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汉字文化内涵论古代农耕文化

从汉字文化内涵论古代农耕文化

从汉字文化内涵论古代农耕文化
从汉字文化内涵论古代农耕文化

从汉字文化内涵论古代农耕文化

摘要:农业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和粮食被视为立国之本,汉字里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文化信息。本文尝试回溯字源探究其文化内涵,并以此理解中国独特的农耕文化与汉字的相互性,并思索如何将汉字文化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字教学汉字文化农耕文化

一、引言历年来对外汉字教学,较重视汉字教学的实践性,相对忽略汉字文化的价值,对汉字学习趣味性和形义联系的问题关注不够。随着20 世纪80 年代文化热的出现,对汉字文化学的产生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汉字文化学的崛起,将汉字形义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延伸至文化领域。何九盈(2000)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文化学是跨学科多元化的理论,将汉字与文化因素教学相结合,是汉字教学的新研究方向。语言习得不仅关注语言本身,还关注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字与文化的深化是语言的学习也是知识的学习。汉字文化学是汉字教学的新研究维度,本文从汉字文化内涵探讨古代农耕文化,以此探求农业发展历程与汉字的相互性。

中国以农立国,兴至神农之世,农业是上古社会的主要经济型态。汉字能充分体现农耕种植、农具的发展变化及先民的思想观念,从汉字可以探究古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文字是

人类文化世界的产物,汉字独特的文字体系,保留着远古先民的

生活信息与文化内涵,汉字记录着华夏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文明的历程。远古祖先从猎狩、采摘野果到渔猎畜牧逐渐进展,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殷商时期进入农业社会,促进先民对于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崇拜,卜辞有着各种天文、农作物资料,甲骨文也有大量与农事和农业相关的汉字,对农作物的分类、命名和禾苗生长情形都做了细致的分类与描绘,文献有百谷,《说文》禾部八十七个字,蔬菜字头有八十二个,可归并出五十六种蔬菜。粮食作物分为八类四十个字,田部有二十九个字。由汉字的农作物分类与部件的应用,巨细靡遗地创造出农业用字,表现出我国对于农耕文明的重视与进步。

农耕生活方式产生的汉字,其构形充分映照了当时的生产面貌。殷商开始了播种和移栽谷物,稻作生产成为经济的来源,对于自然事物的直观感悟,有许多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用字产生,汉字如实地反映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状况,农作物的稻谷分类与造字随着农业种植与发现推陈出新。原始农业发展成熟的特点是利用并改进农具,劳动工具力、耒、犁的改进发明也充分体现在汉

字之中,农具、耕作方式的改进,记录着先民生产方式的变迁

汉字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打破时空的限制,汉字其独特的形体结构,保存造字时的文化内涵、思想意

识与观念。钱穆(1988)说:“要明白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扩大在广大的地面上,维持至悠久的时间,中国文字之特性与其功能,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陈寅恪(1986)曾经说道“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汉字是研究文化的宝贵材料,也是独特原始的史料与活化石。先民对于农业社会细致的观察,在汉字的创建中可窥见其思路内涵。

汉字的产生是观物取象,字形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与体验,古汉字的型态积淀着远古时代生产方式。《说文解字》是首部解说文字原始形态结构和考究字源的专著。本文以说文为主,初步整理上古?r 业社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业用字与粮食作物名称,以探求汉字造字的思路和意义。从偏旁部首的演化亦可以探究文化的变迁。唐兰先生(1981 )曾说:“汉字偏旁:可以指示我们古代社会的进化,因为畜牧事业的发达,所以牛、羊、马、犬、豕等部的文字特别多。因为农业的发达,所以有草、木、禾、来等字部。因为由石器时代变为铜器时代,所以有玉、石、金等部。因为思想进步,所以有言、心等部。我们假如去探讨每一部的内容,恰等于近代的一本专门辞典。”本文对于与农业相关的汉字作检验论述,也以部首作大致分类,龙部首、禾部首、田部首、力部首、耒部首、辰部首等,只选取具代表性的汉字,不—而论。试着回溯字源,以汉字的取象构形、依形定义为特征,以阐释中国独特的农耕文化。

三、汉字文化教学的应用

汉字文化开拓汉字研究的另一视野,对第二语言汉字教学亦有所裨益。汉字的特点是表意文字,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对外汉字教学应该善用文字的特征,可以将汉字与图像配合,深入汉字与文化的相连性,展示形象的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及发展变化。汉字本义的理解,可以举一反三,从字扩展到词汇与文化理解。汉字形态义,其字本义与衍生出的义项,引申义都是有所关联的,并由汉字解读连接至词汇与多义项,是故汉字教学也是汉字文化教学。

