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20人

评价)|4001人阅读|20次下载

作者:10护理2班:马乐毛雨晴张亚丽刘丹

脏腑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则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属里,故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属表,故为阳。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其中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脏;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脏。肝、脾、肾居于下属阴:其中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心之阴阳

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

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

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肺阴充足。则肺阳不亢。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因此,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呼吸运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走表滋汗,

外御热邪。肺主皮毛,肺阴借肺阳宣发蒸化之势,化汗外荣于皮毛;籍出汗之机,宣散体内热邪于体外。若肺阴失调,制阳无力,则肺阳亢逆;气荡胸中或阳亢化火刑金,肺失津液滋润,则难以宣散周身;金不化水,致肾阴亏虚,肺肾协同纳气的平衡被扰乱,则呼吸表浅、急促;津液枯涸,化汗无源,则无汗、皮肤干燥、瘙痒等。肺阳的生理功能有二:其一,温化蒸腾作用。阳性温暖,故主气化,推动呼吸运动;蒸化宣散津液,灌溉周身,通调三焦。其二,宣发输布暖身作用。在肺阳的鼓舞推动宣发下,津液、卫气上行到头面,外达于肌表,在内温养本脏腑,在外温养形体。肺阳充足,则卫气有根,皮毛得温,更好地发挥抵御外邪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若肺阳失调,温煦不足,肺系虚冷,致使气行受阻,则咳嗽、哮喘;不能暖外,则畏寒,鼻流清涕;气化无权,大气衰少,则少气乏力,声低语怯,脉搏空虚;津液不化,聚而为水,则或吐清稀痰液,或发为水肿等。

脾之阴阳

脾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的作用,为“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仓廪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脏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之阴阳。脾之阴的作用,古人论述不多,但仍可窥其一斑,如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万密斋《养生四

要》说:“受水谷之人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

卫者,脾胃之阴也。”《血证论》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可见,脾阴协助脾气、脾阳等运化水谷精微,有灌溉脏腑,营养四肢百骸的作用,是脾气、脾阳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物质基础。脾阴失调,“脾阴不足之侯”(《本草经疏》),则脾虚中满、饮食不进、食不能化、发热、健忘、肢体痿弱,产后失眠腿痛等症。徐景藩指出:脾阴虚的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食或腕腹痞胀,大便易溏……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濡或细而略数等。可见脾阴失调,滋润濡养失司,则食欲不振、乏力、涎少口燥、大便干结、手足发热。脾阳具有温养推动作用。脾阳对水谷的运化吸收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脾主运化方面,而且体现在胃主受纳方面。脾阳的温煦作用,渗透脾胃中焦,无所不至。脾阳健运,则清浊相分,助胃腐熟;运化有力,则可杜绝生湿化痰成饮。此外,脾阳具有统血作用,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若脾阳失调,清浊不分,温煦失司,则腹胀、泄泻、完谷不化或反胃呕吐、腹中绵绵作痛;运化水液无力则少尿、浮肿。此外,脾阳失调,致脾不统血,则尿血、便血。

肝之阴阳

肝具有主疏泄和主藏血的作用。其性主升主动。为

“将军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罢极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脏功能的发挥受着肝之阴阳的调节。肝阴是肝的功能活动所依赖的基本物质之一。肝阴具有滋润、宁静、潜降、收藏等作用。在五脏之中肝为刚脏,其性主升主动,肝阴充足则制约肝阳,使其不亢,从而肝脏就能得到充分的滋润与濡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所说”肝体阴而用阳”。由于肝阴根于肾阴,肝阴充足则能相济于肾,使肾阴不亏。若肝阴失调,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两足痿弱;阴不制阳,阳气亢逆则面红目赤、头目胀痛、心火易怒;经脉循行部位失养则眩晕、视物昏花、胁肋隐痛、肢体麻木。肝阳根于肾阳,具有促进、温煦、上升、运动、宜散等作用。阳主气化,其对象为肝阴与肝血,肝阳能蒸化肝阴为气,进而能促进肝的各项生理活动,使气机调畅,血运通利。若肝阳失调,阳气亢逆无制而化风,则眩晕、震颤、动摇,甚则突然晕仆;肝阳不足,温煦失司,升泄无力,气行迟缓,则郁滞渐生、形寒肢冷、囊缩阴冷或腹胀如鼓、四肢肿胀、大便溏薄、脉沉细无力等。

