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语教学心理学重难点1-5

外语教学心理学重难点1-5

外语教学心理学重难点1-5
外语教学心理学重难点1-5

第一章心理学与外语教学

一、名词解释

1、发现学习:即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对象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发现应予学习的规则、原理。

2、功能法: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之一。功能法的出发点是要在交际活动过程中表达意念。功能法以培养学生掌握交际技能为目的,要求教学过程交际化,强调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使用真实的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3、习得:就是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而发展语言能力。

二、单选题

1、外语教学法中的直接法的理论基础是( D )

A、桑代克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B、马斯洛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C、巴甫洛夫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D、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2、40至60年代在外语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自觉对比法是在什么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A )

A、巴甫洛夫学说

B、斯金纳学说

C、桑代克学说

D、马斯洛学说

3、主张从自觉学习外语到直觉掌握外语的是( C )

A、帕墨

B、巴甫洛夫

C、别里亚耶夫

D、冯特

4、沃森侧重条件反射学说,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是(B)

A、R-S

B、S-R

C、S-O-R

D、R-O-S

三、填空题

1、(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

2、过去一般认为第一语言是习得的,而第二语言是通过学习掌握的。(克拉欣)则认为第二语言也应该通过习得来掌握。

3、对外语教学的比较系统的心理学研究,以苏联(别里亚耶夫)1959年出版的《外语教学心理学概论》为先导。

4、外语教学心理学按学科分类,应该是(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科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

5、克拉欣认为,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最终会比较好,是由于(情感)的因素。

四、判断题

1、从心理学到教学法,意味着理论指导实践。从教学法到心理学,则意味着从实践中探索规律。二者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2、帕墨是直接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赞成外语学习的联想主义心理学。(?)

3、言语是个人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社会现象。(?)

五、简答题

1、机械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他们认为一切语言起源于一种语言,各种语言的语法是共同的,词汇所表达的概念也一样,差别只在与发音与书写形式不同。因此采取机械对比、对译的方法进行教学。

2、以冯特为代表的“直接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以模仿为主,理论无须先行,直接联系,口语为基础,也就是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设计外语教学过程,主要点在于强调培养语感,强调直觉。

3、自然习得与有计划学习之间有何区别?

答:习得是无意中获得,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通过使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学习是理解知识,自学学习,显性的理解。习得的特点:一是不知不觉的过程,二是内含隐化的语言规则,三是正式学习无助于习得。学习的特点:一是意识到的过程,二是获得明显的语言知识,三是正式学习有助于语言知识获得。

六、论述题

1、乔姆斯基的理性主义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他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系统,学习语言主要的不是模仿,而是掌握规则,主要是语法规则。人们借助这种规则能听懂从未接触过的句子,说出从未学过的话语。掌握语言就在于掌握有限的规则以产生和理解无限的句子。而掌握规则的途径一是发现规则,二是创造性活用规则。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应用规则的能力。这种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着眼于培养实际而全面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外语教学体系,也称“认知-符号学习理论”。

第二章学习理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2、操作性行为:没有已知刺激,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因而操作性行为亦称自发性行为。

3、中间变量:就是在O(有机体)内正在进行的东西,可引起一定的反应去回答一定的刺激。如饥、渴、疲劳这些生理上的需要,都可以是中间变量。

4、信息加工(简称IP):任何一种规定得详尽无遗的理论,都可化为计算机程序。计算机模拟这种新理论方法就称为信息加工。

5、同化:是按照信息与现有图式一致的方式提取和解释新信息的过程。

6、调节:是改变图式使之更好地符合现实世界的过程。

7、格式塔:有些整体的行为不是由个别元素的行为决定的,但部分过程则是由整体的内在性质决定的。

二、单选题

1、可以说最早的刺激-反应学习心理学的是(B)

A、艾宾浩斯的学习心理实验

B、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C、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D、格思里的接近条件作用

2、主张把任何刺激反应单元都看作反射,而一切行为都由反射构成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C)

A、赫尔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格思里

3、操作学习的过程用公式表示是( A )

A、R-S

B、S-R

C、S-O-R

D、R-O-S

4、格式塔心理学学派创始人是( B)

A、托尔曼

B、韦特墨

C、赫尔

D、皮亚杰

5、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的过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C)

A、R-S

B、S-R

C、S-O-R

D、R-O-S

6、确认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认为通过视听觉理解语言材料是以整体结构形式实现的这种观点显然受到了( A )

A、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B、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C、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D、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7、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学观点是( C )

A、生物学的观点

B、行为的观点

C、认知的观点

D、现象学的观点

8、被成为经典的条件作用,归属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体系的是(A)

A、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

B、格思里研究的条件反射

C、赫尔研究的条件反射

D、皮亚杰研究的条件反射

9、根据加涅的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分类,经典条件反应属于( D )

A、刺激—反应学习

B、规则学习

C、概念学习

D、信号学习

10、阐释学习的主要倡导者是( D )

A、布鲁纳

B、皮亚杰

C、托尔曼

D、奥苏伯尔

11、根据加涅的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分类,桑代克的联结、斯金纳的辨别操作属于( A )

A、刺激—反应学习

B、规则学习

C、概念学习

D、信号学习

12、其提出的“内部言语说”极大地丰富了认知心理学的是( C)

A、乔姆斯基

B、斯洛宾

C、维戈茨基

D、索绪尔

三、填空题

1、提出了“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

2、赫尔是行为主义者。赫尔理论主要集中在(强化原则)上,他认为刺激反应的联结可以多次强化而增强,并称这种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度为(习惯强度)。

3、斯金纳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4、托尔曼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他把(中间变量)的概念引进了心理学。

5、行为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活动,运用计算机运转程序的形

式来进行理论描述。

6、人类的观察学习涉及两种表征系统,一是(形象)的,二是(言语)的。

四、判断题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进行了人的学习心理实验,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为学习和记忆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2、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是经典的条件作用,归属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体系。(?)

3、格思里把一切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和动作的同时结合,据此提出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一组刺激如与某种运动随伴产生,当该刺激再度出现时,该运动将会随之产生。(?)

4、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属于反应型条件反射,强化物与反应相结合。操作性行为就是那种作用于环境从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行为是获得刺激的手段,所以这种反射又称工具反射。(?)

