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39325239.html,

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作者:杨春荣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0期

摘要:网络危机事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危机,给组织的形象、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对其进行传播学的分析,探讨其类型、特征、传播途径和传播模式,不仅可以揭示其内在本质和传播规律,还可以为组织进行危机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网络危机事件传播模式传播途径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网民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场所,它使“每一个带有怨恨的人都变成专家;使每一个有上网能力的人都变成记者”①,只要网民对任何组织、组织相关人员的言行或失误有意见,就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其负面信息,并引起众多网民的热烈关注和议论。网民的批评意见就如“冲击波”般给组织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如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网民更强烈的不满和对抗,轻则使组织形象受损,重则破坏社会稳定。可见,因网络舆论引发的危机事件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危机,近年来更是频繁发生,如“躲猫猫”事件、万科“捐款门”事件、“抵制家乐福”

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等,无一不是在网民的热议和共同推动下,最终演变成网络危机事件。

近年来主要的网络危机事件及类型

网络危机事件主要是因网络舆论所引发的危机事件,指某些不利于有关组织的信息在网络

传播的过程中,因网民的共同关注和热议而使其迅速成为网络上的舆论焦点,并形成带有倾向性的言论,使公众与组织之间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给组织形象、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的网络事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危机事件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复杂体,并不是指危机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等过程必须完全局限在网络中,但强调危机必然要由网络事件来引爆,网络对危机的孵化、引爆、扩散均起到关键性作用。

根据以上的理解,笔者通过搜索引擎分别以“200×年网络危机事件”(×=6、7、8、9)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整理出近4年来主要的网络危机事件(见表一)。从表一可以看出,网络危机事件近年来发生的频率非常高,呈上升的趋势,危机受损主体包括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等组织,危机事件涉及的内容也五花八门,而且不少事件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社会热点事件。

一般认为,危机主要分为公共危机、社会危机、国家危机、政府危机、企业危机等类型,基于对网络危机事件具体内涵的理解和对以上案例的分析,笔者将其归纳为政府组织管理层面的

行政危机和企业组织管理层面的组织危机两大类型。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报告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

撰写人:陈艳方 专业:08市场营销 学号:0811020373 指导老师:胡礼文 前言 在瞬息万变的产品竞技场上,我们的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注重品牌效应。然而,市场的变幻莫测又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对品牌危机的处理。本文主要介绍了品牌危机的概念、成因和应对危机的措施,以及对危机的利用等。 品牌危机是品牌生命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大都经历过。危机并不可怕,关键的是如何利用危机,化“危”为“机”。总之,“创品牌难,保品牌更难。谁不珍惜品牌,最后只能倒牌”。品牌危机管理的本质就是品牌信任的重新恢复,希望企业能在危机中抓住契机,实现涅磐。 品牌危机是品牌生命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大都经历过。成功的品牌危机管理,不仅能使品牌度过危机,甚至还能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展示品牌对消费者的承诺,使品牌声誉更

隆 目录 一、什么是品牌危机..................................................................... 4 二、品牌危机的成因..................................................................... 5 三、品牌危机的内容..................................................................... 5

