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建筑论文: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传统建筑论文: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传统建筑论文: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传统建筑论文: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引言

汉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汉水文化。因汉江流域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同时吸纳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特点,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陕南地区正位于汉江上游,并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条件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地处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四境与五县毗邻。紫阳地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距今有史3600余年,建城史500余年。明清两代,紫阳人口以外地移民为主,民国《紫阳县志》记载“五方杂处,土著无多”。因此紫阳人民在城市建设中,博采各地之长,融汇各地精粹,结合本地实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但是近年来,随着紫阳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许多传统建筑遭到破坏,现在仅在老城区内还保留有部分传统建筑,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严重破坏了城市的传统风貌。本文以紫阳老城区民居建筑为例,通过实地踏勘和现场调研等形式,研究紫阳传统民居特点,探讨独特地域环境下的紫阳民居建筑特征。

1紫阳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研究

紫阳地处秦巴山区,地理位置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因此在营造传统建筑时,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更为多样,组合也更加丰富。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紫阳老城区内传统民居建筑使用的材料主要分为砖、石、土、木四种。据统计,老城内建筑按照材料主要分为纯夯土建筑、纯木建筑、纯石建筑、纯砖建筑、木石混合建筑、石土混合建筑、土木混合建筑、砖木混合建筑、砖石混合建筑、砖土混合建筑、混合建筑,共11类。其中纯砖建筑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纯夯土建筑、砖土混合建筑。以下分别介绍紫阳传统民居建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4类建筑材料。

1.1砖瓦

砖瓦是中国建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紫阳当地有量产丰富、品质优良的粘土、板岩、石灰石等矿产,都是制作优良砖瓦的主要材料。紫阳砖瓦生产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现代考古资料显示,已在紫阳县任河下游谷底曹家坝地区发掘出一处占地约8000平方米的东汉时期砖瓦场遗址,窑形与近代土窑相似,窑群布置井然有序。

1.2石材

天然石材的抗压强度很高,同时耐磨性和耐久性也较好,加工后可以形成很好的装饰效果。并且天然石材储量丰富,方便就地取材,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据1989年《紫阳县志》记载,紫阳县

