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第3节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1)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第3节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1)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第3节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1)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第3节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1)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第3节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1)

1.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改革侵犯了贵族保守势力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②用严刑酷法推行变法,引起一些群众的反对。

③秦孝公病死,失去靠山。

(2)惨死:被杀,遭车裂,诛灭九族。

2.秦法未变

(1)原因

①变法已深入人心。

②秦惠文王及后继者顺应时代潮流。

(2)表现

①坚持赐爵原则。

②广设郡,并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③充实和完善秦律。

④继续执行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深度点拨]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2)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指导思想,采取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

(3)法律一经制订就坚决执行。

(4)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

教材整理2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盛

1.表现

(1)军事上:形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2)经济上: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富强之国。

(3)政治上:瓦解了分封制,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强化了中央集权。

2.意义

(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统一了东方六国。

(2)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度点拨] 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运动?

(1)从结果看:①商鞅虽死,秦法犹存。②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2)从背景看: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迎合了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3)从影响看:①除旧布新,推动了社会进步。②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③对秦国乃至历史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材整理3 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1.使秦国成为封建时代具有法治性质的社会。

2.实行的许多制度,不仅为后来秦国历代帝王所继承,而且为整个封建社会前期所沿用,影响深远。

(1)史料一是从哪些角度看待商鞅变法的?商鞅变法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矛盾?

【提示】角度:史料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积极影响。矛盾: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

(2)史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弊病:法律过于严酷。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要注意民众的可接受程度。

【史论拓展】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

2.消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变法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

(2)对后世而言

①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峻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

②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焚烧诗书造成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

劣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古代史》改编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规范解答】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归纳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残伤民以峻刑”和材料二中的信息“人(指奴隶主贵族)说惠王”进行作答。

【答案】(1)思想:法家思想。作用:对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

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与压迫。

1.商鞅之死是悲惨的,造成他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保护

B.商鞅变法不符合秦国发展的需要

C.商鞅本人刚愎自用得罪了众人

D.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解析】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他们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答案】D

2.人民网天津视窗曾报道,商鞅死于“五牛分尸”,而非五马分尸。商鞅变法中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推行制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D.焚烧诗书

【解析】题干商鞅之死说明了秦国法律的严酷。A项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项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D项是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故选B项。

【答案】B

3.毛泽东在批《二十四史》时说:“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富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利国富民”的作用( )

A.连坐法统治人民

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建立制

D.废井田,开阡陌

【解析】“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利国富民”奠定了基础。

【答案】D

4.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

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

【解析】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长期与戎狄为伍,有利于秦国形成强悍民俗,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但单方面军事优势并不能确保秦国脱颖而出,排除B项;秦国利用“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六国力量和扩展自身势力,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秦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内政改革阻力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局面。由此可见,各国对旧制度变革的程度对其发展有很大影响。

【答案】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

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从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

【解析】第(1)问,回答商鞅变法打击旧贵族利益的创新措施。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秦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角度回答。

【答案】(1)创新:建立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

制。(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2)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

影响: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答法家思想的成功实践亦可)

学业分层测评(六)

(建议用时:35分钟)

[学业达标]

1.《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该“人”挑拨惠王与商鞅之间的关系,意在反对变法,因此他应该代表没落贵族的势力。

【答案】A

2.“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影响深远B.体恤百姓

C.改革彻底D.法令严酷

【解析】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潮流,他本人虽下场凄惨,但他变法的措施在秦国

得以继续推行下去,影响深远。

【答案】A

3.(2016·西城高二检测)战国时期“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冲击的制度是( )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

C.井田制D.世卿世禄制

【解析】禅让制属于夏朝以前实行的制度,故A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属于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战功大小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井田制属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与授军功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属于贵族享受特权制度,军功授爵冲击了贵族的特权,故D 项正确。

【答案】D

4.(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检测)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由此统一度量衡。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 )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

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

【解析】材料中“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未体现重农抑商的思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地方赋税的缴纳和消除地方割据,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故B、C、D三项正确。

【答案】A

5.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说明( ) A.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

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的归为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解析】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各方面走上正轨,再加上政策的连续性,促进了秦国的长期强盛。

【答案】C

6.(2016·成都高二检测)《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①体现的是商鞅立法,没有明显夸大,故排除A项;②是商鞅为打破变法阻碍而采取的措施,故排除B项;

③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④符合史实,没有夸大成分,故排除D项。

【答案】C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该说法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解析】第(1)问,关键词是“公平与公正”,主要体现了打破贵族的特权,其方式结合变法的过程总结。第(2)问,注意材料中的核心词“法”,出发点体现在材料二最后一句“是一国皆善也”,通过分析其含义回答即可。

