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部分)

人教版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部分)

人教版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部分)
人教版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部分)

使用说明及相关:

①政治方面问题根据出题者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以及怎样做(how)”三大类,意义、重要性等问题归入“why”类,属性、性质等归入“what”类,要求则归入“how”类。

②根据题目要求自由选择答题内容,一般答上第一句话即可,根据自身水平自由发挥。

③为了方便使用,题目一律使用黑体加下划线的形式特别标注。

④关键词(句)以下划线的形式特别标注,重点记忆。在一道题目里若无表示,则需要全部记忆。

⑤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漏之处,在此请求谅解,欢迎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正。

⑥本资料仅作复习用途,严禁使用本资料进行作弊,否则后果自负。

⑦本资料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未经作者同意,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⑧本资料是对《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的拓展,特此说明。

⑨感谢天瑞系列丛书出品的《课时详解》和志鸿优化系列丛书出品的《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对作者提供的支持,特此声明。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what)答:(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自然属性)

②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社会属性&本质属性)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what)答:对立统一。

(1)、对立;商品生产者是为了获得价值,要获得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必须先付出价值。

(2)、统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表现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关系到价值的形成和实现。

3、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what)答:(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①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②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4、货币的产生过程?(what)

答: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5、货币的含义及其职能?(what)

答:(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职能:①基本职能:流通手段(现实货币)、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足值货币)

支付手段(钱物交换时间不同)

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7、纸币的含义、职能和发行?(what)答:①含义:由国家(地区)强制发行的并使用的价值符号。

9、信用工具的构成?(what)

答:(1)、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2)、信用卡:本质是信用凭证,由商业银行发行,优点是: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3)、支票:本质是支付凭证,种类有转账和现金支票。

10、外汇的含义和汇率相关?(what)答:(1)、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

①含义: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②影响:本国货币升值,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本国货币贬值,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国内物价上涨。

③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影响价格的因素?(what)

答:(1)、实现方式: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2)、影响因素:①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②直接因素:供求关系:A.卖方市场:卖方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物以稀为贵;B.买方市场:买方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货多不值钱;③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12、价格变动的影响?(what)

答:(1)、对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规律: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需求有弹性: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大。

③受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影响: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下降。

(2)、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得更大利润。

1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what)

答:(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4、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what)

答: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客观因素:(1)、居民的收入: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②消费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预期收入水平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

③社会消费总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消费总水平会下降。

(2)、物价总水平:

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主观因素:消费心理的影响。

15、消费心理(what)

答:(1)、从众心理(消费行为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2)、求异心理(消费行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

(3)、攀比心理(消费心理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

(4)、求实心理(消费行为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

16、正确消费观的构成?(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how)

答: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我们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我们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的总称。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7、怎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how)

答: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18、生产与消费的关系?(what)

答:(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于生产的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调节: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供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19、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why)答: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⑤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我国人民的幸福感,稳定社会秩序。

⑥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促进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和道德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20、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how)

答: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④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⑤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带动全体人民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

21、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what)(1)、公有制经济及其构成

①地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②构成形式:国有经济(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非公有制经济及其构成?

答:①地位: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构成形式: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

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外资经济(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部分)。

22、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what)

答:(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国有经济,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2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what)答:(1)、发展个体经济有利于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和流通,扩大社会服务,增加就业。

(2)、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国家税收。

(3)、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扩大就业和出口规模,增加财政收入。

24、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how)答:(1)、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改革(2)、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3)、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25、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why)答:①该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发展该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③发展该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6、坚持基本经济的要求?(how)

答:(1)、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7、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原因)?(why)

答:(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因为企业信誉和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4)、遵守法律,遵守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28、为什么重视就业?(why)

答:(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4)、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我国严峻的劳动者就业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9、怎样解决就业问题?(how)

答:(1)、根本途径: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扩大就业总量。

(2)、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②劳动者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I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 II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就业。III 职业平等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IV多种方式就业观。V发扬创业精神,自主创业。VI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30、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how)

