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硐回族方言词汇探析及其文化学阐释解读

曲硐回族方言词汇探析及其文化学阐释解读

文献综述

回族是中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回族在汉语的七大方言区内都说着各地的方言。目前学术界对国内回族话的研究大致集中在语言演变、回族话中的禁忌与研究、境外回族用语研究等方面。

例如李生信《从语言接触理论看回族母语的演变》一文考察回族母语演变的历程,认为回族用语的转变是母语接触的结果;而马红艳《回族禁忌的社会功能探析》一文中谈到回族对禁忌习俗的保留, 充分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共同的民族情感;马占明《回族语言中的阿拉伯语词汇及其特点辨析》一文从词源的角度分析了会与语言中所保留的大量的阿拉伯词汇,并且认为回回民族形成以后,其语言由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由原来的多种语言变为汉语,但其中仍然夹杂着不少阿拉伯语词汇,渗透到回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将会持续下去;林涛的《东干语在多民族语言接触中的变异现象》《中亚回族陕西话与甘肃话语音的比较》, 杨建军《论中亚东干文学的多元文化渊源》为东干语的研究收集了宝贵的语料,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此外,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回族聚居区地方志中都对该地区的回族用语进行了描述,如《临夏市志》中对临夏回族用语进行了描述,又如柏莹《南京回族话探析》马尚林《四川回族语言及其文化属性》等。这些文章从个案出发,)探讨了该地区回族用语性质、特点、成因及发展进程。

然而,云南省是我国回族人口分布的主要省份。据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云南全省回族共有521 561人,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回族人口中排行第6位,是我国南方诸省、自治区中回族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也是一个较大的民族,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排行第3位。对于对云南回族话研究仍然存在一个很大的空缺。在云南居住的回族人口大约有50多万,他们与各民族交错杂居,于是形成了“藏回”“白回”“傣回”等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群体。分布在云南各地的回族,在竭力保持自身民族特性,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同时,又积极地向其他少数民族学习,以此来适应多元的社会大环境。对云南回族话的研究主要有马利章的《试析云南回族穆斯林语言中的波斯语词汇》《云南回族语言文化构成分析》,陈翠珠、杨春艳《云南寻甸回族语言独特性分析》,冯佳《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曲硐回族“攒言子”》,马亚娟《曲硐“攒言字探析”》。其中马利章教授的文章主要是对回族话中所保留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梳理和释义,追述了云南回族话与伊朗文化的历史渊源,探析了云南回族话语用的避讳心理。而陈翠珠、杨春艳《云南寻甸回族语言独特性分析》则是对云南寻甸回族话的特殊性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未分析其形成原因,也未从动态中考察寻甸回族话的发展与演变。其中所叙述的“攒言字”与冯佳《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曲硐回族“攒言子”》马亚娟《曲硐“攒言字探析”》中的“攒言字”又有很大的区别,二者所论述的“攒言字’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以致于目前的学术界对“攒言字”的界定尚未得到统一。冯佳《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曲硐回族“攒言子”》,马亚娟《曲硐“攒言字探析”》以滇西最大的回族聚落—“曲硐”为个案,从“攒言字”的界定、内容、词源、语用特点、使用情况、文化分析等角度进行了探析,但仍然未能对“攒言字”的形成、发展作出系统的梳理和今后的演变作出预测,同时也忽视了在曲硐回族方言词汇中存在的大量的马帮黑话与歇

后语在曲硐回族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云南回族话的研究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于词汇特点、词义阐释、文化渊源。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曲硐回族话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发现曲硐回族话既是对自身伊斯兰文化的部分沿袭和保留,同时又是对多元化的生存环境的适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曲硐回族话已大量借用普通话,以致于在宗教用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动词与阿拉伯语名词性词汇、波斯语名词性词汇相搭配的动宾结构。而与曲硐回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歇后语也在悄无声息地消逝、隐匿,看似拥有无限的再生能力的曲硐回族“攒言字”,也在随着人口的流动,渐渐凸显出了它的区域局限性。由此三方面看来,曲硐回族话虽然具有明显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语言的特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曲硐回族话的生态境况也十分令人担忧。方言词汇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它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一个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风俗等,仅凭老一辈人对年轻一代的口耳相授的方式进行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有些方言未能通过文字的记载,便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因此撰写方言志,弘扬本地文化,抢救曲硐回族话的工作势在必行!

