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2)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3)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4)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1

我国收入再分配不公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我国收入再分配不公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摘要:权利、机会、条件、规则、过程、结果公平在内的系统公平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公平的体现,在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之时应秉承出于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的政策目标,也应保有着对功利方面的诉求。分析了我国收入再分配不公的原因,对应有职能与实际效力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潜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改变目前国家再分配情况不公的状况,体现和谐社会的所在。 关键词:收入再分配;公平;和谐;相关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有关部门也深化改革了原有的不利于分配制度发展的相关措施,为国民再分配制度的发展做出了努力。在分配的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所影响,我们应按照中央机构所提出的和谐社会的路线进行发展,要对再分配问题进行高度重视,着眼于问题的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力求在经过分析原因、商榷对策、有效调节后化解再分配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再分配领域中所发生的不公平的现象进行了探讨,由浅入深地对问题进行剖析,力求找到症结之所在,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我国当前社会收入再分配领域矛盾突出 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意指将政府作为分配主体所进行的二次分配的一种手段,在社会收入的初次分配上进行经济方面的调节,在宏观角度来讲,这是最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调节手段。国民收入再

分配的主要的工作职能在于能够将收入差距大大缩小,与此同时实现社会公平。在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之时,应从宏观角度出发,全面考虑问题,在保证社会利益的同时,调节过大的差距,将我国的国民收入差距保持在一定的数值范围之内,将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工作做好,在一定程度上,这样既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又能够使社会保障有所依托。通过税收制度累计所得税制将收入过高这一现象进行调整、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对低收入人群进行经济上的保障,以求能够维持贫困家庭的生活、通过公共机构投入相关物资以服务于全体公民的生存,以上过程就是我国再分配制度的详细有关过程,以上过程能够帮助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这一项目上减轻负重,有效地对人民群众做出贡献。目前看来,我国社会收入再分配领域矛盾较为突出,原因在于再分配政策制度所要实现的效果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别,并不能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对社会收入的分配有所帮助。基于社会收入再分配制度的主要意义,公平并不能够在所有方面都有所保障,再实际分配之时,公平往往被最小化。而忽略公平通常的表现如下所示: (一)经济主体承担不同的改革成本 改革的过程中,有关人员需要对改革的内容进行周密的规划,计算出改革过程中所需要的经济费用,在支付这个费用的过程中,应秉承着公平的原则。社会全体公民在同等收益的情况下,需承担的成本也是要相同的,在改革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获取的。相关手段如对税收情况进行有效调节、转移支付,征收受益方更多的税款或者增加税率;对于利益受损方免去一定的税费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 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 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 ⑴ 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 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二、国民收入再分配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以初次分配形成的三种基本原始收入作为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国民收入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二)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⒈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 入再分配 政治经济学研究课题 陈力颖——41104685 郭嫣然——41011016 王楚茜——41104612 杨兰——41104613 2012/5/19

目录 一、什么是国民收入?................................. - 2 - 二、什么是国民收入分配?............................. - 2 - 三、什么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 2 - 四、什么是国民收入再分配?........................... - 3 - 五、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 3 - ①国家预算:...................................... - 3 - ②银行信贷:...................................... - 3 - ③劳务费用:...................................... - 4 - ④价格变动:...................................... - 4 - 六、为什么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 5 - 七、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改进............................. - 6 - 1、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 - 6 - 2、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 - 8 - 3、目前我国在国民财富分配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 8 - ①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两极分化..................... - 8 - ②权力化市场把控中国财富流动................... - 9 - ③政府依靠财政增收持续扩权.................... - 11 - - 1 -

