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背景下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35782351.html,

新媒体背景下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向山乔缪玲

来源:《商情》2015年第32期

【摘要】新媒体背景下电商与社交媒体联手已成为电商发展模式新潮流,本文将以Johnson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当今商业模式创新中商业生态系统建设及开放创新两大趋势,从电商发展模式价值主题、盈利模式、关键资源整合、关键过程设定四方面进行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电商发展模式大众创新

Johnson研究发现商业模式由价值主题,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关键过程四部分组成。本次对新媒体背景下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Johnson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当今商业模式创新中商业生态系统建设及开放创新两大趋势。

一、电商发展模式之价值主题创新

(1)价值主题设定。本次对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的价值主题设定为通过激发用户创新提升整个电商生态系统的价值。即围绕电商提供的产品、电商发展中的难题、电商上游合作伙伴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产品及需要进行创新的议题以用户兴趣、专长为市场细分标准进行产品创新或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机制创新。

(2)价值主题创新关键点。区别与之前的价值主题创新关键点在于通过企业的购物平台,搭建消费者交流平台,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交流讨论分析新产品使用感受以及对产品建议的机会,还直接开放企业创新窗口使用户直接参与不涉及商业机密部分的其余商业过程。

(3)价值主题承载平台。价值主题承载平台选用Timmers对商业模式分类之一-----虚拟

社区平台,将传统的电商环境与社区推进功能相结合,但并不仅仅将虚拟社区作为电商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互动区域,虚拟社区功能还可根据Tapscott 提出的商业网络中以合作伙伴、顾客、供应商价值交换为基础的价值地图理论,将虚拟社区平台扩大为电商为合作伙伴如第三方平台、上游合作企业与消费者交流的中介平台,及虚拟社区包含整个电商商业生态系统。

二、电商发展模式之盈利模式创新

(1)根本盈利模式奠基。本次对电商发展的创新模式最根本盈利模式仍以流量为主,通过虚拟社区用户参与创新活动,通过合作连接其他自媒体进行分享,增加消费者横向交流,将更多潜在客户吸引进来,增加电商流量从而增加购买量。

