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漫谈诗歌创作(下) (邹静之)典藏版

漫谈诗歌创作(下) (邹静之)典藏版

漫谈诗歌创作(下) (邹静之)典藏版
漫谈诗歌创作(下) (邹静之)典藏版

2002年7月24日漫谈诗歌创作(下)(邹静之)

主讲人简介邹静之,祖籍江西南昌,北京长大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后转河南汝阳插队。1982年开始有作品发表,现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著作十余种出版。

曾先后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意、西等国文字。所创作的歌剧《夜宴》(郭文景作曲)已在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香港、美国等地上演。自1995年开始影视创作,作品有《吹笛人》、《大地》、《琉璃厂传奇》、《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爱情宝典》、《因为有爱》,以及为何群写的《平原枪声》(2001年拍峻),还有《衣裳》、《少年行》等。现任《诗刊》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漫谈诗歌创作(下)

对于短诗的创作,林语堂曾说过一句话:“转不得的地方硬转,收不住的地方硬收。”短诗是很难写的,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萨克斯的《我们在这儿编织花环》就是一首转折的典范。他这样写:“我们在这儿编织花环,有人编入雷的紫罗兰,(有声有色)而我只用一根草茎,(这首诗写到这儿已经很棒)充满沉默的语言,它使空中迸射出闪电。”这个结尾让人大吃一惊,在这五行诗里,作者最起码转了三次,这就是速度,这就是转不得的地方硬转,收不住的地方硬收。

在中国的诗歌海洋里,民歌也是一支绚丽的奇葩,闪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彩。比如《小白菜》等,它创作的手法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那么对于目前诗坛的不景气,邹先生认为诗歌终归不是一个大众化的东西,个人理解和个人理解不一样,因此,我们要给新诗以时间,要给诗人以时间。还同时需要读者的伟大,惠特曼说过一句话:惟其存在伟大的读者,方能产生伟大的诗歌。

- 返回 -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确实,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情志景物浑融是中国诗歌尤其唐诗宋词最显著的特点,诗歌教学如果能引导孩子们抓住“诗?乐?画?情”四个字做文章,在吟诵和品味上下足功夫,让孩子们伴随美妙的韵律入境、动情、会意。 一、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每个学段的小学生古诗词教学都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新课标在“读”和“背”中均强调了一个“诵”字,这既符合传统诗词的文体特征,也符合诗词的审美及教学特征。因此,如何在“诵”字上下功夫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何为诵?对其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同“吟”、同“咏”,“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的读”;一种认为同“吟”、同“咏”有区别,“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侧重强调语言本身的节奏,

而非音乐的节奏。其实,“吟”、“咏”、“诵”的涵早就混同合一,之间难以区分明确的界限,当前,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的探索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这里用“吟诵”一词代替“诵”的称名。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歌是先以来就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方式,其优越性、实效性早被证明,现在强调这种方式不过是对传统的回归。 其实,很多作品可以配乐吟唱,可以拉长声调吟诵,这些不仅仅本身是切入诗词情境的方式,也由于其形式活泼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二、品悟中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宋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摘要:在宋代文坛中,苏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继承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辟出宋诗的新生命。而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开始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学博才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也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放旷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宋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拓诗的境界,追求诗中蕴涵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的“理趣”。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可以说是苏轼。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审美的理趣色彩。作为政治家他有洞察世事的头脑和治世才干,作为诗人又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一方面常有沸腾的儒家志士的报国热情,一方面却有顺乎自然,随缘自娱的佛老“看穿”态度,这种进退出处的复杂心情加上他升降浮沉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勤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耐人咀嚼的哲理内涵。 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有描写山水景物的,有酬和陶渊明诗作的,也有为画作题诗的,在这些诗歌当中很多都蕴含着理趣。 1、山水诗中见理趣

