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综述_党法斌

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综述_党法斌

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综述_党法斌
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综述_党法斌

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其次在美洲、大洋洲和欧洲也有分布,是世界上消费最广的饮料。经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发现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其中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从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在增强人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茶多酚因其独特的药理性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1],许多体内和体外研究都表明茶多酚可能在预防癌症[2-4]、慢性胃炎[5-6]、神经退化[7]和心血管疾病[8-9]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茶多酚与癌症化学防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调控细胞增殖的细胞外信号被茶多酚通过控制EFG受体的下调而抑制[10-11]。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四大类物质。茶多酚是一系列化合物的混合物,目前经分离鉴定的化合物就达400多种,而不同地区茶叶样品中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亦各不相同,因此在测定某种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时往往需要找到一种标准对照样品,若以每种纯组

分为对照来分别测定各种组分的含量,会使工作量大大增加且不切实际。因此,建立一种简单、高效、准确的测定茶多酚相对含量的方法对促进茶多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

1.1酒石酸亚铁分光光度法

茶多酚主要成分为儿茶素类和没食子儿茶素类(母体结构见图1[12]),而没食子酸丙酯(结构见图2)与儿茶素类在结构上具有相同的特点,既具有邻位酚性羟基和连位酚性羟基,又具有羟丙酯基。酒石酸亚铁主要是与茶多酚中的邻位羟基和连位羟基功能团发生反应,呈现特定的颜色反应,而对间位羟基和单羟基不显色。

根据该原理:茶多酚(mg/mL)=E×1.5。

式中:E—根据试样测得的吸光度(A),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的没食子酸乙酯相应含量,mg/mL;1.5—茶多酚含量的换算系数,即1mg没食子酸丙酯的吸光值相当于1.5mg茶多酚吸光值。

王丽珠[13]等采用没食子酸丙酯作为基准物,酒石酸亚铁作为显色剂,利用分光光度法在540nm波长下测定茶多酚含量,其研究结果表明:当溶液pH在7.5时,茶多酚与酒石酸亚铁能形成稳定的蓝紫色或红

党法斌,高峰,郭磊,韩晓弟*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近年来,茶多酚因其独特的药理性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茶多酚因其成分复杂,准确测定困难,严重制约着对茶多酚功能的进一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详细叙述了酒石酸亚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近红外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研究方法,以期对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

Research status of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tea polyphenol content

DANG Fa-bin,GAO Feng,GUO Lei,HAN Xiao-di*

(Marine College,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Weihai264209,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ea polyphenol because of its unique pharmacological nature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ttention,however,the complex of composition and difficulty of accurately determination constrain the further study of tea polyphenols’function.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method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 recent years was reviewed,the ferrous tartaric acid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atomic absorption method,the near infrared spectra method and HPLC method were narrated,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tea polyphenols;content;determin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S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306(2012)05-0410-04

收稿日期:2011-03-31*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党法斌(1989-),男,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生物技术。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科研立项资助项目(SRTPA10038)。

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综述

紫色络合物,并且酒石酸亚铁的加入量为4.0~6.0mL 时,吸光值最大且稳定。

目前国标GB/T 21733-2008中也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对茶多酚含量进行测定,但杜淑霞[14]等在实验中发现,该方法对奶茶类饮料样品的预处理存在一定的缺陷,按标准方法处理样品,得到的样液浑浊,从而影响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不适合浑浊且成分复杂的奶茶样品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通过改进样品的处理方法,可以克服上述缺陷。

其研究表明:加入适量的盐酸后,能够促进丙酮破乳和沉淀蛋白质,从而可以提高奶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但因为茶多酚在pH4~8之间稳定,因此加入盐酸量过多,会降低茶多酚的测定结果。该实验结果表明,在样品澄清过程中加入0.50mL 1%盐酸较合适。此外,该研究还发现:样品处理静置时间在30min 后,茶多酚含量趋于稳定;比色测定放置时间在60min 内,络合物较为稳定,而

在60min 以后,

吸光度开始下降。此外,因为在茶多酚母体结构中有一个苯环的邻位含有2个羟基,因此具有还原性,可将Fe 3+还原为Fe 2+,而Fe 2+可与邻二氮菲发生反应生成橘红色的络合物,该络合物在509nm 处具有最大吸光值,从而可通过测定该络合物的吸光度来间接测定样品中的茶多酚含量。

1.2原子吸收法

在中性介质中,茶多酚也能与Pb 2+发生沉淀反应生成难溶的黄色沉淀[15],因此可在茶叶样品液中加入过量的Pb 2+,通过原子吸收法测定上清液中Pb 2+的浓度,从而得到一种间接测定茶多酚的方法。根据上述原理,雷存喜等[16]分别用分光光度法和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黑茶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

廖晓玲等[17]用碱式乙酸铅作络合沉淀剂,通过原子吸收法测定上清液中Pb 2+的浓度,其研究发现测

定时仪器最佳条件为:波长217nm ,

通带宽度0.4nm ,灯电流为3.0mA ,燃烧器高度为5.0nm 。此外,该研究

还发现:当反应温度在90℃以上,

反应时间为20min ,溶液pH 在5~8范围内,加入碱式乙酸铅浓度为1mg/mL 且加入量为1mL 时,吸光值较为稳定。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浓度在3~25μg/mL 范围内时完全符合Beer 定律,具有灵敏度高、简单、快速的优点,可方便地用于食品添加剂中微量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1.3近红外光谱法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弱光谱分析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无论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应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趋向成熟。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技术分

析样品具有方便、

快速、高效、准确和成本较低、不破坏样品、不消耗化学试剂、不污染环境等优点,目前在作品物质分析、面粉加工业、烟草与纺织行业、食品分析、石油化工业分析、制药行业、生物医学、过程分析等领域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18]。

其主要原理是:近红外光谱区(780~2526nm )[19]

与有机分子中含氢基团(OH 、NH 、CH )振动的合频和各级倍频的吸收区一致,通过扫描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可以得到样品中有机分子含氢基团的特征信息,NIR 光谱主要是反映C-H 、O-H 、N-H 、S-H 等化学键的信息,几乎可覆盖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和混合物。

Quansheng Chen 等[20]比较了利用不同的算法(PLS 、iPLS 和siPLS )建立数学模型来测定绿茶中总多酚的含量,其研究结果表明,与另外两种算法相比,用siPLS 算法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测定绿茶中总多酚的含量。

SiPLS (synergy 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是Norgaard 等提出的[21],建立在IPLS 基础上的一种波长选择算法,是IPLS 的一个扩展。通过不同波长区间个数的任意组合,得到相关系数最大且误差最小的波长区间组合。其原理与IPLS 相同,首先将NIR 全谱分割成等长的n 个波长区间,在每个子区间上进行PLS 回归,建立待测组分的局部回归模型,得到n 个局部回归模型。以交互验证均方根(RMSECV )和预测均方根(RMSEP )为各模型的精度衡量指标,通过比较全光谱模型和各局部模型的精度,取精度最高的局部模型所在的子区间为建模波长区间,然后再以该波长区间为中心单向或双向扩充(或消减)波长变量,得到最佳的波长区间。

