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等汇总

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等汇总

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等汇总
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等汇总

名词解释:

1、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2、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

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不能开展,受教育者不能得到有效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失去了对象,没有媒介,教育活动无法实现。所以教育是以上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4、教育:

(填空)广义的教育指有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5、教育学:(单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五步教学法:杜威,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7、教学四段论:赫尔巴特,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8、席勒教学五段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9、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0、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1、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和总方向。

12、个人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泰勒、马斯洛、萨特

13、社会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14、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15、智育:指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6、素质教育: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7、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18、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各项规定的总称。

19、国民教育制度:广义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20、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21、教育行政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是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22、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办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23、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人物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24、校园文化:指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校园精神文化是核心内容。

25、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在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26、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教师,狭义上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书育人是根本任务。

27、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28、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9、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学生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0、年龄特征: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31、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32、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33、校本课程: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4、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35、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36、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指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7、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8、教科书: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传授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39、课程实施: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计划付诸

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效果的必要和基本途径。

40、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4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42、教学原则:是根据对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43、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44、讲授法:是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45、谈话法: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只是、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也叫问答法。

46、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47、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教具,演示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直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8、练习法: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49、实验法: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50、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51、思想品德:即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52、德育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53、德育原则:指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知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54、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55、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6、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57、教学具有教育性: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58、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59、陶冶教育法:是利用或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融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60、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61、班集体: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62、班主任: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

骨干力量。

63、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

64、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知活动。

65、定性研究:质化研究,是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66、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

67、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要的宏观变革。

68、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69、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7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71、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72、注意的广度:主义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73、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的特性。

74、注意的分配: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75、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7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77、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78、空间知觉: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79、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时间关系的反映。

80、运动知觉:是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81、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位移所引发的知觉。

82、似动知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83、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84、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85、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取决于该刺激的强度,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和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会对这种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影响。

86、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习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87、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88、有以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9、知觉的选择性: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90、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91、知觉的整体性:是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92、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93、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94、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95、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

96、系列位置效应: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97、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98、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99、直觉动作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100、具体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

101、抽象逻辑思维:词语逻辑思维,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102、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方式。

103、判断:是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104、推理: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

105、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

106、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7、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08、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109、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110、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1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11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11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极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14、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15、双趋冲突: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选择其一的心理状态。

116、双避冲突: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

117、趋避冲突:指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118、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发生的冲突。119、意志的自觉性: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

120、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121、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122、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123、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124、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125、智力: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以思维力为核心。

126、智力的三维结构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

127、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128、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129、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30、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31、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132、性格: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33、人生全程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

134、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5、同化: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136、顺应: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137、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13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概念。

139、观点采择能力:指儿童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且具有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也就是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140、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41、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习者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142、合作学习: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143、经典条件作用: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

144、联结--试误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145、准备率: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146、练习率: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分为应用率和失用率。

147、效果率: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148、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有机体作出的行为与随后出现的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该行为发生的概率。

149、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使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150、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151、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

152、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153、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154、消退:条件刺激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155、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156、程序教学:把各门学科知识按其内在逻辑顺序分解,使学习由浅入深,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顺利掌握所有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157、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158、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159、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160、知识: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61、知识表征: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162、符号学习: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163、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164、命题学习: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165、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166、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

167、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168、规则学习:原理学习,是对自然界中定律、定理的学习。通过发现式学习和接受学习169、变式:是促进概括化最有效的方法,变式练习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170、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71、操作技能: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172、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173、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174、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175、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76、精加工策略: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77、组织策略: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178、生成性学习:要训练学生对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179、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180、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181、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182、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183、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并相应的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

184、学习迁移: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85、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

186、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187、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188、问题解决的算法策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189、启发式策略: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90、定势即心向: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191、功能固着: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

192、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193、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生活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194、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195、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196、内部学习动机: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197、外部学习动机: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

