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求平均数 教学设计与评析

求平均数 教学设计与评析

求平均数 教学设计与评析
求平均数 教学设计与评析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四个步骤。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在练习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知识,从而也发现了其它的一些问题,再次解决问题。学生在反复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整堂课都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借助多媒体和学具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富有人性化的氛围中积极探索,从而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师:拿出圆形学具按要求摆放,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 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要指一生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其他同学在桌面上摆。

问: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是多少?

师小结: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用数据的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a)师:课下,老师让你们收集了一些信息,下面各组说一说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你们组打算解决关于平均数的什么问题?

生1:我们组收集了我们班5位同学的身高,我们组打算计算一下这5位同学的平均身高。

(生边介绍边投影出示关于身高的统计表。)

师:在未求出平均身高之前,请你估算一下平均身高的所在范围和平均身高大概是多少?(生估算。)

[评析: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收集、组织材料的能力。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想要解决

的问题,让学生有了充分的选择权与自主权。学生在这种宽松、融洽的氛围中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年级学生平均身高的推测和平均值范围及平均数的估算,是对学生统计观念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说一说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在下一步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了自已身边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为教学和练习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可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统计方法就是解决如何从样本来研究总体的问题。在应用练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当有一组学生算出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据这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来推测全班、全校、全市乃至全国三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运用统计方法的自觉性,使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落实到实处。在这一环节教学中,还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平均数的范围和平均数的值,渗透估算的思想,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认识年月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 南团小学:肖艳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例1及“做一做” 【设计思想】 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一些重大的节日引入时间概念,运用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计算一年有多少天。 【学生分析】 “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时间生活经验。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掌握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大月、小月的知识。 (2)使学生掌握大月和小月各有多少天,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描述与时间有关的事件,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大月、小月各有多少天。 【教具准备】课件,2017和2016的年历卡,活动探究卡,课前预习,完成书上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这样一句话,大家听过没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珍惜时间)描述时间的单位,已经学过了哪些(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这些都是较小的时间单位,如果要描述较长的时间,该用谁做单位呢(板书课题:年月日)2.关于年月日,你了解多少这节课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了解有关年与日的知识,新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3、想知道年月日的由来吗在宇宙中有很多的星球,比如太阳,地球和月亮,它们都在不停地转动。(课件出示图片) 4、年月日这三个朋友很神奇吧它们还能帮咱们记录着生活中一些有意义或者特别的日子呢!来看(课件出示:儿童节,国庆节,劳动节,教师节,植树节,建军节图片标注分别是几月几日)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年历 老师看大家对年月日这么感兴趣,准备送给大家一份礼物,这可是他记录时间的法宝,你知道是什么吗 1、猜谜语:一张宝宝真神奇,印的全部是数字。 要知几日星期几,一查它就告诉你。(年历) (课件出示一张年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年历上面记录了些什么(月份、日期、星期、节日等等)。 (二)大月、小月、特殊月的探究 1、大家可别小看它,它里面可是藏着许多的小秘密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的火眼金晶观察手中的年历(每个小组发一张2017和2018的年历),思考活动卡上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自学提示: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年历,完成每月天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2)交流你是如何算出全年天数的;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江北区朝阳河小学明梅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

年月日教学设计与反思

《年月日》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1,3,5,7,8,10,12月是大月,4,6,9,11月是小月。 3、了解平年和闰年以及它们的判断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合作意识。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大、小月天数的记忆;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1.上个月咱们中国发生了一件大喜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瞧!这是什么场面?你知道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吗? 3.这里有几个时间单位,你能找出来吗? 4.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年、月、日》 (2)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哪些?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大月、小月 1.那是不是这样的呢?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年历卡,任意选择几份年历进行观察,把1—12月份的天数填入下表。

2.学生填写表格、观察、发现。 3.汇报: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交流把板书补充完整。4.老师也填写了几年的年历,看看和你们发现的一样吗? 5.有什么办法能够很快地记住大小月呢?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用拳头记的方法和编口诀记的方法。 6、通过游戏练习判断大月、小月 (二)认识平年、闰年 1.计算一年的天数,引出平年和闰年的概念。 2、引出2月: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哪个月的天数? 3.填写表格:把1997年-2004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 4、认真观察,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5.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得出: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6.学会推算下一个闰年是什么时候?

