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概要

武汉市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概要

武汉市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概要
武汉市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概要

武汉市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一、总则

1.为贯彻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要求,适应武汉市域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指导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引导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的合理投放,特制定本要点。

2.本要点的适用范围为武汉市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各镇(乡、街、场的村庄体系规划,洪山区三环以外的乡镇可参照执行。

3.镇域村庄体系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上位规划为指导,同相应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水利、自然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4.编制镇域村庄体系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指导、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5.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15年。

二、规划依据

1.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2.《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2006]183号

3.《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05]174号

4.《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5.武汉市及各区城镇体系规划

6.各区村镇总体规划

7.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8.其它相关法规及政策规定

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1.规划目标

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村庄空间布点形式(就地发展、撤并、迁移,村庄集聚规模和村庄数量,进行村庄布点,规划镇域产业布局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规划原则

(1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逐步迁并。

(2遵循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集约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分缓急,注重实施,保证城乡协调发展和各项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结合。

四、规划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开展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人口、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等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进行村民生产生活意愿的调研,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参与依据。

2.制定镇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预测城镇人口及村庄人口发展规模,提出人口空间转移的方向和目标;研究镇域产业发展与布局现状,分析镇域村庄发展的特色和村民生产生活的特点,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3.提出村庄布局的基本原则,确定村庄体系结构。确定村镇层次等级,重点确定各级村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确定村庄的保留、撤并及迁移方案。

4.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确定配置标准。对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电信、垃圾收集、牲畜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用地范围,以及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作出具体安排,明确规划区范围和建设要求。

5.制定近期建设规划。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分阶段实施的目标及重点,提出近期内重要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和选址等。

6.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五、村庄布局规划指导

1.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必须对镇域村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作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

(1市(区、镇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对本规划的要求;

(2现状人口规模与分布;

(3现状公共设施分布;

(4现状基础设施布置;

(5区域内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资料;

(6区域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

(7符合规划编制要求的地形图资料;

(8有关各乡镇及村庄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应对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建设条件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评价镇域村庄发展的条件和主要问题,为确定村庄布局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

(1工业化、城镇化对村庄发展的影响分析;

(2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对村庄分布的影响分析;

(3人口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分析;

(4区位与交通条件的分析;

(5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防灾抗灾能力的分析;

(6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风景旅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对村庄发展的影响分析。

3.依据本区域体系系规划等上位规划预测镇域、村庄人口发展总规模。参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对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村庄人口规模应与农业生产特点、耕作半径相适应。按先中心村后基层村的顺序确定,综合考虑耕地资源、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产业类型、人口密度、经营规模、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等因素。

村庄人口规模的确定应与村庄重组、撤并的进程和潜在的发展能力相适应。

4.村庄职能和等级结构

(1等级结构

参照《村镇规划标准》,分为镇、中心村、基层村等三个职能等级。

镇指建制镇或集镇,一般是镇域行政中心,设有基本的生活设施和部分公共设施。

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家庭副业和工业生活活动的较大居民点,拥有为本村庄和附近村庄服务的一些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

基层村是中心村以外重点发展的村庄,每个行政村不多于3个,是从事农业生活活动的最基本居民点,设有简单的生活服务设施。

(2职能分工

镇具有工业、交通、贸易、商业、农业服务、旅游等职能。

中心村有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和传统手工业、农产品加工、旅游、历史文化名村、交通枢纽、公共服务中心等职能。

基层村以居住和农业生产为主要职能。

5.村庄空间布局

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以所在城镇为中心,对村庄进行合理布局,并对主要建设项目进行综合部署。

(1中心村确定的原则

——每个行政村原则上最多只设一个中心村;

——交通条件好,现状有通村公路;

——现状居住人口一般在300人以上;

——有水源地和集中供水条件(山区离山泉2公里范围内;

——与镇区和其它中心村、基层村有合理的间距。

(2村庄发展可分为新建、保留、逐步撤并等三种基本类型。

新建——根据城市规划或村庄发展需要进行迁村并点或整体搬迁新建的村庄。

保留——现状农居点有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对周边村庄人口有较强集聚作用,允许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各项建设。

