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重点 简答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重点 简答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重点 简答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重点 简答名词解释

咳嗽病机和治则基本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壅遏肺气,发生于肺.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理因素为痰和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治疗分清邪正虚实.外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机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多为邪实正虚.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同时除直接治肺外,应该从整体出发治脾肝肾.

咳嗽之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证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哮病之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黄色,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证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肺痈病机病位在肺,病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病理表现为邪盛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

胸痹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肝脾肺肾,本虚标实:标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诊断依据:①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可缓解.②常

伴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不寐之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机: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厥证的病理转归①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②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浊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气复返则生,气不复返则死;③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

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的血厥虚证,严重者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

痢疾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治法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方药:湿热痢-芍药汤加减;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加减;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休息痢-连理汤加

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机制基本病机:①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浊内生,肝胆疏泄失职,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外溢肌肤则身黄,下渗膀胱则小便黄;②黄疸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以湿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

阴黄和阳黄阳黄: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湿热交蒸,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疸色如金,病情急剧,兼见神昏发斑出血.阴黄:寒湿伤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寒湿瘀滞,黄色晦暗,发病缓病程长,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20.阳黄湿重于热证的症状、治法和代表方(考过,非重点)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1分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2分

21.鼓胀与水肿鉴别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2.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及其机制

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质的充养,故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阳亢火升,上扰头窍而致;或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而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头痛因于肾者,多因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使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空虚,发为头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头窍有赖于精微物质的滋养。头痛因于脾者,或因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

23.根据头痛的部位来辨明相关经络(出小题)

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少阳头痛,在头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24.眩晕的病机(与哪些脏腑相关?机制如何?)

眩晕之病因诸多,但基本病理变化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病位在于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

25.眩晕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26.试述“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考过,非重点)

前者出于【丹溪心法】,由于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致,证以眩晕而头痛如蒙为特征,属本虚标实证,并提出以治痰为先的方法。

后者出于【景岳全书】,由于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亏虚,以及老年肾亏等原因造成体内精气血的亏虚,以致髓海不充,清窍失养而形成的眩晕病,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为特点,属虚证,故提出治以补虚为主。

27.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考过,非重点)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28.中风的治疗原则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29.消渴病日久可并发多种病症,试简述其病机

病机:阴津亏虚,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消渴病日久则易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30.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的发病机制

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损及脾气,以致脾失转运,水湿内停,乃成水肿;

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31.试述阴水与阳水的鉴别

阳水病位在肺脾,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运化而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延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属表,实,热证,一般病程较短。

阴水病位在脾肾,病机是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较缓,肿多由下肢足踝开始,自下而上延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多兼有神疲气怯、小便少、大便溏薄,属里,虚,寒证。病程较长。

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胃,阳水可转化为阴水。反之,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洁,使肿势加剧,呈现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32.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

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是血自胃中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32.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

(1)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药:八正散;

(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代表方:石韦散;

(3)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代表方:小蓟饮子。

(4)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代表方:沉香散。

(5)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治法:补脾益肾。代表方:无比山药丸。

33.淋证与癃闭鉴别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34.癃闭的治疗原则

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滥用通利小便之法。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探吐、导尿等法急通小便。

35.试述血证的病机

血证的共同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

从证候的虚实来说,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于虚证,由气血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在有的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例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

36.试述狭义痰饮的证治

狭义痰饮是指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主要包括2个证型,如下

(1)脾阳虚弱证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腕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治法:温脾化饮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2)饮留胃肠证

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治法:攻下逐饮

代表法: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37.消渴的辨证要点:

(1)辩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对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证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辩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辩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病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症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症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38.试述消渴的证治分型、治法和代表方

上消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脾失健运-七味白术散

下消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

40.痹症的治疗原则

(1)痹证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已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2)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41.痹症的临床分型及各自的特征是什么?P467

(1)风湿寒痹:行痹,痛痹,着痹。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

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着痹:疼痛,重着肿胀麻木,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42.简述呕吐食滞内停证的临床表现、治法及主方。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主方:保和丸加减

组成: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43.1.郁证?试述梅核气/脏躁的病机治法代表方

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门,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物阻的一类疾病.梅核气是因情志所伤,肝失调达,则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余咽喉;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滞,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主症:自觉咽喉中常有异感,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无痛,不碍饮食.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半夏厚朴汤主之.脏躁:与体质有关,如素多抑郁,忧愁思虑,积久伤心,劳倦伤脾,心脾受伤,化源不足,脏阴更亏,或因病后伤阴,或因产后亡血,使精血内亏,五脏失于濡养,五质之火内动上扰心神,以致脏躁.精神不振,或情志恍惚,情绪抑郁波动,心中烦乱,睡眠不安.治法:甘润缓急,养心益脾,甘麦大枣汤.

