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 历史的画卷

第9课 历史的画卷

第9课 历史的画卷
第9课 历史的画卷

第9课历史的画卷

——外国历史画、宗教画

教材分析

本科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内容为欧洲历史画、宗教画。理论家们把历史画看作是最重要的绘画题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是艺术家们追求艺术表现的重要领域,并让它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很重要、很直观的文化遗产。使它承载着人类凝重的历史,教材分别以“记录历史,宗教故事、历史故事,对现实的记录,庄严与华丽的证明”四个小标题作了方向性的指引。

历史画的题材往往是主题性的,内容独特,意义重大。其本身常常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欣赏中要借此挖掘思想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画的更多知识,相关的绘画表现形式,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要利用多方面的资源,以“理性入手,感性提升”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提高鉴赏历史画、宗教画的能力。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2-3 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历史画、宗教画的欣赏方法,从记录历史,宗教故事、历史故事两部分内容的经典名作中获得审美享受。

第二课时: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从对现实的记录,庄严与华丽的证明两部分的经典名作中,理解历史画欣赏的表现形式、语言、风格,并能深入具体地了解、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外国历史画的概况,对其作用、创作方法、自身发展、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技能目标:体验和发现外国历史画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

社会、历史价值。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画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具体的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想象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尊重、理解和接纳人类的文化遗产。

创新目标:通过欣赏与评述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讨论、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外国历史、宗教绘画作品的概况及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和画家在作品中倾注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历史画、宗教画相关图片及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作课件用于课堂交流。

四、历史画的赏析方法和要点

1. 了解历史史实。

2. 探讨绘画技巧。

3. 感悟画家情感。

教学过程和方法

■记录历史

示例作品:《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

1. 基本信息:《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是“黑绘风格”的代表作。“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 世纪初,止于公元前5 世纪。它是利用其他颜色的点染,在烧成后陶土红赭色底子上显出黑色的图案。其形象有如剪影,外部轮廓十分突出,细部用线表现,是强烈的大效果与微妙的细节处理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装饰醒目且耐人寻味的境界。雅典是盛产这种优美而“时髦”的陶瓶的艺术中心。

2. 历史史实:此瓶画所描绘的题材,已经不是东方纹样,而是荷马史诗中提到的两个英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在出征特洛伊途中遇到风暴,在帐篷里玩骰子的情节。两位英雄盔甲不解,长矛依肩却兴致勃勃地玩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3. 绘画技巧:绘画形式没有完全摆脱埃及艺术的影响。这两个人仍旧严格地用侧面像表现,眼睛看起来还仿佛是正面。但是身体已经不再是埃及样式了,手和臂也没有那么生硬。最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已经敢于只画出阿喀琉斯左手的一小部分,把其余部分隐藏到肩膀的后面。

4. 画家情感:古风时期的希腊画家开始信赖自己的眼睛从特定的角度观察到情况,特别是绘画中敢于运用短缩法来表现特定的视觉感受。整个画面极富装饰情趣。

5. 教法建议:感悟欣赏,让学生了解埃及的正面律。

示例作品:《伊苏之战》

1. 基本信息:伊苏之战(镶嵌壁画)雕塑、石刻,作者比洛克申,系希腊伊苏之战壁画的摹本,此画高约248 厘米,长约517 厘米。

2. 历史史实:公元前333 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与波斯王大流士三世进行了一次关键性激战,地点在西里西亚( 即在小亚细亚) 的伊苏城附近。这次战役在马其顿方面,动用军队仅3~4 万人,而波斯的军队则超过12 万人。亚历山大善于用兵,地势也有利,结果波斯军队损兵折将,伤其大半,一时溃不成军,大流士竟从战场上只身逃脱,他的家眷也尽皆被俘。

3. 绘画技巧:构图庞大,人物众多,激烈的战争场面处理得非常细致:右侧是溃败的波斯军,大流士三世见到大势已去,急命车夫催赶战车,仓惶逃跑,脸上露出慌张的神色。画的左侧,因受岁月侵蚀,部分马赛克已经剥落,图像不清。那里刻画了亚历山大及其骑兵们的威武雄姿,马其顿身披甲胄,率先闯入波斯军阵,正用长矛往大流士方向直刺过去,其余军士直奔溃军方向,力图杀尽敌人。

4. 画家情感:战斗双方的胜负局势已跃然画上,戏剧性的冲突与对立构成了全画的基调。

5. 教法建议:仔细观察画面,画中有许多生动的细节:负伤倒下的马,踢腿溃跑的脱缰之马,骑士的长矛,马其顿王的脸容,背景的战场气氛组成了画面的节奏美,画家表现激烈战争场面的技巧炉火纯青。

■宗教故事、历史故事

示例作品:《最后的晚餐》

1. 基本信息: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

2. 历史史实: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

3. 绘画技巧: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户里,通过窗户,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发生的中心。