满族民间传统建筑形式探究_赵伟

2012年11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Nov.2012第18卷第6期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Vo l.18N o.6 满族民间传统建筑形式探究* 赵伟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1摘要2满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以狩猎为生。满族人生活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地区,其本民族对神的崇拜以及祭祀活动都需要一个场所。因此,满族人民根据自身特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住宅。满族先民 的民间传统建筑最初是由他们的生活区域以及文化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满族民间传统建筑形式应得到更进 一步的探究。 1关键词2满族;传统文化;建筑形式 1中图分类号2T U-09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8-5149(2012)06-0167-02 一、满族文化起源以及/萨满0教 明代/女真0为满族的直系先民。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后建立/后金0,/八旗制度0就此诞生,这也是努尔哈赤在军事上所创建的满族特有制度。又进一步创建了满族自身的文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努尔哈赤所领导的女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尤其在民族意识形态上,女真民族的特征不断增强。其后,皇太极登基后,1635年正式将/女真0改为/满洲0,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称/满洲0族为/满族0。 满族先民所信奉的则是萨满教,极力推崇萨满文化的传承。萨满教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内容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相应的祭祀活动仪式等,将萨满看作人和神之间的媒介。随着时代的推移,/满洲0族日益强势崛起,直到清军入关统一中原后,满族的萨满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满族实现大一统之后,萨满文化得到了汉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在此环境下,萨满文化与汉文化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出现了新的文化模式被传承。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但在民间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在宫廷中也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 二、满族传统民居发展史及概况 满族传统民居的乡间宅屋多为草顶土墙,房顶则是使用茅草铺垫而成,居室多为开敞宽阔为主,其形状态势犹如口袋,因此俗称为/口袋房0。在传统满族室内布局中,北、西、南三面设炕,俗称万字炕,室内的被褥以及家具皆靠西北墙放置。其窗门多用高丽纸在外封糊用以抵挡雪雨。整体住房多采用三间构造,中室设有开门,并安置厨灶,其门均采用向外开,以便防止野兽闯入。在山墙两侧外的一米处搭建有/满洲烟囱0。基本不设院墙和东西厢房,仅用木栅或秫秸围起,并饲养牲畜,如猪、羊、牛、狗等。以此可以看出满族房屋的典型特征是:口袋放、万字炕、外置烟囱。 在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先民被称之为肃慎人,时至汉朝被称之为挹娄人。在当时,满族先民的文化水平相比中原地区比较低下,所以建筑技术以及构建水平能力十分有限,并且结合其地域气候等因素,建筑能力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地穴以及洞穴多为挹娄人过冬的首选居住场所。在夏季,生擒猛兽出没十分频繁,满族先民则将房屋构架在树干之上,这种/巢居0的方式也是当地人们的在夏季的首选,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躲避猛兽的袭击,也可避免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扰。 随着满族先民文化程度不断的提高,建筑形式也逐渐有了长足进步。女真族日益强盛,从区域竞争中优势凸显,最终建立了金国。此时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当时的满族先民已将居所移至地面之上,房屋的正门面朝东向,这样能更好地吸收阳光。房屋整体采取木构架形式进行建造,外墙面则用树皮包裹,再用木板增加墙体厚度,在树皮和木板之间灌入泥草混合物质,从而形成墙体内部夹层,并留出空隙用以隔绝外界空气,这样可以起到室内保温作用。在整体房屋的内部构造中,满族先民最先发明了/火炕0,以此来抵御东北地区冬季的寒冷气温。/火炕0的主体材料则是泥土,用土坯垒砌,下面留出烟道用以取火。/火炕0的出现是满族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地域环境中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 # 167 # *1基金项目2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Y201113)。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内容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展现在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形态。这种人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是不能丢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还应遵循中国美的法则,要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如封建统治阶级建筑的气派、华丽和民间建筑的灵活、轻快、朴素等。这些美的法则就像不同载体文章中的不同核心思想一样贯穿于整座建筑或建筑群之中并统一建筑。 【关键词】: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现代建筑;现代表达 中国建筑是中华文明之树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的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一个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将现代元素与古老元素的有机结合,既有时代的智能化和概念设计,又有传统的沉静与思考。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统一关系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在当今杂乱无章的中国城市建筑以及千

篇一律的城市面貌中,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创造新民族形式建筑对于我们现当代及未来的设计师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们要着力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目前国内某些建筑盲目追求现代,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至于城市建筑失去可识别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尴尬局面。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跃起来。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逐步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使用对传统建筑的整体形式或者局部构造的提取和创新的表现方式,将传统形式或结构经过选择和再加工.采用新的技术和材料.使其符合现代的功能和要求.将传统建筑形式原型加以抽象和简化运用到现代建筑中。采用片段的继承方式主张用“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或者“在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提出把传统建筑形式的原型给予概括、变形、逆转、错位提炼成具有表征性的符号。运用传统符号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接轨。许多现代建筑的设计上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传统建筑元素符号化的设计手法,即将屋顶、斗拱、花格、砖墙、装饰图案等一些传统建筑的构件和特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层次运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这样既可以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尊重现实的技术和材料,又可以使传统建筑的特征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这种将传统建筑特征符号化的手法,打破传统与现代的明显界限,寻找“既现代又传统”的模糊感。代表了将传统建筑的元素进行抽取和重构,是一种通过表象的模糊感实现传统建筑体验的手段。这种表现方法至今依然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一些大型商业街,像上海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与审美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最为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其中,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其重要的一支,且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建筑从简单的遮风避雨发展到融入了民族文化审美元素进行装饰,56个民族在民居的建筑装饰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份,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又一笔丰厚遗产。研究中国民居建筑装饰的整体风貌。是对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 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在传统民居装饰中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同理,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