名解: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胸痹: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鼓胀: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痢疾:痢疾是以大便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是夏秋季节常见的传染病。

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真心痛: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喘证:喘即气喘、喘息。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瘿病: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痹症: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组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不屈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

癃闭: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缓者称为闭。

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痰饮: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

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痿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

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顽固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症。分而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肺痨: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所致。

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致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恶寒、发热、全身不适,浮脉为其特征。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咳嗽:是指肺气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鼻衄:鼻腔出血,是败血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便秘:是指由大肠传导时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粪便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

洁净府:净府是指膀胱,洁净府即利小便之意。

淋证: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症。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脾约:是便秘的一种,指由胃热过盛,脾阴不足,胃强脾弱,脾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液干燥所致大便干燥便秘不下的病症。

气臌: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扣之如股。

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飧食:为泄泻的一种,指泻下完谷不化。

吐酸: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

虚劳:又称劳虚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血症: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

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中药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炒炭: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的炮制方法。 药物偏性:中药中广义的“毒”即为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之所以可以治病,又有毒性,对人体产生危害,关键在如何应用。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十八反: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解表:解表,是指解除表证。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坚阴:是固肾精,平相火的方法。 清热燥湿药:以清热除湿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清虚热:治疗阴虚内热,清除因为阴虚而出现的热证。 峻下逐水:运用具有峻烈泻水作用的药物组方,以攻逐水饮的治法。 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 温阳:温通阳气的治法。 引火归元: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 温肺化饮:即温肺散寒化痰饮之义。 焦三仙: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炒二芽:即麦芽、谷芽。 破血:指的就是这类药物药性峻猛,走而不守,能够破血逐瘀,消徵散积,主治淤血时间长、程度重的徵瘕积聚。 瘀血:血液滞留或凝结于体内,包括血溢出于经脉外而瘀积,也包括血脉运行受阻而滞留经脉腔内,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 潜阳:收敛虚阳,为治疗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 扶正祛邪: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截疟:止或治疟疾的意思。 利水通淋:指一种治法。治疗下焦湿热所致淋证的方法。 破气:即用较峻烈的理气药散气结、开郁滞的方法。 血中气药:指能活血兼行气,常用于治气滞血淤证的中药。 1

系解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 1.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 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骨髓bone marrow:为骨的构造之一,存在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 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存在于松质和幼儿的骨髓腔内;5岁以后长骨骨髓腔的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所代替,称黄骨髓,无造血功能。 3.板障diploe:颅骨的内外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4.肋弓costal arch:第(7)8-10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 弓。肋弓是触摸肝、脾的重要标志。 5.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结相邻两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其 构造可分为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具有弹性垫样缓冲震荡的作用。 6.颅囟(xin)cranial 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 与骨之间的间隙由结缔组织膜封闭,在多骨相交部位结缔组织膜较大称颅囟。 7.腱膜aponeurosis:阔肌的腱性部分呈薄片状,称腱膜。 8.Pterion(翼点)pterion: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 最为薄弱(该处骨板较薄),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骨折时柯道子颅内出血。 9.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 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10.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 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1.肝门porta hepatis:在肝的脏面中部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 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12.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 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又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中药名词解释