5、托尔曼提出了学习的认知理论。认为连续地完成一项任务,会建立起符合格式塔,它是环境中的线索和有机体的期望之间已经习得的关系。(?)

6、认知心理学的模式是:环境信息输入→中枢加工(对信息的编码等)→产生相应行为(输出信息,作出决策)。(?)

7、布鲁纳认为人们通过三种方式认识世界:通过做—动作的;通过图片形象—形象的;通过某种社会标准手段如语言—符号的。(?)

8、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区别了五种学习结果的范畴: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语言信息、运动技能、态度。(?)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和思维过程发展中几大主要阶段或时期是彼此完全独立、毫不相干的。(?)

五、简答题

1、桑代克“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所有不成功的反应倾向经多次尝试就被抹掉;导致成功的反应倾向经多次尝试后就打上印痕。打上印痕或抹掉印痕的反应倾向被定形为桑代克有名的效果率。效果率认为随伴满意的事态发生的反应将与情境更牢固地联结;随伴烦恼产生的反应则与情境的联结将削弱,后经修正,认为奖励比惩罚更有效。

2、巴甫洛夫学说对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什么?

答:巴甫洛夫学说中关于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规律为揭示记忆的生理机制;相互诱导规律为揭示注意的生理机制;高级神经活动的系统性和动力定型的形成规律为揭示熟练、习惯的生理机制,都有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对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3、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答: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强调较高级心理过程的重要性,诸如态度、信念、知觉、记忆、学习、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观念是企图把“认知”概括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并把人看成是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其基本特征在于能够用符号的形式表示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一系列操作过程,能对外部环境事件和自身的操作过程进行信息加工。

4、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哪四个优点?

答:第一,能提高记忆保持,因为要求学生按照有意义的方式组织信息;第二,能增长一般智力;第三,通过使用发现过程中固有的满意和奖励可激发内在的动机;第四,促进习得进取能力和发现的启发性。

5、奥苏伯尔的四个结合体的内容。

答:1、机械发现学习(学习者自己获得概念和原理)2、机械阐释学习(教师呈示概念或原理,学习者单纯记忆原理时产生的学习)3、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学习本身形成概念或原理而随后以某种可感觉到的方式与他们原有的思想联系起来时产生的学习)4、有意义的机械学习(教师以最后形式呈示概念或原理,而学习者以某种可感觉的方式把这种概念和原理与他们原有的思想联系起来时产生的学习。)6、班杜拉社会学习分析中控制观察学习的组合过程有哪些?

答:第一,注意过程,学习者如欲向示范者学习,必须注意示范刺激,其他对注意有影响的因素有:示范者的刺激特色、示范者的情感诱发力、内容的复杂性等;观察者的感觉能力、知觉定势、过去的强化等。第二,保持过程,学习者如欲在记忆中长期保持示范者的行为,示范者的行为作为刺激事件,必须按符号的形式编码,用符号表示。除符号编码外,还有认知组织、符号复述、动作练习。第三,动作复现过程,也即通过动作巩固示范练习对有些运动技能进行“认知性复述”和“想象性学习”,常

会使实际操作发生重大的改进。第四,动机过程,涉及强化的作用。强化可改变观察者学习的水平。一般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三种。

六、论述题

1、格式塔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格式塔理论的公式是:有些整体的行为不是由个别元素的行为决定的,但部分过程本身则是由整体的内在性质决定的。他们认为,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都是一些整个的“形”、“式样”,即“格式塔”(Gestalt),人的心理对环境提出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这种组织或完形作用就是学习。也就是说,一种填补“缺陷”的活动就是学习。在他们看来,学习不是依靠“尝试”,而是由于“完形”的出现,即突然的理解,亦即“顿悟”,因此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又称“顿悟说”。2、韦特墨知觉结构原则的内容及其你对以他为代表的格式塔理论的评价。

答:内容如下:一个人象知觉似动现象一样,也是采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知觉为一群个别的感觉。这项原则的前提是,任何时候我们看见不同的形式或模式,就立即在知觉中产生一种结构,他不依赖个体的高级心理过程,也不依赖过去的经验,而是由刺激本身引起。评价:人的学习不仅有高级分析综合形式的智慧活动如理解、领悟等,也还有基本分析综合形式的“尝试”。总的来看,格式塔心理学对学习和记忆的研究有一定影响,但全然否定“尝试”的作用,也不符合人类学习的客观事实。

3、皮亚杰新的认知理论的内容。

答:他认为个体和环境是在继续的相互作用中结合起来的,引向对世界的重新感知和对知识的重新组织。新经验与过去存在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结构使之更适当。这种经修正的结构,反过来对个体新的感知产生影响。按这种方式,经验修正结构,结构也修正经验。这样,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保证了他们自己的发展,引起环境的改变。反过来,个体为了适应修正的条件,他们自己也必须改变。从而人们被他们自己行动的后果所塑造和改变。认知结构通过这种继续转换的过程而出现。个体通过行动确确实实改变着自己。皮亚杰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修正自己的全部行为技能以适应各种环境的要求。而这种适应由两个相互补充的过程组成:同化和调节。同化是按照信息与现有图式一致的方式提取和解释新信息的过程。调节是改变图式使之更好地符合现实世界的过程。总之,同化需要在旧的经验中体现新的经验,而调节涉及修正旧的思维结构以适合新的经验。

第三章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一、名词解释

1、言语:言语作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即人的言语活动,可划分为听、说、读、写的过程。言语也可以是实际交际过程的结果,即一定的文字记录。

2、音素:语音的最小结构单位是音素,是说本族语者能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音素可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3、音节:是由一个或多个音素构成,通常为c(辅音)v(元音)结构,也有vc、cvc等结构。

4、词素:它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可以由一个或多个音节构成。

5、词:是用以构成句子或话语的最小单位,必须至少由一个自由词素组成。

6、实词:本身具有完整意义的词称为实词。

7、虚词:本身没有独立词汇意义,只能为某种结构提供语法意义的词称为虚词。

8、短语:词按一定的语法联系可组成有意义的短语。短语不包含主语和谓语,往往作为句中的一个成分。

9、副句:复合句可分解为两个或更多的副句。副句有自己的主语和谓语,可以是主句和从句,也可以是并列副句。

10、句子:包含主语和谓语而表达完整的意思。

11、话语:即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通常限于指单个说话者传递信息的连续话语。话语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12、言语理解:是一个将言语表层结构转换为深层结构,然后再转换为初始的言语思维最深层的语义表象的译码过程。