Quansheng Chen 等[20]的研究发现,当将光谱区分成23个区间和5个PLS 组分时(表1),得到了用siPLS 算法建立的最优数学模型,并由此得出测量绿茶中总多酚含量的最佳波长区间为7791.01~7960.71、7964.57~8134.27、8658.82~8828.52cm -1。

王毅等[22]利用小波消噪预处理茶叶近红外光谱,滤去其中的噪声信息,再用区间偏最小二乘法(iPLS )与遗传算法(GA )相结合的PLS 波长筛选法iPLS-GA 建立茶多酚的预测模型,即通过iPLS 定位出若干信息区间,再用GA 通过全局优化,从中选出波长点,最终共有18个波数点用于建立茶多酚模型,建模数据

图1茶多酚的母体结构

Fig.1Tea polyphenols maternal structure

OH

OH

OH

HO

O

OR 1

R 2

图2没食子酸丙酯Fig.2Propyl gallate

COOCH 2CH 2CH 3

HO

HO HO

量大为减少。

其研究表明:经小波消噪和iPLS-GA处理所得茶叶近红外光谱模型最佳,模型在6158~6000cm-1和4717~4559cm-1区间中建立,校正时其相关系数Rc和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9648和2.14,预测时的相关系数R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587和2.22,均比其它模型好。

1.4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

“高分离度液相色谱”、

“近代柱色谱”等。20世纪60年代后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气相色谱的理论与技术开始应用于液相色谱,使液相色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法因其高效、高灵敏度、分析速度快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1974年,美国AC Hoefler等[23]提出用HPLC法测定茶叶中多酚物质,配合使用反向键合填充剂,可将茶叶提取液直接注入色谱柱,30min之内就达到了理想的分离,配以紫外检测器就能迅速、准确地测定出多酚物质的含量。

张小红等[24]采用HPLC法,以Alltima phenyl柱(4.6mm×250mm,5μm)为色谱柱,以甲醇∶水∶磷酸(21∶78.9∶0.1)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在波长278nm 处测定绿茶雪哈片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研究表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0.6048~3.02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此外,该实验中通过比较不同的色谱柱和流动相,发现采用Alltima苯基柱和等度洗脱的方法可以达到快速分离EGCG的目的,并且因为EGCG中含大量的酚羟基,所以在流动相中加入少量的酸可以抑制酚羟基与硅醇基结合,以防止在洗脱时产生拖尾现象。

刘锦文等[25]以DiamonsilC

18

(4.6mm×200mm,5μm)为色谱柱,甲醇-0.1%磷酸水溶液(68∶32)为流动相,进样量20μL,柱温25℃,流速10mL·min-1的条件下,发现茶多酚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在20min内出现峰值,并且以279nm为吸收波长,EGCG进样量在0.1~0.6μg,ECG进样量在0.05~1.2μg范围内时,进样量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重复性实验和稳定性实验发现该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2结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茶多酚因其抗氧化作用和良好的药理作用,高效的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清除人体自由基、降血糖和血脂、治心血管病、抑菌抑酶等作用,在食品工业、医药、农业和日用化工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GB/T8313-2008和GB/T8313-2002所测数据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26],虽然目前国内外对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茶多酚因其成分复杂,不同的测定方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且多稳定性、重复性较差,因此准确测定困难,严重制约着对茶多酚功能、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发现一种高效、准确、绿色、稳定的含量测定方法对茶多酚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Yang CS,Pius Maliakal,Meng XF.Inhibition of carcinogenesis by tea[J].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2002,42:25-54.

[2]Yang GY,Liao J,K Kim,et al.Inhibition of growth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by tea polyphenols[J].Carcinogenesis,1998,19(4):611-616.

[3]Hasan Mukhtar,Nihal Ahmad.Tea polyphenols:prevention of cancer and optimizing health[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0,71(6):1698-1702.

[4]Gary D,Stoner,Hasan Mukhtar.Polyphenols as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gents[J].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1995,59(22):169-180.

[5]VW Setianwan,Zhang ZF,Yu GP,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green tea on the risks of chronic gastritis and stomach canc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2001,92(4):600-604.

[6]JH Weisburger,Fung-Lung,Chung.Mechanisms of chronic disease causation by nutritional factors and tobacco products and their prevention by tea polyphenols[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2,40(8):1145-1154.

[7]Silvia Mandel,Orly Weinreb,Tamar Amit,et al.Cell signaling pathways in the neuroprotective actions of the green tea polyphenol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implication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Neurochemistry,2004,88(6):1555-1569.

[8]Naghma Khan,Hasan Mukhtar.Tea polyphenols for health promotion[J].Life Science,2006,545(1):51-64.

[9]Kei Nakachi,Satoru Matsuyama,Satoshi Miyake,et al. Preventive effects of drinking green tea on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for multiple targeting prevention[J].BioFactors,2000,13(14):49-54.

[10]YC Liang,YC Chen,YL Lin,et al.Suppress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s and cell proliferation by the black tea polyphenol,

表1siPLS校正模型选择不同的光谱区间时的结果

Table1Results of siPLS calibration model selected different

spectral regions

区间数目PLS组分选定区间交互验证均方根

105[810]0.8415

116[67810]0.8631

125[912]0.8404

135[1013]0.8275

145[1114]0.8343

159[34]0.8124

169[34]0.7957

175[101317]0.8225

185[111418]0.8131

195[141819]0.8139

205[12141620]0.8224

215[151620]0.8199

225[161721]0.7965

235[171822]0.7514

249[456]0.7620

256[9101622]0.8172

(下转第417页)

theaflavin-3,3′-digallate[J].Carcinogenesis,1999,20(4):733-736.

[11]YC Liang,Shoei-Yn Lin-Shiau,CF Chen,et al.Inhibition of cyclin-dependent kinases2and4activities as well as induction of cdk inhibitors p21and p27during growth arrest of human breast carcinoma cells by(-)-epigallocatechin-3-gallate[J]. Journal of Biochemistry,1999,75(1):1-12.

[12]徐文峰,廖晓玲.茶叶中茶多酚的分析测定方法研究现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2):52-55. [13]王丽珠,吴棱,姚元根,等.酒石酸亚铁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酚[J].光谱实验室,1997,14(3):52-54.

[14]杜淑霞,欧仕益,徐丽,等.奶茶中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食品工业科技,2010,31(4):358-361.

[15]李志南,姚红,肖纯.茶多酚与Pb2+络合反应机理及应用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7,10(2):85-89.

[16]雷存喜,吴德燕.益阳黑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4):45-47.

[17]廖晓玲,王会玲,徐凯明,等.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2,27(1):68-69.

[18]严衍禄,赵龙莲.近红外光谱分析基础与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5.