曲硐回族话特殊性探析及其文化学阐释

【摘要】曲硐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落,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曲硐回族的方言词汇涉及宗教信仰、马帮黑话、攒言字等诸多方面。通过笔者的调查、搜集和整理,本文从方言与文化的角度对曲硐回族话进行了阐释,初步探析了这些方言词汇的特殊性,并对其生态境况表示担忧。

【关键字】曲硐回族;方言词汇;文化学阐释

曲硐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的永平县,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落。永平县地处东经99°17′~99°56、北纬25°03′~25°45′之间。东邻漾濞彝族自治县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接昌宁县,西隔澜沧江与保山市分治,北与云龙县山水相连,全县土地总面积2884平方千米。境内有昆畹公路(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和建设中的大瑞铁路穿过,地理位置优越,是滇西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永平县地处云岭山脉分支博南山和云台山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穿过,关山锁钥,地址险要。

永平县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汉族、彝族、回族、白族、傈僳族、苗族属世居民族。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84789人,汉族10530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99%,少数民族7948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3.01%。其中:彝族51078人,占总人口的27.64%,回族14537人,占总人口的7.78%,白族6954人,占总人口的3.76%,傈僳族3581人,占总人口的1.94%,苗族2386人,占总人口的1.29%,其他民族124人,占总人口的0.07%。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县。

曲硐回族是永平县境内的世居民族。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境内的曲硐村,

是一个拥有七千多人的回族聚居村。位于大理、保山、怒江三地州交界处,东临银江河、西靠小狮山、南邻大保高速、北依320国道,是一个以伊斯兰文化为主,将宗教文化、农耕文化、马帮文化、边屯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元文化地,同时又是一个有着温泉、美食、古道、古城和浓郁回族文化的地方。据曲硐村内的大坟院石碑记载:“元十一年,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瞻思丁大阿訇第七代孙马德清为云龙、永平始祖,其子马国栋为曲硐始祖”。由此表明,曲硐回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

汉语被广大回民普遍使用, 大约始于明清之际。一方面与当时统治者的政策有关; 另一方面, 也与日益扩大的商业贸易和频繁的社会生活交往有关。以致于到现在,大多数回族不通阿拉伯语、波斯语,汉语成为了回族的民族通用语。但由于回族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素质以及人口来源的多元性, 使得回族语言到现在仍保留有大量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曲硐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曲硐回族除了在节日活动或平时到清真寺做礼拜念阿拉伯语的经文以外,其他与各族人民交易往来,通用语是汉语,但其中又有一些特殊性,据笔者调查、整理,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宗教用语

回族至今没有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在于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仍然使用汉语,但由于宗教信仰和历史因素,曲硐回族的方言词汇中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于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文释义和阿拉伯语)

1.甲:“阿塞俩目,阿莱依困。”

乙:“外莱依库塞俩目。”

2.少窝(晌午)些了,礼“撇身”得了(无番拜的名字和阿拉伯语)

3.“肉”也“苏”了麦。(说“肉”不说“茹”,以区别于非穆斯林的民族对“肉”的称呼,说“苏”不说“肥”,同样出于避讳心理)

4.大清八早呢,“铃梆”响了,怕是哪个“归真”了。

5.洗好“阿木得斯”么我们克看“马依台儿”。

6.那个“哈里非”叫呢“梆格儿”也好了麦。

7.我们听马阿訇讲“瓦尔兹”。

8.要回来礼“尔德”呢!

9.今晚来我们家守“盖德尔”。

今年我们做“古萝波”,宰了一只羊。(古尔邦节的音译,伊斯兰教重大的节纪念)

10.我做好“堵阿”了。

11.头年呢“路海尔”,要好好”搭救”她呢。(“路海儿”即灵魂之意,“搭救”就是亡人的亲人以亡人名义施散钱物,以此为亡人获得善功,祈求真主赦免亡人的罪过,为亡人争取进天堂的机会。)

12.身子要干净,“依比利斯”就不会来打搅你了。

13.在坟前要念“讨白”。

14.甲:“塞瓦布!”

乙:“阿米乃!”