13、言语产生:是一个由起始动机和总的意向,经过内部言语阶段形成深层句法结构,再扩展成为以表层结构为基础的外部言语的编码过程。

14、母语:通常把人的母语称为第一语言,亦称本族语,指随父母和生活环境自然习得并用于交际的语言。

15、第二语言:是掌握本族语后通过学习而掌握的另一种语言。第二语言可以是非本族语,也可以是外语。

二、单选题

1、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 A )

A、皮亚杰

B、维戈茨基

C、巴甫洛夫

D、乔姆斯基

2、认为“言语”和“思维”都应归结为“言语的习惯”,认为言语是“大声的思维”,而思维则是“无声的自语”的是( A )

A、沃森

B、沃夫

C、维戈茨基

D、巴甫洛夫

3、认为语言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是决定思维的结构,认为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决定思维的方式的是( B )

A、沃森

B、沃夫

C、维戈茨基

D、巴甫洛夫

4、语言的运用,谁的意见认为即是“在人们使用句子是进行着的心理过程”( D )

A、皮亚杰

B、维戈茨基

C、巴甫洛夫

D、米勒

三、填空题

1、奥斯古德和赛比奥克的(《心理语言学》)的问世,标志着心理语言学这一边缘学科的诞生。

2、(米勒)首先试用记忆和反应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去验证转换生成语法。

3、在语言的心理学中,人们关心的是三个过程:(理解)、(表达)和(习得)。

4、语言作为系统是一个(整体)。但对语言结构的研究,却必须从(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几个方面着手。

5、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

6、言语的理解,主要是(听和读);言语的产生,主要是(说和写)。

7、第二语言的学习和第一语言的习得存在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首先是(自然习得)和(有计划学习)之间的区别。

8、言语产生过程主要包含(计划)和(言语执行)这两个步骤。

9、如果某种语言的某个音区别词义及语法形式,那么这个音主被感知为属于该语言语音组成的(音素)。

10、形成语感的决定因素是(后天的练习/习得)。先天素质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语感的形式。

11、1861年,布罗卡发现左脑额下回和(言语表达)有关,是词的运动表象中枢。

12、人类的观察学习涉及两种表征系统,一是(形象)的,二是言语的。

13、卡罗尔认为,语言天赋包括四种能力: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感受能力、言语记忆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判断题

1、乔姆斯基发表的《句法结构》一书,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震动。(?)

2、维戈茨基:提出“内部言语”说,不仅大大丰富了认知心理学,而且创建了当时苏联心理语言学派。(?)

3、从结构的角度看,句子乃是最大的语言单位。句子已被公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4、在交际活动中有三个主要因素:1、说话者;2、听话者;3、信息系统。(?)

5、语言的叙事功能是传递事实信息。语言的表态功能是提供关于说话者及其感情、偏爱、偏见和过去经验的信息。语言的社会功能为在人们之间建立和保持社会关系服务。(?)

6、语言和思维二者的关系是能动的、双向的,在功能上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却又存在着各自相对独立性。思维和语言不能等同,而抽象思维必须以语词为工具。(?)

7、儿童在5岁左右已能产生其母语的多数基本结构。而全部习得这些结构,大致在十岁左右。(?)

8、要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和思维过程发展中几大主要阶段或时期是彼此完全独立、毫不相干的。(?)

9、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心理语言学的诞生。(?)

10、心理语言学家感兴趣的首先是人的言语活动,亦即个人运用语言如何在心理上成为可能的问题。(?)

11、语言是个人心理现象,而言语则是社会现象。(?)

12、沃夫假说强调语言反映现实的结构,是级端的语言决定思维论。(?)

13、天赋的能力是不可能通过训练得到发展的。(?)

14、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自始至终应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

15、属于直觉心理类型的人主要通过实践学习外语,他们认为理论知识对于学好外语并不起决定作用。(?)

16、在以再认为主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帮助学生理解生词意义。(?)

五、简答题

1、语言与言语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语言是交际工具,言语是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成果。语言是社会现象,其创造者和所有者是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人民,为了学习语言的历史,必须注意人民的历史,语言存在不取决与个人;言语则是个人心理现象,其创造者和所有者是个人。为了研究言语的发展,必须考虑个人年龄等有关状况,言语行为是由个人完成的,二者处于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之中。

2、说话者、听话者和信息系统的联系是什么?

答:三个方面的联系:第一,说话者意图给予听话者一定影响,而且必须使他们了解这些意图。第二,说话者要传达一定的思想,而要这样做,句子还必须反映听话者关于物体、状况、事件和事实的思维方法。第三,说话者必须对听话者此刻在想什么以及他们想把谈话引向哪些方面有一些概念。语言功能的这三个方面可冠以言语活动、命题内容和题材结构等名称。

3、维戈茨基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观点是什么?

答:他认为:“思想不是在词中体现,而是在词中完成”。初始的“思想”,只是受动机驱使产生的对现实的极其复杂的概括反应。这些直接发生作用的,非中介的,如感知觉、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形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包括逻辑记忆、随意注意和概念思维等,是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初始的“思想”与最后的表述之间有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这就是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把内部的主观意思转化为外部扩展性言语意义系统的一种机制。

4、完成将言语表层结构转换为深层结构这个译码过程需从哪三个方面着手来获得理解?

答:1、听者应能感知和理解言语中的词。(关键是弄清该词所处的语境)2、听者应能理解整个句子的结构。3、听者在理解单句后,还应转向理解整个话语。

5、幼儿习得语言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答:1、单独词句阶段,亦称命名阶段。通常用一个词指称一个物体。2、二三词句阶段,亦称电文阶段。幼儿到两岁左右已开始能产生二三词句的表述。二三词句表达最突出的特点是已能表示多种目的和较为复杂的语义关系。幼儿表述的第二个特点是功能词如冠词、介词、连词等的作用较小。主要使用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3、词素和转换阶段。当幼儿开始产生较长的表述时,功能词、名词和动词的变化以及复杂的句法结构也就开始出现了。这些词素通常按一定顺序习得,决定这个次序的,有两个普遍性的变量,那就是语言指示程度和音变可觉察程度。

6、自然习得与有计划学习之间有何区别?