汉字与文化是学习汉语的基础。汉字的问题在于不明白汉字文化的道理,故常误用或者只识词汇而不明字义,这是源自对于汉字缺乏质的认识,无论是汉字第一语言教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都存在同样的弊病。汉字的形音义与字源探究,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从字源可以知古今、辨本义,这其实并非艰深的学问,其中蕴含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知道字的本义就不难记忆其引申义与词汇用字,汉字的扩展能够左右而逢源。在对外汉字文化教学中,依据汉字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汉字的形、义,并让学生充分领略汉字文化蕴含,提高识字的趣味性和科学实效性,学生产生兴趣就会记得牢,而且它本身就是历史文化教育,有意识地渗透汉字的文化性,能够提高汉字教学效率。

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是初级汉语难以进阶至高级汉语

教学,即使在高级汉语也难读懂文言文或者古文献,就难以深入学

习。其问题根源就在于初级阶段对于汉字的学习不够扎实,或为求教学效果而舍弃汉字根基的稳固。汉字并非无根之字,历史打造了汉字丰厚的内涵,若对汉字教学贱古重今,只重视表面书写与用字,也就是斩断古今文化的联系,高级汉语就无阶梯可拾阶而上,亦无法应用汉字的丰富张力与扩展能力,无论是教与学都应该打造深厚的汉字与文化基础,如此才能突破瓶颈的束缚,如何更科学地融合古今汉字智慧,这也是汉字教学需要深入探究的。

四、结语

汉字承载着原始农业社会生活的鲜明印记。汉字源于社会群体的需要而创造,是生产劳动的产物,原始农业的发展,在汉字中得到独特的展现。汉字显示了我国农业社会的风貌,其农作物细微的分类,反映出先民对于耕种劳动的观察。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农耕发展成熟的文化历程,也体现出古人对待大自然的敬天态度。

汉字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真实而宝贵的纪录,透过汉字能探索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形态、农具的演进及农作物的培育方

式,记录着汉字文化的发展历史,储存着农耕文化丰富的信

息,又体现出原始农业对汉字直接的影响与生成的必然性。

汉字是人从内在的主体意识评价并赋予世界某种意义。虽然

汉字历经数千年进化与演变,有些字体已经失去原先的象形

特征,或者已经丧失原来的意义,或只是抽象的符号,然而

汉字在演化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以汉字文化的视野

中国古代祭祀

中国古代祭祀 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从本质上说,祭祀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祭祀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对自然界感到神秘、恐惧有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认为是有神灵主宰,“万物有灵”的观念也由此产生,人类感激神灵,但也对他们心存敬畏,而古代先民们又相信人死后具有灵魂,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人们已经具有较为发达的灵魂和鬼神观念,并且产生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祭品 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祭祀神灵就理应拿出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为了讨好不同的神灵,祭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食物、玉帛、人牲等。古人对丰厚的祭品也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燔烧、灌注、埋、沉没、悬和投等,分别用来祭天、地、山、水等神。人牲就是以人为祭祀品,“人是神最受欢迎的牺牲”。人祭成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最高形式的献祭。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后来逐渐规范化,出现了固定的地点,主要有平地、坛,另外还有平坑、宫庙和坟墓等场地。沈阳墓园 注重恭敬虔诚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的特征之一。面对神灵一定要发自内心的恭敬,祭神时要相信神灵的存在,内心如若不相信神灵的存在,就无法与神灵沟通,如此祭祀便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祭祀的原则是“敬享”、“贵诚”。《易·既济·九五》有“东邻杀牛,不如西邻祭实受其福”之说,原因就在于祭祀贵在态度的诚敬,而不在于祭品丰俭。一般人祭祀要诚敬,天子、诸侯祭祀更要至诚至敬。由于注重恭敬虔诚,《礼记·祭义》引出祭祀“贵质”和祭祀“不数”、“不疏”的主张。祭祀“贵质”就是主张祭祀场所和使用的器物崇尚质朴。祭品崇尚用一种薄酒和清水、粗布、草席和竹席:祭祀进献的羹不加作料、祭祀用的圭不加雕琢;郊祭的场所只是打扫干净地面,没有什么建筑:天子郊祭乘坐不加彩绘的车。这些都体现着祭祀“贵质”的主张。祭祀“不数”、“不疏”,就是祭祀的次数要适中,不要过于频繁,也不要过于稀少。祭祀过于频繁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导致不恭敬:祭祀过于稀少会使人产生怠慢心理,导致遗忘。只有“不数”、“不疏”,祭祀时才能保持深厚的情感。 祭天 万物有灵的观念形成了多神崇拜,人们的祭祀对象也随之增多。在古代,各部族祭祀的对象和内容互不统属。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天、地、人,所以众多的神灵可以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祗。 在古人看来,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万物之父。它控制着万物的生死祸福,甚至是人间的改朝换代。人们对它望而生畏,自然产生了对它的崇拜和祭祀。几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或是贫民百姓,无不信天、敬天、拜天,他们都以种种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佑护。祭天大约从周王时就有了,王被称为“天子”,所以要隆重的祭天。祭天是郊祭。天的功德至高无上,祭天也最隆重。祭天突出一个“尊”字,天子才有资格祭天。通过祭天,君王的权威也会得到加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祭天与王权形成了“政教合一”的趋势。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号:40812208 班级:汽车服务工程12102 姓名:陈露露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