肾之阴阳

肾具有主藏精、主水和主纳气的作用。其性潜藏,故称为“作强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封藏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肾之阴阳作为物质基础,肾阴是人体阴液之本,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

着滋润、濡养作用。肾阴上滋于肝,使肝体得养,则肝阳不亢;上荣于心,则心火或心阳得制,而无亢害之敝;上行于肺,则金水相生,源泉不竭。此外,肾阴能够制约肾中阳气,防其妄动。若肾阴失调,润养不足,诸窍器官失养,则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形体消瘦,咽干口燥;阴不制阳,虚热内扰,则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象虚细数等。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具有温煦机体、促进气化、制约肾阴等作用。此外,肾阳还能制约肾中阴气,防止其充泄于外。若肾阳失调,气化无权,水液代谢失常,则尿少、水肿;真火虚衰,无以温煦,运化失职,则下利清谷,五更泄泻。肾阴和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故在肾的阴阳失调时。会因此而导致其他各脏腑的阴阳失调。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独特而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五脏系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五脏系统中,凡是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五脏之阳;凡是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五脏之阴。五脏阴阳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转化,共同维持调节着整个生命活动。因此,深刻理解五脏阴阳的生理、病理,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五体: 肝主筋和指甲: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筋自然柔软,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竖纹,不光滑。 心主脸:心脏不好的人早晨起来脸浮肿。 脾主肌肉:脾胃不和,肌肉就不发达,四肢无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不强,头发干燥,汗毛孔粗,皮肤无光泽。 肾主骨:肾功能不强时,影响骨骼健康。 从五志来看:情绪会伤肝,怒则伤肝脾气暴躁,控制不了天气,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喜则伤心,注意心情,乐极生悲,不要去那种过于激动的场合。 脾:思则伤脾。现在来自个方面非压力很大,情绪紧张,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肺:悲忧伤肺,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悲也悲,喜也悲,悲伤过度,不停咳嗽,时间久了开始咳血,形成肺结核而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也应注意不能损伤脾胃。 脾主升清:脾主升清的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脾主升清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心肺,以滋养清窍,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周身。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 如果某种原因导致脾不升清,则清窍失于水谷精微的滋养,可见倦怠乏力,头目眩晕;清阳不升、水谷并走大肠,则可见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1.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 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 阴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 6.阴阳转化 7.阴阳的自和平衡 1.阴阳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 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互根互用 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3 讲 脏象学说概述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第13 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我们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中医学科学思维的形式,讲了意 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称之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 方式,在气、阴阳、五行的科学观、方法论的基础上,中医学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脏象学说 我们下面讲第二章,脏象学说,脏象。我们在讲前面科学思维的时候,已经初步涉及 到脏象理论的方法论。这一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脏象和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2.掌握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其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地位。3.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 特点。4.掌握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5.熟悉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6.了解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一、脏象的基本概念 我们首先讲脏象的基本概念。一、藏与臓、脏。藏,在汉字里面读[cáng]和读[zàng],两种读音。读[cáng],它的义项(一)为隐藏、藏匿的意思;二、是深的意思,这个“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由外而内的距离较大。在我们脏象学说里面,当读[cáng]的 时候,有这么两种含义。比较一下,读[zàng](藏),其义项:一、是储存东西的地方;二、是指内脏。有草字头这个“臓”([cáng])字,日后汉字演化为月肉这个“脏”,体现了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这个脏。汉字演化过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 我们脏象,历代书籍里面表述脏象这个概念的时候,使用的语言符号可以用这个“藏”,也可以用这个“脏”,月肉这个“脏”是由它(臓)演变而来的,它还体现 了汉字的演变形式。那么它的含义,在脏腑的脏的时候,它的含义取其义项之一,它 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深,专指中医脏腑的脏。月肉这个“臓”是我们 现代简化字“脏”的繁体字。《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语言文字委 员会所规定的,现在都使用这个简体的“脏”。它,原来的就是繁体的“臓”。现行 我们国家立法了,语言使用规范了,所以本教材使用这个“脏”,但是为了学习方便,就把原来繁体字的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同读[zàng]一一给大家介绍出来。这个臓(脏),是指人体内脏的通称,在中医学当中主要是指五脏,以别于六腑。 第二、讲讲脏器与脏腑。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在哲学里面,器与“道”相对,器是指有形的具体物质。那么器和道什么关系呢?在中国传统哲学里面讲,“形 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古代哲学有形下、形上这一类范畴,把它再 抽象出来,称为“道器”的范畴。那么,器,在哲学上指具体有形的物质;而道,是 指这种物质世界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合为)道器。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最重要的