答:习得:无意中获得,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通过使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学习:理解知识,自学学习,显性的理解。习得:不知不觉的过程;内含隐化的语言规则;正式学习无助于习得。学习:意识到的过程;获得明显的语言知识;正式学习有助于语言知识获得。

六、论述题

1、言语产生的两个方面是什么?

答:一是说什么的计划。说话者必须赋予话语以结构。目的在于安排信息流的次序,从而使话语能达到每个预定的目标。说话人必须考虑层次、内容、次序以及各条信息之间的关系。这归结为一个完整的计划,规定如何开始,遵循什么路线以及何时结束。二是言语计划的执行。说话者在说话时,必须由一个发音清晰的程序告知发音肌肉何时向何处运动。发音清晰的程序,显然是在按每次一个主要成分在几个步骤中形成的。第一步是建立成分的句法轮廓;第二步是选择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并将它们插入适当的位置;第三步是插入功能词到它们的位置,并用上带适当前缀和后缀的实词为结束;最后一步是填入语音切分本身,并加上定时和节奏。

2、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的评价。

答:语法翻译法的优点:可大班上课;本身口语不流利的教师也可以担任教学工作;适合各种程度的学生学习;学生在没有教师帮助下也能独立借助教科书掌握语言的某些重要方面。缺点:要求熟谙语言知识的教师参加工作;大多数题材与个人无关,比较疏远;缺少人际间语言交际;接触自然言语受到限制。

听说法的优点:可用于人数适中的班级;提供大量听说实践;适合各种程度的学生。缺点:要求教师

具有流利的言语能力;过多的重复令人生厌;较少接触自发言语。

第四章掌握外语的心理分析

一、名词解释

1、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包括心智活动方式。

2、本外口译:听到的本族语话语所表达的思想,通过外语理解并用发声的外语话语来表达。

3、外本口译:听到的外语话语所表达的思想,通过本族语理解并用发声的本族语话语来表达。

4、外本笔译:看到的外语词句所表达的思想,通过本族语理解并用看到的本族语词句来表达。

5、本外笔译:看到的本族语词句所表达的思想,通过外语理解并用外语词句来表达。

6、领会式掌握:表现在对言语的感知和理解。当人能听懂和读懂言语时,表明他已经达到领会式掌握言语技能的程度。

7、复用:在心理学上复用指的是在记忆中再现某种材料,也就是在没有言语信息输入的情况下主动的再现材料。

8、活用式掌握:是以创造性再现所学材料为标志的,要求编造词的表述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一种实际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技能。

9、第一信号:客观世界一切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刺激物就是第一信号。

10、第一信号系统:由第一信号引起的皮层活动就是第一信号系统。

11、第二信号:言语中的词也可以成为条件信号,作为特殊的刺激物,标志着某一事物,成为这一事物的信号,这就是第二信号。

12、第二信号系统:由第二信号唤起的皮层活动就是第二信号系统。

13、外语语音能力:指那些有助于顺利掌握外语语音的能力。其中包括辨音能力、发音能力、控制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和再现外语语调的能力等。

14、词汇能力:顺利掌握外语词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牢固记住词汇的感性基础的形象记忆;迅速而准确地区别某些近似词汇的能力;迅速形成新的概念并掌握有关词义区别的能力;迅速理解词汇的具体意义的能力等。

15、外语语法能力:顺利掌握外语语法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分辨各种词类和句子成分的能力;觉察外语词结构及语法特点的能力;具备正写和正读的熟练等。

16、外语修辞能力:指那些有助于顺利掌握外语修辞的能力。其中包括概括这一种或那一种语体词汇和语法特点的能力;辨认各种语体并在自己的口笔语中再现这些语体的能力。

17、语感:对语言的感性反映,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由于相应的实践经验培养成的对于语言的特殊的敏感性。

二、单选题

1、一般来说,技能经多次重复达到自动化程度可成为( C )。

A、熟悉

B、稳定

C、熟练

D、效率

2、对于知识的掌握首先是要达到( B )的程度。

A、背诵

B、理解

C、识记

D、熟悉

三、填空题

1、技能的特点是可以(模仿)和(练习),如射击运动员命中率很高就与练习有关。

2、掌握外语包括熟悉相应的(外语知识)和熟练的(外语技能)两个方面。

四、判断题

1、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技能的获得有知识能更深入,知识的应用则更少不了技能。知识与技能有密切联系,但不能等同。对培养技能来说,知识只能起促进作用,不能以掌握知识来代替技能。(?)

2、在复用的言语中,说话人通常不加入任何自己的创造性的东西,只是像演员一样背诵已准备好的台词。形式上表现为主动的说和写,但还不能自由表达。(?)

3、每种语言系统中都有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规范,人们在言语实践中使用着这些规范。掌握每一种规范,都应视为一种外语能力。(?)

4、外语同思维的联系并不一定只能是间接的,同样也可以是直接的。(?)

五、简答题

1、技能可分为哪两种类型,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技能可以分为运动技能和心智技能。运动技能表现为肌肉运动和明显的实际操作;心智技能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二者的联系:外部运动是心智技能的体现,心智技能是外部动

作的调节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中,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都是必需的。

2、活用式掌握与复用式掌握的区别。

答:复用式掌握主要依靠背熟的材料进行言语活动,因此主要侧重在记忆方面,与思维联系较少;而且是用本族语思维。活用式掌握却在于言语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联系,这时的思维也是用外语思维的。

3、属于感性直觉类型的人掌握外语有哪些特点?

答:1、主要通过实践掌握外语。2、善于模仿。3、外语常挂嘴边。4、常力图用外语思维。5、对翻译不感兴趣。6、能感觉出别人言语中的错误,但常不能予以说明。

4、属于理性逻辑类型的人掌握外语有哪些特点?