【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商鞅变法知识梳理

商鞅变法 【知识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代背景 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表现 (1)经济上 铁农具和农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进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井田制瓦解、大量私田出现和土地买卖;新的剥削关系和租佃制度的出现;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地主(旧奴隶主转化而来和勤劳致富的平民)、农民(由奴隶和平民转化而来)。(2)政治上 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世卿世禄、封邑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需要打破。 (3)军事上 战争更加频繁,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4)文化上 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发生变革。(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 2、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 3、战国时期 (1)背景 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获得发展。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表现 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齐国、赵国、韩国等也陆续实现改革。 三、秦国商鞅变法 (1)背景 不利形势: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初步改革成效不大。 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受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历史机遇: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力量削弱;中原人士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进行改革。 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重用。 (2)措施 1、经济(以农求富)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3: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检测(二)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答案』C 『解析』井田制的瓦解,动摇了西周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瓦解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统治。 2.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诸侯争霸的冲击 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 C.百家争鸣的冲击 D.变法改革的冲击 『答案』A 『解析』诸侯争霸直接破坏了原有的礼乐秩序,使以宗法制为主要纽带的分封制趋于瓦解。 3.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当时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国家的收入,但客观效果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同时也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其中④比较难理解,易漏选。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最本质不同在于() A.出现的根本原因 B.代表的阶级利益 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本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

秋时期各国改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5.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对人民宽刑薄赋 D.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不法其故”“不循其理”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家反对因循守旧,主张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 6.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 ①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②自耕农阶层的要求③奴隶主阶级的要求④商人阶层的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废井田,开阡陌”使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对土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得到了认可,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答案』D 『解析』秦国人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加强了人们的防范心理。因此,D项符合题目要求。 8.商鞅变法推行的“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 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使军功地主进入统治集团行列,这就客观上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学案 川教版

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 【宏观把握】:军事对秦国 变法的前夕(背景)内容政治影响 经济对历史发展 ★创设情境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总体特征: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提高了生产力,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加深,阶级壮大 3、军事(主观动力):需要“富国强兵” 4、思想:出现了的局面,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根本原因: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的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一、商鞅变法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秦国国情: 3、商鞅个人: 角色体验:变法前的诉求: A新兴地主阶级: B农民: C军士: D旧贵族: E国君: 二、主要措施与内容: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宗旨是。 商鞅变法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矛盾?

填表: 三、历史作用: 1、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A:对秦国: B: 对历史发展: 四、成功原因: 改革成败依据 五、特点: 措施 作用 政治方 面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废分封,行县制 经济方 面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废井田,开阡陌 统一度量衡 风俗方面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项目 组名 任 务 要 求 历史 小说组 以变法前夕的秦国为背景,编写一个小故事。 必须包含变法前夕秦国简况和入秦前商鞅的情况。字数在300—500字。 变法 筹备组 为秦国撰写一份变法公告 阐明变法时机的成熟。字数在100—200字。 法律 颁布组 为商鞅变法的内容拟一份草案 让秦国百姓(同学)以最快的速度清楚变法的内容。字数和形式不限。 社会 评论组 代表秦国社会不同阶层,发表对变法的看法或感受。 结合变法具体措施来发表看法。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 析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2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 嬴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为政在秦国历史 上的作用。 29.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 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 华。谬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 而贪者,举以为收拏 (官奴婢)。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宜贵戚多怒望者.……五月而秦孝公 卒,太于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 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请指出材料一中所谈到的商鞅变法中两个重要措施,并谈 谈它们对后世历史发展的重大影晌。 (2)据材料二,导致商鞅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 认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 善,利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单卑爵秩等级,各 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 所芬华。 一一《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 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 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 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 日后统一天下莫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 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你 如何评价?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商鞅变法》

