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

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

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
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

2013年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二〇一四年八月

《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指导委员会

主任贺化

副主任黄庆、韩秀成

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于彬、王志成、元明、石燕泉、吕薇、闫实、吴汉东、杨哲、张志成、金泽俭、

单晓光、胡章翠、雷筱云、穆荣平

《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编写组

组长刘洋、董涛

成员张有立、魏然、龙三群、张建忠、王晓浒、沙开清、梁心新、邓仪友、赵冰、何晓丹、张芬涛、夏珺、

余岚、季节、郭剑、邵源渊、张慧妍、毛昊

2013年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

目录

前言 (1)

一、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4)

二、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状况评价 (9)

三、地区知识产权创造发展状况评价 (20)

四、地区知识产权运用发展状况评价 (35)

五、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状况评价 (45)

六、地区知识产权环境发展状况评价 (55)

附件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解释 (66)

图表目录 (71)

前言

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13年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五周年。五年多来,我国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大幅提升,知识产权申请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建设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为深入推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科学发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研究工作并编制《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主要目的:一是综合客观反映我国专利、商标、版权等各类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和工作成效,体现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逐步建立指导知识产权事业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及时监测各地区知识产权发展状况,体现地区发展差异,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推进提供有益借鉴和科学导向。

2013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新成绩。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居世界第一;受理依据《专利合作条约》(PCT)提出的国际申请2.2924万件,居世界第三;受理商标注册申请188.15万件,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著作权登记量达100.97万件,首次突破百万件。截至2013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2件,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自2013年开始连续年度编制并对外发布。今年发布的报告,在保持2013年发布报告指标体系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指标选取的全面普遍、客观明确和持续易得的原则,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调整后的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构成。报告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环境四个维度对2013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对2007-2013年我国知识产权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进行了排序。

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稳中有长,创造、运用、保护和环境等四项发展指数均保持稳定,不少方面进步明显。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等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2007-2013年,全国各地区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幅居前五位的省份依次为江苏(7.17%)、安徽(6.99%)、湖北(6.85%)、陕西(6.71%)和辽宁(6.18%),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提升幅度居前五位的省份依次是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和福建。

《2013年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是多方支持与合作的集体成果,报告在指标体系构建、数据获取方面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海关总署、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大力支持,并得到指导委员会各位专家的具体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由于时

间有限,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我们真诚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对报

告的研究和编制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对本报告的不足之处,敬请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以便我们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一、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思路与指标选取原则

1.评价思路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了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重大方针,将知识产权工作划分为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四个方面。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遵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的框架,同时考虑到管理贯穿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过程中,且管理类指标主观性较强不易获取,体系采用含义更广的“环境”替代“管理”。因此,指标体系通过衡量创造、运用、保护和环境等四方面内容,同时在每个方面综合考虑数量、质量和效益,以全面科学反映全国及各地区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2.指标选取原则

本报告指标体系设计与指标选取主要基于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全面普遍原则。指标体系力求全面考察反映专利、商标、版权等主要类型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的指标。同时,为了保证地区间数据的横向可比性,兼顾地区差异,尽量选取具有普遍性的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指标。

第二、客观明确原则。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以客观性、结果性指标为主,尽量避免采用主观性、过程性指标。同时,为了使指标含义更加明确,对指标外延不做过度展开,对评价体系指标不做复杂处理,仅引入与知识产权高度相关联的少量外部指标。

第三、持续易得原则。为了便于年度比较,保持监测评价体系的相对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选取具有可持续、相对稳定的指标。同时,为了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尽量选取相对易于获取数据的指标。

(二)指标体系结构与修订

1.指标体系结构

按照上述评价思路及指标选取原则,选取创造、运用、保护和环境作为一级指标,创造数量、质量和效率,运用数量和效果,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制度、服务和意识作为二级指标。选取典型性指标、剔除不稳定指标,确定三级指标39个。具体指标解释参见附件,权重分配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权重,二级指标下各项三级指标等权重设计。