[19]Stark E,Luchter K,Margoshes M.Near-infrared analysis (NIRA):a technology for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J]. Appl Spectrosc Rev,1986,22(4):335-399.

[20]Chen QS,Zhao JW,Liu MH,et al.Determination of total polyphenols content in green tea using FT-NIR spectroscopy and different PLS algorithms[J].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8,46(3):568-573.

[21]L Norgaard,A Saudland,J Wagner,et al.Inter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iPLS):a comparative chemometric study with an example from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J].Applied Spectroscopy,2000,54(3):413-419.

[22]王毅,陈斌,叶静,等.优化茶多酚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0,27(5):686-690.

[23]AC Hoefler,P Coggon.Reversed-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of tea constituents[J].Chromatography A,1976,129:460-463.

[24]张小红,雷晓林,钱星文.HPLC法测定绿茶雪哈片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J].安徽医药,2010,14(8):899-901.

[25]刘锦文,李红玉,石瑞君,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多酚中EGCG和ECG的含量[J].食品工业科技,2010,31(11):372-374.

[26]黄皓,毛志方,涂云飞,等.两种方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比较[J].中国茶叶加工,2009(2):43-44.

component analysis[J].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2005,13(6):313-325.

[21]CHEN Quansheng.Study on discrimination of Roast green tea(Camellia sinensis L.)according to geographical origin by FT-NIR spectroscopy and supervised pattern recognition[J].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2009,72(4):845-850.

[22]周健.基于近红外的茶叶成分分析与信息识别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23]陈全胜,赵杰文,张海东,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近红外光谱鉴别茶叶的真伪[J].光学学报,2006,26(6):933-937. [24]CHEN Quansheng,ZHAO Jiewen,ZHANG Haidong,et al. Feasibility study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ea b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with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J].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6,572:77-84.

[25]HE Yong,LI Xiaoli,Deng Xunfei.Discrimination of varieties of tea using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BP model[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6,79:1238-1242.

[26]ZHAO Jiewen,CHEN Quansheng,HUANG Xingyi,et al. Quali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tea categories b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6,41(4):1198-1204.

[27]周健,成浩,王丽鸳,等.基于杠杆率校正的PLS-DA法对正半岩武夷岩茶的识别研究[J].茶叶科学,2009,29(1):34-40.

[28]Maria S'miechowska,Przemys覥aw Dmowski.Crude fiber as a parameter i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tea[J].Food Chemistry,2006,94(3):366-368.

[29]王胜鹏,宛晓春,林茂先,等.基于水分、全氮量和粗纤维含量的茶鲜叶原料质量近红外评价方法[J].茶叶科学,2011,31(1):66-71.

[30]阎守和.评价茶品质的近红外光谱(NIRS)法[J].上海茶叶,2005(3):19-21.

[31]阎守和.应用近红外光谱法(NIRS)评估茶的品质及其商品价[J].上海茶叶,2005(4):20-22.

[32]林新,牛智有,马爱丽.不同近红外光谱仪在绿茶水分检测应用中的比较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08(3):29-31. [33]陈华才,吕进,陈星旦,等.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茶多酚总儿茶素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的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6,14(1):58-62.

[34]陈华才,吕进,俸春红,等.近红外光谱法测定茶多酚中总儿茶素含量[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5,16(1):19-22. [35]罗一帆,郭振飞,朱振宇,等.近红外光谱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8):1230-1233.

[36]Luypaert J,ZHANG M H,Massart D L.Feasibility study for the use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reen tea[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3,478:303-312.

[37]CHENG Quansheng,ZHAO Jiewen,CHAITEP S,et al.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main catechins contents in green tea (Camellia sinensis L.)by Fourier transform 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FT-NIR)spectroscopy[J].Food Chemistry,2009,113:1272-1277.

[38]龚加顺,刘佩瑛,刘勤晋,等.茶饮料品质相关成分的近红外线光谱技术分析[J].食品科学,2004,25(2):135-140. [39]LIU Fei,YE Xujun,HE Yong,et al.Application of visible_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chemometric calibrations for variety discrimination of instant milk teas[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9,93:127-133.

(上接第412页)

!!!!!!!!!!!!!!!!!!!!!!!!!!!!!!!!!!!!!!!!!!!!!!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精制工艺及产品中茶多酚的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及用途; 2、了解植物天然产物常规提取和精制的方法; 3、掌握茶多酚提取与精制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茶多酚的分析检测方法。 【实验材料和仪器】 1、仪器 电动搅拌器离心机酸度计真空干燥箱抽滤瓶真空蒸发浓缩装置水环式真空泵电子天平水浴锅紫外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干燥箱 分液漏斗微量吸管器 2、试剂 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 维生素C 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 没食子酸丙酯 Ⅰ、工艺过程及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30 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是一类富含于茶叶中、主要由 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及没食子酸酯类等组成的多羟基化合物,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茶多酚分子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OH),可终止人体中自由基链式反应,清除超氧离子,类似SOD 之功效。茶多酚对超氧阴离子与过氧化氢自由基的清除率达98%以上,呈显著的量效关系,其效果优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茶多酚还有抑菌、杀菌作用,能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艾滋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逆转录酶的强抑制物,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并具抗肿瘤、抗辐射、抗氧化、防衰老机理。茶多酚安全、无毒,是食品、饮料、药品及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目前茶多酚已在医药、饮料、食品、保健等行业中广泛应用。 由于茶多酚易溶于热水,因此本实验首先用热水在一定温度下将茶多酚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然后对茶叶浸提液盐析处理除去部分杂质;再利用某些金属离子与茶多酚形成的络合物在一定pH值下溶解度最低的特性,将茶多酚从浸提液中沉淀出来并高效地与咖啡碱等杂质分离;经过稀酸转溶将茶多酚游离出来后,用对茶多酚具有很好选择性的有机溶剂再次对其进行萃取分离;最后将茶多酚萃取液通过真空浓缩、真空干燥得到茶多酚精品。 【实验步骤】 1、浸提:称取一定重量过20目的茶叶末,加入其重量20倍的70℃~95℃的热水,搅拌下恒温浸提60min,过滤得茶叶浸提液。取样分析浸提液中茶多酚的含量,计算浸提液中茶多酚的总量、茶多酚的浸提率。 2、盐析:加氯化钠于茶叶浸提液中,使其质量分数为6%,静置盐析1.5h后过滤。