198、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某种活动的动机。

199、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

200、认知内驱力: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201、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202、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辈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20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动机水平和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204、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05、习得性无力感:无力感,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206、创设问题情境: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

207、归因: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208、角色: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特定身份和与之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209、角色期待: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210、教师角色的认同:指个体亲身体验并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用以控制和衡

量自己的行为。

211、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212、教学归因: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和推测,这种解释和推测所获得的观念必然会影响其自身的教学行为。

213、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革马利翁效应。

214、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215、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过程。216、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217、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218、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219、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指政党、国家和社会团体制定的有关教育政策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

220、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221、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222、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23、教育法律救济: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224、教师申诉制度: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225、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即学生申诉制度,指受教育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226、教育司法:又称教育法适用,一般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教育法律、法规处理案件的诉讼活动。

227、教育行政复议:指教育行政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做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该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活动。

简答题:

1、简述学习教育学的作用: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2、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相结合。

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3、简述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4、简述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的特征:

1、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2、教育具有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往往合二为一,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

3、教育具有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女无权接受教育。

4、教育具有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5、教育具有刻板性,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6、教育具有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5、论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6、论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7、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规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地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

8、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他们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第一: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同时教育目的也属于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属于手段性范畴。

第二: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或者说,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

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第三: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第四: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因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中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9、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10、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11、教育功能的演变历程:

1 、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2、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3、现代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

4、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1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2、教育的经济功能(通过培养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通过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等功能)

13、论述如何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

教育创新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

具体指: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教师素质和要求,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14、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西欧,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我国是由单到分支型。

15、简述校长负责制的特点:

上级机关领导,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16、简述校园文化特征:

1,互动性,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

2,渗透性,存在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情感中

3、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

17、论述学校的基本性质:

1、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有社会属性,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主要是人类社会已经创造的文明财富,学校教育目的是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2、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教育职能,教育人员,活动内容和形式,评价方式,专门的经费支持)

3、具有民族性,(学校的工作,从教师的聘任到知识选择到师生交往的方式,都必然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4、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引起学校变革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也包括学校内部因素,卓越的教育者应根据人和社会的的发展要求,推动并有效地领导学校变革)。

18、论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9、教师劳动的特点:

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

20、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1、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二,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

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敏锐观察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能力,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运用教育机智的能力,教学监控反思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课程开发与教育科研能力)四,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22、校长的地位和作用: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主持和执行学校管理职能的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主要领导者,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拥有决策权,指挥权,并在其职权范围内享有校内人事调整权和工作调配权。作用表现在,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环境方面,管理方面。

23、小学生的学习规律:

一、小学生学习动机规律;(1,为了好分数,得到奖励或表扬而学习,2,为了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者为集体争光而学习,3,为了个人前途而学习,4,为了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二、小学生学习兴趣规律;(1,容易激发起来,很难维持稳定,兴趣容易受教师影响,2,兴趣广泛,难以集中,3,容易产生偏科思想,4,和教材难度有关。)

三、小学生学习态度规律;(1,对待学习活动,知识。作业,评分的态度。)

24、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身心发展有规律,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这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5、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六方面权利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科研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获得报酬权,按劳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

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培训进修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六方面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6、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教育法第四十二条五项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四条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7、论述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

三、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28、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现实关系:课程与教学从产生时便不可分割,课程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课程指教什么的问题,教学指怎么教的问题,他们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理论关系:1、大教学论,认为教学包含课程,课程是教学的组成部分。2、大课程论,认为课程包含教学,教学是课程的组成部分。3、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是相对独立的,4、整合论,课程与教学有机整合成一门新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29、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有哪些?