1. 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 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3. 道地药材: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 4.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生药材进行一般修 治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5. 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和水飞。 6. 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液,再 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科中外用时需极 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收和减少刺激性。 7. 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 8. 煨: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 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9. 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 效。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是使其有效成分易 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 10. 蒸: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的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 清蒸是为便于保存并缓和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 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 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 11. 煮: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 降低毒性。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 12. 药性(药物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 面。 13.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14. 平性: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偏性不明显。 15.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16.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向于 下;浮,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于下。 17. 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奏效作用强,而对另一部分作用弱或无作用的趋向。 18. 毒:古代:系指具有治病防病功能的药物总称,即“偏性”。 现代:是指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19. 配伍:是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20. 中药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想杀、相恶、相反。其中单行是单味药的应用,其 他是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21. 相须: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其协同作用,增强原有药物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用后能显著 增强清热泻火作用;银花与连翘配伍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22. 相使:性能与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合用以提高主药疗效。如黄芪 与茯苓配伍同用,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 23. 相畏与想杀: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制它者称相杀;被制者称相 畏。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半夏、南星; 半夏、南星畏生姜。 24. 相恶:两药合用,可是药效降低或消失。如人参恶莱菔子。

操作系统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多道批处理系统:在该系统中,用户所提交的作业都先存放在外存上并排成一个队列,称为“后备队列”;然后,由作业调度程序按一定的算法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作业调入内存,使它们共享C P U和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2)分时系统:分时系统用于满足用户需求,使用户能与自己的作业进行交互,还有共享主机与便于用户上机。 (3)实时系统:指系统能及时(或即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 (4)实时调度:为了满足实时系统对实时进程或任务的调度。(5)设备独立性:应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6)系统调用:P261 (7)共享存储器系统:相互通信的进程共享某些数据结构和共享存储区,进程之间能够通过这些空间进行通信。 (8)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9)线程:将进程的两个属性分开,由操作系统分开处理。 (10)调度算法:根据系统的资源分配策略所规定的资源分配算法。 (11)局部性原理:程序在执行时将呈现出局部性规律,即在一较短时间内,程序的执行仅局限与某个部分;相应地,他所访问的存储空间也局限于某个区域。(12)SPOOLING技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实现脱机输入、输出功能。此时的外围操作与CPU对数据的处理同时进行,我们把这种在联机情况下实现的同时外围操作称为SPOOLing。 (13)图形用户界面:P273 (14)程序并发执行:程序彼此互不依赖,则程序间可以并发执行。

(15)进程同步:是对多个相关进程在执行次序上进行协调,以使并发执行的诸进程之间能有效的共享资源和相互合作,从而使程序的执行具有可再现性。 (16)信号量机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进程同步机制。 (17)死锁:是指多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为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当进程处于这种僵持状态时,若无外力作用,他们都将无法再向前推进。 (18)可重入代码:又称为纯代码,是一种允许多个进程同时访问的代码。(19)虚拟存储器:是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加以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其逻辑容量由内存容量和外存容量之和所决定,其运行速度接近于内存速度,而每位的成本却又接近于外存。 (20)Shell重定向命令:Shell向用户提供了这种用于改变输入、输出设备的手段,此即标准输入与标准输出的重新定向。 (21)内中断:P179 (22)管道通信系统:P66 发送进程和接收进程是利用“管道”进行通信的系统,称为管道通信系统。 所谓“管道”是指用于连接一个读进程和一个写进程,以实现它们之间通信的一个共享文件。 (23)哈希算法:利用哈希快速查找的优点,以及空闲分区在可利用空间表中的分布规律,建立哈希函数,以实现最佳分配策略。

-北京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内科真题总汇.