(推荐)总多酚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多酚类物质包括花青苷、黄酮苷、单宁等,具体又可分为若干种。多酚类物 质含有酚羟基,有的还含有羧基,属于极性有机化合物,常用极性溶剂提取,如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丙酮、水以及由这些溶剂按比例组成的复合溶剂。由以上溶剂直接提取的多酚物质,实质为各种多酚的混合物(总多酚提取液), 不同的原料中所含酚类物质的种类不同,需要进一步的分离鉴定。 常用的植物多酚总量的测定方法中较为普遍使用的方法有:酒石酸亚铁比色法、FD 法、FC 法、普鲁士蓝法等。其中酒石酸亚铁分光光度比色法应用较多。 酒石酸亚铁分光光度比色法的原理:过量的酒石酸亚铁与提取液中多酚反应 生成稳定的紫褐色络合物,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液中多酚含量成正比。 测定总多酚 时所用的标准物则需根据样品中所含多酚的种类而定,比如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时,儿茶酚能较好地代表茶多酚,则以儿茶酚作标准物;而测定藤茶多酚时,则以没食子酸作标准物较合适。 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材料:茶叶; 仪器:水浴锅,分光光度计,三角瓶,容量瓶,吸管等; 试剂: (1)酒石酸亚铁溶液:称取1.00g硫酸亚铁(FeSO4·7H2O)和5.00g酒石酸钾钠(C4H4O6NaK·4H2O)混合后加蒸馏水溶解定容到1000mL (2)pH 7.5磷酸盐缓冲液:称取60.20g Na2HPO4·12H2O和 5.00g NaH2PO4·12H2O混合后加蒸馏水溶解定容到1000ml。 三、操作步骤 (一)标准曲线的制作或茶多酚含量经验值的应用 标准曲线的制作参照GB-8313-87《茶—茶多酚测定》方法。为简化操作,可用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吸光度值为1.00时,供试液中茶多酚的浓度为7.826 mg/mL”这一经验值,直接由待测液的吸光度值计算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 1.福林试液的配制:取钨酸钠10g与钼酸钠 2.5g,加水70ml、85%磷酸 5ml与盐酸10ml,置200ml烧瓶中,缓缓加热回流10小时,放冷,再加硫酸锂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生物学功能。 一、前言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占其总量的80%左右。茶叶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酶活性、杀菌抗病毒、脂类代谢、抗癌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1、消除自由基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 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TP自身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1 mg 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 μg Cu,ZnSOD;与强抗氧化剂VitC,VitE相比,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实验四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实验四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直接滴定法 一、目的:掌握高锰酸钾直接滴定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原理及操作 二、原理 茶叶中茶多酚易溶于热水,在用靛红作指示剂的情况下,样液中能被高锰酸钾氧化的物质基本上都属于茶多酚物质。根据消耗1mL 0.318g/mL的高锰酸钾相当于5.82mg茶多酚的换算系数,可计算茶多酚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分析天平、电动磁力搅拌器、电热水浴锅、500mL白瓷皿。 试剂:1、0.1%靛红溶液:称取靛红1g加入少量水搅匀后,再慢慢加入相对密度为1.84的浓硫酸50mL,冷却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如果靛红不纯,可下法磺化处理是:称取靛红1g,加浓硫酸50mL,在80℃烘箱或水浴中加热磺化4~6h,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过滤后贮于棕色瓶中。 2、0.630%草酸溶液:准确称取草酸6.3034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 3、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称取AR的高锰酸钾1.27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准确吸取0.630%草酸溶液10mL,放入250ml锥形瓶中(平行3份),加入蒸馏水50mL,再加入相对密度为1.84的浓硫酸10mL,摇匀,在70~80℃水浴中保温5分钟,取出后用高锰酸钾进行滴定。开始慢滴,待红色消失后再滴第二滴,以后可逐渐加快,边滴边摇,待溶液出现淡红色保持1分钟不变即为终点。计算高锰酸钾溶液的百分比浓度。 四、测定步骤 1、供测试液的准备: 准确称取茶叶磨碎样品1g,放在250mL锥形瓶中,加入沸蒸馏水80mL,在沸水浴中浸提30分钟,然后抽滤、洗涤,滤液倒入100mL容量瓶中,冷至室温,最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摇匀。 2、测定: 取200ml蒸馏水放入白瓷皿中,加入0.1%靛红溶液5mL,再加入供测试液5mL,开动磁力搅拌器,用已标定的高锰酸钾溶液边搅拌边滴定,滴定速度以1滴/s为宜,接近终点时应慢滴。直到溶液由深蓝色转变为亮黄色为止,记下消耗的高锰酸钾毫升数。同时做空白测定。 五、结果计算 X= ) ( 12 0.005820.318 m V V A B -?ω? ? 式中:X—茶多酚的含量,% ,B—空白消耗的高锰酸钾毫升数,mL A—样品消耗的高锰酸钾毫升数,mL ω--高锰酸钾的浓度,% m—样品的质量g,V1—测定用供测试液的体积,mL ,V2--供测试液的体积,mL 实验三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酒石酸铁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的含量的原理及操作。 2、进一步熟悉72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二、原理: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占茶嫩梢干重的20%~35%,由约30种以上的酚类物质所组成,通称茶多酚。按其化学结构分为四类:(1)儿茶素类,属黄烷醇类;(2)黄酮及黄酮醇类;(3)花白素及花青素,即羟基-[4]-黄烷醇及其钾盐;(4)醋酸及缩酚酸类。其中以黄烷醇类化合物最重要(占多酚的80%左右)。纯儿茶素一般为白色无定形粉末,在空气中极易氧化

