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1、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展示和比赛活动,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评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2、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3、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近几年学科核心素养得到重视,很多一线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都存有理解不足和措施的缺失。今天我们一起聊聊核心素养的落地问题。1、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接受相对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合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水平。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注重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合未来社会、促动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我们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更深层地理解学科核心素养:1)在目标上,核心素养是“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2)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3)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4)在功能上,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5)在培养上,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能够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6)在评估上,核心素养需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测评指标实行综合评价;7)在架构上,核心素养应兼顾个体与文化学习、社会参与和自发展的关系;8)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9)在作用发挥上,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2、关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水平、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1)运动水平,是体能、技战术水平和心理水平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水平分为基本运动水平和专项运动水平。基本运动水平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水平;专项水平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水平。运动水平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使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2)健康行为是增进身体健康和积极适合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升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化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合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水平等。具体表现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使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合。 3)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理应遵循的行为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德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社会责任感、准确的胜负观等。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地理素养,即个体在受到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情感、地理态度等多种地理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品格。地理核心素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包含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等构成元素的理解,还包括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因素,因此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工作,这个工作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地理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日常教学中分阶段、有取舍地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课程要求为基础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和教学组都会为某一阶段的学习制定一定的课程标准或要求,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一个短期的目标,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开展和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和培养需要教师在课程标准制定后严格执行,以课程要求为基础目标,在阶段性的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这一目标。例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某一阶段要掌握地理符号的相关知识,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要求,从教材出发,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行查找地区,查找相关的地理符号及其含义等,在课上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总结的内容,在这一自我实践、自我学习、知识总结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地理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

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制作出针对每次课程内容的课件,然后在课件当中明确地写清楚每次课程中的知识点、重点以及难点。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地球和地球仪”这节课时,首先需要将本次课程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如地球的概述、地球的运动、经度和纬度等知识点,同时要标清楚重点知识为经度和纬度,然后让学生提前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总结出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目标地进行学习,使不理解的地方得到解决,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 一般来说,教学评价方式的应用对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直接影响。传统课堂中,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教师从个人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单方面、孤立的评价,例如,对某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后,鼓励其再接再厉,或者对某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批评,督促其改变学习态度和方法。这种单方面的、片面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受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还集中在学生的成绩上,学生的答题技巧、答题的准确度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但是,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并不相同,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种多样,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教学实际,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教学评价的创新。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互相评价,或者邀请其他任课老师、班主任旁听,让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改变以往单方面的教师评价模式,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应用到教学当中,用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进步,增强其地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关系 杨向东/《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 是“核心素养”还是“胜任力”? 本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根据OECD的界定,素养(competence)“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源(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在特定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它超越了“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的范畴,也不限于传统意义上“能力(ability)”的内涵和外延,而是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OECD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带有明显的社会适应倾向。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个体要能够对复杂问题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知识或产品。综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例外都突出了这一立场。这些框架都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这些素养反映了个体适应21世纪的共同要求。 鉴于上述倾向,有学者认为本次课程改革应该采用“胜任力”,而非“核心素养”这一术语;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社会适应性,而对个人发展关注不够,以“核心素养”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够妥当;还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未来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高级技能,不能全面涵盖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全部内涵。 如果用于分析和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相关的课程改革趋势,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然而,如果用来评判此次以“核心素养”为设计理念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就有失偏颇了。这是因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并不是机械照搬西方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而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这种理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滦南四中高二地理教研活动(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什么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 地理科学能力既应该包括一般科学能力,也应该包括地理学科特有的科学能力。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1)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2)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3)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4)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5)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二.高中地理教学如何体现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标要改变了,新课标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我们国家有很多能人,没有人地协调观,他的能力越强,造成的破坏越大。钢铁生产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太大,因为企业主没有人地协调观,政府官员没有人地协调观,为了短期利益,大拆大建,几百亿的项目,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成了既危害人民健康,又无法收回投资的怪胎。 2、综合思维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综合思维是核心素养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条。将地球表层或其一定地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看到一个区域,先是整体扫描,说一说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人口矿产三大产业特点,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二步是局部聚焦,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性,分析其原因。大体是遵循总--分---总的思路。 3、区域认知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组织区域:使地球表层的无限多样性变得井然有序 ——教学取向:使学生具有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区域加以认识的意识与习惯。 认识区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等。 ——教学取向:掌握和灵活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评析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得失。 4.地理实践力。 我认为,地理实践力很重要,但为了安全,不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不参与观摩三大产业的生产,只是在学校里培养地理实践力,有些苍白。以新疆为例,从空间入手,解题思路要先整体扫描,然后局部聚焦,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万事都有因果。还学会了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更深了。 三.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我们需要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 第二就是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不能要求一时的成绩,更多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性格,学习习惯。 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去应对这个世界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成绩仅仅是很简单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让学生知识与技能共同发展 四.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 1.地图技能。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的类型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引导学生把握地图的“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2.空间视角。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展