北中医考博中医内科真题汇总(2008-2017)2008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考博试题 内科学试题:100分 一、名词解释(3分/题) 呕吐、泻南补北、培土生金、癫狂痫、跨瘵 二、简答题(5分/题) 1、何谓瘟疫? 2、一男,50岁,高血压病史5年。今晨起床后,感觉头晕,视物旋转,如坐车船,视一为二。请你作出中医诊断,并对其作出具体诊治。 3、胸痹心痛与胃脱痛的鉴别。 4、血热妄行和气不摄血的机制是什么?二者是否可以并见? 三、论述题(10分/题) 1、关于水月中的治疗,请你结合古代文献作出论述。 2、治湿有那些方法,并写出代表方剂,及其临床如何应用。 3、结合临床请你谈谈中医药在治疗消渴的优势所在。 4、肺、脾、肾气虚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请结合临床应用分析。 五、病例分析题25分 患者女,73岁,有慢性支气管炎30年,肺心病5年。近三日出现感冒,发 热,咳嗽,咯痰清稀易咯出,胸部膨满,喘息,喉中痰鸣有声。近一日出现咯痰色黄不易咯出,胸闷,渐出现意识模糊……舌淡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滑。 肺胀,(外感引动,痰热瘀阻,蒙闭心神) 2012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考博试题 一、名词解释 痿蹙着痹怔忡霍乱里陕 二、简答 1、试举例说明温肺化饮治法的代表方剂、药物组成、临床适应病症。 2、试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比较阴黄、虚黄的异同。 三、论述 1、结合古籍和临床阐述瘀血与消渴的关系,并举出三种常见并发症的病机特点和治法。 2、请结合临床比较分析眩晕、中风、厥证的基本病机、临床特点、治疗法则及转轨预后。 四、病例分析 1、患者,男,76岁,反复发作鼻腔出血5年,每年发作3-4次,近1年来鼻出血次数频繁,且血量多,经治疗可以控制,但经常头晕目眩。3天前因大怒,鼻腔出血复发,并头晕目眩加重,活动后尤甚,遂来我院就诊,刻下症:鼻中出血量多,色鲜红,头晕目眩,活动后加重,心悸神疲,气短乏力,夜难成寐,大便干燥。检查:面色苍白,鼻中隔粘膜溃烂,出血量多,舌红苔薄黄,脉数。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四名词解释: 1.原语:它是由若干条机器指令所构成,用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保证其操作的正确性,它应当是原子操作,即原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 2.设备独立性:指用户设备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3.文件的逻辑结构:又称为文件逻辑组织,是指从用户观点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它可分为两类:记录式文件结构,由若干相关的记录构成;流式文件结构,由字符流构成。 4.树形结构目录:利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描述各目录之间的关系。上级目录与相邻下级目录的关系是1对n。树形结构目录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和系统的要求。 5.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 6.位示图:它是利用一个向量来描述自由块使用情况的一张表。表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一个盘块的使用情况,0表示该块为空闲块,1表示已分配。 7.置换策略:虚拟式存储管理中的一种策略。用于确定应选择内存中的哪一页(段) 换出到磁盘对换区,以便腾出内存。通常采用的置换算法都是基于把那些在最近的将来,最少可能被访问的页(段)从内存换出到盘上。 8.用户接口: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和编程人员的界面和接口。包括程序接口、命令行方式和图形用户界面。 9.死锁:指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二造成的一种僵局,若无外力的作用,这些进程将永远不能再向前推进。 10.文件系统:OS中负责管理和存取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负责文件的建立,撤消,存入,续写,修 改和复制,还负责完成对文件的按名存取和进行存取控制。 11.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的基本 单位。 12.wait(s)原语 wait(s) :Begin Lock out interrupts; s = s – 1; If s < 0 then Begin Status(q) = blocked; Insert(WL, q); Unlock interrupts; Scheduler;

中药名词解释

1.中药:就是中医防治疾病得物质基础之一,它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得,具有完整得理论 体系与独特应用形式得药物。 2.中药学:就是以研究中药得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得一门 学科。 3.道地药材:就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得药材。 4.炮制:就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得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生药材进行 一般修治与部分药材得特殊处理。 5.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与水飞。 6.水飞:就是将不溶于水得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 液,再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 科中外用时需极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收与减少刺激性。 7.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 8.煨:就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得方法。 其目得就是除去药物中得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与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9.煅:就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 强疗效。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就是使其有效 成分易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 10.蒸:就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得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 清蒸就是为便于保存并缓与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 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 11.煮:就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得一种方法。目得就是改变药性、增 强 疗效,降低毒性。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 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 12.药性(药物得性能):就是指药物得性质与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 性等方面。 13.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14.平性:药物得寒热温凉得偏性不明显。 15.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得药味。 16.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在体内得作用趋向。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 向于下;浮,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于下。 17.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奏效作用强,而对另一部分作用弱或无作用得趋向。 18.毒:古代:系指具有治病防病功能得药物总称,即“偏性”。 现代:就是指药物得毒性或副作用,就是药物对机体得损害性。 19.配伍:就是按照一定得组合原则,有目得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得药物配合应用。 20.中药七情:就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想杀、相恶、相反。其中单行就是单味药 得应 用,其她就是药与药之间得配伍关系。 21.相须:性能相似得药物合用,其协同作用,增强原有药物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用后 能显著增强清热泻火作用;银花与连翘配伍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22.相使:性能与功效有某些共性得药物,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合用以提高主药疗效。 如黄芪与茯苓配伍同用,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 23.相畏与想杀: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得毒副作用。制它者称相杀;被制