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达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女”为形符的字,揭示了古代的社会制度。“女”字旁的字与上古的母系社会制度有关,立姓和造字方面都从女,如西周时期的“委、姬、姚、妃”等姓。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古代残酷的刑罚制度。 (二)从形声字的声旁看古代文化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花”的声旁“化”,“财”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表示意义,如“珥”从王从耳(玉用在左边形旁写作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玉”作耳饰的文化。形声字在日常用字中比例相当大,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从会意字看汉民族文化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 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 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 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 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 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 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 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结课论文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专业:小教语文 班级:13级语文二班 姓名:闫亚峰 学号:20131105307 2015年11月16日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其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摘要]: 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为

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是包头下属的一个旗县,它又包含七个镇、一苏木、一工业区数。据不仅充分说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主流,切实反映出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形成和演变的悠久与复杂。关于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的地名由来及其演变,则是本文追溯的重点。同时对在宗教影响下的百灵庙的地名形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百灵庙康熙 正文: 我的家乡是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它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旗,地处中国北疆,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和23个牧业旗之一,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地处呼包两小时经济辐射圈,区位优势明显,素有“草原码头、陆路口岸”之美称。最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名族聚居的旗县,我们每年都会召开具有名族特色的那达慕大会。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听爷爷说在1996年1月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由原乌兰察布盟划归包头市管辖,成为包头唯一的边境旗县。全旗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83万人(蒙古族1.73万人)辖7镇1苏木1个工业园区。 关于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蒙古源流》卷6载:“凡有出力一切人等,俱赏给‘岱·达尔罕’名号。张尔田补注:达尔罕,有勋劳免差役之谓。‘岱达尔罕’,大达尔罕也。”由此可见,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最初的名字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奖赏后命名的,以受封部落蒙古族茂明安部而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达尔罕,来自外蒙古喀尔喀部。属于土谢图罕和诺颜两个部落的一个分支。康熙八年也就是公元1663年,清政府为统治出台盟旗制度分而治之,当时分为100个旗,其中内蒙古51个旗。外蒙古49个旗,其中就有达尔罕,与茂明安部落的联合,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由此,达尔罕、茂名安两个部落正式联合成为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

《中国古代的祭祀》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的祭祀》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的祭祀阅读答案 祭祀是人们通过一些特定的器物和形式向鬼神表示敬重、祈求保佑的一种活动。祭祀的对象主要为鬼、自然神以及后世产生的宗教神。 据考古资料证明,祭祀最早产生于远古时期。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鬼魂崇拜意识。考古发现,山顶洞穴遗址内人的骨骼的旁边有赤铁矿石粉粒遗存。将红色的粉粒撒在死者的身上,显然是出于某种特定的用意,或表示哀痛,或表示怀念,抑或表示驱邪避害。这表明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已经对死去的同伴产生了或敬或畏的情感,萌发了人死后有鬼魂存在的意识,这无疑是一种最原始的祭祀方式。 随着原始人类的不断进化,工具制作技术从打制石器过渡到磨制石器,产生了原始的种植业和定居式生活方式。由于种植业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促使人们对自然现象更加关注。但因为原始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便认为在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必定还存在着一种支配它们的力量。古人将这种“超越”现实和自然的力量想象成神,这也是中国古人信奉自然神的由来。在这种认识下,古人们对鬼神既崇敬又畏惧,于是便采用一些方式和方法讨好它们来表示对鬼神的敬重和企盼。 这些祭祀的方式和方法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固定的仪式:在祭祀时,人们将最好的食物、制作精美的器物献给鬼神;或用焚烧祭品冒出青烟,以示通达天神;或将酒或牲畜血洒向地面,以示告慰地神,再通过敲击的方式使器物发出声响,以此通报和召唤鬼神;还通过肢体的动作表示对鬼神的敬重,以此希望鬼神满意。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在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中,居住区的房屋均围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还发现有焚烧过的动物骨骼,表明这个中心广场在聚落成员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场所。这里不仅作为聚落成员日常聚会或一般性活动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不少遗址中,都出土了玉制的器物。其中,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玉璧、玉琮、玉钺、玉璜等大量的玉器,在玉琮和其他的一些玉器外表还雕刻有神人兽面图案。图案充满了神秘、怪异的色彩,体现了良渚人对鬼神的敬畏感。这些在后世作为祭祀鬼神的礼器出现在这一时期,足以证明祭祀鬼神已经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 原始社会时期产生的鬼神崇拜及由此形成的祭拜方式,又在后世的沿袭中不断加入新的形式、内容,最终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文化。在国家建立后,祭祀活动又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神化王权和统治的工具。殷商时期,祭祀更为盛行。商王祭祀祖先,是认为这些已经逝去的先人仍具有神力,可为后代消灾祛祸;同时也借助先祖的神力,用以协调王室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些源自原始社会、在国家建立后又被移植到政权建设中的祭祀活动,在西周时期进一步得到加强,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在周朝政权机构中,还设有掌管祭祀的官职,祭祀鬼神还被编入礼仪制度中,并对祭祀的对象和等级、陈设器物、供奉食物、行礼方式等诸多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从此祭祀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以后的历史中,祭祀鬼神一直为历朝历代所沿袭。