4. 画家情感:此画体现画家的人文主义精神。

5. 教法建议:社会学式鉴赏。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示例作品:《圣母像》

1. 基本信息: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的画以“秀美”著称,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

2. 历史史实:拉斐尔借助宗教主题表现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以颂扬人性中的至善、至美。

3. 绘画技巧:画面中的人物画得令人赞叹不已,圣母侧头俯视着两个孩子,她的表情使人难以忘怀。拉斐尔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最后形成了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

的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4. 画家情感: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其非凡的天才。他的一

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5. 教法建议:合作学习,共同感悟和探讨拉斐尔圣母像的秀美、圆润、柔

和的风格。示例作品:《亚历山大的胜利》

1. 基本信息: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菲,德国画家。

2. 历史史实: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在亚历山大东征之战中,马其顿王

亚历山大的军队(4 万名步兵,7000 名骑兵) 与波斯王科多曼·大流士三世的军

队主力( 约8万名步兵,近15000名骑兵,200辆战车,15只战象) 在高加米拉

进行了一场决定性会战。

3. 绘画技巧:阿尔特多菲尔是德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大师之一。其画以线

条准确和色彩丰富著称。在这幅《亚历山大的胜利》之前,没有任何历史绘画试

图描绘出这种看起来无限数量的士兵。

4. 画家情感:阿尔特多菲尔在这幅画中表现出的天才并不仅限于对细节的

和谐组合,更突出的是其画面布局的宏大。

5. 教法建议:引导学生了解阿尔特多菲在这幅画中表现的“全球疆界”:画

家引领我们的视线穿越整个地中海地区!画面中央是东地中海和塞浦路斯;越过

狭长的地峡是红海;红海右侧是埃及和尼罗河,尼罗河三角洲被准确的描绘为7 块;左侧是波斯湾;而高耸的山峰下是巴比伦塔。

■对现实的记录

示例作品:《自由领导人民》

1. 基本信息:布面油画,尺寸:325 厘米×260厘米,1830 年创作,现藏

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2. 历史史实:《自由领导人民》这件作品直接取材于法国的1830 年七月革命。

3. 绘画技巧:主体人物(即赤裸着上身、左手握枪、右手高举三色旗的自

由女神)作为画面中心的女神,处在稳定的三角构图的制高点。她手中的旗帜色

彩是画面最鲜艳夺目的色彩。身体的比例也比画面中的其他人物大一些。开阔的

空间衬托出自由女神丰硕的身躯,这也和画前部密集杂乱的人群形成了对比。

4. 画家情感:《自由领导人民》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是对现实斗争的歌颂。

5. 教法建议:引导学生理解摄影不可替代绘画,画家有意地突出中间的几个主要人物,同时削弱其他人物的对比效果。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

示例作品:《梅杜萨之筏》

1. 基本信息:希里柯 ( 法国),尺寸:491厘米×716 厘米,布面油画,藏于巴黎卢浮宫。

2. 历史史实:1816 年7 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 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船长却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

3. 绘画技巧:在画面上,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成为画面的中心,展现出木筏在海上飘荡的情景。有的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体陷入沉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成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角形。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而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形成对立的紧张气氛。

4. 画家情感:画家用了18个月的时间来描绘这幅力作。尽管这一事件已经过去许久,但当人们站在画作前,似乎又看到了汹涌的海浪,又看到了士兵们孤立无援的境况。

5. 教法建议:画面不是在四平八稳地叙述,而是通过匠心独具的布局和触目惊心的描绘,强烈地刺激了观赏者的情感。

示例作品:《1808 年5 月3 日夜间的枪杀》

1. 基本信息:戈雅(1746-1828),戈雅是西方美术史上开拓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是18 世纪至19 世纪西班牙最伟大、最爱国的画家。

2. 历史史实:1808年5月法军进入马德里,对抗法的西班牙人民大肆屠杀,戈雅在目睹了爱国的游击队员们夜间被行刑的惨状后,开始谴责法国人。

3. 绘画技巧:画家用马德里的夜景作为刑场的背景。在一道坡墙前,一个身穿白衣黄裤的西班牙青年,全身被照亮如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等待着被枪杀,一些人萎缩着身子躲避着,另一些人则已倒在血泊之中。起义者大无畏的

态度,法军不敢直视的内心怯弱,正义和非正义形成强烈对比。

4. 画家情感:《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一画,堪称是美术史上抗议民族压迫,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作品之一。表现了画家对正义惨遭蹂躏,而愚昧与丑恶得势的愤慨之情。

■庄严与华丽的证明

示例作品:《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1. 基本信息:达维特(1748-1825)是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油画,现藏巴黎卢浮宫。