答:(1)、国家:①党和政府实施积极的就

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②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2)、企业:①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遵守劳动法和劳动道德,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②增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3)、劳动者:①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用非法手段施以报复。④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31、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权益?(why)答:(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保证。

32、如何促进社会公平?(how)

答:(1)、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的收入都有所增长。(2)、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3)、统筹城乡发展,鼓励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5)、坚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做到使人民“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6)、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7)、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8)、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正当权益。

(9)、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3、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4、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why)答:(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3)、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的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5)、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利于让一切劳动、只是、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6)、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35、实行这种分配制度应注意什么?(how)答:(1)、保护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2)、逐步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3)、坚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控制收入差距,实现公平分配。

(4)、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36、公平与效率的关系?(what)

答:(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

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同时二者间又存在着矛盾。

37、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how)

答:(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其间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发展经济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还必须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

(3)、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8、国家财政的作用?(what)

答:(1)、国家财政是促进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39、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what)

答:(1)、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3)、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0、对市场经济加以宏观调控的目的和原因?(why)

答:(1)、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证国际收支平衡。(2)、①市场调节具有的局限性、自发性和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使其必须接受宏观调控的弥补。

②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41、如何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how)

答:(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严格实施遵循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经营和竞争规则。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how)

答:①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道路。(具体要求:坚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统筹城乡发展,鼓励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并建立这种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④切实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推动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43、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及其影响?(what)

答:(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影响:①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消极影响: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影响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44、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具体要求?(how)答:(1)、引进来的具体要求: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走出去的具体要求: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展开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1、国家的本质及其根本属性?(what)答: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what)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及其本质?(what)答: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人民民主的特点及其表现?(what)答:(1)、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是民主主体。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5、专政的措施?(what)

答:(1)、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2)、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重要性?(what &why)

答: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地位:立国之本,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7、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why)答: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1)、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有利于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2)、坚持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what)

答: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9、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要求?(how)答:(1)、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2)、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3)、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10、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及其地位?(what)

答:(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该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标志。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参与政治生活,充分表达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构成有: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11、公民依法履行的政治义务及其重要性?(what&how)

答:(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依法参加民兵组织。

1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原则?(what)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3、中学生的政治生活内容?(what)

答:(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

14、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how)答:(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学习政治知识。

(3)积极参加政治生活方面的实践。

15、学习政治知识的重要性?(why)

答:(1)、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有助于我们放眼世界风云,紧扣时代脉搏,开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界。

(3)、有助于我们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关心国家大事,自觉地服从和维护国家利益。

(4)、有助于我们增强公民意识,实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5)、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16、参与政治实践的重要性?(why)

答:(1)、激发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

(2)、培养我们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理解,提高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17、等额、差额选举的定义和各自的优缺点?(what)

答:(1)、等额选举是指正式候选人名额等于应选名额的选举。以这种方式确定候选人,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选民的选择。

(2)、差额选举是指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选举。差额选举能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同时丰富了选民了解候选人的方式,但若不加以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18、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定义及其二者的比较?(what)

答:(1)、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选举制度。

(2)、间接选举则是由选民投票选出

他们所信任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

二者比较,间接选举在选民人数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使用,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但往往不容易体现选民的真实意愿。直接选举有利于增强选民的积极性,但又不容易组织,二者各有优缺点。

19、选举方式的采用原则?(what)

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及其他条件来具体决定。其中体现国家性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最重要。

20、我国采用的选举原则?(what)

答: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差额选举。

21、积极参与选举的意义?(why)

答:(1)、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方式)(2)、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意义)

(3)、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态度)

22、怎样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how)

答:(1)、出于公心,民意至上。

(2)、充分了解,理性投票。

2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how)

答:(1)、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重要前提)

(2)、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这是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通过重大社会事项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4)、公民可以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听证于民有利于决策利民)

24、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why)

答:(1)、从公民的角度看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2)、从决策者的角度看,①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②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避免决策的片面性,使决策更加科学全面,更加决策利民。

25、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why)

答:(1)、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有效途径。

26、我国基层民主实践的内容?(what)

答:我国基层民主实践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定义)。广大农民群众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职能)。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使村民自治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意义)。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定义)。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职

