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分论重点知识总结

刑法分论重点知识总结

刑法分论重点知识总结
刑法分论重点知识总结

刑分重点罪名总结

第二十四章侵犯财产罪

(一)抢劫罪

概念: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基本特征(构成要件):

1、主体为自然人一般主体。可以是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3、客体是财产权和公民人身权。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和他人的人身。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转化型抢劫的认定:

1.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行为,不必要求行为一定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

2、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既可以是对被害人使用,也可以对其他第三人使用。

3、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抢劫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界限:1、在抢劫过程中,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致人重伤、死亡的,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2、如果处于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而伤害或者杀死被害人后,乘机将其财务拿走的,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实行赎罪并罚。

3、在抢劫行为完成之后,行为人出于灭口或者其他目的而杀死被害人的,应定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赎罪并罚。

(二)抢夺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16岁以上。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3、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4、客观方面表现为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犯罪对象仅限于动产。

(三)聚众哄抢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聚集多人,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四)敲诈勒索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3、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次要客体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被他人合法占有的行为人自己的财物,也可以成为行为

对象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迫使被害人当场或者限期交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或者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区分敲诈勒索罪与以胁迫为手段的抢劫罪的界限:1、从威胁的内容看,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内容较为广泛,而抢劫罪的威胁内容仅限于暴力。2、从威胁的方式看,敲诈勒索罪可以由口头或者书面或者通过他人向被害人提出,而抢劫罪的暴力威胁只能是当场口头发出。3、从实现威胁的现实可能性看,前者不具有当场实施暴力的现实可能性。4、从非法取得财物的时间看,前者可以是在当场去的或者威胁要挟后的一定期限内,而抢劫罪是当场取得财物。

(五)盗窃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多次窃取、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或者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本身,主要是有形的动产。也包括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物(如电力、煤气等)和部分财产载体(如有价证券、信用卡).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六)诈骗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的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3、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对象是公私财物。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得财物所有人或者持有人产生误解,“自愿”地交付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

(七)侵占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交还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通说)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3.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行为对象是行为人自己为他人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

4.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为他人代为保管的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拒不交出,数额较大的行为。

(八)职务侵占罪

概念:所谓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本单位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主体的不同,决定了侵占行为是属于职务侵占、还是普通侵占,抑或是贪污)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目的

3.客体是行为人所在单位的财产所有权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有,数额较大的行为。(九)挪用资金罪

概念:是指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且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有暂时使用资金的目的,但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客体是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和职务廉洁性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十)挪用特定款物罪

概念:是指违反国家财经管理制度,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和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基本特征如下:

1.主体是经手、管理特定款物的直接责任人员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目的是暂时使用,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客体是国家对特定款物的专款专用、专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

4.客观方面表现为擅自将特定款物挪用于其他公共用途,情节严重,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十一)故意毁坏财物罪

概念:是指故意毁坏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十二)破坏生产经营罪

概念:是指出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

(十三)拒不支付劳动者报酬罪

概念: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得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

第二十三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一)故意杀人罪

概念: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已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3、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行为对象是行为人以外的活着的其他自然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非法地剥夺了他人的生命的行为

(二)过失致人死亡罪

概念:是指因普通过失造成他人死亡的行为。(业务上的过失犯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过失犯罪,不适用本罪的规定。)

基本特征:

1、本罪的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负刑事责任的起始年龄是16周岁的具有辨认和控制自

己行为能来了自然人

2、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避免,以致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

3.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并且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死亡结果,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故意伤害罪

概念:是指使用暴力等方法,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基本特征:

1、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主体为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第二种情况是,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主体为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故意的内容是概括性的,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被害人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即可,不需要行为人对伤害的程度有明确的认识

3、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健康权,指保持肢体、器官、组织完整以及生理正常机能的权利。

4、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人体健康的行为。本罪是结果犯,成立本罪必须是行为人的伤害行为造成了被害人一定程度的伤害结果。

(四)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罪

概念:是指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18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五)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造成轻伤的不构成犯罪)

(六)强奸罪

概念: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或者奸淫不满14周岁幼女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凡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男性公民,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2、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违背妇女的意志而强行与其发生性交行为,或者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与之发生性交行为

3、客体是妇女的性的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和幼女的身心健康

4、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妇女的意志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行为,或者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行为。

(七)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通常情况下本罪的主体是男子,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妇女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犯本罪的行为人主观上都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即寻求性刺激、骚扰妇女,或者挑逗他人产生性欲望的目的

3、客体是妇女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

4、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对妇女实施性交以外的猥亵或者侮辱行为

(八)猥亵儿童罪

概念:是指猥亵不满14周岁的儿童的行为。(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不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和“强制”为条件。)

(九)非法拘禁罪

概念:是指以拘押、禁闭或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动机如何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3、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本罪的对象是有意志自由和身体活动自由的自然人。包括幼儿、精神病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十)绑架罪

概念:所谓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以及其他非法利益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麻醉等方法控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劫持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基本特征:

1、本罪的主体必须是年满16周岁、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的自然人。但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绑架行为,杀死或者致被害人重伤的,应当对其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行为负刑事责任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勒索财物型绑架属于目的犯,需要存在勒索财物的目的。扣押人质型绑架往往具有财物以外的其他目的。

3、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也包括他人的财产权。但主要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4、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麻醉等手段绑架他人,劫持他人作为人质,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全的担忧,勒索财物的行为。(十一)拐卖妇女、儿童罪

概念: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自然人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

2、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出卖获利的目的。但是,行为人是否实际上获利,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3、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人身不受买卖的权利)。

4、客观上实施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十二)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概念:是指不以出卖为目的,收买入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不以出卖为目的。

3、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自由权利。行为对象是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还包括被偷盗的婴幼儿

4、客观方面表现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

(十三)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

(十四)诬告陷害罪

概念: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有关机关或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注意:被诬告陷害的人最终是否实际受到刑事追究,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3、客体是他人人格、名誉权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犯罪对象是特定的他人,包括了行为人以外的所有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有关机关或者单位告发,情节严重的行为包括三个具体内容

