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2.2.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中图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2.2.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中图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2.2.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中图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2.2.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中图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2.2.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教案中图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⑴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⑵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板书设计:

一、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DNA

1、种类

RNA

2、功能

二、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中、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三、核酸的分子结构

四、生物的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DNA

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DNA

大多数病毒:DNA

非细胞生物

极少数病毒:RNA

八、教学程序

⑴DNA指纹是不是平时说的手指印?

⑵怎样知道DNA来自同一个人?

⑶DNA可以做身份证吗?

⑷DNA的中文全名是什么?

⑸核酸有几类?

⑹核酸存在于细胞的哪些部位?

教师归纳总结。

引言: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来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呢?

一、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观察1——2种材料,通过归纳总结,得出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特点。

⑴实验目的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特殊的染色剂对DNA、RNA的不同着色反应来探究DNA、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位置。

⑵实验原理分析

甲基绿+DNA→呈现绿色

吡罗红+RNA→呈现红色

两种染色剂不是单独使用,而是混合使用。

⑶几种液体在实验中的作用

0.9%NaCl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8%盐酸……①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

②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解

蒸馏水……①配制染色剂;②冲洗载玻片

二、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材P28——29相关问题。

⑴核酸的组成元素有哪些?

⑵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⑶核苷酸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⑷核苷酸分为几类?

⑸DNA和RNA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

⑹DNA和RNA有何不同?

⑺什么是遗传信息?

⑻核酸分子的多样性是如何体现的?

教师归纳:⑴核酸的分子结构层次。

⑵核苷酸组成示意图。

⑶DNA和RNA的比较。

真核生物:DNA

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DNA

大多数病毒:DNA

非细胞生物

极少数病毒:RNA

(三)总结 DNA

种类

RNA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功能:

分布:实验观察组成单位

DNA与RNA的区别

遗传信息的储存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2.2.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练习新

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x x·佛山高一检测)在电解质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阳离子和阴离子数目一定相等

B.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一定和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C.除阴、阳离子外,溶液中不会再有其他粒子

D.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一定很强

【答案】 B

2.(xx·福州高一检测)将以下4份溶液分别置于如图的装置中,其他条件相同时,灯泡最亮的是( )

A.100 mL 1 mol·L-1的盐酸

B.100 mL 2 mol·L-1的蔗糖溶液

C.100 mL 1 mol·L-1的醋酸溶液

D.30 mL 1 mol·L-1的CaCl2溶液

【答案】 D

3.(xx·三明高一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aCl2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大于KCl溶液的导电能力

B.固体KCl不导电,所以KCl是非电解质

C.在相同温度下,强酸溶液一定比弱酸溶液的导电性强

D.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导电性强

【解析】A项,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大小共同决定导电能力,Ca2+所带电荷虽大,但若K+的浓度远大于Ca2+时,KCl溶液的导电能力大于CaCl2溶液的导电能力;B项,KCl熔化或溶于水时能导电,是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与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有关,强酸溶液里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大,弱酸溶液里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C、D项错误。

【答案】 A

4.(xx·保定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导电性最差的是( )

A.0.6 mol·L-1的硫酸

B.0.1 mol·L-1的盐酸

C.熔融的NaCl

D.硝酸钾晶体

【解析】0.6 mol·L-1的硫酸中离子浓度大于0.1 mol·L-1的盐酸,故其导电能力大;熔融的NaCl可以导电,但硝酸钾晶体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

【答案】 D

5.(xx·攀枝花高一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水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和Cl-

B.AgCl难溶于水,但AgCl属于电解质

C.氨水能导电,故氨水属于电解质

D.硫酸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2SO4===2Na++S6++4O2-

【解析】电解质溶于水,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与通电无关,A错误;AgCl难溶于水,但AgCl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属于电解质,B正确;氨水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错误;硫酸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2SO4===2Na++SO2-4,D错误。

【答案】 B

6.(xx·信阳高一检测)下列各组均为两种化合物溶于水时电离出的离子,其中按照仅由酸、碱、盐依次电离的是( )