《海的女儿》读书笔记

《海的女儿》读书笔记 善良,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它是寒风中的一把火把,失意时的一句安慰,痛苦中的一丝爱抚,无助时的一点支援。把善良给别人,也给自己,那么人类将与日月同辉‘留一份善良给世界,那么世界将与星宇同寿。珍爱善良,拥有善良,撒播善良,那么,你将会开一树灿烂的红花,既使自己美丽,也使别人温暖。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它讲述一个人鱼和人之间的动人故事。 《海的女儿》童话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的深处,是一条美人鱼。她在海底世界里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然后化为泡沫,结束她一生的幸福。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忍受着痛苦把自已的鱼尾变成了人腿。后来她救了一个王子并喜欢上了他,而那个王子和邻国的公主结婚了,她的希望没有了。她如果继续成为“海的女儿”就要刺死那个王子后,就可以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属于她自已的世界。但她没有这样做,却自已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我喜欢《海的女儿》。它使我懂得了生命可贵。在任何事前面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勇敢地去面对它。在这本书里,我不仅知道了一些美好的故事,还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在生活中,我碰到困难时,要像小人鱼一样坚强的面对。在学习上,我也要像小人鱼一样坚持不懈。 《海的女儿》告诉成年的我:人鱼是海底的公主,在海底她可以拥有很多,有父母的爱、有姐妹的关心。她却向往岸上的一切,特别是遇上自己的王子时,为了靠近他,她牺牲了一切。为了获得这个灵感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她忍受得这些痛苦把自已的鱼尾换成了一双人腿。后来她喜欢上了一个王子,得到一份人类的灵魂。那个王子和人间女子结婚了,她的希望没有了。 这个童话启示我们:心地善良、坚强勇敢的人,虽然会吃亏一时,但不会吃亏一世。只要人人都怀有一颗优美的心,幸福和快乐也会降临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建平中学高一<1>班李雪莹16 【内容摘要】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无不被他诗词中那份潇洒旷达、豪放飘逸、仗义执言所感染,一再地想挖掘这些词风形成的原因。也许历史上也有许多背景与他相似的人,但为何却只成就出“世上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大文豪书东坡?在此,我想从苏东坡的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等方面追根溯源,浅析苏轼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苏轼,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北宋诗词发展大背景——————————————————————————————————苏轼一开始就能从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说的正是苏轼三父子。在宋朝,苏氏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世家。其父苏洵发奋虽晚,但非常用功。苏轼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勤勉学习的影响。从小热爱读书的习惯到苏轼做官后仍在一直延续,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记载:“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如此发奋学习,也不奇怪他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当然能使苏轼获得巨大成也包括他自身的诗词天赋。在苏氏一族日日文化熏陶与苏轼过人聪慧的有益影响下,年未及冠的苏轼已经能“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也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苏洵最先替苏轼打开文学大门,那欧阳修则是引领苏轼踏入文学界的第一人。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领袖。后来两个人成为宋代

散文史上相提并举的两位杰出学者,并称“欧苏”,在词的风格上都属于豪放派。欧阳修为人严谨,但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竭力赞美与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而苏轼就是在那些被伯乐慧眼识中的才子里,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欧阳修发现苏轼才能的经过,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某一年欧阳修担任礼部省试的主考官。其中一名考生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与《春秋对义》让欧阳修赞叹不已,并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从此他对苏轼青睐有加,多次提拔他。他曾在《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慧眼识金,提拔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苏轼能被欧阳修这样当时的大文豪所赏识,也算是一种幸运,不过客观原因还是他出众的文采能够力压群雄。欧阳修的支持更巩固了苏轼在宋朝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也给了苏轼不断向前的动力。 如果说苏轼的才华本该使他的文学之路一帆风顺,那么政治上一次次的挫败则成为影响苏轼形成其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 就经历而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足迹所履近二十多处。当时北宋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这一举措势必要加重赋税征敛。苏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却要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相互排挤。而这段时间正好落在苏轼充满斗志与理想的年龄段,所以苏轼的诗风