儒家祭祀文化与东亚书院建筑的仪式空间_柳肃

儒家祭祀文化与东亚书院建筑的仪式空间X 柳 肃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祭祀文化是儒家礼制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祭祀是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韩两国的书院都有祭祀的建筑以及相应的仪式空间。东亚书院祭祀建筑的布局有着严格的规矩,遵照传统礼制思想中的方位观念。因礼仪交往行为中的宾主位置关系形成了古代建筑(包括书院建筑)中的东西阶制度。 [关键词]儒家礼制;祭祀文化;祭祀建筑;建筑布局;东亚书院 [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7)06)0035)04 Confucians Sacrifice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Layout of the Academies in East Asia LIU Su (Colleg e of Ar chitecture,Hunan U 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Sacrifice culture w as the most dominant content of Confucians Rite culture and sacrifice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cademy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There w ere much architecture for sacrifice and much sacr-i fice space in the academies both in Korea and in China.The layout of the architecture for sacrifice must obey strict rule and follow the view of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Li thought.Because of the position of host and guest in the contacts,there w ere east -w est -step system in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include the academ y architec -tures). Key words:Confucians Rite culture;Sacrifice culture;architecture for sacrifice;architectural layout;the a -cademies in East Asia 一 儒家礼制与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礼制,而礼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祭祀,/礼有五经,莫重于祭0,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儒学研究者的重视。 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祭祀,是因为祭祀起源于中 国传统文化之根源的祖先崇拜和家族血缘关系。中国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国家。在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家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家族血统关系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关系中的一重要纽带,它维系着家的稳定性和国家社会的稳定性。而对于家来说,其创始人)))祖先便具有至高无 上的神圣地位。因而崇拜祖先、继承祖业的意识便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宗0的观念 所表达的就是后世对前世的继承关系:同姓同族称/宗族0;继承父业的嫡长子叫/宗子0;由兄弟分出的家庭叫/宗支0;礼制中主管宗族祭祀礼仪及宗族事务的叫/宗伯0、/宗人0、/宗正0等;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宗庙0。 祭祖是中国礼仪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建宗庙和祭宗庙历来都被视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0(5礼记#曲礼下6)/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实,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0(同上)由此可见宗庙之礼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祭祀0不是宗教,其实质是感恩和 X [收稿日期]2007-09-01 [作者简介]柳 肃(1956)),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古建筑保护和修复设计. 第21卷 第6期2007年11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1,N o.6Nov.2007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形声字;会意字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

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贡献及与时代的关系

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贡献及与时代的关系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二零一三年六月 正文

关键字:文字时代影响贡献 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外,还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圣书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历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圣书文字、玛雅文字已销声匿迹不再使用,且该地区现行之文字和这些古文字也没有渊源关系,故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有着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首先,汉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广的文字。其次,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它。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古代文字的重大贡献以及文字与中国国古代时代的关系。 1 文字 1.1 文字的产生 汉字是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再到楷书。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 人类杜会之初,因生产力极低,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斗争。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应运而生。但是,语言一瞬即逝,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递到较远的地方,而且,单靠人的大脑记忆是不行的。于是,产生了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这几种方法可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绝对不可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後,才有可能图画转变成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移转,变成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成原始的文字—象形文字。 1.2汉字的发展 1.2.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