①Na+、OH-、SO2-4②H+、Cl-、SO2-4③Na+、K+、OH-④Na+、K+、NO-3

A.②③④B.②①④

C.②③① D.②①③

【解析】此题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概念。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只有H+,②符合要求;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只有OH-,③符合要求;盐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④符合要求,故A选项正确。

【答案】 A

7.(xx·邯郸高一检测)今有一种固体化合物X,X本身不导电,但熔化状态或溶于水中能够电离,下列关于该化合物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一定是电解质

B.X可能是非电解质

C.X只能是盐

D.X可以是任何化合物

【解析】既然熔化时该化合物可以导电,说明一定是电解质,A正确,B、D错误;X 为固体,则可能是盐,也可能是碱或金属氧化物,C错误。

【答案】 A

8.(xx·南昌高一检测)某100 mL溶液中含H2SO4 0.50 mol,加入下列物质,溶液导电性增强的是( )

A.0.50 mol Ba(OH)2

B.100 mL水

C.0.50 mol酒精

D.0.50 mol Na2SO4

【解析】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导电能力越大。A项,加入Ba(OH)2与H2SO4恰好完全反应生成BaSO4沉淀和H2O,离子浓度几乎为零,导电能力减小,错误;B 项,加入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导电能力减小,错误;C项,酒精属于非电解质,加入后导电能力变化不大,错误;D项,加入Na2SO4不发生反应,但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浓度都增大,导电能力增大,正确。

【答案】 D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导电性很差,所以水是非电解质

B.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电离

C.酸、碱和盐类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D.NaCl和HCl都是电解质,所以它们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

【解析】A项,水能电离出OH-与H+,所以水是电解质;C项,部分氧化物也属于电解质,如Na2O、CaO;D项,HCl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答案】 B

10.(xx·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期中)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

A.氯化镁固体 B.氯化钠溶液

C.液态氯化氢 D.熔融氢氧化钾

【解析】本题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导电,二是属于电解质。A项中氯化镁固体属于电解质,但固体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B项中氯化钠溶液能导电,但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C项中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11.(10分)(xx·广州高一检测)以下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几种物质:

①Cu②NaCl③NaHSO4④CO2⑤H2SO4⑥酒精⑦CaCO3⑧BaSO4⑨NaOH

请按下列分类标准回答问题。

(1)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

(2)能电离出H+的是_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

(3)属于碱的是________。

(4)难溶的盐是________。

【答案】(1)②③⑤⑦⑧⑨(2)③⑤⑤(3)⑨(4)⑦⑧

12.(10分)(xx·试题调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了解HCl、NaHSO4、NaHCO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分别测定了0.1 mol·L-1的HCl、NaHSO4、NaHCO3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HCl溶液中c(H+)=0.1 mol·L-1,NaHSO4溶液中c(H+)=0.1 mol·L-1,而NaHCO3溶液中H+的物

质的量浓度远远小于0.1 mol·L-1。

②取少量NaHSO4溶液于试管中,滴入BaCl2溶液有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③取少量NaH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1)请根据该小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分别写出HCl、NaHSO4、NaHCO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实验①、②、③可知溶液中HCl完全电离生成H+和Cl-,NaHSO4完全电离生成Na+、H+、SO2-4,NaHCO3溶液中H+很少,NaHCO3电离生成Na+和HCO-3。

【答案】(1)HCl===H++Cl-,NaHSO4===Na++H++SO2-4,NaHCO3===Na++HCO-3

(2)NaHSO4+BaCl2===NaCl+BaSO4↓+HCl

13.(10分)(xx·经典习题选萃)已知Ca(OH)2、CaCO3、Ca(HCO3)2都是电解质,根据测定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实验装置图,将实验现象填在下表空格中。

实验操作灯泡亮度变化

通入CO2以前

开始通入CO2时

恰好完全沉淀

沉淀完全后,继续通入过量的CO2

再通入CO2

【解析】通入CO2之前,澄清石灰水中有Ca2+和OH-,故灯泡亮;通入CO2时,由于发生CO2+Ca(OH)2===CaCO3↓+H2O,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所以灯泡变暗;继续通入CO2使Ca2+恰好完全沉淀时,液体就成为了水,导电性非常弱,灯泡熄灭;再通入CO2时发生反应CO2+H2O+CaCO3===Ca(HCO3)2,Ca(HCO3)2电离出Ca2+和HCO-3,离子浓度增大,故灯泡又变亮;CaCO3完全溶解后再继续通入CO2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不变,故灯泡的亮度也基本不变。