逐步撤并——现状规模偏小,没有基本农田或农业产业支撑;不通公路或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处在文物古迹、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生活和自然保护区、分蓄洪区等范围内,村庄发展受到制约;生态环境恶劣,没有发展潜力的村庄,实行萎缩性管理,禁止农居点内的一切建设活动。

(3村庄迁并的流向

——经济不发达的向经济较发达或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中;

——人口规模较小居民点向人口规模较大居民点集中;

——镇区周边居民点向镇区集中;

——都市发展区的居民点向城镇集中;

——交通不便居民点向交通便利地区集中;

——偏远山区村庄向平原中心村迁移;

——沿河沿路分散的村庄向中心村集聚;

——受地质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村庄向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迁移。

6.村庄建设指标

中心村人口规模一般不小于1000人,基层村一般不小于300人。

建设用地指标:保留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不高于120平方米,新建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不高于100平方米。

六、主要成果及技术要求

1.镇域村庄体系规划成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规划文本:表达规划意图、目标和对规划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文字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规划文本内容详见附录。

(2规划图纸:用图像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规划图纸应绘制在近期测绘的现状地形图上,规划图上应标示现状和地形。图纸上应标注图名、年限、比例尺、图例、风玫瑰图、编制时间、设计单位名称。规划图纸所表达的内容与要求应与规划文本一致。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0-1:25000。

规划图纸应包括(根据需要可适当合并:

①区位图;

②现状分析图;

③村庄布局规划图;

④村庄发展流向图;

⑤基础设施规划图;

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⑦近期建设规划图。

(3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

2.区位图。标明行政区划、地理环境、城镇体系结构等。

3.现状分析图。标明镇域行政区划、城镇、行政村、自然村分布、交通网络、

主要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情况。图上应标明: (1镇域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利用情况,按《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分类画出包括城镇和村镇

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工矿生产基地,仓储用地以及河湖水系、风景区及绿化等各类用地的范围(以大类为主,小类为辅; (2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等主要基础设施位置、管级走向; (3乡镇中心和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名称、位置; (4防洪、环境保护设施的现状情况; (5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保护区范围; (6其它需要在现状图上表现的内容。 4.村庄布局规划图。是村庄布局规划的主要图纸,标明行政区划、各城镇、村庄的位置、职能等级、交通网络及主要基础设施布局、主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等布局。图上应标明: (1行政区划和城镇位置,各村庄的名称、位置、规模、职能等级; (2镇、中心村、基层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设施、主要基础设施等位置、级别,主要管线走向等; (3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分级配置的内容、位置、规模、级别等; (4主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位置、范围等。 5.村庄发展流向图。是村庄布局规划的分析图纸,标明行政区划、各城镇、村庄迁并的流向、发展策略等。图上应标明: (1行政区划和城镇位置,各村庄的名称、位置、规模,村庄迁移方向和发展策略; (2镇、中心村、基层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设施、主要基础设施等位置、级别,主要管线走向等; (3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分级配置的内容、位置、规模、级别等; (4主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位置、范围等。 6.基础设施规划图 (1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名称及其用地范围; (2道路交通组织、给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的主要管线的走向、管径、道路宽度、等级等,以及客货运车站、码头、水源、水厂、变电所、邮政局等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等级等;

(3防洪、消防、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或治理措施。 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1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名称及其用地范围; (2中小学、托幼、卫生院、文化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中心、农贸市场、行政管理中心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等级、服务半径和范围、规模或容量。附录:镇域村庄布局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1.总则1.1 总则 1.2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重点 1.3 规划范围 1.4 规划依据 1.5 规划期限 2.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1 社会发展 2.2 经济发展 2.3 村庄建设目标 2.4 村庄人口发展规模

2.5 村庄建设用地指标选择与建设用地规模

3.产业结构和布局 3.1 产业结构 3.2 产业布局

4.村庄布局 4.1 规划布局结构 4.2 村庄分级分类 4.3 村庄发展布局

4.4 规划中心村、基层村的名称、位置、主要职能、等级和规模 4.5 确定新建、保留、撤并、整治等不同类型村庄的标准,分类发展的村庄名称、位置、主要职能、等级和规模