浅析在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与赏析

浅析在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与赏析 摘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和感悟的是准确合理的语文材料,而诗歌的语 言是习惯的颠倒。传统诗歌教学重视诗的主题和背景的深入讲解,使诗成了“支 离破碎”的知识点;却忽视了让学生感悟诗的美,感悟诗人的激越情怀。教师应 让学生懂得从诗文的反复朗读,从意境和想象中感受诗的美。诗不再作为教师 讲解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中学新课标强调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而诗歌的 教学能够让学生体味诗语的凄清与缠绵,快乐与梦想.在诗意中感受人生的美 好,涤滁人心灵深处的杂念。我们应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探讨其怎么样感受 诗的美感,进而了解鉴赏诗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因声求气意境想象通感陌生化 在古诗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诗句的翻译和诗的主题背景的分析上。使学 生对诗的理解仅停留在“叙事”的表象,体味不到诗的美,更不知怎样去感悟诗。《中 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是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 习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新课 程教学。具体到教学实践,就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和能力)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 维(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堂。能够阅读、鉴赏诗歌,是 现代中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从审美角度来看,诗以语言为媒介,借助带情的景来表现 作者的情思。即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希文《对床夜话》)强调“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此外了解诗的语言表达技巧,也有助于赏诗。下面从四个方面来 谈如何提高古诗教学。 一.要反复朗读诗歌,揣摩诗的情思与美感。 鉴赏古诗时,不在诗义上过多的分析,重点体味诗句整体上语气节奏的变化,进而领悟诗的主旨。诗歌是抒情的,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就能显示诗人的喜怒哀乐。唯有不断的朗读反复体味诗句;才能真正品味诗歌,了解诗人。如同那憾人心弦的歌曲,只有演唱出来,才能令人陶醉。清代桐城派作家讲究“因声求气”,就是说,欣赏古诗,必得高声朗读,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辞气,进而体悟他的感情,再进而领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 我们从李白的《行路难》这篇课文来印证。作者在这首诗中主要写自己的苦闷彷徨,但又有不甘心寂寞、勇往直前、起伏变化的情感。与其说个人情感与内心的一波三折,不如说表现在辞气的变化上。尤其体现在关键词句上,这必须通过朗诵,“因声求气”才能体现出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钩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沧海。”前两句的节奏明快清新,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三四句语意一下子凝重低沉,“四顾”“塞”“满”以仄声表伤感(以仄声表伤感, 以平声表激越,兴奋之情,这恐怕是中国诗神的韵律特征。①)让人体味作者的抑郁愁苦之 情。五六句缓缓道来,“闲来”二字又轻又涩,舒缓的语气中似有千种忧愁,万般无奈。我们从以上诗句的语气舒缓、急促的节奏变化中,感受到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 1

浅谈苏轼山水诗词中的理趣和禅趣

浅谈苏轼山水诗词中的理趣和禅趣 [摘要] 苏轼在山水意境的营造上,注重哲理和诗情、理趣和韵致的融会贯通,由六朝以来强调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发展为神、形、情、理的和谐统一,主要表现为:在山水寓理中超越山水和理寓山水中,将山水理化。部分诗或是富有禅意,或是把儒、释、道三家融于一炉,并借禅宗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他对人生的体味和感受,主要表现为:借山水说禅理,从山水中感悟禅理,禅意与山水合一。苏轼走出了自然,在自然诗化的走向上进行了一次超越性的回归,谱写了非同一般的哲理与禅机理趣。 [关键词] 苏轼山水诗词理趣禅理 苏轼的山水诗在自然诗化的走向上表现出与前人迥然不同的总体倾向。这里所说的走出自然,是指苏轼的山水诗不再把山水当作体道之物,媚道之形,或看作是情感的载体,而是将自然化作了自己求诸内心的媒介。苏轼首先把人从与自然合一的状态中独立出来,将自然化作了自己求诸内心的媒介,真正走出了自然。 他一生“身行万里半天下”,所以他的山水诗也因其坎坷的人生经历而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一)羁旅乡愁。(二)入世与出世、现实与物外的矛盾。(三)与民同亲、与民同忧、与民同乐。(四)纯粹的山水美感体验。在这些山水诗中,蕴含了不同的理趣佛学对苏轼的影响以及苏轼的佛学思想[2]。而理趣主要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1]苏轼山水诗的哲理奇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山水诗词中的哲理奇趣 苏轼对山水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辨力,在常言中蕴含新意妙理。他的山水诗词充满了艺术魅力,主要表现为: 1、在山水寓理中超越山水。宋人山水诗超越了对现实的干预进入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沉思,表现了强烈的哲理意味;而苏轼山水诗的主体性的突出使哲理性得以增强,即他对山水进行审美时了理性,开辟了新的山水境界——理趣意境。 2、理寓山水中,山水与理化。苏轼把姿态万千的自然景色与微妙精深的哲