15.礼完“主麻”么来我们家听经。

16.马阿訇平安归来,“知感”主啊!(专用以表示对真主的感激)

17.大家都是“朵斯梯”,不是“卡非嘞”,有话好好讲嘛!肉卡朵

民族离开文化都不能存在, 民族文化通过一系列要素表现出来, 其中宗教、语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首先因语言的不同而区分开来,突出自己的民族特征,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汉文化相交融而形成的,伊斯兰文化作为回族文化的核。由上可知,曲硐回族的方言词汇在宗教方面的用语中多为名词性词汇,而这些名词性词汇与汉语的动词搭配,形成动宾结构,如礼“撇身”、洗“阿木得斯”、看“马依台儿、叫“梆格儿”、讲“瓦尔兹”、礼“尔德”等。这些独特的组合形式体现了其方言词汇的特殊性。经堂语随着回族的居住特点存在于各个不同的方言区中, 并且发挥着“通语“和“准通语”[ 1] 杨占武. 回族语言文化[M ].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的作用。这些外来词夹杂着汉语,既是母语文化的遗存,表现了宗教用语在民族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是对汉语的吸收和借鉴。语言转化生成论认为,当一个民族的语言同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出现语言转化,必然会把一个民族的语言成分带到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二、亲属称谓和名字

回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允许一夫多妻,但我国的穆斯林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坚持一夫一妻制。在曲硐回族的亲属称谓也与其他民族有些区别。

1.阿搭。

2.阿拔

3.阿爷。

4.妈妈。

5.与“白”相关:亲昵之意

阿白

白白

大白(三用)

小白

阿白姐

大白叔 (白叔为女性专用,女性地位)

小(阿)白耶

大(阿)白孃

白孃(孃)

“白”有亲昵之意,在亲属称谓中加“白”字,凸显亲切之感,这在当地其他民族的方言词汇中是没有的。

而回族小孩在出生后,除了有家族惯有汉语姓氏的名字之外,家中长者还会请来阿訇为其取“经名”。(加去经名的意义和每个经名的含义)

1.这件衣服你拿给“赛里麦”家补哈麦。

2.“尔林”呢修车技术哈是不错呢。

3.“尔索”呢理发店搬了。

4.阿訇:“你们呢经名叫嘛?”

新郎:“”

新娘:“法图麦。”

5.“索里海尔”家呢姑娘嫁给哪家?

经名是每个曲硐回族穆斯林身份的另一种形式,在曲硐回族的观念里,它是进入后世时自己对自己的身份的认同和归属。因此在婚丧场合,相关的宗教事务人

员都会问及当事人的经名。上述五个例子中,在曲硐村都可以找到本人,经名多取自《古兰经》中的圣贤,为避免重复,曲硐村的回族常常在经名之前加上当事人的职业,加以区别。如:修车呢尔令、理发呢尔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曲硐回族中直接以经名作为乳名的人多为70后,乃至更早的几代人在笔者的走访调查中,几乎没有发现在80后——00后的年轻一代中以经名作为乳名的现象,而是在曲硐回族的三大姓(白、沙、马)后面直接取上汉语名字。当然,有的家庭为提醒孩子,让孩子记住自己穆斯林的身份,还会在汉语名字中加上富有伊斯兰文化元素的字,因而有叫伊涵、乐伊、星月、伊娜的人。

