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战略

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战略

一、面临石油危机的中国
据世界最权威的美国世界战略研究机构分析,在2004年,中国消费了全球水泥的将近一半、世界其它国家铜消费总量的两倍、全球煤炭的近三分之一、全世界钢产量的90%……然而,为了支撑如此强劲的经济增长,中国还需要一种比所有其它资源都要关键的商品。如果你不能得到足够数量的这种商品,那么,拥有所有其它资源都意义不大,——那就是石油。
2005年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中国如今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2003年,中国进口的石油增长了三分之一,其石油需求量首次超过了日本。
2005年2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石油输出国组织16日警告说,它将不得不在今年年底将产油量扩大到接近其最大的生产能力,以满足中国对石油的不断上升的需求。
2005年2月16日,法新社引述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负责人的话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在2010年之前急剧上升,中国对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必须通过进口石油得以满足。
2005年1月20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分析说:如果中国和印度的石油消费量一旦达到美国石油消费量的四分之一,世界石油总产量就必须增加44%,如果想达到美国石油消耗量的一半,全球产油量就几乎需要翻一番。而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的石油储藏是有限的。如今,有关全球产油量很快就要达到极限的观点正在不胫而走……
来自国内权威部门的数据更加重了我们的忧虑:
国家统计局发表的官方数字:2004年,中国的石油消费3亿吨,其中进口1.49亿吨,接近50%;预计2005年石油消费将达到3.54亿吨,进口1.78亿吨;2000年以来,国内石油生产增长率为每年1.7%,而石油消费每年增加8.6%,缺口部分全部依赖进口,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的60%以上将依靠进口。
2004年中国汽车保有辆达到3300万辆,车用燃油用量8200万吨。根据统计,每百人拥有的汽车数,美国78,日本56,韩国27,中国1.9。如果在未来的10年里,中国的汽车拥有辆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每百人40,仅是车用燃油就要比现在增加20倍,在20亿吨左右,是目前世界消费总量的50%!换句话说,世界上生产的石油一半以上给中国人使用,有这种可能性吗?
如果不对中国的汽车发展作任何限制,而石油进口又受制于人,2010年的某一天,石油供应量突然削减50%,中国将有多达2亿辆的汽车停在半路和车库里!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2002年以来,每桶石油的价格从17美元陡然上升到2005年最高的70.80美元,

中国2004年花费2465亿元人民币购买石油,在今后的几年,中国还有多少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石油?
不容置疑,石油危机已经威胁着中国的发展!
二、不可替代的电动自行车
依据以上的分析,把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值得重新探讨和研究。但就在此同时,1995年以来,有一种交通工具在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得到了高速发展,受到了国内广大消费者的充分认可——这就是电动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介入自行车和摩托车之间,采用蓄电池作为动力来源,一般时速达到20公里以上。它从1995年在中国生产出第一辆以后,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具有便捷省力、低噪音、无污染、价格便宜等显著特点,适应了人们的需求,迅速打开了市场的大门。
电动自行车自从诞生起始,就成为不可替代的、革命性产品,国内著名的专家精密计算过,一辆小轿车的占地面积为4平方米,一辆电动自行车占地面积1平方米,同样的道路,轿车载人每小时通过3600人,电动自行车可以通过10600人;电动自行车每天的耗电为0.9度,成本在0.60元左右,一年的能耗费用为200元,而轿车即使每年行驶3万公里,每100公里耗油8升,按每升4元计算,为9600元,是电动自行车的48倍!电动自行车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晚上利用电力“谷底"时间充电,以一辆电动车充电器平均功率100W计算,1000万辆电动车每天充电10小时蓄电1000万千瓦,相当于建了一个巨大的蓄能电站,大幅度提高了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在当今中国石油消费量大增、全世界总是面对石油危机威胁的状况时,电动自行车的发展从石油战略的高度上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电动车的最大特点就是摆脱了单纯对石油的依赖,石油只能从地下挖出来,储量有限,据有关战略部门提供的数字,世界现有石油储量只够使用40多年;而电力的来源有很多。如核能、太阳能、风力、水力、氢动力(燃料电池)等等。电动(或其他非燃油动力)交通工具(包括电动车、电动汽车电动火车甚至电动飞机),在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将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绿色、节能是电动自行车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1998年以来的数据统计:电动自行车产量1998年为5.54万辆、1999年为12.6万辆、2000年为29.3万辆、2001年为58万辆、2002年为158万辆、2002年为400万辆、2004年为675万辆、2005年1250万辆,2006年1800万辆,市场保有量超过了4500万辆。
2006年,全国电动车生产厂家已有2000多家,配件厂(蓄电池、塑件、控制器、电机等)1000多家,年生产电动车1800万辆

,生产总值将近300亿元。
按照全国自行车市场总量7亿辆计算,其中20%更换为电动自行车,总需求为15000万辆,高达1000亿元的大市场,现在的保有量只满足了需求的30%,国内的电动自行车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200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国内著名风景城市杭州,推出了景区每小时30元停车费的举措,同时严禁外地机动车进入风景区;而在该城市商业区,出现了开车1小时找不到停车位的场景;同时还是在该城市,电动自行车火爆销售——这是不是预示着汽车行业将从高峰跌落?!
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电动自行车的可以作为非机动车上路行驶。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制定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和《电动自行车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无论从消费者的需求、生产企业的投入规模,还是从国家宏观政策、战略发展的思路来看,任何个人的主观意见、任何局部政府的政策都不可能阻止电动自行车的发展趋势了!