(十五)强迫他人劳动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

(十六)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十七)非法搜查罪

概念:是指非法搜查他人身体或者住宅的行为。

(十八)非法侵入住宅罪

概念:是指非法强行闯入他人住宅,或者经要求退出而拒绝退出的行为。

(十九)刑讯逼供罪

概念: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基本特征:

1、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即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而且具有逼取口供或证据的目的

3、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公安、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行为对象分别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的行为

(二十)暴力取证罪

概念:指司法工作人员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行为。

(二十一)虐待被监管人员罪

概念:是指监狱、拘留所、看守所、劳教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体罚虐待,或者指使被监管人殴打或者体罚其他被监管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十二)侮辱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侮辱罪的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

3、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侮辱行为的对象是特定的自然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十三)诽谤罪

概念: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虚假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人格,情节严重的行为

基本特征:

1、诽谤罪的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

3、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侮辱行为的对象是特定的自然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事实并加以散布、传播,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十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二十五)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

(二十六)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

(二十七)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

(二十八)侵犯通信自由罪

概念:是指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的权利,情节严重的行为。(二十九)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邮政工作人员)

(三十)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十一)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

(三十二)报复陷害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行为。

(三十三)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领导人)

(三十四)破坏选举罪

概念:是指在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假选举票数或者编造选举结果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十五)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三十六)重婚罪

概念:是指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基本特征:

本罪的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包括两种人:一是自己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的人;二是自己虽然没有配偶,明知对方有配偶,但仍与之结婚的人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3、客体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自己有配偶而重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

(三十七)破坏军婚罪

概念:是指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结婚或者同居的行为。

(三十八)虐待罪

概念: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进行经常性精神折磨和身体摧残,情节恶劣的行为。基本特征:

1、主体只限于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成员。

2、主观方面是故意。故意的内容表现为行为人有意识地对被害人进行肉体、精神上的摧残、折磨

3、客体是被虐待者在家庭中平等生活权利和人身权利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经常性地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折磨、摧残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行为

(三十九)遗弃罪

概念:是指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对被遗弃者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

2、主观方面是故意。

3、客体是被遗弃人在家庭中的被扶养的权利。对象——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家庭中需要扶养之人,应当扶养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四十)拐骗儿童罪

概念:是指拐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

(四十一)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组织残疾人或者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行为。

(四十二)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

第二十七章贪污贿赂罪

(一)贪污罪

概念: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3、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次要客体是公共财产所有权。行为对象是公共财和物。公共财物包括:(1)国有财产;(2)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3)用于扶贫、移民等特定款物。另外,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4、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二)挪用公款罪

概念: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赢利性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有挪用公款的目的

3、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次要客体是国家财经管理制度以及公共财产使用权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客观方面包括三种情况:(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2)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行为人是否实际获利,不影响本罪的成立(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实践中主要有:支付个人房贷、支付医疗费、子女择校费、出国留学非等

(三)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给人,数额较大的行为。

(四)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而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的行为。

(五)隐瞒境外存款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存款,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但隐瞒不报,数额较大的行为。

(六)受贿罪

概念: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3、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行为对象是他人的财物,包括财产性利益,如债务的免除。不包括如提升职务、升学就业、提供美色等非财产性利益

4、客观方面: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七)单位受贿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八)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机关人员职权挥着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

(九)行贿罪

概念:是指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不正当利益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利益本身的性质是不正当的。如谋取司法工作人员枉法裁判;其二是,谋取利益的方式不正当

3、客体是国家机关(包括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活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或物的行为。这里,给予主要是行贿人主动给予,但是,也不排除被动给予。

(十)对单位行贿罪

概念:是指个人或者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十一)介绍贿赂罪

概念:是指在行贿人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间进行引见、沟通、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情节严重的行为。

(十二)单位行贿罪

概念: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二十一章危害公共安全罪重点罪名

第一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一)放火罪

概念: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一般自然人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3.客体公私财物的安全和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在有些情况下也包

括焚烧人)的行为。

(二)决水罪

概念:是指故意破坏水利设施,造成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三)爆炸罪

概念:是指故意使用爆炸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四)投放危险物质罪

概念: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是指以防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其他具有广泛杀伤力和破坏性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六)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概念:这些罪主观上都是过失,基本特征是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已经饮起了火灾、水患、爆炸、中毒等结果,实际造成了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时,才可以构成犯罪。

(七)破坏交通工具罪

概念:是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其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破坏行为足以导致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险的发生

3、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侵害的对象是正在使用中的。

4、客观方面表现为:对正在使用中的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进行破坏,足以使上述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

(八)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概念:是指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

基本特征:

1、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2、主观上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恐怖活动危害公共安全,但仍以实施恐怖活动、制造恐怖气氛为目的,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

3、客体是公共安全。恐怖活动组织是以实施恐怖活动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危害极为严重的

犯罪组织,它们专门从事杀人、绑架、爆炸等暴力性犯罪,其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着公共安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

(九)劫持航空器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正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危害航空运输安全的行为

(十)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

概念:是指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的行为。

(十一)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概念:是指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管理的法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2、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枪支、弹药、爆炸物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

3、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本罪的犯罪对象是枪支、弹药、爆炸物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的管理法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十二)交通肇事罪

概念: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行为

基本特征:

1、本罪的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主要是交通运输人员,但也可以是其他交通参与人

2、主观方面是只能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危险,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

3、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具体包括三个条件:第一,行为人在交通运输中有违反交通运输法规的行为。——这是构成本罪的前提条件。第二,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这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结果条件。第三,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或者

违规行为与肇事结果有着因果关系

(十三)重大责任事故罪

概念:是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限于生产、作业人员,以及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的人员。

2、主观方面为过失。

3、客体是生产、作业安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生产、作业活动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或者强令他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第二十二章第五节金融诈骗罪

(一)集资诈骗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贷款诈骗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三)票据诈骗罪