2. 历史史实:画家真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

3. 绘画技巧:这幅画不愧是达维特一生的精心之作,它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素描造型与色彩写生的卓越才能: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古典主义绘画的严正性达到如此境地,这在画家中可谓无以复加了。

4. 画家情感:这幅巨制中,达维特对拿破仑的歌功颂德,也已达到了顶点。达维特的艺术气质是与法国中小资产阶级在大革命时期表现出来的锐气密切相关的,它是启蒙学派的理想王国的理想在艺术上的表现。

5. 教法建议:《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一共画了两幅,一幅现存卢浮宫,一幅现存凡尔赛宫。两幅一模一样,唯一的差别是在画面中某一女眷的着装色彩上。凡尔赛宫那幅着白纱,另一幅着红纱。

参考案例

一、导入

放映电影片段《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之七—海神怪录》,引出课题。

二、新授

在照相术发明以前,人们想将一件历史事件进行图像的描述,那就只有借助画家手中的画笔了。

(一)欣赏感悟

多媒体放映《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

1. 观察(画面内容)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在出征特洛伊途中遇到风暴,在帐篷里玩骰子的情节。两位英雄盔甲不解,长矛依肩却兴致勃勃地玩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2. 讲解(历史史实)荷马史诗中提到的两个英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在出征特洛伊的途中。

3. 分析(艺术特色)绘画形式没有完全摆脱埃及艺术的影响。这两个人仍旧严格地用侧面像表现,眼睛看起来还仿佛是正面像。画家已经敢于只画出阿喀琉斯左手的一小部分,把其余部分隐藏到肩膀的后面。

多媒体放映《伊苏之战》

1. 观察(画面内容)负伤倒下的马,踢腿溃跑的脱缰之马,骑士的长矛,马其顿王的脸容,背景的战场气氛组成了画面的节奏美。

2. 讲解(历史史实)公元前333 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与波斯王大流士三世进行了一次关键性的激战,地点在西里西亚( 即在小亚细亚) 的伊苏城附近。

3. 分析(艺术特色)构图庞大,人物众多,激烈的战争场面处理得非常细致。

(二)发展探究

1. 什么是历史画?(以历史为题材的绘画,西方美术史中还包括宗教和神话故事为题材的画。)

2. 历史画从哪些方面进行欣赏?

多媒体放映《最后的晚餐》

1. 观察(画面内容)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

2. 讲解(历史史实)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

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

3. 分析(艺术特色)构思巧妙,透视严谨,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

体面关系,引人入胜。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

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4. 思考交流

①根据收集资料,交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达·芬奇其人其画。

②仔细观察画面,举例说明画家刻画了十二个门徒的哪些人物性格?是怎样

表现他们的性格的?

③画家采用了哪些手法来突出画面的主要人物耶酥的?

5. 欣赏:不同版本的《最后的晚餐》,体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独

到之处。

多媒体放映《最后的审判》

1. 观察(画面内容)全画以耶稣为视觉中心,形成一个视觉左右对称均衡

和谐的章法,人物的组合动势构成旋涡形,犹如暴风卷起的人群。

2. 讲解(历史史实)是《圣经》的传统题材,在所有的教堂里几乎都有这

个主题的壁画。它是宣传人死后,行善升天,作恶入地的因果报应。

3. 分析(艺术特色)画面采用了水平线与垂直线交叉的复杂结构。周而复

始的活动,上升与坠落,联结着整个人群活动的审判者基督这一中心人物。

4. 思考交流

①放映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分组讨论米开朗基罗绘画的艺术特色。

②放映拉斐尔的《圣母像》系列,分组讨论拉斐尔绘画的艺术特色。

(三)深入研究

多媒体放映《亚历山大的胜利》《勃鲁达的投降》。

思考交流:

1. 根据收集资料,分组讨论交流这两幅画的历史史实、画面内容、艺术特色。

2. 《亚历山大的胜利》是宏大战争场面,研究画家是怎样通过构图达到这

3. 比较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同样是众多人物的安排,两幅画在构图上有何不同特点?(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明确的有限空间界限概念相反,阿尔特多菲在这里试图描绘出一种“全球疆界”)

4. 《勃鲁达的投降》这幅画上,既没有画胜利者的凯旋,也没有画失败者的猥琐,为什么?

5. 《勃鲁达的投降》猜猜画中的人物是谁?你能说出这幅描绘投降画面的背景吗?你是怎样来辨别胜败双方?说说当时双方人物的动作与神态。

(四)课后拓展

与祭祀有着密切关系的宗教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都是大书特书的,但是与战争有关的历史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却较为少见。为什么?