论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税收的调节作用和地位

?经济学研究? 论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税收的调节作用和地位 王金明 (兰州市地税局,甘肃 兰州 730030)   收稿日期:2004-03-11[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3)05-0134-01 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它既要求公平,又要兼顾效率。税收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体系中毫无疑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1.税收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定位国民收入分配是由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层面共同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和过程。众所周知,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中一对十分古老而又难以调和的矛盾,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障碍和问题,并且还是收入分配中难以协调的目标。在国民收入三个分配层次中,各分配层次的作用空间,对公平目标的追求不同,决定了税收分配政策,在三个分配层次中的目标,作用各异,绝不能相互取代。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不断扩大。据测算,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这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绝对不均等区间,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极其复杂,其中有政策导向即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也有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特有的因素。但无论其成因如何,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影响我国政局稳定的不利因素。在我国现阶段,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需要采取以下两个层次的政策措施。一是在初次分配环节调节收入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包括教育、卫生、体育等初始条件的均等化,加快农村和农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法制建设,调节倾斜性的经济政策等等。二是在再分配环节实现社会公平,主要有税收调节和转移支付两大手段。可以说税收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为了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税收率,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直接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时要 加强税收征管,有效控制税收流失。 2.税收分配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即经济活动之外的分配领域,政府是收入分配的主体,按照政治上的公平原则进行分配,即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收入与财富的分配,达到社会分配的目标。在此,政府税收分配的定位,是借助于税收非中性原则的实施和效用,实现税收的纵向公平,与政府分配的社会目标保持一致。 收入分配差别既是市场效率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市场效率的结果。但收入分配差别过大,既有悖社会公平,也同样损害市场效率。必须由政府在经济活动之外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进行有效的宏观调节,弥补社会公平的“市场失灵”。 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理当承担起干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任。实施所得税、财产税等非中性的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结果、收入的使用、收入的财富积累与转让等进行全面调节,使具有不同负担能力的纳税人能够合理负担税收,即实现税收的纵向公平,满足社会的公平需求和政府的社会公平目标。当然,税收的再分配政策还应当注意避免把社会公平绝对化,收入的绝对公平同样会损害效率。贯彻税收的社会公平原则,要把握好收入差距的控制的合理界限,尽量使社会公平对效率的损害减至最低。 3.重构税收分配调节机制,实现居民收入分配合理化3.1 规范个人所得税制,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度,有效调节个人的收入分配。 3.1.1 规范个人所得税制。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把定率和定额相结合的扣除法改为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因素扣除法”,充分体现支付能力原则,使高收者多纳税。调整免征额和税率,增加税率档次,对劳动所得、资本所得、偶然所得区别对待。改革税前费用扣除办法,费用扣除要综合考虑纳税人的自然状况。 3.1.2 强化对高收入阶层的个人所 (下转第74页) 2004年 第3期兰 州 学 刊 No.3 2004 总第138期 Lan zhou xue kan G eneral.No.138

高一政治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第一次分配,要在不断规范的市场机制中实现。税收等政府调控下的第二次分配则以公平为主,从而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和财富差距。第三次分配则是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 人们对社会公平的判断一般存在两个标准:一个是劳动标准,一个是生存标准。劳动标准主要是体现劳动对等原则,多劳多得,按照对社会的贡献取得对等收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生存标准体现的是人生存的基本权利,人作为社会存在应该享受基本生存条件,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目标。一次分配主要体现劳动公平,二次分配兼顾劳动公平和生存公平,三次分配应更多体现生存公平。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存观念日益突出。在收入差距扩大这一背景下人们提出强化三次收入分配作用弥补一次、二次收入分配不足,进一步体现劳动公平与生存公平的统一。 第三次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原则和责任原则。也就是说第三次分配一方面是自发的,一方面是责任的体现。 从运行形式上来看,第三次分配可以分为“政府引导型”,例如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多方资源对自然灾害的救助,红十字会或慈善总会的救助、捐赠等;“市场形象主导型”,例如公益广告、希望小学、企业捐赠等;“人缘情感纽带型”,如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型”,民间互助常见于一人下岗或失业亲友共同扶持,孩子升学、求学面临学费压力时亲友的帮助,以及体现海外华人对祖国感念的海外捐赠等。 从三次分配的主体动机来看,政府引导为主导的政策性捐赠是“责任引导型”的,影响力强,带动范围广泛,有利于实现国家职能;以市场形象为主导的公益事业、企业赞助等是“利益引导型”的,有利于企业在慈善捐赠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海外捐赠是“人缘情感纽带型”的,有利于公民树立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政府、企业、个人作为第三次分配不同类型的主体,都应该努力提高责任意识,积极参与三次分配。 从政府角度,政府作为“责任引导型”第三次分配主体,要加强引导作用。第一,应该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税收减免机制,完善三次分配的相关税收制度;第二,加强对捐赠组织的建设和政策扶持,提高慈善组织运作效率;第三,制定和完善与三次分配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促使三次分配制度化、法制化;第四,引导建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使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个体的恻隐之心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强化慈善意识。 从企业角度,企业作为“利益引导型”第三次分配的主体,首先,应注意提高自身形象,着意慈善计划、设计以及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其次,应将参与公益事业作为企业文化来建设,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第三,应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现代企业社会价值观。 从个人角度,作为“人缘情感纽带型”第三次分配主体,公民应加强自身的奉献意识、道德意识,为社会安定团结做出贡献,同时还应以自身带动他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性的高尚意识。 只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参与,彼此配合,才能够实现三次分配制度的有效运行。过分的强调某一方面的力量都是有所偏颇的。 为了建立规范、合理的第三次分配制度,第一,应该建立捐赠回馈制度,当曾捐赠者陷入困境时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第二,应该建立政策、税收等优惠制度,鼓励企业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第三,应建立完善的第三次收入分配体系,如捐赠登记、新闻发布、相关查询、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习题及答案)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 二、名词简释 1.社会总产品 2.社会总产值 3.国民收入 4.国民生产总值 5.国内生产总值 6.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7.国民收入再分配 8.国家预算 9.积累基金 10.消费基金 一、不定项选择 1.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是由 A.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体力劳动者刨造的() B.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 C.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 D.全社会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 2.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从价值形式看就是 A.当年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消费资料价值的总和() B.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C.全社会劳动者当年得到的收入总和() D.全社会当年上缴的税收和利润的总和() 3.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表现为 A. 在生产中已经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 B.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C.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减去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D.在生产中已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Pm价值和劳动者当年新创造价值的总和()4.社会主义的消费基金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 A.社会消费的基金() B.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基金() C.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报酬基金() D.个人消费基金() 5.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是由 A.国民收入的总水平决定的() B.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决定的()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D.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决定的() 6.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 A.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B.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C.财政部门中进行的() D.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7.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分为 A.消费基金和生产基金() 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C. 消费基金和后备基金() D. 积累基金和管理基金() 8、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行为的是 A.物质生产单位发放工资() B.物质生产单位上缴税利()