【答案】

实验操作灯泡亮度变化

通入CO2以前亮

开始通入CO2时由亮变暗

恰好完全沉淀熄灭

沉淀完全后,继续通入过量的CO2又变亮

再通入CO2明亮程度几乎不变

14.(10分)松花蛋于明朝初年问世,其腌制配方有多种,但主要配料为生石灰、纯碱和食盐。将一定比例的配料用水和黏土调成糊状,敷于蛋上,密封保存,数日后可食用。

(1)腌制松花蛋的配料用水调制时,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有(不考虑黏土中物质可能参与的反应)

(Fe)=6 mol/L (SO4)=9 mol/L

核酸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 2.3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核酸的种类及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学会观察DNA 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本节内容的重点放在细胞层面,让学生了解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核酸能成为遗传信息携带者的原因。这节内容也是今后学习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基因的本质一节的基础,在历年高考中也都进行不同程度的考查。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核酸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让学生对核酸有大概的了解后,再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2. 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所以对核酸组成及结构多样性的探究中,可引导学生类比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课本内容得出结论,这样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可以训练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3.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细菌、病毒、细胞的相关知识,在必修一第一章学习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所以在总结核酸在不同生物中的差异时,教师通过一些模式图直观地呈现出来后,再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功能以及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2)掌握核酸的结构和DNA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模型的构建,掌握核苷酸的结构及核苷酸是如何组成核酸的 (2)讨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理解核酸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具有重要作用。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DNA的多样性 五、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核酸的功能 ↓ 核酸是由什么组成的? 通过类比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得出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 分析核苷酸的组成 (组成元素、组成成分、五碳糖种类、碱基种类、核苷酸种类) ↓ 核苷酸是如何组成核酸的?(请学生将构建的核苷酸连接起来) ↓ 讨论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理解DNA为什么有多样性 ↓ 带领学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归纳出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 进行知识小结和练习巩固 六、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精品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虐,当时穷 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 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 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原子的构成。 归纳总结 1.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的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如氢原子。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12 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 (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 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高一化学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节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和常识。 3.理解电子云的描述和本质。 4.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能力目标: 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原子为什么显电中性? [板书]一、原子核 1。原子结构 质子: 1.6726×10-27kg 原子核 原子中子: 1.6748×10-27kg 电子: 1.6726×10-27kg/1836 注意: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近似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原子质量的 是: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1.6726×10-27kg 1.66×10-27kg 2.质量数 质子的相对质量= =1.007≈1 1.6748×10-27kg 1.66×10-27kg 中子的相对质量= =1.008≈1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A)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N = A – Z 练习:用A Z X表示原子: (1)求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 (2)求阳离子的中子数,A X n+共有x个电子,则N=

(3)求阴离子的中子数,A X n-共有x个电子,则N= (4)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12C16O2分子中, N= (5) 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n g A2-离子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 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请一位同学讲述宏观物体的运动的特征。 比较电子的运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带负电荷,质量很小。 (2)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高速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91,播放电子云形成的动画。 2.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可以想象为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 注意:(1)图中的每个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2)“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的一种形象化表示。 1.已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m kg,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n kg ,则铁的原子量是 2.以下有关电子云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电子云示意图的小黑点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 B 电子云示意图中的每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C 小黑点表示电子,黑点愈多核附近的电子就愈多 D 小黑点表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的轨道 第二课时 [复习]1。原子的结构。 2.电子云的概念及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对于多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要复杂一些,通常,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 层序数 1 2 3 4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根的结构与功能》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5)

根的结构与功能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重点) ②知道无土栽培的方法及发展前景.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 力. (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根的结构和功能”课件和提前一个月做好演示实验所需的材料(甲乙两组用玻 璃瓶培养的玉米苗、土壤浸出液、蒸馏水、载玻片、酒精灯等) 学生课前对本节的内容进行预习,准备演示实验的材料(红墨水、剪刀带叶的植物枝条,上 课前把带叶的枝条插入红墨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安 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温故知新: 学生说出准确、 规范的答案,必 要的要进行板 演. 一方面将复习 旧知常态化,强 化知识的识记 和落实,另一方 面衔接本节课 所要学得内容.