茶叶中茶多酚的检测方法

茶叶中茶多酚的检测方法 ,我们必须对茶多酚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茶多酚因为其独特的分子结构,有很强的氧化性以及螯合性,所以能很好的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起到抗氧化、抗衰老的效果;同样也因为其分子结构中的酚羟基,所以茶多酚有很好的螯合性能,能够与蛋白质,金属离子相结合。据了解,茶多酚能与20多种离子产生络合,与其中10多种产生沉淀,再者,络合产物很多会产生明显的色泽变化。 所以茶多酚的检测方法有很多: 1,蛋白质沉淀法:利用与蛋白质的络合沉淀特征检测茶多酚的含量; 2,金属例子螯合法:就像GB/T8313-2002茶叶和GB/T21733-2008茶饮料中的检测方法一样,利用多酚羟基与铁离子的螯合变成蓝紫色的特性,在540nm出进行检测; 3,氧化法:高锰酸钾与茶多酚的氧化滴定,但是这种方法误差较大,所以目前已经用的很少了;再就是GB/T8313-2008的福林酚法,利用福林酚能将茶多酚氧化然后自己被还原呈蓝色的特征。 目前使用的比较多的就是GB/T8313-2002的酒石酸亚铁法与GB/T8313-2008中的福林酚试剂法! 酒石酸亚铁法作为茶多酚检测的经典方法在国内被应用了几十年,采用3.913的经验系数进行茶多酚的检测,但是在“食品添加剂茶多酚”的检测标准中则是以没食子酸作标准曲线,系数2.78。同样的茶多酚检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系数呢,很多人或许会疑惑?!但实际上3.913的的系数是以茶叶的乙酸乙酯分离物作为标定物质作标准曲线的,因为乙酸乙酯分离物中不仅仅包括了多酚类物质,还包括了一些其他内涵成分,所以检测结果会偏大,目前主要用于饮料行业中,而2.78的系数则主要用在植物提取物茶多酚领域,其主要区别在于采用的标定物不一致! 当然酒石酸亚铁法也有自身的缺点:茶多酚是一种复合物,并非单一组分,其中包括了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等等,不同的组分与铁离子络合颜色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对于一般成分比较复杂的植物多酚并不适用! 再来谈谈福林酚法:福林酚法主要利用福林酚的强氧化性,与多酚反应变蓝,在765nm处进行检测,当然了,福林酚还用于蛋白质的检测中,正是因为这点,所以福林酚并不能有效区分茶多酚,一些还原性氨基酸,植物中非多酚类酚性物质,抗坏血酸等等,这也是它的局限性。 当然了,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很多朋友最关注的是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到底有多大差异,经本人一天的实验,当然可能有不尽完善之处,两者差异大概在30%左右,如果以酒石酸亚铁法采取2.78的系数,则差异不大,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GB/T8313-2002中标准曲线的制作并非纯粹的茶多酚。 再者,就GB/T8313-2008中一些问题,我咨询了标准校订单位的王盈峰教授,标准中的刻度试管容积为10ml,所以大家在标准曲线的绘制中要注意了。 最后,无论是8313-2002还是8313-2008,茶多酚的检测方法不断更新,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也为中国茶叶走出去提供了契机,新方法中也还有很多不尽完善之处,还需要茶学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完善。提醒大家,“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是因为福林酚法有他自身的不足,所以不同的产品还是需要区别对待! GB/T8313-2008标准曲线以及相关数据 y=-1.1862+92.0488x ug A 10 0.120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水溶性物质,是茶叶主要功能成分之一,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多分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消除体内超氧阴离子的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优异功能。研究表明:茶多酚卓越的抗氧化性,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分解。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是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的4——6倍,是Ve 的6——7倍,Vc的5——10倍,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已开始专项研究,现在此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确定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现今茶多酚的功能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成为各工业化国家的技术竞争目标和研究开发热点。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提取、功能 正文:1.茶多酚的研究 茶多酚可分为黄烷醇类、4-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分中,以黄烷醇类为主,而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茶多酚是酚类衍生物, 呈弱酸性(pH≈6),能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还有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清除人体自由基、降低血糖血脂等一系列重要药理功能(1)。近年来, 茶多酚在食品加工、医药保健、日用化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因此,有效地提取茶多酚,实现茶多酚的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茶多酚外观为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的粉末,易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味苦涩,在pH4-8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一个半小时内,可达250。C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2.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2.1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方法, 该法利用茶多酚易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乙醚、乙酸乙酯等溶剂而不溶于氯仿的性质, 将其从茶叶中分离出来。溶剂萃取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水提取法〔2〕,简称水法 以水为溶剂, 采用水浴加热提取多次, 合并提取液后用氯仿萃取, 分出氯仿相后改用乙酸乙酯多次萃取,合并乙酸乙酯相并减压蒸馏浓缩近干, 将其干燥后用去离子水重结晶即得产品。工艺流程为:水提-减压浓缩-溶剂萃取精制-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小,但是排污量巨大,单位产值能耗大。 2.12 提膜浓缩萃取法,简称膜法 它是在水法基础上升级工艺,降低了环保成本。工艺流程为:水提-膜过滤-膜浓缩-溶剂萃取精制--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和膜运行成本大,能耗和排污较水法大幅降低。 2.13 有机溶剂萃取法〔3〕 工艺流程:茶叶--有机溶剂浸提--减压蒸馏浓缩--水+氯仿萃取--水层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含有茶多酚的乙酸乙酯溶液---浓缩、干燥---茶多酚粗品。该法的优点是茶多酚提取率相应提高,色素、咖啡因分别脱除,便于对茶叶进行综合利用。缺点是操作费时麻烦, 生产成本高;所用有机溶剂多,且溶剂回收、溶液浓缩能耗大,茶多酚氧化变质,产品纯度通常只能达到50%~70%〔4〕。 2.2 相转移提取法,简称酯法 工艺流程为:酯水相转移提取-浓缩-精制转相-BVD真空带式干燥机干燥。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污;收率高;整条工艺线路完全符合绿色环保低能耗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政策。 2.3 树脂吸附法 树脂法是利用树脂具有吸附-解吸作用的特性来分离提纯茶叶中的茶多酚。根据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吸附柱分离法、离子交换柱分离法和凝胶柱分离法三种。工艺流程为:水提-树脂吸附-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较大,需要乙醇精馏装置,溶剂消耗成本较高,排污量大〔5〕 2.4 超临界萃取法

茶叶中茶多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茶叶中茶多酚类物质提取与含量测定 系别:生物医药工程系 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茶叶中茶多酚及茶多酚的组成及性状; 2、掌握溶剂提取法提取茶多酚的原理及方法; 3、掌握萃取法分离有机溶剂中的茶多酚的操作方法; 二、茶多酚总述 1、组成: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因此常称为多酚类。其主要成分是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甘类、黄酮醇类和黄酮类。这些化合物都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的基本结构,故统称为类黄酮物质。茶叶中绿原酸、鸡鈉酸、咖啡酸等酚酸类化合物也是茶多酚的组分之一。在茶多酚各组分之一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优异儿茶素类物质为主。 2、性状: 茶多酚是介于淡黄色至茶褐色之间的无定型粉末,味涩,略有吸湿性,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甲醇、乙醚、丙酮、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不溶于氯仿及苯等有机溶剂。茶多酚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在pH<7时较稳定,在pH>7时则不稳定且氧化变色加快,呈红色。 3.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茶多酚提取工艺效果较好的是有机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提取法、树脂吸附分离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其次是超声波浸提法、层析法、膜技术。 4.贮存方法:

贮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环境,并与有毒、有气味的物品隔离,避免直接与三价铁离子及碱性物质接触。 三、实验原理 有机溶剂萃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工艺。是利用茶叶中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提取分离。在粗茶叶萃取溶液中,除含有茶多酚以外,还含有咖啡碱、酯质、色素、植物多糖、有机酸、以及悬浮物,且茶多酚含量仅为25%~40% ,所以大多数工艺用乙酸乙酯、氯仿等有机溶剂反复萃取的方法进一步除杂、纯化、精制。 茶水用氯仿萃取可得到水层和有机层,咖啡碱存在于有机层,而茶多酚则存在于水层中,根据萃取及过滤原理,将有机层和水层分别进行浓缩、萃取,即可得到相应粗产物。 溶剂萃取法一般的工艺路线图所示 溶剂萃取法一般的工艺路线