中国古代真正的祭天仪式是如何进行的

中国古代真正的祭天仪式是如何进行的 因“祭天唯一指定用酒”,有关单位引来一片争议。在过去,祭天是非常正式的活动,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甚至比用兵还重要。统治者靠它垂范天下,教化民众,约束官员,当这一领域也被商业化,难怪很多人在感情上无法接受。 其实,今天的祭天不过是一次表演,和历史上的祭天不可同日而语,两者标准、规格完全不同,没必要硬性比附。 那么,真正的祭天仪式应如何? 祭天历史源远流长,据传始于黄帝。古人对祭天非常重视,以祭天的场所天坛为例,原占地272万平方米,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 明清时,皇帝亲诣的祭天典礼有“春正月天地合祀”、“春正月祈谷大祀”、“孟夏常雩大祀”、“仲夏大雩大祀”、“冬至祭天大祀”等,又有“升配”、“告祭”等典礼活动。每次祭天,都极尽奢华,仪式繁复,仪器考究。 以“春正月天地合祀”为例,牲要用28头牛,33只羊,34口猪,2只鹿,12只兔,祀前一个月供养于牺牲所。祭祀前三日,皇帝开始斋戒,前二日,书写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 皇帝由宫中外出时,还要摆列大队仪仗,这个仪仗称为“卤簿”,乾隆十三年(1748年)钦定大驾卤簿队列中,最前列的是四头大象,这叫导象,后面再跟五头大象,这叫宝象,因为身披珠宝做成的垫子,上面还要背上宝瓶,宝瓶里放着火绒、火石等,这是满洲旧俗中的必需品,祭祀时抬出来,以示不忘本。后面是乐队,然后是金辂、玉辂、象辂、革辂、木辂五种豪车,后面又是180 人的乐队。后面才是皇帝正式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 祭天典礼包括“择吉日”、“题请”、“涤牲”、“省牲”、“演礼”、“斋戒”、“上香”、“视笾豆”、“视牲”、“行礼”、“庆成”等多项仪程,正式祭祀时,皇帝需完成迎帝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等九个步骤,过程冗长,礼仪繁缛,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每个祭祀环节,都有音乐和舞蹈,但高度程式化,未必适合艺术欣赏。 明代时,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生活了很长时间,他在日记中,对当时中国的雅乐评价不高,他很奇怪,如此简单的曲调,没有和声,为什么大家却乐此不疲,纷纷称好。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反映汉民族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很好地保护和诠释了中华文化。我仅从汉文字所体现的祭祀文化来品味汉字的魅力。 据文献记载,祭祀是所有礼仪中最重要的,居五礼之首。有些已经消失,但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古代的礼仪形态。“祭祀”都是“示”作偏旁的字。“示”是“神”的本字。从“示”的字,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示部中有六十三个字,反映了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 一、从汉字看祭祀对象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神,从示,申声。本天上之电。(因为神字本申,如天

上雷电弯曲。)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祭天为禅。?o,从示,氏声,地神也。地?o,提出万物者也。天神曰灵,地神曰?o。“祖”的本义应该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的形式出现。 二、从汉字看祭祀用品 祭,《说文》释为“祭祀也,从示,手持肉。”肉食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极为珍贵,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牺牲”从字形上看都从牛,那么可以看出牛肯定是祭祀用品之一了,再看“祥”字,《说文解字》“羊,详也。”羊在古代象征善良正义,所以常用羊来祭祀。后来“牺牲”也用来指祭祀常用的指马、牛、羊等牲畜。 在古代还有一种祭品就是人。原始部落战争中战俘常被杀掉祭神。一些汉字也反映了古代的人祭习俗,比如:“孟”,《说文》:“长也。从子皿声。”本义是长子,从汉字形体上看是器皿中放着孩子,体现了古代杀首子的习俗。还有像“伐”,甲骨文字形是,从人从戈,是个会意字。好像用戈刺入人的脖颈砍头,本义是砍杀。《说文》:“伐,击也。”砍掉奴隶的头进行祭祀的习俗商代便已有之。 三、从汉字看祭祀场所 祭祀场所,一般有以下几种。

汉字与历史文化

《汉字与历史文化》读书报告 本书简介 作者:王贵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月第一版 这本书是结合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在汉字形音义的分析中阐发文化现象。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些字作为读书笔记的内容。 第一章汉字与宗法制度 “王”字在甲骨文中像一把锋刃向下的斧子,而斧子是上古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也象征着力量的权威,故而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侯”字来源于古代的射礼,古代射礼有三种:分为大射、宾射、燕射。而其所用的箭靶被称作“侯”,侯是一块挂在绳子上的方布。“侯”字后来表示人,因此在上部加了“人”旁。“礼”字的繁体是“禮”,来自于祭祀等鬼神活动。“禮”的右侧在甲骨文中上面意为玉,下面是豆,意为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由此看来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 “示”字意为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示”是天神、先公、先王的统称,而且形同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 “宗”字源于祖庙,上面的宝盖头意为房子,“示”则是祭祀对象,神主。 “申”、“电”都是源于闪电,在甲骨文中“申”字是闪电的形状,而“电”的繁体是“電”,是雨中出现的“申”,因此也是闪电。在上古时代,古人不理解闪电的由来,意为是神的所为,因此在“申”的左边加上了表示神主的“示”,就组成了“神”字。 “巫”和“觋”都是古代在人与鬼神间传递信息的使者,但是巫是女性,而觋则是男性,从“巫”字的甲骨文构造可以看出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 “卜”字的来源是商代笃信鬼神,因而具体表现就是占卜。古人占卜时将龟甲放在灼烧甲骨小坑的东侧,因此龟甲和小坑的形状就形成了“卜”字。而灼烧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就形成了“兆”字。而“占”正好是“卜”字和“口”组成,边有了表示询问吉凶的意思。“盟”字来源于古代诸侯宣誓缔约,“盟”下面是“皿”,皿是缔约时最要的用具,而“明”指的是明察事理之神,因此组成了“盟”字。 “臣”和“妾”在上古时都是指奴隶,臣是男性奴隶,而妾则是女性奴隶。“宰”由宝盖头和“辛”组成,宝盖头意为房子,而“辛”则是对罪犯用刑的刑刀,因此也表示罪犯或奴隶。但是颇为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字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地位都有所上升。 “丧”在甲骨文中是由“桑”和众口组成的,古人将“桑榆”喻为落日,并且古代丧葬时用桑为死者束发,而众口是表示人死后亲朋好友的哭喊声。 第二章汉字与军事刑律 “军”起源于我国古代军队征伐、田野在野外驻扎时,为防不测,用兵车围成圆圈,起到城墙的作用,在小篆体重,“军”字正像用兵车围成圆圈的形状。 “兵”起源于武器。“兵”上面是“斤”,斤是有柄的砍伐工具,也是战斗武器。而“兵”下面则意为左右两手,正像双手举着斤,表示武器。 “戈”是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兵器;“戟”是戈的柄顶有矛形刺刃的武器;“戉”字也起源于兵器,在甲骨文中,“戉”字好似一把锋刃超左侧的斧子,戉非常大且重,更多的作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戍”产生于守卫边疆,“戍”在金文中很像人的肩上扛着戈的形象。 “戎”字产生于兵器。“戎”的字形中有“十”,指铠甲,古代也算作是兵器;而右边则是兵器“戈”。 “殳”字来源于兵器。“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主要用于撞击。“殳”下面是“又”像人手,有手持兵器之意。