(一)危机预防 (5) (二)危机处理 (5) (三)危机利用 (6) 四、危机总结................................................................................. 9 五、案例分析................................................................................. 9 (一)案例一:失败的危机处理——SK—II(官司虽胜,市场犹败) (7) (二)案例二:成功的危机处理—创维勇闯”虎山行” (10) 一、什么是品牌危机 品牌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失职、失误,或者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缺漏等等,从而引发的突发性品牌被市场吞噬、毁掉直至销声匿迹,公众对该品牌的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博和微信的异同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博和微信的异同 汉语121 周凯 1232026 如今,中国已经悄然进入了微时代,各种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微博、微信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博得了众多网络用户的追捧,同时也备受商家的青睐。以下将从传播学角度来谈谈微博和微信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微博”又称为“微型博客”或“一句话博客”,也被网友昵称为“围脖”,它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微博传播的内容精而简,虽然最多只能发表140个字,但是传播内容却相当丰富。同时,微博网站以互联网Web2.0技术为依托,支持API技术,由此实现了网络和手机的短信连接以及与其他社会媒体的超级链接。 微博是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一种实时讯息系统,和传统博客一样,微博用户同样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心情和体会。在匆忙的生活中,人们可能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心情去洋洋洒洒地发表一篇博客,但却可以随手抒发自己的感慨以及所见所闻。微博这种只言片语的“语录体”即时表述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让大家都成为这个时代的关注者和记录者。而新技术的运用使得用户更容易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进行推出的,是一款新型的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图片传送、视频传送以及文字的输送等等。微信软件的本身是免费的,其任何功能的使用都是完全的免费,在其上网时所产生的流量是由网络的运营商进行费用的收取。微信正式的推出时间是2011年1月份,它具有很多相当实用的功能,满足了年轻人免费发送图片、即时通讯、零资费等等的爱好。 微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支持语音短信的发送,支持图片和视频的发送,也包括表情的发送和文字的发送;可以通过微信查看周围再使用微信的人;可以支持多人的共同聊天;支持邮箱、语音记事本、微博、QQ同步助手、漂流瓶等插件功能。微信可以使用手机号码进行注册,也可以用QQ号进行直接的登录,在用QQ号登录时会要求设置成为昵称或者是微信号。另一方面微信和QQ是相互的独立的,即便是我们用QQ号进行登录,在运用微信的时候,我们的QQ号不会被泄露给任何人。 微信与微博的差异: 1. 平台属性:社会化关系网络与社会化信息网络 微信是社会化关系网络,用户关系是构建网络的纽带。微博是社会化信息网络,信息是构建网络的纽带。 2. 用户关系:对等双向 VS 非对等多向度错落 微信是对等的双向关系,微博是非对等的多向度错落关系。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博上,用户之间是关注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微信群是多对多,仍然是对等的。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而微博微群,做不起来的原因,与微博用户关系属性有很大关系。 3. 信息内容:私密闭环交流 VS 公开扩散传播 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 4. 时间同步性:同时与差时 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移动QQ增强变异版。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各自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之差。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从传播学角度看营销

从传播学角度看营销、广告和公关 学生:贺巧虹 首先我先罗列一下这四者的定义: 1、传播:它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2、营销:它是关于企业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科 3、广告:广告是广告主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公共媒介对其商品或劳务进行宣传,借以向消费者有计划地传递信息,影响人们对所广告的商品或劳务的态度,进而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的活动 4、公共关系:它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一种特定目标,在组织内外部员工之间、组织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关系的科学。它是一种有意识的管理活动。组织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需要良好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来实施和实现的。 从以上定义我的感觉是:营销、广告和公关它们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它们都是以实现一定的目的为前提而展开的活动,而要实现这种目的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渠道,而这种渠道就是大众传播媒介。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讲,营销、广告和公关只能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传播学所研究的范围比它们三者要广。从研究的范围上来看,传播学是可以包含这三者的,而公关是可以包括广告的,而营销与公关处于差不多的等级。与此同时,传播学中的研究方法对这三者的兴起和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是营销、广告和公关中的那一个,不论它们所用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巧是什么样的,但它们最终关注的都是信息传递出去后受众的反映,以及自己最终所达到的效果。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及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下面我将从传播学的不同分类来谈谈我对营销、广告、公关的看法。 第一、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营销:

用传播学原理分析电影广告

用传播学原理分析电影广告 刘岚2011010717 1:选题意义: A:理论意义:电影广告的最大价值体现在该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上。与传统的广告媒介和形式相比,电影广告表现出巨大的广告价值、独特的表现手法及传播优势。有利于研究电影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从而促进传播学在“泛化”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及发展。 B:现实意义:通过用传播学原理分析电影广告,让消费者置身其中并产生难以忘怀的体验,促使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潜移默化的产生。电影将剧中人物所使用某种产品的便利性和由此产生的情趣赋予给观众,产生心理互动,对该产品和服务产生某种亲切感,认同感,熟悉感,消费欲望。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达到产品的利益最大化。 2:整体提纲: A:电影广告的产生及发展 B:电影广告的分类 C:从传播学原理分析电影广告 D:电影广告中产生的问题 E:如何正确的利用电影广告 3:基本内容 A:电影广告的产生及发展: 电影广告的定义: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媒体,以电影为媒体的广告,在美国、欧洲、日本、南美等国家已成为与电视、报刊并重的大众媒体广告。在中国,电影广告方兴未艾。广义的电影广告是以电影及其衍生媒体为载体的广告形式。 最早的隐性商业广告出现在1951年电影《非洲皇后》中,片中明显展示了戈登杜松子酒的商标,我国直到1992年才开始将其引进电影中来。从《大碗》、《2046》、《手机》、《功夫》,《非诚勿扰》到如今的《唐山大地震》《二次曝光》等,电影广告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B:电影广告的分类 根据广告主、广告目标的不同,电影广告可以分为两大类: 1:电影推片广告。 2、电影搭片广告。 根据广告具体表现形式的不同,电影广告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记载在胶片上通过影院传播的广告 包括如下几类: 1、电影内的软广告 2、电影放映中的贴片广告 经营方分为: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法治在线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法治在线》的成 功途径 数字媒体艺术3班 姓名:夏倩倩 学号:120806230309 摘要:《法治在线》是一期优秀的访谈类节目,本文试

图在传播内容、品牌效应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分析《法治在线》的成功途径。 关键词:传播内容品牌效应社会因素 《法治在线》是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的一期法治类节目,虽然不在黄金时段播出,但收视率和收视份额依旧在新闻频道节目中占据前列。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法治在线》的成功之处。 第一,传播内容 由于我国法制化建设时间较短,人民的普法意识还有所欠缺,所以我国推出《法治在线》栏目以进行普法教育。普法教育是要面向全社会的,要顾及到社会上不同人群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所以本节目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使传播内容更好的被受众所接受。 首先,名家讲座使得本节目更加专业。由于本节目是法制类节目,所以需要由专业的法学人士来为观众进行普法教育。本节目在每一期作品中都会出现律师等法学专业人士,通过与百姓问答及讲解的形式将法学知识进行普及。 其次,内容平民化。本节目是法制类节目,但由于它的传播对象是面向所有人,包含着有专业素质和无专业素质的人群,所以如何将及其专业化法制内容能让人更好的接受就