三、电动自行车的发展瓶颈 从现在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发展来看,有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电动自行车的持续高速发展:
1、电动自行车在各地的发展面临政策风险。
虽然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的可以作为非机动车上路行驶。但各地政府仍旧有不同看法,2006年11月广州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就是最近的实例,说明电动自行车在各地的发展还面临着政策风险。
2、电动自行车质量管理存在缺陷,电动自行车质量参差不齐。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划定:电动自行车属非机动车范畴。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不超过20公里,整车质量(重量)不大于40公斤,一次充电后的续行里程不小于25公里。"
但生产厂家真正严格按照《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标准》生产的比例不高,据市场抽样调查,2006年总产量总达标的只占50%。
电动自行车的主要问题为部分自行车存在设计和制造缺陷,刹车系统和制动性能达不到安全标准;车架或前叉组合件振动强度差,容易发生车架断裂;电机、电池使用寿命短。许多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通过降低销售价格来打开市场,但不是通过管理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控制成本来实现价格的下降,而只是降低配置、采用低价原材料和配件,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导致电动自行车的用户投诉量不断增长。
面对这样的市场,由谁来管理,由谁来执行相关的处罚?如果严格按照国家标

准,将会有一半以上的生产企业被迫关门,30%以上的产品被封杀。如果没有权威机构进行强有力的管理,电动自行车将自毁前程,无法健康持续发展。
4、对电动自行车的升级或延伸产品政策空缺
在如今的电动自行车市场上,一方面是电动自行车本身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是有很多电动自行车已经“升级换代",变成了“电动摩托车",整车重量甚至超过了60公斤,每小时速度超过40公里。
对于这种电动自行车的升级产品,年轻消费者和广大农村用户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国内市场实际销售量在500万辆以上。而管理部门却遇见了“政策空缺",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的管理部门认为这种“电动摩托车"已经不属于非机动车范畴,不应由他们管理;而机动车管理部门认为“电动摩托车"仍旧是一种电动自行车,当然不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电动摩托车"成为了一种谁都不管的产品,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甚至没有企业标准,质量和安全怎么保证?维修和售后服务由谁负责?从对消费者的长远利益考虑,如果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专门针对“电动摩托车"下达“封杀令"和道道“禁牌",也不无道理。
电动自行车作为一个产品,必然要发展、要“升级换代",完全有可能进一步变成“轻型电动车"或“电动摩托车",市场的需求没有错,企业的生产也没有错,错在我们的政府和管理部门落后于市场,不能及时应对。如果有了规范而严格的标准,有了完善的管理办法,不要说“电动摩托车",就是电动汽车、电动火车也可以上路行驶。
5、行业高度分散,市场集中度低, 目前电动车市场集中了2000多个整车厂家、数百个品牌、上千种型号。如此众多的厂家(品牌)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相继涌入,造成了目前电动车市场拥挤不堪、良莠不齐的局面。年销售量30万辆以上的大型电动自行车企业不到5个,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售后服务的长远效应都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电动自行车销售非常火爆的江苏苏州、浙江杭州,2006年都曾经出现过倒闭几十家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导致消费者无处修车的尴尬局面。
6、电力供应紧张,钢材、塑料、橡胶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
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我国电力缺口达2000万千瓦以上,华东、华南、华北是缺口严重地区,而我国电动自行车主要产区正是这些地区,7-8月,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因长时间停电电动自行车无法充电的情况。权威部门预示,钢材高价位还将持续4年以上,橡胶、塑料、铜材也将在相当一段时间维持较高价格水平;从全国其它强势行业分析,汽车年增长45%,发电机增长14

8%,冶炼设备增长67%,这些强势行业的用材必将挤占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用材,这些都构成制约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7、现有电动自行车技术含量不高,亟需突破技术屏障。
由于多数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和核心技术,现有大部分电动自行车的技术含量不高,行业门槛太低,在浙江和江苏,有的小型电动自行车企业就是几把螺丝刀、几个临时工的装配厂,从电动自行车配件市场买来各种配件,组装后推向市场,赚一笔钱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的期望还在不断提升,希望电动自行车更轻便、行驶里程更远、电池的容量更大,电动自行车的还有很大的技术发展空间。