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5、此外还需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时间、场所和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并需要从学校周围的研究所、大学等教育科研机构和社区组织中获得资源支持。

30、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31、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31、编写教科书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

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3、理论与实践统一,

4、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5、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32、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1、教师是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实施的主导

2、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互为保障

3、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课程资源共享

33、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必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34、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重要途径。

教学通过协调学生知识、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能够激励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可以使学生高效地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在现代教学中,要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其次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5、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6、备课及其意义和要求: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的意义: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备课的要求:一,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二,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37、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结构紧凑,

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效果好。

38、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1、内容应符合新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

2、分量适当,难易适度,经努力可独立完成;

3、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

4、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5、认真并及时批改作业,反馈。

39、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意义: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教学情况,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情况,使家长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学生进步,同时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学业成绩检查的要求: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原则;内容应力求全面,既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又能反映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方法要灵活多样。

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遵守评定标准;明确学生学习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鼓励学生创新,不仅要看答案,更要看思路,重视知识的创造性。

40、教学过程的结构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4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4、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相结合的规律

4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学习间接经验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二是只强调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忽略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的倾向。应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43、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深刻全面地掌握知识。(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言语直观)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正确使用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重视运用言语直观;3,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4,运用感知规律,加强直观效果。

44、启发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4,发扬教学民主。

45、巩固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46、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教师的教要有系统性;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4,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47、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宋朱熹,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4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内涵及其贯彻要求:

1、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49、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50、讲授法:是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讲解讲读讲演,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优点: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并且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的教学效果。

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要组织学生听讲;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51、谈话法: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只是、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也叫问答法。

52、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53、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教具,演示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直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4、练习法: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55、实验法: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56、范例教学论:瓦根舍因德国教育心理学家,范例教学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

该教学理论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教学中,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和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而成。

57、最优化教学理论:巴班斯基,苏联教育家,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最优化理论中的“最优”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1,效果标准,2,时间标准。他将教学过程最优化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

58、有效教学理论:

涵义: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有效教学的特点: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的发展2、关注教育教学效益3、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5、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59、德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60、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1、小学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小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62、简述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1、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63、论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4、论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开展社区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65、班集体的特征,优秀班集体标准: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3、共同的生活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4、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5、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66、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1、班集体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指班级组建之初,班级成员互不认识,每位同学只是按照课表进入同一教室上课或根据班主任统一安排参与共同活动而已,同学彼此之间处于相互观察状态,共同对班主任依赖较强,班级工作由班主任主持。

2、班集体巩固其的合作群体阶段:这一时期的班级学生在经历初始阶段的共同生活学习之后,彼此熟悉,并产生了一定的人际关系,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也形成了各种小团体或小交际圈。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重要时期。

3、班集体成熟的集体阶段:这一阶段的班级已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班级已经形成了坚强的核心,班干部已有了独立主持班务工作的能力,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

67、班主任概念: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68、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2、班主任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3、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69、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70、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业余生活,建立学生档案,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个别教育工作,班会活动的组织,偶发事件的处理。班主任工作的方法灵活多样,学会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7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级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4、班主任是学校班级间互相联系的纽带,

5、同时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

72、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德育管理、学习管理、文体活动管理、常规管理。

73、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74、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解决策略: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75、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对班级群体和班级个体的了解和研究,是做好各项班级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班级教育过程中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

2、了解和研究班级群体的主要内容:班级成员的基本构成,班级群体的学业状况、班级群体的发展状况和班级日常行为表现。

3、了解和研究班级个体的主要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社会关系、学生的学业和品德状况和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状况。

76、简述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背景的现场化,

2、多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5、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77、简述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1、教育优先,完善教育体系,2、大力革新教育体制,

3、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德育,

4、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5、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

78、论述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5、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79、心理现象的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又分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分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80、教师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81、论述心理学研究的任务:1、确定心理事实,2、揭示心理规律,3、揭示心理机制,4、揭示心理本质。

82、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重视对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83、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主张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构造主义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而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等心理学领域及其他不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84、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强调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反对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

85、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86、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个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87、个性心理的差异: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两个方面。

88、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出内外因素的干扰。

89、简述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见,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90、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能力:1、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条件,激发创造需要;