(2)创新盈利模式增值。本次研究创新的盈利模式通过创新众包使整个电商生态系统增值。从一些产品环节创新议题到整个产品生命线逐渐众包给虚拟社区用户,通过创办比赛、商

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研究 王明华

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研究王明华 发表时间:2018-05-28T16:55:45.473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3期作者:王明华 [导读]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江苏星月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盐城市 224002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十分的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发展。智慧城市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发展方向,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在其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人工智能与人的智慧的结合,更加明确不同使用者,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目前已在民生、市场监管和政府服务领域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城市的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大数据背景下,一方面,基于海量数据挖掘出的信息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决策支持;另一方面,大数据有可能使城市管理者陷入海量非结构化的信息中,难以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汲取目前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有研究成果是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研究的前提,本文利用可视化图谱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研究 1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城市的集聚效应已非常明显,越来越多的“城市病”体现了出来,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城市贫困等。促进生活和谐,提高生活质量是每一个人的愿望,基于此,智慧城市被看作是治疗“城市病”的一剂“良药”。智慧城市的建设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大数据的产生又能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大数据是发展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本文将对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研究进行综述。 2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 2.1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同样是基于互联网实现,通过将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把强大的计算供能以及应用服务像普通商品一样提供给大众,是一类新兴的服务于商业的计算形式。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在于编程模型、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及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其典型代表有Google的云计算平台和IBM蓝云计算平台。云计算技术解决了由于硬件原因导致的计算机计算能力的绝对性,使用户可以通过配置较低的计算机就可以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要求强大的计算能力作为系统支撑,面对采集到的动态海量数据信息,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计算技术,则需要建设庞大的计算机组,对硬件配置要求很高,同时也增加了硬件维护的成本,云计算则解决了次难题,通过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大量的服务器集群,实现对海量信息的计算。 2.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在这GPS定位基础之上产生的,通过数据的传递实现物品和网络之间的相互沟通,这也是建立在一定协议基础之上的,该协议的建立促进不同数据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实际上达到了传递的效果,这也对智慧化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互联网技术,其次是传感器技术。物联网实质上实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相互连通,这是智慧化城市建立的基础和保障。实质上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化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发挥着的底层支撑的作用,属于中坚力量的范畴,因而对于整个方案的成功具有重大的意义。 3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3.1网络设施 网络设施是智慧城市实现内部互联的基本要求,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从基础宽带、无线网和手机网络出发,重点完善城市网络质量及覆盖率。首先是基础宽带面,一方面要解决宽带质量问题,主要对原始宽带进行提速,提高光纤宽带接入率,使城市宽带上升至百兆级别;另一方面要解决宽带覆盖率问题,在城市宽带实现提速的基础上,推进光纤宽带的大规模普及,从而将城市中各组成要素实现互联互通的高速化,以加快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响应速度,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其次是无线网络方面,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高速普及,在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日常生活更加便捷化和高效化,而智慧化城市建设的初衷即为改善民生,因此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要配合人们生活习惯,并借助于不断革新的高科技技术,为市民提供更为贴心、便捷和智能化的服务,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日渐普及,人们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不断提升,而智慧城市建设同样需要无线网络的支持,因此,加快公益WiFi热点建设同样是智慧化城市建设的基本保障。最后是手机网络建设方面,当前我国手机网络服务商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随着智能手机制造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手机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现已实现移动4G网络的规模性普及,从而助力我国城市智慧化建设。 3.2核心技术研究 我国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核心技术主要是指大数据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在大数据技术方面,大数据技术的特点总结为4个“V”,即V 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locity(高速)。探析了大数据技术的社会功能。从专利情报分析的角度,研究国内外大数据技术发展现状,预测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为中国大数据技术发展战略提出建议。在物联网技术方面,讨论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分析了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张捍东构建了物联网系统并探讨了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云计算技术方面,介绍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技术要点和国内外发展情况。介绍了云计算的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了云计算安全架构、机制以及模型评价三个方面。大数据技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使智慧城市的建设从理论走向了实践,此一系列核心技术的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决策指导。 3.3地理空间信息设施 其主要目的也是实现数据的采集,比如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交通数据、地理情况、气候形式进行信息的获取。该设施与感知设施有着重要的不同,可以对物体的空间位置进行捕捉。除此之外,物体的形态以及分布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获取,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数据的分析加工,并实现最终模型的建立,属于三维立体检测的范畴,因而我们可以得出智慧化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定位系统和GIS系统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重要关系。在定位系统的支持之下,实现二维平面定位的生成,在GIS技术的支持之下建立起基本的三维空间定位,并对

新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展的五大趋向

新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展的五大趋向 新媒介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新媒介技术的内在偏向性扩大了异质性社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对新闻交流主体产生影响,改变了专业化新闻生产传播的垄断格局,主流媒体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向:“公共新闻媒体”向“公众新闻媒体”转型;“新闻生产开发者”向“新闻生产消费者”转型;“高技术新闻”向“高情感新闻”转型;“单一性新闻”向“复杂性新闻”转型;“客观性新闻”向“浸润式新闻”转型。 标签:新媒介融合;主流媒体;异质性社群;舆论 新媒介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形成了新的媒介语境。新媒介融合语境打通了异质性社群 新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的“主流”体现不在于内容数量或质量,而在于如何将适宜的内容与适宜的受众相关联,动态反映其需求;其效果的衡量和影响不仅与威权者的宣传、新闻专业人士的把关或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相关,也与大量呈现在新媒体融合平台上的异质性社群意见指向相关。由此,笔者将围绕主流媒体五个方面的转向进行分析。 一、参与:“公共新闻媒体”向“公众新闻媒体”转型 公众新闻与公共新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显示了传播权力由专业化大众媒体(PGC)向公众草根(UGC)的转移,异质性社群信息分享和互动成为公众新闻的根本特征。 公共新闻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专业化的信息生产者。在此概念下,大众媒体特别是主流大众媒体,自觉地在整个信息生产、传播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Jay Rosen认为,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公众新闻的主体是异质性个体或社群。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作为社会主要价值观构建者的主流新闻媒体逐渐由公共媒体转化为公众媒体,“共同在场”的环境中,异质性社群以“对话”的形式保持着对新闻呈现或规避干预的延续性,改变了媒体机构、记者的核心位置。新闻呈现或规避不再仅是专业把关的结果,精英意识与草根精神共同存在于新闻传播之中。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 My News强调“人人都是记者”,凸显异质性社群对新闻信息生产传播的主体性;美国公民新闻网站New West选用“未经过滤的”这个字眼来形容公众投稿发布的信息,“你发布的信息也没有必要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编排好的文章。……任何你想写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进行发布。我们就是要听到你们心中最真实的声音”