概念:是指进行金融票据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四)金融凭证诈骗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五)信用证诈骗罪

(六)信用卡诈骗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伪造的或者

作废的信用卡,或者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或者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一般主体,仅限于自然人。

2、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3、犯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4、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信用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1)使用伪造的或者作废的信用卡。(2)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3)冒用他人的信用卡。(4)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

(七)有价证券诈骗罪

概念: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八)保险诈骗罪

概念: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收益人,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保险金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收益人。

2、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而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3、客体,是国家保险管理制度和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

4、客观方面,必须具有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表现为5种情形:1)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2)虚构虚假的事故原因,或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3)编造未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4)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5)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

第二十五章第二节妨害司法罪

(一)伪证罪

概念:指在刑事诉讼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做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基本特征1、本罪是特殊主体。包括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

2、主观方面是故意,且有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意图

3、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妨害司法机关的正常的司法活动,同时也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4、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

(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

概念: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行为。

(三)妨害作证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四)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概念:是指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

(五)打击报复证人罪

概念:是指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

(六)扰乱法庭秩序罪

(七)窝藏、包庇罪

概念: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窝藏罪)或者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包庇罪)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是明知对方是犯罪的人;其二是具有使犯罪人逃避法律制裁的意图。

3、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4、客观方面表现为有窝藏、包庇的行为。窝藏包括:(1)提供隐蔽处所;最常见(2)提供财物,资助或者协助犯罪人逃跑。如提供路费,送饭、送水等;很常见(3)提供其他便利条件,帮助犯罪人逃跑。如为犯罪人指示逃跑的方向、路线、地点等。比较少见(八)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

(九)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概念: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2、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故意予以掩饰、隐瞒

3、本罪的行为对象是他人的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4、客观方面表现为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十)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十一)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

(十二)破坏监管秩序罪

(十三)脱逃罪

概念: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羁押、刑罚执行场所或押解途中逃走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

2、主观方面是故意。通常脱逃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羁押和刑罚执行

3、客观方面,是从关押场所逃跑,或者从押解途中脱逃。关押场所主要是指公安的看守所、司法的监狱。被依法逮捕、关押之后押解途中脱逃的,同样构成本罪

(十四)劫夺被押解人员罪

(十五)组织越狱罪

(十六)暴动越狱罪

(十七)聚众持械劫狱罪

第二十八章渎职罪

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罪

(一)滥用职权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通说认为是过失,但也不排除故意。

3、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4、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所谓滥用职权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过的权限和程序、非法地行使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利,或超越其职权,擅自决定或处理没有具体决定、处理权限的事项。

(二)玩忽职守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过失,不存在故意的情况

3、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日常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马虎草率,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公职,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三)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行为。

司法工作人员的渎职罪

(四)徇私枉法罪

概念: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在刑事诉讼中,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到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使他不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

(五)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

概念: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

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

(六)私放在押人员罪

概念: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私自将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放走,使其逃离监管的行为

(七)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

概念:是指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概率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概率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概率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第一节基本概念 随机实验:将一切具有下面三个特点: (1)可重复性 (2)多结果性 (3)不确定性的试验或观察称为随机试验,简称为试验,常用表示。 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事情(结果)称为随机事件,简称为事不可能事件:在试验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记为。必然事件:在试验中必然出现的事情,记为Ω。 样本点:随机试验的每个基本结果称为样本点,记作ω.样本空间:所有样本点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空间.样本空间用Ω表示.一个随机事件就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基本事件—单点集,复合事件—多点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当且仅当该事件所包含的一个样本点出现。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就是集合的关系和运算)包含关系:若事件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发生,则称B 包含A,记为,则称事件A与事件B 相等,记为A=B。 事件的和:“事件A 与事件B 至少有一个发生”是一事件,称此事件为事件A 与事件B 事件的积:称事件“事件A与事件B 都发生”为A 或AB。事件的差:称事件“事件A 发生而事件B 不发生”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差事件,记为A-B。用交并补可以表示为互斥事件:如果A,B两事件不

能同时发生,即AB=Φ,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是互不相容事件或互斥事件。互斥时可记为A+B。对立事件:称事件“A不发生”为事件A 的对立事件(逆事件),记为A 。对立事件的性质:事件运算律:设A,B,C为事件,则有: (1)交换律:AB=BA,AB=BA A(BC)=(AB)C=ABC (3)分配律:A(BC)=(AB)(AC)ABAC (4)对偶律(摩根律): 第二节事件的概率 概率的公理化体系:第三节古典概率模型1、设试验E 是古典概型,其样本空间Ω个样本点组成.则定义事件A 的概率为的某个区域,它的面积为μ(A),则向区域上随机投掷一点,该点落在区域假如样本空间Ω可用一线段,或空间中某个区域表示,则事件A 的概率仍可用上式确定,只不过把μ理解为长度或体积即可.第四节条件概率条件概率:在事件B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 发生的概率称为条件概率,记作乘法公式: P(AB)=P(B)P(A|B)=P(A)P(B|A)全概率公式:设第五节事件的独立性两个事件的相互独立:若两事件A、B 满足P(AB)=相互独立.三个事件的相互独立:对于三个事件A、B、C,若P(AB)=相互独立三个事件的两两独立:对于三个事件A、B、C,若P(AB)=两两独立独立的性质:若A 均相互独立总结: 1.条件概率是概率论中的重要概念,其与独立性有密切的关系,在不具有独立性的场合,它将扮演主要的角色。 2.乘法公式、全概公式、贝叶斯公式在概率论的计算中经常使用,应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刑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犯罪:一切危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3、刑事责任: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4、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7、刑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8、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9、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0、普通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二、论述题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1)危险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广于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 (2)损害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并非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4)限度标准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侵害;正当防卫需要整体判断,有时即使造成的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仍具有正当性。 2、死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犯罪时不满18周岁、审判时怀孕以及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不适用死刑 (3)死刑判决必须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才能执行 (4)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3、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2)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为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2)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3)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其他的复习范围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3、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没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公安基础知识重要知识点