汉字与取名文化

汉字与取名文化 内容摘要:汉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这里,我们依据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来看看我们的取名,这也是个丰富的文化。我们有的取名很多,比如人取名,公司取名,植物取名等等。这些都是与汉字文化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汉文化,艺术,取名,公司,植物,博大精深。 一、汉字与人取名的文化 1、从中国的取名角度来看,有些人认为取名是有讲究的,从历史的习 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而“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在现在社会,大多数人取名都是根据汉字文化。例如,起名选多音字,名中用生僻字,起个双名,名字不同声调,字型结构有变化,用谐音的,改用古代的名字等等。他们取名想符合个人的命理,也就是说通过命理选出您的喜用神,然后根据您喜欢的字进行组合。符合个人风格及个性,取名要根据本人的性格信息来取,尽量弥补性格中的劣势,突显本身的优势,避免和家族中的同性,特别是长辈重名;符合音律学、音韵学,指取好的名字,要豪放大气、朗朗上口、好听好记,因为名字从心理学上讲,叫首因效应,是给人的第一感受,好听的名字是很容易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的。姓名,传承人的情,意志!姓名,蕴涵人的精,气神!姓名,传达着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玄机!

对潮汕祭祀文化的理解

对潮汕祭祀文化的理解 一说到潮汕地区,相信留给大家的就是三大印象,首先是功夫茶,其次是潮商,再者是潮汕人的祭祀活动,今天单说最后一个方面,潮汕人的祭祀活动 在潮汕,祭祀有一个俗称,就是“拜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是一种对神的祭祀活动。其历史悠久,祭祀对象庞杂,影响非常广泛。潮汕的媳妇从入家门后,除了相夫教子,头等大事就要继承婆婆的衣钵将这门“传统”给传承下去。说起这潮汕人“拜老爷”,学问实在太大了,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老爷”要拜,范围之广,涉及的神仙之多,超乎一般人的想象,而且不同地方还有不同的习惯,有时候不同村子之间的祭祀风俗就都不一样。每月除了初一十五(也有的地方是初二十六)要拜家里的地主爷之外,一年里还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来佛祖)、观音娘娘、土地公公、财神、月娘(月神)、门神、祖宗…… 相信很多人都了解过了,客家人,潮汕人,和福建人是古代中原民族的后裔,但他们崇敬的神明,却间接地保留了相当多的中国上古的神话,只是潮汕人本身也没发觉,那么,接下来介绍一些有潮汕的神明。 在潮汕人的家里,一般都有天公,司命公。在潮汕人出远门之前,都会祭祀天公,潮汕人敬的天公其实是三位,用专业点的词汇叫星辰崇拜,天公,原来是天,代表人物自然是紫微垣里的玉皇大帝,而南辰,就是指老人星,北斗,北斗七星,希望出门能够平平安安; 而在家里的厨房里,就祭祀着司命公,职责是一年到头长驻炉灶边受烟火,收集一家人善恶,然后过年上天打报告的灶王爷。 而在外面,一般祭祀着伯公伯嫲,龙尾爷,三山国王等。每个小孩在小时候就会去拜伯公伯嫲,让伯公伯嫲收为义子或义女,保佑他们平平安安的长大,在孩子十五岁的时候,出完“花园”也就是潮汕的成年之后就不用去祭祀伯公伯嫲了:这是在潮阳地区特有的神仙,是潮阳练江的河神,能和三山国王分江而治;原是揭西祀巾、明、独三座山神。真真正正的潮汕本土自产神明,因为是潮汕地区主要神明,潮汕地区的大神庙都是他们的享祀地盘,相信它们应该是潮汕地区乡村里的老大,潮汕人在政治上始终都无法实现独裁,连精神领袖都必须选择三权分立,神明也不例外。 在潮汕,“拜老爷”除了烧香烧冥纸外,也有“问杯”形式。拿两片由竹头或木头制成的杯,祈祷后摔到地上。如果两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两面都成正面,则是“稳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则为“圣杯”,是吉兆,预示着祈告内容可以实现。这种形式也用于跟神的对话,圣杯则表示神灵同意你的请求,反之,则不同意你的请求。 为何潮汕人会信奉如此众多的神明呢? 潮汕人爱烧香信佛,但能让潮汕人真正膜拜的是祖先,崇尚的是心中的神明。据史书记载,自古以来黄炎子孙就有祭祀的习俗,潮汕人只是把它保留而且改进了而已,祭祀祖先是一种感恩的表现,而拜神明也是如此,在潮汕,所谓的神明就是对人类做出大贡献的人物,所祀之神都是在当地曾做出贡献的有功之士。 一提起潮汕人就知道他们喜欢拜神,认为潮汕人非常迷信,其实,这是不了解潮汕的人文习俗。西方人信的是耶稣,潮汕人信的是神明;西方人要做礼拜,潮汕人要过节,西方人要忏悔,潮汕人要祈福,目的都是在心中追求一种信仰,树立人的自我信心。 一到游神吉日,各乡村举乡一齐出动,操办祭品和游神节目,有的村庄会先贴告示,告明游神路线,然后求签择吉辰抬神出庙到乡村街巷巡行,称为游神,俗称“营老爷”。游神方式各乡各有特色,最普遍的是以带梢叶的青竹竿挂灯笼为前导,灯笼上书写有“合乡平安”、“五谷丰登”等字样。马头锣开路,后面依次是虎头牌、高灯彩旗、彩标、花灯、涂戏、潮州大锣鼓乐队,最后是安有诸神塑像的老爷轿。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 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 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 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 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 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 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 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 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 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 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 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 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 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 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 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 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

