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后习题附答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后习题附答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后习题附答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后习题附答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选择题

1.

( 2012恩施州)在真空环境中不能传播的是:

C

2.

(2012大连)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B A .手指

B .琴

C .弦柱

D .空气

3. (2012聊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4. (2012荷泽)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

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 .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 .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 .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 .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 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5.

(2012绵阳)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 .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6.

(2012凉山)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C .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 .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7. (2012莆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

――“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 薄薄的一层 A A .真空带

B .半导体网

C .绝缘体网

D .磁性物质网

&(2012哈尔滨)如图,小演员正在进行击鼓表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 .观众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发出的

B .演员击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C .观众离鼓越远,感觉声音越大

D .观众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人耳朵的

9. (2012贵阳)当我们在山谷中大声呼喊时, 往往会重复听到自己的呼

喊声,这是由于C

A .山谷中有磁场,能将呼喊声录制再播放

A .白光

B .激光

C .超声波

D .电磁波

B ?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D .女生的音调都是一样的

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

B .有很多人在模仿我们呼喊

C .喊声在山谷中不断反射,经不同时间回到我们耳中

D .山谷中有不同的声音传播介质,使喊声以不同的速度传到我们耳中

10. (2012徐州)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 音乐

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 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C

A .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 ?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 ?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 ?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11. (11盐城)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 探究

A

A ?声音产生的原因

B ?决定音调的因素

C .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2. ( 11攀枝花)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C

A ?响度

B ?音调

C .传播声音的介质

13.

( 11葫芦岛)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C

A ?声波可以清洗钟表

B .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 .将正在发声的交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 ?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14. ( 11泰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C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 .我们常说声音 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

15. (11西宁)我国目前正在实施 嫦娥一号”登月工程。假如你以后登上月球后,你所做

的那个实验,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进行的是 D

17. (11呼和浩特)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

空气

氧气

16. A .用刻度尺测长度

B .用放大镜看细小物体

C .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路径

D .用小锤敲击音叉可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11淄博)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 被弹开。这个

实验是我们在学习 明了 A 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

B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 .声

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声音传播的速度(m/s)330316510050001300

A ?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 ?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 .声音在金属传播的速度小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18. (11赤峰)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B

A .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 .声音只能通过介质传播

C .声音在一切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

D .声音中,人们听不见的声音只有超声波

19. (11衡阳)以下说法中,与实际生活相符的是D

A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5dm

B .家庭电路的电压为36V

C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20C

D .声音在15 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0. (11北海)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宇航员在月球也可以直接交谈

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21. (11乐山)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

到:B

A .声音越来越大

B .声音越来越小

C .声音大小保持不变

D .音调越来越低

22. (11自贡)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D

A .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B .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C .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D .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23. (11日照)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

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B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4. (11长沙)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

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

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

的声波武器一一“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

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C

A .半导体网

B .磁性物质网

C .真空带

D .金属物质网

25. (11岳阳)不能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是D

32.

26. (11巴彦淖尔)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见声音

B ?声音只能通过介质传播

C .声音在一切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D .声音中,人们听不见的只有超声波

27. ( 11南平)如图所示,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 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

A .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 .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 .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

D .探究音叉发声音调的高低

(10苏州)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0徐州)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 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

A .振动

B .一直向左运动

C .一直向右运动

D .静止不动

(10桂林)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 .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10哈尔滨)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 如图所示。 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 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

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 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C

听不到真空 罩*闹钟声

A

尺子振动越快, 音调越高

B

鼓面的力越大, 声音越大

C

击打纸筒, 火焰熄灭

D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X 108m /s

29. (10南通)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 .气体不能发声

B .声音是一种波

C ?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 .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28. 30.