1,公安机关任务的分类: 从时间上分,目前任务与长远任务 从范围上分,局部任务与全局任务 从层次上分,基本任务与具体任务 2,公安机关权力的特点:法定性、强制性、特许性、单向性 3,公安机关职责的特点:法律性、政治性、行政性、有限性、责任性 4,治安行政处置手段包括:命令、禁止与取缔、许可(审核批准、决定、登记、颁发证照、指挥) 5,治安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方的许可证,可以附加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6,治安行政强制权的种类:强制传唤、强制带离现场与强制拘留、强制隔离、约束特定人、盘问检查(留置时间自带到公安机关之时不超过24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48小时。继续盘问的情形: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有现场作案嫌疑的、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携带物品肯就是赃物的。) 7,公安机关紧急状态处置权包括:紧急优先权与紧急征用权、紧急排险权、管制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为预防与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行为可在一定区域内与时间限制人员车辆采取交通管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经上级公安机关与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进行现场管制)、戒严执行权(戒严:一般就是指因战时或平时面临重大紧急事件为维护政治稳定所采取的非常措施。戒严,涉及地区大小分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作出决定。戒严期间可以再戒严地区采取交通管制、宵禁等管理措施) 8,公安工作的主要内容 (1) 公安领导工作,就是公安机关行政首长领导工作。主要有政治领导工作、行政领导工作、业务领导工作。 (2) 公安秘书工作, 主要就是指公安秘书行政工作与公安对策研究工作。组织实施领导决策、为各项任务的完成进行督促检查、为领导提供信息咨询、协调各项工作

概率论知识点总结

概率论总结 目录 一、前五章总结 第一章随机事件和概率 (1)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5) 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0) 第四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3) 第五章极限定理 (18) 二、学习概率论这门课的心得体会 (20) 一、前五章总结 第一章随机事件和概率 第一节:1.、将一切具有下面三个特点:(1)可重复性(2)多结 果性(3)不确定性的试验或观察称为随机试验,简称为试验,常用 E表示。 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事情(结果)称为随 机事件,简称为事件。 不可能事件:在试验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记为Ф。 必然事件:在试验中必然出现的事情,记为S或Ω。 2、我们把随机试验的每个基本结果称为样本点,记作e 或ω. 全体 样本点的集合称为样本空间. 样本空间用S或Ω表示.

一个随机事件就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 基本事件—单点集,复合事件—多点集 一个随机事件发生,当且仅当该事件所包含的一个样本点出现。 事件间的关系及运算,就是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3、定义:事件的包含与相等 若事件A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发生,则称B包含A,记为B?A 或A?B。 若A?B且A?B则称事件A与事件B相等,记为A=B。 定义:和事件 “事件A与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是一事件,称此事件为事件 A与事件B的和事件。记为A∪B。用集合表示为: A∪B={e|e∈A,或e∈B}。 定义:积事件 称事件“事件A与事件B都发生”为A与B的积事件,记为A∩ B或AB,用集合表示为AB={e|e∈A且e∈B}。 定义:差事件 称“事件A发生而事件B不发生,这一事件为事件A与事件B的差 事件,记为A-B,用集合表示为 A-B={e|e∈A,e?B} 。 定义:互不相容事件或互斥事件 如果A,B两事件不能同时发生,即AB=Φ,则称事件A与事件 B是互不相容事件或互斥事件。 定义6:逆事件/对立事件 称事件“A不发生”为事件A的逆事件,记为ā。A与ā满足:A ∪ā= S,且Aā=Φ。

2016年春季《刑法学》期末考核(附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刑法学》 满分100分 一、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 2、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3、简述防卫挑拨的概念及处理原则。 4、交通肇事罪有哪些特征? 5、什么是寻衅滋事罪?其构成特征是什么? 二、论述题(共20分) 1.论共同犯罪成立的条件。 三、案例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杜某,1985年生。韩某,1985年生。周某,1985年生。2000年4月8日深夜11点半,杜某、韩某、周某三人趁着酒劲儿翻墙进入某市职业中学校内,持刀闯入女生宿舍303室,先对陈某等5名高一女生进行亵渎,后又轮奸了女生于某。女生张某在反抗时被周某用缝衣针猛刺75针。此后,三名罪犯又闯入301室,对其中的4名女生施以暴行。此外,三人在实施上述犯罪行为的同时,还从被害女生处抢劫120余元钱。直到次日凌晨3点多钟,因为学校教职工被女生宿舍传出的叫声惊醒,闻声赶来查看,三人才翻墙而去。 问:对本案三名行为人能否适用死刑?为什么? 2. 2000年5月至2003年10月,保险业务员刘某利用作废保险单、收据及印章,伪造险种,引诱王某等人投保,骗取保费10万余元不入账。后刘某携款潜逃。 问:对刘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答案 一、简述题 1、答: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等情况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当然,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并不否定因犯罪人或被害人特定的个人情况而在立法上、司法上允许定罪量刑有其符合刑法公正性的区别。例如,依照法律规定,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对未成年人犯罪、中止犯、自首犯、立功的犯罪分子应当从宽处罚,对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要按照强奸从重处罚等等;在司法上,犯罪分子的主体情况以及被害人的个人情况,如果是对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或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大小有影响的,也允许乃至要求在适用刑法上有所区别和体现。其关键,在于犯罪人、被害人的身份等个人情况对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有无影响,有影响的在定罪量刑上应有所区别,无影响的则不应有所区别。所以,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不是孤立地、机械地调节刑法适用的,它要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相互配合来合理地调节刑法的用。 2、答: (1)根据刑法学相关理论。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对结果的发生持放任的态度。(2)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二者却是有区别的。从本质上说,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社会关系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社会关系消极不保护的态度。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又是通过各自的