茶多酚的含量测定

茶多酚的含量测定高锰酸钾直接滴定法 目的:掌握高锰酸钾直接滴定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原理及操作 原理 茶叶中茶多酚易溶于热水,在用靛红作指示剂的情况下,样液中能被高锰酸钾氧化的物质基本上都属于茶多酚物质。根据 消耗 1、 容至4~6h, 2、 30.630%草 的浓硫酸10mL 1 100mL, ,开动磁 五、结果计算 式中:X—茶多酚的含量,% ,B—空白消耗的高锰酸钾毫升数,mL A—样品消耗的高锰酸钾毫升数,mL ω--高锰酸钾的浓度,% ,m—样品的质量g,V1—测定用供测试液的体积,mL ,V2--供测试液的体积,mL 酒石酸铁比色法 原理: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占茶嫩梢干重的20%~35%,由约30种以上的酚类物质所组成,通称茶多酚。按其化学结构分为四类:(1)儿茶素类,属黄烷醇类;(2)黄酮及黄酮醇类;(3)花白素及花青素,即羟基-[4]-黄烷醇及其钾盐;(4)醋酸及缩酚酸类。其中以黄烷醇类化合物最重要(占多酚的80%左右)。

纯儿茶素一般为白色无定形粉末,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棕色物,能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中。茶多酚能溶于水、乙醇、 甲醇、丙酮、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对热、酸较稳定,2%的溶液加热至120 ℃并保持30min, 无明显变化。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变质。 酒石酸铁能与茶多酚生成紫褐色络合物,络合物溶液颜色的深浅与茶多酚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可以用比色方法测定。该法可避免高锰酸钾滴定法所产生的人为视觉误差。 茶多酚的测定方法有高锰酸钾直接滴定法和酒石酸铁比色法,由于高锰酸钾直接滴定法操作比较复杂,且靠肉眼观察颜色判断终点,如果样品溶液颜色较深时,可能影响测定结果。本实验将应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的含量。 仪器与试剂 (l 540nm 1、、磷酸盐缓冲液在常温下容易生长霉菌,放冰箱中保存或临用时现配。 2、样品溶液制备中的注意事项: (1)较透明的样液,如果味茶饮料,将样液充分摇匀后,直接取样测定 (2)较浑浊的样液,如果汁茶饮料、奶茶饮料等,称取充分混匀的样液25mL于50mL容量瓶中,加95%的乙醇15mL充分混匀,放置15min,用水定容至刻度,过滤。 (3)含有碳酸气的样液,如农夫汽茶,量取充分混匀的样液100mL于250mL的烧杯中,称取其总量,于电炉上加热至沸,在微沸状态下加热10min,以将二氧化碳排除,放冷,用水补足原来的质量,摇匀,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 年第 5 期152 Chemical Engineering amp Equipment 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2012 年 5 月分析测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试张妙芬(泉州市环境监测站,福建泉州 362000)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 究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重要的成分,随着茶多酚应用的开发,其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该文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茶多酚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概括介绍了用于测定茶多酚含量的光度法、色谱法、电化学法等化学分析测定方法,以期为今后茶多酚的分析测定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测定方法茶叶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目前,中国茶园面积列居可分为四类: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白素和花青素世界首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迄今已类、酚酸类。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儿茶素,占多酚类总量的在茶叶中鉴定出 450 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 15 种以上的无机 60-80,是其众多药效的物质基础。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又元素。可分为三种游离型态(Catechin,C Epicatechin,EC 以1 茶多酚,与两种酯化的没食子酸及Epigallocatechin,EGC)茶多酚(Tea Polyphenols)又称茶鞣或茶单宁,占茶(Epicatechin gallate,ECG 及(gallic acid)叶重量的 15%~30,许多生理和药理实验

表明它对人体无,后者(ECG 及 EGCG)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毒,无副作用,是一种天然、高效、安全的抗氧化剂,它还含量较多。具抗衰老、抗辐射、消除口臭、降血脂、抗菌抑菌、抑酶等茶多酚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在一系列重要作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均易茶多酚是由 30 多种含酚基的物质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变质。图 1 为茶多酚结构通式。 OH OH OH O R1,R2 -H,-OH, C OH HO O R2 OH R1 O OH 图1 茶多酚的结构通式2 茶多酚的测定方法 2.1.1 酒石酸亚铁比色法茶多酚的分析测定方法,近年来有很多报道,其中多以茶多酚总量的测定,国内文献报导中以酒石酸亚铁比色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分光光度法包括紫外- 法最为常见GB/T 83132002。该法也是测定茶多酚含量的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它们广泛应用于国标方法。茶汤中茶多酚的分析。另外,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其测定原理是茶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高锰酸钾滴定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等亦可用来茶多酚的分析络合物,该溶液对 540nm 可见光有最大吸收,故可用分光光测定。度计测定其吸光度,通过计算确定茶水中茶多酚的含量。计2.1 分光光度法算公式为: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 究153 呈良好线性关系。常用的分光光度法对浓度很高

茶多酚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作为天然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对食品有保鲜防腐、抑菌除臭等作用,对人体有抗衰老、抗癌等功能。该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茶多酚在食品中的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茶多酚;研究进展;展望 前言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防辐射、防腐保鲜、抑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茶多酚在油脂、食品、医疗、保健、日用化工和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保健食品的研发已有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应用于食品中,不但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保健作用。 一、茶多酚的性质 (一)茶多酚的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树的树梢及其他器官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简称茶多酚或多酚类,俗名茶单宁、茶鞣质[2]。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二)茶多酚的毒理性质 慢性毒性试验表明[3],饲料中茶多酚含量为0.1%时,对果蝇寿命无不良影响。果蝇终生饲养和小白鼠喂养实验表明,在适量范围内添加茶多酚到饲料和饮料中,对果蝇的生长、发育和寿命,以及对小白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胸腺、脾脏细胞数、肝脏量及体重有促进作用。说明茶多酚在适当范围内应用到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中,对人体是无害的。 二、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案(精选.)

设计性实验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实验方案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班级:葡工162班 姓名:王勇峰 学号:220162712 指导老师:阿不都热依木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用无害溶剂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2.分离、纯化茶多酚粗品,掌握溶剂提取法提取茶多酚的原理及方法。 3.定量分析茶多酚产品含量。 二.实验原理 有机溶剂萃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工艺。是利用茶叶中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提取分离。在粗茶叶萃取溶液中,除含有茶多酚以外,还含有咖啡碱、酯质、色素、植物多糖、有机酸、以及悬浮物,且茶多酚含量仅为25%~40% ,所以大多数工艺用乙酸乙酯、氯仿等有机溶剂反复萃取的方法进一步除杂、纯化、精制。 茶水用氯仿萃取可得到水层和有机层,咖啡碱存在于有机层,而茶多酚则存在于水层中,根据萃取及过滤原理,将有机层和水层分别进行浓缩、萃取,即可得到相应粗产物。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天平;分析天平;铁架台;抽滤装置;超级恒温水浴槽;长颈漏斗一个;滤纸若干张;分液漏斗一个;100毫升的烧杯(三个);玻璃棒一个;药品: 1.乙醇水溶液(50%); 2.干茶叶原料; 3.氯仿(分析纯); 4.Na2SO4溶液馏水