2、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3、鼓励学生的独创行为;

4、培养创造性个性。

91、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

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

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92、结合实例谈谈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实物、模像、言语直观)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识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93、试述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94、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95、论述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2,干扰说,3,压抑(动机)说,4,(提取失败说)

96、试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7、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思想和世界观等。

97、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

98、试述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5、开设具体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1、头脑风暴法,2、直觉思维训练,3、发散思维训练,4、推测与假设训练,5、自我设计训练。

99、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00、怎样利用注意规律组织好教学工作: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101、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10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103、影响注意广度,范围的因素有: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当时的知觉任务,

3、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

104、影响注意稳定的因素有: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105、注意分配的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都以熟练。

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模拟试题答案

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1.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设计学习过程时,着重利用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 )答案:系统方法 2. 下面对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教育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 3. 对于教育技术相关术语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答案:教育技术就是媒体技术 二教学设计过程 1. “最优化”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最优化即是( )答案:给定条件下努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2. 下面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教学设计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不用总结性评价3.下面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定要运用信息技术,结合网络资源开展教学 三演示文稿的制作 1. 可以使用()下拉菜单中的“背景”命令改变幻灯片的背景答案: 格式 2. PowerPoint中,应用设计模板时,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答案:模板的内容要到导入之后才能看见 3. 幻灯片间的动画效果,通过“幻灯片放映”菜单的()命令设置. 答案:幻灯片切换 模块2后测 1. 美国AECT’94定义明确指出了教学技术研究的对象是( ) 答案: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 2. 根据你对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 答案: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涵义是一样的,只是用不同的名词来表述而已 3. 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列不恰当的说法是()答案: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正面的二教学设计过程 1.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的分析通常称为() 答案:学习需要分析 2.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 ) 答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 科拉克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五个环节是() 答案: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三演示文稿的制作 1. 在PowerPoint中, 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需要用哪个菜单中的命令?( ) 答案:“幻灯片放映”菜单 2. 在PowerPoint中的哪种视图方式下,可以将所有制作的演示幻灯片以页的形式显示() 答案: 幻灯片浏览视图 3. 如果要在当前的幻灯片中插入声音文件,应该使用菜单中的( )命令 答案:【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 模块3前测 1. 对于媒体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答案:教学媒体又可称为教学资源 2. 对于教学媒体,一般不需具备下列哪个要素() 3. 教学游戏机属于( ) 答案:交互媒体 二媒体素材加工方法 1. 对图像进行处理时,经常使用的工具软件是( ) 答案:PHOTOSHOP 2. 关于矢量图与位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放大位图格式图像时会产生失真,缩放矢量图格式图像时不会引起失真 3. 下列图像文件格式中,可能有动画效果的图像格式是()答案:.gif 三信息资源的获取 1. 你在网上查询《锄禾》的相关教学资源后,想将名为“锄禾”的网页保存,以便再次浏览,下面哪一种做法行不通?() 答案:用“文件”菜单中的“保存”命令把它以txt格式存在在硬盘中 2. Yahoo网站属于()答案:目录搜索引擎 3. 在搜索文件时,你需要将相关资料下载保存到电脑,下面的下载方法不正确的是() 答案:利用Google输入关键字 四教育信息资源的评价及合理利用 1. 对于教育信息资源的评价,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答案:评价教学资源是否应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 2. 教学时会遇到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答案:网上发表的文章不属于文献资料,可以做一定的修改,为自己所使用 3.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网络信息资源() 答案:电子邮件系统 模块3后测 1. 教学媒体具有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这体现了它的什么特性?( ) 答案:呈现力 2. 下面的教学媒体中,( )常用于个别指导教学 答案:计算机教学系统 3. 下列有关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体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答案: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体的概念有交叉,有时候可以互换 二媒体素材加工方法 1. 关于媒体使用与其它辅助教学手段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答案: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媒体素材,并能实现虚拟实验的各种操作,使得挂图、实物、实验等传统的教学手段没有了用处 2. 在你收集到的资源中有下列四个文件,不属于音频的是( ) 答案:教育技术.bmp 3. HyperSnap-DX软件中,捕捉选定矩形区域的命令是() 答案:Region 三信息资源的获取 1. 在你收集到的资源中有下列四个文件,哪一个文件既可呈现音频也可呈现视频( ) 答案:.avi 2. 搜集教学资源应遵循一些原则,你认为可以不考虑的因素是()答案:教学资源需要是数字格式 3. 在将某视频材料下载到硬盘后,发现所下载的材料无法播放,下面哪个选项不可能是原因( ) 答案:可能网络断开,可以检查网络连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名 词解释汇总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1、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讲授法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方式。 3、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是将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课表分科轮流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课的类型:简称课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有单一课和综合课。 5、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6、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学理论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和程序。 41、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际行动、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42、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自觉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43、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的教育方法。 44、五爱教育: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45、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46、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它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47、班集体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在认识、情感、意志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班级共同心理气氛的提高与发展,对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重要作用。 48、班风:就是班级比较稳定而持久的作风,是道德面貌、行为态度的集中表现。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共七套)