5.基础设施布局 5.1 交通设施规划布局 5.2 给水工程规划 5.3 排水工程规划 5.4 电力工程规划 5.5 通信工程规划 5.6 防灾减灾(防洪、抗震、消防、人防、地方病、地质灾害等工程规划 5.7 广播电视设施布局 5.8 环卫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 5.9 能源供应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1 公共服务设施等级与规模 6.2 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和布局

7.近期建设规划 7.1 近期规划目标 7.2 近期规划内容

8.规划的实施8.1 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 8.2 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9.其它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文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 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035“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探索与实践——以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为例

“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探索与实践 ——以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为例 林志明汤品森彭俐李松平 【摘要】从“多规协调”的视角出发,在研究分析“多规”含义以及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多规协调”的技术基础分析,总结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与“多规”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容体系,最后以望城区乔口镇为例,探讨“多规协调”下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编制,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规协调;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乔口镇 引言 综观我国现有的规划体系,种类纷繁,有国家层级和地方各级的规划,也有出自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行业的规划,其中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空间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最为典型和常见[1]。各种规划内容重叠交叉,各层面的规划缺乏协调,彼此冲突,导致我国目前规划体系存在很多尚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2],各种规划之间的协调、整合,甚至融合是我国规划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关于规划协调的研究已有大量论著,主要集中在“三规”[3]- [5]以及“两规”[6]-[9]的协调和实践,对“多规协调”的论述亦有涉及[10]- [11],但在镇(乡)域层面的“多规协调”研究,尚处探索阶段。 本文从“多规协调”的视角出发,在研究分析多规含义以及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涵基础上,通过“多规协调”的技术基础分析,总结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与“多规”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容体系,以推进村镇布局规划更好的与各层次规划的衔接,充分利用分类规划成果,避免各自为政,重复编制,最终达到有效指导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的目的,使“多规”在镇域村镇布局规划层面有效协调,为相关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村庄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村庄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嵊泗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规划的意识明显增强。但是目前的规划工作尚存在许多问题,规划的指导作用还不能真正发挥。特别是村庄规划的编制,科学性、可行性不强。 一、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编制理念缺乏创新。在村庄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单位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对村庄原有的区位、经济、资源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村庄的历史文化缺乏理解,对村庄发展的需求认识不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往往只是将当地政府的意见文本化,而不注重对地方特色的深入挖掘,使得村庄规划变得千篇一律,更多体现出村庄被城市化的味道,导致实施主体对规划的不认同,无法有效的激发其对规划实施的积极性。 2、规划内容缺乏深度。多数村庄规划基本等同村庄整治规划,很大篇幅集中在农房美化、治污改厕、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方面,而对于经济产业发展布局指导、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的设计篇幅过少,无法有效指导村庄发展。 3、编制过程缺乏互动。村庄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乡镇,而规划的实施主体往往是社区、村,公众参与明显不足。作为实施主体更多的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村民意愿等的调查不重视,流于走过场,导致很多规划无法得到村民的认同,实施过程难度加大。

4、规划表达缺乏动态。村庄规划中空间布局的规划占有很大篇幅,设计单位往往试图采用简单的空间布局来描述村庄建设远景和实施手段,更多体现的是现状和远景建设成果两个静态比较,缺乏实施计划性的研究,缺乏实施过程各节点的动态描述,对规划的实施过程缺乏有效引导,规划实施进程表达缺乏可读性,导致实施主体憧憬美好未来却又无从着手。 二、编制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村庄规划。 为了解决目前村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编制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村庄规划,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要求,以面向实施的理念来编制村庄规划。 1、提倡公众参与,建立村庄规划互动机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能仅限于规划主体单位、设计单位、各级相关职能部门闭门造车,更多的应该让规划实施单位和民众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可以采用召开村民代表现场座谈会、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让村民更多的参与其中,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实现互动。综合社会各层面的意见,掌握村民意愿,总结规划需待解决的问题,实现有的放矢,使村庄规划变为体现他们生活、生产意愿的规划,同时有利于今后规划的实施。 2、强化村庄特色,体现村庄规划因地制宜。通过对村庄历史文化的解读,对人文风情的体验,对产业功能的分析和村庄布局肌理的梳理,继承发扬村庄文化、把握村庄特色、挖掘村庄潜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一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1条镇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石牌镇镇域人口近期2022年为10.35万人,远期2035年为12.90万人。 石牌镇近期2022年城镇化水平为48%,远期2035年为70%。 第2条镇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1135N”的空间结构: (1)1个镇域引擎 指引领镇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包含两个吸引核:湖区论坛演艺核、以及老镇朝 圣体验核。 (2)1条城乡联动发展轴 依托普济路、皖裕路等内部主干道路,由西北向西南,连接普济村、镇区、 皖河村、万明村、同福村等,形成城乡联动发展主轴。 (3)3个重要发展板块三片 北部片区:城镇产业集聚发展区; 西南片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 东部片区:绿色粮油种植示范区。 (4)5条对外联动辐射发展带 石牌-腊树辐射带:依托省道S344,吐舌腊树及太湖、潜山县周边乡镇。 石牌-雷埠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带动雷埠及望江县周边乡镇。 石牌-平山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平山等怀宁县周边乡镇。 石牌-赛口辐射带:依托新建石牌——安庆公路,辐射皖河农场等乡村区域。