寿。传统中国建筑的开间数、踏步数,都有讲究。古人崇“阳数”(奇数),以“九”为尊,九字或九字的倍数是佳选。 北京四合院有优于其它任何住宅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有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合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其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可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于各种不同规模的家庭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和空间构成体现着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意识的反映。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装修窗格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向往。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学》选修论文 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15-2 包静文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 一、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穴所主要是山洞,在洞的周围缠上一些树枝,在大树上用树枝编造他们的住宅,搭树枝棚、帐篷等是最简单的建筑。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住宅建筑已有了相当规模,村落分布明显,一般包括住地、墓葬地、窑址、警穴,并已有防御性的堑壕等。随着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成为巨石纪念建筑。 二、夏商周时期 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中国的奴隶社会从夏朝起开始形成和发展,到商朝后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建筑方面,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殿和陵墓。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商代早期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建筑遗址,以木结构为骨架,使用纵架形式的是规模宏大的公共场所,还有一种井幹式结构形式。周代建筑上已经使用斗和栱,并已有简单的组合形式。湖北蕲春发掘出的周代遗址,则明确地说明干阑结构已经普遍应用。 三、秦汉时期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

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斗拱在汉代的种类十分之多。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末,出现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宫殿结贪官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佛道大盛,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有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在建筑装饰方面,在工艺表现上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斗拱有卷杀、重叠、跳出,人字拱大量使用,有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后期出现曲脚人字拱;令拱替木承转,栌斗承栏额,额上施一斗三升柱头人字补间铺作,还有两卷瓣拱头;栏杆是直棂和勾片栏杆兼用;柱础覆盆高,莲瓣狭长;台基有砖铺散水和须弥座;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天花常用人字坡,也有覆斗形天花;屋顶愈发多样,尾脊已有生起曲线,屋角也已有起翘;梁坊方面有使用人字叉手的和蜀柱现象,栌斗上承梁尖,或栌斗上承栏额,额上承梁;柱有直柱和八角柱等,八角柱和方柱多具收分。早期寺以塔为中心,继之则塔殿并重。这个时期开始创建许多石窟寺,在材料、技术和艺术方面,出现了用砖券砌筑的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食物、酒、茶【摘要】古往今来,饮食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事。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本文就针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展开介绍,分为中国传统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的特征四部分。 【关键词】饮食酒茶传统文化文化特征 【正文】 民以食为天,人类必须以饮食维持生命,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说到饮食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也从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逐步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的食文化 (一)主食与副食 以谷类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的饮食

特征。我国自周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汉民族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以“五谷”为主。“五谷”主要指黍稷菽麦稻。 1.种类 黍,古文献或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之为黍子, 糜子,籽实橙黄色,性粘,去皮后 称黄米子。在古代,稷与黍并列为 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指籽 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北方 人称它为谷子,就是今天的小米。由于它抗旱能力极强,所以多栽培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成为北方地区一种最为普遍的 粮食作物。正因为这 样的原因,古代的帝 王、诸侯祭祀的稷与 社(土神)并称为社稷,用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菽,豆类的总称,它的栽培历史悠久,西周就有菽豆的种植,而且产量丰富,《诗经·小雅·采菽》中记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写大豆收成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的搬个不停。菽豆耐旱,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 麦,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其中,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 ——对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赏析和思考 内容摘要:民居的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保持和谐,不论是陕北的窑洞民居、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水乡民居还是湘西的吊脚楼等,其建筑运用的材料、造型、装饰都与它所处的环境相协调。江南水乡民居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赏析江南水乡民居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人文情怀,同时也可以提升现代水乡建筑的意境和内涵。 关键词:江南水乡民居历史结构水性回归 一、江南水乡民居的文化历史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得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一切民居、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瓷都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约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孱孱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二、江南民居的布局及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为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传统民居在现代住宅中的反映