成为本节目成败的一大问题。本片在内容上来讲就是平民化,突出人文关怀。本节目在讲法的过程中并不只是一味的去从专业的角度去讲法,而是用平民化的语言来说法,使得本身比较枯燥的法学知识变得更加容易容易被各个水平的人群所接受。 第三,故事性极强。在如今故事片的发展势头是很强劲的,讲座类节目尤其是说法的讲座类节目则由于其专业的特性致使片子过于枯燥而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在《法治在线》中则没有这种情况。本节目每期都有一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通过情景再现、真实录像的方式将故事还原,如同一部微电影一样为观众讲解故事。作为受众的青年群体更喜欢的是轻松的故事,对单调繁琐的法律则不太感兴趣,电视作品要顾及到受众心理,所以编导采取如上的这种方法,将纪录片赋予故事性,使受众不但接受节目所讲的故事,更能很好的接受节目所包含主旨。 第四,时效性的体现。本节目不仅仅是一期法制类节目,同时也是一期新闻类节目。新闻类节目首先要求的就是时效性,在事件发生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将将时间搬上荧屏。本节目与纯粹的新闻类节目不同,纯粹的新闻类节目只要将事件粗加工后就可以拿来播出,但本节目必须要等待得出事情的结果后再进行细加工,之后才能作为电视节目播出。作为日播的专题节目,要达到新闻的时效性谈何容易,尤其是法治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电影《浓情巧克力》-最新资料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电影《浓情巧克力》 剧情简介 平静的小镇在寒冬里迎来了火热的一天。 年轻的薇安带着女 儿来到这里,在当地教堂的对面开了一间名为“天上人间核桃 糖”的巧克力店。 巧克力香浓的气味在小镇上空飘荡, 吸引众多 小镇居民,而神奇的是,薇安每次做出来的巧克力,都能满足顾 的生活有了新的色彩。但是,这却激怒了镇里的神父和贵族,他 们视薇安为异类,镇里出现了对立的两派。而这时,吉卜赛人洛 克斯远道而来。 加入了薇安的阵营, 他令薇安勇敢地打开了自己 内心的欲望。二人共浴爱河。却想不到神父盘算着如何把这个 不祥”女子赶出小镇,于是,新旧观念的大碰撞开始了。 传播障碍导致沟通困难 1959年宗教统治下的欧洲是一个充斥着理性与非理性矛盾 的社会。 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 宗教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产 物。是群体领袖利用群体丰富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的缺乏而建立 起来的统治。 然而, 正是这样一个非理性的存在却将理性作为教 这种理性就是对肉体和道德的约束, 群体的无形压力以及 整齐划一的要求”。 漂泊的异乡人薇安带着女儿进入法国一个封闭的小镇。 从到 来的第一天便同以镇长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形成对立之势, 薇安崇 尚自由。 欲望的满足而不是理性的禁锢, 与以镇长为代表的保守 势力的对立是通过四件事情表现出来的: 1. 镇长不满薇安在戒斋日开巧克力店。 邀请薇安跟小镇居民 起做弥撒遭到薇安的婉拒: 客的心理需求, 发掘他们心中隐蔽的渴望。 很多人原本封闭灰暗 义,“

2.对待约瑟芬和卓基夫妻关系的不同态度,薇安收留约瑟 芬,鼓励约瑟芬离开卓基寻求自己的生活,而镇长则企图竭力维持约瑟芬和卓基的夫妻关系,维护上帝的尊严; 3.卡洛林因为不满母亲阿曼的放纵。并与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观点上有很大差异与母亲关系冷漠,并阻止母亲见孙子,薇安则积极帮助阿曼祖孙相见; 4.对待洛克斯等船上漂泊者的不同态度,镇长认为“河鼠” 道德败坏(所谓“刻板成见” ),要求全镇人对他们实行联合抵制,而薇安则对他们表示欢迎和帮助。 影片中由此体现出的薇安与镇长及镇民之间的传播障碍主要是立场、信仰和观念方面的障碍。由于人们不同的信仰、观念和处于不同的利益方面的考虑,时常会发生沟通信息的排斥、误解或曲解的现象,导致传播的障碍。不同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的人更易发生沟通中的障碍。 沟通,发生在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之间。前者将欲望视作人类的原罪。认为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本源,后者反叛一切湮灭人性的教条与习俗,推崇欲望的释放,勇于追求超乎世俗偏见的幸福。沟通,发生在镇长和流浪者之间,前者战战兢兢、严于律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环境认知效果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 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 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 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 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 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 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旅游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旅游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篇一: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以三鹿为例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外部宏观环境如国际背景,国家 政策,行业状况,社会条件,技术升级等会影响到企业的总体走势,而企业自身条件也是复杂多样的,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集团要时刻把握宏观走势并根据 自 我状况为企业的发展制定合适的战略以赢得竞争。但是人毕竟是有限理性的, 在 企业面临危机时,企业的领导层应该如何果断而有针对性的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应该采取何种方法转危为机呢,这就要求有一套完善的危机应对机制。但是普 观 中国的企业及社会大众,我们发现至今危机管理的意识在中国人的头脑中还是 很淡薄,尽管自非典以来,中国的学术界和企业对危机管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相对而言,企业的认识明显不够。本案例将会以三鹿 1 集团为蓝本,运用目前 的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通过剖析其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措施, 指 出其弊病,并适当给予自己的见解。本案例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三 鹿