2.指标修订

《2013年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对上年发布报告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具体如下:

调整原第3项指标“版权登记量(件)”,为了扩大版权登记统计口径,列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数据;调整原第7项指标“驰名商标数量(件)”,由于《商标法》修订等原因,驰名商标作为商标执法的一类案件,不再单独作为评价指标;调整原第19项指标“版权合同登记量(份)”,由于目前该数据只占版权合同实际数量的很小部分,并未体现国内版权运用情况,缺乏代表性,调为“图书(出版物)输出量(件)”;调整原第20项指标“版权输出品种数(种)”,为使定义更加明确,调为“出版物版权输出品种数(种)”;删除原第24项指标“著作权质权融资金额(万元)”,由于没有分省统计数据;增加指标“每百亿元GDP专利申请量(件/百亿元)”,以反映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结合状况。

3.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表1 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三) 评价指数与数据来源 1. 评价指数

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基于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反映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同时,其内部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环境等4个要素构成要素指数,不仅反映知识产权发展的结构,而且表征知识产权要素方面的发展情况。

知识产权发展指数和要素指数的计算过程,强调数据信息的直观简洁,努力反映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结构客观实际,同时注意突出表现历年发展变化的可比较性。首先,选定2010年作为原始数据的基期,通过公式(1-1)得到单个指标的可比数据,即给出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正态分布函数值;同时,将变化区间调整为0~100之间,以恰当描述数据所在的位置,避免极值或离群值的影响。其次,利用公式(1-2),采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权重设计,通过各级权重汇总计算知识产权发展各要素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

,2010

,2010

100(

)ijklt ijk ijklt ijk x x r S -=?Φ (1-1)

4

4

4

1

1

1

1

1

=1

=jk

i

i

n n n lt ilt ilt ilt ijkt ijkt ilt ijkt ijklt ijklt

i i j i j k R w R w w R w w w r =======∑∑∑∑∑∑ (1-2)

其中,

1,, 4i =???表示各个一级指标,即知识产权发展要素;=1,, i j n ???表示要素下的二级指标,i n 为第i 个要素下的二级指标个数;=1,, ij k n ???表示二级指标下的各三级指标,ij n 为第i 个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个数;l=1,, 31???表示参与比较的31个地区;t=2007,, 2013???表示2007年至2013年各年份,这样ijklt x 表示l 地区在t 年份的第个i 一级指标中第j 个二级指标的第k 个三级指标值;,2010ijk x 表示2010年第i 个一级指标中第

j 个二级指标下的第k 个三级指标数据所对应的中位数,,2010ijk S 表示

2010年第i个一级指标中第j个二级指标下的第k个三级指标数据所对应的标准差;()x

是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w分别为各级指数对应的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此类指数适用于比较的范围包括:同一地区不同年度的纵向比较、同一年度不同地区的横向比较、以及不同指数间相对变化的比较,但不同指数之间不具有直接可比性。

2.数据来源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知识产权统计年报》、北大法宝法律检索系统,以及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部门的行政记录,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由于部分数据的不可获得,报告不得不放弃了一些重要指标的选取。而对于部分重要指标数据年度或分省缺失的情况,主要按照如下原则处理:对于某年度之前的数据缺失,以空值替代;对于某年度之后的数据缺失,以该年度数据替代。

二、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状况评价

(一)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状况

1.综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为了评价与反映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状况,报告采用全国31个地区相关发展指数的平均值作为相应的全国知识产权发展指数。如图1所示,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进一步提升,2013年综合发展指数为62.76。

图1 2007~2013年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变化图

2.创造、运用、保护和环境稳步改善

如图2所示,总体而言,2007年至2013年间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环境全面改善,各项指数均平稳增长。2013年创造发展指数较2012年略有下降,由2012年的57.18下降为2013年的56.06。主要原因为:2013年指标体系中,驰名商标数量不再作为创造类指标,而是纳入保护类指标。