从汉字看古代兵器的演进

2009.Ⅰ文化教育研究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并沿用至今的表意体系文字。古老的汉字以其强盛的生命力,承担着记载、传承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功能。汉字的表意性,尤其是汉字的形体特征和独特的构造法,为我们从中探寻历史文化的生动印记提供了可能。军事现象作为人类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在汉字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先秦时期的兵器状况,在汉字中得以充分体现。军队的武器装备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在汉字中,我们也可以寻觅到武器装备不断演进的足迹。 夏代铜石并用,武器的制作工艺落后。商代青铜冶炼业技术比较发达,戉、矛、戈等兵器开始使用青铜铸造。例如:“戉”字像一柄有月牙的大斧,《说文·戉部》:“戉,大斧也。”字形甲骨文作,为整体象形字。因多为铜制,后又增“金”旁作“钺”,《玉篇·戉部》:“戉,又作钺。”这是一种劈砍工具石斧演化来的劈杀武器。斧钺形制相同,区别在于大小,《说文解字》:“大者称钺,小者称斧。”钺既大又重,古代更多作为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而使用的。《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天子赐钺,则表示授予征杀之权,类似于后世的尚方宝剑。“矛”,是古代狩猎的工具,同时也是最主要冲刺的兵器,故《周礼》称其为“刺兵”,字形金文作,象征尖直刺穿之状。为矛头的象形字,于省吾《胼续》:“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所以纳柲,一侧有孔耳,耳有孔,盖恐纳柲于銎之部固,以绳穿耳以绕之,亦有两侧有耳者。”最初是木矛、竹矛,后为铜矛、铁矛。“戈”,也是古代的狩猎工具,同为最主要的武器。戈比矛产生晚些,甲骨文作,为戈整体象形字,中上部横画为戈头,中竖为戈柄,戈柄顶部右斜之断画为柄冒,底部短横为鐏。戈为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兵器,其柄称为柲,柲的顶端有冒,称“柲冒”。商、西周时柲冒大多为木制,少量为铜铸。柲的底部有铜套,称“鐏”。戈头铜制,其长条形锋刃部分称“援”。与柲连接插入柲内的部分因在柲内,故称为“内”。“胡”的本义时兽颈下的垂肉,援靠近柲而下垂部分有入兽颈下的垂肉,故称“胡”。援靠近柲的部分有孔,称“穿”,用以穿皮绳与柲捆绑固定。戈的杀敌方式时钩挽或啄刺,主要是钩挽,故又称“勾兵”。戉、矛、戈在原始社会早期实质上就是人们的劳动工具,战斗中随手拿起也就成了战斗工具。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决定了当时的木石兵器的原始和简陋。 西周兵器多为青铜质地,出现了兼备戈、矛功能的戟和可刺可斩、便于近战的短剑。“戟”是在戈的柄顶有矛形刺刃的兵器,少数为戈与刀的合体。戟是在戈、矛的基础上演化而成,可象戈一样勾喙,也可像矛一样直刺,是具有双重功能的武器。戟与戈、矛相比杀伤效能高,而且戟的发明制造就是为了战争之目的,不象矛、戈阐释时既用于劳动工具又用于武器。因此,戟这种武器很快成为当时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它的多寡往往标志着战斗力的强弱。戟的勾啄、击刺效能由于盔甲的制作,而逐渐降低。后被新式武器枪代替,成了后世的仪仗、卫门器物。 斧、钺、矛、戈、戟等都属于古代的长兵器,与它们相对的剑、刀、鞭、匕首,是短兵器。春秋战国时期治铁业兴起,武器的形制得以改进,出现了铁铸的剑、刀、矛、匕首等兵器,短兵器最早是匕首,刀、剑均由它演化改制而成。短兵器只能用于近身的刺杀和防御,长兵器,比短兵器使用的距离长了,可用于远身的刺杀,但它在空间上的缺欠亦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强弓劲弩弥补了矛等缺陷,成为古代战争的重要武器之一。