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家解读十八大

专家解读十八大

专家解读十八大

坚持走好中国道路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好中国道路,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怎样坚持,一是怎样发展。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了很好的阐述。

在坚持方面,一是要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过去我们对道路、理论问题讲得多,新形势下要特别强调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和新的党章,都新写上了中国道路在制度方面的内容,就是强调制度自信,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二是要明确“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意思很明确,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三是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党的领导。“八个坚持”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道路本质的新认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好中国道路的基本要求。

在发展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不少新的论断。比如,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丰富了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即行动指南;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道路的总布局之一,拓展了中国道路的实践形态即实现途径;报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就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等作出了一系列安排,这就对中国道路的制度形态即根本保障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还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概括,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道路的确立,关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论述等等,都是对中国道路具体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推动和落实这些新论断,就是对中国道路的最好坚持。

立足国情坚持中国道路

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张晓林:

发展中国、振兴中华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是什么?就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是坚持中国正确发展道路的根本依据。以此为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我们党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又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基本经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不断深化、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创造性地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创造性地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等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战略,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化农业道路、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等等。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

在复杂多变的形势背景下,我们必须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创新,才能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了各种危机和严峻挑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世界经济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任何动摇都是自乱阵脚。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也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经过自主探索且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任何动摇都只能延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努力建设文化强国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主编任贵祥:

当代中国要取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应的国际地位,除搞好经济社会等建设外,建设文化强国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第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努力建设”提升到“扎实推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对此加以重申,并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努力建设”到“扎实推进”,在程度上提升了一个层次,在进程、行动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定文化强国的方向。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牢牢把握文化兴国之“魂”、明确方向,才能顺利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第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奠定文化强国的基础。民族道德素质,以公民道德素质为基础;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则是民族道德素质提高的体现。公民道德素质内蕴于心,外化于行,是人们心灵的外在表现。只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才能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激发文化强国内在动力。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而驱使创新的源动力则是改革开放。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把纯洁性建设首次纳入党的建设的主线。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先进性相对于落后、平庸而言,与落后、平庸相比较而存在,更多地用于表现事物的差别、区别。纯洁性相对于不纯、有杂质而言,更多地用于表现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自身素质。通俗地讲,先进性就是“走在前列”,纯洁性就是“干干净净”。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先进性是我们党的安身立命之本、发展壮大之源、执政兴国之基。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党的纯洁性同党的先进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保持党的纯洁性任务在当前非常紧迫。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仍占主导地位,公有制为主体的利益调节机制仍然在发挥主要作用。同时,思想和利益多样化的趋势也在发展。我国社会既存在着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也存在着物质利益分配方式和结果的较大差异。处身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很难不受影响,我们的党的肌体很难不受侵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给保持党的纯洁性带来严重挑战。在少数党员干部中,有的理想信心动摇,有的显得无所适从,有的变得自私平庸,有的贪图享乐,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滑入犯罪的深渊。凡此种种,除了主观上放松世界观的改造,自律不严,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今天,保持党的纯洁性,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要紧迫。

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按照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确保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梁言顺:

十八大党章修正案,把一些共识性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吸收到党章中来,进一步体现了党领导全国人民前进总方略的稳定性和长远性。

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体现了持续走科学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十八大党章修正案集中全党形成的共识,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这进一步说明我们党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走科学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章,进一步体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自信和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道路是实现途径,通过实践产生理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

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章,表明我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深刻,决心更坚定,行动更持久。

把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写入党章,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的信心和决心。这次党章修改中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进一步体现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党章,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走生态文明之路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对全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生态环境的变化逼着中国要走生态文明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体现了党的清醒与理智。

把党的纯洁性建设写入党章,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决心和信心。党的纯洁性建设实际上是对反腐败斗争的正面阐述,腐败问题一直是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把纯洁性建设写入党章,也是我们党反腐败、求纯洁的决心和信心的彰显。

“三个自信”指引民族复兴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于鸿君:

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应当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也体现了一种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不为任何风险所阻,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精神。

自信是自尊、自立、自强之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应有的自信,必将失去斗志,松松垮垮,怨天尤人,无所作为;只有树立强大的自信,才能振作精神,奋发图强,从容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自信来源于对实践的科学把握。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科学的实践依据的。我们自信地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具有科学的实践依据的。

自信的根本体现是与时俱进、奋发有为。自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凝聚力量,积极进取,奋力拼搏,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十八大报告通篇贯穿着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的精神。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这种精神,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进一步树立道路意识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极为深刻而全面的阐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达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认识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达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历史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于,它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在于,它是民族性的。

我们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主线,不断探索和层层破解了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各种“方程式”的重大难题,奋力开拓,艰难推进,逐渐闯出了这条富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大处着眼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三十多年来阶段性的特点划分和层次感的色彩递进;每个阶段和每个层次相互之间,既是承前的,又是启后的,既是接续的,又是创新的。多年探索和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和人民幸福之路。更为重要和更为令人注目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都注意到,中华民族已经成功地开辟出了一条人类文明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国家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道路标本”。它既不同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模式,也不同于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模式,而是中国人民自己艰辛创造出的一条有别于所有国家发展的崭新道路。它可能在许多方面是难以复制的,但它产生的强烈示范效应将在全球范围内长久振荡。从这个意义上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坚持“四化”同步实现科学发展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加快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永续发展的理念。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从传统工业化转入新型工业化的历史跨越。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就是要适应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运用信息科技的推广普及,全面改造企业的生产组织,全面优化工业的产品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的技术层次,重点发展以技术密集为特征、技术创新为主导、信息共享为基础、质量效益为保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开辟国际市场的新领域,赢得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尽快使我国的工业化实现第三次飞跃。

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是追求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步。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就是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在消除体制性缺陷的基础上,赋予每个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让更多的农民真正转化为市民,让城镇化水平提高到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以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保障新型工业化的落实。

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促进城乡统筹、改善城乡关系、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历史抉择。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就是要通过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城乡联动的方式,将先进科技引入农业,将丰沛资源注入农村,用都市文明成果造福农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城郊农业,形成科技主导、规划先行、资源节约、规模经营、以需定供、产销连锁、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同时,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农村的主体地位,以高度协调的城乡一体化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品格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新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性品格、实践性品格和人民性品格。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党带领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相联系,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和发展,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无数仁人志士和亿万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品格。

无论是道路、理论体系还是制度,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晶,只能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品格体现在它不是构想出来的,而是探索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第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就是要把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把创造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奋斗目标;就是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主体地位的理念,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性品格的集中体现。更好地造福人民,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

大势已成再创辉煌

新华社副社长路建平:

党的十八大的大会主题再一次表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的事业,已经并且正在创造着奇迹。这个奇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进而是在人类发展史上已经和正在创造着奇迹;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进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已经和正在创造着奇迹;三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这是在中国政党史上,甚至是在世界政党史上已经和正在创造着奇迹。这样的奇迹,发生在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堪称大气磅礴,波澜壮阔,举世瞩目;集中于几代人、十几代人的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可谓大势已成,不可逆转,更不可阻挡。

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继续在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这是全党的共识。这个共识来自于党的新的成功经验。这个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实践检验和重视实践中提出的指导要求,二是尊重理论成果和倡导理论创新,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从十六大到十八大这十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贯彻过程看,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从党的十八大集中全党智慧和人民意愿所达到的认识高度看,更是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党的团结统一和认识一致,不仅是党的组织上的顺利新老更替,更在于思想交接班的认识高度一致,这是党成熟的集中体现,是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再一次表明,党在决定性阶段提出的工作部署要求,不仅是自加压力,更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和一种使命。决定性阶段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阶段。工作部署要求,就是要在决定性阶段作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其中,今后五年的任务是确保如期实现奠定基础,目标是基本形