课后查阅资料,查找答案。

(五)课堂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导入,并整理总结与战争有关的历史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较为少见的原因。

二、新授

18、19 世纪,画家们似乎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中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表现出更大的热情,画家们关注社会生活,从作品中表现了画家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一)欣赏感悟

多媒体放映《希奥岛的屠杀》《自由领导人民》

1. 观察(画面内容)

2. 讲解(历史史实)

3. 分析(艺术特色)

4. 思考交流

①分析浪漫主义画派。

②《希奥岛的屠杀》这幅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二)发展探究

多媒体放映《梅杜萨之筏》

1. 观察(画面内容)

2. 讲解(历史史实)

3. 思考交流

①请结合画面感受当时人们的心情。

②分析这幅作品在构图上的艺术特色。

(三)深入研究

多媒体放映《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1. 观察(画面内容)

2. 讲解(历史史实)

3. 分析(艺术特色)

4. 思考交流

这两幅作品,都是表现起义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主题,请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交流。

(四)课堂拓展

1.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分组赏析这幅画,并交流。

2. 你了解拿破仑吗?有人认为画出一幅历史场景不如用照相机拍摄的真实。你是怎样认为的?说出来与同学们讨论。

(五)课堂评价

(六)课后作业

选择中外宗教画名作进行对比欣赏,看看在创作目的和表现形式上有哪些异同?为什么?试着写一篇150 字左右的短文。

草地上的圣母贝利尼

基督下十字架鲁本斯

阿拉伯人在深山里的战斗德拉克洛瓦

波提乏之妻诬告约瑟伦勃朗

附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欣赏外国历史宗教画,了解宗教画历史画的概念及其代表作品,并对相关作品的内涵及外延作一定了解。

2. 技能目标:通过资料查找、探究欣赏、讨论交流外国历史、宗教画作品,学会一定的欣赏与分析的方法。并在探讨中思考宗教画历史画对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贡献,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评述(语言或文字)作品。

3. 情感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用历史的眼光观看美术作品,并懂得理解和接纳人类文明史上各种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及其代表人物和浪漫主义绘画的作品和人物的分析为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以及相关绘画的表现形式、语言和风格。

2. 如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历史画独特的艺术美,以及产生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转换为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学用品、其他相关教学资料。

学生: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开门见山直接进入:历史画,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西方美术史中“历史画”的概念已不仅仅指那些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还包括宗教和神话故事。

2. 思考历史画到底在画什么?

历史画、宗教画是在画历史宗教的故事。

3. 师生交流用画面记录历史优势是什么?

(二)新授

1. 记录历史——直观的看“故事”。

A. 老师讲述关于两个古希腊英雄的故事,并提问如何才能见到英雄的相貌呢?

B. 师生一起走进《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伊苏之战》。

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在出征特洛伊途中遇到风暴,在帐篷里玩骰子的情节。两位英雄盔甲不解,长矛依肩而立却兴致勃勃的玩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借助画面,让我们得以直观的看见历史,看到历史质朴、单纯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 再现历史——栩栩如生的读“故事”

A. 通过老师模仿的人物语言猜猜是那一幅作品中的主人公?

B. 师生一起讲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故事:《最后的晚餐》取材自基督教《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设立圣餐》的一节,在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预知他的死期将临,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在一起进晚餐。正在进餐时,耶稣对众门徒说:“我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门徒们听后,顿时引起闪电般的反应。

C. 师生探讨《最后的晚餐》的人物排布和空间表现的特点,研究不同门徒的情感变化。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各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左边一组由面向耶稣的巴多罗米奥、安德烈、小雅各三个组成。巴多罗米奥好像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从座位上跳起来,手按在桌上,面向耶稣,情绪激动;安德烈双手张开,手指向上。夹在中间的小雅各紧张地由背后伸手到第四个人的肩上,形成两组间的联系。

右边一组由马太、达太和西门组成。三人听了这骇人听闻的消息后,自发地谈论起什么来,三人的手都伸向面画的中心。

中右一组是多马、老雅各、腓力。多马伸出一个指头,好像在问老师:“有一个人要出卖你?”和他并坐的老雅各张开两手,作惊奇的表示:“这是多么可怕呀!”年轻的腓力则用双手掩着胸部,似乎说:“难道在怀疑我对老师有背叛行为吗?”

中左一组的彼得、约翰和犹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画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稣旁边的约翰歪着身子眼睛向下,两手手指交叉,有气无力地放在桌上,作出忧愁状。性急的彼得,则情绪激昂,他从座位上跳起,似乎在问约翰,叛徒是谁?他手中已握着一把刚切了面包的刀,无意地靠近了犹大的肋部。而对犹大,达·芬奇采取了特别的表现手法,听了耶稣的话后,犹大情绪紧张,身子稍向后倾,右臂支在桌上,手中油然地去握紧钱袋,露出一种抑制不住的惊恐。这十三个人中,只有犹大的脸是灰暗的。

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推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这就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的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他们的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大画家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及达·芬其艺术成就也即在此。