五行与颜色、五脏详解

五行与颜色、五脏2008年09月13日星期六21:22五行与颜色 【五元素配五色】 在天地之间各有形形色色各有不同,随个人喜好不同,在太阳光中有七种颜色,在色彩中有三种基本颜色红蓝绿混合变化千万种颜色,【五行】是以那五种颜色来代表。 木在【五形人】是以苍青为主,木以一切的树木做代表,所以木是以青色为代表,一般在看面相时脸上有青色,表示代表肝脏有问题。 火在【五形人】是以赤为主,赤以一切的火做代表,而火又是红色,所以火是以红色或赤色为代表,一般在看面相时脸上太红润,表示心脏有问题,我们常说心火旺盛就是这个意思。 金在【五形人】是以白为主,金以一切的白做代表,白在方位上是在西方,太白金星这位天上神明主管西方,所以金是以白色为代表,一般在看面相时脸色苍白,表示代表肺脏有问题。 水在【五形人】是以黑为主,水以一切的黑做代表,黑在方位上是在北方,所以水是以黑色为代表,一般在看面相时脸色幽黑,表示肾脏有问题,我们常说肾水不足就是这个意思。 土在【五形人】是以黄为主,土以一切的黄做代表,黄在方位是主中央,所以土是以黄色为代表,一般在看面相时有面黄肌瘦,表示脾脏有问题,我们常说脾土不开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是五行和五种颜色相互关系,知道五种颜色后,和我们人体之间到底有何互动,有了五行和五色认识,和我们切身相关当然是各人健康问题,这五行和五色代表五脏。 五行与五脏 【木】代表肝脏,如果是木形人喜好青色,【火】代表心脏,如果是火形人喜好红色,【金】代表肺脏,如果是金形人喜好白色,【水】代表肾脏,如果是水形人喜好黑色,【土】代表脾脏,如果是土形人喜好黑色。 既然五种元素代表五脏,而五脏在饮食方面各有不同的尝好,从地球各地方的生活习性来看,品味各有不同,酸、甘、苦、辛、咸这五种味道随各民族和所住的地方而定,也是五形人分别的区分。 【木】代表肝脏,如果是木形人喜好酸性的东西,如肝脏失调最好不要食酸性的食物;【火】代表心脏,如果是火形人喜好苦涩的食物,如心脏失调最好不要食苦涩的食物;【金】代表肺脏,如果是金形人喜好辛辣的食物,如肺脏失调最好不要食辛性的食物;【水】代表肾脏,如果是水形人喜好咸味的东西,如肾脏失调最好不要食咸性的食物;【土】代表脾脏,如果是土形人喜好黑色。 五种味道当然影响到人体各器官的功能,人体除了五脏六腑为主轴,保护身体和运输血液及气味,当然要*其他附带器官,这五种元素又包含这些器官,为了使人体发挥正常运作,就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那么有病就要有药医,下面就把我们公司最基础,具有代表性的增建口服液介绍给大家,它具有既神奇又看似平淡的功效。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练习题

