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创新教学设计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创新教学设计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创新教学设计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创新教学设计 苏教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学习,能流畅翻译全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2.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亡佚。今本《列子》八篇,是东晋人张湛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代表人之一,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万仞.rèn冀.州jì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

箕畚

..jī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匮.kuì

河曲智叟.亡.以应sǒu wú雍.yōng陇.断lǒng

惩.chéng 曾.不能céng 荷.担者hè厝.cuò朔.shuò

四、疏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学生对照注解,逐层逐段解释字词,翻译句子。

3.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尤其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方.七百里(方圆、见方)

河阳.之北(阳:山之南,水之北;阴:山之北,水之南)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

..九十岁)

面.山而.居(对着;表修饰)

惩.山北之塞. (苦于

..)

..大山的阻塞

聚室而

...谋曰(召集;全家人;表修饰)

毕.力平险

..(尽,竭尽;铲平;险峻的大山)

杂然相许

....(纷纷的样子;代愚公;赞成、同意)

其.妻献.疑曰(他,指愚公;提出)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也,连……都;削减;土山)

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

...土石(况且;哪里;放置)

投诸.渤海之尾.(之于;末端)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挑;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敲;挖掘)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到)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交换;季节;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以残年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凭;余年,暮年;草木)

其如

..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把……怎么样)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通达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表转折;什么;愁)

河曲智叟亡以

..应(同“无”,没有;连词,相当于“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的;指愚公移山这件事;向)

帝感.其诚:(感,被……感动)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同“措”,放置;在)

4.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五、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归纳知识点。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疏通字词;归纳文言知识。

2.翻译重要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知识与能力:体会、学习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

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领悟故事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人物、寓意。

2.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复习归纳一些文言常识。

二、小组讨论问题,分析内容。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明确:愚公,荷担者三夫,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

——老的老、小的小。

3.移山的目标是:

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移山的工作遇到哪些困难?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小结: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越是困难的处境,越能显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所写的这些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如何,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5.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一人扮愚公。一人扮愚公妻,一人扮智叟,一人读叙述的文字,“杂曰”由全班齐读。要求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6.从指导朗读入手,理解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1)愚公妻和智叟说的话差不多,能不能用同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明确:不能。因为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不一样:

①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②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

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 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总之,愚公妻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截然不同。“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2)全班齐读2、3段,深入体会愚公妻与智叟不同的态度。

(3)再来看愚公子孙和“遗男”的态度。找出表明他们态度的词、句子。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跳往助之”这些语句说明他们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

7.思考: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明确: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8.分析课文第四段。

(1)移山的结果: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思考: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明确: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

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三、概括故事的寓意,拓展思维。

1.寓意: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思考: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愚公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纸;

2.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200-300字的日记。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宁鸿彬教学目的: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教学设想;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

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二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三订正读音。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万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四再读课文。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017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017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详案

2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刚才大家听的就是一首名为愚公移山的歌曲,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为什么能从古传唱至今.,这个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二、回顾课文,巩固文言文重要实词,明确文言文学习中翻译的重点。 (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扫清的是文言障碍,我们得咬文嚼字,将内容解读清楚,当然这个任务我们昨天就已经做了,但是在我们正式进入文章主题之前,我还要考察考察大家文言解读环节是否完成任务.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现场做个小检测.看谁又快又准先完成任务,) 对答案,纠正错误.) (谁能说说,老师所出的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是什么词)明确翻译当中要注意什么?(特殊词,单字组词,句子补充完整,注意句式变化,语气词不可忽略) 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完成下列问题,见大屏幕)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设计: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 正方:愚公实愚至极 反方:愚公大智若愚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愚公大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反语) 六、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对比及衬托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初三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

初三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 初三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 以钱梦龙创造的字词教学方式解决了《愚公移山》一文的字词; 讨论:以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愚不愚? 学生对愚公的行为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智叟才是明智的;有人认为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落后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 因势利导,让学生下一节课以辩论的形式讨论愚公究竟愚不愚这个问题,到时大家根据所持观点将位置分成相对而坐的两个阵营,进行正反方大辩论。 课堂上正方(愚公不愚)与反方(愚公实愚)的第一回合交锋的摘要: 正方:(先以课本语句为所,从愚公移山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论述了愚公不愚的观点)。 反方:愚公之愚,在于有勇无谋,不识变通。他一碰到二山问题,考虑还不周,就决心要把二山移走。愚公他虽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但他缺少了灵活性,不思变通。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迁,易地而居,二山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劳子子孙孙都为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糟蹋了他们的一生。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三岁小孩;子孙之难,无穷匮也。反方:从古至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愚公一样,做事不考虑

长远利益,他们都不曾考虑对不对、值不值。就像有一些人一样,决心要把森林问题铲除。于是,世世代代都在坚持不懈地砍树伐林,终于,得到了上天的怜悯,上天赐予了我们特大洪灾。试想,如果这些樵夫没有砍那么多的树,就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洪灾可就没有那么严重了。这都是前人的愚,给我们带来的.难。反方:拿破仑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上有四种人,聪明人、愚蠢人、勤快人、懒惰人;聪明而勤快的人、聪明而懒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懒惰的人都可用,惟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因为愚蠢通常会使他们走错方向,而方向错了,他们的勤快岂不是会造成更大的麻烦?反方:如今,在这个适者生存的时代,那些愚公式的人都会因无助于或少助于社会而被淘汰。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考虑移山好还是搬家好。这才是智者,更是适者。正方: 如我所预料,反方由于找到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一篇获奖作文,一下子就占据了场上主动,而把老老实实依据课文,认为课文讲得不错的正方同学打了个措手不及。辩论出现了一边倒的倾向,似乎大家已经完成了这场辩论。 分发下事先准备的一道文言加标点练习(前一段是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后一段是我预测论辩赛的情况而作,为方便阅读,下面都已加上了标点):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常用词语的积累。 2.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自主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愚公移山》导入。(出示歌词) 一首荡气回肠、豪情满怀的歌曲带我们走进今天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熟悉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学习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4.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三.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万仞惩山北之塞箕畚荷担者始龀穷匮厝 2.请简要介绍《列子》(生答,师补充并出示,生读)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九方皋相马”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四.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正音。 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疏通文意。有疑问可询问老师。 3.检查自学成果。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2)解释加点词词义 河阳之北(黄河、山南水北为阳)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惩山北之塞(苦于为……所苦)毕力平险(用尽) 荷担者三夫(挑)汝心之固(心思思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_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诗两首》 陈素萍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