公安基础知识重点概述

公安基础知识重点概述 一、重要含义 1,公安执法监督:是指法律授权的机关、公民和社会组织(监督主体)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监督对象)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所实施的监察和督促(监督内容)。 2,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内务:即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内部事务,指的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部工作运转程序和公安民警对外发生的联系活动。 3,人民警察义务:是指人民警察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作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约束。 4,人民警察的纪律:是指根据人民警察职业特点而制定的,要求人民警察在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的义务性行为规范总称。 5,社会监督:是指来自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依法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活动进行监督的制度。它是国家机关监督的重要来源和重要补充,是一种非国家性质的监督,一般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不直接产生法律后果。6,公安行政复议制度: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认为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提出申请,由受理的公安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决定的法律制度。7,劳动教养:是对违反治安管理,经处罚仍不悔改,或者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所实施的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8,收容教养:是对不满16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的少年犯罪人员,(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满14周岁的)集中进行的文化教育、法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行政强制措施。治安管理处罚:是指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依法强制剥夺其人身自由、财产或其他权利的行政处罚。 10,公安政策:是党和国家意志在公安工作中的体现,是党和国家为实现公安工作任务而规定的指导公安工作的政治原则。是由党和国家制定的。 1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党和政府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战略方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工作中党的领导、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形势,是党委领导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和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12,社会治安秩序:是指由法律、法规-----主要是《刑法》《治安管 理处罚法》以及其他治安法规所确认为系的社会秩序。 13,命令:是指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依法向负有特定义务的人发出的作为、不作为和约束的指令。又叫警察命令。 14,紧急排险:是指公安机关在紧急处置重大灾害事故或平息叛乱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非常措施。 15,紧急状态处置:是指公安机关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对突发的重大暴力犯罪、重大治安事件、和重大治安灾害事故依法采取的非常措施。 16,公安机关的任务:是指公安机关在国家法律所规定的管辖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承担的内容。 17,公安机关的职责:是公安机关依法在管辖范围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18,警察:是指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惩罚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19,治安行政处置权:是指公安机关在公共场所等治安管理活动中,为维护 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依法对特定的人、物事、场所所采取的命令、禁 止与取缔、许可等权利。 20,治安监督检查权:是公安机关依法对应负治安责任的社会团体、组织及个人履行治安责任、预防治安问题的发生所进行的监督检查。

《刑法分论》考试要点

刑法考点 (1)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特征: 1、本罪侵害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而且只能是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不知道是恐怖组织而参加且未进行恐怖活动的,不构成该罪) 注意:犯该款罪的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2)交通肇事罪 特征: 1、本罪侵害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包括自信满满的过失 司法实务: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1、是否存在违章行为且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2、本罪与利用交通工具的故意犯罪的界限: !!!区别的关键在于查清行为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若行为人故意开车撞死或撞伤特定的个人,应定为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如果行为人故意开车冲撞人群,则应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现场隐藏或者遗弃的,造成被害人死亡或残废的,定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的,为了隐匿罪迹,将被害人沉入河流中,事实上被害人溺死的,应将后行为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前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则应实行数罪并罚。 (3)保险诈骗罪 特征: 1、侵害的客体:双重客体:既侵犯了国家对保险的管理制度,又侵犯了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险法律、法规,在保险活动中骗取较大数额保险金的行为。 3、本罪主体:特殊主体“保险合同中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具有骗取保险金的目的 保险诈骗罪的处罚:犯此罪和为此同时进行其他犯罪的数罪并罚

2016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6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2108 课程代码:01711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选择题 1.王某驾车时不小心将李某撞至马路边沿上,李某当即失血休克。王某怕被人发现,忙驾车逃离。结果李某失血过多死亡。对王某的行为应当以(B)论处。 A.过失致人死亡罪B.交通肇事罪 C.故意杀人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2.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ABCD)。 A.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 C.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 D.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 3.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实施的危害行为不同 B.使用的手段不同 C.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同 D.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 4.某甲为某车站存包处职员。某乙存包后离去,却将手提公文箱遗忘在存包处,某甲即将该箱藏匿。当某乙返回寻找时某甲拒不承认并拒不交出。某甲的行为构成(D)。 A.贪污罪 B.盗窃罪 C.职务侵占罪D.侵占罪 5.某仓库被盗时,吴某正与刘某等人一起吃饭,没有作案时间。。但当侦查人员向刘某调查时,他却谎称当时吴某并未与自己在一起,以致公安机关将吴某作为重点嫌疑对象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刘某的行为(B)。 A.构成诬告陷害罪B.构成伪证罪 C.构成妨害作证罪 D.不构成犯罪 6.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有(ACD)。 A.个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 B.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 1

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人民警察法要点总结教学提纲

第一章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和宗旨 一、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 (一)警察的起源与发展 1、警察的含义 警察的含义一般是指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 2、警察的起源 决定警察必要性的直接因素是由社会矛盾引起的犯罪、对抗冲突和社会秩序问题。 警察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条件 (2)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使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 (3)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 (4)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 3、警察的发展 (1)萌芽期的警察 在警察萌芽时期,同时伴生的有监禁行为、审判行为的萌芽 (2)古代警察的特点 a、军警不分,警政合一 b、行使职权时在法律上极不严格 c、私刑、私狱普遍存在 (3)近代警察 较早建立近代警察制度的国家是法国和英国,由于受英法两国警察制度的影响,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警政管理体制:地方自治制和中央集权制,地方自治制以英国为代表,中央集权制以法国为代表 5、近代警察与古代警察的区别 (1)近代警察的职能是独立的,警察的职能主要集中于警察机关。古代警察的职能尚未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专门机关,而是由行政官吏、军队、审判机关分别行使 (2)近代警察从中央在地方形成了多层次的专门工作系统,成为国家庞大的专政工具之一,行使专门的职权。古代警察则军警不分,警政合一,没有专门的组织

