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 二轮考点突破复习 6.2文言文翻译的破解 准确翻译虚词 新人教版.doc

高考语文 二轮考点突破复习 6.2文言文翻译的破解 准确翻译虚词 新人教版.doc

高考语文 二轮考点突破复习 6.2文言文翻译的破解 准确翻译虚词 新人教版.doc
高考语文 二轮考点突破复习 6.2文言文翻译的破解 准确翻译虚词 新人教版.doc

2011二轮语文考点突破复习6.2文言文翻译的破解准确翻译虚词

一、(2010·江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

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属:连接

D.公愀然

..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解析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B.武康为公令于.军曰

不求闻达于.诸侯

C.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解析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D助词,都可译为“啊”;C项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A.至阵,士卒帖然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B .及归,公又请殿将

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而乱行者,斩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D .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解析B、第一句是说王德用勇挑重担。C、第二句是说王德用谦逊的美德。D、人们对王德用的态度;士大夫对王德用的态度。显然不切题。

答案 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解析B项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答案 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军人敢于依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整治

(2)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

王身边了

(3)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

【参考译文】

王公德用(公:尊称。讳:名。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指出避讳的名字。译者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人。

至道(995~997,是宋太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3年。至道三年三月宋真宗即位沿用)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963~1004,宋朝党项割据首领,西夏地方政权的创建者)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横山县西。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后魏灭其国,置夏州,治巖绿县。隋改置朔方郡于此,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西夏所自始,元时州废)。在这时,王德用在父亲身边担任西头供奉官(宋宦官阶官名。原名“内西头供奉官”,政和二年改名“左侍禁”),年龄十七,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亲自率领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

行!”到了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

明道(1032~1033,宋仁宗年号)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不经过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强谏(争:“诤”的本字。强谏;规劝。此处译作“抗争”也可。译者黄运华注)道:“军人敢于依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整治;况且,军职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一定使军人深受其害。”明肃太后坚决不要求王德用执行,公坚决不接受命令。不久太后也觉悟了,最终听了王德用的劝谏。因此宋仁宗认为王德用贤德,就让他担任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王德用坚决地推辞道:“臣(武人:指军人,此处谦称自己)没有学问,不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

起初,有人认为王德用威名天下皆知,相貌奇伟,恐怕不是做大臣的相貌。御史中丞孔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天子不得不让王德用去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前,宋仁宗赐手诏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死了,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人,现在死了。”王德用忧愁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用来侍奉国君的忠心就该是这样的,可惜啊,朝廷中没有一个忠臣。”

嘉佑(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他在位一共用了九个年号。译者黄运华注)九年,王德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

王德用忠诚老实,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不疑心,不诘责别人的小过错,远看他凛然不可侵犯。等到接近他,就会发现他温柔和蔼的样子。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

待人。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散发给亲友乡邻。他善于治军,对士兵宽厚仁爱,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与士大夫交往,大家也大多佩服他的度量,认为他没有值得窥伺的地方。

二、(2010·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

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及属.稿属:撰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贾:商人

解析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答案 D

7.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②立许字以女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解析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所以选择B项。②③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②③⑥的选项可以排除。

答案 B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解析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世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

(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参考译文】

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正派人,他告诉我有关周维城的事非常全面具体,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有钱财。父亲名叫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在幼年,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

回来,他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嫁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母亲倘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并不是自觉如此。(周丰四十二岁,经过吴山,有个相面的人斜视了他很久,拉起他的手,指给他看说:“这条纹颜色像丹砂,您恐怕有隐藏的德行,命该有儿子,富贵长寿和健康安宁,从现在开始了。”)周丰做生意致富,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周丰八十四岁死,

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那谨慎宽厚的风度和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来告诉周丰,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

高傅占告诉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帮助别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当时洪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打渔的人,说谁救起一个人,就给他一两银子。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

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这两位老翁,如今向富阳人打听,谁也不知道他们。周丰又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

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士君子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