上图是根尖结构图,据图回答: (1)图中1是___________,2是___________,3是___________,4是___________. (2)根的生长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有关,前者具有很强的___________能力,增加了根细胞的数目;后者是根___________最快的部位. (3)细胞开始分化的部位是___________,其外观上的标志是具有大量的___________. (4)属于保护组织的是___________,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 ①没有植被的山坡学生欣赏图片 的同时展开讨 论: 生1:图一下大 雨时土会随着 雨水流走;图二 的 山坡几乎没有 什么变化. 以欣赏图片导 入,学生通过观 察图片,讨论有 关的问题,这样 既创设情景,使 学生产生疑问, 迅速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为 学生的探究学 习进行了铺垫. 又自然而然的 引入课题. 这 样设计还可以 培养学生热爱 大自然、保护环 境情感.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中“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是细胞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要求学生通过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的学习,认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理解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打基础。是在对前面“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物质出入细胞、物质代谢、生物膜系统等内容作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2)说出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 (3)说出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 2、能力目标: 认识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清楚细胞膜结构的功能特点。 三、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与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 2、细胞膜的功能: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 四、教学难点 1、细胞膜上脂质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2、细胞膜怎样进行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五、教学方法 讲解式教学法,融合直观教学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进行教学。 六、教学内容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的元素和化学组成,我们说了细胞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首先是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等;然后是微量元素,有Fe、Cu、Zn、B、Mn 、Mo等,其中讲到C是细胞最基本的元素;接下来讲的是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他们的统一性是说生物界中的元素在非生物界里都有,而非生物界中的元素在生物界里也都有,差异性是说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元素含量有很大的差异;最后我们将了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水、无机盐,有机化合物有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由化合物组成的细胞的结构和由结构决定的功能。说到细胞的结构,首先来看细胞的结构是什么,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其中一些还有细胞壁,比如,植物细胞。所以我们先讲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下面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课本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节的内容,然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细胞膜的元素和化合物组成是什么?2、细胞膜的结构是什么?3、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板书课题: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好的,时间差不多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刚才说的问题:1、细胞膜的元素和化合物组成是什么?2、细胞膜的结构是什么?3、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讲细胞膜的结构和工能。下面我们开始学习。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细胞膜的成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 2、学习目标: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人类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物体有大有小,而且它们总可以分解成更小的部分,那么人们到底能够将物质粉碎到多小的程度呢?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勤于思考的人们。 [活动与探究——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甲: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球体。 学生乙: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丙:原子像一个桃子。 [点拨转入]同学心中的原子,各式各样,各不相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终于通过实验验证了原子的存在。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科学原子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 成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将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努力探索,共同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活动与探究——体验科学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科学史实,合作探究原子的结构。汤姆森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进行科学研究,才有这个伟大的发现的呢? 课件展示汤姆森的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实验探究一汤姆森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特别是他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示意图如下: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讨论分析: 1、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你认为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 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原子结构》教案

教案 课题:第一节原子结构(2)授课班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复习和沿伸、动画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亲自动手书写,体会原理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 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 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考分预测 ·核酸的分子结构 ·DNA的结构与功能 ·RNA的分类与功能 一、核酸基本单位-核苷酸 (一)核苷酸元素组成 C、H、O、N、P(含量较多,相当恒定占9~10%) (二)核苷酸分子组成 核-核糖(戊糖) (三)核酸种类(DNA和RNA) 记忆:两种核酸有异同。腺胞鸟磷能共用;RNA中独含尿,DNA中仅含胸。 RNA所含碱基:AUCG。DNA所含碱基:ATCG。 二、DNA的结构与功能 (一)DNA碱基组成的规律: DNA分子中A与T摩尔数相等,C与G摩尔数相等,即 A=T,C≡G。所以A+G=T+C ,A/T=G/C 。 一级结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的序列) 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弹簧) 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电话线) (二)DNA的一级结构 1.概念:核苷酸在核酸长链上的排列顺序。由于核苷酸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所以也称为碱基序列。 2.化学键:酯键。 3.骨架:戊糖和磷酸。 4.最恒定的元素:P。