石牌-高士辐射带:依托石牌——高士——望江公路,辐射高士等周边乡镇。 (5)N个特色美好乡村。 指镇域内美好乡村。 第3条镇村职能结构规划 粮油种植型乡村、农业休闲型乡村、文化休闲型乡村四类。根据石牌镇的现 状和镇区发展条件,将镇域村镇职能分为综合服务型城镇、 表4-2镇村职能结构规划表 职能类型行政区名称中心村名称 综合服务型镇区—— 粮油种植型彭星村彭家墩万明村郑家湾永裕村红星同福村娘娘庙南保村苏方 农业休闲型保湖村钱湾、湖港墩青圩村陈家二房万全村鲁家牌 杨塅村陈家上八屋五一村王家桥 双一村张家墩 文化休闲型广丰村王家墩广丰村王家墩皖河村杨家牌普济村产家中垅 第二章镇区主要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第4条镇区建设用地规模 镇区总建设用地903.54公顷。其中居住用地296.2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 32.8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80.3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8.88%;工业用 地31.0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3.43%;交通设施用地164.6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8.22%;绿地139.4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5.43%。

乡镇中心村庄规划实施方案

乡镇中心村庄规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充分发挥规划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作用,根据省、市、县的要求,现提出全乡各村中心村庄规划实施方案: 一、中心村庄规划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心村庄规划要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做到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进一步改变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2、尊重农民意愿。在中心村庄规划中,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全过程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积极性。中心村庄规划在审批公布之前应充分听取和征求各方面意见,增加农民对中心村庄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通过农民的集思广益,在规划上要克服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 3、节约集约用地、强化功能的原则。中心村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 4、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要体现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和传统特色。中心村庄规划要注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适当兼顾民风习俗。中心村庄规划要科学合理,集聚要适度有序,要切实重视并保护

中心村庄特色。 二、中心村庄规划工作的基本要求 在编制中心村庄规划时,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确定中心村庄的位置,规划要力求体现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编制中心村庄布点规划 1、中心村庄布点规划,要依据相对集中的原则,规划布局结合学校、村部等公益设施集中的地方设置中心村庄。 2、规划中心村庄的规模:我乡属山区,中心村庄规模应在60户左右,户均占地不得超过220平方米。彻底打破宅基地私人所有传统观念,厂实行每户一处宅基地制度。 3、中心村庄应预测村发展的规模及并入该中心村庄的其他自然中心村庄或村民组,并作为中心村庄规划的规划布点,确定户数及用地规模。中心村庄规划,从选址上首先要提高新建房屋的避灾能力。 编制中心村庄建设规划 依据中心村庄布点规划,结合中心村庄现状,规划房屋要与原有永久性房屋有机衔接,要选择符合规划要求的原有砖混房屋大多数的朝向和标高作为新规划房屋的基准,编制中心村庄建设规划,并形成规划成果图。在编制中心村庄建设规划时要综合考虑道路、给水排水、供电、通信、卫生、绿化、防灾等设施的规划。主建筑物幢与幢前后间距满足日