自主复习 一、背景 (一)历史大环境: 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经济:(1)发展,(2)瓦解,(3)确立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4)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总结:中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趋向统一)2、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二)秦国小环境: 1、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BC4世纪初秦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5)、(6)学说、(7)精神 3、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 4、主观因素:(8)雄心、商鞅来秦 二、措施、性质、特点: 1、措施:经济:为田(9);(10),(11);统一度量衡。 军事:(12),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13)。 政治:普遍推行(14);建立户籍制度,制定(15);制定秦律。 文化:(16)而明法令。习俗:改革(17)。 2、性质:(18)。 3、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19)”和“(20)”。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三、历史作用 积极影响:①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 A.加速井田制瓦解 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学业分层测评4秦国的崛起人民版选修1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2 商鞅变法 学业分层 测评4 秦国的崛起 人民版选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 A .旧贵族 B .商人 C .新兴地主 D .农民 【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提到让有劳有功之人获得食禄,征召四方之士,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对士大夫群体的重视。它反映了西周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打击了传统的以世袭世禄制为主的旧贵族,故A 项正确,B 、C 、D 三项错误。 【答案】 A 2.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授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表明商鞅变法( ) A .要取消贵族特权 B .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 C .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 D .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 【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的措施,它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即由世卿世禄制转向军功爵制,故选C 项。 【答案】 C 3.(2016·成都高三摸底)阅读下面材料: 《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商君治秦,一法令至行”① ,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②。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③,兵革大强,诸侯畏惧④ 。”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①体现的是商鞅立法,没有明显夸大,故排除A 项;结合史实可知,②是商鞅为打破变法阻碍采取的措施,故排除B 项;结合史实可知,③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故选C 项;结合史实可知,④符合史实,没有夸大成分,故排除D 项。 【答案】 C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 A.铁农具 B.牛的使用 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D.商业的繁荣 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宜传法家思想 B.以法治国 C.富国强兵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9.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 A.中央集权制 B.土地私有制 C.赋税制度 D.郡县制 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行县制 D.连坐法 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请回答13~20题。 13.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 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 B.官制改革的性质 C.监察制度的性质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 14.当时秦国出现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主要是由于() A.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改革社会风俗 15.商鞅变法中儒家思想的地位() A.独尊的地位 B.禁止 C.与法家思想同等艰要 D.任其发展 16.商鞅曾对社会风俗进行改革,其中规定实行的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凡一户之中有两个儿子到立户年龄必须分开,并对其限制的措施是() A.加倍征收土地税 B.加倍征收户口税 C.加倍付劳役 D.加倍征收农业税 17.商鞅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的两个统治者是 A.秦穆公和秦献公 B.秦献公和秦孝公 C.秦穆公和秦惠文王 D.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18.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变法使社会生产关系得以改变 B.秦国的社会风俗有所改变 C.确认的制度有许多影响后世 D.奴隶制的残余荡然无存 19.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 明()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0.读下图回答: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播之事,虽毋会符,行殹”。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1.秦国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其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变法?(15分) 22、(2010年12月山西四校高三联考43题)(15分) 材料一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

高二历史选修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春秋战国概念: (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 (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1)表现: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②兴修水利: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④荒地开垦: 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途径:变革 (4)措施: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 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对于商鞅变法,相信我们大家都知道,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大家的高中历史的学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商鞅变法的资料,供大家查看参考。? ?内容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对社会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

历史趣闻春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之商鞅立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春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之商鞅立木 导语:齐威王时,有实力的大国是:齐、楚、魏、赵、韩、燕、秦,称为战国七雄。前面的大国公推齐威王为霸主;秦国在西部,比较落后。公元前361 齐威王时,有实力的大国是:齐、楚、魏、赵、韩、燕、秦,称为战国七雄。前面的大国公推齐威王为霸主;秦国在西部,比较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想向中原伸展势力。他先下了一道搜罗人才的命令:“不论是本国人或外来客,谁能叫秦国富强就能得到重用。”卫国有个名叫卫鞅(yāng)的人跑来对秦孝公说:“国家要富,必须注重农业;国家要强,必须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朝廷才有威信,改革就容易了。”秦孝公觉得有理,就叫他计划改革制度。可是,不少贵族大臣反对。过了两年多,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卫鞅做左庶长的官儿,改革制度全由他拿主意。 公元前359年,卫鞅起草了一道改革法令。秦孝公看了,点头说好。卫鞅怕老百姓不信,先叫人在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出了一个命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赏他十两金子。”看热闹的人很多,就是不相信这道命令。 卫鞅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加到五十两。有个发傻劲的人说:“我扛去!”他拔起那根竖着的木头,一口气儿扛到了北门。大伙儿好像看耍猴儿似的跟在后头瞧热闹。卫鞅立刻叫人赏了他五十两金子,表扬他相信朝廷的命令。这件事一下子传遍都城。不久,全国的人都知道了。 接着,卫鞅就公布了改革的第一步法令。大致的内容有:每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应当告发。不告发的和罪人同样有罪,告发的有功。居民必须领取居民凭证,没有凭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 一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商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磕睡。商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商鞅,商鞅要求再见孝公。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商鞅。孝公对商鞅讲述的富国强兵之道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商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孝公对尧舜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给秦孝公提出的建议。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分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一4-分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的问题。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 A.社会经济的变化 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思想文化的变化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 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在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 A.废除井田制 B.建立户籍制 C.推行县制 D.统一度量衡 解析:选C 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度 解析:选D 因为秦实行“什伍连坐”,所以人际关系比较淡薄,怕被连累;因为实行“告奸制度”,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好生分”。 5.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一)