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2)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3)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4)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1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第六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 ) 。 A.商品流通部门中进行的 B.服务性行业中进行的 C.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成员中进行的 D.第三产业的社会成员中进行的 2.由国民经济物质生产部门净产值、固定资产折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三部分总和构成的是 A.社会总产品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国民生产总值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是()。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C.以经营收入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D.以风险收入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投入到物质资料生产领域的劳动量不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A.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增多 B.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不变 C.国民收入的实物总量增多 D.国民收入的实物总量不变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涉及以下的关系()。 A.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B.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关系 C.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的关系 D.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 A.国家预算 B.社会保障

C.银行信贷 D.价格杠杆 三、名词解释 1.国民收入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3.国民收入再分配 四、辨析题 1.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两者没有区别,可以通用。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出来的,因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只须在物质生产部门中进行。 五、简答题

1.增加国民收入有哪些途径?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有哪些途径和手段? 3.我国当前的国民收入分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CD 3.ABCD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总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再分配 4、国家预算 5、积累基金 6、社会保障 二、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其最终用途分为两大部分,它们是() A.建设基金和后备基金 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C.福利基金和保障基金 D.基建基金和生产基金 2、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行为的是() A.物质生产单位发放工资 B.物质生产单位上缴税利 C.物质生产单位留利 D.国家预算 3、社会保障是一种分配关系,它是通过( ) A.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 B.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 C.对生产性基金进行分配形成的 D.对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进行分配形成的 4、在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时,应注意下列原则( ) 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B.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再分配注重效率 C.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 5、积累基金的物质形式是一年内( ) A.所创造的生产资料总量 B.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 C.新增加的消费资料总量 D.所创造的消费 6、由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固定资产折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

收入三部分总和构成的是() A.社会总产品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国民生产总值 7、从价值形态看,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年中() A.形成全部产品的过程 B.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C.创造的部分新价值 D.形成的全部产品价值和全部新创造价值之差 8、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应该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使() A.积累基金尽快增长 B.消费基金尽快增长 C.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 D.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等比例增长 9、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确定合理的积累率必须() A.使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总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B.先确定积累基金的增长幅度,再确定消费基金占国民收入的份额 C.促进生产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D.使积累基金增长的幅度始终小于消费基金增长的幅度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C.以经营收入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D.以风险收入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三、简答题 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有哪些不足 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何谓国内生产总值(GDP) 4、MPS指标体系与SNA指标体系的共同点 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 四、论述题 1、试述如何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