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

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 说明书 济南市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总则 (4) 1.1规划背景 (4) 1.2规划依据 (4)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4) 1.4规划范围与期限 (5) 2 现状分析 (6) 2.1现状概况 (6) 2.2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6) 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8) 2.4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8) 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 (9) 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9) 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14) 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14) 3.2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 (15) 3.3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村庄布点规划 (15) 4 城乡统筹发展 (17) 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7) 4.2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18) 4.3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 (19) 4.4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 (20) 5 发展定位与规模 (21) 5.1发展定位 (21) 5.2发展规模 (21) 5.3城镇化水平 (22) 6 镇村体系结构 (23) 6.1镇村等级结构 (23) 6.2镇村规模结构 (25) 6.3镇村产业发展导向 (25) 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 (29) 7.1村庄迁并整合原则 (29) 7.2村庄迁并与整合 (29) 7.3村庄布点规划 (31) 7.4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37) 7.5历史文化与特色保护 (37) 8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8) 8.1规划原则与标准 (38) 8.2行政办公设施 (39) 8.3商业服务设施 (39) 8.4教育设施 (39) 8.5医疗设施 (39) 8.6文化体育设施 (40) 9 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 (43) 9.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3) 9.2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 (43) 9.3排水工程规划 (44) 9.4电力工程规划 (44) 9.5通信工程规划 (44) 9.6燃气工程规划 (44) 9.7供热工程规划 (45) 9.8防洪规划 (45) 9.9消防规划 (45) 9.10环境卫生规划 (45) 9.11防灾规划 (46) 9.12环境保护规划 (46) 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 (48) 10.1近期建设重点 (48)

xx镇村布局规划

项目名称:xx市镇村布局规划-xx镇编制单位:xx市xx镇xx xx市建筑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现状综述 第三章镇村布局规划第四章配套设施规划第五章实施措施建议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在xx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xx镇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xx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多余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以及其它不再使用的基础设施,连片整理农业空间,保护和优化生态空间,继承和彰显历史文化。 1.3 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推进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村(2005)125号】; (3)《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4)《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5) 《xx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 《xx市xx镇总体规划》(2000-2015);

(7)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xx镇行政辖区,面积67.6平方公里。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状况 2.1.1区域位置 xx镇位于xx市西部,泰州市区和xx市区连线的中心,东与xx镇相连,西与泰州海陵区相接,北界红旗良种场,南毗张甸镇。328国道横穿全境,新通扬运河流经中部腹地。镇域总面积67.6km 2,其中耕地65704.27亩。 xx镇建镇较早,古镇始建于宋代,长期以来以xx庄而闻名。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均为镇建制。1958年成立xx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xx乡,1986年撤乡建xx镇,1999年12月经江苏省xx 批准,与其南部的大冯乡合并组建为现在的xx镇。 2.1.2自然特征 xx镇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据多年观测,xx地区年平均气温14.5°C。平均降雨量为1000~1050mm,无霜期225天,常年盛行东南风,土地承压力为6~7吨/m2。xx镇又位于沿江高沙土地区与里下河水网平原的过渡地带,镇域内地势平坦,河网交错,

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篇一:布局编制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地方、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无关精神,统筹安排、科学指点土地整治活动,落实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依据和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国土资耕发[20XX]号)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文件精神,结合 的实际,特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指点思维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地方国务院关于大力推动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厉”土地治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全体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添加有效耕地面积、进步耕地品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顿复垦等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逾越式发展。 二、编制准则