范文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 1/ 8

拟试题及答案(共七套) 2020 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共七套) 2020 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5 个小题;共 10 个空;每空 2 分;共 20 分。 3/ 8

七天背完《教育学》知识点 教师考编

七天背完教育学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4、教育起源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 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解释 1.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景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3.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4.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规定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6.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 7.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8.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9.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0.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1.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的统一综合。 12.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2016年教师招聘教育综合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016年教育综合考试试题及分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的是() A.家长批评孩子 B.感受美好的自然环境 C.新生儿吸吮母乳 D.参加画展 2.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娜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专家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儿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中国科学家获奖理由是成功的从中草药中提取了()并广泛应用于疟疾治疗 A.青篙素 B.青霉素 C.青蒿素 D.红蒿素 3.下列关于教育要素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育金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B..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已较为职责的人有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者。 C.学习者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D.教育形态的多样化是由于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结合而造成的 4.创造性思维特点不包括()

A.流畅性 B .适应性 C.灵活性 D.独创性 5.1951年。我国颁布的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正式确立班主任制。规定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工作,道德行为。生活管理,课外活动等,并取代之前的()。A.级任导师 B.级任教师 C.班任导师 D.班任教师 6.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A.道德信念的形成 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 C.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D.价值内化 7.下列关于封建社会教育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官学与私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类型。 B.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中国以四书五经为主欧洲以七艺,骑士七技为主。 C.鲜明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征。 D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已经从分离走相结合 8.”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最早出自(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中庸》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笔记整理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初级) 笔记整理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1、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3、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全套)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 习提纲(全套)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2.《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3.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6.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 学制,沿用至今。 7.中国早在四千多年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8.西周就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10.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11.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12.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13.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14.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5.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6.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17.古希腊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其城邦国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则成为两类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 统治阶级和谐教育 斯巴达,军事< 雅典,民族政治< 军事教育政治家培养 18.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20.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2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22.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24.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5.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 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6.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27.教育是研究教员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28.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

教师考试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 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4.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5.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精细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7.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9 教学测量:借助于学业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 10 晕轮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影响到对论文题目的评价。 1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自我修养的过程;二是通过修养活动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12.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3.分科课程:亦称“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科学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学科教学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这种课程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是最早的学科课程。近代学校的学科课程是文艺复兴后逐步形成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共三套)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 答案(共三套)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的教育》,其作者是()A.柏拉图B.昆体良C.夸美纽斯D.苏格拉底 2,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教育论》B.《教育漫话》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3.“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A.洛克 B.杜威C.斯宾塞D.夸美纽斯 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课堂教学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D.现场教学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戌癸丑学制 6.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A.社会本位论思想B.个人本位论思想C.社会效益论思想D.教