答:1、以语法分析为主要手段。2、掌握语言缓慢,发音和说话困难。3、掌握语言主要是领会式的。

4、翻译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5、基本上不用外语说话。

6、借助语法知识能发现别人言语中的某些错误。

六、论述题

1、言语技能有哪几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主要的言语技能不外听、说、读、写、译等几种。读和听同属于领会理解性言语技能;说和写则同属于表达运用性言语技能。各种言语技能的关系:密切相关,彼此相辅相成。听和说属于口语方面,写和读属于笔语方面;听和读属于领会式掌握语言,说和写属于活用式掌握语言。读既与笔语有关(读的是书面材料),也与口语活动有关(把看到的言语变成发声的言语);既与领会式掌握有关(感知理解笔语),也与活用式掌握有关。听可为外本口译打下基础,读可为培养外本笔译打下基础,能说才能进行本外口译,能写才能进行本外笔译。而翻译活动无疑对于提高听、说、读、写都有帮助。

第五章外语的感知

一、名词解释

1、感知: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主观反映,是知识的泉源,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知觉是分析器对外界事物、现象的整体进行的直接反应,是脑形成整体性映像的认识过程。

2、音长:指一个语音发音所用时间的长度。

3、音色:指嗓音音质的特点,即基本频率和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附加振动成分不同的声音能彼此区别开来的特殊品质。

4、共振峰:在每个语音声谱中都有少量具有最大振幅的陪音,就是共振峰。

5、重音:是多音节词中某一音节或句中某词发音响度较大的现象。

6、视敏度:视觉辨认客体或符号细节的敏锐程度。

7、语调:即音调变化所构成的旋律模式。

8、节奏:即话语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音响运动模式。

9、峰端削波:即削减高振幅的变化。

10、视野:一般由一个约180度的水平弧和约60度的垂直弧组成,包括周遭和中央视觉以及视觉中的深度。

11、视觉幅度:也称周遭幅度,即一次注视所看到的量。

12、认知幅度:一次注视所认知和理解词的数量。

13、言语动觉:是由发音器官中的肌肉、肌腱和韧带内各种动觉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将信息返转入大脑皮层第二、第三额回所产生的感觉。

二、单选题

1、一般言语知觉不涉及的感觉是( D)

A、听觉

B、视觉

C、动觉

D、触觉

2、语言的音高由声音的( A )决定。

A、频率

B、强度

C、振动形式

D、音质

3、对言语听觉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韵律因素,下面不包括在其中的是( D )

A、语调

B、重音

C、节奏

D、频率

三、填空题

1、言语理解的基本任务:对所感知的言语信号进行(解码)而揭示其思想内容。

2、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言语的思想内容被(理解),而思想的语言外壳被(感知)。

3、如果从讲话的语气和修辞方面分析,音调不仅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而且音的高低实际可以伴生许多

含义。这是因为由声音高低变化可以构成不同的旋律模式即(语调)。

4、句子的重音亦称(逻辑重音),对每种语言都同样重要。重音落在不同的词上突出了不同的意义。对重音的主要听觉线索是声音的(强度)。

5、通常在有声言语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言语视觉)。

6、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760毫微米到380毫微米之间的光波。也叫(可见光)。

7、对书面语的感知和理解,也就是人类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形式是(阅读)。

8、对感知书面语有重要意义的是(眼的运动)。眼运动是以注视、注视之间的运动即眼动,包括向后的运动即回视等为特征的。

9、语音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气流)是否受到阻碍,在何处和怎样受到阻挡。

10、词义感可以而且应该划分为词的(基本意义感)和词的(具体意义感)。

四、判断题

1、感知是感性的理解,限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理解是直觉的感知,为第二信号系统所制约。(?)

2、语言外壳的感知有直觉性质,相应思想的理解则有自觉推理性质。(?)

3、听觉的主观体验是音高、响度、音色,分别对应于声学上的三个基本量度:频率、强度、振动形式。(?)

4、响度是可以听到的声音强度,与音波的物理强度对应。音波越强,振幅越大,声音也越响;反之亦然。(?)

5、不同的语调要求做出不同的言语反应,构成不同的交际类型。问题语调要求回答;命令语调要求执行;请求语调要求予以同意或拒绝。(?)

6、即使在口语中也存在言语视觉的作用。当然,在感知书面语时,言语视觉才起着主要作用。(?)

7、能辨认客体或符号细节的尺寸愈小,视敏度就愈高。视敏度标志着视力的好坏。(?)

8、阅读所耗的时间有两部分:注视时间和运动时间。(?)

9、发元音时,气流不受阻挡,发辅音则气流总会在某个部位受阻。(?)

五、简答题

1、请问有哪些主要语调类型?

答:第一类由以下语调组成:问题,惊奇,诧异,感叹,警告等。这些语调的基本音调是升-降-升,是表示激情的语调。第二类由命令、劝说、邀请、温和的请求、训诫等语调组成,这些语调的基本音调是升-降,这是意志中的语调。第三类由叙述、列举、比较、漠不关心等语调组成,这些语调的基本音调是升-平,属于此类语调的是逻辑语调。第四类是肯定语调,第五类由训斥、威胁等语调组成。2、语感的心理特征及外语语感的形成条件。

答:语感的心理特征,可归纳为如下三点:第一,语感不是普遍适应的;能感觉一种语言(本族语),并不就能感觉另一种语言(外语)。第二,语感不能遗传,是后天培养起来的。第三,语感是逐渐形成的。就外语语感的形成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有帮助的:1、先天的素质;2、语言的理论知识;3、实际运用语言的言语实践。

3、人的知觉的特点。

答:人的知觉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恒常性、意义性和具体性等特点。整体性指知觉反映的不是客体的个别属性或标志,而是客体作为整体的形象。结构性在于知觉具有从分散的不必同时感知的单位建立整体形象的能力。恒常性指“保持”真实客体继续变化的特性。意义性指知觉时使我们所看到的或听到的东西产生意义并予指称的特性。具体性在于人们所知觉的不是抽象的形象,而是实际存在的客体的形象。