图2 2007~2013年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环境发展指数变化图知识产权运用发展指数由2012年的60.13提升为2013年的61.44,其上升动力主要来自近年来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许可合同备案数量、权利转让数量以及金额的提升。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指数2013年为65.83,较2012年提升1.79。这主要是由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案件数量较为平稳,而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案件数量快速增长所导致的。

知识产权环境发展指数提升最为明显,2012年为61.74,2013

年指数提升至67.71,提升幅度为5.97。这主要得益于知识产权制度环境的不断优化,服务机构、人员数量逐年稳步提升,知识产权意识快速提高等原因。

(二)2013年地区知识产权综合发展状况

1.各地区发展呈阶梯状分布

根据2013年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全国31个地区间呈现阶梯状分布,参见图3,具体可归为5类。

图3 2013年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地区分类图

第一类:粤浙京沪苏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前列,是综合发展指数高于80的地区。江苏从2012年的79.41分上升到81.37分,跨过了80分门槛。第二类:综合发展指数低于80,但高于70的地区,包括山东、福建。其中福建由2012年的69.69分提升到74.73分。第三类:综合发展指数低于70,但高于60的地区,包括四川、安徽、湖北、辽宁、河南、陕西、天津、湖南和重庆。第四类:综合发展指数低于60,但高于50的地区,包括黑龙江、河北、云南、广西、新疆、贵州、吉林、江西、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这个区间的省份最多,一共十一个,比2012年增加了三个。第五类:综合发展指数在50以下

的地区。这一区间由2012年的9个下降到4个,包括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

2.区域间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从图4可以看到,全国的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逐级递减的趋势,具有显著的区域间不平衡。这主要源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水平不平衡,也源于地区产业分布不平衡。

图4 地区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比较

从2013年的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来看,综合发展指数较高的

地区大多经济基础较好,知识产权资源集中。总体来看,图4显示的指数超过80的地区中,除北京以外,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全部属于沿海地区。

从经济区域来看,东部10省市中,综合指数在80分以上的有5个,分别是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和江苏,介于70与80分之间的有2个,分别是山东和福建(参见图5)。中部及东北地区的9省中,综合指数均未超过70分,超过60分的有安徽、湖北、辽宁、河南和湖南5省(参见图6)。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市中,仅四川、陕西、重庆的综合指数得分超过60,其他省区市的得分均在60以下(参见图7)。

图5 2013年东部地区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

图6 2013年中部及东北地区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

图7 2013年西部地区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

3.西部区域开始出现发展提速的趋势

从图8可以看出,超过半数以上的地区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位次并无变化,位次提升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这说明西部地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知识产权发展总体水平很低,提升空间较大。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不断重视,知识产权加速发展的趋势明显。

图8 地区知识产权综合指数位次变化情况

以位次提升最大的地区为例,广西上升5位,陕西上升3位,见图9。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投入较大,发展较快,是广西综合发展指数位次变化最主要的原因。知识产权环境优化是陕西综合发展指数位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图9 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位次变化较大的地区情况

4.各地要素指数与综合发展指数总体一致,但也显示出各自特征

从要素指数来看,按照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的地区排序,图10展示了4个要素指数相对综合发展指数的波动情况。整体来看,各地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环境等要素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变动方向一致,但各具特征。各地的知识产权创造要素指数差距与综合发展指数差距最为接近,反映出创造要素与综合发展的匹配关系。各地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要素指数的差距最大,反映我国各地知识产权发展中保护投入与环境建设很不平衡。各地的知识产权运用指数差距最小,反映当前各地知识产权运用快速发展的态势。

图10 2013年各地区知识产权发展结构

如图11所示,各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比较均衡,但也具有各自发展特征。从位居前列的地区来看,广东、浙江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相对旺盛,北京、上海的知识产权环境更为完善,使得各要素指数对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的贡献度略有区别。而江苏、山东、湖北、福建、河南、河北、江西、内蒙等地区的创造曲线与保护曲线则表现出非常显著的离心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一个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国家机关的努力,能够在短期内展现出来。如一地区政府在某一时间段内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力度加大,就能较快地在相应的曲线上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