四.实验步骤 1、温度设定:打开超级恒温水浴电源开关,使温度达到90℃ 2、称量:称取30克干茶叶,放在100毫升小烧杯中。 3、溶解:用量筒量取40毫升50%乙醇水溶液,倒入小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干茶叶完全浸润在乙醇溶液中。 4、加热:将干茶叶和乙醇水溶液的混合液置于超级恒温水浴槽中,加热20分钟。 5、过滤:将加热完毕的混合液取出,冷却到室温; 用长颈漏斗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滤除茶叶残渣。再对残渣进行乙醇萃取. 6、分离萃取: 1)对分液漏斗进行试漏,调整好铁架台高度; 2)用量筒量取20毫升氯仿①,置于100毫升小烧杯中;将茶叶滤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再将氯仿倒入其中,再倒入少量Na2So4溶液②,轻轻摇匀,使之混合充分,静置,分层,上层应为茶多酚水溶液,呈茶色,下层为氯仿乙醇混合液,为无色。 3)将下层溶液小心放至小烧杯中,上层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至100毫升小烧杯中; 7、抽滤浓缩: (1)安装好减压抽滤装置; (2)将布氏漏斗里的滤纸用少量茶多酚水溶液润湿,开启抽气阀,一边缓慢倒入液体,一边抽滤。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功能性食品》课程论文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许军强 学号:20114061204 任课教师:臧延青 所在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4年10月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以儿茶素为主要成分的多分类化合物的总称。它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是一种多功能、高效的抗氧剂,正是它的一些药理和保健特性,使得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本论文通过对前人一些资料的整理,从多方面介绍了茶多酚,并对茶多酚的提取和研究进展做了探讨。 关键词:茶多酚功能提取方法应用 1.茶多酚简介 1.1.定义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1.2.理化性质 1.2.1.稳定性 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2]。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2.2.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3];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1.2.3.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4],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 —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茶多酚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2009年第2期 TIANJIN SCIENCE&TECHNOLOGY 创新技术 0引言 茶多酚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羟基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儿茶素类、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4类物质,其中儿茶素类的含量占80%左右。儿茶素中的主要成分有4种: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1],具有优异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等药理功能,在日用化工、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我国的茶叶制品应用历史悠久,但高附加值的茶多酚生产工艺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对茶多酚的提取、含量检测,以及应用方向加以总结,其中一些新技术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推广价值。 1茶多酚的提取 1.1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2]是目前工业化生产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浓缩得到产品,收率为5%~10%,产品纯度为80%~98%。萃取剂主要为乙酸乙酯。萃取剂最终残留量是茶多酚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通常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含量,为了达到较高的检出限和准确度,冯信平等人[3]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乙酸乙酯含量,该方法成本较高,使用的有机试剂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茶多酚自身污染。 1.2离子沉淀萃取法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金属离子沉淀茶多酚而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茶叶经热水浸透后,加入沉淀剂即可得到茶多酚与金属离子的结晶性沉淀物,由于沉淀剂的选择性较高,产品的纯度较好,可达85%以上[4]。 韦星船等人[5]研究了利用微波和离子沉淀联合提取茶多酚的方法。采用复合方法将微波提取和离子沉淀法结合起来,用联合离子的方法沉淀茶多酚萃取液。该方法使用微波加热时间短,可以改善加热的质量,防止了有效成分的损失。联合离子沉淀法沉淀茶多酚沉淀率高、速度快,防止了茶多酚在沉淀阶段的氧化,增加收率。利用微波和离子沉淀法,茶多酚的沉淀率达到98.5%。提取率达到了16.8%。 离子沉淀萃取的最大缺陷是用重金属沉淀茶多酚,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该方法使用了重金属作沉淀剂,其产品是食品和医药行业所不能接受的。 1.3CO2超临界萃取法 引入CO2超临界萃取技术,将茶叶浸透,茶水粗滤,经过超滤脱果胶,纳滤或反渗透脱水浓缩,再经真空浓缩制得粉状茶提取物。CO2超临界流体脱除粉状茶提取物中的咖啡碱和萃取茶多酚,经脱溶喷雾干燥制得高纯度茶多酚,纯度大于98%,提取率大于10%,咖啡碱小于0.1%[6]。 选用CO2作超临界流体,价廉易得,操作费用低,无污染,无残留,而且操作温度低,提取物质不受破坏。由于CO2的溶解性能可通过调节压力和温度来控制,该工艺提高了产品的得率和纯度,又符合生产对原料、溶剂使用、制作路线、生产过程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尤其适合茶多酚在医药、食品等行业中的生产。 2茶多酚含量测定技术 2.1高锰酸钾滴定法 茶多酚是还原性物质,可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含量。使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茶多酚含量,误差虽然偏大一点(高锰酸钾允许滴定误差为0.2mL,平均误差达0.644%),但因方法简便易行,所以被广泛使用。 李思睿等人[7]对该方法所使用的各种药剂性状及其稳定性做了研究,以便在检测中更合理地使用各种药剂,减少误差的产生。对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茶多酚中使用的各项用剂的研究结果是,标定过的高锰酸钾溶液性状稳定,使用时无需重新标定;所使用的靛红指示剂性状也较稳定,使用时空白消耗的高锰酸钾(0.04mol)为1.8~3.5mL时均有效;水可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茶汤应现浸提现使用。 申奕(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402) 茶多酚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摘要】通过对茶多酚的分析和解释,着重介绍了茶多酚的提取技术、茶多酚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的提 取工艺与检测手段加以对比,指出茶多酚是一种对健康有益的物质,用途广泛,随着技术的更新,对茶多酚的提 取将更加简便、廉价。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含量测定 收稿日期:2009-01-20 4

茶多酚的功效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概述

茶多酚的功效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概述 摘要: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本文论述了茶多酚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毒理性质,生物活性,药理作用和应用,并展望了今后在食品工业今后的热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应用;前景 0前言 茶多酚安全、无毒、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是一种天然的氧化剂。19世纪中叶,人们就开始对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行研究。上世纪50年代,茶多酚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等工作发展迅速。60年代初,日本学者探明了茶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茶多酚[1]。70年代初,中国农科院茶研所、日本伊藤园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最先从茶叶中成功分离出茶多酚。80年代中期,茶多酚的提取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实施了工业化生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茶多酚的特殊生理活性,其研究范围已涉及食品、医药、日用化学品等许多领域。我国于1995年7月,在第十一届全国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把茶多酚正式列为食品添加剂,并作为我国“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而使得茶多酚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应用备受关注。随着国际上相继宣布禁止BHA(叔丁基经基茵香醚) 和BHT ( 2,6一二叔丁基一4一甲基苯酚) 等合成抗氧化剂在食品领域,特别是在植物油、脂肪、蛋白质中的使用,更奠定了茶多酚在目前以及未来作为食品主要抗氧化添加剂的地位。 1茶多酚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1.1化学组成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简TP )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又称茶鞣或茶单宁。它包括黄烷醇、羟基一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