传统民居在现代住宅中的反映

————————————————————————————————作者:————————————————————————————————日期:

浅谈传统民居在现代住宅中的反映 林新新朱一帆邹怡廖望辉 指导老师:沈瑜黄炜 【摘要】建筑创新的出发点总离不开传统建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随着需求、文化、经济技术不断更新的住宅建筑更是如此。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杭州钱江时代”以及“深圳万科第五园”这两个住宅小区的调研,从而浅探传统民居在现代住宅中的应用继承,从而启发出创新设计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传统民居;现代住宅;钱江时代;万科第五园 贺拉斯曾写过一句很美的诗:光辉的塔楼和低矮的茅屋,都迈着同样的步履匆匆。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符号。但是在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建筑越发千篇一律,不再诉说着什么。城市的差异性丧失,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也在褪去。随着社会经济物质的富余,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遮风挡雨以及枯燥的造型,反而更倾向于一些带有传统印记的,能反映出人们传统情结的住宅建筑。而当今对传统民居的借鉴,大多都还停留在运用风格化表象或者符号化元素的层面上。中国传统建筑的辉煌成就对于当代建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财富,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而不是概而扬弃之。其造型手法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应该并且可以为当代建筑造型设计所借鉴引用。 1.传统民居的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由于各地社会经济不尽相同以及各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差异,各地民居带有深深的文化印记以及地理烙印。中国现存的传统民居可归纳为六种形式:木构架庭院式、四水归堂式、一颗印式、大土楼、窑洞式以及干栏式。比如蕴含了丰富文化内涵的京津合院、反映了民居选址以及平面处理和空间布局的特点的江南天井院落、反映了地理环境因素对民居文化影响的云南民居等等,其建筑运用的材料、造型、装饰与它们所处的环境都是相协调的。 2.传统建筑符号的意义 现代住宅造型上的传统符号最能直接反应建筑的人文特性,既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于文化多元性以及地方性民族性的要求,又使得中国当代建筑造型设计语汇得以丰富。 传统建筑符号在宏观意义上包括了选址、村落布局方式、建筑单体的组合等。在微观意义上包括传统民居单体建筑的比例、屋顶形式、墙面处理、建筑材料运用以及细部门窗设计等等。 3.传统民居符号的提炼 3.1 浅层面上,包括单纯的符号化运用。 马头墙的造型直接反应出徽派建筑情结。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