育无目的论思想 7.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B.社会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制度D.民族文化传统 8.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有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A.历史性B.阶级性C.永恒性D.继承性 9.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 A.基本规律B.基本方法C.基本途径D.基本要求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个别辅导D.布置作业 11.“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对应()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12.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哪个环节? ()A.开端B.中间C.终端D.外部 13.识记过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是()A.暂时遗忘B.永久遗忘C.干扰遗忘D.逆向遗忘 14.“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是() A.知觉B.嗅觉C.嗅觉适应D.嗅觉感受性 15.下列哪个选项是影响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 () A.线条透视B.空气透视C.运动视差D.视轴辐合 16.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紧张性与集中性D.紧

教育技术水平考试题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教学人员初级(小学语文)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基本知识 第1题(单选题)下列有关信息化教育的叙述中,阐述合理的是( )。 A.信息化教育中对教学资源的搜集只通过网络来实现 B.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具有相同的内涵 C.信息化教育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 D.信息化教育中教学设计的主要教学模式为讲授/辅导型 答案:C 第2题(单选题)学习需要分析是前端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学习需要”指的是( )。 A.教师的差距与需要 B.学生的学习需要 C.教学过程的需要 D.教学手段的需要 答案:B 第一部分教案设计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方案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你对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然后由你来补充完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学方案。 [前端分析] 第3题(单选题)学习者分析是前端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有关学习者分析的叙述中,阐述合理的是:( )。 A.学习者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 B.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具有相同的学习者一般特征 C.学习者分析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没有任何影响 D.分析学习着急初始能力之后将学习起点确定为高端的水平 答案:A 第4题(单选题)在前端分析阶段,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掌握学生的知识技能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学生目前的知识能力水平尚未达到本课时学习的基本要求时,从教育技术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预防措施是( )。 A.跳过知识点和技能学习,直接进入本课时的教学

B.先强化知识点和技能学习,然后进入本课时的教学 C.在黑板上列出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然后对照着进入本课时的教学 D.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上课期间展示,然后进入本课时的教学 答案:B 第5题(单选题)确定学习目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为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回答下表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方案设计 课题名称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 科目 语文 年级 小学三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秋天的美好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文中带有艺术化的语言 2.发挥想象力,描述自己对课文语言理解的意境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09—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二) 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D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C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D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B )。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p; C.怀特海p;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C )。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1.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2.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15.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16.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17.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8.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19.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的。 20.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

(完整版)天津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含六个部分)

天津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资料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5、教育起源于劳动 (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 (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 践。 13、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 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NTET)” 信息技术试卷(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NTET)” 信息技术试卷 第1题(单选题)根据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结合您的教学实践,以下关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说法,正确的是()(3分) A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中并没有开展信息技术课,我们发展中国家开展信息技术课成本太大,可以考虑取消 B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是可以融入到其他课程中,比如文字处理可以和语文课结合,电脑绘画也可以和美术课整合,因此没有必要在中小学中开展单独开信息技术课 C 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其实是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前者是以学习信息技术为主,后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的工具来学习其他的课程 D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任务是帮助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以便于其他学科开展信息技术整合 第2题(多选题)经过系统学习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之后,您准备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您认为下面这些建议中可以采纳的是()(3分) A 可以考虑如何将图像、视频以及可供学生使用的教学课件等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B 可以考虑如何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C 可以考虑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堂管理,使得课堂活动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 D 可以考虑如何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评价,尽量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公平性 E 可以考虑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一部分教案设计(31分) 在进行“插入表格“一课的教案设计时,应进行学习者和教学环境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3题(单选题)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学习理论,目前学习理论中对于教学设计影响很大的理论体系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根据您对于这三种学习理论的理解,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3分) A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近期提出的,有许多学者都支持这种理论学说,因此在教学中要全面贯彻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打印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辞、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是(教区学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