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科院—广西联合科技服务网络计划

中科院—广西联合科技服务网络计划

中科院—广西联合科技服务网络计划
中科院—广西联合科技服务网络计划

中科院—广西联合科技服务网络计划

甘蔗产业科技专项项目申报指南蔗糖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是广西传统优势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家底产业。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蔗糖产量已连续26个榨季居全国第一位,种植面积和产糖量均占全国的60%左右,对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国家食糖供给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甘蔗育种创新不足、突破性优良品种匮乏、甘蔗种植与病害防控管理技术较落后、制糖副产品高值化利用程度低、制糖设备利用率较低,以及收获机械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本专项围绕甘蔗产业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等需求,推动甘蔗优良种质选育、种植和信息化监管、副产品循环资源化及产品深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应用示范,为广西糖业实现“二次创业”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1 特优高产抗逆甘蔗新品种选育

(一)研究内容

构建基因组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等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对甘蔗产量、品质、抗逆、养分高效等性状进行改良,或利用重离子加速器诱变技术创造甘蔗的遗传变异,通过优异性状聚合,创造有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新材料,培育特优质高产抗逆甘蔗新品种;开展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

(二)技术指标

1.培育1-2个特优高产抗逆甘蔗新品种。糖含量显著优于对照种,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或产量比对照种提高10%以上,品质与对照种相当;或可逆性(特别是抗病性)显著强于对照,甘蔗产量和糖含量与对照种相当。

2.建立高效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分子标记5个以上,创制育种新材料10 份以上,或建立利用重离子加速器诱变技术进行甘蔗诱变育种的技术体系1套。

3.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或品种权5 件以上。

4.甘蔗新品种示范推广30000亩以上。

(三)支持方式与强度、要求

1.支持方式:公开择优。

2.支持强度:500—600 万元。

3.申报要求:项目执行期3-5年,建议联合广西企事业单位申报,研究内容须按类别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2 糖用型甜高粱引种及产品的开发与示范

(一)研究内容

将优质品种甜高粱在广西地区进行区域适应性种植,通过区域适应性试验、不同播期、种植密度、水肥平衡研究、不同地区茎秆含糖量的积累规律以及最佳收获时期试验,筛选出适宜于广西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进而探索出高效益甜高粱的栽培模式,形成甜高粱栽培整体技术体系,并推广和示范,推动广西甜高粱种植产业的发展;开发出甜高粱茎秆汁液的制糖技术及高附加值

产品,例如:蔗糖、果糖、果葡糖浆、丁酸盐、酵母葡聚糖等产品,为甘蔗产业综合利用的有效补充,提高土地和制糖设备的产值及利用率。

(二)技术指标

1.培育2-3个适宜广西地区栽培的甜高粱品种,抗倒伏能力强、抗逆性强、含糖量在16%左右、产量在6吨/亩以上。

2.建立广西地区高效的甜高粱种植模式1套。

3.在广西形成甜高粱茎秆汁液制糖及其高附加值系列产品产业化应用的成熟生产工艺技术。

4.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或品种权5件以上。

5.优质甜高粱种植示范推广10000亩以上。

(三)支持方式与强度、要求

1.支持方式:公开择优。

2.支持强度:500—600万元。

3.申报要求:项目执行期3—5年,建议联合广西企事业单

位申报,研究内容须按类别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3 甘蔗先进种植和监管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一)研究内容

针对目前广西甘蔗产业存在的养分流失、产投比低下、单产不高、土壤耕层不优等问题,开展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围绕农作物养分管理、土壤调理、肥料增效和绿色丰产等关键技术,形成系统工作网络,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针对甘蔗土传病害防控效果不明显、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存在的农药滥用和效率低等问题,创新研发甘蔗病害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控技术与示范;建设糖料蔗保护区智慧监管平台,促进糖业种植环节的信息化管控,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等对广西区规划的“双高”基地种、管、收等实现实时监控。

(二)技术指标

1.形成2-3个新产品或新工艺。有效提高甘蔗产量,显著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建成料蔗保护区智慧监管平台1个,对“双高”基地实现快捷、高效的监控和管理。

3. 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5 件以上。

4.推广应用20000亩以上。

(三)支持方式与强度、要求

1.支持方式:公开择优。

2.支持强度:800—1000万元。

3.申报要求:项目执行期2-3年,建议联合广西企事业单位申报,研究内容须按类别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在该方向设置3个子课题,其中一个单位为总牵头单位。

项目4 甘蔗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示范

(一)研究内容

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提高甘蔗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延伸甘蔗产业链。(1)研发甘蔗糖蜜深加工技术,发掘优良微生物菌种及其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糖蜜系列高附加值产品;(2)利用甘蔗叶、滤泥等副产物,

萃取其医用成分等,开发系列健康产品。

(二)考核指标

1.形成可规模化生产的新产品或新技术5个以上。

2.开展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应用示范,年产值规模2000万元以上。

3. 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5 件以上。

(三)支持方式与强度、要求

1. 支持方式:公开择优。

2. 支持强度:800—1000 万元左右。

3. 申报要求:建议联合广西企事业单位申报,研究内容须按类别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在该方向设置2个子课题,其中一个单位为总牵头单位。

(四)实施期限

2019年—2021年。

项目5:甘蔗机械智能化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