1、依法依规科学布局。以《土地治理法》等无关法律法规为根据,细化和落实《 区土天时用总体布局(20XX-2020年)》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正当确定土地整治指标,明确布局期间的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严重工程和相干政策措施等,确保布局的全面实施。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协调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进步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互相协调。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充分思考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统筹安排全区土地整治指标任务,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到上下衔接;增强部门协调,做好与城乡布局、区域布局、行业布局等相干布局的衔接。 4、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充分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专家队伍,增强协作,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做好土地整治布局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扩大布局编制的公众参与,顺便要思考相干利益人的意见,加强布局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专制决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乡村地区正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乡村有其独特性,在社会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乡村的发展正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新时期下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也经历着新的实践和探索。在回顾江苏省历轮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为例,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新实践进行思考,以期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镇村布局规划;新型城镇化;扬州市区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deepening, the country area is undergoing drastic transformation. The country is unique, and ha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Rural development issue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work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undergoes new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view of the past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in Jiangsu,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of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 and think of the new round work in Jiangsu. Its preparation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 new-type urbanization ;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3- 29(6) 作者简介 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瑞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豫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眉舞,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博士。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 * ——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罗小龙 何瑞雯 刘豫萍 陈眉舞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中国乡村都经历了一个剧烈变动的转型过程[1]。2000年代中后期,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乡村转型,并呈现出农民就业非农化程度高、外出务工时间长期化的趋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2]和空心村[3]现象日渐凸显,传统的乡土社会正逐步消逝[4],引发了学界对乡村问题的持续关注。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出现了“从关心城市到关心乡村问题”的宏观政策拐点[5]。随着中共十八大“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我国镇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型城镇化着重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开始从“城镇的单视角转向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的双视角”[6]。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将更关注镇村发展,促使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农民市民化、致富有出路、乡愁有所寄、权益有保障”[6]。由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村布局规划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时代要求。 在上述背景下,江苏省于2014年开始推进新一轮的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本文基于《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实践,对新时期下江苏省镇村规划编制的新探索进行总结,旨在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新城运动”的格局机制与管治研究(编号:41471133)。

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最新)

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 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规划定位。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要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范围为村域全部国土空间,可以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元编制。 (二)工作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防止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坚持有序推进、务实规划,防止一哄而上,片面追求村庄规划快速全覆盖。 (三)工作目标。力争到X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暂时

没有条件编制村庄规划的,应在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村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建设管控要求,作为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对已经编制的原村庄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经评估符合要求的,可不再另行编制;需补充完善的,完善后再行报批。 二、主要任务 (四)统筹村庄发展目标。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要求,研究制定村庄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目标,明确各项约束性指标。 (五)统筹生态保护修复。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明确森林、河湖、草原等生态空间,尽可能多的保留乡村原有的地貌、自然形态等,系统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和整治,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 (六)统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成果,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守好耕地红线。统筹安排农、林、牧、副、渔等农业发展空间,推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布局,保障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发展合理空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七)统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提出历史文化景观整体保护措施,保护好

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剖析

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中国城镇化背景。在过去30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统筹城乡,在均衡、包容、和谐的前提下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发展,成为目前城市和乡村共同面临的课题。 建村如村,而不是建村如城,我们不能像“打造”城市一样去打造一个乡村,也不能在推倒之后像重新竖起一个城市新区一样去毁掉一个原生态的乡村。乡村建设的大量工作都会在村落更新上发生。 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纠错,才能避免以试错的方式形成高代价成果。 纠错,需要认清在村落更新中文化保护的五大误区:把装修当文化,把造价当原则,把规模当成绩,把工艺当装饰,把更新当开发。 就乡村建设的核心价值来讲,人是主体。不仅要解决为什么人而建、为什么人而回归乡愁的问题,还要解决什么人来建的问题。要在村落更新中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就需要遵从“有村有人,有房有田,有居有社,有车有行”的四项原则。“有村有人”,是指可持续的乡村建设,需要有原生居民的持续居住,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带有深深的田园肌理的痕迹,是乡愁不能抹掉的部分。“有房有田”,是指可持续的乡村建设,除了要保护房子,还要保护生态产业。“有居有社”,是指除了保护原生居民外,还要保护他们的聚落文化生活,这是居民的凝聚力所在,也是村落的生命力体现。“有车有行”,是指在一些村落改造中,修路曾经成为第一件大事,路修宽了,汽车进了村,但