“东南西北”教学设计与评析

东南西北”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东南西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培养方向感。 2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与位置。 3了解平面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观察活动:(1)太阳从哪里升起,又从哪里落下(2)学校操场周围有哪些景物 2拍摄校园景物并制作成小卡片、相关的课件、太阳图(贴在教室东面的墙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猜谜语:有位勤劳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学生猜谜语引出太阳。)师:太阳公公每天早晨从哪边升起(东边)你能用手指出来吗傍晚太阳又从哪边落下

(西边)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东、南、西、北” 。) 2 引出课题:东南西北。 〔评析:结合“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巧妙借用谜语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说中辨 1 找一找:找教室里的东南西北。 师:我们教室里也有东、南、西、北,东面在哪儿你还能找到哪个方向(学生找的方向意见不一致。) 2 读一读:边读儿歌边找方向。师:怎样很快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呢有一首儿歌能帮助我们,你知道是什么儿歌吗(出示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1)以你为“中心” ,你能边读儿歌,边用手指出方向吗(请一名学生面朝东面,试着边读边指方向,师适当指导。)(2)全班学生集体面朝东面,边读儿歌,边指出前后左右的四个方向。 3认一认:不断改变学生正面朝向,辨认四个方向。 现在请大家面朝南,再指指看,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 么方向如果面朝西呢…… 4辨一辨:刚才我们面朝的方向改变了,什么是不变的引导发 现:东一一西,北一一南。

最新整理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之《我来画棵家庭树》

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之《我来画棵家庭树》 【教学目标】 1、让孩子认识家庭,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2、知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认识自己的社会关系。 3、培养孩子关爱家人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认识自己的家庭,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认识自己的社会关系。难点:懂得家庭中亲属关系的称谓。 【教学准备】 图片;学生准备:家庭照片一张;一张画有大树的画 【教学设计】 一、欣赏音乐,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及一家人的图片。 2、说一说你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介绍自己的家。你能带上你家的照片上讲台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家人吗? (1)学生上讲台,投影照片,介绍家人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二、画画我的家庭树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个家庭,是你天天生活着的小家庭,其实我们还有一个大家庭呢!除了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我们还有许多亲戚!比如我家的亲戚有外婆、外公、叔叔、等等。那你有哪些亲戚?(指名学生自由说一说)

2、谈话:看来我们的家庭成员很多,就像一棵大树那么茂盛,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这个大家庭称作“家庭树”了。今天我们说来画画我们的“家庭树”(出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把大树已经设计好了,今天你能把你知道的亲戚包括你的家人画到这棵大树上吗或者把他们的称谓写到这棵大树上吗? (2)学生动手画一画或者写一写 (3)展示作品,评一评学生上演示台展示,并介绍家庭树。请别的学生给他点评一下 3、理关系:同学们,你们来看看我的家庭树是什么样的?(多媒体播放) 这么多的称谓写在一团了,有点乱。下面我们一起来理一理。你能有什么好方法把他们的关系理出来。(生自由回答)我也有个好主意,我们可以把爸爸这边的亲戚归为一类,妈妈这边的亲戚也归作一类这样是不是很清楚。 (1)师生共同理一理爸爸这方的亲戚,填一填家庭树。 (2)小组合作理一理妈妈这边的亲戚。 (3)反馈,全班交流。三、对儿歌,认识亲属称谓 1、下面老师要进行一个小测验,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把他们的关系搞清楚了。(多媒体出示) 爸爸的爸爸叫, 伯伯的妻子叫, 爸爸的妈妈叫, 伯伯的孩子叫, 爸爸的兄弟叫,

四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7-29页例2、例3,第29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得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问:①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②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问: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问: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

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

年月日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及课后评议

《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看年历,在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3.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认识大月、小月。 教学难点: 识记并灵活应用大月、小月的天数及学会判断平年、闰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记得自己的生日吗?是不是每年都过呢?可是小强却跟你们不一样,他都12周岁了,只过3个生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想知道吗? 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好,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年历),是哪一年的年历? 1、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1)你们的手中也有这样的一份年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一年有12个月。 生:我发现了一年有12个月。 师:你们的年历上一年都是12个月吗?你说 生:我拿的是1998年的,有12个月 师:看来,同学们一下就从年历上发现了年和月之间的关系,那就是一年有12个月。 ②认识大月。 师:再仔细观察每个月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有几种情况? 生:我发现了有的是31天,有的是30天,还有的29天或28天。 师:也就是每月的天数是不完全相同的。 那谁能在年历上找一找,在12个月当中,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 (生说,老师点课件出示) 你们注意到了吗?这位同学是按照从1月到12月依次观察的,这样有序观察就不会遗漏了。来,我们也像他一样把这几个月说一遍。 师: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你们年历上,大月是哪几个月?(指名说)其他的同学,你们的年历上大月也都是这几个月吗? 看来不管是哪一年,大月都是这几月。一共几个月(7个) ③认识小月。 再接着找,30天的是哪几个月?(生说,师课件展示)