重点!!《系统解剖学》问答题、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问答题、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问答题 1、列表说明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 2、列表说明口腔的三对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开口部位。 3、胃由哪些动脉供血?这些动脉来源于何处? 4、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依次经哪些途径最后排入十二指肠腔? 5、试述各心腔的出入口名称、心内瓣膜的名称及附着部位。 6、在哪些部位可摸到动脉的博动?摸到的分别是哪些动脉? 7、试说明胸导管的起止、主要走行、收纳的淋巴干和收纳淋巴液的范围。 8、房水由何处产生?依次经哪些途径回流至静脉? 9、试述躯干、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置、三级纤维的名称和大致的走行、交叉的名称和位置、投射的部位) 10、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11、试述胸神经前支的皮支在胸、腹部的分布规律。 12、膈位于何处?其上有哪些孔裂?它们分别平对何处?有何结构通过? 13、试说明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通过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 1、2、3略 4、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依次经哪些途径最后排入十二指肠腔?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入毛细胆管经肝内的各级胆管流入肝左、右管,出肝门后流入肝总管,未进食时则经胆囊管流入胆囊储存浓缩,当进食时,Oddi…s括约肌舒张,胆囊平滑肌收缩,胆汁从胆囊经胆囊管流入胆总管,经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流入十二指肠腔。 5、试述各心腔的出入口名称、心内瓣膜的名称及附着部位。 右心房的入口为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出口为右房室口。

右心室的入口为右房室口;出口为肺动脉口。 左心房的入口为左肺上、下静脉口,右肺上、下静脉口;出口为左房室口。 左心室的入口为左房室口;出口为主动脉口。 三尖瓣附于右房室口;二尖瓣附于左房室口;肺动脉瓣附于肺动脉口;主动脉瓣附于主动脉口。(下腔静脉瓣附于下腔静脉口;冠状窦瓣附于冠状窦口) 6、在哪些部位可摸到动脉的博动?摸到的分别是哪些动脉? 外耳门前方可摸到颞浅动脉;下颌底、咬肌前缘可摸到面动脉;环状软骨弓后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或摸到颈总动脉;锁骨上大窝可摸到锁骨下动脉;股二头肌内侧沟或摸到肱动脉;肘窝内、股二头肌腱内侧可摸到肱动脉;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可摸到桡动脉;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可摸到股动脉;内、外踝经足背连线的中点处可摸到足背动脉。 7、试说明胸导管的起止、主要走行、收纳的淋巴干和收纳淋巴液的范围。 通常起于第一腰椎前主的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食管后方沿脊柱右前方上行,至第5胸椎附近向左侧偏斜,向上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它收纳左右腰干、肠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它收纳下半身和上半身左侧部的淋巴。 8、房水由何处产生?依次经哪些途径回流至静脉? 由睫状体产生,从后房经瞳孔至前房,由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经睫前静脉回流至眼静脉。 9、试述躯干、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置、三级纤维的名称和大致的走行、交叉的名称和位置、投射的部位)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第1级纤维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内上行称薄、楔束;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第2级纤维在延髓的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称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第3级纤维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上行投射至3、1、2区(中央后回)的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10、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脑脊液主要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至第三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至第四脑室,和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小脑延髓池,由池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隙,沿该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入上矢状窦,以后再经窦汇、直窦、乙状窦回流至颈内静脉。 11、试述胸神经前支的皮支在胸、腹部的分布规律。