能)。

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意义)。

27、青少年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why)

答:(1)、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且最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2)、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是社会未来的主人,如果每个人都不参与民主管理,最终受损害的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利益;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青年学生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特别需要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

(3)、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28、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how)

答:(1)、公民可以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是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2)、公民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给国家权力机关,这是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3)、公民可以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这是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4)、此外,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

29、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的意义?(why)

答:(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0、怎样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how)

答:(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用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31、我国政府的性质?(what)

答: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3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what)

答:(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打击犯罪分子)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马克思科学主义理论,引导人民地址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优化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等。)

33、政府的作用?(what)

答:人们的社会生活要受到政府的管理;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34、公民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政府?(how)

答:(1)、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

(2)、相信政府;

(3)、支持政府的工作;

(4)、寻求政府的帮助;

(5)、监督政府的行为。

35、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what)

答:(1)、宗旨:为人民服务;

(2)、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36、政府应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how)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政府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违法失职行为要受到追究。)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的群众来信来访,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7、公民向政府部门投诉或求助的意义?(why)

答: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38、政府依法行政的定义?(what)

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有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39、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how)

答:(1)、合法行政。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

(2)、合理行政。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3)、程序正当。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外,政府应公开行政管理的内容,同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4)、高效便民。政府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5)、诚实守信。政府公布信息应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6)、权责统一。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高度统一。

40、政府行政的重大意义?(what)

答:(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更好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必要)

(6)、坚持依法行政是政府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必要)

41、政府怎样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how)

答:(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3)、深化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42、政府权力行使的构成?(what)

答: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

43、怎样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how)

答: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具体包括:

(1)、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2)、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44、我国建立起的行政监督体系构成?(what)

答: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45、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why)

答:必要性:(1)、权利是一把双刃剑,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滋生腐败。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

(2)、政府只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执行和捍卫人民的利益,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46、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文件的目的和意义?(why)

答:目的: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是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意义: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加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47、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why)

答: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4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what)

答: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9、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what)

答:权利: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想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50、政体的定义和我国的政体?(what)

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在我国,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体,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what)

答: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民主,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并反映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法律法规,以及实现正确的集中,保证民主的正确方向,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使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要点在于:

①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②克服错误倾向(官僚主义、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

③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5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what)

答:(1)、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2)、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5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what)

答:(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2)、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3)、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5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what)

答: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鲜明的特点。

55、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why)

答: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实现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国家政权,把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把政党的纲领、路线按法定程序变为国家的法律、政策,并依靠国家权力保证执行。

(2)、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领导正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重要性:(1)、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56、中国共产党具有的执政能力?(what)

答: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基本方式,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5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what)

答: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8、邓小平理论的精髓?(what)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其本质?(what)

答:(1)、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what)

答:(1)、第一要义:发展;

(2)、核心: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61、科学发展观的地位?(what)

答: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

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

重大战略思想。

62、我国民主党派的定义?(what)

答;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

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6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的内容?(what)

答:(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

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

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

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

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

行。二者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

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的领导是政

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

方针政策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遵循的原则?(what)答: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65、民族平等的具体含义?(what)

即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平

等地享有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依法平等履行义务。依据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

一律平等。各民族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

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66、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因?(why)

答;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

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

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67、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和途径?

(why&how)

答;(1)、必要性:在民族平等、团结的前

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

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

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途径:①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方面加大

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②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独特优势;

③发达地区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援,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繁荣。

68、三个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what)答;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

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

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

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

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6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核心?