江南春-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南春>>教学设计和反思 张 灯 贵 冠县辛集镇齐庄小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江南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想 《江南春》这首诗,主要是借景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从这首诗中清楚地看出,当时统治者完全没有居安思危的心思,还在像南朝统治者一样大建寺庙、楼阁,以求神灵保佑,使其江山永固。作着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又不能向当朝最高统治者言明诉说,只好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寄寓在这首诗《江南春》中,希望借这首诗能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课上要让同学们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学这首诗不光要会背、会写,还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诗人是创造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都写了进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课文中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小组合作,借助资料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 4读中感悟,并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运用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故事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后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动用多种器官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描写江南美景的诗词和图画。 2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现在到春天了,以“春天”为题展开讨论。春天来了,你在校园中,上学的路上,你又看到哪些与冬天不一样的场景? 春天来啦!校园花池中,冬青由青变绿,花儿次第开放,操场上,角落里,小草绿了,野花绽放,柳树发芽了,小河的水哗哗的淌起来,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春天万紫千红,千姿百态,

家庭树教案

家庭树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课题:家庭树 摘要:本篇教案《家庭树》,是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幸福家庭伴我成长》的第二课时。整篇教案分为:课前准备、画家庭树、向你说说我的家、尊重长辈的礼节和总结五部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特别生活化,也特别有趣味性,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画家庭树,理解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激发对家庭的热爱之情。本人认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应该创新,改进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高高在上”的想法和认识,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并依据教材,上好每一堂课,而不是教教材。 关键词:生活的地方、成长的摇篮;展示自己带的全家福照片;尊敬长辈的礼节;孝敬长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家庭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激发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孩子关爱家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亲情,萌生对家庭的热爱,得到亲情的体验。 教学难点: 1、懂得尊敬长辈的一些礼节。 2、懂得家庭中亲属关系的称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片、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学生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调查。 学生准备:家庭照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指名学生,问:“你能告诉大家,你家有几口人分别是哪些人吗” 教师小结:“是呀,我们小朋友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有的是由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这就是两代人在一起生活的小家庭;也有的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这就是三代人组成的大家庭。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成长的摇篮,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家就是一棵‘家庭树’。” 揭示课题:家庭树(板书课题) 二、认识家庭,画画我的家庭树 1、教师出示:“我的家庭树”(图片)。 问:你能把自己家人的称呼填在家庭树的恰当位置上吗 2、教师提问:该从何处入手填 3、交流。(1)从下往上填(为什么)

平均数教案.doc

平均数 【案例背景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我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足球!”“篮球!”“乒乓球!”…… “呦,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有!” “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吴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我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求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提出的问题。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汇报交流: (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年月日教学设计及反思

“年月日”教学设计东湖学校卫延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46页到49页以及课后练习题。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知道每年有12个月和每月有多少天,帮助学生建 立较长时间的观念。 2、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 是闰年。 3、在经历探索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 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以及探究与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理解闰年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年历若干。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交流。

同学们,数学王国就像一个迷宫引人思考探索,今天我们就去数学王国去探秘,有兴趣吗?先来一个谜语考考大家 吧。(课件出示谜语)。 2、导入新课 (1)提问:日历有什么作用,谁来说一说? (2)板书:年月日 二、讲授新知 (一)、认识大小月和二月。 1、说起年月日,老师想起了几个纪念日,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习题) 2、观察手中年历回答问题(课件出示) 3、老师介绍大小月并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3、5、7、8、10、12,(31天) 小月:4、6、9、11;(30天) 28天(平年) 二月 29天(闰年) 4、说一说自己的生日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二)学习平年,闰年 1、初步认识平年和闰年(课件出示你知道吗)