四年级下《海的女儿》知识点梳理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小人鱼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放弃了海底自由自在的生活和三百年长寿的生命,忍受着没有止境的苦痛。为了不伤害别人的生命,小人鱼不仅放弃了爱情,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感人故事。讴歌了小人鱼对爱情、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她的善良纯洁的品格、坚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 走近作者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其代表作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阅读点拨 这篇课文是著名童话《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首次阅读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阅读时,画出文中打动自己的地方,并多读几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在阅读中体会小人鱼的优秀品质。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讲了美人鱼眼睁睁地看着王子娶了别的公主。 第二部分:讲了美人鱼没有加害王子,自己变成了泡沫。 重点词语 1.多音字: 禁 jìn(禁止) jīn(情不自禁) 都 dū(都市)dōu(都有) 转 zhuǎn(转身)zhuàn(转圈) 血 xuè(血液)xiě(流血) 2.词语解释: 佩戴:指把徽章、工牌、胸针等挂在胸前、肩上、臂上等部位。 佩带:(把手枪、刀、剑等)插在或挂在腰部。 旋转: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 奢望:因要求过高而难以实现的希望。 宏伟:(规模、计划等)宏大雄伟。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凝望:目不转晴地看;注目远望。 仪式: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 耀眼:光线强烈,使人眼花。 钟情:感情专注,常指爱情。 永恒:永远不变。 抚弄:抚摩摆弄。 不禁:忍不住。 晨曦:晨光。 3.近义词: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 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 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 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1.祖国颂: 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 2.英雄颂 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3.建设新生活之歌 ●“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 ●“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 ●“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 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

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 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新中国建设提 供了借鉴。 ●不足 ●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 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C、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是五十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国》 ●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 志。如《我来了》;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产一样,使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质量。《小篷船》 3.从艺术上看,有些民歌尤其情歌,保留了我国传统民歌朴素清新的风格,具有诗情 画意。 但是大跃进民歌在艺术上更追求革命浪漫主义,注重诗歌的夸张和想象,使大量作品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想象力和极度的夸张,进而作品显得滑稽可笑。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的有效教学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的有效教 学 摘要: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让学生理解一首具体的古诗的问题,更是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问题。因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四个“着重”: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着重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着重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品味古诗;着重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古诗;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38-01 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这至今都让世人为之瞩目。对此,我们应该感到由衷的自豪。同时,我们更应该做好传承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重要工作。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哪些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历代文人墨客所写的优秀古典诗歌特别重视,因为这些古典诗歌,无一不是精品,无一不是能体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诗歌艺术佳作。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这些古诗,学生才能发

现诗歌中的美,得到心灵上的陶冶,并深深爱上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的有效教学呢?笔者对此问题的粗浅认识如下。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在教学时我们也就不能不结合具体的古诗作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应背诵70 篇诗文。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和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诗学气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诗学气质,以及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海的女儿读后感300字_四年级作文