我谈:核心素养

我谈“核心素养”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置于突出地位。政治课教学只有重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政治课的育人价值。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基本内涵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师必须面对的实践课题。 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 下面以政治核心素养的公共参与为例,探讨再具体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政治核心素养。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公共参与(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行为)。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首先,教师要研读课标、教材,把能够跟公共参与有关的知识、章节找出来; 其次,联系学生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公共参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适时开展时政教学,抓住教育的契机。时政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更能以情感对话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公共参与、法治意识。但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才能更有实效!课堂上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分析、去探究,在讨论中潜移默化的理解公共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再次,开设实践活动课程,模拟或者实际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模拟人大代表选举,旁听人大会、政协会、中学生进社区等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该如何有效的参与,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是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政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例如,针对城市环境,交通拥堵等实际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有价值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上传有关部门。对有关部门给予答复或采纳的,教师要建议学校德育部门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奖励。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家国情怀。进而培养学生做一个合格的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1.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2.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 3.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遵循在体育运动中应当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上述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并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核心素养学心得体会-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

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 以4C's为代表的21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素养,与农业和工业时代以读写算(即传统3R's)为代表的基本技能,是什么关系?这是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构建信息时代教育的又一问题。首先‘“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所谓“双基”)不是凝固不变、普遍有效的,而是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读写算等技能和学科知识,大多诞生于18世纪以后且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当人类迈入信息时代以后,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交往、协作等“核心素养”或“21世纪技能”日益成为“基本技能”。一些新兴的学科知识如信息科技也正在成为“基本知识”。 其次,核心素养与传统“双基”是一种包含、融合和超越的关系,而非简单叠加。核心素养并不排斥传统“双基”。我们从世界著名核心素养框架来看,均未排斥传统“双基”。如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专门列出了“核心学科”,OECD 框架和欧盟框架均关注阅读、数学、科学等学科素养。这里需要作出的改变“不是将常规认知技能(如基本算术运算)的学习从课程中剔除。恰恰相反,根本变化是不再把简单技能的熟练视为为工作和生活准备的终结目标,而是将这些常规技能用作掌握未来职场所珍视的复杂心智操作的基底。”0即是说核心素养包含并超越了传统“双基”,将之视为构成要素。 再次,“双基”的学习方式需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而发生根本改变。核心素养本质上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只能通过让学生置身真实问题情境,亲历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而培养。这里有没有“双基”的掌握与熟练?当然有。但这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间接获得的。这里再一次验证了杜威在100年以前说过的名言:知识的学习是探究活动的“副产品”。当“双基”的学习成为间接过程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副产品”的时候‘双基”的熟练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就成正比关系。当“双基”的学习脱离探究与实践而直接进行(通过直接教学而“内化’“双基”)的时候“双基”的熟练就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成反比。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并不反对知识技能的熟练,反对的是这种“熟练”以泯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等核心素养为代价。 核心素养作为一种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其本质是“道德创造性”。而崇尚“道德创造性”是儒家智慧传统的根本特征。因此,核心素养这一观念有可能沟通中国文化传统与信息时代,从而为我国构建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创造美好愿景。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精品文档 .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 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核心素养