31 . J 塚

接抽%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学习资料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内容】 教材一开始就用一幅图画展示了古筝发声的情景,再列举一些实例来启发学 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 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使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 点。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 学生的交流能力。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想想做做”,由于学生刚接触探究活动,可结合引言课的经历,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 使整个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且应突出教师的引导 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学做导合一” 教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 音的疑问,今天开始,我们将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首先要共同探讨的是《声音 的产生与传播》。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中,课前我准备了几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杯子、音叉和一个小鼓等。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刘颖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教师:刘颖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叉,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明标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备注】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在学生观察图片的同时,依次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文件。 【学生活动】让学生归纳图片中发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归纳出:都有物体在发声。【备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活动】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第一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义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知识点的认识】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又叫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声源是指具体的发声部位,如人在说话时的声源不能说是人,应该说是声带.记住几个易混的声源: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爆炸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 【命题方向】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中考中常围绕“振动”两个字出填空题,近几年以转换法较为热点,如扬声器纸屑实验、乒乓球音叉实验等,考查体现振动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实验的目的、纸屑和乒乓球的作用等. 【解题方法点拨】(1)归纳法:发声的声带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发声的琴弦在振动,…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转换法:不易观察的现象对过易观察的现象体现出来.发声的音叉看不到振动,可以通过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水花四溅来体现,这是一种转换法的思想,乒乓球或水花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3)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 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 例1.人讲话依靠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蝉的鸣叫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蜜蜂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笛子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 例2.二胡是靠振动发声,军号是靠振动发声,“黄河在咆哮”是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例3.下列现象中属于由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是() .讲话发声B.敲钟发声 C.蝉发声D.吹竖笛发声 2.声音的传播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 (1)声音靠介质传播.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2)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罩里面放闹铃的实验、登月的宇航员无法直接交谈的现象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通过水波来类比声波. 【命题方向】 真空罩内放入闹铃的实验常是出题热点,重点是考查理想实验法的推理思维.其他知识点常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 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重点难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 学生活动2:两

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 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看图3-13人耳的结构。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3.声音传播的快慢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一等奖)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获全国一等奖)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声的世界》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三章,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理念: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首先用四幅图把学生带入了声音的情境,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与声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材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本节设计为科学探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这样的设计,是由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对探究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探究活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知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本节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理念 (一)注重各个环节、细节的创新 本节课在很多环节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用“跳舞的烛焰”引入新课,将发声的闹钟放入水中证明液体可以传声,以重庆磁器口古镇“金盆洗手”的发声现象结束新课。 创新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在“证明发声的音叉也在振动”的实验中,在水槽下垫一张红纸,使“水花四溅”现象更为明显;在真空罩的实验中,为了减震,在闹钟下垫一块海绵,为防止搬动真空罩时闹钟翻倒,又在海绵上放一块U形磁铁。 教学上的所有创新都是学生本位理念的体现,这些创新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更为深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对种种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知识与生活、社会、重庆本地特色的联系 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和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重庆本土文化特色的联系,如:鼓掌、说话时的发声方式,蝉、蟋蟀、弦乐器、管乐器等常见物体的发声方式,“天宫一号”上宇航员的通讯方式,天坛回音壁的原理,“金盆洗手”的发声原理等等。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无法用任何其他方式代替。本节课一共设计有14处学生亲身体验,包括:体验烛焰的舞动,体验直尺、声带、课桌的振动,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各种固液气体的振动,体验真空不能传声,体验液体可以传声等等。 (四)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初中物理声学讲义带习题及答案

声音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靠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空气温度越高,速度越快)。 记:声音在15℃的空气中速度为:340m/s。 结论: ②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相同. ②体传播速度<体传播速度<体传播速度. ③对同种介质而言,温度越高声音传越播快,如空气. 声波在界面的反射 声音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会被障碍物的界面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特别注意:人耳只能区分相隔0.1s 以上时间的两个声音。 二、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女高音就是音调高,男低音就是音调低。 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反映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空气柱越短,声调越高,反之越低 琴弦越紧,发出的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细弦比粗弦发出的音调高反之越低