在背景与空间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画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像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到了圣经故事里的这一幕。在这幅画的背景上有成排的间壁、窗子、天顶和背后墙上的各种装饰,它那“向心力”的构图是为取得平衡的庄严感的一般法则,运用得不好,很容易形成呆板感。明暗表现是利用了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唯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仍处在黑暗的阴影里。绘画上这种象征性的暗示,正是由达·芬奇开始的。

D. 简单了解文艺复兴的历史并欣赏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

感受这一阶段的画面:写实、具象。

3. 表现历史——满怀激情的听“故事”

当历史的车轮往前推进时,艺术家用他们的画笔表述着眼前世界所发生的故事。一起走进席里柯《梅杜萨之筏》。

学生介绍《梅杜萨之筏》的背景。

通过媒体演示直观的发现作品的构图秘密。

师生探讨画面中人物的表情,体会作品的沉重以及画家想拯救海难中人物的愿望。

D. 欣赏戈雅的《1808年夜间的枪杀》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作品中我们看到历史在这一刻变得非常凝重,给我们的感受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历史记录,而是告诉了我们一个血淋淋的历史,一个有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历史。

(三)拓展

历史画在记录历史瞬间的同时也深深地融入了画家的情感,这使得绘画作品超越一般照片,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忠实于历史的记录,同时又用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的场景,让作品充满感染力!

师生一起浏览不同时期的历史画。从中体会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进程。

相关链接

文艺复兴时期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它是继古希腊、罗马后的欧洲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与文学的复兴。其变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在14世纪通过一系列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重新对古代文艺的发掘而得以建立的。当时的人们从古文献中发现了对自然和人体价值的重视,使他们对人和自然作出了新的评价。实际上,文艺复兴作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其含义还要宽广的多。人文主义的出现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或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一字,意思是中古欧洲所盛行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等。浪漫主义,一般是指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的运动,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浪漫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它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另外在对历史怀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向往。

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学院派是完全对立的,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的主观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浪漫主义的兴起与英国的产业革命直接相关。产业革命在17世纪或更早已经悄悄地开始。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瓦特(1736-1819)发明的蒸汽机以被广泛利用,机器代替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人们开始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种空前的变化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敢于打破一切传统,蔑视任何权威,对以农业为基础的重商主义的绝对君主专政做出新的评价。这种浪潮由英国迅猛地波及整个欧洲,冲击着各个领域,具体到文艺上来便是浪漫主义的诞生。

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

法国的德拉克洛瓦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之一,在艺术上,他是一位重个性、重想象、重激情、重色彩的大师。《西奥岛的屠杀》描绘了希土战争中希腊人民遭受土耳其军队虐杀的情景,画家表现了对希腊人民极大的同情。《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1830年7月革命,法国的工人、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反对封建政权的场面。在这次大搏斗中,画家真正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把自己的激情倾注在这幅画中。这幅画描绘了当代的题材,有着真实的生活氛围,他把群众作为主体,同时这些人物有着鲜明的社会性角色。浪漫主义绘画另一位杰出代表是西班牙画家哥雅,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现代性和实际的历史性感觉。”他最有代表性的绘画是《枪杀马德里市民》,画家描绘了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来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史实,他以无法抑制的热情歌颂了爱国的人民。