通过创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陈庆林 摘要:小学教育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本质要求。由此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目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都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目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际情况,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以此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小学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不断提升。本文主要对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主要就如何创新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英语创新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一、概述 “核心素养”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对教育理念的积极调整。针对目前的新形势,传统的教育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发展需要,由此国家坚持与时俱进,从国家长远发展以及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方面进行的有益创新。从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出发,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强化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根据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国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直接提现,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对于国家来讲,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持的人才基础,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多方面竞争的要求。对于学生个人来讲,核心素养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可以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核心素养培养不仅仅是强化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学生的其他各方面发展都有广泛的关注,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推进,反映了我国在正确的方针政策引导下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重要举措。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来讲,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明确小学生在英语全面发展方面的要求,能够促进小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英语课堂的创新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有裨益。 二、小学英语课堂培养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的观念以及重视程度的问题。核心素养培养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提出的时间尚短,所以说要想搞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但是从现有许多教师的做法来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教师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缺乏对核心素养培养重要性的理解。观念上的认识不足导致实际上重视程度不足,许多教师不能积极学习和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样核心素养的培养遭遇很大的阻碍。 其次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而且缺乏创新精神。核心素养培养与原有的以成绩为指挥棒的培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新的理念需要有新的手段的支持,而且手段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丰富,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突出表现就是教育手段和方式落后,还是原油的传统教育手段和方式;教育手段和方式比较单一,不能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性不足,许多教师在创新性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差。 第三是评价手段不能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核心素养重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想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多方面评价,就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科.网 4.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我眼中的学前教育幼儿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幼儿核心素养 幼儿养成核心的素养,不仅有利益幼儿的身心健康,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在科学领域 例如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绳》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分为红、蓝两队开展游戏。教师会说“红队、蓝队谁最快。”幼儿都能努力地为集体获得荣誉,为集体加油、喝彩。在游戏中,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纸绳有承重力的特点。并通过实验知道拧纸的方向不同,纸绳的承重力不同。幼儿在合作游戏中,体验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培养了幼儿的实践创新、乐学善学和科学精神等素养。 二、核心素养在艺术领域 例如中班美术教学活动《梅花》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梅花视频、梅花图片,让幼儿观察并初步了解梅花结构特征。培养了幼儿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幼儿绘画时,教师要求幼儿用一支笔拿一支笔,用玩了把笔送回去,再取另一支,不能把笔弄丢了。画完了,把笔装好后整齐的放在老师指定的地方,这样笔就能保护好,延长笔的使用期。 三、核心素养在语言领域 语言是幼儿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县。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也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例如大班语言活动《有趣的西瓜皮》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看看、想想、画画、讲讲,孩子们能主动参与创编活动,用连贯的语言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核心素养在社会领域 在大班社会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促进幼儿积极与同伴合作,与同伴交往。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幼儿通过交往技能