(3)近代警察强调法制。警察机关的建立及其体制和职权,均以宪法或法律为依据。古代警察执法极不严格,私刑普遍存在 (4)近代警察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古代警察则没有专门的服装 (二)、我国人民公安机关的建立和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安机关 (1)建国后17年的人民公安机关 1949年10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罗瑞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杨奇清为副部长。10月15日召开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11月1日公安部正式成立 17年间的辉煌成就: a、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的公安组织机构,明确了公安任务 b、清除反动势力的残渣余孽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 c、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d、改造大量战争罪犯 e、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卫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2)十年“文化大革命”间的公安机关

刑法分论重点法条比较整理word版本

刑法重点法条比较 一.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VS受贿罪 1.名词解释: A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非法接受他人财物,并为其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在经济交往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行为依此罪定。 B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非法接受他人财物,并为其谋取利益的行为;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交往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行为依此罪定;特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行为。(斡旋受贿)2.比较: 共性:主观方面——两者都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 谋取利益 区别:主体——A非国家工作人员与B国家工作人员;客体——A公司,企业正常的管理秩序与B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A要求数 额较大与B没有此要求 二.贪污罪VS受贿罪 1.名词解释: A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或者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国 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行为 以此罪定 B略 2.比较: 共性:客体——都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主体——都有国家工作人员;客观方面——都利用了自己的职务之便;主观方面——都是故意的 区别:客体——A还侵犯了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和B一定程度上还侵犯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 主体——A的范围较大;财物的对象——A是自己管理的公共财物和B是他人或者单位 (包括国有单位)所有的财物;客观方面——A仅仅用手段将公共财物非法占有和B可 能是为他人牟利 三.向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VS行贿罪 1.名词解释: A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B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 以财物,数额较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2.比较: 共性:主观目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主体——一般主体

概率论知识点总结

概率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第一节 基本概念 随机实验:将一切具有下面三个特点:(1)可重复性(2)多结果性(3)不确定性的试验或观察称为随机试验,简称为试验,常用 E 表示。 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事情(结果)称为随机事件,简称为事件。 不可能事件:在试验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记为Ф。 必然事件:在试验中必然出现的事情,记为Ω。 样本点:随机试验的每个基本结果称为样本点,记作ω. 样本空间:所有样本点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空间. 样本空间用Ω表示. 一个随机事件就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基本事件—单点集,复合事件—多点集 一个随机事件发生,当且仅当该事件所包含的一个样本点出现。 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就是集合的关系和运算) 包含关系:若事件 A 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 发生,则称B 包含A ,记为A B ?或B A ?。 相等关系:若A B ?且B A ?,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相等,记为A =B 。 事件的和:“事件A 与事件B 至少有一个发生”是一事件,称此事件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和事件。记为 A ∪B 。 事件的积:称事件“事件A 与事件B 都发生”为A 与B 的积事件,记为A∩ B 或AB 。 事件的差:称事件“事件A 发生而事件B 不发生”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差事件,记为 A -B 。 用交并补可以表示为B A B A =-。 互斥事件:如果A ,B 两事件不能同时发生,即AB =Φ,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是互不相容事件或互斥事件。互斥时B A ?可记为A +B 。 对立事件:称事件“A 不发生”为事件A 的对立事件(逆事件),记为A 。对立事件的性质: Ω=?Φ=?B A B A ,。 事件运算律:设A ,B ,C 为事件,则有 (1)交换律:A ∪B=B ∪A ,AB=BA (2)结合律:A ∪(B ∪C)=(A ∪B)∪C=A ∪B ∪C A(BC)=(AB)C=ABC (3)分配律:A ∪(B∩C)=(A ∪B)∩(A ∪C) A(B ∪C)=(A∩B)∪(A∩C)= AB ∪AC (4)对偶律(摩根律):B A B A ?=? B A B A ?=? 第二节 事件的概率 概率的公理化体系: (1)非负性:P(A)≥0; (2)规范性:P(Ω)=1 (3)可数可加性: ????n A A A 21两两不相容时

【期末复习】西政期末考试刑法分论题库试卷试题及答案

西政期末考试刑法分论题库试卷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某甲与某乙投宿同一旅馆同一房间,某甲得知乙是一家大公司的采购员,携带一笔巨款,准备进货。于是晚上某甲便机请乙喝听装饮料(内掺有安眠药),乙服后很快就错昏睡不醒,某甲便乘机将某乙携带现金的皮包扭开,拿走定货现金15000元。甲的行为构成( D )。 A.盗窃罪 B.诈骗罪 C.抢夺罪 D.抢劫罪 2.甲、乙二人某天晚上携带凶器潜入商店准备进行抢劫,但在进店后发现值班人员睡着了,两人就在没有使用凶器的情况下取得大量商品。甲乙的行为构成( A )。 A.盗窃罪 B.抢劫罪 C.抢劫罪预备和盗窃罪 D.抢夺罪 3.甲偷乙的自行车被乙当场抓住,甲为挣脱逃跑而将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 A )。 A.抢劫罪 B.故意伤害罪 C.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 D.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 4.甲自己饮酒过量醉倒在路旁,乙从此经过,见有机可乘,就将甲身上的钱掏走,钱包内有现金850元。甲的行为构成(C )。 A.抢劫罪 B.抢夺罪 C.盗窃罪 D.抢劫罪和盗窃罪 5.甲系某宾馆服务员,在上班期间,经常乘客人不在房间之机,窜入房内以旅客的名义偷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甲的行为构成( B )。 A.贪污罪 B.盗窃罪 C.侵占罪 D.不构成犯罪 6.王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但造成了严重后果。王某的行为构成( B )。 A.盗窃罪 B.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C.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D.危害公共安全罪 7.盗窃由单位已盖好印章的空白转帐支票,并冒充签发支票单位的人员向商店骗购大量货物的,应定(A )。 A.盗窃罪 B.票据诈骗罪