第九课巨人的花园

9 巨人的花园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 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二、教学建议 1 这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经阅读过的童话故事。 2 教学时,要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运用已获得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情景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应主要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情景展开教学。如,对比巨人回来前后花园里的情景:巨人回来前,花园是什么情景?回来后,又是什么情景?(先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话说;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后通过朗读表现这种情景)又如,对比巨人醒悟前后的变化: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读后有什么体会,或是有什么发现。 对这篇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学生的体会可能不太一致,会有多种说法,如“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人不要太自私”,“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要强求一致,也不要盲目拔高。 4 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可以让学生在明白了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深入揣摩自己喜欢的部分。形式上不拘一格,如果对故事情节感兴趣,可以与同学合作演一演;如果对童话的语言感兴趣,可以深入读读有关段落;如果对人物形象感兴趣,可以与同学展开人物形象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5 本课生字较多,有些字易受方言音干扰而读错,要提醒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确,如:“允”应读yǔn,不要读成rǔn或yǒng;“拆”应读chāi,不要读成chē。另外,“火辣辣”的“辣”在ABB式的短语中发生变调,应读作huǒlālā。本课要求会写的12个字,大都笔画繁多,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易错字“添”的右下角是“小丶”而不是“小”,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包含这个部件的字,如“慕”,以加深印象,避免错误。 本课生词较多,要提醒学生在读书时加以注意,将识字与学词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其中一些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如“纷纷逃窜”,“窜”是“乱跑、逃走”的意思,多有贬义,而在课文中用来描写孩子们的行为,则生动地表现出巨人的可怕训斥对孩子的心灵造成的伤害,反衬出巨人的冷酷无情。又如“任性”“冷酷”,巨人用这两个词语自责,体现了巨人对自己行为的深深的悔恨。 6 课后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搜集、阅读童话的要求,在教学时要落到实处。可以分阶段要求,把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整组学习的始终。有条件的话,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童话;如果条件有限,可以师生共同搜集;必要时,教师可以直接提供一些童话供学生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小青石》就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资料袋”中介绍了童话的一种分类方法,以及著名的童话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可以利用这个资料袋,引导学生搜集、阅读童话。《同步阅读》中编选了《格林童话》中的《勇敢的小裁缝》、张天翼的《不动脑筋的故事》和叶圣陶的《祥哥的胡琴》,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计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程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表现,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表现; (2)理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原因; (3)探究洋务运动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表格梳理、问题探讨、情境创设等方式学习、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但也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2)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固守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 学习重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特点。 学习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习过程: 变动一:“瘦死的骆驼”——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合作探究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三,谈谈你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含义的理解。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变动二:“挣扎的帝国”——洋务运动的兴起 [自主学习一] 阅读、梳理教材: [合作探究二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材料四: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李时岳材料五: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依赖……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务运动史》(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并指出其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2)有人说,“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也仅仅只迈出了第一步”,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的认识。 (3)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请结合材料一、四论证该观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名师精编作业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②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④中国逐渐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名师点睛】 本题关键要明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史实,另外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开始、完全、彻底、全部等,题中“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属于措辞不当。 2.“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材料表明 A. 自然经济解体加快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 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D.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巨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清朝时期的成就,而且提到的是“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运动是洋务运动,所以选择C选项,排除B选项。材料没有表现出自然经济解题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内容,故排除A、D选项。 3.下列资料直接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国人消费国外产品势头强劲 C. 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D. 农业落后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4.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A. 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迅速发展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C.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可知1843—1858年间,中国进口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1课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三水中学历史科组何丽珊 一、教学背景: (一)设计理念 突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通过由史及论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岳麓版教材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内容,学习本课实际上是学习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的重要内容。第一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重点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特点。第二目“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介绍了日伪政权破坏沦陷区经济的政策、措施及其对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危害。第三目“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主要阐述了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侵蚀、排挤和打击。 本课三目内容阐述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且从中分析总结出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课内容既是前面第10课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乃至高中学习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准备。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和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所以对本课的背景知识并不陌生。但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历史时期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点难度。但近年有关民族工业史料增多,较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老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探求历史知识。效果较佳。 (四)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 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到来的原因、表现和特点;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掠夺的方针、手段及危害;三座大山对民族业的打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订因素,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 (1)以佛山南海简氏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贯穿全课,真实再现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料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调整学生兴趣。 (2)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3)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

人教版必修二第九课教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教学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第二课主要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及其中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行探讨。第三单元主要介绍自鸦片战争后至抗战结束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高中历史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本课的内容标准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从经济生活的角度阐释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引起的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 【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 体自然经济 的概念 自然经济 解体的表 现及原因 自然经济 解体的影 响 演示法、 自主学习 法 认识经济 是立国的 基础,认 识不断发 展变革的 重要性, 关注我国 经济的发 展,唤醒 爱国责任 感。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 背景、目 的、人物、 口号 洋务运动 失败的原 因 洋务运动 的评价 自主学习 与探讨研 究相结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的时间地 点和条件 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的原因及 特点 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与探讨研 究相结合

【重点难点】 1.重点: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依据: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列强侵略有着紧密联系,它们是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的反映。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突破以上重点内容。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依据: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近代化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鼓励学生总结归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1.教法:采用口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型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相关图片及史料来授课; 2.学法:学生已对这段时间的历史背景较熟悉,和已学习初中经济史和第一学期政治史,但对经济仍较陌生。鉴于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首先是学生独立思考课堂问题,再是分组讨论,最后对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相关探究性课题。 3.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40分钟) 【导入新课】(3分钟) 回忆鸦片战争,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提问学生后,再点评学生的回答中缺少对经济变动的了解,由此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三个子目,找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三大表现,形成本课的知识的框架,逐一探究。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三大表现: 变动之一: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花园》同步练习B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花园》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9题;共50分) 1. (5分)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________每当春暖花开或果实累累的季节,小鸟就飞到村庄里来。 ________当地居民把它称作礼鸟。 ________投下来的东西不是香气扑鼻的野花,就是清甜可口的野果。 ________非洲某地有一种十讨人喜欢的小鸟。 ________将衔着的东西丢到人们身上或投到屋里。 2. (4分)词语搭配。 春天________A.白雪一片 夏天________B.鲜果飘香 秋天________C.鲜花盛开 冬天________D.绿树成阴 3. (8分)词语巧搭配。 漂亮的________ ________寒风快乐地________ ________训斥 欢乐的________ ________严冬尽情地________ ________游戏 4. (3分)猜字谜。 ①一耳八张口________