二、黑话和俗语

(一)马帮黑话

马帮是云南自古以来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前各民族商品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据《汉书·西域记》记载: “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驴畜负粮,……行者骑步,绳索相引……畜坠,未半抵谷尽靡碎; 人堕,势不得相收视,险阻危害,不可胜言。”[2](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2.)。云南的马帮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云南回族史》中记述了元明清之际回族马帮的贡献的: “云南的富商大贾通达老挝、泰国、缅甸及印度等外域历史悠久,而省内商贩运载货品贩卖于各府县之间,也普遍雇佣以回族马帮为主的马帮运输。回族马帮正式见于记籍始于明,而盛于清。明代,首先以回族为主的马帮见于文献者,其途程有六……在上述各路驿站中,尤以滇西回族马帮自大理到缅甸一路最为主要。”66([3]杨兆钧.云南回族史[M].昆明: 南人民出版社,1994)永平县位于大理的西部。古称博南,是古代马帮运输的必经之道,这一段西南丝绸之路便被称为“博南古道”,而曲硐便是博南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永平县位于博南山区,瘴气很重,沿途多崇山峻岭,自然环境复杂,匪患颇多。与云南其他民族不同的是, 回民除了以务农和从事手工业为生以外, 还十分热衷于经商。曲硐回族的马帮多来往于大理、保山,也有从事省际运输的。博南古道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段落。这些段落历时近两千年,深深的马蹄印烙在泥泞的古道上,站在历史的今日,当你凝眸望去的时候看去,依旧可以想象出当年商旅来往骡铃阵阵,骡铃阵阵响彻滇西大地的壮丽景象。马帮中的赶马人分为“马锅头”和“马脚子”两种。马锅头就是马帮的头儿,是一队马帮的核心领导人物。他负责各种采购和买办,联系生意,在野外开烧吃饭时,也要由他掌勺分饭分菜,故称为“锅头”。马脚子们大多出生贫穷的寒苦之家,为生计所迫才从事赶马的营生。笔者的曾曾祖父罗在民国时期便是曲硐当地的大马锅头,来往于保山—大理——洱源——桥后一线。《古兰经》和圣训关于社会经济问题的论述是穆斯林个体经济活动的宗教道德规范,伊斯兰允许正当合法的经营,个体有自主选择职业或谋生渠道的自由。真主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借诈术而侵蚀别人的财产,惟借双方同意的交易而获得的除外。”[4](4:29)故回族有经商的传统,赶马路上的不太平,加上当时沿线还有其他民族的马帮,如白族马帮、彝族马帮、藏族马帮,而这些民族又都有各自的民族语言,出于信息的交流和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在曲硐回族的马帮中便出现了限于曲硐回族马帮人员使用的的黑话,如:

1.爷起数(赶马路上发现土匪时说,目的在于提醒赶马的队伍,以防土匪抢劫。)

2.缩!(赶紧跑的意思)

3.黄煎了!(约对方走的意思)

4.嘚嘶、老宋(假的,不真实的)

5.数字类:

筷子数(二)

香炉脚(三)

桌子脚(四)

公鸭头(曲硐方言“绿”,谐音“六”)

6.下数。由于黑话多为曲硐回族使用,所以有些黑话是从

7.回族民族语言中的波斯语中而来,这些波斯语进入具有排他性的语境才称之为黑

话,如,“仂嚜”表示盐、

8.“高乌”表示牛。

王希杰在《黑话说略》中指出,“黑话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指反动而隐晦的话,与‘黑帮、黑线、黑货、黑干将’等词语是难兄难弟,一路货色;另一种又叫隐语,指的是某些社会集团为了避免局外人的了解而制造并只限于在本集团内使用的秘密词语”;([5]①引自王希杰:《黑话说略》,载汉语学习,1989 年第5 期。)言之一。”([1] 曲硐马帮使用的黑话恰恰就是又称之为隐语的黑话,茶马古道上,道阻且长,地理环境复杂,匪患滋生。马帮用黑话多是用来维护自身正当利益。加之永平县境内的两个彝族支系都有自己各自的语言,多数白族还能熟练地讲境内聂苏支系的语言,而回族通用汉语,在与其他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多有不便,于是在生意洽谈的场合上便形成一套属于自己文化圈内的马帮黑话(如数字类)。

(二)歇后语

1.丫头(丫鬟)擦粉—逗奶奶的气(惹主子生气)

2.丫头哭主子—有心木(无,没有)肠

3.光光头上呢虱子—明摆着

4.麻布杯上呢虱子——吃人羞人

2.国旗买米—哄(骗)你爹

3. 棕索(绳子)裤带—磨折(折磨)人

4.二三月的麻雀—干叫

5.二三月的鸡棕—哪里找

6.张四贵呢马—要紧八忙(关键处掉链子)

5.害猫撒屎—干zeng

7.山鸽子吃火亮虫—自心明白

8..头发不着水—干乱

9.洋芋开花—白啦啦(徒劳的意思)

10.草墩着火—咋坐个(呢)?

11.阴沟里托竹竿—直来直去

12.冷水泡茶—慢慢

13.大红洋豆—样子货(形容华而不实)

14. 火烧茄子—黄焖死

15.狗咬汽车—

自然生存环境会对一个民族所使用的词汇产生影响,曲硐回族方言中的歇后语多与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它表达了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认知。