是少了阡陌交通步行相达带来的邻里关系。我们倡导田野间的步行健康生活,需要还汽车道给乡间小路。 村落更新的宗旨在于恢复乡村生活活力,进行本土文化的保护;遵循四项原则,建村如村,是回归乡愁的有效途径。 美好环境共同缔造 李郇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 规划者往往延续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模式,以城市空间理念与建设标准进行村庄规划,强调城市发展意图而忽略群众诉求,导致新旧村落空间分离与规划难以实施。 实际上,村庄规划的本质应是以公众参与为主的新社区规划。其本身是一种纯农业公共产品,实施有赖于以村民为本位、多方参与互动而凝聚的公众力量。在村庄发展日趋分散化与去集体化的背景下,村庄规划的核心在于找回农村传统的集体主义、培养村民的自组织能力,让村民持久受益。在实践中,规划师具有多重身份:引导村民参与规划、表达诉求的引导者,整理需求、挖掘资源、分析研究、制订方案的规划者,联系政府与村民、统筹双方力量的沟通者等。 这种规划模式,我们称之为美好环境共同缔造的新社区规划,源自对人居环境科学的思考。人居环境科学指出五大系统的产生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互动的结果,强调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应以人为本。秉承该原则,我们通过以群众参与为核心,实践完整社区建设;以培育精神为根本,形成可持续基础;以奖励优秀为动力,激励群众广泛参与;以项目活动为载体,融合人与社会空间关系;以分类统筹为手段,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村庄规划编制,提高村庄规划质量,根据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镇规划建设用地以外的村庄,包括农场、林场、工矿区居民点等(以下统称为村庄),组织编制规划,应当遵循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村庄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原则,贯彻资源优化配置与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方针,因地制宜,尊重地方与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立足于改善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面貌,保护历史文化,方便群众生活和生产,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村庄包括行政村、中心村和基层村。行政村是指村民委员会所管辖的行政区划范围;中心村一般是指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周围地区具有一定服务功能的村庄;基层村一般是指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含农场、林场和独立工矿区居民点)。 第五条村庄规划一般分为行政村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编制行政村总体规划应一并编制所辖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经济

条件有限的地方必须包含中心村和重点基层村的建设与整治规划。行政村与基层村重叠的直接编制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 第六条编制村庄规划,应当遵循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云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确定的规划原则,符合《村镇规划标准》、《云南省村庄建设与整治技术导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标准规范。同时,要以上层次和同级法定相关规划为依据。 第七条村庄规划必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成果中文字表达应当规范、准确、含义清晰;图纸所表达的内容应与规划文字说明一致。对于农民关心的项目,规划要力争做到让农民看得懂,以便广泛征求意见。村庄规划成果文件应当以书面和电子文件两种方式表达,由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存档。 第八条编制村庄规划,须进行基础资料收集。基础资料由县和镇(乡)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时提供,并协助规划编制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完成基础资料汇编。 第九条编制村庄规划,须广泛征求农民意见,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方可按程序上报批准实施。 第二章行政村总体规划编制要求 第十条行政村总体规划是对村民委员会行政区划范围内的中心村、基层村等各类居民点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 第十一条行政村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最新村镇规划整理

村镇规划 一、城乡规划法的作用 1、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更有利于依法行政 2、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 3、为村镇规划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4、体现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5、构建了公众参与的制度框架 6、有助于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居民点的概念 居民点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三、村镇的基本特点、村镇规划的概念 1、特点(1)区域的特点:村镇在规模、分布、平面布局以及建筑形式、构造等方面也必然产生差别——平原和山区,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2)经济特点: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以农、收、副、渔业生产经济为主。 (3)基础设施特点:基础设施不足,发展落后 (4)村镇环境特点①村镇环境脏②环境建设乱③环境意识差 2、概念村镇总体规划是在全乡范围内进行的村镇布点规划和相应的各项建设的全面部署。是全乡山、水、田、林、路、村综合规划的组成部分。 四、规划新世纪现代化村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 2、珍惜土地原则; 3、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原则; 4、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原则; 5、创造舒适、卫生居住环境原则; 6、发挥集镇基地作用原则; 7、保护名胜古迹原则; 8、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则; 9、可持续发展原则。 五、简要说明村镇规划的资料内容包含哪些 1、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 (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气象气候 (2)区域概况: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农业生产条件 (3)历史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历史沿革 2、社会经济资料 (1)人口结构:村镇现状总人口、职业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变动情况 (2)村镇建设管理情况(3)村镇工业发展状况(4)集市贸易 3、现有建筑物、工程设施与环境资料 (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与绿地(3)工程设施:交通运输、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4)环境资料 六、村镇体系结构层次划分分为哪四个层次 我国村镇的体系结构一般按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能进行层次划分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集镇--中心镇4个层次 (1)基层村: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 没有或者只有简单的生活福利设施。在生产组织上,有的是一个村民小组,有的是几个村民小组,住户规模少则几户,多则百余户。