四、电动自行车的发展趋势
(一)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1、在今后的三年内,将是电动车行业的洗牌期。正如中国的保健品市场、VCD市场、家电市场和牛奶市场等众多市场一样,百家演义、诸侯纷争之后,经过市场熔炉一番高温高压的冶炼,能在市场上走好、走远的品牌是屈指可数的。电动自行车行业也会如此,经过大浪淘沙,行业垄断将会形成。众多平庸的品牌都将雨打风吹去,只有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和真正物美价廉的产品才能最终成为
知名品牌,预测三至五年后的今天,全国性品牌最多能留下3-5个,区域性品牌留下1-3个,加起来也只不过10-20个。
2、电动自行车企业之间的整合将充分展开,品牌之间的合并、参股、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弱联合等各种形式会层出不穷,在品牌洗牌的同时,企业也将完成整合。
3、电动自行车行业将走向国际化,国外的资金和企业将更多地介入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企业,而国内的电动自行车企业将会走出国门,在产品逐渐加大出口的同时,把企业办到国外去。
(二)电动自行车技术的发展方向
1、我国电动自行车在力矩传感器技术和集成电路控制器技术的应用上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在把集成电子和数码技术应用在控制器、电机阀控、充电控制等部件上,智能型电动自行车将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2、传统的铅酸电池由于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自身重量大、充电速度慢、使用寿命短而成为电动自行车的致命弱点。目前国内镍氢电池的应用技术已经逐步成熟,锂电池的安全问题一旦解决,也可以得到普及。技术领先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要加大对新型能源的研究,降低新型电池的成本,给电动自行车更强的“生命源"。
3、加强对充电技术的研究,大幅提高充电效能,延长蓄电池使用

时间。
据有关专家研究,现在市场上损坏的蓄电池有80%是被劣质的充电器充坏的。近年国内已有高新技术公司开始这方面的研究,把常规充电改为变幅脉冲和数码控制技术,有效控制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失水量,保证了充电的均衡性,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4、把高科技含量的复合材料及高强度轻合金材料将更多地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的制造。在成功应用铝合金材料的同时,采用钛合金、铬钼钢等轻质、高强度材料和碳纤维及其他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大电动自行车强度,减轻电动自行车重量。使自行车的性能和制造工艺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5、加强电动自行车电机的研究,开发应用新型能源的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补偿电机,进一步提高电动自行车的能源使用效率。
6、加快对国际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在轮胎、蓄电池和配件生产中采用纳米材料,使电动自行车更轻、更快、行驶得更远。
7、更广泛地将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应用在电动自行车产品设计、模具加工以及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和完善生产工艺技术。 8、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和国家研究所、高等院校合作,系统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继续在世界电动自行车的技术领域保持领先的地位。 五、中国将是世界电动自行车的工厂
2006年,中国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占世界总产量的80%,中国的电动自行车,无论是产量还是技术含量,在世界上都走在了前列,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的突破瓶颈,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国际市场,前途一片光明。
2005年、2006年不断高涨的石油价格给发达国家带来了一道新的风景:这就是自行车的回归和电动自行车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明智人士认识到:汽车不是唯一的、最佳的交通工具。按照2007年7月香港的油价,一辆普通轿车月行驶1000公里,汽油费高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从1997年开始,世界许多国家政府都已适当限制汽车、摩托车、助力车,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通过法律明确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特殊自行车的地位鼓励人们积极使用。
2006年,中国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已经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各种迹象表明,世界将成为中国的电动自行车生产的巨大市场,而中国将是世界电动自行车的最大工厂。
这是有充分理由的:
1、我国自行车产业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地位稳固,产品具有相当信誉,为电动自行车的出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中国电动自行车经过10年的发展,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可以适应各个国家不同的技术要求。
3、中国已经建立了丰厚的电动自行车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和多达600家以上的整装企业,能够满足世界各地的需求。
4、国外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而中国近几年劳动力成本稳中有降,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日本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正寻求将本国的电动自行车生产向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具有明显优势。 5、几十年来,中国在自行车出口的过程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国际营销网络,为电动自行车的出口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印度、南美、中美州、非州都将是今后电动自行车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企业在面向国际市场的时候,必须了解不同国家对电动自行车的有关规定,如(1)欧洲的规定。动力为250瓦大功率马达,助力启动。法定维修是两年。(2)日本市场需求以轻便型<20kg,助力启动智能型为主,续行里程≥60公里,(3)法国规定为动力350瓦,时速20英里。(4)美国市场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因为要在美国建立售后服务系统很难,所以要维修的产品不能打开美国市场。(5)印度和非洲目前很少有电动自行车,但是很适合当地的国情,需要让他们更加了解电动自行车。
针对不同国家对式样的要求不尽相同,企业最好请各国的设计师和有关技术人员协助设计出各国自己喜欢、最流行、最适销对路的产品;要事先计划,在当地培训售后维修服务人员,让他们了解中国产品的技术要点,并准备必要的零配件;产品必须不断改进,认真听取当地消费者对产品的意见和要求,使产品一批比一批好。中国企业要注重了解国别不同,法规不同而做到很强的针对性。如果能做到不同市场提供不同产品的能力,这些市场将被大大地拓展。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最佳办法与当地分销商合作与当地制造商建立伙伴关系。
如果做到这些,中国将主宰电动自行车这个产业,中国的工厂将有机会向全球数百万人提供节能,环保、安全的电动自行车这一交通工具。随着时间的延伸,量的扩大,电动自行车必将从中国驶向全世界!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guolwen@https://www.doczj.com/doc/e33633130.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