曲硐位于永平县县城曲硐—老街坝子的南部,总人口7100 余人,其中回族6300 余人。坝子北部是县城老街,坝子中央有银江大河自北向南流淌而过,河的两岸

为农田,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适宜农耕种植,兼以畜牧业和林业。曲硐村距昆明400公里、州府大理90公里、保山80公里,作为320国道、大保高速,以及在建的大瑞铁路交汇处,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回族群众善于经商的特点,使得大量农副产品在这里汇集,使之成为滇西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曲硐是个不产核桃的村子,却由于当地回族的经营,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核桃集散基地,通过成立协会专业营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核桃交易市场。这些俗语不仅是边屯文化和马帮文化的体现,同时也见证了曲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笔者的走访和调查中,年轻一代已经很少知道和使用这些俗语。

三、攒言字

对于“攒言字”的界定,目前学界观点尚未有统一的观点。在《云南省志卷六十一民族志》①中第八章中关于回族用语介绍中说“攒言字”是云南回族使用汉语时的一种特殊用语”([6]引自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六十一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年,第323 页:第八章

回族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历史二语言文字。)陈翠珠和杨春艳在《云南寻甸回族语言独特性分析》[6]一文中则认为:“漏八分”大多运用谐音,通常是将四字词组、俗语或成语漏说最后一个字来表达关键内容。也就是把前三个字当成“谜面”,把最后一个字当“谜底”,让对方去“猜”。比如:说一些不想让旁人听懂的话,就常用“漏八分”。而将“攒言字”“攒言子”,现已进入市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它是一种形象、精炼的方言俗语,流传在群众丰富的口头语言中,是一种隐语。它虽然比不上格言、警句那么华丽,但它来自民间,扎根群众,充满乡土气息,脍炙人口,比喻得体,言简意赅。例

如:

“半夜吃柿花———捡着筢的捏。”寻甸民间把柿子叫柿花,

从结果到成熟都似花。形容欺软怕硬。([7]引自语言研究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陈翠珠杨春艳《云南寻甸回族语言特殊性分析)而冯佳在《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云南曲硐“攒言字”》一文中则认为:“攒言子是曲硐居民的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当地人也称之为‘攒言字'。攒言子的使用人口以回族为主,汉族在与当地回族交往时也经常选择该方式进行交际。结构上,攒言子通常为三字结构,实际上是在原四音节方言词组的基础上省略了第四个字;释义上,用省略字的同音字或近音字之意来表达话

语意思,即隐去的音节是意义的落脚点。”[8]冯佳《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云南

曲硐“攒言子”[文献标识码] A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昆明》)结合笔者的田野调查,发现曲硐回族的“攒言字”有别于寻甸回族的“攒言字“,而恰恰是其使用的“漏八分”,而不是当地使用的类似于歇后语的“攒言字”(“半夜吃柿花———捡着筢的捏。”)。

综上所述,冯佳在《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云南曲硐“攒言字”》一文中对曲硐攒言字的界定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曲硐回族的攒言字取材广泛,所指对象涉及宗教信仰、生产劳作、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据笔者收集整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信仰

1.十八罗(省去“汉”,暗指汉族)

2.有去无(省去“回”,暗指回族)

3.古兰天(省去“经”,可指宗教活动中的念经、听经等)

4.三年五(省去“载”,与“宰”谐音,曲硐回族只说宰鸡、宰鸭、宰鹅、

宰牛、宰羊,不说“杀”,以区别于非穆斯林。)

5.四舍五入(曲硐当地非穆斯林称“肉”为“入”,在此化用谐音,说道“入”

时,曲硐回族就说“四舍五”)

6.铺盖行(省去“李”,与“礼拜”的“礼”谐音)

(二)生产劳作

1.响鼓重(省去“锤”,源自俗语:响鼓不用重锤敲,多指自觉性)

2.银江大(省去“河”,银江大大河是曲硐——老街坝子的地理坐标)

3.大狗犁田(省去“田”)

4.两面三(省去“刀”)

5.大海捞(省去“针”)

6.大刀阔(省去“斧”)

7.开门见(省去“山”

8.皮条干(省去“索”,曲硐方言为绳子之意)

9.死牛烂(省去“马”)

10.山大无(省去“柴”)

(三)日常生活

1.茴香八(省去“角”,人民币单位)

2.柴米油(省去“盐”)

3.黄天干(省去“辣”)

4.青白小(省去“菜”)

5.害羞啦(省去“瓜”)

6.五朵金(省去“花”)

7.小河淌(省去“水”)

8.死心格(省去“蒂儿”,曲硐方言弟弟之意)

9.千金小(省去“姐”)

10.半新不(省去“旧”,与“舅”谐音)