“弓”字甲骨文作,像一张弓的侧面。弩,就是有臂的弓,用机械代手臂发射的弓,这样,“弩”既能代替臂力又能准确中的。 弩出现后,军界重视,大量制造使用。《战国策·韩策》记载:“韩国以强弓劲弩著称,一般可远射六百步”。弩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对准目标瞄准后,扣扳机,箭即射出, 命中率很高,杀伤力很强。弓所使用的“箭”,本义是竹,故字形以竹为义符,《说文·竹部》:“箭,矢竹也。从竹,前声。”因矢 杆由箭竹制成,故也名矢为箭。但在古代仍是有区别的,弩使 用的“箭”叫作“矢”。“矢”字本义矢弓弩所发之箭,《说文·矢 部》:“矢,弓弩矢也。”甲骨文作,箭形,锋镝、箭杆、尾羽俱全。 原始的箭,形制简单,只是削尖的树枝或竹子。为了射出的箭杀伤力强,而在箭头上按上石、骨、贝之类,又为了保持飞出 的箭准确射击目标,又在箭杆的尾部系上羽毛。 抛车,是根据弓箭的原理,制造出来的一种抛掷石弹的攻击武器,多用于攻城,又名砲车或礮车。古汉语中“抛”,掷石也。“砲”字从石包声,即源于此。《前汉书·甘延寿》张宴注, 有“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的说法,可见 战国前就有了抛车。《后汉书·袁绍传》云:“曹操发石车击袁 绍军中,呼霹雳车”,这种车就是礮车。“礮”这个字生动地反 映出“驾车以机发石”的古炮操作原理和古代攻城作战方式。“礮”字后来演变为“砲”字。这一演变反映出“以机发石”已不仅仅在战车上进行,因此,象征战车的“马”和“交”(连接之义)被省去了。“砲”字后来又被“炮”字取代。“炮”原是古代一 种烹饪方法。《说文》曰:“炮,毛灸肉也。从火包声”。段玉裁 注:“灸肉者,贯之于火。毛灸肉,谓肉不去毛灸之也。……周 礼封人:毛炮之豚。郑注:毛炮豚者,焰去其毛而炮之。内则注 曰: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礼运注曰:炮,裹烧之也。按裹烧之即内则之涂烧。郑意诗札言毛炮者,毛谓燎毛,炮谓裹烧。 毛公则谓连毛烧之曰炮。……毛与炮二事,郑说长矣。”古人用“炮”字兼表“砲”意,显然是由于炮的制作原理和操作技术 发生了变化,炮从石从火,说明它不再是发石机,而是以火药 为发射燃料、以爆炸为推进方式的真正的火炮了。在汉字的 初始阶段,尚看不到“火”与“铁”与战争联系的迹象。据专家 考证,127个以“火”为义符的字中,没有专为战争和武器而造的;210个以“金”为义符的字中,只有少数几个表示杀戮义的动词,或与武器有关的名词,如“锥”、“锐”、“镖”等,而绝大多 数是与战争和武器没有关系的表示金铜器物的名词。这一现 象说明,囿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能力,金属在战争中 运用还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只限于锻造一些小型兵器。古代战争对金属的高度重视和大规模运用,是在火药、爆炸、原始 机械发明并广泛使用以后的事。“炮”字是从“砲”字演变而来 的,而“砲”字又是从“礮”字演变而来的。这一演变过程,反映 了原始火炮的发展脉络,在文字上也反映出冷兵器向火兵器 发展的轨迹。 兵器是战争起源的重要标志,也是战争发展阶段的一个 主要依据,兵器发展变革的脉络往往反映着战争发展变化的趋势,而用汉字书写的古代文字所标示的武器名称,又记录着我国古代兵器的演变轨迹。正如汉字学家苏新春先生所指出的:“分析汉语中兵器类基本词的构成与发育情况,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古代社会兵戎相见的全景图。它是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认识水平、社会矛盾、国家关系、征服自然、驾驭众生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郑百灵 从汉字看古代兵器的演进 程奕 (武警广州指挥学院,广东广州510440) 33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