集团,第二部分是本案例的中心部分,即对三鹿集团危机应对过程进行分析,第 三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并用一点笔墨对当前的危机管理理论提出一点自己的看 法。 第一部分三鹿简介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鹿集团)是一家位于中国河北石家庄的中外合资企业,主要业务为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生产,主要经营产品为奶粉,其控股方是是持股56%的石家庄三鹿有限公司,合资方为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 股43%。三鹿集团的前身是1956年2月16日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一 度成为中国最大奶粉制造商之一,其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全中国第一。2008年 8月其产品爆发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企业声誉急剧下降。2008年12月24日,三 2 鹿集团被法庭颁令破产。2009年02月12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布三鹿集团破产。 第二部分三鹿集团危机处理过程分析 三鹿应对危机的过程回顾 三鹿领导集团总经理:田文华副总经理:王良玉杭志奇 1、2007年12月以来,三鹿集团陆续接到消费者投诉。 2、2008年5月17日,客服部书面向领导集团报告情况。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网络红人” 摘要: 最近几年,一系列网络事件以及网络红人,经过网络群体传播,引起大众传媒的关注,继而成为公众舆论的热点议题。本文以今年春节过后广受关注的“犀利哥”事件为个案,对网络事件的传播路径进行探析,以此把握网络群体传播的议程设置以及舆论走向,在关注网络舆论、媒体舆论与公众舆论的特殊性、差异性的同时,明确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履行大众传媒的社会监督功能,对网络事件进行适当的舆论引导。 关键词:网络传播;传播类型;意见领袖;网络舆论; 一、“犀利哥”事件始末 2010年1月30日,“蜂鸟网”摄影论坛上的一个普通会员上传了一组试用相机时抓拍的照片。2月21日“犀利哥”登上天涯论坛,3月7日“犀利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短短两星期的时间,“犀利哥”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网络上网民随意上传街拍的几张图片,在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推波助澜下,使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卑微乞丐已经成为2010年热议的话题人物。当然,事件并没有因此告一段落,媒体对他的后续报道并没有停止。“犀利哥”及其生存的辛酸被广为人知,连当地政府都得知此事,并给予经济及精神上的帮助。 二、“犀利哥”事件的传播路径探析 (一)事件的传播类型 “犀利哥”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类型集于一身,各种传播类型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形成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复制的“传播生态链”,共同把“犀利哥”事件推向话题的巅峰,无意中引发的则是一次席卷全球的媒介娱乐狂欢。“犀利哥”网络走红之后,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相继对此事件进行关注和报道,最终形成了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共生的多元化传播通路。各种传播形态在得到受众的响应之后,又把本事件进行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形成一系列的传播循环“传播生态链”。 (二)事件的传播流程 整个事件的传播流程大致如下:网民个人报道——网民群体跟风(意见领袖引导事件)——引发传统大众媒体的关注——成为公众话题。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而广泛,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网络红人"现象从他们走红所利用的手段来看,可以分为玩情欲牌、玩动作牌、玩清纯牌、玩自恋牌等类