11.老虎荨(省去“麻”,与“妈”谐音)

12.阿莫西(省去“林”,与灵谐音,机灵之意)

曲硐回族的“攒言字”多为四字省一的结构,为了不让第三方知道对话的真实意思,常用谐音结合具体语境来表达,一类表示汉语意思,一类为当地方言。文化的差别决定了语言的不同,词汇的文化意义是具有民族性的,它是民族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它反映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只有在具备共同的文化语境和民族心理素质的前提下,才能准确理解“攒言字”的意思。据马亚娟在《曲硐“攒言字”探析》[9]一文中的调查显示:“曲硐人民在使用攒言字时,男性多于女性,在年龄上41—50 岁使用的比例最高,以41—50 为至高点使用比例依次向两边递减,而18—20 岁使用比例是最低的。从学历上看,低中学历使用比例较高,大学学历比高中学历使用比例高”。一则是因为在穆斯林的传统社区中

图表

曲硐攒言字以回族社会和回族文化为语言基础,是具有独特的回族个性的民族词汇,它以回族社会和回族文化为语言基础, 是民族社会和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的直接标志,它反映共同情感, 是维系民族共同社会生活的纽带, 是民族心

理文化的结晶。

四、关于曲硐回族方言词汇生态境况的思考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一个地区的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结晶,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风俗等,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又是地方文化的资源。它一方面向共同语吸收养分,另一方面又向共同语输送新鲜的血液,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硐回族方言词汇曲硐回族的方言词汇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同时又有鲜明的的伊斯兰文化特色,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乐趣,记录了曲硐回族人民在滇西大地繁衍、栖息的点点滴滴。独具特色的曲硐方言词汇一方面极力保持民族认同;一方面又积极的去适应所在的社会。但是据笔者的走访调查,不得不对曲硐回族的方言词汇生态境况表示担忧,具体表现为:

(一)、马帮黑话的剥落与消隐

曾经的曲硐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为滇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今,昔日的繁荣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被岁月遗忘在身后。今天的曲硐已成为一个不产核桃却成为全国较大的泡核桃贸易集散地。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福建、浙江等地的商人涌入曲硐,进行核桃、药材、牲畜等贸易往来。曲硐当地的商人不得不用带有乡音的普通话与全国各地的商人进行交流和生意往来。面对对话主体的变异,这就使得马帮黑话的使用受到了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帮黑话便出现了剥落与消隐的现象。

(二)攒言字的局限性

曲硐攒言字多为藏尾的四字省一的结构,一些攒言字源于曲硐当地的方言土语(如“怪哩咕—咚、白捏张—叨、害羞啦—呱),另一些则是从普通话中演变而成的(如阿莫西—林、一毛不—拔、鹅毛细—雨)。从形式上看,其生成性极强,但是从使用范围上看,它仅仅局限在曲硐,除非交往频繁,其他民族很少知道曲硐攒言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此外,据笔者的走访调查,年轻的一代(90后—)由于外出求学、工作等诸多原因,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攒言字,更别说是使用了。而曲硐当地的土著也不能准确而详细地说出攒言字的来历。攒言字的晦涩在隐去它的一点点儿乐趣之后,正在以不知不觉的速度消亡。

(三)抢救曲硐回族方言词汇刻不容缓

方言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而云南寻甸回族的“攒言字”已经被列入市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但是永平县在有关曲硐回族方言词汇的记录和描写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为方言志的收集、整理、和编写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方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又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发生改变,在短时期内,抢救曲硐回族词汇的工作难以完成。这些独具回族特色的方言词汇只能靠口耳相传,而这种代际间的延续方式难免会造成方言词汇的剥落和消逝,所以抢救曲硐回族方言的工作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2.

[] 云南省永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永平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 杨占武. 回族语言文化[M ].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

[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六十一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①引自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六十一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年,第323 页:第八章

回族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历史二语言文字。)

[3]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2.)

15]66(《古兰经》(4:29)[ 2] 马坚译. 古兰经[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①引自王希杰:《黑话说略》,载汉语学习,1989 年第5 期。)言之一。”([1]

冯佳《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云南曲硐“攒言子”[文献标识码] A昆明学院人文

学院,昆明》

引自语言研究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陈翠珠杨春艳《云南寻甸回族语言特殊性分析)

朱建颂.《方言与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马亚娟在《曲硐“攒言字”探析》[8]2014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