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

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 0引言 山墙,俗称外横墙,端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传统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山墙由下至上分别为下碱,上身,山尖三部分。山墙上依据地域与民族习惯的不同,开设了门窗,阳台等功能性和符号性的构造,丰富了山墙的立面元素,形成了不同的立面趣味。 一般房屋都是“长条形”的,例如,坐北朝南,则习惯称南北二墙为“大士墙”,称东西二墙为“山墙”。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屋盖,也就是“坡屋面”,两坡出水的屋檐在南北墙,东西二墙的立面看起来像一个小山尖,故称之为“山墙”。 1 山墙的分类 1.1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在墙头上会有些雕塑和装饰性构件。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是仿照古代官帽的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锅耳墙。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三是波浪形。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上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能用。在比较大的建筑群中它和人字形的山墙,锅耳形山墙一起出现在群落里,尤显风姿。 1.1.1人字型山墙又有两种情形:一是山墙高出坡屋面的,其坡屋顶称作硬山;另一种是屋顶伸出来把山墙盖住,其屋顶称作歇山。南方古建筑和乡土建筑中有一种常见的山墙,位于房屋的两头,墙头高出屋顶之上,其建造过程是先将房屋两边的山墙用青砖向上垒砌,使之高出屋面超出屋脊,然后用水平状的山墙檐封顶,墙脊覆黛瓦,墙体高度循屋顶坡度向下逐层跌落,两侧呈阶梯状,墙面涂抹白灰,墙角微微上翘,形似高昂的马头,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马头墙。它是民众用来防控火患的治火措施,故也称封火山墙。 1.1.2马头墙形制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墙脊的多檐化和座头(马头)的造型方面。马头墙厚度20—30厘米,砖石垒筑,以小青砖为主,墙体高度随屋顶坡度层层跌落,立面轮廓呈阶梯状,墙脊呈水平带翘角面或圆弧面(图一—二),圆弧面较少。房屋主人一般根据房屋的进深尺寸决定着水平脊檐的长短和山墙阶梯的级数和尺度,墙脊顶而横向砌筑三线排檐砖,卜用小青瓦覆盖,在跺头的顶端处都会安装博风板,其上再安各种式样的“马头”,墙体用白灰加以粉饰,不论用哪种座头,马头墙的每一阶都会呈现两坡墙檐,墙脊黛瓦,白色墙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39844659.html,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闫国艳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9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城市住宅建筑不断采用新的建造技术和工艺。虽然民居装饰元素所依附建筑结构发生了改变,归根结底,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和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才是中式住宅建筑设计的源泉,只有结合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进行的住宅设计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具情感的居住环境。 一、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概念 所谓民居,即与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传统等因素相联系的有针对性的非官式的、非专家现象的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人类居住环境。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则指依附于传统民居建筑实体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因地域环境的差异,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反应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水平,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 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内容概述 因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也各具特色。下面将以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民居和徽州民居来进行论述。 1.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装饰概述 北京四合院民居的典型特征是四合院空间模式,民居建筑等级制度森严,对民居建筑装饰也有严格的要求。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装饰无处不在,疏密得当,主要集中在建筑结构转折处、节点处和结构结束部位。大门、影壁、屋顶、墙身、门窗都是装饰的重点部位,并善于运用石雕、砖雕、木雕的装饰处理技法。 大门的型制各异,装饰也各具特色,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审美。北京四合院里通常设置影壁,也称为照壁,位于大门里面,起着阻挡视线的作用,也能满足人们的“避祸求福”的心理需求。影壁顶部通常覆筒瓦,采用砖砌框架,中间采用各种吉祥文字或图案的砖雕进行装饰。屋脊的装饰是屋顶装饰的重点,北京四合院屋脊有清水脊、元宝脊、皮条脊、鞍子脊、大脊等,屋脊做法多样,有的用板瓦拼成装饰图案,也有的用雕孔花砖砌筑。墙身装饰较为简单,常用白粉墙或青砖。门窗棂格图案丰富多样,让传统民居变得生动有趣。 2.徽州民居建筑装饰概述

中外建筑史 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著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体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 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沿房屋进深方向在右基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屋矮柱和短梁,构成“一品”木构架。在平行的两品木构架之间用横向联系的“枋”联络“柱”的上端,产在各层梁头和短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90度直角的檀,起联系构架和承载屋面重量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型平面,同时也可以组成三角型、正方形、多角型、圆形、扇形、万字形等特殊平面的建筑。由于这种“抬梁式”建筑的木构架类似“框架”,建筑物上部分荷载沿梁架、立柱传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不承受荷载,这就赋予建筑以极大的灵活性。室内空间可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分隔空间,并随需要安装或拆卸。 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面。台基——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结合增架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前者显示了皇宫难以企及的尊贵;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与天相通的气度。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称为“斗拱”的构件,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斗拱”,实际上是用短木块,木枋所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目录 前言----------------------------------------------------1 一、乌镇古建筑概貌--------------------------------------1 1.1乌镇概况--------------------------------------------1 1.2乌镇街道和建筑--------------------------------------2 二、乌镇街道的空间艺术---------------------------------3 2.1巷街----------------------------------------------4 2.2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5 2.3街道空间艺术----------------------------------------6 三、乌镇街道空间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启示--------------------6 3.1“因势利导”“、因地制宜”---------------------------6 3.2继承古镇街道空间艺术的设计手法---“回归街道”-------7 3.3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8 四、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9 4.1公共活动空间----------------------------------------9 4.2半公共空间----------------------------------------10 4.3披檐,临水敞廊--------------------------------------11 五、案列分析----尊重传统的和谐“乌镇剧院”--------------11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教学文案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于当代建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财富。传统建筑造型形式可为当代建筑造型设计所直接借鉴或间接引用;传统建筑造型手法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可为当代建筑造型设计所采用。这样,即满足了当代社会对于文化多元、多样和地方性、民族性的要求,又使得中国当代建筑造型设计语汇得以丰富。本文意在探讨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有机的结合。 【关键字】中国传统民居元素现代建筑应用 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地域习俗和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建筑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并朝着“国际化”风格迈进,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而不是统统的扬弃。 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对于当代建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财富。本文在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探讨在中国当代建筑造型设计中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 1.传统居住建筑中传统元素 1.1传统元素的概念 一、从宏观上来看,传统元素是古代民居中包括了选址、村落的布局方 式、建筑单体的自由组合等等,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