第六单元五脏 一、A1 1、具有“主肃降”生理特性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具有“主治节”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3、称作“华盖”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具有“水之上源”之称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5、具有主行水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 A、吸入清气 B、呼出浊气 C、生成宗气 D、主治节 E、辅心行血

7、肺之“门户”是 A、鼻 B、口 C、喉 D、皮毛 E、玄府 8、具有“喜燥恶湿”生理特性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9、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维持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0、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控制血液的流速 B、控制血液的流量 C、控制血液向外周运行 D、控制血液向内脏运行 E、控制血液在脉内的运行 11、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基础是 A、脾主运化水液 B、脾主运化水谷 C、脾气主升 D、脾主统摄血液 E、脾喜燥恶湿 12、“孤脏”指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3、“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中的“浊气”主要靠哪一个脏腑的运化 A、心

D、肾 E、大肠 14、目的视物辨色功能主要取决于 A、肾阳的蒸化 B、肾阴的滋养 C、肾中精气的充盈 D、肝血的充足 E、脾气的健运 15、脾在体合 A、筋 B、脉 C、肉 D、皮 E、骨 16、肺在体合 A、脉 B、筋 C、骨 D、皮 E、肉 17、与春天相通应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8、与冬气相通应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9、肾在志为 A、怒 B、喜 C、思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1、人体的五脏六腑 人体的五脏是肝、心、脾、肺、肾,也是按照东、南、中、西、北排列的。五脏所对应的是五腑,可是我们都知道是“五脏六腑”,怎么对应五腑?这里有一个相表里的关系。因为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的作用,其病理变化大致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心包络对应的是六腑中的三焦。三焦:上焦是指心和肺、中焦指肝和脾、下焦是肾,它是把五脏分为了三块。 2、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1、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一、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 系。 相生 木→ 火→土→金→水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为“血府”。所谓心主血脉,即指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系统。心脏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例如在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足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心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触摸虚里跳动,有助于对心病的诊断。 人体面部的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望色,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均依赖于心气的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人的心气强健,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气不足:即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

2.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导致心脏血液瘀阻。可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心血亏虚: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以心气强健、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考试大网站收集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1.神的概念: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玄妙、神奇。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在中医学中,神的基本含义有二,即广义的神和狭义的神。 2.心主神志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中医学把神志活动归属于心,其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神志活动分属于五脏。 二是认为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 三是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总之,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藏神而主神志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可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的仍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而正常。反之,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从而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人体得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1、人体得五脏六腑 人体得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也就是按照东、南、中、西、北排列得。五脏所对应得就是五腑,可就是我们都知道就是“五脏六腑”,怎么对应五腑?这里有一个相表里得关系。因为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实际就是六脏。但因心包络就是心得外围,有保护心得作用,其病理变化大致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心包络对应得就是六腑中得三焦。三焦:上焦就是指心与肺、中焦指肝与脾、下焦就是肾,它就是把五脏分为了三块。 2、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就是指木(生长、生法、柔与、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得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得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就是必不可少得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就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得运动变化生成得,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得关系,在不断得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得平衡,这就就是五行学说得基本涵义。 2、1、五行相生相克得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得关系。五行得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得相互联系,而五行得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得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与相互助长。五行相生得次序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与相互约束。五行得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就是密不可分得,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与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得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得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得发生与发展。 一、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得有机整体就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得一个极为复杂得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就是中医学系统论得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得联系与相互滋生得关系。 相生 木→ 火→土→金→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阴阳学说 名解 阴阳学说阴阳阴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交感阴阳互藏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阴阳自和阴阳平衡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单选 1、阴阳的最初的含义是 A、日月 B、动静 C、气候寒暖 D、日光向背 E、水火 2、阴阳的属性是 A、相对的 B、不变的 C、绝对的 D、量变的 E、质变的 3、下列阴和阳的概念中最确切的是 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 B阴和阳即是矛盾 C阴和阳即是对立的事物 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属性 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 4、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必须是相互联系的。此话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A阴阳的相关性 B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C 阴阳的相对性 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对立性 5、事物的阴阳属性随着时间、地点、及对立面的变更,则其属性也随之改变,是指阴阳的什么性质? A阴阳的相关性 B 阴阳的相对性 C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普遍性 6、在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是指阴阳的什么属性? A阴阳的相关性 B 阴阳的相对性 C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普遍性 7、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8、昼夜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9、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以上都不是 10、可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阳盛格阴 11、“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相互消长D:阴阳对立制约 E:阴阳动态平衡 12、“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3、“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全文可直接参考以下五行图: 五脏六腑五行图 释意: 心主血气,藏神,五行属火,充于脉,其华荣于面,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色红,味苦,嗅焦; 心肝疏泄,藏魂,五行属木,充于筋,其华荣于爪,开窍于目,与胆互为表里,色青,味酸,嗅臊; 脾主运化,藏意,五行属土,充于肌,其华荣于唇,开窍于口,与胃互为表里,色黄,味甘,嗅香; 肺主宣降,藏魄,五行属金,充于皮,其华荣于毛,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色白,味辛,嗅腥; 肾主精髓,藏志,五行属水,充于骨,其华荣于发,开窍于耳,与膀胱互为表里,色黑,味咸,嗅腐。 方位为风水学上所代表住宅的方位。 第一节五脏六腑的五行 五行原理:什么是五行呢?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