地铁新媒体广告的视觉传播

第24卷第1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4No.1 2010年2月J OU RNAL OF H EFEI UN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Feb.2010 地铁新媒体广告的视觉传播 苏 杨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地铁广告是一种新媒体广告形式。运用地铁车厢和周边的环境形成的综合性地铁媒体,由于空间的封闭性和流动人群的典型性特征,为未来地铁广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地铁广告的视觉传播形态、特征及趋势的总结与梳理,可以勾勒出地铁广告视觉传播途径。而目前地铁广告存在的问题,应值得行业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自律与关注。 关键词:地铁;广告;新媒体;视觉传播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3634(2010)0120168205 Visual Co mmunication of New Subway Media Advertisement s SU Yang (Depart ment of Art and Design,Anhui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u241000,China) Abstract:Subway advertisement s is a new form of media advertising.The use of t he t rain compart2 ment s and t 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subway media space will create a new era of subway advertisement s due to t he clo sure of space and t he typical characterristics of t he pop ula2 tion.By summing up t he visual communication patterns,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subway adver2 tisement s,t his paper outlines t he visual communnication approaches of subway advertisement s.And t he existing p roblems of subway advertisement s should deserve t he self2discipline and concern of t he related f unctional depart ment s. K ey w ords:subway;advertisement;new media;visual communication 地铁广告由灯箱广告、印刷广告等传统广告形式和L ED、移动电视广告等新媒体共同组成。地铁广告以车厢为主要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地铁有限空间,创立了户外广告的新形式,是新媒体技术、户外广告发布形式与交通运输工具的完美结合。地铁运载人群的显著特点和空间的封闭性,决定了地铁广告特殊的传播方式,对受众广告解码能力和审美感受方面起到培养作用。 北京地铁于1969年10月1日完工通车,然而中国地铁真正飞速发展还是最近十年的事情。中国目前有6个城市拥有地铁;西安、沈阳、成都、大连、青岛、哈尔滨、郑州、天津、长春、重庆、武汉正在建设和筹建轨道交通。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制订了兴建1500千米地铁路网的目标,在5年间平均每年要修建300千米城市地铁,一年发展的速度几乎相当于过去的40年。 地铁是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据统计,深圳地铁首日运行运载乘客6余万人;上海地铁2005年年客运总量约3.6亿人次;北京地铁2006年每天平均载客量为220万人次[1];广州2008年端午节三天假期 收稿日期:2009207202;修回日期:2009209227 基金项目: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07YQ0045) 作者简介:苏 杨(1979-),女,辽宁阜新人,讲师,硕士。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出现的新媒体主要有网咯、手机、博客、播客等等。 1、互联网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11亿人。目前,我国网民数 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每天打开网络看新闻、联络同事朋友,已成为相当数量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2、手机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总量已超过3.93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每 百人30.3 部,手机的普及为其担当媒体重任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进入了彩色多媒体时代,能提供声音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手机报、手机影视、手机搜索也一一闯进人们的生活。 3、博客从2002年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互联网传播最抢 眼的现象就是博客的大面积普及。 4、播客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或视频文件并允许用户免费 或订阅接收的传播形式。尤其是最近一年,播客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互动性:触动传媒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出租车内的乘客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爱好触摸屏幕,选择信息,参与喜爱的活动,这种传播媒体的方式摆脱了广告的隐性弱点,由强制性的被动接受变为亲自体验和主动参与。触动传媒这种通过讲话、说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让消费者习惯于从这个平台中获得时效、时尚、实惠的信息与知识,从而接受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成为其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2、针对性:对2万个潜在顾客讲话,也大大好过对200万个“不确定”人物讲话。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中国生活圈媒体群的创建者,是面向特定的受众族群的媒体,这部分受众群体能够被清晰的描述或定义,同时,这部分群体也恰恰是某些产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3、实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多属于分众型或小众型的媒体。它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传播区域进行改变。 4、稀缺性:传媒的终极目标便是广告的到达率与记忆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刻意的做给别人看,而是在别人可以看的地方做”。这是亮角落传媒的服务理念。短短时间内凭借其位置的独特性,充分占据高端商务人士的眼球空挡。针对不同的场所、区域的特点,打造个性化、时尚化、人文化的角落平面媒体平台。在全国高端商务、娱乐、餐饮等场所构建起了以化妆间、电梯按钮等被传媒冷落多年的小小角落为载体的“平面媒体”网络。 三、新媒体的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放 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新世情、新国情和新党情的新变化和新形势下,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速发动创新引擎,对于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构建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广西创新体系,引领广西新跨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标签:创新驱动;科学内涵;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创新已经摆在了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及全社会广泛共识和重要价值导向。广西将创新驱动放在“十三五”发展规划四大战略之首,将创新发展摆在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学内涵 1.1“创新”的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一词,逐渐成为一个时代性用语,频繁出现在各类文字载体之中,可见,人们对它的话语依赖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理论思维、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并用创新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创新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最先赋予“创新”一词学术概念和经济学意义:“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尚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验定的方法,这种新的生产方法并不需要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国家有关制造部门以往未曾进入过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过去是否存在过;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及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无论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合,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1]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丰富,作为时代性概念的“创新”,与传统的“创新”概念的界定和解释不同,新时代下的“创新”具有系统性、政治性、时代性特点,强调创新的联系性、全面性,各种创新活动和事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着新的时代旋律。强调创新的政治性、竞争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关系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问题,创新精神,在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 1.2创新驱动发展的概念界定。 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创新驱动也随之成为理论界高频词汇。