制深度 1.2.1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 1.2.2 根据建设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由县级村镇规划管理部门与规划编制单位商定规划编制深度。 1.3 基本任务 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村庄各项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1.4 规划依据 1.4.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 1.4.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5 村庄建设规划原则 1.5.1 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5.2 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1.5.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

2020年四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相关定义、区别、联系

作者:败转头 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 时间:2020.12.13 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划定,空间管制措施)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正平 (四区相关定义、区别、联系) 这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确定的,体现了城市规划的综合性。 禁建区是指对生态、安全、资源环境、城市功能等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地区,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或造成重大损失。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开发建设行为。包括基本农田、行洪河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核心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道路红线、区域性市政走廊用地范围内、城市绿地、地质灾害易发区、矿产采空区、文物保护单位等。 限制建设区指生态重点保护地区、根据生态、安全、资源环境等需要控制的地区,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尽量避让,如果因特殊情况需要占用,应做出相应的生态评价,提出补偿措施。或做出可行性、必要性研究,在不影响安全、破坏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占用,但是程序严格。包括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地下水防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文物地下埋藏区、机场噪声控制区、市政走廊预留和道

路红线外控制区、生态保护区、采空区外围、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行洪河道外围一定范围等。 适建区指已经划定为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的范围,需要合理确定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 划定四区,关键是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所谓科学性是依据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禁建区又称绝对禁建区指城市规划确认的,城市中具有重要生态、景观保护价值,重要地下水敏感区、城市防灾区域上已建和未建的城市园林绿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其土地使用性质,不得在其内建设与绿地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无关的项目,不能转让或变相出让。 限建区是指森林、公园等限制建设区域,只能适当预留国家、省重点项目的发展空间; 适建区是指优先建设区域,可用于房地产开发或其他建设。这三大等级将依据资源、环境保护的价值、污染源防护的影响和自然灾害易发的风险等差异来划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