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 次声:频率低于20Hz 2、响度反映声音的 响度的大小与有关,还与离声源距离有关,越远声音越弱。 3、音色也叫音品,是的不同而造成的,我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从而区别不同的声音。 三、噪音 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和其它正常活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物理学上,凡是发声时振动无规律的声音都是噪声,噪声的计量涉及到声强的单位-分贝。减弱噪声可以下方面着手: 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 2、在传播过程处减弱----吸声; 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 四、声音的应用 1.传递信息。声呐、B超 2.传递能量。超声波洗牙、碎石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将鼓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即就消失了,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A、声波传到鼓内去了 B、鼓面停止了振动 C、鼓的振动变快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A、在岸上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 B、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活动产生意图: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活动过程: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2、你听到什么?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 中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咅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女生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5.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6.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 8.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D.探究音叉发声的高低 9.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10.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3.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及其特性(讲义)

声音及其特性(讲义) 一、知识点睛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引起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__________; (3)传声的介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1)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介质中每秒内传播的_______; (2)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一般,v 固_____ v 液 _____v 气 ; 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_______。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m/s。 4.声音的特性 (1)我们把声音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称之为声音的三要素。 (2)音调:声音的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①频率:_________________,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_______, 简称赫,符号为Hz;如果一个物体在1s的时间内振动100次,它的频 率就是_______; ②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约从______到________;高于20 000Hz的 声就叫做___________,低于20Hz的叫做____________; ③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________。(3)响度:声音的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 (4)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物体的_______和______等有关。 二、精讲精练 【板块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 C.耳膜D.空气 2.南美洲热带雨林中有一种鸟能抓住一根木棍打击树干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可 谓是鸟界的“打击乐高手”,这声音是由树干的_______产生的,人们听到这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校本作业-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课时) 一、课堂回顾: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现象,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靠_______传播的,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_______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 二、巩固训练: 1、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 D 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

B C C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叮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如果用细铜金属丝连接,则比 尼龙琴弦连接时听到的声音要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 ③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外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琴弦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另一方就不能听到了,这是由于_______. 14.为了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二、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 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声音的反射。 <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 难点。 2、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提升版)

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程导入】 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悠扬的琴声、朗朗的书声、汽车的喇叭声、飞机的轰鸣声等。 提出问题: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吗?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 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蚊子扇动翅膀的声音,而听不到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呢? 为什么用力敲鼓比轻轻敲鼓声音要大呢?这些就需要通过研究声音的特性来研究这些现象。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探究声音的产生: 1.动手实验 (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3)敲击杯子或者敲击桌子 你会发现所有的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在动,在物理学上,把这种动叫做“振动”。2、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3、讨论交流:如何能更清楚观察到小鼓、桌面、音叉表面的振动情况呢? 方法一:证明鼓面的振动 在发声物体表面撒一些碎纸屑; 方法二:证明音叉的振动 (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eaching design of Volume 8 of "Physics of Soun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 计 【设计思想】 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象的入门和本章学习的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速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根据课标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是:真空中不能传声。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知识的认识。对声音的产生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 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2、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知识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1、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2、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 现象。 3、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

声波的产生与传播及其特性的讲义

声波的产生与传播及其特性 要点一、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要点诠释: 1、声波实际是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通过周围的物质(通常叫介质)传播开去。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这是由于真空中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不能形成疏密状的声波。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类型一、声音的产生 例题: 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一反三: 1.如图所示,当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的小球时,音叉能把小球弹开。该 实验证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 2.下列哪一种情况声音不能传播()

A .在空气中 B.在水中 C.在地面以下 D.在太空中 3.下列现象中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 敲击音叉发声,与音叉接触着的乒乓球被弹开 B . 敲击一下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的人先后听到两次打击声 C . 敲击打击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 D . 敲击水中的石块,岸上的人也能听到敲击声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真空不能传声 B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C .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 .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 5.在敲响大古钟时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 .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B . 是大钟的回声 C . 大钟仍在振动 D . 大钟虽停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要点二、声速 回声 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平 常我们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 2.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一部分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 4、回声测距:测出从发声到接受到回声的时间,知道了声速利用公式2 t s v ,可以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