公安基础知识公安专业基础重点内容汇编

七、人民警察法 一、人民警察法的概述: ㈠人民警察法的概念:指规定警察任务、职权、义务、纪律、组织管理、警务保障、法律责任与执法监督的法律。 ㈡人民警察法的立法目的: 1、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为了加强警察的队伍建设,从严治警,提高警察的素质; 3、为保障警察依法行使职权,保障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㈢人民警察法的适用范围: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与法院、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二、人民警察的条件即录用: ㈠人民警察的条件:1、年满18岁;2、拥护宪法;3、身体健康;4、高中以上文化; 5、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与品行;⑹自愿从事警察工作。 ㈡人民警察的录用:按国家规定,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取。 三、人民警察的职权与任务: ㈠人民警察职权的概念与特征:人民警察职权的概念: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人民警察的职权与责任,就是人民警察总任的具体化、规范化、法律化。 1.人民警察职权的特征: ⑴预防、制止与侦查违法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就是最基本的职责。 ⑵警察行政管理就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⑶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警卫特定目标,就是警察的重要职责。 ㈡人民警察的基本任务:1、维护国家安全; 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3、预防、制止与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4、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与合法财产; 5、保护公共财产。 四、人民警察的机构设置与职务序列: ㈠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机构设置: 1、中央公安机关(国务院公安部); 2、地方公安机关(省、市、县三级); 3、专业公安机关(铁路、港行、民航、林业、海关)。 ㈡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务序列:警官、警员、专业技术员、铺助人员。 五、人民警察的警务保障: ㈠法律保障:指警察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务,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 ①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②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保证警令畅通。 ③依法执行职务,不受非法干涉,有权拒绝执行超越其职权范围的指令。 ㈡社会保障:指社会各界与广大群众对警察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所给予的支持与协助。①公民、组织有义务支持与协助警察依法执行职务。 ②拒绝或阻碍警察依法执行职务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警察的警用标志、制式服装与警械受法律保护。 ㈢物质保障:指警察在执行警务活动中,国家保证对警察物质方面的保障。包括经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装备保障、科技成果运用保障。 ㈣生活保障:指工资、福利、抚恤与优待保障。 六、人民警察的法律责任: ㈠人民警察法律责任的概念:指警察机关及警察在执法活动中,违法法律法规构成侵权,或警察在执法行为时,由

大学考试刑法分论名词解释

刑法分论名词解释 1.罪状: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2.罪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罪名包括类罪名,狭义的罪名仅指具体罪名。狭义的罪名,是犯罪的名称或者称谓,是对犯罪本质特征或者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3.叙明罪状:指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4.选择罪名:指因罪状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比较复杂,罪名刑事上表现为并列特点的罪名。选择罪名可以统一使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犯罪行为分解使用。 5.法定刑: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确定的适用刑法的种类和刑法幅度。 6.背叛国家罪:指勾结外国或者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7.分裂国家罪: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8.颠覆国家政权罪:指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9.投敌叛变罪:指中国公民投奔敌人营垒,或者被捕、被俘后投降敌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10.资敌罪:指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行为。 11.叛逃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12.间谍罪:指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13.投放危险物质罪: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4.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指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5.破坏交通工具罪:是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6.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指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7.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指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8.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指违法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 21.丢失枪支不报罪: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2.重大飞行事故罪:指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3.交通肇事罪: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

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

西南政法大学试卷(卷4) 2014—2015年第 1学期 课程刑法分论专业经济、行政法学院年级 2013 级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 总 分 核分 人 题 满 分 20 20 20 20 20 得 分 本试卷共页,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得 分 评卷人 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甲以强奸为目的劫持乙至家中地洞中,对其多次强奸,后因无钱支付儿子学费将乙出卖。甲某的行为构成( C ) A.拐卖妇女罪的情节加重犯(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 B.非法拘禁罪、强奸罪、拐卖妇女罪三罪,要并罚 C.非法拘禁罪、强奸罪、拐卖妇女罪,其中非法拘禁罪与强奸罪系牵连犯,从一重定处定强奸罪,对甲以强奸罪与拐卖妇女罪并罚 D.非法拘禁罪与拐卖妇女罪的情节加重犯(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应并罚。 2、甲某先后拐卖妇女10人,在拐卖妇女过程中,奸淫2名被拐卖的妇女,强迫2名被拐卖的妇女卖淫。甲某的行为构成( A )

A.拐卖妇女罪(情节加重犯) B.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定处原则定强奸罪 C.按牵连犯从一重处原则定强迫卖淫罪 D.拐卖妇女罪、强奸罪、强迫卖淫罪三罪并罚 3、按刑法理论通说,以下构成侮辱罪( D ) A为取乐用刀片将女性的裤子划破 B甲男在公共场所强行与年轻美丽妇女接吻 C同性恋乙女强行猥亵女同事 D甲男为泄愤当众将乙女衣服脱光 4 以下应数罪并罚( B )。 A勒索财物后又杀死被绑架人的 B醉酒驾车撞死一人在逃跑过程中拒不停车又撞死撞伤多人的 C因车速过快将被害人撞成重伤后怕承担药费等责任将被害人扔到河中致死被害人的 D用暴力非法拘禁被害人,致被害人死亡的 5.以下不属于刑讯逼供罪的对象有( D )。 A、犯罪嫌疑人 B、刑事被告人 C、因受贿被逮捕的人 D、被双规的大贪官 6.铁路附近的农民李某为走近道,将牛赶过铁路时正遇一火车驶来,牛受惊李某怎么赶也不动,致火车发生脱轨事故,有二节车箱翻车,直接经济损失三百多万元。李某构成( A )。 A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B交通肇事罪 C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 D过失毁坏交通设施罪 7.关于故意伤害罪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D )? A.为自己或亲人使用为目的寻找人体器官出售者的,不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B.医生明知是未成年人,虽征得其同意而摘取其器官的,成立故意伤害罪 C.某医生为甲作手术时,偷摘甲一个肾脏出售给需要肾移植的病人,构成故意伤害罪 D.23岁的甲为救母急需钱,听说乙有门路寻找到买家,要求乙给三万元就可出售自己一个肾脏,乙联系了医生和买家,作了移植手术后,乙获利5万元,因系甲主动自愿要求出售器官,乙不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8 强奸罪(未遂)与强制猥亵妇女罪的本质区别是( C )。 A.犯罪主体不同 B.客观行为特征不同 C.主观是否有发生正常性行为的故意不同 D.犯罪对象不同 9、李某上亍时发现与父母走失的儿童(五岁)在独自哭泣,李某将该儿童带到自己家,问了幼儿家电话号码后,打电话给其父母,称其子自己检到了,但想让自己送其子回家需给自己一万元,否则自己不会交出其子。幼儿父母要其减少钱,李某不愿,对方报警后抓获李某。李某构成( B ) A绑架罪 B敲诈勒索罪 C无罪 D拐骗儿童罪 10.以下构成强奸罪的是:( B ) A、15岁的男中学生与13岁的女同学谈恋爱发生了性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