药理学一些名解跟问答题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治疗剂量时,药物吸收入血衙,通常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的靶位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他器官组织的的靶位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称为选择性。 2.药物的效能:随着剂量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逐渐加强,当效应增强至最大程度时,再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此时的效应为最大效应即效能。 3.治疗指数:即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r)的比值。 4.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疗程消除器官功能低下时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 5.依赖性:指长期用药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或客观上的要求连续用药的现象,分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6.极量:能起到最大效应,而不引起中毒的剂量。 7.耐受性:又称抗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微生物或原虫)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8.受体激动药:指与受体既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在活性的 药物。 9.受体阻断药:指与受体只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0.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后,经体循环被肠黏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 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首关消除或称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 11.药酶抑制剂:有些药物能抑制或减弱酶活性,减慢某些药物的代谢, 称为药酶抑制剂。 12.半衰期:通常用血药浓度下一半所需的时间表示,是反映药物消除速 度的一种参数13.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线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的百分率不变,恒比消除。临床上应用治疗剂量药物主要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律消除。 14安慰剂:指不具有药理化活性制成的与治疗药物、形式相同的空白制剂。 15.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化学物理反应使疗效降低毒性增加。 16.停药反应:又称撤药反应,指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出现的症状。 17.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 18.二重感染: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则大量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19常用量:大于最大有效值而又不于极量被称为常用量。 20.化疗指数: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21抗生素: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抵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或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 22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翻转:若事先给予a受体阴断药如酚妥拉明,由于a 受体被阴断,β2受体激动占优势,导致外周血管舒张,血压不仅不升反而下降。 23抗菌谱: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24耐药性:指抗菌株与抗菌药反复接触后,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25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时应该占有的体液容积。

中药学重点的名词解释

中药:按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物偏性)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味:是指药物的滋味,具体内容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一)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二)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三)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四)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五)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六)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七)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15.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向;沉指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向。 (一)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二)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三)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四)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16.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17.道地药材: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剂量: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发汗力较强,有发散风寒之功,用于风寒表征的药物。 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发汗力较弱,有发散风热之功,用于风热表征的药物。

系解复习--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食管: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含有3个狭窄 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15cm; 第二狭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 第三狭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三个狭窄部均为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名解麦式点(McBurney点)。有时也以Lanz点表示,即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处。由于阑尾的位置变化有常,所以诊断阑尾炎时,确切的体表投影位置并非十分重要,而是在右下腹部有一个局限性压痛点更有诊断意义。 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的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胆囊三角:胆囊管、胆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区域 名解4、咽隐窝:是位于咽鼓管哭后方的一个凹陷,是鼻咽癌好发部位之一 5、梨状隐窝:是喉口两侧与咽侧壁之间的深窝 呼吸系统填空 上呼吸道:鼻、咽、喉 呼吸道 下呼吸道:气管、各级支气管 1、组成 实质组织:支气管树 肺 间质组织: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神经 2、功能:交换气体、发音、嗅觉、内分泌协助静脉血回流入心 气管

一、分部:腹部abdominal part、盆部pelvic part、壁内部intramural part 二、狭窄: 上狭窄: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中狭窄:小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下狭窄:输尿管壁内部 第二节、尿道 一、大题男性尿道:细长,弯曲,有排尿、排精功能 分为三部分:前列腺部prostatic part、膜部membranous part、 海绵体部cavernous part 有三个狭窄:尿道内口interal urenthral orifice、尿道膜部、 尿道外口external urenthral orifice 有三个膨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navicular fossa 有两个弯曲:耻骨下弯subpubic curvature:凸向下后方、 恒定、包括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 的起始端 耻骨前弯prepubic curvature:凹向下、可变直 而消失 名解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有一由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形成的三角区,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痉证:是指经脉失养或热盛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急黄:湿热挟毒,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而迅速发黄如金,壮热烦渴,神昏烦躁,设置红绛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2、教育学--就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方法的科学。 3、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4、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5、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6、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 7、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色的教育。 8、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11、教育预见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各种可能的教育干扰因素和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 12、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13、教师专业精神--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14、年龄特征--就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的、本质的和典型的特征。 15、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16、课程模式--是指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发展状况,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和思想,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简要概括总结。 17、课程开发--是指地方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校实施的课程予以调节,安排和整合,以满足教学需要的活动。 18、课程评价--是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