2、学生阅读并记忆,学习用二月份的天数来判断平年和闰年。 3、给出历史上二月份的天数让学生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三)深入研究,了解闰年。 1、如果不给你二月份的天数该如何判断呢? 2、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1)、组长组织组员完成表格。 (2)、仔细观察手中表格和上面表格,发现其中规律。 (3)、根据发现规律,探索判断闰年的办法。 (4)、用探索的方法计算2012年是不是闰年,并用手中年历验证。 (5)、集体汇报交流。 3、练习: 下面年份是闰年的画横线 1840 1996 1949 1997 2000 4、进一步说明整百年不闰的原因。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判断。 2、填空: (1)一年有()个月。其中,()个大月,()个小月。 (2)闰年的3月1日前一天是(),平年的3月1日前一天是()。 (3)七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3、学习拳头记忆法。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与评析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与评析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孙艳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设计秉承这样的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教师训练的意图和训练的技巧藏起来,以读激情,以情带读,以读传情,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四次对话。 情感与态度:通过想象,深入感受小鸟寻找树的心情,领悟童话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悟童话的特点,尝试改写童话。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交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根据提示说说。)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朴实,浅显易读,生字较少,因此初读时重点放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上。给出必要的提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质疑问难: 1、学贵有疑,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能解决的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2、学生讨论后质疑,师生共同梳理真问题。 问题预设: (1)大树已经被砍倒了,为什么小鸟还要一次次的去寻找? (2)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心里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疑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看看学生通过自读能够获取哪些信息,能够读懂些什么,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定进一步的教学方向。)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统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统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邻水二小鲁元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材简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应用的数学意识,使其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小学数学教材,在二年级(下册)安排: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获得不同的数据;三年级(上册)安排:条形统计图。 本册教材,安排了平均数的相关内容。日常生活中,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速度等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 这部分教材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此统计量的教学,更侧重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讨论的过程,灵活地选择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平均数解决问题的需要,学会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游戏吗?好玩吗?(出示套圈情境图)你们看,这是三年级的同学在进行男女生套圈比赛呢。 2.(出示统计图)提问:这是男女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这是什么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简单介绍一下男女生的参赛情况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再问:比赛结束了,你觉得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同桌讨论,说明理由。 交流不同的方法(预设) A:女生投得准,女生投中最多的是10个。 提问:认为比较男、女生投中最多的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B:女生投得准,女生投中的总个数比男生多,30-28=2(个)。 提问:认为比较男、女生投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2. 追问:不能比每个人套中的个数,也不能比总数,这可怎么办呢? 交流:用平均水平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 引出课题: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就是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3. 提问: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么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 同桌讨论方法,交流出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问:你是怎样移的? 指名学生说一说,课件演示方法。 谈话:当数量较少时使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比较方便,如果数量很多的时候,我们再一个一个的移还方便吗?那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交流小结:还可以用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再分。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展示答案,集体订正。 4. 提问:那现在女生套圈的平均数你们会求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集体交流答案。

年月日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年月日》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吗?谁愿意把你的出生年月日告诉大家?今年几岁了?老师记住你的生日了。 师:那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吗?我先不告诉你们,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年月日”(板书课题)的知识,只要你掌握了这些知识,你就可以准确的推算出老师的生日了,到时候老师邀请大家吃大蛋糕好吗?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一)、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以及平年、闰年 1、师:以前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年、月、日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结: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其实啊,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里面还藏着许多秘密,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年历,让年历把这些秘密告诉你。 2、师:现在我们四人小组中都有一个小袋子,这个袋子中装的是一年的年历,待会我们四人小组合作,用你喜欢的方法给这12个月分分类,把同类的粘在一起,看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快又好。 师:哪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你们是按什么分的?分成几类?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是按天数的?(再请两个小组上台来展示) 师:分类的标准有很多,我们先来研究按天数分的规律。 3、师:大家仔细观察这3个小组分类的结果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师:不管是哪一年,有31天的月份都是:1、3、5、7、8、10、12月,有30天的月份都是:4、6、9、11月,有的2月有28天,有的2月有29天,我们都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板书),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那2月是大月吗?是小月吗?它是一个特殊月,我们还把2月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板书),把2月有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板书)。

江南春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南春教学设计与评析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江南春>>教学设计和反思 张 灯 贵 冠县辛集镇齐庄小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江南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想 《江南春》这首诗,主要是借景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从这首诗中清楚地看出,当时统治者完全没有居安思危的心思,还在像南朝统治者一样大建寺庙、楼阁,以求神灵保佑,使其江山永固。作着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又不能向当朝最高统治者言明诉说,只好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寄寓在这首诗《江南春》中,希望借这首诗能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课上要让同学们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学这首诗不光要会背、会写,还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诗人是创造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都写了进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课文中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小组合作,借助资料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