传播学角度分析韩剧

从传播学视角探讨韩剧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 摘要:1997年,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之间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打响了韩剧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枪。此后,《蓝色生死恋》、《玻璃鞋》、《爱上女主播》 等韩剧在全国相继热播,而几乎每一部播出后都得到了各阶层中国观众的一致认可。央视索福瑞最新数据表明,央视八套“海外剧场”播出的韩剧《人鱼小姐》前40集全国平均收视率为0.61%,第一集收视率为0.36%,而第39集的收视率更是高达0.97%,稳居全国同时段第一。本文通过传播学的视角,对韩国影视产业政策、韩剧观众的收视心理,以及韩剧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性的探讨,并与国产剧的生存现状进行对比,总结了韩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经验,给中国大众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启示性的思考。 一、从传播的“深层控制”理论透视韩国影视产业的媒介生态环境 所谓“媒介生态环境”就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主要由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其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传播学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讲,任何大众传播机构做为信息的传播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传播信息,它的传播行为总是受到社会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文化范示构成的潜网的深层控制。电视剧作为一种文本信息,它的生产和传播也必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以政策和法规的影响最为突出。 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韩国文化观光部长南宫镇曾表示:十九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二十世纪是以经济,到二十一世纪是以文化建构新时代的时候。1999年至2001年韩国政府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政策的扶植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量的资金投入,保证了韩剧的高质量制作水准。在当今电视“内容为

危机管理案例及分析

危机管理案例及讨论阐述 案例: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当天,万科曾宣布捐款220万元。但在全国人民爱心涌动,全国企业界动辄千万、上亿元的捐款面前,这笔捐款数额以及之后万科董事长王石的表态迅速给万科带来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公共信任危机。去年,万科销售额排名内地房地产企业第一,超过523亿元,净利超过48亿元,此次捐赠的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在捐出款项的同时,万科就引发了网友对于捐款数额过低的质疑。 与此同时,万科董事长王石,这位在中国知名度极高的企业家却对捐款作出了一番“惊人”的解释。地震三天后的5月15日,王石写下一篇名为《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答网友56)》的博客文章,王石在文章中称,“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一石激起千层浪。王石表态很快为公司以及他本人带来更多铺天盖地的指责甚至漫骂。很多人表示,“万科在我们心中一落千丈。”更有网友指出,万科8.2级的”地震”从此开始。 分析: 一、万科公关危机的原因 1、不合时宜的言论触犯了社会公众的道德 国难在前,公众的民族意识空前强烈,道德的标尺被放在衡量一个企业优不优秀的首要地位。万科稳坐国内地产业首席的地位,区区200万元的捐款在此时便显得极其吝啬。 2、企业领导人的道德缺失 我们不便评价王石作为一个商人的道德水平,但一个企业却会因一个领导者的形象受人唾弃。王石是万科集团的董事长,身上的责任与负担便与他的名利成正比了。 3、遭受网民的舆论炮火

王石在博客中与网友发生争执而触犯众怒。王石的个人言论迅速传播放大,扩大成了一个巨大群体的不满,谴责和抵制对万科的企业形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由网民所创造的舆论压力更是可以左右一个企业的生命。 4、与新闻媒介的沟通断裂 新闻媒介的舆论报道对企业形象的渲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开始万科就没有关注到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并和新闻媒介保持紧密的联系。在灾难面前,需要的是每个人良知的觉醒与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万科危机的产生,与媒体沟通断裂是紧密相关的。 5、企业公关理念淡薄,没有危机管理和防范意识 万科在国难面前毫无社会责任感,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置天下之大事而不顾。万科不仅缺乏新闻发言人制度,而且也没有建立高管人员对外言论的管理机制,企业缺乏危机传播管理的意识、管理者没有正确的公关理念。同时,万科还没有建立危机防范机制,这样就不能有效监控并在危机到来之前成功避免危机的发生,结果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万科的危机公关策略 1、统一信息发布渠道 2、诚挚的道歉以求原谅 3、与公众媒体重新建立沟通 4、将设新闻发言人制度 5、保持媒介沟通利用传媒引导公众 6、坦然面对危机重塑品牌形象