中药炮制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名词解释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用药得需要与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剂得不同要求,所采取得一项制药技术。 2、炮炙:炮炙古代就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物得方法,现代一般就是指除净制、切制以外得其她炮 制方法。 3、饮片:饮片系指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制剂生产使用得所有中药。 4、反制:药性相对立得药物与辅料一同炮制,以制约药物得偏性或副作用,称为反制。 5、从制:药性相同或相似得药物与辅料一同炮制,以增强药物得疗效,称为从制。 6、炮制辅料:炮制辅料就是指炮制过程中对药物具有辅助作用得附加物料。 7、炮:炮古代指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现代指高温砂烫至发炮(泡)鼓起。 8、净度:净度系指饮片得纯净度,亦即中药饮片中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分得限度。 9、泛油:泛油就是指饮片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成分,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 状物质或返软、发黏、颜色変浑、发出油败气味得现象。 10、变色:变色就是指饮片得天然色泽发生了变化。 11、风化:风化就是指某些含结晶水得矿物类药物,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成为粉 末状态得现象。

12、潮解溶化:潮解溶化就是指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气中得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 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得现象。 13、对抗同贮法:对抗同贮法就是采用两种以上得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得物品与药 物同贮而起到相互克制,抑制虫蛀、霉变、泛油得贮存方法。 14、气调养护技术:气调养护技术就是采用降氧、充氮气,或降氧、充二氧化碳得方法,人为 地造成低氧或高浓度二氧化碳状态,达到防虫、防霉防止泛油、变色、气味散失等目得。 15、净制:净制又称净选加工,就是指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剂、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得 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与泥沙等杂质,除去虫蛀品与霉变品,区分疗效不同得药用部位,将药材分档或进行简单加工得一类炮制方法。 16、净药材:净制后达到药用净度标准得中药材称为净药材。 17、分档:为了便于炮制,把药物按大小、粗细进行分类得方法,称为分档。 18、挑选:挑选就是用手挑拣去混在药材中得杂质、霉败品;或区分不同药用部位;或将药材分 档得方法。 19、筛选:筛选就是根据药材与杂质得体积大小得不同,选用不同规格得筛或罗,以除去杂质 或进行分档得方法。 20、风选:风选就是利用药材与杂质得轻重不同,借助风力,将药材与杂质分开得方法。 21、水选:水选就是用多量清水洗涤或浸漂药材,以除去杂质得方法。

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 1.骺软骨: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幼年时保留,成年后骨化遗留骺线 作用是使骨长长。 2.胸骨角:位于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标志。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 3.椎间盘:为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中央部为髓核,周围部为纤维环,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突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神经,临床称为椎间盘突出症。 4.肋弓: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而依次与上位肋软骨构成软骨连接,在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 5.界线:由骶骨岬向两侧经骶骨盆面上缘、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联合面的上缘构成的环状线。把骨盆分为大小骨盆, 同时也是小骨盆的上口。 6.翼点:位于颞下窝的前下部,由额、顶、颞、蝶骨会合形成的H形缝,此处骨壁最为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斜角肌间隙:位于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之间的空隙,内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8.膈:起止: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 腰部胰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 裂孔:主动脉裂孔T12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T10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T8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胸腔容积增大,以助吸气 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叫做腹股沟韧带。

10.腹股沟镰(联合腱):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内下方,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再向内侧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形成。 11.腹股沟管: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厘米,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上方,男性内穿精索,女性内穿子宫圆韧带。 补:股三角:由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内侧缘和和缝匠肌内侧缘围成。 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12.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13.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纵襞的下端的突起, 胆总管和胰管开口于此,其距中切牙约75厘米。 14.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 韧带):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的右膈脚上,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5.齿状线: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此线以上为黏膜,以下为皮肤。 16.白线:肛梳下缘有一不明显的环形线,称白线。活体肛门指诊检查时可触及此处有一条环形浅沟,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 17.肝门:位于肝脏面的一条横沟,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 右管,神经和淋巴等出入之处。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 称为肝蒂。 18.肝胰壶腹:位于胰头和十二指肠降部之间,由胆总管和胰管汇合形成,斜穿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汁和胰液经此进入十二指肠。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环绕。 19.胆囊三角:由肝总管,胆囊管与与其上方的肝下面之间共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20.嗅区:位于上鼻甲内侧面以上和其相对应的鼻中隔上部黏膜称嗅区,活体呈苍白色或淡黄色,内含嗅细胞,具有嗅觉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