(三)DNA双螺旋结构(二级结构) ·氢键配对(A=T; G C)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右手螺旋。 ·螺旋直径为2.37nm,形成大沟及小沟。 ·相邻碱基螺距3.54nm,一圈10.5对碱基。 ·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 (四)DNA的高级(超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 ·真核生物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五)DNA的功能 1.DNA的基本功能是以基因的形式荷载遗传信息,并作为基因复制和转录的模板。它是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信息基础。 2.基因从结构上概念是指DNA分子中的特定区段,其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功能。 三、DNA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其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变性后①OD260增高(增色效应):对波长260nm的光吸收增强的现象。②黏度下降。③生物活性丧失。 2.DNA复性:变性DNA经退火恢复原状的过程称变性DNA的复性。伴随复性,DNA溶液紫外吸收减弱,称减色效应。 3.核酸的紫外线吸收:核酸分子的碱基含有共轭双键,在260nm波长处有最大紫外吸收,可以利用这

4360.济南初中生物八上《1第5节 根的结构与功能》word教案 (13)

根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结合对实物的观察,请你说出植物的根的形态特征。 ②描述根尖的结构,概述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重点、难点) ③探究根生长的部位,体验探究、观察、记录的方法与技巧; ④体会根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根尖结构的观察,学习培养幼根和观察根尖结构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组织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使用显微 镜观察植物组织的技能达到较高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情境激励、协作学习、归纳整理法,激趣促学,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前一周,让学生培育大豆或玉米种子使其生根并做好标记。课堂教学设计实验,观察根尖结构,从而牢固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根尖结构中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以及植物根是如何生长的对于根的生长过程除了做好探究过程,还要结合动画或者动态教具的教具的演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根尖的各个部分没有明确的界限,根的生长过程实际上是根尖各个部分演变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提前准备探究根长长的主要部位的实验。 教学环节 及时间安 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2钟我知道: 1.土壤中的生物有,, 。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有, ,,等。 3.土壤中最常见的处于正常生活状态的植物 学生回忆,给出准确、规范 的答案。 将复习旧 知常态化, 既可以为 以后的复 习打下基 础又能够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14 新人教版选修3