成、基本建成和基本完成,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遇到的重大课题是破解“四种风险”、接受“四种考验”,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可以说,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和顽强努力的统一,高度负责和狠抓落实的统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一定要学习贯彻好十八大精神,更加自觉地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更加坚定地抓紧工作、抓紧落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完成好各项任务。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概括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杨河: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总结十年来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的经验,概括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八个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问题上,提出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提出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问题上,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根本原则问题上,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在社会主义本质属性问题上,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主义国际关系问题上,提出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在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问题上,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论断,将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和时代高度,对于坚定全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继续,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书记张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媒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构建和发展现代传媒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紧迫任务。

第一,提升传播内容品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精髓,决定传播的方向。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有传播力。只有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传播才有穿透力。

第二,打造综合传播平台。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主阵地、主力军,必须作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点。

第三,铸造高科技载体。科技与传播历来紧密相连,现代高新技术在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谁占有先进科学技术,谁就占有传播的制高点。要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大力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筑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体系。

第四,建设传播人才队伍。构建和发展现代传媒体系、提高传播能力,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建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受众喜爱、有影响力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十八大报告的三大亮点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捷:

关注民生,发展民生;尊重民意,增进共识;美丽中国,永续发展,是十八大报告的三大亮点。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关节点。在这个关节点上提出的总要求,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既要注重经济总量、经济速度的增长,又要关注民生,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安全指数、幸福指数的相应提高;既要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又要注重基层群众自治,广纳群言,集中民意,把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两个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推动现代化建设,又要注重节能减排,保护生态资源,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民生中国、民意中国、美丽中国的提出,顺应了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两个“翻一番”,吹响了民生中国的进军号。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出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提出两个“翻一番”的指标,把大幅度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同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到同期同比增长,这是科学发展理念的跃升,是发展问题上的两点论、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吹响了民意中国的进军号。国家治理,既是政府的事,也是人民群众的事。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充分发挥和调动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两个积极性,才能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吹响了美丽中国的进军号。资源与生态问题,是现代化发展道路必然遇到的问题,也是当前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障碍。实践反复证明,对资源只开发不保护,是竭泽而渔;以生态破坏为发展的代价,是得不偿失。保护资源、珍爱生态,必须从现在做起。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林培雄: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论述,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一,基于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军队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军事斗争准备的龙头地位不动摇,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松,全面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更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二,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新发展,确立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我们要认真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坚定地贯彻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增强官兵政治上的坚定性、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和思想方法的科学性,打牢部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政治思想基础。

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作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部署。我们必须坚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题主线,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一致,确保部队绝对忠诚可靠。要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有效地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不断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要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增强军队建设的生机和活力。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要加强同各国的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高举旗帜开拓前进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陈扬勇:

举什么旗就决定了走什么路,决定着能否实现奋斗目标,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际上是怎样更好地高举旗帜。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新形势下,我们今天高举旗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过去不一样了。这个不一样就在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如果说,在过去三十年,高举旗帜面临的挑战更多的是来自思想认识方面的“左”和右的干扰,那么,在今天,思想认识上的“左”右干扰依然存在,但更多更大的挑战,是来自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如社会分配不公、腐败问题,干部脱离群众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今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这种挑战与来自思想认识分歧的挑战相比,更严峻、更有社会基础。老百姓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公平公正。国内外有些势力正是利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散布怀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情绪,挑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和不满。这也就是我们今天高举旗帜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也正因为这样,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斜路。”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对于我们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自信来源于对探索历程与成就经验的正确评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曾遭受过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不是一帆风顺。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胜利的旗帜,所以我们有理由充满自信。

第二,自信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总体的概括,而且对各自的具体内涵都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要求。实践证明,正是走这样的道路、坚持这样的理论指导、坚持这样的制度,中国才取得了辉煌成就。因此我们有充分自信,而不能动摇。

第三,自信来源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清醒认识。虽然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念,不懈奋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