学者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分析曹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分析曹兵 发表时间:2016-07-11T11:20:13.3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8期作者:曹兵[导读] 本文对于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了一番探讨,提出了一些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智慧城市的看法。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二四七大队 301800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不断汲取经验,改革创新,以促进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城镇化的转型刻不容缓,“智慧城市”建设便成为了推动中国城市化建设改革的重要手段的途径,发展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基于此背景,本文对于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了一番探讨,提出了一些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智慧城市的看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转型发展 信息技术自二战以来迅速发展着,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实行“智慧式”的管理和控制指日可待,智慧城市的建设已是大势所趋。中央领导人和政府近年来都在不断强调城镇化建设的转型,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的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智慧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影响着新型城镇化。以下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 1.1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的区别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而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城市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是继数字化城市发展后信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的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但并非单纯的智能城市,而是包含了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2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的联系 不管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对城市发展的规划,两者都致力于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关注民众生活,在建设方式和建设目标上两者大相径庭。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新型信息化,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便是智慧城市,信息技术充分地利用于城市建设,在城市集约、低碳、绿色、智能发展的控制上有着重要作用,是建设人类宜居城市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同样,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能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对高兴技术产业投资加大,引领智慧城市的建设。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协同推进 2.1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智慧化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分析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方便的居住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的高速传递,通过移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技术,能够及时地向城市居民传递信息,方便为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居民的想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借助智慧技术及时地采集民众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响应民众和企业的需求,为民众和企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着力打造人本、智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2.2依靠信息技术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城市、宜居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利用GPS、RS、GIS、数字地球等电子信息技术合理分析城市空间区域,合理规划城市居民区、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和绿化带,将智能、人文因素渗透到城市空间规划上。有效的隔离工业区污染,更好地打造人类宜居城市。通过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智能公共交通,建设低碳环保、高效便捷的智慧公共交通体系,不仅便于居民出行,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并且,通过智慧技术,规划部门可以更改地监督城市建设,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有机调控,从而引导城市空间布局有序发展。 2.3数字化分析,构建绿色高效产业体系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产业转型升级和高兴技术产业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恰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推力。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引导下,传统产业不断改革创新,在产业链条中融入智慧技术,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智慧分析,减少传统产业能源的使用和原材料的浪费,降低污染,实现低碳节约,改善城市经济环境。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智慧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智慧产业”应运而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为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新方向,也是实现城市低碳、智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智慧地推动城镇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利用智慧技术推动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更多地关注居民生活,关注居民意见,而不是简单强调城市智能化,利用技术操控城市管理。而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发展高兴技术产业,推动信息技术在城市生活中的运用,引导相关产业发展,助力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研究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进行梳理,从基础设施整合、产业发展转型、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框架,并对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实现城市的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强化"智慧"与"人文"要素的融合,来培育不同城市的特色。总之,智慧城市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而新型城镇化发展能更好地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实现智慧、绿色和人文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更多还原在实践中,我们要学会抓住两者之间的共性,发挥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推动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共同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居民整体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庆辉,包红霏.我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及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 2015(12). [2]马华敏.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6).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1、提出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称为我们国家未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已经成了教育改革的时代词。那么大家知道核心素养是怎么提出的吗?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和我们过去强调的知识、技能、策略、化意识等等是什么关系呢?会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教研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与调整、改变呢?应该学习什么呢? 课改的几个阶段:1978年:双基;2001年《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门课程尤其关注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品质的发展。英语课标中是五个维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化意识、情感态度;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2016年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1个核心、3大维度、6个核心要素、18个基本要点。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与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也是一个伟大的变革! 2、提出背景:国家立德树人的标准差得很远,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道德建设几乎空白;个