②一个字四个口,中间还有一条狗。________ ③亡口月贝凡________ 5. (6分)选词填空。 印象影响反映反应鼓舞鼓励 ①南泥湾三五九旅战士开荒的感人情景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________。 ②林森打了预防针以后,头有点儿痛,这种________是正常的。 ③他爱好音乐是受了一位老师的________。 ④在雷锋精神的________下,我们班的同学做了不少好事。 ⑤老师经常________我们要刻苦学习。 ⑥你的意见很好,我已经向老师________了。 6. (5分)修改病句。 ①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激励的掌声。 ②我知道了活动的下一次内容和时间。 ③在老师的辛勤养育下,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④烤着火,大家的手渐渐温和起来。 7. (8分)我会分辨同音字。 yìjūn cífú 有________________人告________幸________友________________匀动________起________ 8. (6分)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 春天(鲜花盛开)漫长的(严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语文

一、单选题 1.“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材料中的“三种势力”不包括() A.自然经济 B.洋务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 D.外国资本主义 2.我们认为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依据主要是() A.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 B.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 C.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进代化 D. 洋务运动吸收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3.“它因模仿一部分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 A.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B.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李鸿章等“师夷长技以自强” D.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4.上海机器面粉工业,始于1897年开办的英商开办的英商增裕面粉厂。中国民族资本机器面粉厂1913年共有11家。为保证原料供应,这些面粉厂纷纷派人到产地设庄收购,小麦价格逐步上扬,促使农民扩大了小麦种植面积。材料说明()A. 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B. 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诞生 C. 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相互推动 D. 英国侵华助推上海面粉加工 5. 1883年《申报》刊登了如下的一段评论:“××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里“变规则”是指() A.冲破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B.打破洋人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C.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民用企业D.开启国人创办股份制企业之先例 6.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诗人刘大白的《卖布谣》中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沉重的赋税 B. 西方廉价工业品的冲击 C.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传统手工业的技术失传 7.甲午战争后,海军一兵舰千总郑祖彝在给上级的条陈中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用之,不合宜者去之。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宿迁高一检测)《故都杂咏》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C)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C项。 2.(2019·铜陵高一检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 266种。《福尔摩斯》报是当时小报界“四大金刚”之一,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特别注重新闻报道,常抛出惊人消息,销路很广。这表明,近代报刊(A) A.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B.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产物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D.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解析]“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与材料中“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反映了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而非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销路很广”,但未涉及推动习俗的变迁,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不等于文化多元,故D项错误。 3.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A)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报纸是第一媒介,可以迅速传递信息,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故①②正确;图中文字“宣统元年”即1909年,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发起,故③错误;④属于古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主题内部的知识结构如下: 根据上述示意图,我们可知: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耕织分离、纺织分离,这就为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洋务运动兴起的另外一个条件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而洋务运动兴起之后,又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环境下产生与发展的,这就决定其发展历程曲折艰难。 本主题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如下图:

由图可知,纵向看,本主题上承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下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横向看,本主题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生分析 本课纵横古今中外,概念性强,对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认知上存在很大困难。照本宣讲,不但枯燥乏味,也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能让学生在真实感悟中深刻理解历史。如果在遵循教材所选择、所呈现的基本史实的前提下,通过创设新情境,将故事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历史思维。 通过对课标的研究,对教材的分析,我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了这样的理解:本课知识的内涵就是“一个变动”。“变动前”即指鸦片战争中国固守传统经济结构,“变动中”即指自然经济的解体。“变动后”指自然经济解体影响下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因此我补充了大量相关材料,设计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曲折过程和近代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体会近代企业的艰难起步。 二、课程标准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鸦片战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原因和表现;知道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辨认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企业;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洋务运动对民族企业的诱导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各类史料的研习,初步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艰难环境,对民族资本家在艰难环境中涅槃新生和爱国情怀表示敬意。 四、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难点:客观的评价洋务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3单元 第9课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C.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表格反映的信息可知,1894年与1840年前相比,中国生丝出口量大增,而内销量占总量的比重大减,这说明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答案:B 2.“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武夷北苑的农民舍本逐末,争相种茶 B.外国经济入侵已冲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 C.各国通商之后,武夷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解析:武夷地区争相种茶是在各国通商之后,与外国经济入侵有关,已冲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故答案为B。 答案:B 3.某编剧撰写历史剧本《洋务风云》时,下列有关洋务派活动的素材符合史实的有 ()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海军④创办京师同文馆⑤派遣留学生出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洋务运动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同时为了巩固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因此①②③④⑤都可以作为该历史剧的素材。 答案:D 4.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B.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C.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D.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英法两国航运公司由于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出现而遭受损失的情况,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外来侵略、抑制外国经济势力扩张的作用。 答案:A 5.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表明洋务运动() A.增强了封建统治力量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D.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主要客观作用。A项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C项以“中体