(what)

答:(1)、内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

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

自治地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

行使自治权。

(2)、核心内容:自治权。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

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

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70、民族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what)答:(1)、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

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

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

边疆的光荣职责,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和安全。

(2)、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

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

的愿望,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

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3)、使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

步消除了民族隔阂,有利于发展平等团

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

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

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

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71、我国建立起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

(why)

答:我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民族关系,是因为:(1)、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

级根源。

(2)、我国坚持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处理民族关

系。

(3)、我国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为建立民族关系提供了保障。

(4)、有强大的法律保障。

72、如何巩固发展新型民族关系?(how)答:国家:①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②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我国的这种

新型民族关系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

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个人: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②坚持民族平等,不歧视、敌视少数民族。

③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纠纷的行

为作斗争;

④积极支援少数民族地区

73、我国的宗教政策?(what)

答: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教或不信教、信仰不同宗教和同一宗教里的不

同教派和信教和不信教之间转变的自

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

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

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

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

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

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

友好的基础上展开对外交往,抵御境外

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

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

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

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

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整体利益,支持他

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

的解释和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

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

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

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做贡献。

74、怎样对待宗教?(how)

答:(国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

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

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中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

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

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的人生。7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点?(what)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

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

略,是使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

统一的实现途径。

76、主权国家的类别及其差异性的表现?

(what)

答:主权国家具有多样性。按国家性质划分,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按经济发

展程度划分,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理位

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民族构成、

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也各不

相同。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77、构成主权国家的各基本要素?(what)答: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78、主权的地位?(what)

答: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79、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有?(what)

答:(1)、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

涉的权利,这是独立权。

(2)、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

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这是

平等权。

(3)、主权国家有保卫自己独立和生存的权利,这是自卫权。

(4)、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这是管辖权。

80、主权国家应履行的义务?(what)

答: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81、国际组织的定义及其类型和作用?

(what)

答:(1)、定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某种特定

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形式,建

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类型: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

(3)、作用: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

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

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

解国际争端,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维

护世界和平等。

82、联合国的宗旨以及自身和其会员国应遵

循的原则?(what)

答;(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

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

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

化及人类自身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

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维护国际和

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应履行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

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

政。

83、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what)

答: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

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

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

国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

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

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世界和平和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4、国际关系的定义、内容、形式、决定性

因素及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原因?

(what&why)

答:(1)、定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重

要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和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4)、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

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利益

是国家间的合作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

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5)、原因:各国的国家性质和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也不同。

85、我国的国家利益?(what)

答:安全利益(国家统一、独立、主权和领

土完整);政治利益(我国政治、经济、

文化等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

86、面对“用工荒”政府应怎样做?(how)答:(1)、政府要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2)、协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3)、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民主的职能;

(4)、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帮助用人单位转变发展方式,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5)、政府应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推动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87、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

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why)

答:(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和无比的优越性;

(4)、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要坚持和完善这一

制度,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1、文化的定义、内容和特征?(what)答:(1)、定义: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特征:①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为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③是人们的一种素养④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what)

答: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3、物质和精神的关系?(what)

答: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的形式?(what)

答: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5、文化活动的定义?(what)

答:文化活动是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6、文化的作用?(what)

答: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what)

答:三者同为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8、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交融的特点?(what)答:(1)、经济: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政治: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也使得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9、我国应怎样应对文化方面激烈的国际竞争?(how)

答:(1)、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2)、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10、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what)

答: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11、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原理对我们的启示?(how)

答:(1)、要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建设统一起来。

(2)、要通过文化建设大力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12、文化对人类的影响?(what)

答:(1)、根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①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也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这一点表现在交往和思维方式上,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4)、结果:①不同的文化,对人生影响的结果总是不同的。

②先进、健康的文化能塑造人生,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生走向成功。

③落后腐朽的文化容易把人生引向歧途,能使人精神萎缩,意志弱化,畸形发展,导致人生归于失败。

13、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意义?(why)

答:①、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

②、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1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义?(what)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他们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如果它们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5、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的意义?(why)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6、我国人民精神主流的内涵?(what)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的精神主流。

17、优秀文化的影响?(what)

答:(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是因为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人们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和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8、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what)

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19、民族节日的地位和庆祝民族节日的意义?(what)

答:(1)、地位: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2)、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0、什么是文化遗产?(what)

答: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1、联合国对于文化遗产所采取的态度?(what)

答: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22、文化多样性表现?(what)

答:(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个性;具体原因有:①各民族间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②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文化的发展也会出现发展水平和程度的差异,这说明文化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③每个民族由于历史传统、社会制度不同,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由此造成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2)、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单独存在,民族性是各民族呈现不同形态的基础,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又贯穿着共同、普遍的属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3、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how)