体育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对体育教学逐渐重视。该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为出发点,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论述,并且针对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叙述。 在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并非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重点在于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小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小学教育中,体育学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能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体育运动能加强团队精神,使得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18-07-16T14:55:34.79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2月作者:赵冬梅 [导读]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其实也是中国在与国际接轨一个标志。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龙镇农场小学赵冬梅 摘要: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我对核心素养的感悟,主要从两个方面说说我眼中的“核心素养”:课堂背景以及合作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丰富背景合作交流 最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包括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新课程标准的制定,都是在培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为此,我特意去翻阅,到底什么是“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它的提出到底起源在哪?我经过整理,如下: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其实也是中国在与国际接轨一个标志。随着对教育的不断反思和重视程度的加大,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过度教学,以及能力的过度培养,而忽略了以人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会导致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受阻,造成在未来终生学习中丧失竞争能力。因此,学校教育不能用满满的知识与能力填满学生的生活,而是将“立德”作为基本,“树人”一并发展的教育理念。基于国家这一方针的提出,教育部提出了“发展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并随后给出了具体的解释: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说明我们不但重视能力,还重视品格(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一线教师,我深为国家的这一重大举措引以为傲,这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走向未来之门,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我也经常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学校的培训经验,做了如下反思,愿与同行共享。 1.提供形象丰富的背景引入新知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结论,更经历了“结论”获得的过程,感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来谈一谈如何发挥故事情趣这一特色的。孩子们自学后,我让他们每人写一个二分之一,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个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他说横线是祖先,祖先生了妈,妈有了孩子,所以先写横,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这时,我没有肯定谁的写法最有道理,而是出示一个苹果问怎样才能得到苹果的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我让同学们观察切苹果的过程,想想誰说的最有道理,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没有切的线就没有两份,所以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从两份中选一份出来,二分之一就产生了,所以最后写分子。像最有想象力的孩子那样写有祖宗有妈有孩子就能看出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通过苹果的故事来讲分数的写法,这样就有了理解,有了理解自然就有了根基,过程越丰富,越有趣,印象就越深刻,记忆也就越深刻。 提高思维训练,让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推理,渗透核心素养。在一节课的最后,我出了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心想要沉住气,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们,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孙瑞含兴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平均份数分别是16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 “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当然不是折出来的,而是找规律找出来的”,她得意的说。 这时又有好几个同学说“啊!我也找到规律了,”李晓阳站起来说;”每对折一次得到的份数都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充分培养了同学们的数学意识和数感。 2、注重合作交流模式的运用 合作交流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我在教学中有意的设计大量的合作交流机会,把它交给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面对“27+38”的计算任务,我首先让学生大胆的猜想,为了验证大家的猜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个位上7加8满十,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活动,特别是注重了引导学生观察满10根后捆成一捆的过程,以此直观地说明进位加法中进位的问题。并在竖式上将进位的过程反映出来,由此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怎样进”两大核心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过程的全面理解。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才更有意义。 在学生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思考:“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通过小组之间的探究交流活动,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从列式对位、计算顺序和进位等方面加以总结,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这样,把教师“教”的内容变成学生互动交流、相互促进的“学”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形成过程的理解。 又例如:我在教长方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准备了若干个相同的正方形彩纸,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拼长方形,然后记录下它们的面积、长和宽,再让他们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更扎实。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探究能力是数学核心的素养。 最后,我希望我对学生在这几方面的培养,可在同学们的心中种下数学的种子,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可以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它。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素养 =(知识+能力)态度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

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1) 打好身体基础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 (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 (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

小学语文老师应具备的能力与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老师应具备的能力与核心素养 小学语老师应具备的能力与核心素养教师能力素养状况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一名小学语教师,多年的教学让我体会了许多,明白了许多,教师不是园丁,也不是蜡烛,更不是神——不可否认教师是一种职业。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绝大多数是谋生者,不可避免的教书成为一部分人的谋生手段。调查表明,目前小学教师能力素养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小学语教师,我们是中化民族传统化的传承者,是带领学生领略博大精深中国化的引路人,更是发扬传统化的奠基人。语教师所具备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语教学过程。根据语教师的角色特征和职业特征,只有全面提升语教师的知识积累、能力素养,用精深的专业素养做保障,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那么小学语老师应该有怎样的能力和核心素养呢? 一、语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必要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教师要善于倾听,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表达中存在优势与不足而加以鼓励与引导。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口语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因此能说一口标准、规范、流利的普通话,掌握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是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很多语教师的话语没有语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的可爱。如果

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学习语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当代一些优秀的教师如斯霞、李吉林、霍懋征、于永正、王崧舟等都非常重视口语表达技巧,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努力追求语言的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可以说,他们教学上的成功,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运用。所以,一个成功的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教学中,朗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的情感,为静止的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其实,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老师,应当把每一节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堂,将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的,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方式。所以,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做到“低吟而体其味,诵读而达其情”,真切动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本表达的特色,读出本的价值。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学科核心素养 云南省洱源县第三中学罗送文 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英语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 识活动,获得的相关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口、笔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其恰当表达意义的手段;有效使用口、笔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应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 其构成要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英语这门学科,英语学科体现核心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 作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突出了“文化品格”这一要素,重拾了英语教学的价值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掌握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更要帮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的过程,掌握及形志学习一门语言的方法,了解英语国家乃至世界文化,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及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等文化品格。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要知晓英语学科对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培养应有的作用,要知晓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的关系,认识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化性同样重要,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任务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有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除了转变观念,教师还需要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学生文化品格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文化品格的形成则会受到教师的眼界、文化基础、思维力以及对跨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因此,教师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大自己的眼界,广泛接触不同的文化,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范畴,加强对其他门类知识的吸收与借鉴。只有教师的文化品格和核心素养发展了,学生的文化品格及其他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