五行与五脏

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 目为肝之官: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肝主青色。这个青色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而是苍色。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顺便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就会生病。所以,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 口唇为脾之官:脾开窍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舌为心之官:舌为心之官。心脏有病一般会出现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症状。口误,经常说错话,也是心气不足的象。 耳为肾之官:耳朵是肾之官。耳朵的病都会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 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五官的关窍必须保持时刻通利,它们的功能才能正常地发挥出来。“肺和则鼻能知臭香”,意思就是如果肺气很好的话,鼻子才可以闻到五味;“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意思是心气和,舌头的分辨能力才会特别强,舌头才可以尝出五味;“脾和则口能知五谷”,是说如果脾气很好的话,人的口方能感受到五谷的味道,有食欲;“肝和则目能辨五色”,是说肝气正常的话,人的眼睛才可以看清楚各种颜色;“肾和则耳能闻五音”,是说肾气很好的话,人的耳朵就能听见五音。《黄帝内经》上还有“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就是说五脏六腑如果有病变,就会造成七窍不通,甚至会积聚成痈、成癌。综上所述,中医认为五官与脏腑器官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了解五官的病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身体内的五脏的病变,所以我们要时刻留心五官的变化,才能留意到相关联的五脏的情况。具体到五官的养生方法,很简单:常闭眼,养神;少说话,养心;平稳呼吸,养肺;多食美味,养口;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 五色:天地万物是由金(白色)、木(青色)、水(黑色)、火(赤色)、土(黄色)这种基本物质组成。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秦朝是水运或者水德,秦朝皇帝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对应着的颜色是什么?是“黑”,所以秦始皇的衣服一定是黑色的。现在如果拍电视剧,谁把秦始皇穿上一身杏黄色的衣服,那是没有历史常识的。中国不是每一代皇帝都穿黄颜色的,黄颜色是对应着一种德,你在五行当中对应哪种,你穿哪种颜色。秦朝的皇帝他认为我对应着水德,所以水德对应的颜色是黑颜色,所以秦朝尚黑 五方:“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属东方;“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属南方;“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属中央;“金”具有清净、收杀的特性,属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属北方。(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你不是东西,就是南北) 五数:分生数和成数,太复杂了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xx 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通过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论述,说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唯物 辩证观的哲学,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贯串于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一个严重组成部分。 两者的例外侧重点 阴阳学说留意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 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均和转化的关系。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则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对立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就认为人和自然界亦是一个对立着的统一体。 五行学说则留意以“5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生克制化组成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就以五行配属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来阐释其间相互生克制化的整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亦认为自然界的五运、五气、五方、五季等都可以内应脏腑,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因而也是一个整体。 两者的综合应用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然各有特点和侧重,是两种学说,但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应用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关联的法则为理论指导,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试图对人的生命活动进行较好的阐述。故《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论阴阳则往往联系在五行,言五行则必须涉及阴阳。如在探讨脏腑功能时,不仅脏腑可以分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之间关系总结,中西医考生速记! 心与肺的关系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心与肝的关系 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心与肾的关系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 肺与脾的关系 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肺与肝的关系 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肺与肾的关系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肝与牌的关系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 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之称。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水之子而肾为木之母。故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肾与命门的关系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命门与肾关系密切,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