从传播学的角度浅谈《奇葩说》

从传播学的角度浅谈《奇葩说》 西南林业大学—叶皓岩在“大众传媒时代”,随着电报、报纸、书信、广播等传统媒介逐步或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网络电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网络电视节目会获得不同效果的传播影响,一般从收视率的高地上可以看出其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如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麻醉精神)等。拉斯韦尔将传播学的基本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将传播学的基本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及提供娱乐功能。施拉姆将二者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形成了更为严谨的系统。通过网络电视向大众进行信息传递的综艺节目《奇葩说》当然也具备了这些功能。《奇葩说》是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仅靠蔡康永、高晓松、马东,以及十八位“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便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拥趸。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该节目自2014年11月底上线以后,总点击量已经破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轻松破10亿大关,在百度沸点2015年度热搜榜单上,《奇葩说》所显示的影响力更是足以和《天天向上》、《中国好声音》等卫视栏目PK。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角度来浅析《奇葩说》引起收视率热潮的传播特点。 一、《奇葩说》的概况 《奇葩说第一季》是一档由马东工作室打造的中国说话达人秀节目,由马东主持,高晓松和蔡康永担任团长。该节目于2014年11月29日开播,主要是以辩论的形式来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奇葩说第二季》由马东、蔡康永、金星担任导师,节目于2015年6月26日播出。 《奇葩说》以奇葩之名为“奇葩”正名,在节目中,“一大波奇葩分子用奇葩方式传递奇葩观点”,每一位来到节目的选手都会用新奇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征服评委和嘉宾,导师也从社会层面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尽管《奇葩说》将“奇葩”们一网打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档肤浅低俗的节目,‘奇葩’并不孤独,他们会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也会有积极的人生思考。 二、《奇葩说》的传播特点 1、以“最会说话”的传播主体“马(马东)晓(高晓松)康(蔡康永)”作为嘉宾,可堪比国内一线电视台的主持阵容。三人以“奇葩”的姿态加入《奇葩说》更好地吸引了更多观众的青睐。 2、《奇葩说》除了娱乐外,传达的价值都是在探索年轻人的人生观和内心世界。每期节目都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通过利用数据的信息在知乎、天涯、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热门后台整合出热点话题,在人文、情感、生活、创业等领域选取观众关注最多的问题并发动网友参与话题投票。从以往的揣测观众口味逐步拓展为定制精准创意,从而制作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媒体自制内容。” 3、《奇葩说》除了线上线下的互动,多维立体沟通,还开启了弹幕互动的新时代,传统的线上互动包括节目、嘉宾以及选手微博、百度贴吧、爱奇艺节目主页等等。线下互动包括现场见面会、奇葩说节目的衍生品发售等。而弹幕互动新形势地融入,将吐槽推荐送至节目,成为节目另一大看点。 4、《奇葩说》一上线就语出惊人,“40岁以上人士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将节目的受众定位为90后,为了迎合这一主题,三位嘉宾分别用苏格兰长裙、白色袜子这一搞怪奇葩的穿衣风格吸引受众的眼球,开场前用世界杯、植物大战僵尸等形式套用。这档以娱乐作为外衣,用轻松表现严肃的脱口秀节目,无论是从节目制作、嘉宾阵容、话题内容还是大数据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电影《失恋33天》