海的女儿读后感300字_四年级作文 篇一:《海的女儿》读后感闫泰林 前几天我们读了一篇课文,叫《海的女儿》,读过这篇课文后我被她深深的感动了。 他讲的是海王的第六个女孩讲述了她在一次他在一次风暴中救了一个不到十六岁的王子,从那以后他就深深的喜欢上了那位王子,在那以后小美人鱼好几天都没见到王子,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姐姐们,有一个姐姐知道王子在哪里就告诉了她,他就每天去那里看王子,有一个奶奶告诉她只要变成人就可以见到王子并且可以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他就去找了海巫婆,海巫婆给他熬了一服药,但要以她美丽的声音为酬劳,他到了那里找到了王子,并且从那以后王子开始慢慢的喜欢上了小人鱼,但从没有娶小人鱼为妻子的意思,因为他在想救过他的邻国的公主,到最后小人鱼没把刀刺到王子身上,小人鱼变成了泡沫。 小人鱼是善良的,她不愿意用自己的幸福来夺取他人的幸福,所以我们都应该学习小人鱼的这种追求幸福的精神。 篇二:海的女儿读后感 在绵长的数学课上,就突然的,想起了小时侯曾经读过的童话。童话的结局在我看来都是美好的,就算是我现在要说的,都是美好到无以复加的。 这是我最喜欢的童话,我喜欢小女儿对自由的向往,喜欢她为爱情付出的代价,喜欢她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幸福甘愿付出生命,变成泡沫。 其实巫婆也不是坏人,她只是在用别人需要的去换取自己需要的,这没有什么不应该吧。甚至,我们应该感谢她,如果没有巫婆,那连交换的可能都没有。 其实王子也并没有错,甚至,在我看来,王子是最不幸的人。他并不一定是爱那个公主,只是想要报恩,而错过了真正于他有恩的人。当某一天,他知道了一切的真相,会是多么的伤心呢? 一直记得小人鱼在幻化成泡沫时甜美的笑容。她是快乐的,即便她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幸福,但她曾为之努力过。有时,爱不一定是拥有,而是,要最爱的人幸福。这,就足够了吧。 篇三:《海的女儿》读后感 早上和妈妈一起读了公主故事里的《海的女儿》,妈妈有感情的朗读着,我用心的听着,这个故事讲的是小美人鱼爱上了一位王子,但是她无法告诉王子,因为贪心巫婆夺走了她的嗓子,如果王子爱上了别的女孩儿,小美人鱼就会变成泡沫,她的姐姐们为了救她,就从巫婆那儿换了唯一解救的办法,让小美人鱼拿着短剑刺破王子的心,把王子的血抹到腿上就能恢复原形回到大海里了,可是善良的小美人鱼不忍心杀了心爱的王子,最后她带着短剑跳进大海里等着变成泡沫,最后上帝被她的善良和宽容感动了,把她带到了天国里获得了永生的快乐。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由此看来,苏轼思想中儒家思想的一部分确实是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处处为国家人民考虑是苏轼不断创作的源泉,并以此为创作主要内容,引起有志之士的注意,从而达到救世济国的目的。 另外,苏轼还吸收了佛家思想有益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苏轼文学作品的豪放风格。佛家思想主张在现世求得一种自由解脱,而要在现世求得解脱,关键在于“自性真空”,使心灵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也就是说,要摆脱人世间的有无、生死、得失等功利欲望的束缚,根本解决人本性中绝对自由之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佛家所崇尚的这样一种超然玄悟的心性正好被苏轼应用于文学创作中来。如其《薄薄酒》 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珠擂玉种万人祖送归北邝,不如悬鹑百结独坐阳。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色万世忙,夷齐、盗路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柞忧乐两都忘。这里把上层社会所向往和夸耀的富贵功名贬得一文不值,显示出绝然不同于世俗的人生价值观念。苏轼认为人生贵适意,他的“薄富贵”、“轻生死”都是为此他希望摆脱尘世的一切束缚,实现人生的最大自由。诗的结尾一句是要求在醉中达到这一境界,紧接着第二首又对这一点做了否定“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终于以一切皆空的领悟获得更为彻底的超脱。这些思想无疑烙有佛禅及老庄的印记。当然,这里的消极成分是应该批评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思想也表现了一种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仕途上重重忧患的信条。因此,即使在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能泰然自若,自得其乐,并创造出最乐观、最淡泊的诗文。苏轼作品中追求一种自然、朴实、幽远的艺术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禅诗的影响,并且这种