二、从微观上来看,传统元素是从民居的单体设计上来看,建筑的比 例、尺度符号、建筑材料的运用;以及细部设计中的门窗、屋顶、墙面的处理等等。 1.2传统民居中的传统元素 1.2.1环境、风水与生态建筑 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坐北朝南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依山之势,傍水之边,村落的分合布局,房屋的前后错落,选择有利的风土、水文、地理、气候条件,盖房不占良田,这是传统民居的最本质的特征。 1.2.2天井与透光建筑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最聪明的办法是增加窄长的建筑两边侧翼,形成一个三合院的采光天井,如安徽民居中的天井。这是空间处理和光的完美配合。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把人们的视线从琐碎的家庭杂物中引向外部庭院的景致。 1.2.3院落、围墙与住宅社区组团 房前、屋后、宅旁和半隐蔽的花园是中国传统民居空间处理的特征,把不具备室外空间形状的单栋房屋加上围墙、连廊、树木花架等创造室外闭合空间,这是中国民居的传统手法,这种民居形式可以说是现代单体别墅的雏形。 1.2.4细部设计中的门窗、屋顶、墙面的处理 “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建筑细部,可以定义为建筑整体中加以处理的联结部位,自古以来都是能工巧匠施展才华的地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所谓“山节藻悦”、“丹楹刻楠”等细部(如图4一15)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凝聚着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深刻内涵,对细部的重视也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传统。 2.实例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最近颇为旅游业所关注,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然而,作为华夏文明组成部分之一的楚文化却是一支瑰丽多彩而又独具风格的南国文化。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而谈到建筑就不得不以其文化脉络为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它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所谓二元,就方位来说是北方与南方,就流域来说是黄河与长江,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龙与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与道家。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化,北方以晋(韩、赵、魏)为表率,南方则由楚独领风骚。 楚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楚人认为:人的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个个体,就是他的自。人的个体,是自然存在,而有超自然的愿望。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很有限。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进入无限。人的精神状态,则可能进入无限,就是自觉个体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觉天人合一。宇宙无限,若个体自觉与宇宙合一,也就自觉同其无限。个体的精神状态,只能与血肉之躯同存,仍是有限的。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能自觉天人合一,进入无限。一旦自觉这个合一,则这种天人合一之感,不仅比平常客观实在之感,更为实在,而且更为深刻,因为更为自觉。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从一切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解放出来,把个体全部能量释放出来。《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都自觉天人合一,而进入无限。因此,楚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楚国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亲的文化精神。以其楚楼阁为例,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觉,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楚国的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上,风水学说、院落组群分布就是集中体现。早在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今苏州市城厢区)时,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楚建筑普遍存在天人感应之说、四神之说、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等建筑意识,这些建筑意识形成了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的基础。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又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其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完美境界。楚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围合构成院落。而院落组群分布就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依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平衡分布原则和具体需要构成整个组群。主要方式是平面上的层层铺开,注重移步换景异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