山东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稿) 山东省建设厅 2006.02.19

前言(初稿) 本导则主要为指导山东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而制定。 根据建设部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由山东省建设厅村镇处和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完成本导则。 本导则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贯彻国家有关村庄建设规划的政策,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规定,对山东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省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确定。 本导则由山东省建设厅负责管理和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反馈给山东省建设厅村镇处。

目录 1、总则 1 1.1 规划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规划依据 1 1.4 规划原则 1 1.5 规划任务 2 1.6 规划编制与审批 2 1.7 规划期限 2 2、村庄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2 2.1 村庄用地分类 2 2.2 宅基地标准 3 2.3 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 2.4、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3 3、村庄分类 3 3.1 村庄规划分类 4 3.2 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4 3.3 新建型村庄规划 4 3.4 村庄撤并 5 4、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5 4.1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5 4.2 规划布局原则 5 4.3 规划布局类型 6 5、住宅 6 5.1 住宅建设标准 6 5.2 住宅设计原则 6 5.3 住宅平面设计 6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出处:郑集之窗-郑集资讯发表时间:[2008-5-7] 收藏本文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1规划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规划基本任务 在徐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郑集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无用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及其它不用的基础设施。 1.3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村(2005)125号文件]。 3、《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4、《徐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4、《徐州市总体规划》(2003-2020) 5、《铜山县郑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郑集镇行政辖区为本规划范围,总用地65.08km2。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郑集镇位于徐州市西北部,距市区25公里,周围分别与马坡镇、黄集镇、刘集镇、柳新镇和沿湖农场相接。徐沛铁路专用线从镇域南北穿过,郑集运河由西向东直入微山湖。徐沛公路、徐丰公路、郑马公路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越。

2、气候:郑集镇属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4.10℃,平均年降雨量为800.0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其次为东北风,平均风速为3m/秒,全年日照总数平均为2400小时左右。 3、水文:郑集镇地下水流向自西向东,地下水位为1.5——2米左右,地下水丰富,水质好,埋深浅,开采方便,宜作供水水源。 4、地质:郑集镇域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海拔在34.3-37.8之间,无丘陵山川,地势较平坦。属郯庐地震断裂带地区,烈度为7度。 5、资源:全镇水系较多,镇域内有郑集河东西贯穿全镇直入微山湖。还有张湾大沟、苗湾大沟、八一大沟、桃园河、立新引河等。境内农副产品较丰富,有小麦、棉花、水稻、油料等,主要副业有种植畜牧鱼产蔬菜瓜果林业等。部分村庄地下有煤炭资源。 2.1.2经济社会概况 郑集镇镇域现状人口48200人。郑集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6.6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640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18.3:70:11.7,财政收入522.8万元。 (1)第一产业现状 2004年全镇粮食总产量3817.8万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0.45亿元,占32.1%,林业产值为0.11亿元,占7.8%,牧业产值为0.80亿元,占57.1%,渔业产值为0.12亿元,占8.5%,第一产业增加值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 (2)第二产业现状 近几年,郑集镇工业体系发展初具规模,截止到2004年底,全镇工业形成以轻纺、机械、蔬菜加工、豆奶食品和建筑业等为主的生产体系。其中农具制造和蔬菜加工出口多个国家。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3亿元。有工业企业208家,职工总数4324人,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4.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 4.2亿元。(3)第三产业现状 郑集镇商业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镇区,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0.77亿元。2.1.3镇域土地利用概况及存在问题 2004年底郑集镇域土地总面积6508公顷,其中镇区建设用地258公顷, 占总面积的3.9%,耕地3562公顷,占总面积的54.7%,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657公顷,占总面积的10.1%。土地利用结构大体合理,农村人均建设用地153m2,用地指标较高。各类现状用地指标见下表: 郑集镇现状用地指标统计表 该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在镇区内有一汉代老槐树和耶稣教堂,但不存在古村庄或特色鲜明的村庄,在村庄选点时不作考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