1.2.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2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2、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4、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5、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复习】元素周期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 【板书】二、元素周期律 【提问】思考回答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回答】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从+1~+7,最低化合价从-4~-1价,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讲解】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称为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内涵丰富多样,下面,我们来讨论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板书】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 1、原子半径 【讨论】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相反的因素:一是电子的能层数,另一个因素是核电荷数。这两个因素怎样影响原子半径? 【总结】电子的能层越多,电子之间的负电排斥将使原子的半径增大;而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引力也就越大,将使原子的半径缩小。这两个因素综合的结果使各种原子的半径发生周期性的递变。 【板书】影响因素:能层数、核电荷数。 【投影】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如图l—20所示。 【学与问】元素周期表中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周期表中的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这种趋势? 【回答】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相反的因素:一是电子的能层数,另一个是核电荷数。显然电子的能层数越大,电子间的负电排斥将使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而当电子能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也越大,将使原子半径缩小,所以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板书】2、电离能 【讲解】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上述表述中的“气态”“基态”“电中性”“失去一个电子”等都是保证“最低能量”的条件。 【板书】(1)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大纲要求】 一、掌握 1.核酸的化学组成和一级结构; 2. DNA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3.信使RNA的结构与功能、转运RNA的结构与功能、核蛋白体RNA的结构与功能; 4.核酸的紫外吸收、变性和复性及其应用。 二、熟悉 1.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2.DNA的变性、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 三、了解 1.核酸酶; 2.其他小分子RNA及RNA组学。 【重点及难点提要】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核酸的化学组成和一级结构、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信使RNA的结构与功能、转运RNA的结构与功能、核蛋白体RNA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DNA的变性、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 2.难点: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信使RNA的结构与功能、转运RNA的结构与功能和分子杂交。 二、教学内容概要 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线性多聚生物信息分子。分为DNA和RNA两大类。其化学组成见下表: DNA RNA 碱基 ①嘌呤碱 A、G A、G ②嘧啶碱 C、T C、U 戊糖β-D-2 脱氧核糖β-D-核糖 磷酸磷酸磷酸 碱基与戊糖通过糖苷键相连,形成核苷。核苷的磷酸酯为核苷酸。根据核苷酸分子的戊糖种类不同,核苷酸分为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前者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后者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酸分子中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多聚核苷酸链,是核酸的基本结构。多聚核苷酸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为核酸的一级结构。多聚核苷酸链的两端分别称为3′末端与5′末端。 DNA的二级结构即双螺旋结构的特点:⑴两条链走向相反,反向平行,为右手螺旋结构;⑵脱氧核糖和磷酸在双螺旋外侧,碱基在内侧;⑶两链通过氢键相连,必须A与T、G与C配对形成氢键,称为碱基互补。⑷大(深)沟,小(浅)沟。⑸螺旋一周包含10个bp,碱基平面间的距离为0.34nm,螺旋为3.4nm,螺旋直径2nm;⑹氢键及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其稳定性。DNA的基本功能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并作为基因复制和转录的模板。mRNA分子中有密码子,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真核生物的mRNA 一级结构特点:5′末端“帽”,3′末端“尾”。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作为转运氨基酸的载体,其一级结构特点:含有较多的稀有碱基,3′-CCA-OH,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结构。rRNA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装配机”。 细胞的不同部位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种类小分子RNA,统称为非mRNA小RNA(snmRNAs),对细胞中snmRNA 种类、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称为RNA组学。具有催化作用的某些小RNA称为核酶。 碱基、核苷、核苷酸及核酸在260nm处有最大吸收峰。加热可使DNA双链间氢键断裂,变为单链称为DNA变性。DNA变性时,OD260增高。OD260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相应温度为DNA解链温度(Tm)。DNA的Tm 与其G和C含量所占比例相关。变性DNA在一定条件下,两链间重新形成氢键而复性。不同来源单链核酸

生物七年级上册《植物根的生长》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2、能力方面:(1)学会观察幼苗的根毛和根尖的纵切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熟 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方面:(1)通过学习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向学生渗透生 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通过根尖的生长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课题的重点。因为:植物体的根是由胚根发育成的,根尖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根尖的功能。只有理解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根的吸收功能,为根如何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学习打嫣良好的基础。 2、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是本课题的难点,因为:根尖的永久切片的材料比较薄,观察根尖的分区比较困难。 3、根尖生长与根的生长关系是本课题的又一个难点,因为:根尖的生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动态的发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而学生在理解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联系的,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发展变化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教具准备: 课前一周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长,课上展示实验结果,汇报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课外小组的同学完成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每天观察,做好记录。