4读中感悟,并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运用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故事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后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动用多种器官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描写江南美景的诗词和图画。 2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品德课《家庭树》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家庭树》第二课时教案 茅佳丽、陈俊玲、朱楠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理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称谓,完成家庭关系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学习谚语、画图等方式辅助教学,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家庭成员关系及尊老爱幼的美德。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懂得孝敬长辈,礼貌待人。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检查:“画一画我的家庭树”的作业。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我们的家庭一般是由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也有三代人或三代以上的人组成的大家庭。同学们也都分享了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你们之间的趣事。 那么还记得上节课留下的作业吗?就是“画一画我的家庭树”。(课件) 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填一填这棵家庭树?说说为什么这样填。长辈们就是我们的根,所以做人,不能忘本。 看来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已经对家庭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让小考官来考考你吧! (二)游戏引路 1、连连、猜猜 游戏一:连一连 外婆爸爸的弟媳 叔叔爸爸的弟弟 婶婶妈妈的妈妈 阿姨爸爸的妹夫 堂兄爸爸兄弟的儿子 表妹妈妈妹妹的女儿 姑父妈妈的姐姐 同学们的反应很快~ 游戏二:猜一猜

看,老师还带来了其他照片呢。这位是我的妈妈的哥哥,请说说我应该叫他什么?这位我叫他堂兄,请猜一猜他和我是什么亲戚关系?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想玩吗?拿出准备好的照片,想好要问的问题,来考考你的同学吧。(略) 2、看谁反应又快又准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抢答比赛,看谁答得又准又快。 (师宣布比赛规则,各小组选出代表成员) 课件展示 1.爸爸的爸爸是我的() 2.爸爸的妈妈是我的() 3.妈妈的爸爸是我的() 4.妈妈的妈妈是我的() 5.爸爸的哥哥是我的() 6.爸爸的弟弟是我的() 7.爸爸的姐妹是我的() 8.妈妈的兄弟是我的() 9.妈妈的姐妹是我的() …… 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再进行抢答了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想一想,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呢? (可能会问:①我是爷爷奶奶的②我是姨妈的 ③我是叔叔的④我是外公外婆的……) (三)画画家庭关系图。P55 1.学生填写手中的家庭关系图。 2.展示。(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增删图中的小房子和小人) 3.讨论:哪些是长辈?哪些是同辈?你是第几代? (四)我们应该这样做! 师:正是因为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有了爸爸妈妈。也正是因为他们辛辛苦苦把爸爸妈妈抚养成人,你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都是长辈,值得你去尊敬。 1.课件出示两句古训。(齐读、背背) 2.议一议自己对这两句古训的看法、理解。

平均数优秀教案

平均数的复习 【教学内容】 复习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复习求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磁铁卡丁,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用熊猫和刺猬进行的两次定点投篮比赛的动画导入。 1. 第一次两队参赛动物只数相同,出示第一次比赛成绩,让学生比较哪一队获胜。 2.第二次两队参赛动物只数不同,出示第二次比赛成绩和熊猫、刺猬的对话,它们谁说得有道理?你认为怎么比较才公平、公正呢?引出课题:平均数的复习。 二、复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及意义 1.学生动手移动圆片使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再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汇报。(用课件展示

出学生回答的方法)总结出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求总平分。根据求总平分的方法写出算式,得出数量关系: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2.学生小组内分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出刺猬队的平均成绩。然后说说你的求法。(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汇报。)教师: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现在你们知道第二次比赛怎么比较才公平、公正了吗?哪一队获胜?为什么? 3.让学生把平均数和原来那一组数比较,发现平均数的特征: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比最大的数小。 三、生活中的平均数。 1.平均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平 均数)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平均数的算法和特征。 2.这不,有一个同学就遇到了关于生活中平均数的难题,我们 一起来解决吧。(课件出示)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题。(课件出示) 五、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公开课《年月日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年月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年月日的认识》。 设计思想: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交流,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推进课堂,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完成形式多样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学生分析:“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有一些了解,但对闰年平年的有关知识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的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03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①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④二月份有多少天?⑤一年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平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