人理解国家公民素质较差:表现自私自利不会替人找想不愿意换位思考公共场合社区唱歌跳舞的大妈们,扰民、扰学校现象,百般劝阻也不听;开会培训非常被动,不能主动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总爱坐在后排,面对交流和互动的场面总爱低头;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和能力很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发现别人优点的习惯和能力很差,慎独的习惯很欠缺,妄自菲薄,骄傲自大,不爱学习,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个性张扬太过分,虚荣与上进标准不明确,是非的标准不明确,受挫能力太差,不肯吃苦,保守学习方法、学习资,不愿分享与服务周围人,一瓶不满半瓶摇等诸多现象;人才培养在国际上的位置:功利的教育,行证的教育;小学—中学—高中课程的衔接不够,招生制度不平衡,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欠缺,机制不健全。 3、国际需求:国际组织以及不少国家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不仅远远早于我国,提出的框架体系也各有特色。这一方面体现了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对“核心素养”相同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对未全球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认知和不同的应对策略。其实,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提出了类似核心素养的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创新——以“澎湃新闻”为例 第一、二章 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媒介的发展影响着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每一种媒介技术的重大更替都会改变新闻的面貌和受众的接收方式。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内报业在新媒体竞争、受众需求变化、技术革命等因素的冲击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新媒体凭借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旧有的单向线性的消息传播方式,转而以个性化、交互性、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取悦”用户,这种天然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体要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单纯依靠平面媒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突破传统纸媒的定位。 作为国内报业体制改革的先锋,都市报对社会环境和市场趋势的变动有着天然的感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当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大影响力时,都市报敏锐地发现纸媒的危机与挑战,认识到只有借助新技术实现自身经营方式的转型,才能使自身走出困境。拥抱新媒体、开拓新市场也成为许多都市报的战略共识。作为国内较为成功的都市报,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东方早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上线的“澎湃新闻”具有很显著的特征,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对地方报业探索成功转型的合适道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1.1研究目的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当今的新闻传播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由此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新媒体的强大冲击。在具有较强互动性、即时性、便捷性的新媒体面前"传统媒体的受众在不断减少。互联网终端已经成为当前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创新是时代的必然,而其主要表征则体现在媒介融合上。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澎湃新闻”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来总结出一条试用于中国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转型与创新的道路,从而把握和舆论的中心,引领舆论的方向。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系统并深度研究媒介融合的含义与特征,对其现状及其形成原因经行分析,为传统媒介的创新与转型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总结并分析传统媒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的转型方式与特点,使对其现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第三、本文对媒介融合的转型与创新将以“澎湃新闻”案例为基础,结合现