教师:1、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实验录像; 2、用Flash制作展示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CAI课件。 教学过程: 引言:你播下的种子都萌发成幼苗了吗?一株小小的幼苗是怎样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第一部分: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实验 首先由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此实验设计的方案、实验的过程,并把探究的过程通过录像展示:取一只试管,把吸水纸围在试管的内壁上,取几粒菜豆种子,放在吸水纸与试管壁之间,管内注入清水,使吸水纸的一部分及种于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放在温暖的地方,等幼苗长到一定长度时,选择其中的三株幼根长的比较直的幼苗,(A株切去根尖,B株不做任何处理,C株幼苗,用毛笔分别在根上画上4条等距离的横线)A株切去根尖,几天后发现,被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B株不做任何处理,幼根却伸得很长。C株幼苗,用毛笔分别在根上画上4条等距离的横线,几天后,会观察到横线的距离不相等了,而且越靠近根尖的地方,横线的距离越大。(各小组将探究结果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此时生物课外小组的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教师引导全班的其他同学对其中一些不清楚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根是靠根尖向前生长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对有特色的创意,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观察根尖的结构的实验 学生先通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以及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再指导学生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具体方法是:取长5 cm左右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从根尖的中央纵切成之部分,将剖面向上,分别放在载玻片上,并加入一滴碘液,然后将另一片载玻片放在上面,这时教师先做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用拇指轻轻按压,使半个根尖变扁,然后轻轻将上面的载玻片拿去,加上水,盖上盖玻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根尖4部分的细胞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并能清楚地看到各部分之间是逐步变化的。由于临时装片材料厚,对单个细胞的结构特点看不大清楚,再利用根尖的永久装片进行交替的观察,使学生较快地、准确地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根冠细胞较大,排列疏松;分生区的细胞较小,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分生区以上的细胞逐渐伸长;再向上逐步过渡到有根毛的成熟区)。 第三部分:探究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电子云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教学目标】 了解电子云、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重点难点】 电子云、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教学过程】 一、引言: 01.20世纪初,丹麦科学家玻尔把原子类比为太阳系,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认为核外电子像行星绕着太阳运行那样绕着原子核运动,玻尔还因此于191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然而在后来的十年里,玻尔的行星模型却被彻底否定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02.那是因为电子是一种质量极小的微观粒子,电子在核外的运动速度又接近光速,因此电子的运动和光一样,具有波粒二相性。此时,不可能像描述宏观物体那样,确定一定状态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何处。而只能用统计的方法,确定它在原子中某一区域内出现的概率。 03.就以最简单的原子氢原子为例,这种概率统计的结果如何?有 何规律? 二、指导阅读: 01.假想给电子拍照,然后把照片叠加在一起得到电子云图像(右图)。 02.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即为电子云轮廓图,该 轮廓图即为原子轨道。

03.s能级的原子轨道和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分别如下,由此可见:s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球形的,p电子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每个p能级的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 三、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图: 01.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你已经了解了哪几个方面? 02.写出原子序数为3-10的电子排布式,到此,你能解释下列电子排布图吗? 03.阅读:泡利原理、洪特规则、电子自旋。 四、小结: 01.描述电子运动状态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02.构造原理解决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其余问题靠什么解决的?

03.可见,学习原子结构的方法如何? 五、课后作业: 01.图1和图2分别表示1s电子的概率分布和原子轨道。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图1中的每个小黑点表示1个电子 B.图2表示1s电子只能在球体内出现 C.图2表明1s轨道呈圆形,有无数对称轴 D.图1中的小黑点表示某一时刻,电子在核外所处的位置 02.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该能级原子轨道数的二倍,其理论依据是()A.构造原理B.泡利原理 C.洪特规则 D.能量最低原理 03.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时,总是()A.优先单独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B.优先单独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反 C.自由配对,优先占据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D.自由配对,优先占据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反 04.基态原子的4s能级中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共有()A.1种 B.2种C.3种 D.8种 0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基态硅原子的是() A B C D

4349.济南初中生物八上《1第5节 根的结构与功能》word教案 (2)

根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知道芽的着生位置和发育结果,并说出芽的类型。(理解) 2、通过展示卷心菜的纵切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枝芽的基本结构,并掌握发育过程。(重点难点) 3、概述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辩证关系,学生联系生活列举顶端优势在生产中的应用。(重点)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件,描述木本植物茎的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 通过卷心菜纵切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环境对生物结构的影响,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 卷心菜纵切、红墨水浸泡的枝条、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春天,百花盛开,柳树发芽,(展示图片)那么各种花和叶子由什么发育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芽的结构和类型。 【自主学习】 过渡:为什么有的芽发育成花有的芽发育成叶子?首相我们来看一下芽的类型 师:阅读课本第29页第二、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在课本标出并理解好) 1、按照芽的着生位置的不同,可以把芽分为哪几种类型?什么是顶芽?什么是侧芽? 2、按照将来发育结果的不同,可以把芽分为哪几种类型? 3、枝芽、花芽、混合芽将来分别发育成什么? 生:

1、按着生位置的 不同,芽分为探点一芽的类型 顶芽侧芽着生在主干或侧 枝顶端的芽。 着生在主干或侧枝 侧面的叶腋处。一、自主学习 师:展示顶芽侧芽图片 顶芽侧芽 按照着生位置 生:按照芽发育的结果分 2、按芽发育结果的 不同,芽分为枝芽花芽混合芽发育成茎和叶 发育成花 发育成叶和花 师:展示枝芽花芽混合芽图片

枝 芽混合芽 花 芽 桃花梨花 探点二芽的结构与发育 过渡:我们知道了芽的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探究芽的结构与发育 由于现在的季节植物的枝芽结构不是很清晰,不便观察,因此我们以卷心菜的纵切为模型,来认识枝芽各部分的结构,虽然卷心菜不是一个枝芽,但是它的纵切面和枝芽的纵切非常的相像。 师:(实物展示台展示卷心菜的纵切),大家对照课本30页“枝芽结构模式图”,认识枝芽的结构 师:哪位同学结合卷心菜的切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枝芽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纵切面可以观察到中间是一个轴,顶端有一个突起,周围还似有突起、轴的侧面,生有小叶子样的结构,并且越往顶端越小…… 师:下面我们将枝芽的各部分予以科学命名,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介绍枝芽的各部分结构? 生:结合多媒体,指出枝芽各部分结构 1 2 3 4 5生长点叶原基幼叶 芽轴 芽原基 师:请结合刚才的阅读将枝芽发育成的枝条各部分对应起来生:小组合作分析枝芽的各部分结构将来会发育成的结果

3教学设计-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在课程结构上紧承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而继续介绍生物大分子,又在课程内容上呼应遺传分子基础部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医学生物化学的一节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学生打好生物化学框架的基石,具有十分重更的意义。有了前面蛋白质的学习经历,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生物大分子的一个逻辑及思路,所以本节内容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引导讲解为辅,学生围绕本课題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核酸的种类。 (2)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难点 对比核酸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使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采取引导式思维探究的方法:由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退,以核酸的探究为主线,带着问题小组讨论,观察分析,综合归纳。通过观察,发现回题,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又要思考如何解决回题,培养自主学习的欲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语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科学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在一堂课上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试到探索性学习的乐趣呢,我的教学过程是如下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DNA鉴定技术找回失踪要婴儿的新闻导入核酸内容,并以问题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1、DNA是什么? 2、为什么DNA能比较精确地定位一个入的身份? 3、核酸有哪些种类? 有什么功能? (二)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1.归纳总结 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重要的作用。 2.思维探究,突破重难点 (1)实验视频,了解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①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甲基绿+DNA→呈现绿色 吡罗红+RNA→呈现红色 两种染色剂不是单独使用,而是混合使用 ②几种液体在实验中的作用 0.9%NaCI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8%盐酸…….①改变细胞等的通透性 ②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解 蒸馏水……..①配制染色剂②冲洗载玻片 ③操作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丽泽中学张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 找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 生的空间想象力,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想 象、敢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 因为学生缺乏粒子的观点,在第三单元学习水的组成时,借助水电解的微观解释图片或动画,从感性上可能会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 本课题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以及观察物质的独特视角,即通过宏观物质研究其元素组成和微观结构,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为认同“物质是可分的” 辩证观点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对原子的理解是实心球体,对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带电量和电性主要靠记忆,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教学过程】

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不但打开了原子的 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十分复杂。科学实验 证明在原子中心还有一个原子核。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 呢? 学习兴趣 【播放动画】动画部分内容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球体,一些粒子围绕球体在高速旋转运动。 通过观看动画,加深对原子结构的了解。 【讲述】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相比,相 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原子核比原子的体积又小 得多,若把原子比成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 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 空间里作高速运动。(原子核的体积约占原子体积的几万亿 分之一) 想象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原子(电中性) 核外电子(-) 【讲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是整个原子的质量,原子核虽 小,但还可以再分。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 就是利用了原子核裂变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那么原子核又 是怎样构成的呢??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 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其中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如: 碳原子 【讲解】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 电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板书】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 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讲解】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 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投影】表4-2 几种原子的构成【提问】1、是否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 序号之间有何关系? 3、中子数与质子数一定相等吗? 4、为何原子不显电性?讨论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板书】原子组成中的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