中国当代文学史之7 郭小川、贺敬之

此部分请结合教材P67—71自学,重点掌握政治抒情诗的含义、渊源、实质、特征及两位代表诗人的思想艺术特征。 一、“政治抒情诗” 1、含义: 广义上说,十七年的诗歌作为新的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全都可以纳入政治抒情诗的范畴。但这里还是将政治抒情诗作狭义的理解,强调这一诗歌体式内容与当时政治理念的直接联系。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影响最大的一种诗歌体式。十七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年代。政治抒情诗植根于这个年代人们对这一种新的政治现实的热情幻想。它的兴起与新中国的诞生几乎完全同步。比如,郭沫若正是在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天,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新华颂》,胡风也是在1949年底到1951年初创作了《时间开始了》。前者以中国、人民、阶级、专政、中共、领袖这些直白的政治语汇构建了一首政治抒情诗;后者则通过政协会议、纪念碑奠基、开国大典三个重大历史场面,象征了一个全新的政治时代的开始。 2、历史渊源 从艺术渊源上说,此时对政治抒情诗作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就有着浪漫派风格的诗风;有崇尚宏伟的一脉,如郭沫若等的作品。当然,更直接的承继是30年代的“左联”诗歌,和艾青等抗战期间大量出现的鼓动性作品。蒋光慈、殷夫等的诗歌创作,往往注重选取国内外重大的政治时间和历史场景作题材,表达他们的体验、感受或歌颂、赞美之情。而且作为抒情主体,他们所表达的也不是纯粹的个人情感,而是联系着一个阶级或阶层,是站在一个政治群体的立场上说话。这些有别于一般抒情诗的特殊的抒情要素,经过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又与朗诵诗所要求的直抒胸臆、朗朗上口和富于鼓动性等诸多特征结合起来,奠定了“政治抒情诗”的最初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基调。二是受西方19世纪浪漫派诗人,尤其是苏联革命诗人的诗歌影响(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从处理现实政治,到艺术表现,都给当代政治抒情诗提供直接的参照。其名言“无论是歌,无论是诗,都是炸弹和旗帜”,也被热衷于“政治抒情诗”写作的一部分中国诗人标举为创作宣言。 3、实质: “政治抒情诗”是当代政治与文学之间特殊关系的产物。它体现了诗歌关注社会运动、政治事件的热情,和以诗歌为手段介入现实政治的信念。 4、特征: A、“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海的女儿概括

海的女儿概括 【篇一:海的女儿概括】 海的女儿主要内容(一) 海王有一美丽而善良的女儿小人鱼。小人鱼爱上王子,为了追求幸福,不惜忍受巨大痛苦,脱去鱼形,换来人形。但王子最后却和人 间的女子结了婚。巫婆告诉小人鱼,只要杀死王子,并使王子的血 流到自己腿上,小人鱼就可回到海里,重新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她 却自己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海的女儿主要内容(二) 小人鱼在一次偶然中救了并爱上了王子,她为了与王子在一起,不 惜用声音换来了两条腿,并且王子如果没与她结婚,那她就会化成 泡沫。王子最后与一位公主结了婚。姐姐们拿来一把刀,叫小人鱼 杀死王子,让他的血流到自己的腿上,她就可以回到海里。但小人 鱼没有这么做,最后她化成了无数的泡沫。 海的女儿主要内容(三) 海王国有一个美丽而善良的美人鱼。美人鱼爱上了陆地上英俊的王子,为了追求爱情幸福,不惜忍受巨大痛苦,脱去鱼形,换来人形。()但王子只把公主当妹妹,最后和人间的女子结了婚。巫婆告诉美人鱼,只要杀死王子,并使王子的血流到自己腿上,美人鱼就可回到 海里,重新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她却为了王子的幸福,自己投入 海中,化为泡沫。 海的女儿主要内容(四) 《海的女儿》它讲述一个人鱼和人之间的动人故事。《海的女儿》 童话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的深处,是一条美人鱼。她在海底世界里 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然后化为泡沫,结束她一生的幸福。她放弃 了海里的生活,忍受着痛苦把自已的鱼尾变成了人腿。后来她救了 一个王子并喜欢上了他,而那个王子和邻国的公主结婚了,她的希 望没有了。她如果继续成为海的女儿就要刺死那个王子后,就可以 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属于她自已的世界。但她没有这样做,却 自已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分页: 【篇二:海的女儿概括】