五行相生相克 五脏六腑

五行五脏六腑 ――五色五味五位四季 “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五脏: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 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肺“管呼吸,主气”, 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六腑: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 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 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五行是怎么来的: 伐木取材,金克木;然后把木头点燃,木生火;火就可以熔化金属,火克金;可是熔化金属不是把一块铁,往或火里面一扔,了事了,而是要有一个范,有一个土作的盛器,火是隔着这个土烧的。固体的金属熔化成液态了,这就叫金生水;这个土做的范就会把水承载住,而且土是什么形状的,水就是什么形状的,这叫土克水。 从这个金属冶炼的过程我们就可以清晰地认识到, 东南西北:五行的方位: 东方:木,早上太阳从树木中升起 南方:火,南方火热 西方:金,西方人有钱,多金,或者西方多矿藏 北方:水,水再多水位冰,北方多冰,多水 中:土,中间为王土,为自己的土地 东西南北:

五行与五脏对应的记忆 东- 木- 肝,东方人吃动物肝脏。(西方人是不吃动物肝脏的)南- 火- 心,南方人有心眼,会做生意 中- 土 - 脾,中原人脾气大 西- 金- 肺,西藏地势高,需要好的肺功能 北- 水- 肾,北方多喝水,对肾好 超级秘诀: 注意按东南中西北这个次序看,五行的次序就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天干本身每两个字就是用来说明五行的。,一个表阳,一个表阴。 另外大家注意五行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和其他四行发生直接的关系。 例如木被水生,而生火,但被金克,而克土。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 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 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 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 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 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 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 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 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 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气)是物质 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 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而中国古 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 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 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 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所以 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 的理解。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一、气是 物质,物质说;二、气是功能(,功能)说;三、气是功能和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20 人评价)|4001 人阅读|20 次下载 作者:10 护理2 班马乐毛雨晴张亚丽刘丹脏腑分阴阳,以其 功能特点而言,则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属里,故为阴;六腑传化物 而不藏,属表,故为阳。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其中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脏;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 脏。肝、脾、肾居于下属阴:其中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 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 阴。 心之阴阳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 本”(《素问?六节藏象论》。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

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肺阴充足》则肺阳不亢》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因此,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呼吸运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走表滋汗,外御热邪。肺主皮毛,肺阴借肺阳宣发蒸化之势,化汗外荣于皮毛;籍出汗之机,宣散体内热邪于体外。若肺阴失调,制阳无力,则肺阳亢逆;气荡胸中或阳亢化火刑金,肺失津液滋润,则难以宣散周身;金不化水,致肾阴亏虚,肺肾协同纳气的平衡被扰乱,则呼吸表浅、急促;津液枯涸,化汗无源,则无汗、皮肤干燥、瘙痒等。肺阳的生理功能有二:其一,温化蒸腾作用。阳性温暖,故主气化,推动呼吸运动;蒸化宣散津液,灌溉周身,通调三焦。其二,宣发输布暖身作用。在肺阳的鼓舞推动宣发下,津液、卫气上行到头面,外达于肌表,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