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师生略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愚公移山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18 愚公移山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掌握难词难句,整体把握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目标2和3。 指导法、朗读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听着这激情澎湃的歌曲,不禁让人心旌摇曳。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走进远古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万仞.(rèn)迂.(yū)魁.父(kuí)荷.担者(hè)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厝.(cuò) 陇.(lǒnɡ) (2)字义 【.面山而居】面对。【.损魁父之丘】减少、削减。 【叩石垦.壤】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连……都。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而山不加.增】增加。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正音,标出朗读节奏。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气,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1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2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3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4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交流展示:愚公因为太行、王屋二山阻挡了出门的路,率儿女子孙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智叟嘲笑他,他不为所动,继续挖山。最终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而将山挪走。 2.课文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交流展示: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铺垫。 3.移山的人物有哪些?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展示: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一共五人,并且老、少都有。作者这样介绍,表明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4.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交流展示: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高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眼光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5.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交流展示:示例:我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之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目的明确;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移,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6.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交流展示:示例:我不同意。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并不是说愚公无能。 7.故事有什么寓意? 交流展示: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家人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交流展示: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家人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的。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九年级语文下册 变色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变色龙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选取社会生活片断,表现尖锐重大社会问题,也即以小见大,是契诃夫短篇独特之处。 教读本文,应抓住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理解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抓住“变”这个文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成课堂教学。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思维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对人物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 小说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灵活开展。以编演课本剧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深透理解文意并进行个性化创作提供平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3.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德育目标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契河夫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取胜,语言有显著的特色。课文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活泼的分角色朗读形式,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2.激疑探究法抓住文眼“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同时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茄子河小学孔欣欣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持之以恒”,《愚公移山》是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受到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精神。体会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 2.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板题(指导“移”字)“愚”什么意思?“公”什么意思?“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公”真的愚蠢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打到103页,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每组的3号同学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共同纠正字音。边读边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指导用关联词语把课文内容概括完整: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最终()。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面对愚公移山这件事,其他人的看法是怎样的?拿出笔在课 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品读句子:“算了吧,老头子,就这一家子人,哪能搬得动两座大山呢?再说,即使搬吧,那么多石头、土块又往哪里放呢?” “愚公啊,你还是歇歇吧!山那么高,像你这样风烛残年的人,哪能搬得了两座大山呢?” 3.这两人的话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提出了困难:人少、土石无处放、山高、年老) 可以调换吗?(不可以,妻子的出发点是关心,智叟是嘲笑) 4. 你觉得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愚公妻子的话什么语气读?(心平气和)指名读妻子的话 5.品读句子:“愚公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海燕教案

4海燕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2.反复诵读,感悟海燕的形象特征。 3.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海燕的图片) 你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海鸟吗? 师:海燕是一种海鸟,上部分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长,善于在海面飞行,被誉为“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年后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背景资料:二十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而反动的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利用的帮凶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反动势力十分猖獗。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站在了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了革命运动的先驱。《海燕》是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生动地反映了俄国革命高潮到来之前革命者和反动势力进行激烈搏斗的壮丽图景。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几段,做一些朗读标记,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教学提示】 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文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以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2.思考:暴风雨来临之前,乌云和大海有什么变化? 明确:乌云:狂风卷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泛起白沫的大海——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 3.探究: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先后描绘了哪三个画面?在这三个画面中,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化? 明确: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画面的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即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 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 ...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 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三、一词多义: 方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方位,方向《出师表》有朋自远方来地方《论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圆《愚公移山》 余年幼,方出神正《童趣》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刚刚《狼》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汝心之固,故不可砌顽固《愚公移山》 子固非鱼也本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吾意固不杀人坚决《公输》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穷欲穷其林走到尽头《桃花源记》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完结《愚公移山》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尽,深《送东阳马生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鱼我所欲也》 通:指通豫南(通向)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政通人和(顺利)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的含义,会翻译课文。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对话描写。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 【学法指导一】: 1、轻松听一听 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完成自学检测1和2。 3 、合作译一译 同桌之间边读边口译课文,结合翻译法、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完成自学检测3和4。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读准字音): 万仞()汝()魁()父荷()担箕()畚()孀()妻始龀()智叟()曾()不若亡()以应一厝()陇()断穷匮() 2、划分句子节奏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字负二山 3、解释下列词语(弄懂词义): (1)、河阳之北 (2)、达于汉阴 (3)、如太行、王屋何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投诸渤海之尾 (6)、曾不若孀妻弱子 4、翻译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二】: 浏览课文,找出故事发生的原因,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讨论、更正,然后由组内推选人员在班内展示,其他组评价、补充完成自学检测5 自学检测: 5①、默读课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一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②、你会围绕这个词提出一些问题吗? 【学法指导三】: 精读课文第2段和第3段,找出愚公妻和智叟的话,同桌读一读,议一议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口头完成自学检测6。 自学检测: 6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各持怎样的态度?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 同桌比赛背诵课文第3段 反思空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9新教材)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

(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 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以残年余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 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 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