诗歌写作技巧

注:本资料搜集整理于网络,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诗歌写作技巧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感。马雅可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那怎么办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时,诗人用许多问题问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话已从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飞了出动之后,他才放心。两年之后,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培根指出:“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雪莱也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的垂下!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素质。“老马”是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 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艾略特认为,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海的女儿主要内容20字《海的女儿》读后感800字

海的女儿主要内容20字《海的女儿》读后感800字 【导语】美人鱼为王子变成泡沫,虽然,她没有漂亮的长发,没有甜美的歌喉,她甚至连继续活下去的权力都没有。可是,她却是最美的泡沫,因为她可以守候王子,看到王子的幸福。 海的女儿是我自小就非常喜欢的,每次读都有着不同的领悟。 幼年时,读懂啦:小人鱼回到海底宫殿,她变得非常忧郁,她爱上了王子,她愿意放弃自己三百年的生命,只为拥有一个人类一样的灵魂。于是,他去找海巫婆。海巫婆给小人鱼一瓶使她的人鱼尾巴变成人腿的药。海巫婆警告她说,如果他不能嫁给王子,那么在王子结婚的那天早晨,她就会变成海上的泡沫。 作为代价,小人鱼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小人鱼来到王子的宫殿,喝下了药,她觉得好像一把利刃劈开了她的身体,她昏了过去。当她醒来时,那位王子正站在她面前。王子收留了她。小人鱼是宫殿里最美丽的人了,然而她是一个哑巴,既不能讲话。小人鱼为王子表演舞蹈,没人知道她的脚接触到地面时候,就像是在刀刃上新走一样。 可是,王子娶了海边那位年轻女子做妻子,他一直以为她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小人鱼的心都要碎了。姐姐们送来一把刀子,只要把它插进王子的心脏,王子的血会让小人鱼与恢复原形。小人鱼不愿意

伤害王子,在天亮之前在王子的婚礼即将举行时,她跳进大海,化成了泡沫。 那时,这个告诉我,为了友情,感情、,要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如今,《海的女儿》告诉成年的我:人鱼是海底的公主,在海底她可以拥有很多,有父母的爱、有姐妹的关心。她却向往岸上的一切,特别是遇上自己的王子时,为了靠近他,她牺牲了一切。为了获得这个灵感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她忍受得这些痛苦把自已的鱼尾换成了一双人腿。后来她喜欢上了一个王子,得到一份人类的灵魂。那个王子和人间女子结婚了,她的希望没有了。 小时候读《海的女儿》,我以为,那是一个悲伤的童话。 现在读《海的女儿》,我坚信,那是一个幸福的童话。 美人鱼为王子割去长发,牺牲了甜美的歌。可是,她可以用微笑传达对王子的爱。她会有甜蜜的感觉……美人鱼为王子离开王宫。可是,她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因为,她活在王子的世界里……