为重,约占TP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有:表儿茶素(Ec) 、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 和表没食子儿茶酸酯(EGCG) 4大类。其中EGCG含量最高,占儿茶素的50 %左右。儿茶素结构中至少A、B、C三个环核,是2-苯基苯并吡喃的衍生物茶多酚[2]。 1.2理化性质 茶多酚为灰白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略有吸潮性,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被氧化成棕色产物。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具有以下基本特点:抗氧化效力强,对油脂的氧化抑制率达96%以上,强于维生素E 和维生素C;对动物油脂具有抗氧化作用;与维生素E和维生素C 具有协同作用;能提高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对酸和热较稳,p H 2~8稳定,p H > 8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遇铁变绿黑色络合物;安全性高;具有抑菌作用;能清除自由基,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有抗突变、抗癌变等功效[3]。 2茶多酚的毒理性质 慢性毒性试验表明[4],饲料中茶多酚含量为0.1%时,对果蝇寿命无不良影响。其致突变的Ames试验、骨髓微核试验、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及果蝇SLRL诱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果蝇终生饲养和小白鼠喂养实验表明,在适量范围内添加茶多酚到饲料和饮料中,对果蝇的生长、发育和寿命,以及对小白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自细胞数、胸腺、脾脏细胞数、肝脏量及体重有促进作用。说明茶多酚在适当范围内应用到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中,对人体是无害的。 3生物活性 TP由于具较强还原力、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结合力及与金属离子配位等特性,有多种生物活性。 3.1高效清除自由基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特有的最具生物活性的成分,它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突变、抗衰老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在现当代,其对人类的生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茶多酚的常见的重要功能和以及发展前景做综述总结。 关键词:发展现状;抗氧化物质;提取;前景 前言:饮茶、茶道不仅仅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更有其科学道理。茶叶中茶多酚的功效,随着人民认识手段的不断拓展,而逐渐被发掘出来。茶多酚是抗氧化家族的一朵奇葩,为心血管病人带来了福音,它的抗氧化性胜过维生素C、维生素E。 一、茶多酚的发展现状 茶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保健饮品 ,对于它的药理作用 ,早在唐朝的《本划拾遗》、明朝的《茶谱》中均有记载。茶叶中化学成份的研究始于1827年人们在茶叶内发现嘌呤碱化合物。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 ,迄今已在茶叶鉴定出 450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15种以上的无机元素 ,其中茶多酚就占茶叶重量的 15%~30%。近年来 ,茶多酚的提取技术和应用开发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热门学科,并迅速发展。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开始于五六十年代,而专业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目前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与领先水平[1]。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含有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茶多酚是一类以儿茶素类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除儿茶素类外,有黄烷醇类、黄烷酮类、酚酸类和花色苷及其苷元。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四种物质,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是儿茶素和黄酮类物质。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等形式存在,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茶多酚耐热性和耐酸性较好,160℃油脂中30min 降解20%,pH值2~7 范围内十分稳定,PH值≧8时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易与铁离子络合成绿色物质,水溶液中长期保存或pH值3~4时的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成棕色物质[2]。 绿色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在绿色的二十一世纪极具发展潜力。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目前,茶多酚在全球年消耗量约1800吨,其中,美国约700吨,西欧

茶多酚的组成和特性

食品添加剂课程作业 《茶多酚的应用研究进展》 姓名:陈芳 学号:A02110087 班级:农产1101班 2014年6月

前言 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属于类黄酮化合物,为与其他植物中的酚类物质相区别,称茶多酚。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主要包括儿茶素类、黄烷酮类、酚酸类和花色苷,其中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是儿茶素类和黄酮类物质。[1] 茶多酚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茶多酚能清除体内活性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因此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目前,食品行业主要使用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如BHT、BHA等,虽然它们具有许多优点,但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而茶多酚作为天然抗氧化剂不但具有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而且抗氧化能力也优于VE、VC等同类天然抗氧化剂,因此已成为人们研究与开发的热点。第二,茶多酚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显示抗菌的广谱性,因此体现出优良的保鲜作用与除臭作用。第三,茶多酚具有还原性,起到保色作用。第四,茶多酚对重金属高子沉淀或还原,可作为生物碱中毒的解毒剂。 茶多酚优异的性能及纯天然、高效能、无毒副作用等显著特点。使其在食品、医药、日用化学品、农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在食品中茶多酚可用于油脂储藏,肉制品加工,水果、蔬菜、水产、糕点、乳制品等的保鲜,饮料生产和油炸食品等。 本文主要综述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作用及其在食品行业、医药行业、日用化学品行业、农业等行业的应用。 1.茶多酚的组成和特性 茶多酚是从天然茶叶中分离提纯的30多种酚类化合物的复合体,占茶叶干重的30%左右。其中,黄烷醇类物质含量最高,高达茶多酚的80%。按化学结构可分为4类: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A)、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儿茶素(EC)。[2] 表儿茶素: R1=R2=H 表没食子儿茶素: R1=H;R2=OH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R1=Galloyl;R2=H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R1=Galloyl;R2=OH 图1茶多酚单体的化学结构

茶叶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茶叶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茶叶茶多酚含量的测定方法(以农贸一班2组数据为例)一、以没食子酸含量做标准曲线进行计算:

上图中的横坐标为每25ml没食子酸标准液中没食子酸的含量,纵坐标为吸光度值。 样品待测液含量对应关系: 25ml待测液中茶多酚含量=10ml稀释液中茶多酚含量=1ml浸提液中茶多酚含量的1/10=0.2g茶叶中茶多酚总含量的 1/100。 由对应关系进行公式推导: 茶叶样品中茶多酚含量(%)=浸提液中茶多酚的含量/(样品质量*干物质含量) 浸提液中茶多酚的含量=1ml中茶多酚含量*10ml=10ml稀释液中茶多酚的含量*10*10ml=25ml待测液中茶多酚的含量*10*10ml 茶多酚含量(%)=A*V*d/(L*m*m1*(10^6)),稀释因子d应该为10。同时由于:A=K*X+b,所以此公式应该调整为:茶多酚含量(%)=[(A-b)*V*d/(L*m*m1*(10^6))]*100 A----待测液平均吸光度 b----标准曲线公式中的常量,本实验为-0.0134 V----浸提液体积本实验为10ml

d----稀释因子,在以没食子酸含量为横坐标的计算方法中,d=10 L----标准曲线斜率 m----样品质量,本实验为0.2 m1----样品干物质含量,本实验为80% 详细过程如下: A1=0.885 A2=0.822 A3=0.784 平均光度值A=(A1+A2+A3)/3=0.830 将A值带入公式:茶多酚含量(%)= [( A-b)*V*d/(L*m*m1*(10^6))]*100,可以求得茶叶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13.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