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1141 张子昂32 传播社会学视野下的“电影” ——以《失恋33天》为例 ——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摘要: 2011年11月8日,为“光棍节”量身定做治愈系电影《失恋33天》,在几天内就创造了上亿的票房,打破了中国国产电影惨淡的局面。《失恋33天》是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编而成,没有大明星、没有时尚品牌也没有绚丽的特效,作为一部中小投资的电影如此爆红离不开对大众传播的研究。而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娱乐性传播,都具有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和麻醉精神三种功能。 关键字:大众传播传播社会学正功能负功能 正文: 在2011年的光棍节,一部名为《失恋33天》的都市爱情喜剧爆红,创下了中国国产中小投资电影中票房过亿最快的记录。击败了好莱坞大片《猩球崛起》、《惊天战神》和《铁甲钢拳》。这部电影走红跌破了众人的眼镜。让我们了解一下电影大致内容: 女主人公黄小仙是一个姿色平平、家境一般、从事高端婚庆策划的大龄白领。他有一个相恋7年的男友,剧情一开始以黄小仙在商场中看的男友与自己的闺蜜走在一起。他的工作伙伴王小贱是一个表面冷酷刻薄,其实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在他的帮助下黄小仙走出了失恋后的伤心、迷惘和无助等负面情绪。在这失恋后的日子里的经历,使黄小仙对生活、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大众传播具体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著名导演谢晋认为,研究受众最终是为了受众。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比较独特的商品,只有有顾客愿意消费才有电影电视的市场。而受众消费影视艺术的同时,电影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众的心理、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方面面。 下面从大众传播的正功能方面分析这部电影: 一、具有社会舆论导向功能 一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因为其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影响着受众的情感,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电影本身具有声音和画面要比单纯的说理性教育更具说服力。从而更容易树立一种舆论导向。《失恋33天》是一部爱情“治愈系”电影,本部电影以“失恋”为主题。失恋是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每一个人对失恋都有一种不同的感受,以失恋为主题更能引起大对数人思想上的共鸣。而电影本身是以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有一定的读者群。电影中的主人公黄小仙是一个没心没肺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在王小贱等人的帮助下很快走出了失恋的情感困境中。这无形之中树立了一种舆论导向,告诉着人们失恋其实并不可怕,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离不开谁,生活依旧要继续。感情较为脆弱的受众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二、具有娱乐功能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可以给受众提供一种休闲、放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可以使受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暂时脱离现实社会进入到导演安排的世界中为受众重新建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在电影《失恋33天》中,不乏一些经典的台词和幽默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 判断题:5个,10分 名词解释:5个,20分 简答题:6个,30分 论述题:1个,20分 考试内容: ☆1.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 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 (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 终于成为可能。 (2)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 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 答: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 a.主要内容: 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 ↓ ↓ ↓ ↓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 b.贡献: 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 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 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③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 能、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 (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 贡献: 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 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 (3)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 a.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 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 择性接触媒体) 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 响(“二级传播”)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内容摘要】在今天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同的电视节目会获得不同效果的传播影响,从电视收视率的高低上可以看出其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而《百家讲坛》从其开播到现在的十年间,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到现在的大红大紫,可谓跌宕起伏---诞生、发展、低谷、转型、突起、成功。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百家讲坛》,浅析其成功的原因。 【Abstract】In today's "mass media age", television, a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s media, has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spread, and different TV programs will get the spread of different effects from the impact, TV ratings can tell the spread on high effect and influence. While the CCTV lecture room from its premiere of ten years until now, from the initial unpopular to now bright red, it hit ups and downs - birth and development, slow, transformation, bumps, success.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 of communication analyzing the success of CCTV lecture room and spread influence. 【关键词】传播学《百家讲坛》电视传播 【Keywords】Communication 《Lecture Room》 Television Broadcast 《百家讲坛》在央视10 套科教频道播出,是典型的科教文化类电视节目。自2001 年开播以来,《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以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媒体为平台,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讲解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其主要内容,传播传统历史文化。节目引发了学习古典名著的热潮,并进而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学习热潮。在人们心中,《百家讲坛》早已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传播的权威电视平台,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也刺激了地方电视台效仿兴办专家讲坛类节目的热潮。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百家讲坛》,通过分析它的传播模式、主要受众、文化抉择和品牌形象建设,来浅析它从乏人问津到大红大紫的原因。 一、百家讲坛的概况 《百家讲坛》是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播出,其首播为上午12:45,重播为当晚22:40和次日早上6:40。后来,CCTV4增设了海外版,面向欧洲的首播时间为11:15,重播时间是当天22:10;面向亚洲的是16:15播出。 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