浅谈苏轼诗歌与佛教

浅谈中国诗歌与佛教 姓名:夏琳班级:09级本科3班学号:2009401008 摘要:当人们步入中国古代诗苑会惊奇地发现:佛教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远起魏晋,近至晚清,历代士人皆有咏寺院、佛理、禅机之诗,而历代诗僧也多有写社会、生活、自然之作;上达帝王,下至庶民,工诗者多涉佛教经义,佛门中亦不乏传世之作。 关键词:佛教、诗歌、文化、创作 正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社会生活中,诗作为一种带有深厚文化积 淀的心智之果,已经很深地渗透到各阶层人们的精神之中,成为他们理解生活,净化情操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重要载体。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无一例外地在诗歌的王国中打下了烙印;或者反过来说,就反映中国文化而言,诗歌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一种外来宗教,几乎与中国的文学走向自觉同步。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中国文化”。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徒尊称其为“佛”或“世尊”。佛的意思是觉悟者。相传,佛祖29岁出家苦修,立志为众生寻找解脱痛苦之路,后来在菩提树下静思觉悟而成佛。 古印度佛教有许多派别。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而后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认为以往佛教只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得长足发展。 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说和三法印等理论,其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佛家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对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影响。一是直接的影响,即佛教徒创作文艺作品,宣扬佛教的思想;一是间接的影响,即非佛教徒创作的有关文艺作品包含着佛教思想。这种重大影响的集中表现是从内容和形式上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新的内容。 例如佛教经典的翻译,逐渐形成了一种融汇梵文的新文学即翻译文学。其中很多佛经译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一部宏伟壮阔、想象瑰奇、文学色彩极浓而受到历代文人喜爱的佛经经典,日本有学者赞其为英国的宗教小说《天路历程》。

1郭小川诗研读

一、作家自述 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 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 多新颖而独特的东酉,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 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摘自《月下集·权当序言》,《月下集》,人民文 学出版社1959年版。 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有思想,也不是诗。当然,我们的“情”是无产阶级之情,是人民之情。既然是“情”,就必须是从心的深处发出的,无法伪装,伪装的都没有真情实感。……我以为,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当是最强的。……音乐性不仅限于押韵。也许可以说,更重要的是“旋律”。 摘自《谈诗》,《诗刊》1977年第12期。 二、重要评价观点 可以说,郭小川写诗的时候不纯粹是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同时也是以政论家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正因为如此,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反映到诗里就常常有一些含有精辟哲理的诗句像火花闪耀着光辉。他在50年代写的名满全国的组诗《致青年公民》以至“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昆仑行》中的一些诗,立意构思都充满了哲理,给人以很大启迪。然而,郭小川的诗又不是一般的哲理诗,不像一般哲人所发的警句,而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诗句。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他早期有些诗形象性显得不足,有时给人以较空较泛的感觉;作者较多注意语言的形象化,而对总体形象的鲜明性和完整性注意不够。后来他逐渐注意到了这点,尽量避免在诗中发议论,而是努力把诗写得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更有形象性。如他最后写的《秋歌》二首(《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政治抒情诗,但诗中所写秋天的气氛、景物都极具具体形象,在此基础上表现诗人的战士豪情也极为生动感人,这就和一般的政治批判完全区分了开来。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内容上、精神上,也就是由里到外、由表及里(骨子里)都是诗的。 摘自张恩和:《郭小川评传·结语》,《郭小川评传》,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在一九五五年以前,他的诗,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显著的尝试和摸索的痕迹;在思想内容上,那种天真无邪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那种时时有着机智闪光的豪言壮语,常常盖过了诗人对于现实斗争生活的深切感受和体验;而在艺术形式上,也时常反映出某种不成熟的标记:借鉴多于独创。这种情况,从他写出了象《向困难进军》、《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这样一些在广大青年读者中得到热烈反映的作品以后,就有了一个显著的改变。我们不妨说,以这个时期的一些成功的作品为标志,诗人从思想、生活到技巧的探索和实践,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摘自冯牧:《不断革命的战歌和颂歌(代序)》, 《郭小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