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一) 家庭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制度,通过对它的解剖,可以透析出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道德等各种复杂关系。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形成的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人们未曾深刻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商鞅变法前秦的家庭形态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西周、春秋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史称“胙之土而命之氏”①,“致邑立宗”②。荀子说:“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左传》隐公八年、哀公四年。 ②《左传》隐公八年、袁公四年。 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①可见只有得氏者才为宗,只有领主贵族才能立宗庙,并按宗法结成宗族组织。社会下层即广大“持手而食”的劳动者,则不得立宗庙,因而不行宗法。他们只有“亲昵”与“分亲”家庭,但并不按宗法结成宗族集团。所以说周

之宗法实即贵族的“氏族”组织法。 周之宗族组织有三个层次:宗一一族(氏)一一家长制大家庭。按宗法结成的宗族组织,与父家长制大家庭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父家长是宗族下的大家长,他有大家庭。宗族长及大家长奴役着众多子弟、宗族成员以及非血缘的私属家庭。宗族的一切权位(包括宗族长权、政治权、经济权等)由宗子继承。宗子对全族成员除了具有强烈的支配权之外,也当然负有收养义务,能否收族也就成为宗子权能否存在与贯彻的根据。宗统与君统的继统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②故严辨妻妾、嫡庶便成为宗法之要事。于宗族内分别出大宗、小宗系统,为的是使小宗服从大宗,以确立贵族内部严格的等级秩序,并进而巩固其宗族的统治权位。由上述看来,并非所有的血缘亲属关系皆可归之于宗法。宗法制自有其特定的内涵。它的基础是领主世禄制,它的核心乃在于宗子法。“致邑立宗”,一语道破了宗法的要害。邑是宗的依托,无其邑则无其宗,亡其宗也便失其邑。不论哪一级贵族,既得一邑土,也就自成一宗(族)了。 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外壳之中。未来历史发展的轨迹便是大家破灭,个体小家独立而成为支配社会的主体结构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苟子·礼论》。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练习 川教版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练习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 B.重农抑商 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统一货币、度量衡 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 、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6.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③农业产量的提高④人口的大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 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 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从历史上看,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六辅渠 D.白渠 二、填空题 1、战国时期,____ ①____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公元前356年,_____ ①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课题:商鞅变法 【学习目标】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变法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评价商鞅变法。【重点难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评价。 【自主学习】 一、知识梳理

1、军功爵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这样,利于增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打击了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从而树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什伍、连坐制度:什伍为一种户籍制度及军队的一种基层编制,将全国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什,以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凡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国家后备兵源,战时为兵,闲时务农。连坐,即株连政策。就是规定什伍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必须告发,否则连坐。连坐不仅实行于乡里,还实行于军队中,士兵作战时,五人一伍,登记在册,若一人逃跑其他四人都受到惩罚。 3、开阡陌封疆:即废除旧的井田制的阡陌封疆。阡陌是井田中间的纵横道路,封疆是指各级贵族所占有的井田的界限。阡陌、封疆的保留,意味着土地国有制的存在。开阡陌封疆,则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4、商鞅变法的特点 ①变法核心内容是“重农”和“法治”。②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③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6、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异同比较 同:(1)政治:都涉及等级划分,部分废除政治特权,如梭轮改革政治上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打击了贵族特权。 (2)影响:都加强了政权,有利于政治稳固和经济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异:(1)目的:梭伦改革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秦的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政治:梭伦建立民主机构,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参政的民主权利。而商鞅变法强化中央集权,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3)经济:梭伦改革积极发展工商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而商鞅变法则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推动农耕经济发展。 (4)影响: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创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为人类提供了民主借鉴;而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和国家统一,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课堂检测】 1.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2.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 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主张④历史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4.“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5.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将四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2)能力和方法: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1,商鞅变法的内容2,商鞅变法的评价 二。难点:1,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2,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编排历史短剧 教学方法:问题法,情境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公元前356年,秦国的一位大臣在秦国都城的南门放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宣布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从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到“十金”的奖赏。搬一根木头不是什么难事,可是能到如此高的奖赏,老百姓觉得太奇怪,不知其中有什么名堂,都不敢去搬动木头,见此状况,这位大臣就提高了奖励规格,说:那就赏50金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这位大臣立即兑现奖励。通过这件事,秦国人相信这位大臣是个讲信用,说话算数的人。同学们你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学生回答)。 (师)对,他就是商鞅。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一场改变社会性的大变革。历史上称这变革为商鞅变法,大家想知道变法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回答)(师)好,今天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那动人心魄的改革年代。 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第一个问题:秦孝公求贤(点图) 大家先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2)此时秦国的社会状况如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复习题川教版

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 【复习目标】 1、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自主学习】 见改革背诵讲义 【典型例题】 1.(2012年江苏历史)(10分)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3分)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3分) 2.(2014年江苏历史)(10分)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3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