新媒体研究的现状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就其本质而言相互联系。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博客、播客,维客、手机媒体、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SNS、RSS、P2P等越来越多的新产物成为这一领域的亮点。可见,网络并非物质载体而是虚化的技术,它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已逐渐破除。随着网络技术的演进,这样的媒介会更多。可见,新媒体是以网络为基础集纳多种媒体功能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新的媒介形态,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体,强调的是一种信息的融合,而非区别。当今,新媒体革命推动的不仅是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优化统筹。在新媒体环境下,全球正逐渐成为一个网状传播整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不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人,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的使用率达到15.5%,青少年网民则占整体网民一半左右。根据《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蓝皮书显示,在2010年138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曝光的为89起,占比65%,比2009年的56%提高了9个百分点;传统媒体曝光的为47起,占比34%,相比2009年下降10个百分点。(参照最新)。一方面,新媒体研究的方向越来越务实.研究方法逐渐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发展。理论研究者进入媒体调研指导,媒体从业者加入了研究者行列,政府管理者也进入了媒体管理平台。以往实践成果先于理论成果,或者研究与实践运作“两张皮”的局面正在被改写。这些研究都大大促进国内媒体研究的务实化程度。另一方面,从媒体经营管理角度、受众角度、文化批判角度来对新媒体进行研究的案例不断上升。可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渗透性发展,新媒体研究的视线已延伸到社会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如何更好的把握新媒体环境的构成、基本特征、特有语言、功能和作用,从新媒体环境角度去审视、分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成因和方法论体系的研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内容为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世界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此所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二、核心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1.专业理念与师德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职业理解与认识方面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关爱学生; (3)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在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在教育知识方面: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2)在学科知识方面: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 (3)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具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掌握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 (4)在通识性知识方面: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具有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3.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教学实施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

新媒体广告发展及类型

媒体与广告形式的关系 广告与媒体的关系 一.概念 要了解广告与媒体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两者的概念。 关于广告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专家、不同机构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强调其目的,有的强调其手段,有的强调其途径,有的强调其效果。在这里,在借鉴他人理论的基础上,我对广告的定义如下:广告主在付费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媒体向目标受众推销产品、服务和观念的传播活动。当然,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商业广告。 广告媒体是在广告主和广告信息接受对象之间起中介或载体作用的物体,它是有形的物体,是广告信息的载体,对广告信息进行承载、扩张和传输,它是广告传播的中心环节,是沟通广告主、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受众之间的桥梁。 二.广告与媒体的关系 广告与媒体的关系十分紧密,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广告与媒体的关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具体体现出来: (一)广告与媒体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广告是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没有广告媒体则无法生存;媒体是广告信息的载体,没有媒体广告也无法传播,二者相互依赖、相生相成。 (二)广告与媒体的发展是同步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广告在中国以存在了数千年,但真正获得大发展是在1979年以后。三十年来,我国广告业可谓发展迅猛,广告营业额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为全球广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相关资料介绍,中国2011年广告经营额超过了3000亿,广告从业人员达到148万人。与此同时,媒体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不仅四大媒体发展成果显著,新媒体更是有了较快发展,如网络广告媒体、手机终端广告媒体等。截至到2011年,传媒从业人员已达62.46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广告也和广告媒体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三)广告影响媒体选择 1.广告目标对媒体选择的影响 广告媒体的选择是建立在对广告目标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广告目标指广告主想要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即做广告是介绍新产品,还是推销滞销产品;是开拓新市场,还是扩大原有市场;是建立声誉,还是单项推销等。虽然广告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利润,但增加利润不能笼统地作为广告目标。利润是通过多种营销手段的组合来实现的,广告作为其中的一种只能在协调分工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广告本身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广告目标的确定,对广告媒体的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 2.广告目标受众对媒体选择的影响 广告应该把产品的信息资料有效地传播给所选择的目标对象。因此,必须了解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媒体,从中筛选出目标消费者接触频率最高的广告媒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目标消费者的各种不同因素的分析入手,进行筛选工作。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社会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他们的要求、情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接触到的广告媒体也大相径庭。比如,年轻人经常上网、看杂志,老年人喜欢读报纸、听广播,知识分子经常翻阅各类专业杂志,青年女性喜欢看画报和阅读时尚类的杂志等。因此,要根据广告目标受众选择媒体。 3.产品品质对媒体选择的影响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学习与研究 第 23 期 海航集团 2012年11月26日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关于新媒体的论述频见报刊,而且以“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跟常规媒体的共存”等主题的论坛也在推波助澜,一时间关于新媒体的字眼铺天盖地袭来。本文介绍了新媒体与其商业价值,分享了优秀企业在新媒体应用上的案例,并分析了新媒体发展在集团的运用前景。 一、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