第九课 巨人的花园

【第九课巨人的花园】 这篇课文讲的是巨人回家,不让孩子去他家的花园玩耍,结果,连春天都不光顾他的花园。后来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了对孩子的偏见,春天和孩子一起来到了他的花园。这篇童话是告诉人们,孩子是未来,是春天,是快乐的源泉,快乐要与人分享,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才能找到快乐、健康和幸福。 生字:溢(yì) 允(yǔn) 喧(xuān) 添(tiān) 训(xùn) 酷(kù) 颊(jiá) 拆(chāi) 四会字:溢、允、墙、牌、添、训、覆、凝、辣、酷、愉、拆、喧、颊; 词语:洋溢、允许、喧闹、增添、训斥、冷酷、脸颊、拆墙

多音字:[吓]xià吓人;hè威吓。[禁]jīn弱不禁风;jìn禁止。[隆]1ónɡ隆重;lǒnɡ轰隆。[钻]zuān钻出;zuàn钻石。[落]luò落水;là落下。[提]tí提出;dī提防 形近字:漂、瓢。竖、坚。漫、慢。翠、萃。拨、拔。爬、趴。幸、辛。 一、课内知识 1.本文显着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巨人回来前后(花园情景)的对比;拆围墙前后(巨人态度、感觉)的对比。 2.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快乐要与大家分享)。

3.“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这是巨人醒悟后的一句话,他明白了花园没有春天的原因:他太自私、任性、太冷酷,一次次赶走孩子,他想自己独自享受一切,可换来的是寂寞和寒冷。 【第十课幸福是什么】 这一课告诉我们劳动就能创造幸福,为他人带来好处,就是幸福。 生字:彼(bǐ) 锹(qiāo) 杈(chā) 诧(chà) 麦(mài) 务(wù) 多音字:[假]jià假期;jiǎ假如。[分]fēn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本课概述 本课三目分别介绍了在鸦片战争影响下,中国经济出现变动的三个主要表现。其中“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主要介绍了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自然经济出现“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和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的趋势,这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等条件;“洋务运动”主要介绍了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企业兴起、发展、失败的过程,强调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目介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概况。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栏目的资料帮助学生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前途。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以指导阅读各种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理解它与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 (2)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辩证地评价其得失。 (3)掌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概况,分析其历史特征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文表格资料,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直观再现与定量分析。 (2)通过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近代中国大规模近代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设问导入 著名诗人陶渊明给我们描绘过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那么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社会中人们依赖怎样的经济形态来生活呢? 分析过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和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谁知道自然经济解体有何重要表现?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互动: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主要有: (1)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总之,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正在日益被打破。 问题情境2:那么,导致自然经济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英国运茶快船“海上贵族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引言分析第一部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1949-1956)取得的巨大成就。党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1956-1966)和文革期间(1966-1976)经历了曲折过程。十年探索期间,忽 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十年文革期间,错误地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 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部分在学习建议中,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一方面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理解我国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一方面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经济现象和社会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课时安排】 一节课 【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巨人的花园》课文原文及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巨人的花园》课文 原文及教学设计 【导语】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九课是《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WTT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巨人的花园》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花园的主人是个巨人,他外出旅行已有好久了。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孩子们吓坏了,四处逃散。 赶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一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单选题 1.全球因为焚烧矿物燃料而释放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产生的温室效应必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的出现始于() A. 内燃机的开始使用 B. 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C. 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 D. 人类对核能的利用 2.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 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 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 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 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3.18世纪末期的英国,由于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大规模的工厂一个接一个的建立起来。这些工厂普遍建立在河流湍急的偏僻山谷,交通不便,又远高销售市场。这客观上反映出() A. 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性 B. 动力革命的迫切性 C. 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 D. 殖民扩张的必要性 4.恩格斯指出:“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材料中“震撼旧世界基础”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主要表现是() A.加剧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 B.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商业资产阶级的对立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5.18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海外殖民扩张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 追求时尚是当时消费的主流 C. 人们普遍存在着从众的消费心理 D.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巨人的花园》课文原文及教学设计

精心整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巨人的花园》课文原文及教学设计《巨人的花园》 度过了漫长的严冬。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一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 心啊 愉快。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课文讲了一个关于巨人的花园的怎样的故事,知道巨人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读童话,相信这篇童话你们也读过几遍了,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这个故事,因为还有好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认真地读文。 2、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 3、指名读文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指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快乐地玩着。 2、引导学生思考 ①花园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孩子们为花园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春意) ②想一想巨人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开始很自私,后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最全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设计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本单元内容以1 9 7 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过程,难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