答: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why)

答:(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5、文化交流的定义及途径?(what&how)答:(1):定义:人们通过一定的知识传递信息、知识、观念、信仰和情感,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26、我们应怎样促进我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how)

答: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7、文化传承的继承性的表现?(what) 答:(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形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础(2)、传统建筑的继承;

(3)、传统文艺的继承;

(4)、传统思想的继承。

28、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what) 答:(1)、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影响: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若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则阻碍社会发展,妨碍人的进步。

29、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why)答:(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30、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how)

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what)答: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

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2、怎样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how)答:(1)、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把握住社会制度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运动,加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what)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以其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过传道、受业、解惑这一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从而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教化、培养的且会随着教育方式的革新而变得越来越重要的独特作用。

34、社会实践对于文化创新的作用?(what)答:(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5、文化创新对于社会实践的反作用?(what)

答:(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6、怎样正确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how)

答:(1)、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本利益;

(2)、理解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3)、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37、文化创新的途径?(how)

答:(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3)、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4)、实现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

38、如何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how)答;(1)、克服错误倾向

①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倾向;

②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2)、正确做法: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9、中华文化的内容?(what)

答: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40、对中华文化的评价?(what)

答: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其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它具体表现为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高一政治必修1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1重要知识点归纳高一政治必修1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供求影响价格 1.各种间接因素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来影响价格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供不应求)—商品短缺—价格上涨—物以稀为贵(卖方市场)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供过于求)—商品过剩—价格 下降—货多不值钱(买方市场)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1)价值决定价格 (2)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 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 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 ①对每个商品生产者:每个商品生产者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个 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 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对社会发展:当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意识到这一点,纷纷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就会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多,社会财富增多,从而实现社会进步。 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①生产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 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④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⑤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 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 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 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发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 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③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局限性: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气者,理之依也。 4、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物是观念的结合,存在即被感知。 我思故我在。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生万物。 上第七天创造世界。现实世界是理论世界的影子。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一般等价物 (3)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 4、纸币含义? (1)纸币是由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6、汇率的含义?外汇的含义? (1)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含义和意义? (1)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2、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2)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 11、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1)当前可支配收入(2)未来收入预期(3)收入差距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1)含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3、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4、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2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2、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消费类型:(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3、消费结构:(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6、做理智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考点一:生产与经济制度(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考点二: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精选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货币的产生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①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②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①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①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②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①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②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 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注: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高中一年级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梳理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①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其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 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 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 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备注补充: 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作用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B、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C、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A、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B、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C、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总 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

统一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的第一飞跃。认识的目的是用理性的认识去指导实践,获得物质成果。 2、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的现象,都表现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所不同的是真象是事物本质的如实表现,假象是本质的歪曲表现。由于都是客观的,因此真象与假象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认识的深化是指认识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或由一个层次进到另一个层次。认识的扩展是指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领域中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向前推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不断向前推移,或不断研究新事实,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4、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肤浅向深入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无限反复。每次反复都使认识进入比较高一级的领域。 5、要注意真理、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6、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类不同性质

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必修1-4知识点总结

政治学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一. 生活与消费 (一)神奇的货币 1.货币的本质和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⑴价值尺度: ①是指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定义) ②是观念上的货币。 ③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某商品值50元。)⑵流通手段: ①是指货币充当媒介的职能。(定义)→强调作用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侧重形式。 ③其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⑶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 ⑷支付手段: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工资,地租,利息,税款等。) ⑸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3.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 4.纸币: ①产生:金银条块→铸币→纸币。②定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④发行: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 国家只能规定数量、票面金额;不能规定货币的实际购买率、 ⑤货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发行过少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 5.电子货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物品)(货币) ①100元<1000元通货膨胀 物价↑;人名币↓;生活:收入不变,生活水平↓;企业→市场秩序不稳定。 ②1000元>100元通货紧缩 物价↓;人名币↑;生活:个人消费↓;企业:产品卖不出→倒闭→工人失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