2019年公安基础知识考试200个考点汇总

公安基础知识考试200个考点 1,公安机关任务的分类: 从时间上分,目前任务和长远任务 p 从范围上分,局部任务和全局任务 从层次上分,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2,公安机关权力的特点:法定性、强制性、特许性、单向性 3,公安机关职责的特点:法律性、政治性、行政性、有限性、责任性 4,治安行政处置手段包括:命令、禁止与取缔、许可(审核批准、决定、登记、颁发证照、指挥) 5,治安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方的许可证,可以附加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6,治安行政强制权的种类:强制传唤、强制带离现场和强制拘留、强制隔离、约束特定人、盘问检查(留置时间自带到公安机关之时不超过24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48小时。继续盘问的情形: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有现场作案嫌疑的、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携带物品肯是赃物的。) 7,公安机关紧急状态处置权包括:紧急优先权和紧急征用权、紧急排险权、管制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为预防和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行为可在一定区域内和时间限制人员车辆采取交通管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经上级公安机关和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进行现场管制)、戒严执行权(戒严:一般是指因战时或平时面临重大紧急事件为维护政治稳定所采取的非常措施。戒严,涉及地区大小分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作出决定。戒严期间可以再戒严地区采取交通管制、宵禁等管理措施) 8,公安工作的主要内容 (1)公安领导工作,是公安机关行政一长领导工作。主要有政治领导工作、行政领导工作、业务领导工作。 (2)公安秘书工作, 主要是指公安秘书行政工作和公安对策研究工作。组织实施领导决策、为各项任务的完成进行督促检查、为领导提供信息咨询、协调各项工作公安指挥工作,领导指令的具体下达、统一协调,调度具体指挥、接受110报警、突发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现场指挥处置与救助。 公安政治工作

刑法分论重点罪名知识点总结

危害国家安全罪 提示:本章犯罪均应剥夺政治权利(死刑,无期,危害国家) 可以附加没收财产 死刑七罪,无死刑五罪,(其中叛逃罪最高刑10年,其余四个最高刑15年) 危害国家安全罪: 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行为 特征:构成要件行为的提前性,错综性 犯罪行为阶段的混合性 具有勾结外国,境外背景的从严处罚 处罚比一般的严厉 构成要件:侵犯客体:国家安全(主权,领空,政权,制度) 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犯罪主体:多数一般主体,少数特殊主体,无单位犯罪 主观方面:故意,绝大多数直接故意 102-113 ,12条文,12罪名 背叛国家罪: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客观:勾结外国,危害主权领土完整安全 主体:我国公民 分裂国家罪: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 特征:客观上实施了以上行为 本罪属行为犯 分裂国家:抗拒中央统一领导管辖,将我国领土割裂出去,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将某一民族从统一的民族分裂出去。 武装叛乱罪:勾结外国,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行为。 武装暴乱罪:国内人员独立组织策划实施武装暴乱行为。 颠覆国家政权罪: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主体:窃取党和国家重要权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影响的野心家阴谋家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罪:境内外组织,机构或个人资助境内组织或个人实施前六罪的行为 犯罪是特定的,帮助行为独立成罪 特征:客观方面,资助行为,仅限于提供经费场所物质,如果参加具体犯罪以共犯论处。 主体:境内外组织机构直接负责人或个人 主观方面:故意 叛逃罪 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密秘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 履行公务期间:从任职起到解职止的期间 叛逃境外:通过非法途径出境投奔境外组织机构 在境外叛逃:不同于滞留不归,行为人属合法出境在境外投奔境外组织机构。 间谍罪 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炸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特征: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任务, 为敌人指示轰炸目标 国家机关人员叛逃后又参加间谍组织或任务的,数罪并罚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非法提供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刑法分论-专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分论 一、名词解释 1、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二、案例分析题(1/1) 1、李某系某国家机关领导。李某的配偶生活在外地。李某与本机关未婚的A女共同生活,并生有一子,周围群众均认为李某与A为夫妻关系。李某和本机关的B女一起出差时,以揭发B女之隐私对其进行威胁,与B女发生了性关系。在另一次出差时,李某的司机C违章超速行驶,当场将行人D撞成重伤,C欲送D去医院救治,被李某制止,C只好离开肇事现场,后D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时间延误,不治身亡。李某与同事E平时有隙,为报复E,李某捏造E嫖娼的事实,并写成600份传单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张贴;同时捏造E受贿10万元的事实,向检察机关举报。得知E向有关机关检举其违法犯罪行为后,李某便滥用职权,利用种种“借口”和“理由”,非法克扣E的工资、奖金,并将E予以降职。见E仍在检举其违法犯罪行为,便雇人用汽油烧了E的房子(E住在一六层公寓楼的二层)。 问:李某的行为触犯了哪些罪名? 答:李某的行为构成重婚罪、强奸罪、交通肇事罪(共犯)、诽谤罪、诬告陷害罪、报复陷害罪、放火罪(共犯),应数罪并罚。 三、简答题(1/9) 1、交通肇事罪的构成特征。 答: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或者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故意阻碍国家机关、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红十字会等正常的公务活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或者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故意阻碍国家机关、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年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前述四种人员正在依法执行任务或履行职责而有意对其进行阻碍。 2、妨害公务罪的构成特征。 答: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