称为“第五媒体”。 图1新媒体网络图 二、新媒体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新媒体对商业及品牌营销的五大价值如下: ㈠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新媒体可以更好地降低营销成本。企业会花很多钱建一个官方网站,定期发布企业动态和产品信息,不间断维护与推广,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而新媒体提供了更多免费的开放平台,如在开心网建立官方账户,在豆瓣建立兴趣小组,在天涯建立品牌空间,在新浪微博建立官方微博,在百度百科建立品牌词条等等。

新媒体不仅提供了低成本平台,而且还提供了低成本的传播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大量品牌的信息需要花费巨资推广,而在新媒体时代,只要内容有创意,网民觉得有趣或有价值,就会帮忙免费传播。 ㈡更精准化的客户定位,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新媒体营销中,不论是门户网站的按钮广告,还是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广告,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都更有针对性。如你在微博谈论购买篮球的事情,那么系统会认定你具有购买篮球的需求,一段时间后,不管你是否再进行篮球主题谈论或搜索,系统都有可能为你定制耐克、阿迪或李宁等品牌。在这个营销过程中,一切都是基于人、账户和关系网,一切需求和潜在消费欲望都可以被记录、被计算、被推理。 未来的消费将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消费者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喜欢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喜欢的商品或服务,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工具能让企业清楚地知道顾客的需求。 ㈢及时有效面对危机公关 企业经营不可能完美无缺,面对众口难调的消费者,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可能存在所谓的“缺陷”,而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就是信息分散,舆论极难控制。 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能完善企业危机公关应对策略。公关是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危机公关在某种意义上事关企业的长远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新媒体环境

探索新形势背景下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35782351.html, 探索新形势背景下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 作者:于洪业 来源:《中国经贸》2015年第06期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金融已经成为支持科技自 主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金融体制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政府政策体制创新、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社会资本引入以及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四个层面入手,探索新形势背景下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金融服务 一、推进政府政策体制创新 政府是科技金融市场的引导者和管理者,为了推动科技金融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构建起以政府引导为主体,以市场运作、信息共享、风险分担为基本原则的科技金融合作机制。首先,地方政府要为科技金融提供政策法律支持,提供项目推荐、信息咨询、专家评审等多样化的服务,积极学习和借鉴中关村科技园区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建立适应于本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其次,逐步加大政府财政性投入力度,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给予科技创新型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减免所得税、返还部分税收等措施,提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效率。再次,政府要积极整合高新区的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促进科技成果顺利产业化。最后,政府要建立科技金融募集协调机制,强化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构建科技金融发展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总结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经验做法,从而确保地方科技金融资产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鼓励银行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银行信贷是科技资金融通的主体,所以必须鼓励和引导银行不断改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提高贷款业务操作效率。首先,银行要以客户为中心,根据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特点,设立专门的组织架构,研发新的金融工具,并优化现有的金融工具,为科技型企业成长量身定制阶段性的金融服务方案。其次,对抵押融资模式进行创新,通过科学论证后推出符合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的融资业务,包括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订单贷款等业务。再次,针对科技型企业融资开辟绿色通道,完善专门的客户准入标准、信贷审批机制、业务协同政策以及风险控制策略,不断优化业务的经办流程,配备专业的业务办理人员,强化产品服务激励考核,不仅要提高业务操作效率,更要加强对贷款业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最后,银行要积极争取政府的科技贷款财政贴息,与担保公司合作开展科技型企业贷款业务,力求降低企业的违约风险,减少银行损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