4、言语知觉的过程。

答:首先,听到的词的知觉形象的形成,也是由于用发声器官进行特殊尝试的结果。其次,词的知觉能预见与知觉任何其他客体相同的特征。最后,一旦发现了必要的标准,我们将以其某些语音标志的特点与词联系起来,从而确信这的确是所需要的词。

5、言语中感知和理解的关系。

答:二者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没有知觉不可能理解言语;另一方面,通过听来知觉一个最简单的句子,要拆开就取决于对句子的理解。知觉与理解的统一构成认知言语并作出反应的具体过程。

小学语文知识点系统梳理

小学语文1-6年级各年级知识点 一年级:【要求掌握拼音的运用,难点把字母表背熟,重点字母的运用】 二年级:【要求认识简单的字,学习阅读文章,重点多音字的运用,还有字的认识,难点区别多音字】 三年级:【要求认识多字,学习作文,难点联系上下文,解决课后问题,重点回答问题】 四年级:【要求学习作文,写作文,难点把课文理解,重点作文,阅读的掌握】五年级:【要求掌握许多多音字,字词,会写好作文难点作文,重点阅读与作文】 六年级:【要求认识很多字,区别很多读音,字词,写好作文,难点阅读,重点作文与阅读,通常占整张试卷的60分】 第一部分小学语文1-6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点 一、汉语拼音 1、掌握23个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2、掌握24个韵母: 1) 单韵母:a o e i u ü 2) 复韵母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3) 鼻韵母分为前鼻音和后鼻音。前鼻音为:an en in un ün 后鼻音为:ang eng ing ong 3、特殊韵母:er 它不能和声母相拼,只单独作为字音。 4、整体认读音节16个:zi ci si zhi chi shi ri yi yu w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5、标调:a o e i u ü,标调时按顺序,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去掉点;ü与j q x y相拼时去两点,如ju qu xu yu 。 6、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7、隔音符号:以a o e 开头的音节紧跟在其它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因此音节间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海鸥hǎi 'ōu

公开课教案 途中跑教学内容

快速跑(途中跑)课堂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念: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及学习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能够运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法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互动、尝试中体验快速跑的乐趣,从而能在体育学习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体验运动带来的“乐”,为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有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健康的实效性。 二、教材简析: 快速跑是初中年级田径教学的主要教材,通过快速跑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各种快速反应能力、机体无氧代谢能力,而且可以培养青少年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精神,教材对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健康起着积极作用。初中快速跑教学要学生在体验快速跑的乐趣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快速跑的能力,掌握快速跑的基本技术与技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参与快速跑锻炼。本课时是初二年级快速跑教学,是在初一年级培养跑的正确姿势基础上进行的途中跑技术——发展步频步幅方法教学。快速跑教材的技术教学竞技化味道很浓,但本课采用多种有趣方法激发了学生快速跑兴趣,提高了快速跑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加速期,他们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已经过一年的新课程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已有了很大转变,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练中具有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自控能力。这是本课教学必备条件。从本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看,他们在以往学习快速跑途中跑的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对快速跑途中跑的动作要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动作不够规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要加强对快速跑途中跑学习的指导、示范、评价、激励作用为他们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四、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知道快速跑时步频步幅对跑速的关系,掌握正确的途中跑技术。 2. 通过强化学生途中跑技术中步长步频的练习,使学生在途中跑时能做出明显的折叠前摆动作,发展学生快速奔跑能力。 3. 练习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团结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途中跑技术中的步频步幅 教学难点:蹬与摆动作技术的协调配合。 六、教学设计: 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在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使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落实到教学层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对快速跑教材教学方法的运用开发,使本课技术教学重点得到解决。 2、通过有效利用学生较为喜欢的游戏、比赛等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3、通过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形式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达到学生掌握技术的目的。 七、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注重技术学习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运用讲解示范等基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民主、平等、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法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体验-比赛逐步深入的过程进掌握途中跑技术。

教育学重难点总结

教育概述 1、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2、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4、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交往起源论。 5、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小学教育 1、在我国,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小学教育。 2、春秋以后,“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3、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20世纪初才被废除。 4、古埃及在中王朝时期建立了三种典型的初等学校:寺庙学校、宫廷学校、书吏学校。 5、小学教育的早期学校化教育阶段,象征性的形式目的占据主导地位,功用性的实用目的不被重视。 6、教育内容上,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成为基本的教材,核心思想是灌输仁义礼智信。 7、教育方法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是最基本的方法。 8、教育权利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9、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1)小学教育的基础化;(2)小学教育的公立化与法制化;(3)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4)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10、近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1)变革旧学制,创立近代小学;(2)改革普通教育及课程体系,初建小学教育体系。 11、1963年颁布了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计划,成为改革开放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教育计划。 12、1986年,制定《中华人民XXXX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13、中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公立化、法制化、课程设置学科化。 14、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15、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6、义务教育又叫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17、小学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居于基础地位。 18、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1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二年级语文重难点

二年级语文重难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小学二年级语文各单元重难点第一单元: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大地,山川秀丽,历史悠久。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秀美山水,热爱伟大的祖国吧!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教学重点: 1、认读13个生字,会书写7个生字以及“元旦、北京、乐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升旗时的庄严隆重,进而加深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 知识点:国旗、洁白、仪式、庄严、金色、鲜艳。 课堂练习:词语积累 ()的仪式()的国旗()的接过 ()的绶带()的擎着()的国歌 《秋天》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丰收美。 知识点:黄澄澄、水灵灵、红彤彤、洁白、季节。 课堂练习: 照样子,写词语,看谁写得多。 例:红彤彤黄澄澄一堆堆梨 ——————————— ——-——――———— 《古诗两首》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习新偏旁火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的意境,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知识点:敕勒、穹庐、香炉、疑是、多音字“见”。(jiàn/xiàn) 课堂练习:

1、给下面的生字归类 苍诗川茫银首野尺笼疑炉 “艹”的字:——————————左右结构的字:——————— 独体字:————————————形声字:—————————— 2、填空 (1)、()苍苍,()茫茫,风吹草低()。 (2)、()香炉()紫烟,()看瀑布()前川。 《日月潭》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名胜古迹、中央、美丽、小岛、南边、一片”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体会日月潭的美丽,增强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名胜古迹、隐隐约约、蒙蒙细雨、风光秀丽。 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填空:

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总结(完整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 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 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跑步教学的重难点突破

跑步教学的重难点突破短跑是小学体育教材中主要的内容之一,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必然练习项目,根据这个单元跑的练习,结合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在进行跑的单元练习时候要做到: 1、明确目标,树立信心 有目标才能有动力,有目标才会积极进取。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跑步兴趣的首要基础就是明确的目标。利用儿童对教师的充分信认感、依赖感。在小学低段体育教学的起始阶段体育教师就应当向学生渐渐渗透跑步锻炼对人类身心发展的具大作用。让学生明白通过跑步可以使自己身体变得更强壮,可以使自己的意志更坚定以克服更大的困难。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文字、绘画、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出来。在学生心中奠定跑步健身的理论基石。在学生心中树立跑步健身的明确目标。让学生对参与跑步健身充满期待 2、循序渐进,运动量要适中 跑的运动负荷相对来说是非常大的,一节跑的课的运动负荷安排科学的来说应该是学生的心率曲线呈现出上升—稳定—下降趋势,为了实现遵循这一规律,我在本单元实践课的教材选择上注意运动量的大小搭配合理,以及强度出现的时机安排恰当。例如:本单元中的50米快速跑,在课开始阶段可以安排运动量较小的准备活动,这样的游戏可以使学生在运动时候不感到疲惫,而在课结束阶段则安排一些放松练习内容,从而可以确保学生在整堂课中的生理负荷有一个正常曲线变化。

3、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理念中也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里健康,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注意力维持的时间比较短,稳定性比较差,他们只有短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他们要完成的动作和感兴趣的事物上,对那些过分抽象、枯躁无味,与他们的感知较远的教材内容则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跑步又是一个比较枯燥的项目,所以,我在这个单元教学时注意选择生动活泼的内容作为搭配教材,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从而能自觉努力地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是我们每个做教师每天的工作,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要想做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就要解决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我认为。 一、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语文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就为 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比如,语文第一册识字教学中有很多字理的演变过程,如果单纯地用书中插图让学生感受这种些字的变化过程,形式单一,孩子们的直观感性也不强,印象自然不会深刻,在“子”,“云“等生字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这些字的演化过程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三、学练结合抓牢训练点,突破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特别是识字教学是重点的一年级,学生刚则接触小篇幅的文章,对于字词的积累是重点,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好词,积累语句,在学习《小动物的家》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想一想,文中出现了几个小动物?这几个小动物把叶子分别当做了什么?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学习文中的每个自然段,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方向,就会带着问题思考,更好地为理解第一自然段做了铺垫。从而激起了学习感受第一段秋天来了大自然美丽的词句,积累到了“碧蓝碧蓝,金黄金黄,火红火红”等表示色彩的词,并相机用你喜欢的词说一句。这种些都是借助多媒体来完成的。 我们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提高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删繁就简,将节约出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之处,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 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方可找出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并通过人物形象地描写理解高尚的含义。(不分地位、身份、职业、条件、环境等所表现的道德水平高的情操;有意义的,不是低级趣味的)。 2、能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在写作中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进行细节描写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学习选择小事例以小见大突出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学习、尊重并成为善良诚实的劳动者。 单元重难点能用简练的语言正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 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 习作教学目标:通过一两件事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把事情写清楚,内容要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建议: 学习本单元课文可采取精读和品读的方法,或采取学生自读为主的学习方式来探究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自己不懂的词,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3、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坚持做摘录笔记和写阅读笔记,在摘录中注意词 句的积累和运用。

4、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文章脉络,领会写作意图,学习表达技巧,并联系生活实际陶冶美好情操。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能在朗读中注意重音、语调和语速。 2、阅读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学会品味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句,增强语言感受能力。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长江之歌》《古诗二首》和《三峡之秋》的有关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长江、黄河的地理状况、历史演变,以及作为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4.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通过拓展阅读课文的学习以及查阅资料,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学习写《倡议书》,激发学生树立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体育颂》中的部分段落,理解什么是体育精神,了解中国女排积极奋进、刻苦训练、团结拼搏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2、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23个,写字30个。理解“匀称、协调、刚毅、关键、搏击、深思熟虑、荣誉、清晰、启迪、较量、机敏、聪慧、幽默、化险为夷、弱不禁风、不解之缘、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忍辱负重、默契、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过关斩将、梦寐以求”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体会反复、比喻等手法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 4、学习记史类的说明文的写法。 5、开展综合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作班歌班词、班徽说明书、运动员誓词、广播稿、解说词、挑战书等实用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跳重难点突破

《跳》重难点突破 一、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唱游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体育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案例:小学一年级(1)班 ㈠学习内容: (1)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 (2)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㈡学习目标: 1、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歌舞中做出基本跳跃的动作。 2、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㈢教学设计: 让每个学生通过唱中游、游中练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㈣片段介绍: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⑴课堂常规(略),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⑵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随音乐跟教师一起跳舞。 2、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⑴跳跃: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⑵唱儿歌→进入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学练→知识技能评价。 ⑶学生唱一编一跳一练一评,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技能。 3、激活思维,拓展能力。 ⑴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创编各种跳的方法。 ⑵唱儿歌→分组游戏→能力拓展→创新能力评价 ⑶学生唱、唱→创、创→评、评,展示创编内容。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⑴放松:听音乐、师生共同舞蹈。 ⑵小结:师生共同讲评。 三、案例分析 1、这节课教案编写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⑴本课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各种游戏创设情景,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创,即玩中有所得,从而充分感受到自主与合作的乐趣。 开始上课时,就用小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快乐。游戏开始了,教师亲切自然的描述:“秋天是蓝色的,晴朗的天空碧蓝碧蓝,一群小鸟飞过来,让我们和小鸟一起飞吧”。孩子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着欢乐的小鸟自由的飞翔,有独自飞的,有成群飞的…..仿佛进了鸟的天堂。“嘟”一声哨响,教师迅速做出了集合的手势,孩子们快速跑向教师,学生们在慌乱中总算把队伍站好了,但有两个小朋友却找不到自己的位子。教师故作急切的样子说:“这两只小鸟迷路了,谁能帮他们找到家?”大家很快帮助两个迷路的小鸟找到了自己的家。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与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gBjq8l4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代:据历史记载,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小学语文教材重难点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重难点分析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与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有几个变化 1、汉语拼音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内容; 2、重提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3、强调阅读的兴趣、积累和语感; 4、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5、将小学阶段的“作文”改为“习作”; 6、增加了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的评价建议 1、语文评价的目的:强调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进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的价值取向选择:“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程评价手段:“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有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4、课程评价主体:“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识字教学的目标任务 小学生识字能力包括: 1、掌握识字工具(汉语拼音、汉字结构规则、字典); 2、运用识字工具(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3、形成识字习惯(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小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 1、爱惜书写工具; 2、写字姿势正确; 3、态度认真专心; 4、讲究书写卫生。 新课程对识字要求是: 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怎样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物理教学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上好一节课,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教师必须事先明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做什么,学习哪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达到什么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在教学活动中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等。这就同作战之前要制定作战计划一样重要。 长期以来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是教学大纲,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要求是笼统抽象的。它不可能对每一教学内容(知识点)提出很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及其特点 (一)作用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可见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对教与学的双方都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控制作用。 (二)特点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与原来常用的教学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而且存在很大差异。 教学目的是指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达成某一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它指明了学生应在物理知识、能力和物理素质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教学目的的确定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其着眼点是教师的教。因此它是一个一般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物理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制定物理教学计划、课程编制、教案设计以及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外,更主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注意教师教的同时,更着眼于学生这个主体。因此它更具体,深广度更明确,操作性更强。 可见,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比较起来具有:整体性——概括整个教材,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合理性——根据当地或班级学生的实际水

短跑途中跑技术教学教案

短跑途中跑技术教学教案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快乐体育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水平五的学生设计的。跑是所有运动项目都需要的技能,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平时缺乏针对性的练习,大部分的同学会跑,但能跑的好的同学还是比较少的,特别跑途中跑的时候。还有跑是比较枯燥的项目,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作技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思,本课主要以限制训练法,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途中跑的过程中体验运动的快乐,树立上进心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85%学生初步掌握途中跑的技术动作要领、做法以及完整动作的相关原理,进一步提高跑的速度,为100米跑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途中跑动作要领的练习方法。 3、情感目标:本课通过途中跑与游戏的练习,让学生了解爱护大自然的知识认知,提高学生自主互助的合作能力、做到善于思考、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道途中跑技术 难点:大小腿折叠高抬,拉大步幅技术。

短跑途中跑技术教学教案 上课对象: 人数:任课教师:上课时间:

2.注意观察学生的动作,

课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推进与完善,体育教学传统的模式需要相应地发生变革,体育教学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上进行创新,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驱动下,本次课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的目标要求,采用“体验观察、启发思维、合作互动”为主线,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既有教师指导下的学练,又有学生间的创新、互探、合作的学习,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组织形式和教学特点 1、准备活动中利用多种激趣练习,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练习发展学生下肢肌肉富有弹性,增强下肢力量,培养学生自学、自创、自练的能力,最终达到体验成功的愉悦心情。 3、短跑途中跑的教学通过学生自主、对比、合作、探讨的多种形式来完成,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运动技能学习与掌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单县五中 孙卫国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67336

育学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 (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臵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四、教育及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及社会生产力教育及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三)教育及科技文化 1.教育及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及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教育及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2)教育及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五、教育及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教学目标重难点汇总

【教学目标】 1.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 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 3.理解交流电的瞬时值,最大值及中性面的概念 4.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分析 2.难点是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静摩擦力》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静摩擦力方向的正确判定; 7.5 宇宙航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单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理解单摆振动的特点及它做简谐运动的条件; (2)掌握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 2.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周期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3.在做演示实验之前,可先提出疑问,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由教师实验验证,使学生能更好的有目的去观察实验。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重点在于掌握好单摆的周期公式及其成立条件。 2.本课难点在于单摆回复力的分析。 解决方案:对于重点内容通过课堂巩固练习加深印象。本课难点在于力的分析上,由教师画好受力分析图,用彩粉笔标示,同时引导学生看书,这部分内容属于A类要求及了解内容,只要使大部分学生能明白基本过程即可,重在强调最后结论。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 【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二年级下册语文重难点练习汇总

重难点练习1 一、用“ / ”划去不正确的字。 (值植)树依(峦恋) (消销)售海(峡侠) (锋峰)利元(宵霄) 神(州洲)波(纹蚊) 二、给下列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2.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 3.我大声说□公主被我们救出来了□救出来了□在这儿□在这儿□ 三、看图写话。 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在干什么。展开想象,用忆句话把这幅图的意思写清楚。 答案: 一、 划去:值峦消侠霄峰蚊洲 二、 1. ,? 2. 、、、…… 3. :“,!,!” 三、略 重难点练习2

一、小燕子句子广角。 1.句子加油站。 春雨惊春天,夏满芒夏。秋处寒霜降,冬雪雪冬。 2.照样子写句子。 (1)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习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 儿。 (2)如果能小心地跳到狗身上,我们就可以到很远的地方去旅行了。 如果,就。 二、口语交际吧。 根据编故事。“在一片沙漠里,有……” 三、课外阅读轩。读短文,完成练习。 花肚皮的小恐龙 夏天到了,小恐龙睡在躺椅上晒太阳。一朵花飘落在他的肚皮上。 小恐龙晒了很久,当他醒来时,发现肚皮上印上了一朵花!大家看了很惊奇,也想让自己的肚皮上有朵好看的花印。 第二天,大家都到草地上来晒太阳,草地上一片呼噜声。傍晚,大家身上都晒出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花印。最滑稽的是一个小胖子,他肚皮上晒出了一条“小虫子”。 现在,大家都爱到草地上晒太阳了,既将康又能长出神秘的花印呢。 1.为什么小恐龙的肚子上会有一朵花印? 2.想一想,小恐龙肚皮上的“花”和小胖子肚皮上的“小虫子“是什么样的?请你画一画。 3. 要是你也晒太阳,你希望在自己的身上留下什么样的“花印”呢?怎样才会有那样的“花印”呢? 答案: 一、 1. 清谷暑相连露秋小大寒 2. 示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